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游词:江苏扬州现场导游考试(5—10)

文化旅游院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2024-09-26


何园01景区概况
该园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6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为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园。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因为园主人姓何,人们都习惯叫它何园。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暗地里也捎带着经营盐业,拥有巨额财富。何芷舠49岁那年,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辞官归隐扬州,投入巨资良材,打造了这座宅园一体、居游合一的大型私家园林。


何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部分占全园面积的50%。人们置身园中,不但没有拥挤感,反觉得处处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见大,层次分明。这种效果,靠的正是造园者在建筑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平中造奇。何园整体区划上包含住宅、后花园和小花园几大部分,各个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环环相扣、互相渗透,组成一个天人合一、内外有别、居游两便、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间,中国私家园林的审美需求和实用功能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结合。


02各景点介绍


【东园】这是何家后花园的东园部分。迎面月洞门上镌刻的“寄啸山庄”门额,是当年园主人亲自题写的园名。“寄啸”两个字,分别取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句子:“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表达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志节情怀。何园主人与陶渊明有着辞官归隐的相似经历,寓意不言自明。



【贴壁假山】何园园外均是民房,不得不用高墙遮挡,但高墙是造园的大忌,工匠别出蹊径,在墙上造山,称为贴壁假山,长达60多米,它就像嵌在墙上一样,沿着墙面走向一路攀缘,状若游龙腾蛟,搅动万千气象,把原本封闭压抑的高墙深院,变成了一座拥抱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东园贴壁山是江南园林中享有盛名的登楼贴壁山,贴壁山的山腰里,藏着一条高低盘旋、曲折迂回的石级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读书楼。通过它,可以真切领悟扬州叠石艺术的精髓。


【牡丹厅】转过玲珑剔透的湖石屏风,首先迎客的是牡丹厅。它的特色和名称,来自东墙歇山顶砖雕山墙花。该山墙花为金砖拼镶,高浮雕手法,题材取自传统的《凤吹牡丹》。中间为立凤,为鸟中之王。凤的周围是牡丹,牡丹是花中之王。还有灵芝、卷叶草,皆为吉祥如意的纹饰。画面组合巧妙自然,毫不张扬,创意独特、布局严整、刀法老练,细密中藏神奇,是扬州建筑中砖雕精品。牡丹厅周围有牡丹池。牡丹是何园园花,园子里广植牡丹、芍药,品种繁多。每年4月18日至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何园牡丹花节主题游园活动在此举行。


【船厅—桴海轩】桴海轩,两千多年前,孔子乘坐着牛车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时说过:“道不行,吾将乘桴桴于海。”意思是说,如果人们都不接受我的主张,我就乘船到海外去。桴海轩也叫船厅。因为厅的周围是湖石山,使厅处于峡谷之中,这就有了水意,而厅造型像一艘船,厅正前方一条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厅檐下低低的台阶好比船上的甲板,厅周围的地上用鹅卵石、瓦片铺成波光粼粼的水面,须待月圆之夜,月光朗照,如水光潋滟,似见波光粼粼,似听裂岸涛声,这时厅仿佛浮在水中,再看厅两旁廊柱上悬挂着“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楹联,疑为在湖滨漫步,舫内荡桨。分明是中国画中化虚为实的手法,居然使无水却有水意,无山却具山情。加之厅西侧廊壁间镶嵌着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苏东坡手书《海市帖》刻石,为船厅点睛。在这里每一个细节都和船有关,和水有关,造园艺术中的旱园水做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翰林公子读书楼】船厅后面的西北角的小楼虽不起眼,曾经却是何园最风光的建筑。当年何家大公子何声灏在这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发奋攻读,从江南乡试中脱颖而出之后,又一举闯过会试、殿试、朝考大关,步祖父何俊的后尘,被皇帝钦点翰林,成就了一门祖孙两翰林的巨大荣耀。也给何园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读书楼”。读书楼里简朴清寒的陈设、威严肃穆的家训和工工整整的试卷、热烈醒目的捷报陈列在一起,相映成趣,对人们讲述着“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梦想。读书楼东接贴壁山的嵯峨蹬道,南临“桴海轩”的万顷波涛,它的环境景观正是一副著名的古代治学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也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


【西园】如果说东园是何园的序幕,当你到西园时才看到何园的主体,楼台的豪华,层次的深密,复道廊的逶迤曲折,山石的深邃空灵,在园林中确是独树一帜。西园楼台极富层次,低层有池中的水亭;中层有蝴蝶厅、桂花厅、赏月楼;高层还有山石凌空。交织成天人合一的立体画卷。



【复道回廊】复道回廊是何园特色建筑之冠,在江南园林中绝无仅有,它造就了何园独一无二的串楼景观,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而从西园看复道回廊是最佳角度,何园复道回廊全长150米,它腾挪、缠绕于园中建筑之间,复道凌空,内、外分隔,回廊曲折,高低错落,构成了园林内部的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一个个厅房本来都是个体,由复道廊勾连后,使景色的组织有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绝路径,这就引动游人沿着游廊去游园。这是将静观的欣赏改为动观的游览,人在园中游,尽管是地域有限的空间,但能探求回味,避免和盘托出,一览无余。


【壶上春秋】神话传说里有海上仙山名叫方壶的记载,扬州园林中喜欢借用这个典故,在园中挖池为海,筑亭当山,虚拟海上仙山的意境。西园水心亭壶上春秋同时还是一座水心戏台,主人把戏亭建在水中,在上面演戏唱曲,观赏者在亭的周围上下廊上品茶观戏。正如陈从周教授所题:“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扬州。水心亭上春波绿,览胜来登一串楼。”


【汇胜楼】主体建筑汇胜楼俗称蝴蝶厅,是上、下两层的七楹楼房,中间三间稍突,两侧两间稍敛,歇山顶四角昂翘,如蝴蝶展翅起舞。一座座厅堂都装扮得极为富丽,厅内木壁上雕刻历代名碑字画,如东坡的竹、韩琦的竹、板桥的兰、唐寅的花鸟、曹操的诗等,雕刻面积达140平方米。人在其间漫步可谓看书画展览和美术工艺。


【桂花厅】池西桂花厅坐落在山石桂树丛中。厅上有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手书“桂花飘香”匾额,何园1万多平方米的园中有地植、盆栽桂花七八十棵,其中仅百年以上的老桂就有十余株。中秋浴桂香,赏明月,啜芳茗,观看水心戏台地方传统曲艺表演,品尝精致可口的淮扬风味小吃,尽情感受城市山林的良辰美景,别有一种风韵。


【湖山】西园的山峰是全园的最高处,主峰以太湖石堆就,造园者在湖池旁采用点石之法,绕湖池一周,高低错落,曲折有致地以湖石围岸,在水亭旁又以湖石构成的曲桥通亭阁,而在西南角则堆石成峰,有险壁、有悬崖、有奇峰、有幽岩,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群猴嬉闹,或如雄鹰高踞。底部还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联,碧水贯穿其中,远远望去,显得幽深清冷。此处构山极为适宜,因此处是园的边缘,仅一墙之隔即为园外,而游赏者看着高耸的山石,定会产生“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过后一山拦”之感。这就增加了景深,开拓了意境。且山极空灵,上有盘山曲道,下有空谷勾连,既可沿山道仔细玩味山石奇趣,又可登山顶俯视全园美景,还可在山谷中纳凉品茗,叙谈话旧。山上两棵白皮松,苍翠蓊郁,有拔地参天之姿。那种山林木深深的幽眇意境,与园主何芷舠心境十分切合。



【花窗】构园者知道,此园外景虽不可借,但园内景可以互借,因此在廊的上部开漏窗,有的用水磨花窗作为分隔,有的直接开成什锦空心月洞窗,有牡丹形、菱花形、梅朵形、海棠形,制作精,样式美。它们集中分布在花园与住宅之间的廊壁上,廊壁间还镶嵌颜真卿《三表法帖》、王羲之《十七帖》等诗条石,使串廊本身就极富书卷气。


【园居概况】从复道曲折南行,就进入了何园的住宅区——园居部分。何园建筑在继承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精华的同时,吸取西洋建筑要素,构造了一个东方传统精神与西方生活观念交相杂糅的园居系统。主要表现在建筑布局上追求变化,不拘一格,没有采用传统中轴线式的横路纵进、前堂后屋形式,而是因地赋形,自成面目。走进玉绣楼、怡萱楼、骑马楼三位一体的园居空间,这里所具有的变化、活力以及浓郁的时代气息,是人们在纯粹旧式园林中找不到的。


【怡萱楼】转过西园湖山,先到怡萱楼,也叫赏月楼。这里既是西园的尾声,又是住宅的序幕。是当年园主人专门为吃斋念佛喜欢独处的母亲建造的居所。围绕着奉亲的主题,楼前地面,用鹅卵石子铺设着福禄寿喜图,从法国进口的铸铁栏杆上镌着“益寿延年”字样。现在楼下是同仁馆,书香何园办过一所同仁中学。复道回廊在怡萱楼再次分流,一是与院中假山石级组成回环盘旋的上下通道,一是入怡萱楼通往玉绣楼。


【与归堂】坐落在全园最南面的楠木厅,又名与归堂。如果从花园巷18号的正门入园,它就是迎宾第一厅。与归堂是何园的主堂正厅,也是园主人对外交往的正式场所。“与归”二字,典出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体现的是何园主人以归隐之举为荣、不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的思想意愿和价值取向。与归堂也是目前扬州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楠木大厅,它在中国传统厅堂构造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方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此厅极富层次,顶部为单檐歇山,中间三间略高,两旁两间略低,形成中高边低的两个层次。而从下部看,中间三间向前伸出两米,旁边两间自然置于后部,立面上又形成中前边后的两个层次。高大庄重的梁柱构架,配上四围通透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一扫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洋溢着开放、敞亮和明快的气息。



【玉绣楼】主人居住的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玉绣之名,来自庭院中栽种的广玉兰和绣球树。该建筑群前后三进,第一进为楠木大厅,五开间二、三进为两层楼房,每进皆为六开间。屋宇宽敞,规模宏大,每进之间皆列小院,东、西两面筑廊勾连,青瓦红柱歇山顶。楼内设计采用一梯一户带有拉门隔断的独立套间,一式水磨青砖,墙壁以细沙和糯米汁,略加草灰以作胶合,为灯芯拼缝,楠木门窗皆为双层,内玻璃,外百叶,地板悬地1.5米以上,以阴窗透气。朝南一面外廊柱子之间皆镶嵌月牙门罩,简单疏阔,仅为装饰之用。房间里点缀的吊灯、壁炉等装饰细节,处处洋溢着欧式风情。小院中略置花台,配以树木,以少量山石花草点景,显得幽静又富有生气。总体布局严整,基本是多进四合院式建筑,是研究清代扬州大型民宅的活标本。


【家族史料馆】何氏家族史料陈列室,可以帮助我们真切具体地感知一个近代大家族的兴衰历史和家族人物们缤纷曲折的命运故事。在北楼展馆里,有何园主人何芷舠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有何家大少爷何声灏发愤读书成就了祖孙翰林的励志路程;有二少爷何仲吕继承父亲兴教办学遗志,扶持两个儿子——世桢、世枚两位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洋博士兄弟在上海创办持志大学的轰轰烈烈的历史;还有三少爷何声润捐助“鸿船”救生义渡的慈善故事。有王承书、何祚庥这一对表姐弟中科院院士为祖国科学事业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而作出的业绩和贡献,有国画大师黄宾虹与何家四代人结下的长达60年的书画情缘。


【骑马楼】出玉绣南楼沿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当年,国画大师黄宾虹就住在这里。度过了让他一生念念不忘的一段客居时光。骑马楼从外面看上去四平八稳,仿佛一览无余,走进去才发现它的右边楼里藏着三进院落。厅堂栉比,门扉交错,廊道迂回,犹如迷宫。


【片石山房】片石山房建于清乾隆年间,又名双槐园,据传乃出自石涛的手笔。亡国之痛使之寄情山水,饱览三山五岳之胜,又能在叠石时将胸中丘壑转化为佳山秀水。在他的画论中,山的处理应“内实外空”或“外实内空”,片石山房总体布局即为“外实内空”。上有蹬道可攀,中有山屋可居,下有山麓水边汀步可跨,“一峰突起,连冈断堑,有胎有骨,有开有合”。入片石山房,过“注雨观瀑”门景,东行有水榭三间静卧波上,开轩待客。这里别出心裁地设有谜一样的琴、棋、书、画四景,十分耐人寻味。水榭东面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天任馆”,也是扬州现存最早的明代楠木厅,堪称何园最古老的建筑。天任馆西山墙有不系舟半亭,上面置石桌椅,供游人赏院景、观游鱼,体验水动船行的意趣。厅东面墙上,镌有“片石山房”横排石刻一幅,字体飞动,古色古香。



片石山房分东山和西山。东向是一横长形的倚墙山,转角向南,皆以湖石叠就,紧贴着墙壁,有些部分髙过墙头,与墙头游山髙低错落。山巅有小叶罗汉松一株,树龄已逾百年,更使山有古拙之感。西首的主峰由太湖石堆就,挺然高出园墙,山高近十米,由于周围是平地,系一峰突起,远看更显得高峻峭拔。山顶寒梅一株,已逾百年,老干虬枝,更觉幽深寒冷。古藤翠蔓从石隙中伸出,或垂山巅,或穿石脚,似觉岚气雾露,烟云毕至。沿石蹬道上山巅,周围怪石突兀,堆叠巧妙,一块块,一组组,或如老人颔首,或似仙女采撷,亭台楼阁、矶石花木,皆卧脚下;沿台阶而下,道路左盘右曲,待到山脚,忽见藤蔓之中藏一洞口,入洞深幽,初觉狭窄,越走越宽,竟然是方形石屋两间,此时你再看前方贴壁砖刻“片石山房”,顿时领悟该景原指一片片石堆叠的山中洞府。园虽占地不多,但无不经营精当,山石和谐之美,亭阁映日之乐,花木扶疏之趣,确如石涛题画诗中所写: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此中天地小,卷舒收放卓然庐。


清光绪九年(1883年),何芷舠从吴姓人家手里买下片石山房,把它变成了何园的一部分。


【镜花水月】片石山房西边廊壁间嵌有一面大方玻璃镜。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这面镜子都能将园中景色收入自己的怀抱。与镜子遥遥相对,东北湖山脚的水潭中,则藏有一轮白日明月,它跟随着观赏者人行步移,从满月到月牙,依次变幻出盈虚百态。这两处景点合起来,就是片石山房著名而奇特的佛理景观——镜花水月。用心揣摩,自有一番智慧人生的大知大觉。


【何氏家祠】何氏祠堂是2007年5月1日才对外开放的。祠堂是代表家族文化的传承,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现在我们参观的是享堂部分。这是作为何家的议事厅,墙上也陈列着何家的家训,在当年,何家会定期每月初一让子孙在这学习家规。隔壁就是寝堂部分,这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但据何家后人回忆,何家只有容像,所以我们眼前所看的都是何家的祖先容像。这位就是何俊,园主人的父亲,旁边这位就是园主人的老母亲。这位就是园主人何芷舠,身上所穿的就是官服,冬季场合上所穿的礼服——端罩,旁边就是他的夫人——孙太夫人。而随着寝堂的修复,在室内还发现一口井。井一般都是在室外,用来饮用和浇灌植被的。井水冬暖夏凉,可以调节温度,相当于空调的作用,早在安徽皖南居民就出现室内打井的情况;此外,跟风水也很有关系,祠堂内有井,也为祈望家族兴旺。再有这是提醒后人必须饮水思源,不能忘本。


汪氏小苑01景区概况


汪氏小苑坐落在扬州市东圈门历史街区,是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盐商大宅门。主人叫汪竹铭,来自安徽旌德。小苑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遗存老屋近百间。小苑由汪氏两代人分两期修建完成,中纵和西纵为汪竹铭清朝末期修建,东纵由其四个儿子民国初年翻建。


汪氏小苑主人汪竹铭,祖籍安徽旌德,为豪门大贾,祖上以皮货为业,其父来扬时改为业盐,号“乙和祥”,除在扬州、仪征开店售盐外还取得了在江宁、浦口、六合的食盐专销权。其长子伯平仍业盐,次子仲石后改做房地产,三子叔盈继承皮货业,四子季高则从事金融业。后代多为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举家事业心重,责任心强,属中等偏上的商贾阶层,且又重视文化,当为儒商一流。


豪门大宅晚清、民国特色兼具。宅分中、西、东三路,各为三进,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西中两路在购进旧宅后重新修葺,东路为自建,保存了扬州特色:一是外墙均不开窗,避外隐内,这在兵燹战乱年代颇为严紧。二是四合院式的单元组群布局,体量宏大,气势森严,栋宇鳞次,高墙围垣,望之隐若城郭,主体建筑南面朝阳,青砖青灰丝缝砌筑,厚实朴质,不加粉饰。山墙为三山式屏风墙,比之徽派工整浑厚。三是一进与一进之间有天井通风采光,形成独立的单元,以落地隔门分隔,可开可关,可装可卸,适应冬闭夏敞之需。


小苑房屋分区明朗,在东、南、西、北四个角落各设计一个花园,打破了传统园林建筑前宅后园的格局,一直为方家称道。一是前面花园分踞住宅东南、西南,由左右花园拱卫中部主住宅区,使主住宅更为森严,突出了伦理的尊卑主次;二是四角花园如同国画的留白,使住宅有了疏朗的空间,有了严整与空灵的对比;三是调节了空气,庭园中花木扶疏,春华秋实,使居者有了活动的空间,不仅舒适而且有了情趣。可贵者四角花园各具特色,与宅院配置和谐,相映成趣。


02各景点介绍


【福祠】进入小苑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倚壁而砌的砖雕“福祠”,是过去大户人家早晚及婚丧喜庆时烧香敬神用的,祭拜的是土地神,故也叫“土地祠”。“福祠”屋顶左、右两端各有一个龙头鱼尾形的鸱(chī)吻。传说中龙生九子,鸱吻即龙子的化身,性好吞,能避水火,化凶险。两鸱吻间的屋脊为牡丹花,象征主人荣华富贵,屋檐正面为一排猴脸,猴脸间杂以片片枫叶,这寓意着世代封侯;屋檐下为草龙、夔龙图案,因为在封建社会除皇家外不能置龙形图,于是用了变形的龙形图以示华贵。



【小苑中纵】从仪门进入小苑中纵,中路是住宅区,为家中至尊者居住,所以有仪门楼,门旁墙垛有别于苏式简约的方砖贴面,而是精细的磨砖对缝扁砌,平整光滑,棱角整齐,灰缝横平竖直,缝细如丝,两旁门枕石竖向而立,门楼上匾额磨砖条滚头轮廓线凹凸,层次清晰,匾樘内六角磨砖对缝,飞檐采用磨砖雕滚头三飞式挑檐,门楼砖雕配置简洁,有别于山西繁富壮硕,也不像徽式的细腻纤秀,苏式的堆砌轩轾。整体峭拔清劲,气象沉穆,雍容大度,古朴耐看。


第一进为“树德堂”取《尚书》“树德务滋”之义。为汪家早期接待宾客所用。主人取“树德”为堂名,表明了汪家的以德治家、以德兴业的总体思想。汪氏世代以皮货为业,太平天国时避战乱来到扬州,汪竹铭后从事盐业,使得家业兴旺。汪家非常注重德行的教育,后人从事教育者居多。


从树德堂侧门往后走,即为汪竹铭及长子汪泰阶一家居室。汪竹铭生于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1928年,享年68岁,30岁时任“乙和祥”盐号经理。取得外江口岸江宁、浦江、六合的食盐专销权,并在仪征十二圩设有“乙和祥”分号。汪竹铭生有四子二女。长子汪泰阶,字伯平,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卒于1935年,主要负责“乙和祥”盐号外事销售联络。


汪氏小苑与扬州其他古民居一样,每一进都有一个天井,天井四周主屋、厢房、耳房的房檐置有水槽,雨水顺槽导入造型为金钱的地漏,意为“四水归堂”,也有财源不断之意。


【小苑西纵】中轴前伸,为长者所居,西轴后退,为汪氏儿女和女眷的住宅。西纵后两进为闺房,其间门牗关则独立成区,开则相通相连。中轴采用圆作,圆柱圆梁的堂式结构,显得庄严。西轴采用方作,方柱方梁的轩式结构,颇为轻灵活泼,且加钉天花。西纵首进是“秋嫮轩”,“嫮”有美好之意,多形容女子;“秋”与“春晖堂”的“春”对应。为汪家女眷接待女宾所用。古人常用秋水伊人来形容女子,取“秋嫮”作为厅名,大概也有此含义吧。



秋嫮轩前有花园,花园圆门石额题有“可栖徲”,为久远之意。门下半月形白矾石踏步为平浮雕,上有笔、银锭、绶带、如意、佛家“万”字符,意为“必定万事如意”;小花园中的地面上一只带有银锭的花瓶里插着三只戟,意为“一定平升三级”;圆形寿字的周围由无数鹅卵石相接,叫“福寿无边”;鹅卵石中又嵌着佛家的“万”字符,叫“万事如意”。再加园中女贞如盖,木香茂盛,枸杞老干盘踞、花草参差点缀,景色秀丽。


花园西南角是一船轩,主人巧妙利用花园西侧的三角地带构成了一组船形建筑,南宽北窄,是女性休闲娱乐的场所。走进刻有“绮霞”两字的小门,船厅内异常精致玲珑,海梅木罩隔上雕刻着代表“福禄双全”、“多子多福”的松鼠、葡萄、葫芦等,刻工精美,保存完好,全都是汪家旧物。


【小苑东纵】东纵的住宅是长子汪泰阶同三个弟弟在民国初年翻建的。由于是后建,以竹丝门隔开,造成视觉上春晖堂后移的错觉,处处体现出主次分明、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尊卑有等的封建伦理思想。一方面体量上保持和中西住宅的协调一致,但在形式上有了改变,由于是以内火巷隔开,所以朝巷的西墙均开窗户,窗格也由传统的“井字式”、“柳条式”变为现代的“目”形窗加玻璃,更为简洁适用。玻璃窗皆为抽插式,即夏天时可改换玻璃窗为纱窗,通风挡蚊蝇;门也有了西式推拉门,黄铜包裹的门槛及轨道,这样不因门的开启而影响空间使用;用料考究,主厅为花,柏木建造,前后均用兔耳梁的卷棚,其玻璃,尤其是彩色玻璃皆从国外进口,传统的古宅中吹来了域外的风。


首进取名“春晖堂”。“春晖”一词源于唐朝诗人孟郊的诗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取“春晖”之意以永远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此外,厅堂在东,得阳气之先,春光乍露,满室生辉,的确名副其实。在屏门、雀替、撑牙、飞罩、花隔等处皆有木雕,或线刻,或浮雕,或镂空。东花厅春晖堂的柏木隔扇,中嵌六片天然大理石饰片,石纹如山如水,如烟如云,虚幻缥缈,裙板浅刻有双狮盘球、麒麟送子、鲤鱼跃龙门,花瓶、如意、葫芦、蝙蝠的纹饰,东西两次间皆有落地罩,以柳条形、人字形、田字形的图案组合很是严整,中为飞罩,上有透雕缠枝葡萄松鼠,以此寓意多子多福,形象生动,雕刻细腻。


堂前的花园踞东和踞西各有一个花台,花街铺地以瓦片勾廓,中嵌鹅卵石、瓷片,拼出吉样花纹图案,中部杏花纹饰中是麒麟,寓意“麒麟送子”,南北对称拼嵌出松、鹤、鹿、蝙蝠、寿桃,寓意为福禄寿,图案极富装饰性。东花台为贴壁湖石山,可隐约看出三只羊,寓意为三阳开泰,可贵者以“檐瀑”之法,即用隔漏将屋檐口的水引向湖石山,有雨之时,房檐下流水通过水道冲到湖石之上,形成檐瀑,淙淙泠泠,天籁清音,增加了苑的动景。花台上有百年琼花,玉冠琼云,流光溢彩,璀璨晶莹。


进入室内即为四子汪泰第的居室。汪泰第,字季高,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从事金融业,抗战前曾任中国银行扬州分行行长,抗战中迁居上海,依然在中国银行任要职,1941年被“歹人”绑架后撕票。


第三进则为次子汪泰麟的居室。次子汪泰麟,字促石,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卒于1966年,主要负责“乙和祥”盐号内务,后在上海从事房地产业。


走出汪泰麟的居室,迎面看到的是一堵花墙。花墙取“五福”之意开了五幅漏窗,中间一幅对着门的花窗有吉祥图案,中间一头大象,叫“万象太平”;象背有桂花图案,大象前方有王母娘娘群玉山房的蟠桃,叫“富贵长寿”;再往边上是连胜、如意、双泉,大象上方一只倒悬的蝙蝠,寓意“福到眼前",大象下方另有蝙蝠面对大家,寓意“开门迎福”,因这两只蝙蝠都雕在后壁之上,因而又寓意“必有厚福”。



【小苑后花园】小苑的北部,东园和西园相连,中以花墙花窗隔开,既各自成区,又引景泄景,相互因借,不愧为“小苑春深”。房屋则安置在园的四周,分别有厨房、浴室、花厅、书房、轿厅,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恰到好处,点到人心。其位置大小完全是从功用出发,设施配套齐全。使住宅融入花园之中,宅在园中,人在景中,居住体闲,相映成趣,让人们不得不佩服园主人先进的人居环保意识。


“调羹”的厨房。汪家家庭团结和睦,一直未分家,所以吃“大锅饭”。灶台有五口灶眼,全家人的饭菜都在这里解决。据说当年汪家厨师有好几个,红案、白案有专人操作,膳食是很讲究的,可见饮食对汪家是非常重要的。这么大的厨房在当年仅供仆人和厨师使用,主人用餐则送至每家。


下房,进入八角门,门上石额为草书“惜馀”,为珍惜粮食的意思。此地方为汪家的仆人居住。此为双层阁楼,据说当年楼上住女仆,楼下住男仆,这样大大节约了空间。


花房和浴室以落地圆光罩隔开,罩作双层,中间可夹纱,四周为梅花冰裂纹图案,古朴典雅。满月门门楣上陈含光篆书“花好月圆人寿”并为之题跋,花房对面是“浴房”,此处的浴缸、瓷砖、地砖为当年原物。


东园最大,入园立刻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由于靠着伙房,有一口古井,曾养育了汪家几代人。我们先看到的是两棵一百多岁的鸳鸯石榴,老干虬枝,枝繁叶茂,此树常结并蒂石榴,2002年拍卖其中一只五个石榴并蒂的“五子登科”,竟然拍得万元。石榴树一直有多子多福,榴开见子的美好寓意;东侧花台上生长着一棵高大的核桃树,旁边是一棵柏树,寓意“百年好合”。西侧花台栽种着一片碧绿的芭蕉,中间有一匹太湖石堆叠的骏马,侧首嘶鸣、双蹄腾空,与分割东西两园的汉白玉圆门上所题写的“迎曦”,形成了小苑中的“嘶马迎曦”一景。


西园自有特色,书斋前的一棵石榴早逾百年,形若游龙,簇拥着书房,使读书之人有笔走龙蛇、登科乘龙的遐思。书斋形制虽小,却很安静,不过静静的书斋里却暗藏玄机,在书斋后侧西墙壁上有一面穿衣镜,镜子后面藏有暗门,可通后巷。从书斋里面可进入后花厅静瑞馆,静瑞馆中冰裂纹飞罩采用的是单面透雕的手法,中心海棠内木雕三组人物:中为“福、禄、寿”三星,寓意“三星高照”,右为“刘海戏金蟾”,左为“文王求贤”。西侧一组金丝楠木落地罩木雕是“岁寒三友”松、竹、梅的组合,采用双面透雕技法,构图细腻,刀法精练,线条流畅,反映了当时木雕工艺水平的精良,被专家们称为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西北园有用太湖石堆叠的三座假山,细心的游客会不经意地发现“十二生肖”。后花厅静瑞轩面山而建,六开间,中以罩隔分开,前有回廊横陈,可协商议事,迎客送宾。书斋紧傍其东,形制虽小,却很安静,前有花台,旁为花墙,其中读书论赋确是宝鼎茶闲,幽窗棋趣。


馆旁有轿厅,汪家当年备有轿子和黄包车,单独地从轿门进出。


防空洞,为躲避侵华日军的轰炸,汪家在后院建有防空洞,混凝土浇筑,面积不大,十几平米,有南北两个进出口。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汪氏小苑建有多处暗房、暗阁、暗门、暗壁、暗洞,处处使人感到战乱年代,为躲灾避险的无奈。扬州沦陷后,汪氏家庭离开扬州逃难于上海。


小苑前后经历了清末、民国、日伪、新中国,几乎每个时代都在它身上留下了烙印。



扬州汉陵苑


01景区概况


扬州汉陵苑,又名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1992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汉陵苑坐落在汉代广陵城附郭东城的南城垣上,位于扬州城北,瘦西湖蜀冈风景名胜区东部,占地33000平方米。


汉陵苑主要展示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汉武帝之子)及王后的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两座墓同属于帝王级的“黄肠题凑”式大型木椁墓,原在高邮天山。天山,又名土山,神居山,海拔44米,周长6华里,1979年春采石工人开山时发现了山中古墓葬,该墓以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比例协调严谨,稳重壮观,而为世人瞩目。墓虽在高邮,但广陵王当年的广陵城就在蜀冈之上。


汉陵苑气势磅礴,它建于山顶之上,巍峨雄伟,从多层台阶下仰望,大有帝王陵寝之势。拾级而上,两旁的门阙、主展厅、东西廊房皆为仿汉式建筑,门庭高敞,廊柱质朴,迭梁穿头,线条简洁,凝重、雄伟、古朴、粗犷。景区还展出了“兴盛的汉代扬州”陈列和“扬州第一美女——刘细君”的和亲故事介绍等。苑内地形起伏,建筑古朴雄浑,林木葱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融文物展示与园林绿化为一体,是很有地域特色的陵墓园林。


02各景点介绍


【辟邪】进入汉陵苑的大门,道路两侧,有一对形状像狮子身上戴着羽翼的雕塑,它们叫“辟邪”,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起着避除邪祟的作用。古代大型墓葬前常用它们来起镇墓之用。根据等级规定,皇帝陵前用天禄和麒麟,诸侯王墓前用辟邪。


【门阙】平台上有两座高大雄伟的门楼,它叫“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标志性建筑。通常左右各一,建成平台,台上起楼观,因两阙之间有空缺,所以叫“阙”。这里的每一边都是双阙构制,中大边小,又称为子母阙。最早“阙”起到守卫和瞭望的作用,石阙是作为铭记官爵、功绩和装饰用的。


【中心广场】台阶之上即为中心广场。位于广场北侧、景区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仿汉式建筑为“广陵王地宫”展厅,展出的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的陵墓;“广陵王地宫”展厅的东北侧是“王后寝宫”展厅,展出的是广陵王王后的陵墓;广场西侧为“广陵潮涌”展厅,是对汉代扬州历史文化的简单介绍及部分扬州汉代墓葬出土文物的陈列;广场东侧为“异域同辉”展厅,是对西汉江都公主刘细君和亲西域乌孙国的故事介绍。


【“广陵潮涌”展厅】展厅为长方形双坡顶单体建筑,陈展面积180平方米,主要展示内容是汉代广陵的疆域、著名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墓葬形制以及在扬州出土的汉代文物等。展厅取名“广陵潮”,有双重意义。2000年前,由于长江的入海口离当时的广陵很近,呈喇叭口状,类似于现在的钱塘江口,故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广陵潮。汉代诗人枚乘在其名作《七发》中用“鸟不及飞,鱼不及走”描绘了广陵潮的壮观,汉代作为扬州经济、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第一个高潮,用“广陵潮”来命名此展厅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广陵王地宫”展厅】馆内规模最大的主体建筑——广陵王地宫,位于全馆的中心位置,展厅平面布置成纵轴对称形式,由前厅、过道、主室三个部分组成,主室顶为抛物线平移曲面壳体(拱顶),此顶为整体薄壳浇铸而成,最薄处顶部仅厚8厘米,跨度东西宽22.15米,南北长27.15米,这种大跨度、对称的建筑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比较先进的。陈展木椁墓的展区分为看台和地宫双层结构。主要展示的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的大型“黄肠题凑”木椁墓和部分出土文物及图表。


站在二楼的U型过道向下俯瞰,这座地宫完全依照神居山一号汉墓的形制,用两千多年前“黄肠题凑”木椁墓的原件复原而成。墓椁南北长16.65米,东西宽14.5米,高4.5米,面积237平方米,耗费楠木545立方米,它由外藏椁、黄肠题凑、东厢、西厢、中椁、内椁、便房、梓宫(内外两重棺)组成。外面一层叫“外藏椁”,出土了大量男女木俑、车马具等随葬品。这说明汉代已废除了活人殉葬的陋习。第二层叫“黄肠题凑”,即木椁。何为“黄肠题凑”呢?它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一种特殊葬制,“黄肠”是指所用的材料是黄心的柏木,“题”是指题头,就是树根的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拼凑而成的结构,就是以木代砖在棺外垒砌如围墙一般。广陵王刘胥墓中的“黄肠题凑”,以楠木构件,中填黄肠柏木,共856块,整个木椁没有用一根钉,榫卯结构十分讲究。与其他同类墓葬相比,其用料之大、制作之精、结构之严、保存之好,确为惊世之作。墓坑内第三层是东厢、西厢,也叫正藏椁,是放随葬品的地方。两厢中出土的文物有漆器、陶器、铜器以及成套的饮食用具和沐浴用具等。内椁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场所,分为便房和棺室,棺室内房有彩漆套棺一件,称为梓宫,由梓木做成,外棺下安置6只大铜轮,使棺床可以自由推转运行,棺内出土了少量金缕玉衣残片,表明当年刘胥曾经穿着金缕玉衣入葬。刘胥汉墓虽然早年被盗,但还是出土了近千件文物,这说明了帝王生活的奢侈豪华。该墓中还出土了大量刻写文字,这些文字的出土为研究汉代职官制、食货制、度量衡以及刻字艺术、书法艺术、文字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后寝宫”展厅】王后墓是与广陵王刘胥的陵墓同期出土的,同属帝王“黄肠题凑”葬制,为同茔异穴式夫妻合葬墓。王后墓为岩坑竖穴式,平面呈“中”字形,坑底建椁室,南北长18.35米,东西宽11.06米,通高4.5米,总面积182.85平方米,用楠木约450立方米。此墓工程浩大,填土和封土合计2万多立方米。椁室分正藏椁和外藏椁两部分。正藏椁由题凑、中椁、内椁和东西厢组成,内部空间采用对称布局,结构严谨而灵活。东西厢无隔断,由通长两层搁板构成,随葬品直接放置在搁板上,搁板的南端有木梯一架,似可上下,这在其他汉墓中较为少见。外藏椁设在正藏椁的南端,椁内出土马车12乘,似一座大型车马库,其中有安车驷马,这也是王权的象征。王后墓中出土300多件随葬品,这些文物从礼仪葬制、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娱乐玩具和题记铭文诸方面反映了汉代扬州丰富的物质文明和多彩的文化生活。


【“异域同辉”展厅】展厅与“广陵潮涌”展厅外观、面积完全一致,位于“广陵王地宫”展厅东南侧,与“广陵潮涌”展厅东西相对。主要介绍了江都公主刘细君为了边疆的安宁和民族利益和亲乌孙的动人事迹。


史公祠01景区概况
史可法纪念馆是纪念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史可法的著名历史遗迹,旧称史公祠。史公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同治九年(1829年)重建。


史公祠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储门外街24号的梅花岭畔,南临古城河、占地10000余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史可法墓祠所在地、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2各景点介绍


【门厅】纪念馆门口悬挂的“史可法纪念馆”馆牌是朱德委员长1962年题写的。大门口左右抱鼓石浅棕色的底色上布满了像竹叶一样的花纹,叫作竹叶槟榔石,形成于距今5亿年的寒武纪。


【古银杏】进入大门,是两棵种植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银杏树。银杏树雌雄异株,但这两棵都是雄树,树形伟岸,树叶丰茂,到深秋时节,满树满地都是金黄的叶子,是摄影爱好者极好的取景地。


1645年明清交替之际,史可法为了守卫扬州城,与清兵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身殉国。后人推崇他和岳飞、文天祥一样,是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在院子两侧的墙壁上刻了很多名人名家的诗文,这都是从清初到现代很多先贤瞻仰史公祠,对史可法忠贞不渝精神气节的颂扬。



【飨堂】飨堂前抱柱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此联是清代诗人张尔荩所撰,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亡国之情催人泪下,很能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


进入飨堂,正中高悬着“气壮山河”匾额,这是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何应钦将军所题,匾额落款在“文革”期间被锯去。这块匾额与我们的馆牌相映生辉,表现了国共两党两位代表性人物对史可法精神气节一致的景仰之情。


飨堂中央是史公正襟危坐的干漆夹苎像,由扬州漆器工艺大师刘瑜1985年仿照平山堂鉴真像创作。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而亡。此时,以史可法为首的明朝大臣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史可法任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自请到江北扬州督师,修筑城墙,以忠义激励军民,抵抗清兵。1645年4月清豫亲王多铎率领十万大军围攻扬州城,守城的部队只有一万人左右,双方力量悬殊,在这样的情况下,史可法仍然发出了与扬州城共存亡的悲壮誓言。


多铎前后五次派人劝降,史可法不为所动。当时的扬州城西门易攻难守,史可法亲自登西门指挥,架炮袭击,清军死伤惨重。其后清军不断增援,于4月25日以红夷大炮轰开西门城垣,守城军民与清兵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扬州失守。史可法自刎未成,突围时与清兵相遇,大呼:“我史可法也!”多铎对被俘的史可法礼敬有加,尊称先生,再次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严词拒降,最终不屈就义,时年仅四十四岁。


飨堂抱柱一副郭沫若的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郭沫若先生的联语写出了今人对那段历史的痛悼与对史可法的敬仰。旁边还有篆字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据《明史》记载,史可法母亲临盆时,梦见文天祥走进他家,然后生下了史可法。上联赞扬了史可法英勇抗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南宋名将文天祥一样,下联将史可法比作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赞颂史可法精忠报国的高尚精神。


左手边平橱里陈列有史可法的象牙印章以及1979年衣冠冢里清理出来史可法官服上的衣带板。


【衣冠冢】飨堂后面的土丘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牌坊上题额“史忠正公墓”。“忠正公”系清朝乾隆皇帝追封史可法的谥号。史可法年过四十仍无子女,妻子劝他纳妾,他引用西汉名将霍去病的话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当年清兵围攻扬州城时,史可法写下六封遗书交于副将史德威,收史德威为义子,并嘱咐遗愿:我死当葬梅花岭。史可法性如梅花,铁骨铮铮不畏严寒,他曾在梅花岭下召开抗清誓师大会。同时梅花岭也是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李庭芝、姜才的双忠祠所在地。


扬州城被清兵攻破后,义子史德威也被俘,清军出于“为忠臣留一后”考虑,在12天之后将史德威放了出来。当时扬州城刚经过清兵的屠城,到处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史德威未找到史可法的尸骨,于是在第二年清明节时将史公的官服、官帽、腰带、笏板等葬在此处。



【梅花岭】继续前行月洞门上方有“梅花岭”石额,梅花岭形成于明万历年间,扬州太守吴秀疏通护城河时,把河里的淤泥挖上来堆积在此形成小土阜,在上面遍植梅花就形成了梅花岭。


清代经史学家全祖望曾作《梅花岭记》,热情歌颂了史可法长留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遗墨厅】晴雪轩亦名“遗墨厅”,陈列有史可法的墨迹。高大站橱里史可法的狂草对联:“琴书游戏六千里,诗酒清狂四十年。”跋云:“望乔久客滇中归,喜而得句,以志晨星之聚,兼慨沧桑之变也。”当时的大明江山可谓岌岌可危,内忧外患,史可法有感而发,大笔一挥写下这副气势磅礴的对联。


“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上联豪放,下联含蓄,可见史可法文化素养的深厚。史公年轻时好学,史书记载当时史公一月仅得七夜整眠,最喜读《欧阳文忠公集》,观史以鉴成败,读经以富学识,他的那种儒将襟怀令人敬佩。


“千里过师从枕席,一生报国托文章”,这是史可法纪念恩师左光斗的对联。


正中的墙壁上嵌着史可法手迹石刻,其中有著名的《复多尔衮书》以及写给母亲、岳母和妻子的最后一封书信。《复多尔衮书)、《绝命书》充分表达了史可法为了国家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扬州历史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扬州地区的古琴流派叫广陵琴派,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在中国古琴坛首屈一指。民国初年,广陵琴社成立于此,故在此建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中国唯一记载完整、传承不断的古代乐器。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将我国古琴艺术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得到世界的公认。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也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列馆一楼是古琴演艺厅与古琴技艺传习所。二楼陈列有“中国古琴艺术”与“广陵琴韵”两部分内容,介绍了古琴史话、古琴构造、历代琴形与名琴、古琴流派、古今琴谱琴论、广陵派的琴人与琴学活动等内容。


【祠堂】史可法的祠堂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乾隆皇帝看了史可法的画像和复多尔衮拒降书以后,题词“褒慰忠魂”并作诗,又复命大学士于敏中等14人题咏和跋,制成手卷置于祠堂,再令刻石嵌于祠壁,以垂永远。大家请看左边的墙壁上石刻就是。


祠堂前的对联“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为扬州清代知府谢蕴山所撰。神龛内供奉史可法的画像,设有牌位,龛的上方“亮节孤忠”横匾为南京军区杜平将军手书。左右对联为“公去社已屋,我来梅正花”,是清安徽文人舒绍基撰书。大家都注意到这两边的牌位了,分别是与史可法一起守城不幸遇难的文武官员的牌位。虽然在城破之前有贪生怕死的官员投降清兵,但城破之后所有的文武官员和老百姓都是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力尽而死。清初著名戏剧《桃花扇》对这一段历史有传神的描写:史可法与全城军民誓师与扬州城共存亡,上阵不力,守城;守城不力,巷战;巷战不力,短接;短接不力,自尽。这段历史让我们扬州平添了几分家国天下的英雄情怀。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每个民族对英雄都是尊敬的,包括他的对手。乾隆皇帝御笔亲书“褒慰忠魂”,就镶嵌在祠堂外面的墙壁上,史可法的高风亮节将如梅花岭上的冰雪梅花,永世流芳。正如文化部原副部长、诗人贺敬之所言:“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






扬州八怪纪念馆


01景区概况
扬州八怪纪念馆位于金农故居西方寺内,是宣传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占地4452平方米。纪念馆辟有展厅,陈列“八怪”书画,供游客品赏。另辟金农寄居室复原陈列,展现“八怪”书画创作生活的历史氛围。



02各景点介绍


【楠木大殿】大殿构架多为楠木制成,其梁架很有特色,柱顶做卷杀,呈覆盆形式。梁架全部露明造,正中缝作抬梁形式,为月梁形制,山面为穿逗式。该建筑建于明代,原为西方寺。


殿前是两副抱柱楹联,一副是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坊做官时写给他的学生韩镐的联句。韩镐非常好学,有一次向老师请教为文之道,郑板桥就告诉他做文章要立意明确,务求简练,他以“二月花”比拟新颖独特、与众不同,从而达到标新立异的境界;他还以“三秋树”喻指遣词造句要像脱尽铅华那样务求精简练达。这也体现了郑板桥的艺术思想。另一副金农的“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对联,“三千余岁”指的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八十一家”指的是历史上涌现的文化精英。其意表述的是我国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风流人物。此联可谓纵横古今、大气磅礴。我们再从书法艺术上来观赏,郑板桥“六分半书”的潇洒飘逸,金农“漆书”的浑厚凝重在这里各显神韵,如双子星座一样而相得益彰。


大殿今辟为主展厅,以扬州漆画的形式展示18世纪扬州的风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这是“八怪”孕育而生的土壤。


十五尊八怪雕像,或站或坐,雕塑背后是当代著名学者江树峰(江泽民的叔父)歌颂扬州八怪所撰的水调歌头。词曰:


何为文人画,绘事重抒情。“八怪”扬州崛起,画史永留名。衙斋闲闻箫竹,狮猫爱鱼灭鼠,半榻乱书横。凉叶飘香处,鸡唱唤人心。与隶凶,如马踢,不堪行,琢磨怀素玩砚,东坡对菊琴。三祝、西方旧寺,画马酸嘶悲愤,古拙出凡尘。《弹指阁》图在,傲骨石涛钦。


【东西廊房】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陈列有“八怪”书画及扬州书画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赏。


【金农寄居室】展现“八怪”之一的金农书画创作生活的历史氛围。金农晚年信佛,专事画佛写经。如今的金农寄居室内复原了他的起居绘画的陈设。他在寺中曾题诗壁上:“无佛又无僧,空堂一盏灯。杯贪京口酒,书杀剡中藤。占梦今都应,谀人老未能。此时何所想,池上鹤窥冰。”看来当时境况甚为凄凉,画家孤灯独卧,形单影只,但可敬者“谀人老未能”,决不趋炎附势,宁可“池上鹤窥冰”,保持清雅和高洁,以其人品艺品赢得人们的缅怀。


在寄居室前后进之间有一小庭院,有百年桂花树两株,西边靠墙种芭蕉、竖怪石是依金农的《蕉石图》拟之,其题诗“绿得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傍短墙生。秋来夜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表达迟暮老人——金农触景生情时的感慨。寄居室后进三间,东为卧室、中为客厅、西为画室。卧室墙壁上挂着金农的《采菱图》、《自撰七绝漆书》,写道:“东家邻上花开落,西舍池头月缺圆。酒不招人山隔面,扬州何苦住年年。”绝句后七字,作为一个在一生中三个不同时期分别到过扬州,现又孤身寄居于此的金农提出如此诘问,不得不令人对“不回故乡,常住扬州”的问题而深思。客厅正中墙壁上的对联“恶衣恶食诗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集唐人句赠送给老友汪士慎的。汪士慎一生布衣,命运坎坷,晚年双目失明,金农称赞他人奇、诗好,也有自许之意,体现两人志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挚情。中间的自画像形神兼备。左、右两壁挂四张书画即金农的《壶天春色图》、汪士慎的《梅枝图》、郑板桥的《题画诗》、罗聘的《竹石图》,其意象征着四位好友正在品茗畅叙。画屋靠北这张拓片极为珍贵,这是石涛的《荷叶观音》。大家看观音身上的衣褶都是以荷叶的结构来造型的,左上有“大涤清湘子”(石涛之号)所署题款三行,这在石涛的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画室中陈列的书橱、多宝橱、画桌及画桌上还有一幅尚未完成的梅枝图。


【鹤池】也称“鹤池窥冰”,取义金农“池上鹤窥冰”诗句,周围有千年古银杏,假山水池,绿草如茵,洁净清幽。金农寄居西方寺时有“以鹤为伴”之爱好,诗句道:“我今常饥鹤缺粮”,以记其当时生活的贫困及与鹤同甘共苦之境况,金农养鹤为孤寂辛酸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情趣。“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他曾携鹤踏雪,并题诗于壁:“此时何所想,池上鹤窥冰。”宋人林逋有“梅妻鹤子”之说,而金农画梅不在林逋之下、爱鹤更有甚之,高士情怀可见一斑。


【李亚如画室陈列厅】李亚如(1919-2003),扬州宝应人,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原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扬州国画院院长,是当代扬州仅有两名之一的既是中国美协会员,又是中国书协会员的著名书画家。他博学多长、才智超群,在美术、书法、文学、美学、戏剧、诗词等方面均具有较高造诣。他的书画,所画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所作书法自成一格。1987年他成功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


【南柯古槐】即成语故事中的“南柯一梦”的那棵古槐树。传说有个叫淳于棼的人,他喜欢饮酒。有一天,他在门南大槐树下喝醉了,蒙蒙昽昽中被两个使臣邀请而去,进入槐树洞口,忽然洞内晴天丽日,煞是宜人。大槐国国王接见了他,立刻把他招为驸马,并任命他做南柯太守。一做就是三十年,而且是政绩显赫,深得百姓拥戴。他与公主生有五儿二女,十分幸福。不料擅萝国来犯,他率军迎敌,打了败仗,公主夫人也死了,他失去宠幸,被遣送回家。一觉醒来方知酣睡中做了一梦,随后根据梦境挖开大槐树下的树洞,果真有一群蚂蚁居住在里面。到了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将这一故事改编成剧本《南柯记》并入《临川四梦》。毛泽东的著名诗句:“蚂蚁缘槐跨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即用此典。每岁逢春,这株古槐繁枝茂叶、槐香四溢。



扬州博物馆01景区概况
扬州博物馆由老城区迁新址后于2005年10月向社会正式开放。扬州博物馆是我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扬州博物馆”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同在一个建筑主体内,两馆又合称为“双博馆”。


双博馆位于扬州市文昌西路明月湖西侧,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2.5万平方米,陈展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万多件套。


02各景点介绍


【名人广场】双博馆建筑立面为水流波纹,寓意扬州是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运河名城;从空中俯瞰全馆像一组在明月湖边田田舒张的荷叶,寓意扬州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广场上的十位历史名人塑像,寓意扬州人文荟萃、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


双博馆广场的十位历史名人雕像:1.春秋吴王夫差(?—前473),公元前486年开创扬州城市历史。2.汉代吴王刘濞(前216—前154),开山铸钱、煮海为盐,使扬州成为号令一方的繁荣都市。3.西汉江都相董仲舒(前179—前104),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倡导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4.隋炀帝杨广(569—618),开凿大运河联通我国五大水系,对古代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5.唐代高僧鉴真(688—763),东渡日本传学授法的国际文化交流使者。6.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曾任扬州知州,誉为“文章太守”。7.史可法(1602—1645),抗清英雄。8.曹寅(1658—1712),清康熙年间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奉旨在扬州主持刊刻《全唐诗》9.阮元(1764—1849),为臣乾隆、嘉庆、道光三帝,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称。10.朱自清(1898—1948),近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著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


扬州双博馆为三层框架建筑,分为东西两大片区,东区以雕版印刷为主,西区以历史文化为主。目前共设8个展厅,三楼是扬州历史馆、扬州雕版印刷科普馆;二楼展馆较多,除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外,还有古代艺术馆、国宝馆和书画馆;一楼是文博体验馆和临展厅。


【序厅】扬州历史馆序厅的地面是长江、淮河下游的巨幅卫星遥感地图,这让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扬州的地理位置——淮南江北海西头。


踏入序厅,扑面而来的投影画面是汹涌澎湃的广陵潮涌。2000多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扬州,广陵潮是当年扬州特有的自然景观。


名城扬州的兴衰变化具有通史式特征,典型地反映了我国宏观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夫差邗城的兴起和变迁,印证着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争霸、逐鹿中原的历史;汉代吴王刘濞集结周边王侯对抗中央政权,广陵城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博弈的焦点;规模鼎盛的唐代扬州,是大唐国力强盛、威被四海、八方来朝的真实写照;宋代一地三城的崛起,生动体现了南北军事对抗的战争局势;明清新城不断向运河边集结的变化,则反映了经贸活动对城市演变的深度影响。扬州的城市历史,是中国宏观历史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缩影。


扬州历史博物馆以城市发展时序为主要脉络,攫取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史料性的文物,配以必要的照片、图表和说明文字,系统展示了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精彩片段和城市发展过程。


【扬州先民】距今约6000年至5500年前,一支与中原仰韶文化有亲缘关系的部族定居到江淮平原东部,成了当地最早的居民。


高邮市龙虬庄遗址(距今6600—5000年前)是扬州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文明遗存点,它是新石器时代江淮东部区域人类原始文化的代表。龙虬庄的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并从事渔猎,是渔、耕、猎三种生产方式兼有的古族群。


距今4000年前,一支来自河南王油坊文化类型的族群,从淮河以北向长江以南迁徙,带来了中原的龙山文化,留下了遗存较薄的过渡性遗址(兴化南荡遗址)。


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扬州生活着从中原经徐州南迁的干人,他们建起了以今扬州西北至仪征东北蜀冈一带为中心的邗国。邗人擅长冶炼铸造,这对后世的“扬州工”影响深远。


展橱中陈列的不同制作风格的古陶器,见证了扬州历史上受到的多重文明的影响。从五六千年前的中原仰韶文化,4000年前的黄河王油坊文化,再到3000年前来自商王朝的干人部落,三次大的移民都来自黄河流域,这不仅给扬州带来了古代北方的文明体系,也为扬州土著淮夷居民带来了异域族群的远程文化基因和血缘基因。


扬州话在语言系统分类上属“北方语系”的“江淮官话”,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秋邗城】最早记载扬州城市由来的书是《春秋·左传》:“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鲁哀公九年实际上是周王朝的周敬王三十四年,换算成现在通用的纪年则是公元前486年。


“吴城邗沟通江淮”七个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吴”是吴王夫差;“城”指筑城;“邗”是古邗国;“沟”指开挖运河;“通”指连通;“江”是长江;“淮”是淮水。用现代汉语来表述,就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中原),在邗的地方开凿了连通长江和淮水的运河,并在运河边建造了一座城堡——邗城。


邗城是扬州城市历史的开端。如今,扬州北郊黄金坝一带,还存有古邗沟的遗迹。在展厅里看到的第一位名人塑像就是开邗沟、筑邗城的吴王夫差。


古邗国以铸造青铜兵器著称,吴、越两国在此基础上将兵器铸造技术不断发扬光大而闻名于世。这里展出的吴钩越剑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长期不断的战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邗人善于冶炼,精于工匠的历史渊源。


【战国广陵】楚国战胜越国后,邗城归楚。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在邗城旧址建造了新的广陵城,取“广被丘陵”之意。


【汉代:歌吹沸天】秦王朝统一六国后,在扬州设了广陵县,属九江郡。


汉代,扬州迎来第一个持续的繁华时期。广陵长期作为藩王的封地,先后有荆国、吴国、江都、广陵等诸侯国的12位藩王在此立国或定都,历时200多年。


分封制初期,封国在维护国家政权、恢复地方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封国规模庞大,人多地广,扬州的第一个分封国荆国就辖三郡五十三城。实力雄厚又拥有特权的诸侯王逐渐形成了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格局。到吴王刘濞时,刘濞利用东南一带的自然资源,煮海铸钱全面发展,建起自己的独立王国,扬州很快成为号令一方的东南都市。


橱窗里的龟纽金印(复制件,原件现藏南京博物院)是东汉初年广陵王刘荆的佩印。1981年在扬州甘泉出土,重123克,印面篆文“广陵王玺”。汉代诸侯王玺十分罕见,“广陵王玺”是国内唯一一颗可确证的诸侯王封印实物。


汉代的扬州富甲一方。铁器的使用、牛耕技术的推广,域内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冶炼业、制盐业、手工业、商业等逐步走上繁盛。著名文学家鲍照在《芜城赋》中描述扬州“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歌吹沸天”,赞美广陵城经济活跃、都市繁荣、人丁兴旺的景象。这是扬州历史上经历的第一次大繁荣阶段。


在此背景下,江都相董仲舒提出“正谊明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为中国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近两千年。


富有的汉王朝还对周边邦国实行和亲政策,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和亲的公主刘细君就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元丰六年(前105年)刘细君远嫁西域乌孙(今新疆伊犁地区),比著名的昭君出塞还早了70多年。


【隋代:因河而兴】东汉之后,我国进入乱战时期,地处交通要冲的扬州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城市沦落,渐趋荒芜。北周时,改广陵为吴州。


589年,隋文帝建立统一的隋帝国,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遣次子杨广做了九年扬州总管,以加强对南朝故地的统治。


隋大业元年(605年),继位的隋炀帝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平原,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扬州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运枢纽城市,奠定了运河名城的历史地位,对扬州后来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隋炀帝杨广以江都为“陪都”,三次巡幸南下,最终兵变蒙难于扬州。隋炀帝和萧后的合葬墓于2013年年底在扬州西湖镇曹庄村被发现,出土了墓志和象征皇帝身份的13环蹀躞金玉腰带,还有萧皇后的凤冠以及大量的陪葬品。


【盛唐:扬一益二】大运河的开通,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罗城的兴起,加上诸多名臣的治理,唐代的扬州凭借着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两京之外城市经济最繁盛的地方。《资治通鉴》写道“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益”是指水旱从人的成都。


唐代沿用隋代运河系统,把江淮地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输往关中。漕运的兴起,刺激了扬州商业的发展,在蜀冈衙城之下形成了众多工商业者的聚居区——罗城。蜀冈上的衙城和蜀冈下的罗城形成了唐代扬州两重城的格局。临街设店、市井繁荣的扬州罗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加速引领了古代坊市制度的瓦解,城市开始逐渐向有利于经营活动的方向发展。


唐代众多诗人对扬州夜景和夜市的歌咏成为时尚,在包括都城在内的坊市制度宵禁背景下,扬州凭借经济实力率先进入夜市生活,从这些“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诗句看到了诗人对扬州夜生活的向往。展橱里这件姿态优美的彩绘女舞俑,虽然失去了双臂,却是动态十足,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由她我们可以想象出唐代扬州一片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橱窗里的十八面铜镜全部是唐代扬州的作品,铜镜是古代的日常用品,也是家中的艺术品。扬州现存确认的古代铜镜有一百多面,涵盖从战国到清代的各个时期。战国时期铜镜图案严谨细密;汉代铜镜逐渐厚重,钮作半球形或柿蒂形;唐朝铜镜的形状呈现多样化,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形等;宋代,则有了带柄铜镜镜钮也取消了;明清之际,出现了铭文,标明了作坊,明显具有了商品意识。


这里布展的“唐代街坊”用旧的青石板铺就,两旁错落的店铺,再现了盛唐扬州的原始场景。一轮明月,万家灯火,垂柳依依,荷浦熏风,繁荣的都市加上“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传说,吸引着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大诗人李白曾六下扬州,726年旧历九月,时年26岁的李白在扬州写下著名的《静夜思》,扬州月色,撩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


唐代的扬州,既是国内水运系统的枢纽,也是对外交往的国际港口。在国内,扬州和淮安、苏州、杭州并称运河四都;在国外,扬州和广州、泉州、明州(宁波)组成东方四大名港。海上丝绸之路由东海、南海两大航线组成,南海航线是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并一路西行北上的航线;东海航线则是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航线。扬州通过运河直抵陆上丝绸之路的都城洛阳和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通道。


八九世纪,大批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商人来到扬州经营珠宝、古玩和药材,并以扬州为依托,把活动范围扩大到运河沿线。扬州和西域既有贸易交流,也有文化交流。这里陈列的文物是专为伊斯兰国家生产的持壶,上面写着阿拉伯文“真主真伟大”。这些来自我国各个窑口的瓷器和来自阿拉伯的物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印证。


随着唐代与朝鲜半岛民间贸易的扩大,扬州出现了新罗人聚居的“新罗坊”和官方设定的“新罗馆”。宾贡进士崔致远在扬州的历练,以及归国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中韩文化交流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的陪同下,终于东渡成功,受到日本天皇的欢迎,在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并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及其弟子们把盛唐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以及各类文化艺术传输到了日本,促进了日本天平文化的发展。


【杨吴:寻阳遗珠】唐代末年,乱世而起的大唐也乱世而终。大唐疆土的北方地区五次更迭政权,南方则分为十个小国,史称“五代十国”。军阀杨行密以江淮为据,不断向外扩张。其子杨溥称帝,定都扬州,建立吴国,史称“杨吴”。杨吴立国,扬州得到新的建设,重新进入发展阶段。不久杨吴被废,南唐迁都金陵,扬州改为东都。


扬州作为割据一方的都城历史短暂,所留文物不多,这里陈设的是杨吴寻阳公主的棺椁。棺椁头部正面仿制成唐代宫殿式样,显示墓主人的宫廷身份。棺椁前方设计了精致木桥,棺椁周边星状镶嵌的镏金铜珠花,表明墓主人的贵族女性气息。


【北宋:淮左名都】960年,北宋建立。地处漕运要冲的扬州成为督师之所。


北宋漕运粮草的方法沿用唐代的分段转运法,漕运官员非常重视改良和发展斗门式的航运设施。江淮漕粮运往京都的数量超过了唐代,每年高达700万石。


扬州城市生活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显得繁华而有活力,迅速成为全国文化生活中最令文人墨客向往的浪漫都市。这里悬挂着的一幅幅人物画像,全部是在扬州做过知州的宋代名臣:文学家王禹偁;散文家欧阳修;政治家韩琦;史学家、经学家刘敞;以及文坛领袖苏东坡等。这一大批“文章太守”在扬州的活动,为扬州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北宋,一个文强武弱的朝代,万里疆土,最终失于兵戎。随着北宋离去,扬州将迎来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南宋:烽火扬州】金灭北宋后,流亡的宋高宗及宫眷于1127年驻跸扬州。皇帝的到来,促进了扬州的市井繁荣。但皇帝很快就避险南迁了,随着南北军事对抗格局的出现,扬州成为抗金、抗元的前沿阵地。


出于战争的需求,扬州形成由府衙所在的州城、商业活动的堡城和军队驻扎的夹城三城联动的特殊格局。宋代“蜂腰”三城的出现,标志着扬州由商业都会转为战略前沿,突出的城市经济地位让位给了军事重镇,这种变化,成为南宋社会大趋势的缩影。


作为长江北岸保卫南宋江山的军事屏障,作为淮东首府的扬州,注定了一场惨烈的对抗。宋臣李庭芝与姜才率军队和扬州居民抗击蒙军,不幸寡不敌众,被俘蒙难。元军血洗扬州城后,市内仅存数千人。


【元代:异域使者】元代的扬州是江淮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地位举足轻重。元世祖忽必烈在扬州设江淮行省、扬州路,管辖范围扩大至高邮、真州、滁州、通州、崇明五州。元朝的赋税和漕粮主要来自江东一带,为确保这根本利益,在隋唐南北大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于公元前486年肇始于春秋,成形于隋代,截弯取直后定型在元初,成为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大运河和万里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扬州牵头运河沿线33个城市为大运河申遗,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蒙元帝国是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密集时期,来自西欧、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的商人、传教士、探险者络绎不绝。这里陆续发现了用拉丁文、阿拉伯文、叙利亚文书写的墓碑,还有用阿拉伯文和中文对应书写的残碑,这是异域外来人员在扬州生活的实证。


在这些异域人员中,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影响最大。马可·波罗于1271年随父亲来到中国,正是在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改国号为“大元”,元朝建立。根据史料记载,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17年之久。回国后的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的战斗中被俘,狱中口述了《东方见闻录》,由同狱难友鲁斯迪西安诺为之笔录。书中称曾在扬州路总管府担任公职。


2013年4月在扬州东门遗址广场,马可·波罗骑马铜雕像揭幕,同年6月,扬州和意大利威尼斯城结为友好城市。


【明代:碧血新城】明代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贸易,手工业作坊生产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随着经济恢复,贸易发展和人口增加,旧城东面沿运河一带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码头、货栈、旅店、饭馆和商人私宅越来越多。为防止倭寇λ侵,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旧城东面加筑了城墙,称为“新城”,以保护运河边的新区。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贫富差距最小的朝代,朱元璋生前编修的《大明律》第一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里展出的三座明代墓葬的陪葬品分别来自文官、武将和百姓家庭,从三家的首饰判断,几乎看不出明显的差距。


明代依然十分重视漕运,开创性地从扬州至淮安实施“河湖分离”工程,奠定了里运河航线的基本线路,使漕船和商船不再绕行湖道港汊,运河航运效率不断提高,这在运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里的展品集中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瓷器。因为明朝政府十分重视瓷器生产,全国制瓷技艺大为提高,出现了许多创新品种:烧成了玲珑瓷和十分精细的青花玲珑瓷,成化年间创出了“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填彩、青花五彩、红地金彩、祭红、翠青釉、宝石红釉、天青釉、孔雀绿等釉色琳琅满目。不仅有热闹的,也有恬淡娴静的,比如水乐甜白釉,因釉色洁白恬静,看上去给人一种甜丝丝的感觉而得名,这件甜白釉梨式壶是其中的精品,腹部刻有一只暗凤,轻盈灵动,可以和故宫所藏刻有龙纹的甜白釉梨式壶媲美。


明末农民战争导致了明朝灭亡,随着清兵入关和定都北京,扬州形势十分危急,南明政权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城陷后,清兵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如今,在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岭畔有清代皇帝下令建的史可法祠堂和衣冠冢。


【清代:富甲天下】清代的扬州独占漕运、河务、盐运三大要政之利,康、乾各六次“巡幸”,使得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一升再升,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粮草、药材、茶叶、珠宝和字画的集散地。据《落日辉煌话扬州》一书介绍,仅扬州盐政收入一项就独占朝廷收入的1/4,是当时世界名城中经济成就最值得骄傲的。


生活方面。盐商的奢靡之风也影响了地方民俗。在“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生活方式引导下,扬州成为清代消费城市的突出代表。扬州炒饭、伊面(方便面)、扬州包子成为我国餐饮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产品。“商胡离别下扬州”再次成为热点现象,扬州玉器、扬州漆器等,不断有巅峰作品问世。橱窗里这四组人物雕塑反映的是闻名遐迩的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的典型服务画面,是高度发达的社会服务业的代名词。


文化方面。盐商养士之风盛行。八怪的字画、《全唐诗》的编撰、明清380部写到扬州的小说、扬州八刻、扬州雕版印刷、扬州书院,扬州城迎来文化生活的空前繁华。扬州学派、扬州八怪、徽班进京,无一不引领或推动着清代文化的发展。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称为修禊。康乾年间,在扬州任职的王世祯、孔尚任、卢雅雨分别举行“虹桥修禊”活动,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园林建设。食盐的垄断性贸易为盐商带来巨额商业利润。为了保持专卖特权,盐商除交税、捐赠,还竭力奉迎皇权,在接驾康乾南巡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瘦西湖两岸争地构园,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人刘大观评论“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并有“扬州园林甲天下”之誉,扬州成为一座以园林著称的美丽城市。


徽班进京。清代扬州是全国戏曲的大舞台,清帝的南巡和盐商的资助都推动了戏曲文化的发展。昆曲以雅部的名义找到了第二故乡,各地方戏曲以花部或乱弹在扬州交流融合。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扬州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率先进京,带动“徽班进京”潮流,对国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扬州八怪。扬州历史博物馆最后的展橱留给了“扬州八怪”。扬州八怪是清代扬州画坛上一批以失意官吏和布衣平民为主体的书画家群体。扬州八怪在艺术上继承徐渭、石涛的写意画风,在形式上重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其作品既反映现实,又注重商业效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奇峰。其历史影响深远,至今扬州依然流行一句俗语:“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国宝馆:蓝色梦幻】国宝馆用300米的展示空间只陈列了一件镇馆之宝——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古陶瓷专家根据沙底、火石红、龙纹形态、钴蓝釉等方面,确定这件梅瓶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后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梅瓶以梦幻般纯净的蓝色作天空背景,腹部一条白龙追赶火焰宝珠,龙首上仰,颈部细长,长髯飘拂。四肢长而刚劲,每肢三爪,呈大跨步行进状,动感鲜明。白龙周围空间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火焰的根部连有一颗小型宝珠,像浮动的珊瑚,衬托出白龙威武、悍猛,腾飞于万里长空的磅礴气势。云龙、宝珠施以高贵的青白釉,用对比鲜明的蓝釉点缀眼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无价之宝出名后,香港某收藏家欲以3.4亿元收购未能成交。据说后来巴黎有人出了40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日本也出了3亿美元的价格,都未能如愿。


【雕版印刷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展厅总面积约4100平方米,分为“中国馆”与“扬州馆”两部分。


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最卓著的贡献之一。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先行者和发明创造者,把他们的思想和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通过印刷术就可以使思想先行者和发明创造者的成果跨越地域、时空的阻碍,产生交流、传播和碰撞,并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久久留存。马克思把印刷术的发明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以印刷术的诞生、工艺流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印刷术的传播、扬州雕版印刷的发展、三十万片古籍版片等实物、展片、文档,全域展示了中国雕版印刷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世界印刷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006年6月,雕版印刷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雕版印刷技艺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