查看原文
其他

导游词:江苏扬州现场导游考试(1—4)

文化旅游院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2024-09-26


扬州市城市概况


扬州,简称扬,是江苏省苏中地区的中心城市。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通过润扬大桥和南京长江诸桥引领苏中对接江南,是长三角都市群辐射苏北、鲁南、皖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扬州市下辖广陵、邗江、江都3个区,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2个县级市,总面积6634 平方公里,全市人口为461.3万。扬州属于亚热带湿润的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扬州境内地形西高东低,是宁镇扬丘陵的残脉,由西向东呈扇形倾斜。


大约距今7000 ~ 5000 年前,龙虬庄人就在扬州高邮一带劳动生息,有了中国最早的栽培稻。商周时期,这里生活着淮夷部落的一支,叫“干”。公元前486 年,吴王夫差灭邗国,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最早的扬州城。吴王夫差兴师北上,征发民夫,从长江经邗城向北凿邗沟,这就是《左传》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邗沟是我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汉代,扬州是封建藩王的封地,藩国的都城。都市繁荣,人丁兴旺,由煮盐和冶炼带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隋唐时,扬州成为运河长江的纵横交汇点,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纺织业、制茶业、编织业及其他手工业的发展,是国内市场的“南北大冲,百货所集”之地,有“富甲天下”、“扬一益二”的美誉。外国商人也云集这里,扬州与广州、泉州、明州同为全国四大对外贸易口岸。


清代的康雍乾时期,扬州经济再次兴盛,成为世界上10 座拥有50 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淮盐行销六省(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是国家重要财政收入盐课的重要来源,盐课为天下赋税之半,而两淮盐课又占全国盐课之半。城里盐商云集,水上盐船如梭,四方大贾侨居扬州者不下数十万,富者以千万计。由盐业带动了南北货业,漕运、手工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钟灵毓秀之地引动多少文人雅士云集寻胜,雄姿英才荟萃探幽。吟诗作赋,留下多少歌咏扬州佳景的华章;拈毫挥翰,作成多少描摹古城风韵的书画;孜矻探求,写就多少研究古代文化的专著。运河碧水是滋养骚人墨客的甘甜乳汁,“烟花三月”又平添古城名邑的无限风韵。地以人名,文因地著,文地交辉,使“人天美景不胜收”。



扬州是1982 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1998 年首批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 年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夺得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五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荣获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称号,先后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牵头大运河申遗取得成功。


近年来,扬州始终以文化生态为特色,名城特质更加彰显。建成文博场馆120家,7家文化馆全部跻身国家一级馆,科技馆获批省科普教育基地。原样复制《四库全书》。9大生态中心,80个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建成开放。扬州泰州国际机场、瘦西湖隧道、新万福路和万福大桥等标志性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连淮扬镇铁路扬州段、城市南部快速通道全线开工,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瘦西湖风景区


01景区概况


“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邓拓)”瘦西湖风景区位于扬州城区,占地面积近5 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十分注重保护,在城市腹地实现了20 年天际线不变,是“国内唯一的没有视觉污染的景区”,以其自然、历史、生态、人文的独特价值及吃、住、行、游、购、娱6 大要素的完美体现,由国家重点风景区晋升为国家第一座文化旅游示范区。瘦西湖风景区则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中国大型的湖上园林群,以其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相互因借的艺术手法,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游览胜地。


02各景点介绍


【大虹桥】“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驻兰桡。”这里就是扬州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桥。康熙年间王渔洋主持“虹桥修禊”,文人雅士云集,他的“虹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更是脍炙人口,就连乾隆皇帝也曾作诗赞赏过虹桥的景色。


让我们从虹桥开始,领略这“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吧。



【长堤春柳】“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春天踏访长堤春柳是最有意趣的。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一条600多米长的长堤逶迤北去。沿湖滨漫步,看三步一桃,五步一柳。融融的春风中,桃花缤纷艳丽,柳丝婀娜起舞。长堤犹如挂满彩色珠帘的画廊。确是“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徐园】长堤的尽头便是“徐园”。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徐宝山的祠堂。园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听鹂馆取“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馆内的楠木罩隔,松竹梅的透雕,精致异常,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门前的两口铁镬,是1500 多年前的萧梁时期的镇水之物,可见当年扬州冶炼业的发达以及经济的繁盛。


【四桥烟雨】在徐园向东望,是“四桥烟雨”楼,每当“山色空蒙雨亦奇”之际,这里领略的景致是“四桥飞跨烟雾里”。站在这座楼上,大家可以看到四座色彩和造型各有不同的春波桥、大虹桥、长春桥、莲花桥。烟雨朦胧中,四座桥有远有近,有浓有淡,有高有低。当年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这里的景色,多次吟诗作赋,并亲笔御赐“趣园”。穿过徐园,站到小虹桥上,顿生豁然开朗之感。极目西看,是瘦西湖最开阔的景区,让我们渐入佳境,领略瘦西湖的绰约风姿。


【小金山】小金山四面环水,是瘦西湖上最大的岛屿。山上遍植梅花,又称梅岭春深,是清二十四景中的一景。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为密集的地方,借鉴了镇江金山以山裹寺的建筑风格,历史上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如今都汇集于此,它也是瘦西湖上文化气韵最浓的一角。小金山的迎门建筑原为关帝庙,抱柱楹联由两朝帝师(同治、光绪)翁同龢所撰,当代书法家尉天池书写,堪称小金山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副短短的楹联讲述了小金山的多个典故,颇为耐人寻味。上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说的是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到金山寺拜访,与方丈佛印大师打赌论禅,结果败于下风,将玉带输给佛印,佛印以衲衣回赠。这便是禅宗公案中流传甚广的裙带互赠的故事。至今镇江金山寺还保存着苏东坡的玉带,成为金山寺的镇寺之宝。下联“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也是一段笔墨官司。清代,特别是康乾时代的扬州,由于漕运通畅,帝王巡幸,呈现出了开埠以来的第三次辉煌。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生活奢靡,挥霍无度,种种作态,引起了当时许多人的羡慕嫉妒恨。因为扬州地处江北,境内无山。当时曾有人作诗讥讽道:“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而翁同龢笔锋一转,一句“金山也肯过江来”,给那句“青山也厌扬州俗”以有力反驳。



这块奇异的石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古代运输用船编号计数,十船为一纲。用船运送花和石头,就被称为“花石纲”。当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奇花异石,在他六十大寿之际,决定在京城开封府建造一座万寿山。这块来自广西的钟乳石,就是在运输过程中,因金兵南下航运中断而遗落在扬州的。


【琴室、棋室、书屋】小金山麓,有当年的造园者按照文人雅士喜爱的琴棋书画构置了一组精舍,形制不大,造型清雅,给人淡雅素洁之美。琴室,临水而建,门前古柏两株,皆逾200年,拔地过檐数丈,葱茏叠翠。人入其下,眉髯皆碧。屋前芳径,面水临桥,水边数株垂柳依水,古人常在此临水抚琴。进琴室,是一庭院,东面花瓶门的石额上是“静观”二字,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手笔。书房内陈放多宝架,上置经史子集,书卷溢彩,翰墨生香。门外沿墙筑坛,花木幽深,特别是丹桂丛植,花时浓香外溢,金黄出墙,闻桂花香,读万卷书,此乐何极?棋室,小轩内有砖棋盘,两大两小,大者是象棋盘,1米见方,小者是围棋盘,0.6米见方,是乾隆年间江南苏州府造。这是棋室修葺时,在棋室墙壁上发现的。据说,当年砌棋室时,砖石不够,聪明的工匠便把这四个棋盘砌在墙内。棋盘砌棋室,真是名符“棋室”。这种园中园的构置,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华彩之笔,在不大的空间,居然敢以园墙进行分隔,大园当中藏有小园,可动观,一步一景,景随步移;又可静观,不同的空间内鲜花有季,或春日赏魏紫姚黄,国色天香;或夏日看荷花睡莲,“晴露珠共合,夕阳花映深”;或秋日品三秋桂子,“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或冬日观疏野横斜,暗香浮动,简直是一幅优美的画轴。


【月观】月观其实就是画室。原来中国的诗歌艺术,绘画艺术都强调虚实结合,特别是作画,贵在“笔不到意到”。造园如作画,构园者也强调虚实相生,如果月观改为画室,就过于求实,而索然无味,俗不可耐,扬州瘦西湖也就没有翰墨园林之称了。“月为诗源,花为画本。”构园者深知文人通过赏月才能诗情大发,特别是古城,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说,于是他们将琴室、棋室、书屋明提,而将画室暗点。月观特地在后墙留六扇大窗,打开后窗,阵阵桂香,和着室内茶香、酒香,沁人心田;天边东升皓月,悬挂柳梢,与湖中月影互相交辉。水明、灯明、婵娟明;茶香、酒香,木樨香。而这种构思又通过月观中一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表现出来。郑板桥只用了十个最常用字,但他却组成了一副千古绝对:瘦西湖水虽然有限,但月色溶溶,就显得无际无涯;小金山虽微不足道,但水汽弥漫,与天边云山连绵逶迤。观内无水却有水意,潺湲入湖而波连;观前无山却具山情,云起碧空而山出。此联虽属寓意,一经点引,情趣万千。


月观中清代海梅家具雕刻的内容都和赏月有关。那些莲花、鸳鸯、荷叶、藕节,无不自然生动,是扬州木雕工艺的代表作品。


【枯木逢春】“枯木逢春”是园林小品,它是两片木石,偎依相向,大片高达6米,一个树桩盆景。扬州有一唐代银杏,已有千年历史,后遭遇雷击,从中部脱落这两木片,后人将它们进行防腐处理,移至这里,在其后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若值夏日,木石顶端开出橘红色喇叭花,远远看去,火红一片,以为树又活了,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故取名为“枯木逢春”。


【钓鱼台】钓鱼台因传说乾隆在此钓鱼而得名,又因当年为增添皇帝游湖兴致,于此演奏江南丝竹,故又称“吹台”。不过这座亭子之所以名闻天下,不是因为皇帝钓鱼,而是因为该景是“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面西而立,三面皆为满月洞门,框住三处胜景,旧称“三星拱照”。北洞门所收“水云胜概”,遍植桂树、琼花,透过门洞可见春日玉树琼云;西洞门成正圆,内衔五亭桥横卧波光,更夸大五亭之阔;南洞门因视角原因,呈现椭圆状,内收湖畔白塔矗立云表,似春笋破箨,更夸大白塔之高,这一横一竖形成一幅构图殊异的美丽画景。


【五亭桥】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像琼岛春荫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确实,该桥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五龙亭五亭临水而建,沿岸序列展开,而扬州五亭桥则将五亭群聚于一桥,形成亭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画面。


请看桥础,这一跨度55.5米的桥梁,下面是四个大块青石砌成的桥墩,形成“艹”形的桥基,比起普通桥梁多了四翼,两端为宽阔的石级。给人的感觉是厚重有力的,其形很像一古代城堡。奇就奇在桥上却置五亭,形成亭廊,中亭较高,瓦顶重檐,四角攒尖顶,翼角与四小亭相对,四座小亭皆为单檐,亭挑四角,檐牙雕琢。亭上有宝顶,四角悬风铃;亭内有天花,图案绘制巧。油漆红柱,金黄瓦顶,彩绘雀替。桥亭秀,桥基雄,两者如何配置和谐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桥基建得纤巧,与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身建成拱券形,由三种不同的券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券,在直线的拼缝转角中安置了曲线的桥洞,与桥亭自然就配置和谐了,难怪后人把石基比做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桥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谐。


站在五亭桥上向东看,远处的湖光山色就是一幅典型的江南山水图景。而桥东面这座四面环水的建筑,叫作凫庄。凫庄建于1921年,因为形状类似浮于水面的野鸭而得名。它的整体建筑紧凑得体,有效地烘托映衬了五亭桥和白塔,成为瘦西湖上不可缺少的一处点缀。


【白塔】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荫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屹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间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堆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两淮盐总江春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就旧塔基建造。《扬州画舫录》点明,该塔是“仿京师万岁山塔式”。扬塔虽取藏传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仅为点缀,系园林塔,另则扬州的建筑都以柔秀见长,因此取其形式,改换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扬州的白塔仅27.5米;二是外形轮廓线变得秀美,使之龛内缩,其相轮(十三层级)也较北海塔瘦长,这样扬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发挥砖刻特长,塔座全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座为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图,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处处有象征,处处有暗示,扬州造园艺术的手法巧妙糅合于外来景致之中。著名建筑家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的塔进行对比,说:“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可见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入乡随俗,雄壮之气锐减,窈窕气质倍增了。



【玲珑花界】玲珑花界北为九曲桥,此桥为梁桥,正与二十四桥拱桥遥相呼应。围栏皆以汉白玉为材,折角处的站柱上镌刻云纹,柱间栏板镂刻成蝶形图案。桥畔即为芍药圃,扬州素以芍药名世,尤其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因桥边遍植芍药,故而春日游人如云。


【熙春台】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它与小金山遥遥相对,处在湖面的转折处。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由落帆栈道、单孔拱桥、九曲桥及吹箫亭组合而成,主景拱桥形如玉带,长24米,宽2.4米,桥上、下两侧各有24个台阶,围以24根白玉栏柱。


【望春楼与小李将军画本】与熙春台隔湖相对的建筑是“望春楼”与“小李将军画本”,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粉墙黛瓦,清新淡雅。望春楼南北两间分别为水院、山庭,将山水景色引入室内,楼上则是咏春赏月的好地方。


“小李将军画本”集郑板桥字为题匾,此处是观赏二十四桥主景区的绝佳视角。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其山水画风格独具,创造出辉煌灿烂、光彩夺目的效果,对后世影响巨大。这里借用“小李将军画本”盛赞二十四桥景区景色金碧辉煌,如同小李将军的画本一样,一页页如在画中。


【万花园】万花园西、南两面与瘦西湖相邻,北临小运河,东靠长春路,属于瘦西湖风景区的一部分,万花园在规划设计时,将新园作为瘦西湖的衍生区域,尤其是水的恰当使用,使瘦西湖、小运河都成为园的水系。连点成线,连线成片,使小景变大,散景变整。由北至南依次与现有的“静香书屋”、“二十四桥”、“白塔晴云”、“五亭桥”等景点相连。强调与瘦西湖沿线景点的融合、衔接、过渡;强调空间的整体性,瘦西湖发展脉络的延续性,使传统的“瘦”变成符合现代需求的“胖”。万花园以花文化为主题,这里共栽种近千个品种,形成花境、花溪、花坛、花门、花廊的花卉景观;显现春有花、夏有香、秋见彩、冬见绿的四时花卉芳境。


【石壁流淙】石壁流淙原为徐氏别墅,该景“以水石胜也”。“石壁流淙”假山石料用量多达2万余吨,经精心营造地形,堆砌石山,引水形成瀑布溪流,以磅礴大气取胜。淙流众水攒聚在一起,由高向低冲击,形成瀑布,其悬瀑下落如风快,声响似惊雷,临水时水花向四面飞溅,蔚为大观。



【静香书屋】静香书屋是按旧时《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清代园林档案中的效果图复建。主厅为卷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莲婀娜,游鱼戏水,一艘画舫卧波,亭廊环围桥闸,黄石构筑的假山上翼然飞亭。建筑多以“半制”取胜,即舫为半舫,亭为半亭,月洞门旁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但这一个个的“半”又以廊、墙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旧式园林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书房内,松竹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据说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就曾经在此读书。从雕花的木窗往外看,竹影稀疏,梅枝遒劲,竹和梅都是有气节的植物,也配得上主人的身份。或许就是竹的静,梅的香,书屋才得名静香书屋。


【锦泉花屿】锦泉花屿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原为乾隆年间刑部郎中吴山玉的别墅。园分东、西两岸,中间有水相隔,水中双泉浮动,波光粼粼,故又名“花屿双泉”。《扬州画舫录》中描写这里:“地多水石花树,有二泉”。园西的水牌楼,南北与岛屿相接,是国内少见的水中牌楼,镌刻着“锦泉花屿”四字,与主厅清远堂成一轴线,成为瘦西湖水上游览线主航道进入该区域的入口,也是锦泉花屿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扬派盆景博物馆】盆景博物馆在建筑设计上充分结合了地形特征。从正门看,这是双层阁式建筑。正门的右侧,有一组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品,长约38米,采用盆景手法,将盆景的几大类型—一树木、水旱、山水盆都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大明寺


01景区概况


古城扬州北郊,蜀冈如卧龙般蜿蜒绵亘。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就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由五路景区组成:中路寺庙古迹,东路鉴真纪念区,再东路钟鼓楼、栖灵塔,西路文人胜迹,再西路西苑芳圃。是国内罕见的一处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身的游览胜地,是一处历史文化原汁原味、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宝藏。大明寺自创建以来,无愧于“扬州第一名胜”之说。是寺庙走向园林化的佳例。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 年),因年号“大明”,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30 个州内设立30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就建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寺从塔名,故寺也称“栖灵寺”;又因寺在隋宫、唐城之西,因此也称“西寺”。清初避讳“大明”两字,曾沿称“栖灵寺”,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亲笔赐名“法净寺”。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才复名“大明寺”。


02各景点介绍


【淮东第一观】牌楼东侧的围墙上,石刻“淮东第一观”,取自北宋诗人秦少游的诗句“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为清代书法家蒋衡所书。牌楼前两侧的两只石狮为清代乾隆时重宁寺遗物,1961年移到这里。


【山门殿】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山门殿,进门首先看到正南面供奉着弥勒佛坐像,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据称他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逸多,佛教说他将在释迦牟尼涅槃后成为“未来佛”。两侧有一副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在大殿的东、西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弥勒佛的背面站立塑像是韦驮,他左手擎须弥山,右手按“降魔杵”,他处在四大天王之下,又居三十二个将领之首,被尊为佛教中的护法神。



【大雄宝殿】山门殿的后面是大雄宝殿。坐在正中莲花高台上的是释迦牟尼佛,即佛祖如来。站在佛祖东侧的是迦叶,西侧是阿难,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得力弟子。大佛东面首座是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西面首座是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壁塑群像,观音脚踩巨鳌。观音身旁左为善财童子,右边是龙女。


【鉴真纪念堂】各位嘉宾,唐朝著名高僧鉴真是中日的友好使者,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纪念鉴真在中日友好史上的历史功绩,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中日僧俗隆重纪念鉴真大师。现在在大明寺东路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列鉴真事迹陈列馆、陈列有关鉴真东渡事迹的介绍及史料;门厅为中式四合院;碑亭、纪念堂,为仿唐式四分院。


碑亭内鉴真纪念碑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和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不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下为须弥座,底部花饰为覆莲花,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须弥座上沿雕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出现并在唐代盛行,以此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碑的侧面形如烛台,碑的背面刻着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写的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长篇碑文。此碑设计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名家设计、题名、撰文,建筑界一直享有“三绝碑”之称。



鉴真纪念堂也是梁思成设计,这是他生前设计的最后一件作品,1973 年11月建成。梁思成先生参照了日本唐招提寺的“金堂”,秉承唐代建筑风格设计而成。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形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糅合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纪念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是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而窗则为方棂窗,全部为直线条,瓦头、滴水均按扬州唐代出土的瓦头、滴水做模烧制。屋顶采用单檐庑殿顶,屋顶正脊的两端,用一对鸱尾相合。鸱尾是传说中的龙子,似龙非龙、似鱼非鱼,其性好吞,常为正脊构件,体现了人们避水火、化凶险、祈幸福的意愿。这对鸱尾是仿招提寺样式,招提寺鸱尾很有来历,原是我国长安崇福寺大殿上的构件,安禄山造反时该寺遭火焚毁,这对鸱尾幸存,在日本天平二年(730年)由谴渤海国大使小野田守带回日本交给普照安放于招提寺上,成为招提寺唐代风格的一种标志。日本作家将鉴真的传记题名“天平之变”正是由此立意。现在鉴真纪念堂不仅正堂造一对大鸱尾,碑亭也造一对小鸱尾,以此暗喻纪念堂雄伟庄重的唐式基调和中日之间绵长友谊。


进入纪念堂,殿正中供有鉴真大师“干漆夹纻”像,是扬州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详。在纪念堂四周有四幅以鉴真大师生前活动地为主题的大型绢质壁画,分别是肇庆的七星岩、西安的大雁塔、日本唐招提寺金堂、日本秋妻屋浦,采用的是唐代的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画法,与鉴真生活的年代相应。值得一提的是四幅壁画所用绢丝为故宫旧藏,当年特批才得以使用,十分珍贵。院内种植着樱花、松树及扬州市花琼花,堂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时,招提寺住持森本孝顺长老所赠,已经二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平山堂】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连乾隆对欧公也怀着深深的敬意。庆历四年(1044年),这位刚正不阿的政治家在中央做官,参与了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对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斗争,终因保守势力强大,致使“庆历新政”实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范仲淹遭贬外调,欧阳修写信给谏官高若讷,为范仲淹辩护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令,其后韩琦、范仲淹等相继以党议罢去,欧阳修又疏言可惜,再贬至滁州,庆历八年(1048年)迁至扬州。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便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偕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伎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逸事。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谷林堂】“谷林堂”,是苏东坡56岁任扬州知府时为纪念欧阳修而建的。堂名取自他自己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以诗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


【欧阳祠】欧阳文忠公祠,又名“六一祠”,是因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当年常有人问“六一何谓也?”欧公答道:“吾藏书一万卷,集取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人问:“是为五一乎?”欧公又答“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祠内有欧阳修石刻像,由扬州著名石工朱静斋刻制。


【西苑芳圃】“西苑芳圃”,也称“御苑芳圃”,初建于清雍正年间,后为迎接乾隆帝南巡陆续修建。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来扬时,芳圃已步步引人入胜。


园内有康、乾祖孙的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内有他的三首诗。


【天下第五泉】这里有两口“第五泉”,一在东岸上,碑石上刻着“第五泉”三个大字;另一个在西侧池中,为清雍正年间凿池时发现的。眼前我们看到有一座六角亭,名为“待月亭”,亭前有一口深井,开挖于大明年间,古称“下院蜀井”。唐元和九年(814年)状元张又新著有《煎茶水记》曰:“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因此扬州大明寺泉水誉称天下第五泉。



【鹤冢】平山堂西园有鹤冢一座,大雄宝殿东廊上的“双鹤铭并叙”记载了鹤冢来历,双鹤铭是光绪年间住持星悟的好友湘南李郁华撰并书。原来,两淮副转运使徐星槎,修葺平山堂后,“纵双鹤其中,主僧星悟珍护之,俯仰池亭,饮啄自适。未几,一鹤病足毙一鹤巡绕哀鸣,绝粒以殉。”星悟深为感动,于是葬双鹤于一冢,并立碑说:“无意羽毛之族,尚有如此情义,而世有不知羽禽之道义,乃可悲可愧乎。”星悟法师是以鹤喻人,借题发挥,分明对当时世态中不重道义,尔虞我诈的丑行进行抨击。


【栖灵塔】栖灵塔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初建。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年)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奉佛舍利的塔,此处建栖灵塔,塔高九层,雄踞蜀冈。唐代众多的诗人都来到扬州,其中著名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曾登临过栖灵塔,赋诗赞颂。可惜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一代胜迹遭大火焚毁。1980年鉴真大师塑像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1988年,大明寺方丈瑞祥法师在该寺东侧选址重建。瑞祥法师圆寂后,由能修法师主持栖灵塔的重建,于1993年8月2日开机钻探,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3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冈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塔前是钟鼓楼,为盛唐风格,塔后是卧佛殿,与塔前后照应,形成佛教建筑群。



个园
01景区概况


个园位于扬州市盐阜东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 级风景旅游区、是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杰出代表。个园初建于明代,为“寿芝园”旧址,其园内假山相传出自大画家石涛之手。他一生“搜尽奇峰打草稿”,晚年寄居扬州,作画之余,叠石造园。清时该园为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二人别墅——小玲珑山馆。嘉庆、道光年间,扬州八大盐商商总黄至筠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不仅在该园的基础上,增其旧制,遂成今日规模,而且因延请高手,融汇南北,锐意创新,使该园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因主人爱竹,且竹叶形似“个”字,故名“个园”。是扬州现存最大的富商园林。


全园占地24000平方米,分为中部叠石区8000平方米、南部住宅4000平方米、北部品种竹观赏区12000平方米。该园最负盛名者是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叠石艺术高超,以石斗奇,融造园法则和山水画理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02各景点介绍


【万竿生态竹】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这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 余种,近20000竿。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竿和观叶两大类型。



观赏竹中龟甲竹、慈孝竹最具特色。龟甲竹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因此极为稀少。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竿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慈孝竹也叫孝顺竹,6-9月发笋,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竿来扶持。”


【竹西佳处(竹径)】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此处借指这条万竿青翠、幽深曲折的竹林小径。


【桂花小道】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就花色而言,有金桂、银桂、丹桂之分。此处栽种的全部是银桂,因“银”谐音“迎”、“桂”谐音“贵”,此处又有银桂迎得贵人来的寓意,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满园陈香,令人神清气爽。


【丛书楼】丛书楼是二马所建,他们是安徽祁门人,虽经营盐业,但雅好书画,尤其不惜重金收藏典籍,家中藏书百橱,积十余万卷,《清史列传·儒林传》谓其“藏书甲大江南北”。家中有丛书楼,觅句廊,看山楼,红药阶,透风透月两明轩,至今旧制尚存,故名仍袭。楼下的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可代表其心境。可贵者马氏并非将典籍深藏秘阁,宁饱蠹虫,不轻易借人,而是编成《丛书楼目录》,方便文友查阅,使书尽其用。诗人卢雅雨,学者惠栋,藏书家赵昱都曾借抄马氏秘籍,而全祖望、厉鹗都曾长期寓此写成了学术专著。



【住宅建筑与布局】南部住宅系清代扬州建筑的代表作。建筑分三纵,由东向西形成三条轴线,每条轴线均分为前、中、后三进,东纵和中纵每进三阃,西纵每进五间,该纵中、后两进为二层楼房,抄腰廊连接,由两条火巷分隔。有楠木大厅和柏木大厅各一进,每进皆逾80平方米,用料考究,十分珍贵。由东向西渐次高大雄伟,分别按禄、福、寿设置,其梁柱枋隔构件,窗门飞罩的雕饰都以动植物的造型反映,十分精美。一厅一堂,一梁一柱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家居生活考究与奢华,印证着扬州盐商财力的雄富。


【东路建筑:(禄)】东路住宅前后三进,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隔扇,皆以鹿喻禄。


厨房 “民以食为天”,我们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这是东路建筑的最后一进房屋,格局为三间两厢,是非常典型的扬州民居单元形式之一。由于原厨房早已废弃,为了让游客能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状况,在此屋按传统厨房布局作恢复性陈设布置。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清代盐商对美味的追逐达到极致。民间传说黄至筠每天的早餐是:燕窝,参汤,外加两个鸡蛋。而其子黄小园则常备十几种点心和十几种粥在早晨待客。由此也可略见黄家财力的雄厚和生活的奢侈。


楠木厅 此厅梁柱取材为楠木,称楠木厅。厅内中间是三个大理石镶面的圆形大桌和圆形矮凳。纵观此厅堂,规整宽敞,雍容大度。屏门悬宋人山水及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所撰檻联:“饮量岂止于醉;雅怀乃游乎仙。”立柱楹联是:“家余风月四时乐,大羹有味是读书”。此厅架构圆柱、圆梁、圆椽,厅内设圆桌、圆凳,“圆”是取团圆、团聚之意,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讲究。


清美堂 这里是管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是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楹联是:“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态度。


【中路建筑(福)】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隔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
汉学堂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也称为柏木厅。其大柁梁宽60厘米,厚40厘米,扁作,古朴雄浑。中堂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为板桥所撰。楹联中间所悬竹石图也是后人仿板桥作品。从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主人对竹的崇尚和挚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像竹一样正直、虚心、有节。


中进 出“倒座”就可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黄奭主要从事的工作是“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他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散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他和同时代另外一位学问家马国翰齐名,被称为“辑佚两大家”。黄奭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富家子弟能以勤奋博学留名,当属不易。


后进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四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观园里的宝玉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象的。锡禧和他的三个哥哥一样都能诗善画。黄锡喜离开个园后,寓居泰州。他的儿子自幼习医,医术高明,在上海悬壶,有“一指神针”之称。


西火巷 在到西路建筑前,我们先驻足来看看扬州的火巷。有人说苏州是一座水城,那么扬州可以说是一座巷城,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别于江南墙体单薄、白灰粉刷,黑烟刷色。火巷是封建社会大富人家大宅门内聚族生活所需而置的狭长通道,是使住宅与住宅之间按需要能隔能合,兼作防火防盗之用,也是封建礼仪道德、尊卑位序,交通交往所至。例如仆人杂务、女眷进出,宾客要至后花园也只能从火巷出入,不能穿堂入室抵后花园。从黄氏火巷两侧墙面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墙下半段是青砖扁砌,上半段是用板砖空斗竖砌,俗称鸳鸯墙;还有一特点,墙面上钉有铁巴锔间隔有序,排列整齐,这是从前有钱的大户人家砌墙讲究的一种做法,是在墙里排杉木,形成木的框架结构。简单地说,相当于现在建筑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固作用。


【西路建筑(寿)】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活动的场所。前进为厅堂,称之“花要”。中进与后进为两层楼宅,称之绣楼。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隔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三面置回廊,两侧设耳门,皆明三暗五格局,即看上去是三间,实为五间横排,将稍间作套房。在封建社会受“礼”制等级制度的规矩,庶民只能正房三间,民间为避之规矩就巧妙地采取“明三暗五”的组合。其实这也是使用功能上的需要。稍间前置小天井,筑花坛。非常雅静,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常作为闺房、书斋、密室之用。



清颂堂 此厅堂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是黄家用于接待重要宾客和举行家庭祭祀的场所,也是时面排戏唱“堂会”的地方。黄至筠曾豢养二三百人的家庭戏班子。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抱柱上的楹联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也体现出扬州盐商好文学的一种特征。


中进 楼下西边最后一间是主人黄至筠的卧室,室内有藏宝洞。另一间是书房;楼下最东边房间有楼梯可直达二楼。楼上是内眷活动的场所,有绣房、儿童室等。廊墙不设花窗,套间与小天井自成格局,夏日可避暑气,冬日可拒寒风,居之适,读书雅。


后进 仍然为三面置廊,明三暗五楼宅,楼上下共10间。楼下是正房卧室;从屏门后楼梯可上楼,楼上是闺房绣楼,有女儿家的卧房、书房、娱乐室、沐浴房等。高墙深院,与世隔绝,难怪从前有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人未识”之说。过去的大户人家的女子有十三四岁上绣楼,十五六岁抛绣球之说。堂屋屏门后原有腰门直抵后花园,是太太小姐们进入后花园赏景之门。



【春山】未入园门,只见修石依门,筱竹劲挺。两旁花台上石绿斑驳的石笋如春笋破土,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园门正中的“个园”匾额,微风乍起,枝叶摇曳,只见墙上“个”字形的花饰不断移动变幻,“月映竹成千个字”(袁枚),你会不自觉地叹出“活了”!这“个”字,定出了园的基调。


【十二生肖闹春图】过月洞门,造园者为了进一步渲染春的气息,这里所用的太湖石形态别致,酷似各种姿态的动物,构成了一幅“百兽闹春图”,也称为“十二生肖闹春图”。你看,最早感受到大地回春而微微昂首的蛇;负重向前的春耕牛;还有那气定神闲的骏马和活泼可爱的小狗无不惟妙惟肖;就连长啸山林的猛虎、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聪明调皮的猴子也都被安排得停停当当;当然离人最近的还是温驯的玉兔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热闹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园门内外,同是春景,意境却全然不同了。刚才在门外还是早春光景,到了门内,已经是渐深渐浓的大好春光了。


【宜雨轩】宜雨轩在花园里起了一个挡景的作用,如果没有宜雨轩,整个园子的景色就一览无余,这样就缺少了游的兴致。宜雨轩门前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指景色宜人,可抒发情怀,而琴瑟和鸣又指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下联“旧雨适至今雨初来”,“今雨”、“旧雨”借指新朋老友。显然,这里曾是主人接待宾客,与新朋老友欢聚的场所。宜雨轩四面皆镶嵌玻璃,特别是迎门的6扇80厘米见方的大玻璃,这在当年是如何的煊赫。宜雨轩是四面厅,四季景物都绕厅而置,此时此地“人在厅中坐,景从四面来”,春、夏、秋、冬竟一起隔着窗儿到了眼前。



【夏山】过春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夏山,全是用太湖石叠成,湖石色泽青灰,飘逸俊秀,形姿多变,状若天上带雨的云朵,制成假山,自然秀石剔透,夭矫玲珑。步入其中,水上架曲桥一道,青石板的桥面,三折后直达洞口又延伸隐没于山腹,使水尾藏起。给人以无限幽深的感觉,两旁奇石有的如玉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远客;远处眺,山顶上群猴嬉闹,乐不可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曲桥侧立一湖石,此石修长飘逸,自下而上有三个近圆形的孔洞,如剔净的鱼骨,遮去下面的孔洞,又极似汉字中的“丑”字。这鱼骨石是石中精品,可遇而不可求的。丑石之后有一石鱼,张嘴摆尾,神态生动,又处洞口,正应了鲤鱼跳龙门之意。且和池中金鱼相映成趣。湖石山上有探春一株,倒垂枝条已近水面,微风过处摇曳生姿,仿佛绿色飞瀑挂于山前,以虚补实,平增了许多生意。过曲桥入洞谷,洞谷如屋,深邃幽静,左登右攀,境界各殊。山涧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窗前阶下,雨打芭蕉玉立亭亭。


【抱山楼】抱山楼,是园中体量最大的建筑,楼上、楼下各7间,是黄家用于宴请宾客的场所。抱山楼在空间上连接夏山和秋山,复道长廊亦如手臂抱两山于胸前,这也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沿长廊东行可达秋山,所以有人戏称这条长廊是“天下第一长廊”,因为它要从夏天走到秋天。抱山楼的楹联都比较难认,楼上是篆字,“峭壁削成开画障;玉峰晴色上朱阑”。楼下是草书,“修竹抱山,春亭映水;幽兰得地,虚室当风”。


【秋山】如果说春山是开篇,夏山是铺展,那么我们眼前的秋山则是高潮。秋山最富有画意,山由巉岩峭壁的安徽黄石堆就,其石有的颜色赭黄,有的赤红如染。其势如刀劈斧削,险峻摩空,山隙间丹枫斜伸,曲干虬枝与嶙峋山勢浑然天成。山顶翼然飞亭,登峰远眺,群峰低昂脚下,烟岚飘隐其中,虽是咫尺之图却有千百里之景的磅礴气势。如果夏景是以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石粗犷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一具北方山岭之雄,一兼南方山水之秀,俊美、秀美风格迥异,却又在咫尺之间巧以楼前立体长廊相连。浑然一体而不突兀,和谐统一极富诗情画意。



由于秋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松之苍绿,枫之火红与山石的褐黄在暮色中明净如妆,极具画意。其内部山道设计,上下盘旋,纵横交错。石屋、石桥、石梁、石洞山中小筑融在一起,时涧时谷,时壁时崖,变幻莫测。关于黄石假山扬州民间一直流传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石涛所叠。秋山的每块石头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颇有黄山意蕴,若从山顶寻道下来,你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整个山体内部都是“空”的,这就是假山的虚实手法了,相对来说,湖石假山要比黄石假山容易堆叠,因为湖石本身多孔,具有一定的空灵感;但是黄石质地厚重,形态单一,很难做“空”。个园的秋山,实在而不沉闷,高峻而又奇险,而且十分注意山形之凹凸变化及洞壑之大小搭配,在黄石假山中是巅峰之作。


【拂云亭】从抱山楼廊东行可直至秋山中峰山巅的拂云亭。亭名“拂云”取高可拂云之意。这里是园内最高的建筑,人立其中俯瞰全园,古木、假山、池水、建筑都尽在脚下。此时此境园西的夏山真仿佛一片举步可至的云海,这就是夏山另外一个名字“秋云”的由来了。


【石屋】按着“明不通暗通,大不通小通,直不通曲通”的口诀,沿山道行至底层,向东、向光线明亮处去,就可看到一个石桌。其上方有“天窗”,光线即是由此洒落,此桌四人围坐,两人对弈,都自有一番天然野趣。石桌东是一石床,床头灯台、床边踏脚一应俱全。石床对面为石窗,窗下置石几,两侧设石凳。你看此处,分明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石屋。


【旱山水意】在石屋外可见两座汉白玉栏杆的小桥,高出我们的头顶,前后呈“之”字排列。如果我们刚才下山时,到中途平折西出,过一线天,就可立于此桥之上了。桥面是一块条形黄石,不过此石全无同类的苍劲有力,仿佛是在流水中浸润了千百万年似的,波纹剥蚀,石苔点点。人若立桥上,则上对绝壁,下临深潭。而我们此时人在桥下,又大有人立舟上、舟行水面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一勺真水,但又无处不具水的意境。这种造景手法,园林上称“旱山水意”,也称“枯水”。



【住秋阁】石屋窗下,庭院最东有石级可上秋山南峰,或向西出庭院右折也可盘旋而上,南峰有一山间小筑,面西而建,上悬一匾曰“住秋阁”。人都是怕秋日萧瑟,要设计留春的,个园主人何事要在此“住秋”?原来黄至筠少时境遇坎坷,中年是他事业成功、人生得意的阶段,人生的秋天在他来讲真是一个金色的季节。春华不如秋实,春日虽有繁花似锦,只有秋日的累累硕果,才会让人深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冬山】冬景是用宣石堆砌的。宣石中含有石英,迎光闪闪发亮,背光皑皑露白,仿佛冬日残雪未消的样子。构园者把冬景安放厅后阳光不能直射处,真再恰当不过了。宣石以掇山、贴山、围山三种手法垒叠而成的冬山,是园中占地面积最小的一组假山,但是却是构思最为精巧、独特,最富创意的一景。它分别从色、形、声三个角度来勾画冬的意境,又以植物、建筑来烘托冬的气息。山脚又以白矾石铺成冰裂纹的形状来加深寒冬气象。你看无论近看远观,假山上似覆盖一层未消的残雪,散发着逼人的寒气。画理有“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为了打破冬日的萧条,这里采用了一块块形似小狮子的象形宣石,远远望去,好像有无数的小狮子在雪中嬉戏,一只只顾盼生情,憨态可掬,使寂寥的冬季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所以冬山被人称为“群狮戏雪图”或“雪压百狮图”。造园者又是怎样把转瞬即逝的声音运用到造园之中的呢?这南墙之上的圆形孔洞,共分为四排,每排六个,总计二十四个。冬为岁尾,你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它代表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这些孔洞被人称为“风音洞”。冬山处于花园的最南边,风音洞所在的高墙和个园三路住宅的后墙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风从高墙窄巷之间擦墙而过时,会形成负压,加快流速。这时墙上四排孔洞,就好像四支等待已久的横笛,呼呼作响,发出北风呼啸的声音,奏响了冬的乐章,给人以寒风凛冽的感觉。山畔池旁,冬梅点点,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霜高梅孕一身花”(袁枚),真是“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漏窗望春】冬山的西墙之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延伸了我们的视线,透过这圆形的漏窗,春山的修篁石笋重又映入了眼帘。让人立刻产生“大地回春,周而复始”的联想。令人感叹设计者的奇思妙想,让你忍不住为它喝彩!至此,你是否也会在心里轻轻地叹一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此窗设置堪称点睛之笔。园中的亭台、楼阁、假山、花木重重叠叠,幽深无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