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绍兴鲁迅故里导游词

文化旅游院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2024-09-26

绍兴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

绍兴鲁迅故里占地面积50公顷,有绍兴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是广大游客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

1953年1月,绍兴鲁迅纪念馆成立。2008年6月1日,绍兴鲁迅故里实行整体免费开放。2012年,绍兴鲁迅故里开始实施“世界的鲁迅”工程,已与希腊赞扎基斯博物馆、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法国雨果博物馆、俄罗斯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缔结为友好博物馆。

绍兴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

绍兴鲁迅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筑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侧厢及杂屋等组成。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百草园就在其中。鲁迅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

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绍兴市东昌坊口,在鲁迅纪念馆西侧,属清代建筑,在周家新台门的西轴线上。

绍兴鲁迅故居含三味书屋和周家老台门 ,绍兴鲁迅故居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

1988年1月13日,绍兴鲁迅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周熊占在购地兴建老台门。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绍兴鲁迅故居西次间楼下,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以西首第一间楼五为卧室。清末,周氏家族日趋衰落 。

民国七年(1918年)族人共议将新台门连同后园——百草园出售给东邻富户朱阆仙。朱家买后对新台门进行拆建,但西轴线第四进两开间楼屋和第五进三开间平屋,却未曾改动,所幸这正是鲁迅故居的一部分 。

1949年以后,经多次整修,鲁迅故居恢复了原貌 。2008年6月,根据中宣部等文件精神,鲁迅故里景区实行整体免费开放 。2018年9月18日起,鲁迅故里景区晚上免费对游客开放 。

绍兴鲁迅故居,为台门形式布局,前后六进,占地580平方米。第一进为台门斗;第二进为平屋和长廊;第三进楼下西侧为鲁迅在绍兴工作时的卧室。第四进为两开间楼房,楼下东首前半间称为小堂前,是鲁迅家用餐、会客的地方。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楼下西首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后半间作过道;第五进为厨房;第六进为三开间平屋,中间有门通百草园。今各进各间均布置原状陈列。百草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为周氏族人共有菜园。园内种植皂荚树、桑树等,有矮墙、水井等建筑 。

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

周家老台门即鲁迅祖居,清代建筑,系鲁迅祖上世居之宅。在鲁迅故居以东70米处,与三味书屋隔河相对。老台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中轴建筑前后四进,从南到北依次为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和座楼,东、西设厢楼。第一进为台门斗;第二进为厅堂,称为大堂前,五开间;第三进为香火堂,五开间,明间为厅堂,东次、尽间为佛堂、客房,西次、尽间为餐厅、客厅;第四进为座楼,七开间,楼下中间为小堂前,东首为书房,西首为卧室。东厢楼为九开间,西厢楼为七开间。今中轴线及东、西厢楼建筑均布置原状陈列。周家老台门悬有鲁迅祖父的“翰林”匾;“德寿堂”匾。

周家老门台是鲁迅祖父母的家,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距今已有250年历史,是绍兴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占地近30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它坐北朝南,粉墙黛瓦,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截至2017年1月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德寿堂”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第一进称台门斗,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翰林”匾。第二进德寿堂为周氏族人喜庆、祝福、宴会宾客之用。第三进香火堂,中央上方供奉历代祖宗牌位,挂有“德祉永馨”匾额、中间挂有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第四进楼房是生活区:绣房、闺房等。

百草园

百草园原为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内的泥墙根、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等等。

1、百草园是个菜园子: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北临东咸欢河,东邻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后园,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

2、百草园是个玩耍的地方:百草园是鲁迅幼年时玩耍的地方,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线,却有大园小园之分。小园在北,占地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有门通向东咸欢河,河沿筑有河埠,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的乐园,也是他作品中经常提到的场景。这个小小的园子,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3、百草园有各种植物:百草园内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各种花草、树木、蔬菜等,还有一些中草药。鲁迅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耍,观察植物的生长,聆听鸟儿的歌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百草园有各种蔬菜:在百草园的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百草园”三个大字。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菜地,种着各种蔬菜,如青菜、萝卜、茄子等。在园子的另一侧,有一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等等,十分美丽。在草地的旁边,还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有几条小鱼在游来游去。

在百草园的角落里,有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这棵槐树是鲁迅小时候最喜欢的地方,他经常在这里荡秋千、攀爬,或者在树荫下乘凉、读书。在这里,他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百草园不仅是鲁迅童年的乐园,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他的作品中,百草园经常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趣味的地方,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5、百草园是个乐园:小园中的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在童年鲁迅的视野里,百草园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生活乐园。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叙了他童年时代在园中天真烂漫的游乐和浓厚的生活情趣,鲁迅在这篇散文的开头这样写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他的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触,对园景的美好回忆,无不引起人们对百草园的游兴。

鲁迅在百草园最早接触到自然景色,由此引起了对一些有绘图的植物书和花草树木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在故居小堂前天井里的台阶形石条上,他种植在花盆中的花草不下二十余种。

如今,百草园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景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鲁迅童年时期的快乐和纯真,也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私塾。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鲁迅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 。

三味书屋,清代建筑,在鲁迅故居东约70米处,本是寿氏书房,后改为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时在此入塾。书屋是寿家台门东花厅,坐东朝西,三开间平屋。屋后有小园一,植有腊梅、桂花及天竹等,为鲁迅与同学课余嬉戏之处。

三味书屋明间额悬“三味书屋”匾,金柱配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均由梁同书书丹 。

三味书屋书屋中间设塾师寿镜吾座位,周围沿墙处及窗口均设学生课桌;鲁迅课桌位于书屋东北角,桌面右角刻有“早”字,是幼年鲁迅刻以自勉之作。

鲁迅笔下风情园

鲁迅笔下风情园环境优雅且寓古迹,为古城保存最完好的花园式台门。依次设立“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四个主题陈列馆。它以鲁迅笔下的人物、风俗为载体,再现了绍兴独特的风土人情 。

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35号,总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使其与该地区传统街巷肌理保持统一。纪念馆外部为绍兴台门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绍兴传统竹丝台门。“鲁迅生平事迹陈列”采用编年体形式,以时间为序,在全面反映鲁迅一生业绩,以及思想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反映鲁迅与故乡绍兴的渊源关系,具有鲜明的绍兴地域特色 。

绍兴鲁迅纪念馆是建国后浙江省最早建立的纪念性人物博物馆。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的生平事迹。

1994年,绍兴鲁迅纪念馆获批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1996年,绍兴鲁迅纪念馆获批为浙江省文明示范博物馆;1997年,绍兴鲁迅纪念馆获批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53年1月,绍兴鲁迅纪念馆正式成立。1973年,绍兴鲁迅纪念馆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2003年初,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2004年5月,一座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建造的富有绍兴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展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在鲁迅故里落成。 

绍兴鲁迅纪念馆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同时遵照鲁迅《朝花夕拾》中记载,选栽枣树、皂荚树、桑椹、木莲藤及覆盆子等物种,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

陈列厅

绍兴鲁迅纪念馆陈列厅由序厅、南北主展厅、辅助展厅、名人文库及休闲区等几部分有机组成。 

绍兴鲁迅纪念馆展陈厅共有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南展厅二层为中庭式回廊展场,主要展出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生平事迹。北展厅底层为休闲区,设有休闲茶座、三味书店及休息观景平台。辅助展厅单独设在主展厅西侧,与主展厅隔水相望。

绍兴鲁迅纪念馆以“老房子、新空间”的设计理念,采用反传统的设计方法,把看似相互矛盾的建筑语言“混杂”在一起:一从绍兴传统建筑的坡顶构架体系和黑白构成中去发掘其与现代精神相契相道之处,二从现代材料运用、现代功能要求以及现代审美倾向中去寻找它们与中国传统韵味的结合点。从而形成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独特的建筑特色。绍兴鲁迅纪念馆藏有大量鲁迅生前使用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模型等展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孤鹤轩亭池遗址

1985年考古勘探时发现的唐代(618年—907年)亭阁和明代(1368年—1644年)假山鱼池遗址 。

宋池塘

1985年考古勘探时发现,宋代(960年—1279年)时为池塘,清代(1636年—1912年)筑成高池,1988年改为现状。

六朝井

1985年考古勘探时发现,井壁用绳纹平砖错缝砌筑,井内出土物有汉代(公元前202年—8年,25年—220年)至唐代(618年—907年)时期的陶瓷器残片。

明池

1985年考古勘探时发现,底部填土中有明代(1368年—1644年)鬲炉残器及其他明代瓷片出土 [13]。

宋葫芦池、土山

均为宋代(960年—1279年)原物,池形若葫芦,山古雅有致 [14]。

宋井

又名双眼井,因井圈有双眼而得名。井深七米,井身用长方砖横向交迭砌筑,自宋代(960年—1279年)原状保留至今。沈园1987年扩建前,园区以井为界,园墙曾筑于双眼之间。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绍兴鲁迅故里是保护和延续绍兴古城的传统风貌的典型,保持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的生活意境,体现粉墙黛瓦坡顶青石板的建筑格调,并严格按中国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划定文物古迹、古建筑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行原地、原物、原状保护,使整个环境风貌达到整齐、美观、和谐,从而将孤立的“文物大树”连缀成片,打造成生态型的“文物森林”,体现了绍兴古城保护的完整性,被誉为中国名人故居保护的范例 。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