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谈 | 臧金生:用“三位一体”创造自己的朗诵风格

臧金生 语言战略研究 2022-04-13

2021年第3期

语言跨界谈

电影艺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编者按]自从进入有声电影时代以来,语言就成为电影艺术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从剧本的创作,到演员的表演,语言对于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期“语言跨界谈”邀请到4位电影表演艺术家,谈谈他们通过语言塑造影视形象的创作心得。

本期嘉宾


臧金生

北京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演员,演员剧团团长。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品有电视剧《水浒传》、新版《西游记》《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等,电影《淘金王》《赤壁》等。


用“三位一体”创造自己的朗诵风格


近些年来,各类朗诵会、读书会如火如荼,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的兴起,给了人们更多展示朗诵才艺的空间,朗诵的热度日益增长。但很多朗诵者虽然嗓音独特,技巧娴熟,却没有真正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只是一味拿腔拿调地秀声音、秀技巧,外在的华美不能弥补内在的单薄,不是好的朗诵。但仅有思想也不够。有人认为,只有作者亲自朗诵自己的作品,才能把握作品的魂魄,这种说法也不对。作家诗人固然能写,但不见得能朗诵。文字作品的表达和有声语言的传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方式。朗诵也不等于能说会道。朗诵是一门艺术,要求要有一定的审美,要能引发心灵共鸣。当然每个人对原作的理解不同,朗诵的手法技巧也不同,于是不同人朗诵同一作品所能呈现的艺术魅力也不尽相同。


我认为,朗诵艺术是朗诵者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朗诵者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用清晰的吐字,响亮的声音,优美的肢体语言,将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魂魄表达出来,传递给受众,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形成作者、朗诵者、受众“三位一体”相互叠加的合力。这种综合力量的表现,才是真正的朗诵艺术。


我们朗诵的作品,各有不同的内容,比如诗歌,可以是爱情诗、爱国诗,也可以是情景诗。不同的作者各有其创作初衷,朗诵者通过自己的体味、情感、声音传递给受众,受众接受之后,又因为各自的体味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阅历和情感不同,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共鸣因此,朗诵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儿。只有当作品(原作者)、朗诵者和受众在思想上叠加、情感上认同,并在总体上达到近乎一致的时候,朗诵艺术的魅力才能达到最大化。


朗诵虽然门槛并不高,但想要做好绝非易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好的朗诵,不然就会出现拿腔拿调,或是纯在背稿子,或是完全自嗨,不顾受众感受的错误。如何朗诵好一个作品,要根据不同的作品,运用不同的手段。


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者说作品的魂魄。

朗诵是用有声语言对文字作品的再创作。如果作品本身不能打动你,或者你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并不理解,那你是不可能进行再创作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非常优秀的鉴赏能力,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在艺术欣赏水准方面,我们要用更高更专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审美情趣的好与坏、高与低,将会直接影响你对作品的完美表达。


专业朗诵和业余朗诵无非就是技巧上的一些区别,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你要朗诵的作品。理解得越透彻,表现的力度就会越大。这样的朗诵才能够感动人,打动人心。


其次,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生活阅历,将自己的情感全部注入作品当中。

有些所谓的专业朗诵者,声音很优美,但没有情感,仔细分析他们的朗读作品,都是一个声音,一个声调。他们声音条件很好,又懂得技巧,但是因为没有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金玉其外,内容苍白,也不是好的朗诵作品。


好多朗诵者拿到一个作品之后,就急于先把它背下来。这种方式要不得。机械地背诵带偏了很多家长和老师,以为朗诵就是简单地秀声音,只要声音、声调正确,就是好的朗诵。学习朗诵的孩子们被要求把作品背得很溜儿,朗诵时这个声调要高一点,那个要低沉一点,这样一点,那样一点。这就把孩子都带到沟里去了,把朗诵爱好者们都带歪了。


我有一个自己的方法。当拿到作品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背。看过几遍后,由默念到发声品读,想象这个作品中的人物、场景、环境、背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去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领悟。要多查资料,多了解不同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等,让这些理解渗透到自己的声音中,饱含着情感,大声地朗读出来。在朗读中,要让听众听出愉悦、愤怒、幸福、悲伤、恐惧和忧愁等各种情绪,这才能在受众的心中产生共鸣。


再次,要学会借助服饰、服装、道具和背景音乐、视频视效等增强带入感。

朗诵也是一种表演。如果在舞台上朗诵,就是舞台表演形式;如果在广场上朗诵,就是广场上表演形式;即使是在演播室,也是一种表演形式。


既然是表演,那就要讲到规定情境。什么叫规定情境?就是此时此地什么人如何发生了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这就叫规定情境。不同的规定情境,表演的分寸把握要有所不同。朗诵作品的不同,要经过不同的揣摩,细细地加工琢磨,反复体味。有的时候还需要查找一些历史人文资料。你了解得越多,情感越丰富,表述出来的东西才更加有根基,更加厚实。千篇一律、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化朗诵,是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的。


作为演员,我强调朗诵者最应看重的是真情实感,真听真看真判断。服装道具,以及背景音乐,都会帮助受众更容易地进入作品呈现的情境当中。比如我在朗诵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节选)“新纪元”时,会穿一身中式长衫,一双圆口布鞋,搭上一条酱红色围巾,佩戴一副老式圆眼镜,上场前拒绝一切采访和合影要求,沉浸于那个年代,在心中与当时的人对话、交流。上场后,就能迅速地进入那个时代氛围。受众不仅可以从你的声音感知到那个时代背景,更可以通过服装道具、灯光音乐等被带入到作品当中,这样才能让受众获得很强的共鸣。


这些对朗诵艺术的敬畏和艺术至上的理念,是我从许多老艺术家身上学到的,这些朗诵艺术大家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也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我们敬重的师长。


当朗诵者充分理解了作品,并用充满情感的声音和完美形象加以呈现,受众们一定会被你的真情流露所感染,所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朗诵艺术。当然要提醒学习朗诵的朋友们,朗诵也要学会扬长避短,要根据自己的特长、人生经验、生活阅历和专业知识结构来选择合适的作品,再用“三位一体”的技巧,不断练习和实践,一定会事半功倍,创作出好的朗诵作品。


相关推荐

电影艺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卢奇:语言真实再现对角色塑造的重要性

郭凯敏:浅谈影视作品中的几个语言问题


配音艺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张筠英:演播与配音
王磊:配音演员的“存储”和“运用” ——谈配音创作的“自在”状态曲敬国:让配音秀“玩儿”得更精彩
李立宏:有声语言艺术用“情”联结世界

书画艺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郑欣淼: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中国诗歌语言刍议
张晓凌:笔墨:中国画语言之美
薛晓源:线条:中国绘画的元语言

央视主持人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敬一丹:我们能胜任即兴口语表达吗?
 张悦:从播音到朗诵
 长啸:谈谈主播有声语言的规范化
 鞠萍:儿童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和技巧

 朗诵艺术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
 姚锡娟:朗诵艺术中的想象 瞿弦和:朗诵艺术三要素 吴京安:情感是朗诵的根基
 于同云:漫谈中华民族“说”的语言艺术


喜讯!我刊入选CSSCI(2021—2022)扩展版!

我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语言、文字类核心期刊!

喜讯!我刊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

我刊喜获“2016~2020年最受欢迎新刊”“2020年度语言学最受欢迎期刊”证书


 · 专题研究约稿启事 · 

 “语言与乡村振兴” “语言与健康”     “世界语言生活”    “城乡语言变异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