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二):为什么给自己设限?

敬一丹 敬一丹 2022-09-23

 博物馆,它就在那儿。然而对博物馆的呈现是可以有很多方式的。我们在筹备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提出了两个想法:一个是“9分钟”,面对着博物馆,我们看过很多的大片,也看过一些短视频,我就想试试,可不可以用“中视频”的方式?9分钟行不行?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用“一镜到底”的呈现方式。我想,这样的呈现方式虽然有难度,但是在形式上至少是有特点的。提出这个想法后,我其实也没有十分的把握,我能不能胜任?2001年,中央电视台录制《直播中国》期间,大多都是八分钟到九分钟的镜头,那个时候我能。现在能不能呢?对我而言,确实也是个新的考验。还有就是和新工作伙伴的合作,能不能成功呢?我想,可以试一试!就这样,这个节目就进入了“双重限制”之下的一种实践。

(2001年《直播中国》工作照)

“双重限制”带来了什么?对于我来说,这可以说是我自己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可以说,给我带来了一种兴奋——面对挑战的兴奋!我觉得,兴奋的状态是更能胜任创作的,也可以说,创作本身就需要兴奋。对团队来说,兴奋的状态也能带来更默契的合作。我合作的小伙伴都是像80后、90后这样特别年轻的小伙伴,然而这些小伙伴在工作中都特别的到位,他们的很多想法也经常给我带来启发。

“一镜到底”的呈现方式给观众带来什么?观众跟着我们“一镜到底”的镜头,是不是更可以产生代入感?观众跟着我们的镜头,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吧?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共鸣……当然,这是我的期待。这样的实践方式给我们播音主持业务带来什么?我觉得,至少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业务层面的思考。比如说有一位资深的广播电视专家就说,这个节目体现出一种“限与创”的关系,他认为恰好是这样的一种限制带来这样的一种创作。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我们的实践也会提供一些思考点。现在,这个节目进入了大学课堂,学生们在观摩的时候,他们思考的方向会包括基本功、业务能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我希望这种思考可以继续!

我希望和从事实践的、从事研究的、正在学习状态的年轻人,一起思考……


走进伞博物馆





(博物馆9分钟·伞的世界)

解说词选摘

走到这儿,会不知不觉地静下来。作为全国唯一的伞博物馆,这里在为观众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面对“伞”这种日常的物件,我们会不会有一些特殊的体验呢?也有人会问,伞是怎么来的呢?有一种说法认为,伞是鲁班发明的。鲁班外出干活,他的妻子去给他送饭。鲁班造了很多亭子来避雨,但是亭子不能避开所有的雨。鲁班的妻子说,能不能有一种可以移动的亭子呢?于是,就有了伞……

— 敬一丹


伞除了实用价值,还能带来审美价值,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特别美丽的西湖绸伞。伞除了能带来美,还能带来乐和趣。当然,伞也有诗意。在烟雨蒙蒙的南方,伞出现之后,就有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我们都熟悉近代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写的那首《雨巷》,在这样的意境里,你有没有感受到那种丁香的芬芳?有没有感受到那种细雨的温润呢?伞出现在这样的地方,会不会让我们想起记忆深处的那把伞……

— 敬一丹




走进音乐博物馆






(博物馆9分钟·聆听“音乐之城”)

解说词选摘

哈尔滨人谈起“哈尔滨之夏”时,特别有自豪感和满足感。“哈尔滨之夏”从1961年开始举办,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都很困难,而上上下下的哈尔滨人用歌声激励自己,我们毕竟要过日子,毕竟要有心气儿,所以“哈夏”就成为很多哈尔滨人特别喜欢的一个群众性的歌咏活动。

— 敬一丹


    这个区域为我们介绍了红色音乐传入哈尔滨的相关故事。那是1920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来到哈尔滨作短期的停留,在哈尔滨的霁虹桥上听到游行队伍正在唱着一首雄壮的歌曲。于是他们就开始翻译,三年以后登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刊物《新青年》上。所以说,《国际歌》传入中国,是在哈尔滨开始的。

— 苗笛(哈尔滨音乐博物馆 馆长)


这里不仅是音乐的启蒙,也是人生的启蒙。孩子们走近音乐教室,心里就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音乐的种子生根发芽,伴随着孩子们长大,而长大后的爱音乐的孩子们,也会让这座城市,享受更多的音乐之美……

敬一丹


每个周六周日,家长们带着孩子们来到这里,登上这里的“初次的舞台”,这个舞台是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在这里,他们可能会听到第一声掌声,树立他们人生的自信,越来越宽地走上艺术道路。

— 苗笛(哈尔滨音乐博物馆 馆长)




走进北大荒博物馆





(博物馆9分钟·“多彩”的北大荒)

解说词选摘


看到“北大荒”这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面对着“北大荒”,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不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从空间的角度,我们对它进行解读都是很有价值的。而今天在北大荒博物馆,我更愿意用颜色的方式来解读它。北大荒首先是黑土地的颜色,北大荒也流淌着红色的基因。一代一代的北大荒人在这里奋斗,他们的追求慢慢形成了共识,这就是北大荒精神,而北大荒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收获季节,我们也能够看到金色的北大荒……如果我们冬天来北大荒的话,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另一种颜色,这就是白色。千里雪野,那么干净、那么肃穆,会让我们想到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我们的前辈,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北大荒的模样。

— 敬一丹


北大荒是国家粮仓,是粮食生产的国家队,也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北大荒提供的物质是宝贵的,而北大荒人更是宝贵的。复转官兵、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大中专毕业生、还有地方干部……这些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也改变了这片土地。他们在这里相识相遇,在这里生儿育女,在这里安家立业,他们把荒原变成了家园。北大荒博物馆的展陈再丰富,也没有北大荒本身丰富……

— 敬一丹

编辑|王 宇


往期精选

● 敬一丹|关于《博物馆9分钟》(一):为什么划逗号?

● 妈妈在时,我看到的是夕阳;妈妈不在,我一眼望到了月光

● 这个夏天,发现老爸

● 敬一丹|十八年后找到你

● 敬一丹|儿童节,走进第一座儿童博物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