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梅田《中古喪葬模式與禮儀空間》(上下)出版(前言、後記)

中古史 2023-09-19

书籍信息

中文书名: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

英文书名:Burial Modes and Ritual Spaces in Medieval China

作者:李梅田 著

面数: 718

定价268.00

出版日期:2023.05

ISBN978-7-5732-0711-1

作者简介:

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考古、美术考古的教学与研究,重点关注中古社会与文化艺术的变迁。

内容简介:

从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受其影响,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死亡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的墓葬材料和大量的传世文献,使这一时期成为死亡考古学研究的极佳范例。

针对中古时期墓葬考古的实际,把墓葬当成古人处理死亡的方式和对待死亡的态度的遗存,主要基于三个关键概念:丧葬空间、丧葬仪式、丧葬观念。其中,丧葬空间是处理死亡的礼仪空间,包括地面墓园和地下墓室两部分,在空间功能上又包括埋葬空间和祭祀空间,通过归纳空间形态,构建每个时期的丧葬模式。丧葬礼仪是墓葬遗存反映的丧葬行为,从静态的考古遗存观察动态的人类活动,从空间形态复原古代丧葬礼仪的场景,历史文献中对中古丧葬礼仪的详细记载,为我们复原丧葬行为和场景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丧葬观念是指在主流意识形态、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综合影响之下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中古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儒家、玄学、道教、佛教等多重影响,各个时期对待死亡的态度也相应做出改变,这些在丧葬空间、器物、图像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表现。

目  錄

前 言 / 001

上 卷

第一章 认识墓葬:墓葬考古研究方法论的回顾 / 003

一、 考古学理论下的墓葬研究 / 003

1. 从文化历史考古学到新考古学 / 004

2. 后过程考古学 / 007

3. “过渡礼仪”理论 / 008

二、 作为礼制的墓葬研究 / 011

三、 作为礼仪空间的墓葬研究 / 018

四、 作为观念史的墓葬研究 / 022

五、 本书的思路与结构 / 026

第二章 魂魄所归:丧葬礼仪的象征性 / 029

一、 魂魄二元论 / 029

二、 招魂礼 / 031

三、 寓情于礼的丧葬礼仪 / 035

四、 藏形于墓 / 038

五、 安魂于庙 / 041

六、 墓祭引起的墓葬功能转变 / 045

七、 小结 / 049

第三章 黄泉之下:先秦至西汉井椁式的丧葬模式 / 060

一、 黄泉与幽都 / 060

二、 藏形的井椁 / 063

1. 史前木椁的出现 / 063

2. 殷商井椁的构筑 / 064

3. 周代井椁的变革 / 069

4. 秦汉时期的井椁 / 074

5. 墓道的礼仪功能 / 079

三、 陈器之道 / 081

1. 器物的来源 / 081

2. 器物的礼仪含义 / 083

四、 丧葬美术的兴起 / 090

1. 葬具画像 / 090

2. 漆器画像 / 094

3. 帛画 / 096

五、 小结 / 100

第四章 宅第内外:汉代宅第化的丧葬模式 / 112

一、 秦汉帝陵陵园空间 / 112

1. 秦始皇陵开创的陵寝制度 / 112

2. 西汉陵寝制度 / 116

3. 东汉陵寝制度的变革 / 125

二、 墓室的宅第化 / 134

1. 空间形态的新旧转变 / 134

2. 西汉诸侯王墓的宅第化 / 138

3. 东汉宅第墓室的普及 / 144

三、 祭祀空间的配置 / 149

1. 墓地的祭祀设施 / 149

2. 墓内的祭祀空间 / 154

四、 陈器之道的转变 / 169

五、 丧葬美术的勃兴 / 173

1. 画像的原境与主题 / 174

2. 画像的结构与叙事 / 189

六、 丧葬中的道教与佛教元素 / 195

1. 道教元素 / 195

2. 佛教元素 / 211

七、 小结 / 214

第五章 微缩宇宙:魏晋变革下的丧葬模式 / 219

一、 魏晋模式的形成 / 219

二、 墓室空间形态 / 227

1. 墓室的单室化 / 227

2. 魏晋模式的传播 / 234

三、 墓内祭祀与空间营造 / 241

四、 魏晋墓室画像 / 246

1. 河西地区 / 248

2. 东北地区 / 255

3. 南方地区 / 268

五、 遣策与随葬之物 / 269

六、 小结 / 275

下 卷

第六章 复古创新:南北朝地域社会中的丧葬模式 / 281

一、 地域社会中的丧葬模式 / 281

二、 墓地空间与设施 / 300

1. 从平城到洛阳 / 300

2. 邺城与长安 / 309

3. 建康地区 / 311

三、 墓室空间 / 317

1. 平城 / 317

2. 洛阳 / 324

3. 邺城与晋阳 / 329

4. 长安与原州 / 335

5. 建康与襄阳 / 339

四、 丧葬图像的场景与主题 / 342

1. 北朝石葬具画像 / 342

2. 北朝墓室壁画 / 387

3. 南朝画像砖 / 409

五、 若即若离的佛教与丧葬 / 426

1. 佛教图像在墓室空间中的意义 / 428

2. 平城墓葬中的佛教意涵 / 430

3. 佛殿式的墓室:邢合姜石椁 / 436

4. 仙佛同墓:长川1号墓 / 443

5. 墓寺一体:方山陵园 / 447

6. 以窟为墓:瘗窟 / 449

7. 佛教与丧葬的“边界”与“合作” / 452

六、 小结 / 456

1. 地域传统的形成 / 456

2. 空间形态 / 457

3. 石葬具画像 / 459

4. 墓室壁画 / 460

5. 佛教对传统丧葬的影响 / 462

第七章 秩序重建:隋唐一统下的丧葬模式 / 478

一、 陵园空间的承旧与创新 / 479

1. 空间布局的演变 / 479

2. 等级秩序的形成 / 492

3. 陵园内的礼仪活动 / 495

二、 地下的墓室空间 / 498

1. 隋代的埋葬方式 / 499

2. 唐墓的等级秩序 / 505

三、 画像的配置与内容 / 518

1. 石葬具画像 / 518

2. 墓室壁画的空间意涵 / 540

四、 关中模式的对外辐射 / 579

1. 京畿以外的高等级唐墓 / 580

2. 漠北突厥贵族墓 / 593

五、 小结 / 597

第八章 结语:不知死,焉知生? / 601

一、 中古生死观的变迁 / 601

二、 反思墓葬研究的目的 / 609

三、 刍议死亡考古学 / 612

1. 丧葬空间 / 612

2. 丧葬仪式 / 616

3. 丧葬观念 / 622

参考文献 / 625

插图索引 / 683

表格索引 / 691

后 记 / 693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陶渊明《挽歌诗》

前 言

南朝刘宋元嘉七年(430),彭城王刘义康在整修他的东府城时,发现了一座古冢。古冢不见封土,无砖瓦,内有一椁二棺,棺上有图画而不可识,又有木俑20余件、五铢钱百余枚,还有甘蔗、梅、李等果实残骸,未见墓志。这是一次类似于今天“基建考古”的发现。可以想见当时刘义康们的震惊与疑惑,这是一座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古墓。虽然对墓葬的主人和时代百思不得其解,但他们还是对古墓进行了妥善的处理,给予了重新安葬,因不知墓主姓名而假其名号曰“冥漠君”,以豚酒祭之。当世名士谢惠连还为此撰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祭文,这就是我们在《昭明文选》里读到的《祭古冢文》1。

祭文先描绘了古墓发现时的情形:

东府掘城北堑,入丈余,得古冢。上无封域,不用砖甓,以木为椁,中有二棺,正方,两头无和。明器之属,材瓦铜漆有数十种,多异形,不可尽识。刻木为人,长三尺可,有二十余头。初开见,悉是人形,以物枨拨之,应手灰灭。棺上有五铢钱百余枚,水中有甘蔗节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烂坏。铭志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公命城者改埋于东冈,祭之以豚酒。既不知其名字、远近,故假为之号曰“冥漠君”云尔。

1 [梁] 萧统编,[唐] 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卷60《祭古冢文》,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下册,1122—1123页。

随即发出一连串的追问:

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曜质几年?潜灵几载?为寿为夭?宁显宁晦?铭志湮灭,姓字不传,今谁子后?曩谁子先?功名美恶,如何蔑然?

这些是对墓主人生前生活的追问:哪个朝代的人?阳寿几何?曾经显贵抑或贫贱?父母子女都是谁?如何评价他或她的一生?5世纪的南朝人由一堆遗存想到了数百年前的墓主及其生命与死亡。这种追问跟我们今天所说的“透物见人”相似,是一种“考古学式的追问”。

对于这座古墓,今天的考古学家自然比南朝人要知道的多得多。比如,根据遗存很容易判断它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墓主可能是一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官员或贵族,采取的是竖穴土坑木椁墓的埋葬方式。假如我们还有机会对出土的食物残骸进行鉴定,或对棺画、随葬器物进行研究,必然还可得到更多、更生动的信息。就像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现后,考古学家对墓主的认识一样:墓主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的夫人,名叫辛追,是一位锦衣玉食的贵妇,大约50岁去世,A型血,生前患有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在公元前168年左右的一个瓜果飘香的夏季猝然去世。至于她的死因,很可能是因消化不良引发了冠心病,因为她的胃里还残留着未消化的果实1。

1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对于辛追墓葬的研究,考古学家至今乐此不疲,不但从出土的简牍文字了解了她的身世,还从随她入墓的饮食、器物和画像,对她所处的时代提出了一连串的追问:辛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她的时代是如何看待死亡和处理死亡的?那些打包整齐、整装待发的竹箱预示着一段什么样的“旅程”?辛追的埋葬方式与南朝刘义康所见的古墓大同小异,南朝人在重新安葬这座西汉古墓时,必定是按照他们熟知的礼仪来进行的,那么他们是否意识到,南朝与西汉在丧葬方式上已经大不相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丧葬方式的改变?

埃及帝王谷的图坦卡蒙(Tutankhamun)金字塔是唯一未被洗劫的法老陵墓,墓主是公元前14世纪的古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的法老。整座陵墓由前室、主室、耳室及仓库组成,主室内除了黄金覆盖的石质棺椁、木乃伊和黄金面具外,还充斥着各类衣物、食品、葡萄酒、器皿等物,所有物品皆井然有序地陈列着,整装待发,似乎要开启一段由战车引领的远行1。如此奢华的埋葬自然表达了法老曾经的权势与荣耀,但对考古学家而言,似乎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他要去向何方?死亡对古埃及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考古学家认为法老的陵墓体现了古埃及人观念中生与死、灵与肉、王国与宇宙的多个二元统一2。

极尽奢华的埋葬方式在古代中国也十分常见,一些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帝王级别墓葬堪称奢华,醒目的墓地建筑、宏大的墓室和丰厚的随葬品遵守着不同时代的埋葬规范,墓室的空间设计、随葬品的配置、遗体的处理等一切丧葬行为都受制于一定的埋葬规范,而这个规范的思想基础就源于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对于来世的想象。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从这些可见的遗存来“观看”不可见的丧葬行为,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处理死亡的方式和对待死亡的态度,以及这些方式和态度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

1 Aidan Dodson, Salima Ikram. The Tomb in Ancient Egypt: Royal and Private Sepulchres from the Early Dynastic Period to the Romans. Thames & Hudson, Ltd, London, 2008, pp. 241 — 246.

2 Mike Parker Pearson. The Archaeology of Death and Burial, Sutton Publishing Ltd, 1999, p. 58.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与对生命的期望一样,伴随着人的一生。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是生命消失之后去往何处?考古所见的墓葬在本质上正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对于来世的想象,是社会形态、宗教信仰、技术、艺术的物质载体。墓葬不但是人类社会的物质遗存,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关乎死,也关乎生动的人类社会。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1他是从“仁”的角度看待生死的,认为只有重视现实的生活与生命,才能把握死的内涵。而对今天的考古学家来说,对古人死亡世界的探究,或是进入古人生活的重要途径,丰富的墓葬遗存为我们提供了由死及生地探索古代社会的可能。从这个意义来说,墓葬考古学是一门“死亡之学(Thanatology)”,它是关于丧葬行为与生死观念的学科,它使我们可以审视古代社会的物质形态,也可以一窥古人的精神世界。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 · 先进第十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中华书局,1980年,113页。

后 记

很多考古从业者可能都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考古就是挖墓吗?”“你们为什么要挖墓?”语气中充满了好奇,也隐藏着一些不解,甚至一丝责难。我们当然可以以“考古可不是盗墓”“我们是为了研究历史(或保护文物)”来回应,但这样的回应多少有些苍白,并不能打消问话者的疑虑。那么,对于一名考古学者来说,墓葬到底意味着什么?研究墓葬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学术目的?

中国墓葬的考古史几乎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同步,从郭宝钧、陈公柔等对商周墓葬的研究,到杨树达、杨宽、俞伟超、李如森等对汉墓的研究,再到当今越来越多的考古研究者,都用墓葬资料来诠释古代丧葬礼制、建构文化史,用来辅证传世文献记载的政治史与社会史。这些当然是墓葬考古的重要内容,也是过去二十多年我的研究主题,但现在,我更愿意把墓葬当作一种人文主题的研究对象,更希望聚焦于人类自身—人类的死亡与生命。

墓葬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死亡的遗存”,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了古人的死亡,见证了古人处理死亡的方式、对待死亡的态度。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古代文明中,死亡遗存的形式千差万别,但都是特定丧葬仪式的结果,都是生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表达,其间的差异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通过这些“死亡的遗存”来观察古人的丧葬行为和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切,也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考古学所应秉持的人文取向。墓葬考古直面的是死亡,但关切的却是现世的生命与生活,以及与之关联的信仰、审美、情感、尊严等人文主题,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由死及生地探索人类历史的研究路径。

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文取向,我在本书中尝试以“死亡考古”来解读中古中国的丧葬模式、丧葬礼仪与丧葬观念,希望揭示这个时期丧葬行为中的人文内核及其传承脉络。这个写作思路主要是对自己以往所持文化史研究方法的一种反思、一个改变,或可称为“人文转向”。但由于学力所限,目标远未达成,其中必有很多错讹之处和肤浅之谈,还希望方家不吝指正。

本书主要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的。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行动还很自由,交通异常畅通,学校也非常安静。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驱车前往办公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心无旁骛地思考、写作,效率奇高。现在,对那段“非常”的日子竟有一丝怀念。但它毕竟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瞬间,常态终究还是忙碌、纷乱但真实。虽然怀念,还是希望那种“非常”的日子永不再见。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一般项目的结项成果,有幸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以及评委专家们的指导,我已尽量吸收他们的宝贵意见。最后,要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同事们,正是他们认真、高效、专业的工作,使得这本小书能顺利出版,在此向他们深深地致谢、致敬!

李梅田

2023年3月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感謝繆丹女史提供信息!)

李梅田《葬之以禮:魏晉南北朝喪葬禮俗與文化變遷》再版!

馬爾沙克《粟特銀器》(李梅田等譯)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