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敬一丹|追寻一种声音

敬一丹 敬一丹 2022-09-23


 王皮湾,我在广播史中认识了这个地名,这里曾产生了一个奇迹,隔着漫漫岁月,隔着千山万水,我面前的话筒和它相连。怀着对它的想象,上周,我终于走近它……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人民广播的峥嵘岁月从这里启程。从这里传出的声音冲破封锁、鼓舞人心、汇聚力量,记录了一个个历史时刻。

 为什么会把广播电台的台址确定在王皮湾村?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形势下,人民广播电台的建立承担着播报战争形势发展、鼓舞广大军民爱国热情的重要使命。经过多次勘察,位置隐蔽、地势偏僻,人口稀少的王皮湾村成为首选之地。

 这一孔孔窑洞是做什么用的?石壁上刻着什么字?地上的凹槽引发了什么联想?6月29号,我将在央视新闻客户端与你一起探寻。

1



     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已在我母校的传媒博物馆里呈现。在央视频《博物馆九分钟》节目中,我们又做了影像的传播。这样的呈现与传播,能让后辈们了解历史、理解前辈。

视频:《博物馆九分钟·找寻广播记忆》

(片段)

(网友留言选摘)

1



 在母校的传媒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老师的照片,也重温了老师的声音。作为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位男播音员,齐越老师是有故事的人,他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直播新中国的庄严诞生。他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以此引为自豪!”

如果声音有颜色,齐越老师大气磅礴的声音应该是红色的。

     从学俄语的大学生,到开国大典的播音员,齐越老师一路上有怎样的经历?从窑洞到广播大楼 ,他为我们留下哪些不可复制的时代声音?我们在《光荣的追寻》里,听齐越老师的女儿齐虹一一道来,敬请期待!

(左二:齐虹)

视频:《光荣的追寻·心声2021》宣传片

1



 昨天回母校,在齐越老师的雕像前,我伫立了很久,老师教导我们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回母校攻读硕士期间,电视蓬勃兴起,主持人方兴未艾,我被吸引了。1984年,我把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报给导师齐越教授。我的题目是《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齐老师重视传统,会愿意让自己的研究生去做一个陌生的题目吗?

 齐老师看了题目,说:“好,研究从广播电视第一线的实践调研开始。”接着,齐老师给沈力老师、虹云老师、徐曼老师写了条子,请他们帮助我完成调研。就这样,我拿着齐老师的路条,找到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开拓者,走上了节目主持人研究之路。

     读研三年,看上去好像与话筒拉开了距离,其实,是更深地理解了话筒,是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走近了话筒。没有这三年,就没有后来的近三十年。当我从一个研究者成为一个实践者,从广播播音员成为电视主持人,我的话筒前,有了更大的空间。

 一个人当学生当徒弟的时候,遇到严师是一件幸事,齐越老师正是这样的严师。感恩在研究生就读期间遇见了导师齐越,他身上那种气场、全神贯注的态度,那种对听众的尊重,那种精益求精的职业标准,一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真是受益终身。

     正是毕业季,母校的校园里,后生晚辈走过齐越老师的塑像前,似乎还能听到前辈的声音。核桃林里,校史馆里,我回想导师齐越教授对我的引导和影响,感慨万千……

     追寻一种声音,既是在重温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记忆,也是在仰望一种精神…… 

     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难忘的声音?期待你的分享!

编辑:王宇


 

往期精选

● 敬一丹|儿童节,走进第一座儿童博物馆

● 妈妈在时,我看到的是夕阳;妈妈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

● 这个夏天,发现老爸

● 敬一丹|十八年后找到你

● 敬一丹|您,鼓舞了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