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观展 | 威廉·肯特里奇《泪之重》:影子、列队、泪水

豪瑟沃斯 HauserWirth画廊 2022-04-22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在香港的首场个展「泪之重」已于豪瑟沃斯香港正式揭幕,即日起展出至5月29日。在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肯特里奇不断对历史展开探讨与质疑,引导我们更有意识地观察与思考历史与世界。


因香港疫情限制,画廊暂时闭馆。我们为展览拍摄了360度全景图像,您可通过下方二维码或原文链接,访问豪瑟沃斯官网,自由穿梭展厅,体验沉浸观展。


与之相伴,我们将于近日连载介绍展览中的核心作品。今日带您走进与展览标题同名的大型三联画《泪之重》



▲ 长按二维码,体验沉浸观展







威廉·肯特里奇
《泪之重》
2021年
油彩 铅笔 海报颜料 画布上拼贴
三部分,每部分 200 x 200 厘米


「泪之重」三个字震撼着我,尤其是在这段疫情肆虐之时。我们流下的每滴眼泪都需要一一掂量。——威廉·肯特里奇

三联画《泪之重》宽六米,尺幅宏大,充满张力,是肯特里奇多元的创作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肯特里奇的创作常从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中取材,根植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及历史典故。通过创作,艺术家不断对历史展开探讨与质疑——他回应过去,因为过去不可避免地塑造了我们的当下。

▲ 滑动查看完整作品: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泪之重》(Weigh All Tears),2021,油彩 铅笔 海报颜料 画布上拼贴,三部分,每部分:200 x 200 厘米 / 78 3/4 x 78 3/4 英寸,© 威廉·肯特里奇,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

在《泪之重》里,肯特里奇将数个人物剪影放在由非洲地图拼贴组成的背景上,人物和背景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构图与艺术家所喜爱的戏剧和歌剧创作相呼应)。这些戏剧性的人物一字排开,或是试图保持平衡,或是拖动着各种物体。他们的姿势有如电影剧照般,动作停留在那一瞬间。这些人物剪影来自一组名为《工人游行》(Processione di Riparazioniste)(2017)的大型钢铁雕塑,曾在都灵的大型维修车间文化区(Officine Grandi Riparazioni)展出。在此,肯特里奇将三维的雕塑转化成两维的平面形象,可见艺术家对于创作规模、材料的深入探索,这也是他创作的核心之一。

▲ 《泪之重》(Weigh All Tears)作品细节


《工人游行》和《泪之重》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20世纪、尤其是战后从意大利南部迁往工业化的北部地区的工人们。这幅作品也涉及到艺术家作品中更为深远的主题,特别是移民和人口流动。在图像上方,短语「泪之重」(weigh all tears)被固定在最左侧的一联上,为这幅迷人而神秘的作品立下标题。

就如三联画中的人物一样,肯特里奇的作品中常出现各种诗歌般优美的语句。作品标题的短语最初是用于2020年艺术家为“高速公路公告项目”所设计的告示牌中。尽管当时新冠疫情正导致封城,画廊被迫关闭,但艺术家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与观众对话。而这句短语则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关于那些在疫情期间痛失亲人的人们,另一方面关于那些因南非的社会经济变化而失去生计的人们。


▲(左)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工人游行》,2017,展览现场,都灵大型维修车间文化区;(右)威廉·肯特里奇制作的广告牌「泪之重」,“高速公路公告项目”,2020,约翰内斯堡

于肯特里奇而言,透过重修历史碎片来记录历史的这一过程,成为了他在工作室里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而工作室里丰富的历史碎片便是他的灵感来源:古罗马皇帝马库斯·奥勒留斯(Marcus Aurelius)骑马的明信片、难民跨越地中海的剪报、世界大战的旧照片等等。肯特里奇的创作并不是从一个想法开始、再简单地付诸执行,而是通过不断的演变,以并列等方式来寻找事物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在谈到碎片和拼贴对于他的工作室创作的重要性时,肯特里奇说:
整个世界以一种碎片化、半完成的姿态,被请进了我的工作室里。在那里,这些碎片被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部分。然后我将碎片重新组合、变换顺序、修改比例、调整调性,并将那些矛盾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然后把这种重组的元素以绘画、油画、表演、文字等形式又送回世界。”

「威廉·肯特里奇:泪之重」(William Kentridge. Weigh All Tears)展览现场,豪瑟沃斯香港,2022年3月17日–5月29日,摄影:Kitmin Lee

肯特里奇的创作媒介极为多元,跨越了绘画、表演、电影、版画、雕塑、绘画、歌剧和戏剧等多种形式,但同时,他作品中的图像又屡屡以不同的形式重铸并重现。例如《泪之重》中的剪影不仅与艺术家在都灵展出的作品相呼应,也出现在了如《弧形/队列:发展、追赶、超越》(Arc/ Procession: Develop, Catch Up, Even Surpass)(1990)、《影子队列》(Shadow Procession)(1999)和《搬运家》(Portage)(2000)等影响、书籍和雕塑作品中。而这幅三联画中的其中一个人物也出现在了香港展览的挂毯新作《演说家》(Orator)(2021)中。

总而言之,这些作品对人类的流动进行了尖锐的思考,唤起了后殖民地记忆的残余与复杂之处,亦捕捉了艺术家对于列队、阴影等元素的关注。

 (右)《演说家》,2021,手工编织马海毛挂毯,260 x 196 厘米 / 102 3/8 x 77 1/8 英寸,「威廉·肯特里奇:泪之重」(William Kentridge. Weigh All Tears)展览现场,豪瑟沃斯香港,2022年3月17日–5月29日,摄影:Kitmin Lee


谈及这一点,肯特里奇解释道:“我对列队感兴趣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与人类双脚的力量有关——人们必须靠自己移动。而这显然与移民、逃难,以及人力从世界的某处转移到另一处的这一想法相呼应。”另一方面则是观念的平移——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是艺术家作品中常见的隐喻。在寓言中,柏拉图描述了一批囚犯从出生起就被关押在洞穴里,他们被紧紧锁住,因此只能朝前面对着墙壁,无法移动或转头。他们每天只能看到投射在面前墙上的阴影,因此认为阴影才是真实的。但一名囚犯逃脱洞穴后,他看到了光线,便意识到此前一直将物体的阴影误会为“真实的形式”,光线照亮了他对现实的感知。

谈到这个寓言,肯特里奇反思道:“这个寓言极为震撼人心——是西方哲学传统的奠基思想之一。它为启蒙问题定下了基调,走向光明就像走向知识”。然而,肯特里奇并没有像柏拉图所建议的那样,在阴影的源头去寻求知识和认知,而是去做相反的事情。他说:“阴影世界告诉我们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在阳光下是无法被看见”——这一主题在他的大部分创作中得到了证明,其中便包括《泪之重》。 

▲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图片:艺术家,摄影:Norbert Miguletz

《泪之重》杰出地展示了肯特里奇创作广度,揭示了他创作中深刻的主题和叙事。他对艺术创作过程那千变万化的贡献,奠定了他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并证明了肯特里奇正是我们时代里最具创新、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威廉·肯特里奇泪之重William KentridgeWeigh All Tears展览时间:即日起至5月29日展览地点:豪瑟沃斯香港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大楼15及16层 开放时间: 画廊因疫情暂时闭馆,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 肯特里奇首场香港个展「泪之重」
相关阅读 | 「泪之重」展览现场
相关阅读 | 《典藏·今艺术&投资》二月封面:肯特里奇「非风景」的意象之海
相关视频 | 肯特里奇导览影片




全球展览
点击图片浏览展览详情

- 亚洲 - 


- 欧洲 - 


- 美洲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