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寨沟,站在藏彝走廊边上

2017-08-14 朱若淼 地道风物

 去过的朋友,给你一道 500 字论述题:

九寨沟到底美在哪里?



风物君语


九寨沟有什么?

就是美啊!

只有美景吗?

如今的九寨沟被解释得

只剩“美”景

但作为藏彝走廊的一部分

它不止于景


“九寨沟最大的特点就是美。”一个跑了 7 年九寨沟专线的成都导游这么告诉我。 


大概在不少中国人心中,九寨沟就是“美丽”本身。所以地震发生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问题是,九寨沟的美还会回来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360os4c8&width=500&height=375&auto=0
昔日被人们熟知的诺日朗瀑布部分坍塌;火花海决堤,导致双龙海和芦苇海大部分冲毁。“美丽之殇”是在这次地震后,除了抗震救灾媒体对九寨沟地震的解读。地震后,成都当地一家媒体进入景区拍回的视频。火花海以上的景观如老虎海、犀牛海、镜海等景区并未受地震太多影响。

 

但九寨沟除了“美”景之外,它也是一块活化石,记载着数亿年来地球的脉动,在中国建构的历史上留下了一条民族交融的走廊。

 

只要地球还在运动,九寨沟的美还会继续

 

“九寨归来不看水,”它的美是物理的。

 

如果没有板块碰撞,碳酸盐岩,冰川流水……就没有今天的九寨沟。

 

数亿年前,九寨沟所在的地区只是一片浅海。海中生物死去的遗骸残留的钙质沉淀到海底,形成一层碳酸盐岩。后来印度板块冲击亚欧板块导致青藏高原的隆起,位于青藏高原东边的九寨沟也随之抬升。随后的三次冰期塑造了九寨沟的地貌,也为沟里留下了多彩的湖泊。


九寨沟里的珍惜植物,扭柄花,目前分布在中国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及日本。多生长于海拔 2000 米到 3600 米的地区。


今天九寨沟所形成的景观,成因大多是地质运动。

 

九寨沟内最大的湖泊长海是第二次冰期结束后,冰碛阻塞形成的冰碛湖;诺日朗瀑布则是由诺日朗南北山体崩落迅速叠加形成的;摄影师镜头下最著名的五花海实际上是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

 

除了静态的湖泊,大量降水让动态的水流悄无声息地塑造了今天沟内的景观。当水流过碳酸盐岩,岩石中的钙质溶解于水中,并沉积在它流过的物体表面形成钙华,湖底的枯木、水边的岩石……沉淀下来的钙华截断河流,形成零零碎碎的湖泊。


九寨沟内的红腹锦鸡是中国的特有品种,雄鸡头顶有 发状冠羽,后披到颈。颈部由长而宽的彩羽构成“翎领”,“翎领”羽色从上到下,由金黄过渡至锈红,并杂以翠绿,发情时,“翎领”竖立如扇。

九寨沟出没的珍稀动物豹猫

九寨沟的大熊猫主食箭竹。大熊猫一般都在则查洼沟、日则沟一带活动,冬天也会下到海拔较低的树正沟、扎如沟等地避寒。幸运的游客有时也能在箭竹海、熊猫海等箭竹茂密的景点发现它们的行踪。 


如果只有冰蚀、溶蚀地貌,九寨沟还不至于那么特别。碳酸盐形成的钙华让它成为了中国境内最别致的景观。

 

由于钙华表面生长的微生物群落不同,它会呈现出淡黄色、灰白色、灰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在光线的作用下,九寨沟的海子“五光十色”。


九寨沟内的火花海,此次地震中受损严重    摄影/高屯子

 

因为这些原因,你这辈子没有错过九寨沟。因为它本来就是在地质运动中被动态建造而成的,地震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不一样的摄影师,看见不一样的九寨沟

 

诺日朗瀑布 摄影/高屯子

 

成都的独立摄影师姜曦现在每年冬天都会往返于成都、九寨沟之间。15 年前他还只是个爱好摄影的 IT 工程师。

 

5 年前,姜曦才开始去九寨沟。“最开始我只是冬天去度假的时候拍了些九寨沟的照片,得到了很多摄影爱好者的喜欢,后来就有许多朋友让我带他们去拍。”于是之后几乎每年冬天他都会去九寨沟。

 

“它是一种婉约、内秀的美。”在他眼中,九寨沟的美非常具体,那里集中了所有他想要的景观,叠水、瀑布、冰花…… 在姜曦的拍摄经验里,下午四点是九寨沟光线最好的时候,“阳光刚好能撒到沟底。”但这个时间并不长,所以他会经常往返于成都和九寨沟之间,拍摄想要的那个瞬间。

 

因为游客少,干扰小,而且冬天九寨沟的细节美很吸引姜曦。上图是某年冬天,他在冰瀑中间捕捉到的绿色青苔,这样的细节非常打动他。 摄影/姜曦


不同的摄影师用镜头,给出了“美丽”九寨沟的答案。


“九寨沟的景点有个特点,在不同的光照情况下景观差距是非常大的。”有 20 多年拍摄九寨沟经验的当代摄影师、独立电影导演高屯子介绍着自己的经验。“上沟里,太阳出来就 8 点过 9 点了,有些照片是太阳刚照进来我就去拍,而阳光照进去大概就半个小时之内的时间(就没了)。”

 

1988 年当时只有 20 多岁的高屯子还是阿坝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后来九寨沟开始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在 1991 年高屯子被调去拍摄九寨沟的画册。那段时间连续的拍摄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摄影经验。


 “比如长海下雪的景象,冬天整个山林大雪覆盖,你想拍摄长海的雪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经验。九寨沟沟口的海拔 2000 多米,长海大概 3000 多,在沟口 10 月份的时候你要观察山顶,山顶有雪长海就有雪,这个时候就得找车直接去长海才能拍到,如果你跟着游览车再进去,到了长海太阳早出来了,雪也化了。”  摄影/高屯子

 

九寨沟成功拿到世界自然遗产那一年,他离开了报社。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将之前拍摄的照片整理出来先后出版了《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两本图册,并参与了九寨沟景区的规划设计。

 

摄影是个经验活,尤其是像九寨沟这样的地方,它既是时间、阳光塑造的景观,也是融入了摄影师个人对景观的解读。


刚开始的时候,高屯子拍摄的角度跟大多数人一样。拍摄经验多了, 他对九寨沟渐渐有了新的感觉。高屯子说自己曾在两个角度拍过五花海,其中一张是在公路边上一个很高的密林往下拍摄的五花海。  摄影/高屯子

第二张是从五花海的另一面拍摄的。  摄影/高屯子

 

画册出版以后,有摄影爱好者专门买下画册进沟找他当年拍照的角度模仿,甚至还有人去找当年帮高屯子背包的师傅带他们进沟,寻找当年的摄影角度。

 

从一个摄影师的角度来讲,面对一个景点,站在一个怎样的角度才是最重要的,曝光、构图反倒不是最重要的。

 

2008 年汶川地震大半年之后,他回到了岷江上游,记录震后的羌族震后的生活。除了风景之外,如今他更关注的是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内容。


九寨沟的外围景区 干海子 摄影/高屯子

 

这也是他最初拿起相机的原因。

 

九寨沟所在的那片山谷是民族交融的通道

 

在刚开始拍摄九寨沟之前,高屯子拍的是藏人。从小在汉藏羌交融地松潘长大的他,小学的时候经常跟着大人跑,对藏族文化很熟悉。虽然是汉人,但是他会骑马,也会熟练地穿藏袍。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报社编辑的他因为对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并不满意,才动了摄影的念头。他说,那时候带去的摄影师往往去捕捉藏民一些不自然的动作,而不是从生活的常态去捕捉这里生活的人。

 

“他们拍的照片出来以后(我)觉得他们心态不太对,更多是从猎奇媚俗的眼光看藏族。如果你一直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区域里,往往缺乏从一个大背景(看世界)的眼光。那么藏族什么才是最伟大,最容易给以世界感动的?你很难去发现(到这一点)。所以外地人总觉得你藏族这里是落后、愚昧,今天讲原生态的,其实是一个意思。”高屯子这么说。

 

九寨沟内的芦苇海  摄影/高屯子


住在九寨沟大部分是藏民。作为摄影师的高屯子早在 20 多年前就敏锐的察觉到外地对九寨沟的刻板解读,但直到今天这样的刻板印象还在加深。在资本、游客的眼中,藏族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是一种资源。

 

2013 年鲁能投资了 55 个亿在九寨沟景区 8 公里外的中查沟沟口,在那里建旅游度假区。在资本的规划下,这个度假区将山谷划分三层,沟口有高档的希尔顿酒店,沿山而上是藏风情客栈,游客可以体验那里的“原乡”文化,再循山而上还有雪山、石谷、原始森林可以探险。

 

“我们没将原住藏民迁出,一来为他们生活习惯着想,其次,原住藏民生活本身就是游客旅游度假体验的一部分。”四川九寨鲁能生态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培峰说。

 

但生活在那里的藏族不是待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


九寨沟管理局主办的民俗活动 “日桑”文化节,每年藏历 5 月在沟内举行,为期 5 天,今年它在景区内吸引了数千名游客。

 

他们显示着不同气候、地质条件下多元的民族智慧,在这片高山深谷之中藏着民族交融的历史。

 

上世纪80 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把川、滇、藏毗邻的地区定义为中国的“藏彝走廊”。怒江、澜沧江、大渡河、岷江等 6 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形成若干天然河谷通道,这里也因此成了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

 

九寨沟刚好坐落在最西边的通道,岷江边上。


《英雄》曾选取了九寨沟作为拍摄取景地。

 

由于藏彝走廊所在的横断山区受到太平洋与印度洋板块挤压抬升,而流经此处的江河每年又向下侵蚀和切割,导致这片区域的山脉与河谷的相对高度越来越大,形成了中国典型的高山深谷区。高山深谷最直观的结果是该区域有多样的垂直分布带,比如离九寨沟 700 多公里的贡嘎山上就分布有 8 个垂直自然带。

 

反映在人文上的结果就是,在这片相对高差明显的区域上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地带。

 

在九寨沟所在的岷江上游流域,由于其北段海拔高,气候高寒多雪,藏族成了那里的主人。而到了其南段海拔相对较低,且气候相对暖和多雨,这里成了羌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茂县、松潘、汶川等地住着大批羌民。

 

“九寨沟里人的口音其实有甘肃口音,因为它跟甘肃、青海这些地方相连,所以那里的口音也反映了那是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区。历史上,(松潘这片区域)也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唐代是吐蕃,后来伊斯兰教过来了,就有了回民。”高屯子这么说着。

 

有考证称,九寨沟的祖先原本是生活在今天甘肃省的玛曲县,是今天青海省境内阿尼玛卿山(藏族四大神山之一)脚下一个强悍的部落。后来他们随着松赞干布东征松州(今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时留在了那里。

 

两个世纪前,英军进犯中国闽浙沿海,道光帝下令将川军调到东南沿海作战,其中就有一支军队是来自九寨沟的藏民。最后他们遭到英军伏击造成重大伤亡。这队来自高原的军队被当时的英军军官评价为“一些魁梧而健壮的人,他们曾决定不战胜即战死,具有一种特别不普通的样子。”

 

九寨沟所处的藏彝走廊是中原的文化传入西域、青藏高原的通道,北方游牧文化经这里再注入中原的血液。

 

九寨沟能被发现,是因为 41 年前的地震

 

1976 年 8 月,松潘发生 7.2 级地震,前来救灾的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蔡文彬前来抗震救灾。20 多天的抗震救灾结束后,当地人建议蔡文彬带着所有救灾人员来到当时还未开发成景区的九寨沟旅游。


86 版《西游记》在九寨沟的取景地


被美景惊艳到的蔡文彬回到内地立即通知峨眉电影制片厂、四川电视台的记者去拍摄九寨沟的景点。到第二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带队去九寨沟考察,并正式将其定为九寨沟国家旅游开发项目。到 1990 年国家旅游局、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林业厅等部门共同在这里投资了 5000 万元,建宾馆、修栈道、观景台,九寨沟才开始有了今天的样子。


上世纪末,九寨沟沟口售票处的样子

 

27 年后的今天,当游客被导游带进景区,更多的只是习惯性的接受那些早已在图片里见过的景观,景观的设计者也迎合式的推出各种演出,满足游客对这里的猎奇心。

 

九寨沟美吗?

 

当然美。

 

只是很多人,即使去过也没能完整地体会到了那里的“美”。


文/ 朱若淼

部分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注图片已获摄影师授权

未经允许,不得使用



导航


重庆甘肃可可西里鼓浪屿

回锅肉重庆小面消暑美食酸梅汤

书画修复老北京鬃人药香发簪

立秋大暑小暑夏至芒种小满立夏



-END-




投稿邮箱| didaofengwu2015@qq.com 

我们每天都会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