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以山海为远,她立志做新时代跨越山海的青年传播者

新媒体工作室 首都师范大学 2023-12-30


作为「青年校园媒体人」她总是身居幕后,做默默无闻的记录者、讲述者。此外,在三尺讲台、在志愿服务中,都曾出现过她的身影。「坐在被采访位置的感觉还挺不一样的。」镜头前的乔江山笑着向我们说到。

今天,就让我们从话筒的另一端,倾听「研究生年度人物」文学院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乔江山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




01

谈理想   

记录真实,传播美好,志在四方

在成为青年媒体人的这六七年里,乔江山做过校园广播主播,与团队共同创作《寰球文化行》;做过校园媒体记者,报道近百场校园新闻事件;加入过校园晚会的导演团队,参与策划五四光荣之歌、跨年晚会、毕业晚会等校园活动,承担过主持人舞台监督等角色;也在实习期间走进北京广播电视台《青年说》栏目的直播间,担任团中央新媒体中心青梅工作室实习编辑,引领青年「做阳光靠谱的青春同路人」,累计覆盖受众超100万。


乔江山大一就加入了学校团委的活力调频。工作中,她不断尝试新形式,在传统的广播、文案推送中融入了很多巧思,力求更生动有趣地展示多彩首师的校园生活。「如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受众的需求,进而创作出更贴合青年喜好、满足青年价值需求的媒体作品。」这一难题深深困扰着乔江山。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乔江山找到了答案。担任活力调频总台长期间,她和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打造了首都师大的第一本原创CD《挚爱首师》。策划统筹、歌词编排、文案校对,反复琐碎的工作中她耐心细致,力求完美呈现这一校园文化创新产品。「这个过程是我们团队凝聚力的一次升华,也是我们作为青年媒体人讲述校园故事、传播校园文化的一种新路径。」

正如《挚爱首师》的歌词中所唱「夏晨的微风拂学活的白杨」,首都师大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学子们的青春记忆,承载着自己日夜奋斗的故事,承载着与同窗好友相知相识的深厚友情。这样真挚赤诚的爱意也正是乔江山多年来坚持媒体工作的初心,「可能我的身份、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我记录真实、传递美好的初心没有变,我怀揣的热爱没有变。」

初心不改,志在四方,她捧着一颗真心,在实践中越发懂得了「记录真实、传递美好」这八个字的重量。

在2019年,乔江山实习于北京广播电视台《青年说》栏目,有幸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节目的策划、报道和直播。在「70年 70岁 70人」系列栏目中,她采访了古建领域专家、天安门修缮者之一马炳坚老师。当看到与新中国同龄的马炳坚老师站在天安门前感慨万分时,厚重的历史感与深沉的爱国情给予心灵猛然一击,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在她的脑海中呼啸而过,「去讲述时代的故事、记录时代的记忆,是青年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





乔江山

实习于北京广播电视台

《青年说》栏目



02

谈奉献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

乔江山也曾带领活力调频团队前往内蒙古回访首都师大支教地,辗转2100公里,追寻这片辽阔草原上十年前的故事。当地的一位老师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支教队员手写课表,面对镜头,她对曾经的支教队员们说「你们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也照亮了鄂尔多斯的天空。」这句话点燃了乔江山的支教梦,也照亮了她传递美好的决心。此后,她和团队伙伴一起拍摄纪录片《燎原星火》,传播支教真情真事之中的美好,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西部地区的教育需求、投身西部地区的教育建设。当然,她也选择奔赴西部,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希望能把这份爱和希望传递下去,跑好这场接力赛。」

2020年本科毕业之后,乔江山毅然加入了研究生支教团,支教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第一中学,并获得了优秀志愿者的荣誉。

担任高二年级的英语教师且两天内上岗的任务一度令她手足无措,作为中文系的学生,这种跨学科、跨年级的教学项目,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从完全不了解全国英语卷的空白状态,到站上讲台讲课,这48小时里她一边四处请教,一边疯狂刷题,试着了解学情。「我当时很担心,怕讲不好会影响孩子们的成绩」,但抛掉紧张和焦虑,她逐渐沉下心来埋头钻进一道道题目之中。全国卷与北京卷题型不同,增添了选词填空和改错的新题型,于是她增加练习题量,着重总结方法技巧。除此之外,她没有忘记她的教学目的,「这两类新题型对英语本身的语法基础要求比较高,我需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在这个基础上怎么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终于,在9月23号那一天,她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节高二英语课。乔江山还记得,「在上那节英语课之前,我密密麻麻地写了一整张纸,全都是英文的串讲词」。可是当站上讲台后,她逐渐发现,「课前听当地老师的描述,并不能真实地感受到当地学情」,这里的孩子英语入门晚,基础比较弱,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并不适合他们。所幸第一节课进行得十分顺利,乔江山至今想到孩子们的表现还会心中一暖,「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给予我非常大的尊重、支持和配合,我们都尽力地想共同完成好这节课」。望着孩子们在课堂上黑亮黑亮的眼睛,她仿佛看到了教育的光芒在眼前闪烁——「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支教过程中,乔江山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她不仅在挑战中收获开阔的成长空间和平台,也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倾力呈现课堂,只要能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哪怕一点点的帮助、贡献一点点的力量,就是值得的。」

合唱比赛、啦啦操比赛、拔河比赛...... 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一年里,乔江山收获了太多美好回忆,而师生间的真情也就在日常陪伴中悄然滋生。

刚到新疆第二周时,乔江山不幸得了支气管炎,当时她与孩子们接触时间较短,双方相处之间还带有些小心翼翼的陌生感。但中午她回到办公室,却发现自己桌上有柠檬片、蜂蜜和冰糖。原以为是哪位老师临时放在这里,却一下午都无人认领。她又去问班里的孩子们,依旧没有孩子发声。后来她问了办公室的老师才得知,是孩子们悄悄放在这的,他们还怕柠檬片酸苦,特意放了冰糖和蜂蜜。「孩子们对待老师的这一份真诚和信任是特别难能可贵的。」孩子们羞涩却热诚的爱打动了乔江山,这份情谊,她珍之重之;这份责任,她记在心里、放在肩上。

临走时,乔江山与孩子们约定,在高考时回来为他们加油。新疆体考之前,由于种种原因她没能回去,于是她在北京体育大学的门口,为这群体育特长生们拍摄了一段祝福视频。她还记得北体是体育班很多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也希望能把这一份幸运和祝福带给他们。

今年寒假,乔江山第一时间回到了新疆。一年半的光阴未曾将他们分离,和孩子们见面的那一瞬间,他们仿佛又回到了一起在那间办公室、那间教室里的日日夜夜。那天恰逢乔江山的25岁生日,孩子们和她一起吃饭,为她庆生。转眼一年多,他们都已经步入大学,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朋友的情谊更浓了。他们一起聊着,回忆起高中英语课堂上学习的一笔一划,怀念起洒满阳光的操场上飞跃过的篮球,也共同展望着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和憧憬。「一切好像都没有被时间磨平。」




乔江山

在新疆

   支教



03

谈力量

微光不微,微火成炬

2022年2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隆重举办。在这场冰雪盛会中,有许多如同雪花般的志愿者在默默付出,这其中的一片便是乔江山。

北京冬奥会期间,乔江山先后服务于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和北京冬奥交通指挥调度中心,担任协调助理。这个岗位的服务内容听起来很容易:会务准备、公文流转、信息制表、协调联络。但是她在平凡的岗位上担当尽责、在点滴的工作中发光发热,「每一通电话,每一份表格,每一份文件都串联起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观众,我们是一个凝聚的共同体。」

临近冬奥会闭幕的几天是抵离送机的高峰期,乔江山在其中负责电话联络,对接各方的送机事宜。闭幕式结束后,乔江山整整在交管局待了三天两夜,最晚的电话打到了凌晨4:30,第二天早上6:30又开始新一轮的沟通

包括乔江山在内的每一位志愿者都不曾在幕后岗位上有丝毫懈怠。在她看来,其中的辛苦和压力不足为外人道,一切的付出与坚持都是值得的,「正是微光不微、微火成炬的信念,让我们成为共同体中的一环,在志愿服务中收获到真正的价值和快乐。」

将时间向前追溯,其实乔江山早已和冰雪结下不解之缘。2019年,她曾于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担任拉脱维亚队的场馆接待志愿者负责协助运动员们解决训练和竞赛期间在场馆内的生活需要。面对跨语言交流的难题,乔江山贴心地为他们手绘了一张图,画着袜子衣物的卡通图标,并标明了件数。在她的耐心与细心之下,各项工作流畅运转。

临走前,冰球队员们用中文和乔江山说了谢谢,她与拉脱维亚队约定2022北京再见。后来,她承担了北京冬奥会中一项幕后工作,没能在赛场上再次和他们击掌。工作中,乔江山时常想,或许在某一次通勤的巴士上,或许在某一次的人数统计中,就有拉脱维亚队员们的身影。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点,却共处于冬奥盛会之中,「我们彼此之间的心心相印,共同踏印出了这样一份温暖的记忆。」

怀揣着心中纯粹的爱,乔江山一次次奔赴冰雪之约,兑现跨越时空的承诺,也将志愿精神从西北边疆到国际赛场一路传承。从文字到声音,再到冬奥会在交通指挥中心的志愿工作、服贸会志愿者,她总是身居幕后,做默默无闻的讲述者、奉献者,却从未迷茫于自己的力量过于微弱、声音太过渺小。

媒体人、志愿者、支教教师......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乔江山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正是每一个渺小的力量在默默地发光发热,才能凝聚成一团炬火,我觉得能成为其中的一小部分,就是一件很荣幸、很有意义的事情。」


04

谈思考

知物由学,知行合一

在生活这节大课堂中,乔江山富有发现社会需求的敏锐度和应用理论的灵活性,她不断思考「如何搭建起社会实践、学术理论和文化传播这三者之间的桥梁。」

就读于文学院的这七年,她走进文坛大咖的课堂聆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回响;在唳天剧社成立30周年的演出中寻觅文化脉络;也在无数白发学者的背影中读懂学术坚守;参加文学院研究生学术大会时,她和同学们与全国七十余所高校朋辈交流学术思想,在五百余篇投稿中探索学术前沿。她徜徉书海,深耕求索,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021年,乔江山跟随导师李艳教授参与了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的多项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语言传播、语言生活,与整体的文化传播是息息相关的。

多次赛事服务的实践经验,让乔江山发现语言产业研究、语言产品及服务在国际中文传播方面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老师的启发下,她观察到了语言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比如外籍运动员交流中的语言翻译产品、对外宣传中的语言创意内容等。

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举办为契机,乔江山深入研究了大型国际赛事中文传播的优化对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大型赛事如何助力国际中文传播——从北京冬奥会到成都大运会》并发表于《语言文字报》

学术研究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乔江山坦言,最大的挑战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且能够搭建起合理的研究框架,从而与学术思考充分融合。」而「知行合一、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正是她破解难题的不二法宝。

在服务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期间,她与运动员们朝夕相处,发现了中华美食格外受他们喜爱,甚至有运动员逐渐在参赛过程中养成了一个「中国胃」。因此,在《大型赛事如何助力国际中文传播——从北京冬奥会到成都大运会》论文中,她以学术的视角阐明了区域文化展示对赛事中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进而发现了借助美食文化,川蜀地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得以展现。「这些产品成为区域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营造了积极有效的中文传播氛围。这既是文化自的体现,也是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文化关注,进而拓展中文传播的空间。」

在日复一日的积累和钻研中,她不断激发自己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力连续六年获得校级奖学金,并获评北京市三好学。未来,乔江山将继续在学术思考与社会实践交织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镜头内外之间

聆听他人故事与诉说自己故事的过程之中

乔江山希望让大家听到

来自西部、来自祖国各地

甚至来自世界各国的声音

也让世界听到中国


作为青年媒体人

乔江山不断寻找一种共鸣

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

去向往、去探索、去追求

心中的梦想



往期回顾

首都师大 × 冬日 × 阳光 = ?

冷҈冷҈冷҈...🥶!但学会这些技能,让你冬天在首都师大能够舒适学习!

《中国教师报》专版报道我校牵头组团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



视频:窦玥、彭兴语、邱依佳

编辑:高思蕊

责任编辑:赵璟卓

审核:郭圆圆、窦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