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笔记 | 做些“难而正确的”事情

源记物语 源记物语 2024-04-11


在公共领域里,李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公众给他的标签是不一样的,在他自己做的节目里,是“脱口秀大会发起人 脱口秀演员 编剧 作家 策划人”,在微博认证里,是“诗人、谐星、作家”,在他这本书里,是“《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总策划、总撰稿人。诗人、谐星、作家。已出版作品《笑场》《宇宙超度指南》《冷场》《候场》”而在我看来,他是“90后的文化icon”。作为一个80后,我们的“文化icon”是韩寒。如果硬要对比80后和90后的区别的话,从“文化icon”的变化进入,是一个有趣的角度。韩寒是犀利的、斗争的、有责任感的、小众的、批判大众的;李诞是温和的、入世的、大众的、矛盾的、批判自己的。


这些都不重要。我不关注。

 


我很早就知道他,在微博上,在他PO出扯经那些只言片语的年代。那时我没有太注意(也许也是眼光不够),后来第一次看到他真人,就是《吐槽大会》和《十三邀》里的他了。是的,我没有看过《今晚80后脱口秀》。

 

我看过他三本书,《冷场》《候场》,以及今天想讲的《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我不喜欢《冷场》,非常喜欢《候场》。也许是《候场》里的他对自己的袒露太赤裸,我深有同感。我很理解他说的“我的能力离我自己喜欢的差得太远”是什么意思,我也知道他贯穿在书里说的“我的心不跳了”是什么感觉。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有一点像我现在走的路:由于自己想做爱做的事做不到,转而去满足世俗需求。只不过,他的才华当然高很多,世俗上也特别成功。

 

所以,今天讲他的这本书,实际上我是真的当做工作上的工具书来看。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了解李诞的工作经历——他在广告公司干过。果然,看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虽然是针对脱口秀演员的,但对我们这个行当而言,依然非常有借鉴意义。


 


我把这本书里我觉得有意义的地方摘出来,顺便带一些个人的小想法,如果你也对品牌、营销、内容创作、新媒体运营等等方面有兴趣,可以先在这里看看我挑出来的这些地方。


01 关于创作的方法和态度

  

李诞是编剧出身,按他的说法,他没有从事过一份跟创作无关的工作。因此,书里花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在讨论关于创作的事。我也一样。尽管看起来目前的工作不是“纯创作”,但依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与此有关。先来看看下面一些我摘出来的语录:

 

  • 创作是一份调动你一切人生的工作。

  • 看和观察是不一样的。放弃看的乐趣,享受观察的乐趣。

  • 你是专业的,就不要干业务的人也能轻易做到的事。所谓取法其上得其中,是对创作最基本的追求。

  • 学习一流,模仿二流,成为三流。

  • 最重要的提升创作能力的办法:天天搞。你的量够吗?

  • 创作不能靠雷劈,创作要自己没事就劈自己。

  • 写不好你还写不坏吗?有了坏的,才能有好的。

  • 专业人士追求的不是流星的高光,而是不管刮风下雨,都能有一点点收成。


不管是品牌、营销,还是新媒体运营,在我看来本质上都是与内容相关的创作类科学——是的,是科学。它是有方法的,有迹可循的(我实在不愿用“套路”这个有点污名化的词去形容,虽然实际上是一回事)。


实际上李诞给出了一个最开始也是最终极的创作秘诀:去做,并且保持足够大的训练量。只要你是专业的,你靠这份手艺吃饭赚钱,就不要再谈什么“灵感”了,“灵感”不会来找你,而需要你去找它。如果你不做,你永远找不到。


实际上李诞谈的“看和观察”的区别,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体会。犹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一次陪一个女生去逛街,她在换衣服,我就在服装店门口看各种招牌上的广告语。哪些用心,哪些敷衍,一眼便知。而关于这一类“观察”我经常会做,那时还被人当做“奇怪而有趣”的行为。我很纳闷的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会不知道这件事?只要有创作的冲动,实际上都会不自觉进入“观察”这个角度。


而他关于创作的态度“取法其上得其中”是最深得我心的。他谈到这个的时候,是在谈到为什么他不喜欢“谐音梗”这件事。跟脱口秀行业相比,在我们这个行业,“谐音梗”真的是更加泛滥成灾。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设计师地位愈发超过文案,什么“大桔大利”“事业有橙”“一路苹安”,真的太业(恶)余(心)了。我这里不是讽刺设计师,而是针对那些造成了这些现象的人,你们不愿花钱请专业的文案就算了,还自诩“高明”,这种嘴脸真的很没有文化。


 

02 关于品牌&营销类工作的方法和态度

  

在讲述到关于脱口秀表演的这个层面的时候,李诞主要阐述了“情绪”“信任”这些要素,看看我摘出来的这些:

 

  • 我们呈现自己价值观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改变改变尽可能多的人。

  • 把一件事说得津津有味,是脱口秀演员表演的基本素质。

  • 如何做到呢?方法就是把你要说的情境还原在眼前。

  • 我们的表演人物,就是让它变成真的。

  • 面对一个大脑,想要影响它,最好是从情绪进入,再去说服理性。

  • 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拿出来给人看。

  • Pitch与登台表演的共通之处在于,本质都是让别人听你的,你也是真心实意为别人好。

  • 做足准备,做足不止一个备选。


这些观点,对做品牌、营销和广告这一类工作的人而言也很重要。本质上而言,这一类工作也要替甲方去说服用户,达成信任,促成交易。


甲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我的产品很好。这不是误区,其实我们应该去相信甲方。他们缺乏的可能只是怎么把产品的卖点挖掘出来,并且找到对的渠道和对的人。而“卖点的挖掘”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属于专业的事了。它不是看看产品参数,然后把参数用广告语言表述(套路)出来这么简单。而是要先去看看这个产品是给谁用的?那些人用的语言体系是什么?


有关“真诚”这件事,如果你有,甲方也好,用户也好,都会感受到的。而不要因为真诚被辜负,就不再真诚——真诚没有错。我们在每一次做提案的时候,必须准备3个以上的提案,这既是真诚,也是表明我们做足了准备。


而如果真的做不好某件事或不完美,就大方承认吧——这就是你的风格。没有人可以塑造十全十美的风格。


03 关于自己正在做的事

  

最后的这一小个部分,实际上是关于我对自己的感悟。

 

  • 心灵鸡汤很多说的都是对的,它是鸡汤的原因是很少有人去实践。

  • 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只能把这个行业里所有的事情打通。

  • 从一个批评家变成一个建设者的过程,你一定会理解什么叫完成比完美重要。

  • 应该做些“难而正确”的事情。


我的职业演变,或者说“创作力的转移”,实际上也是循着行业的本地需求而转变的。我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往品牌、营销这个领域去做,那时,我也觉得好像不难。过去我经常扮演“批评家”的角色,真的很容易。然而当我真的下场去执行的时候,发现那是两回事了。


这也是我现在在做的,跟李诞说的一样,“难而正确的事”。为什么我会这么做呢,李诞在这本书后面的采访里的回答解释了我的心路。


问:怎么辨别正确与不正确呢?

答:其实你自己是知道的,你自己心知肚明,这是最神秘的地方。你有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不去做,因为它难。但最后你绕着走费的能量,远远超过你直接面对它耗费的能量。


是的,因为我以前跟本地所有的同行一样,非常清楚那些事情难做、不好做,所以我们绕开了。现在我转回来了,我决定直接面对这些事。



如果你看了我挑出来的这些东西,觉得有点意思,恰巧你也在从事这一类行业——与内容创作有关的行业。我建议你把这本书买回来读一读——总好过刷短视频吧。

 

— END —


一点个人小笔记。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我会回复的。


回顾往期精彩:

阅读笔记 | 不成为杠精的正确交流方式

阅读笔记 | 你喜欢“听话”还是“提问”

阅读笔记 | 网购模式对传统毒贩生意的冲击

阅读笔记 | 贩毒集团是如何做公关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