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研成果管理及其信息化系统研究

杨东等 科情智库 2022-11-26



   科情智库    



杨 东1,荣 婕1,杨 帆1,苏 爽1杨智君1

陈 平1王思思1,2


(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2.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长沙,410014)


科技活动的规模化依赖科技管理的调度与调节。为更好的服务科技事业,科研管理需要反馈机制,科研成果评价、科研质量评价体系等分析、评价方法作为有效的反馈机制为科技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可靠信息。而这其中科研成果越来越成为反馈机制中最主要研究对象。我国的科研管理评价体制应加强注重对科研结果的评价。本文以计量领域科研成果为研究对象,分析科研成果管理需求,并对科研成果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实践。




一、国家计量院科研成果管理研究


计量科学成果偏向于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科学成果,其成果集中体现为高精度测量能力及实现测量能力的方式方法。区别于其他科学成果,计量科学成果因其精度要求苛刻、量值传递需求、专业覆盖全面等特点而形成相对独立和系统性的成果类型。


本文将以上类型成果优化为便于信息化的成果数据,除对成果数据进行储存与统计外,应着重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内容:一、对成果进行整理、凝练与挖掘,发现成果价值。二、对成果进行数据关联与分析,反馈科研产出效率。三、对科研成果建立档案,优化科学家科研档案。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研成果高效管理,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成果进行数据化,并构建标准化的成果数据结构。成果数据包括各类型成果的不同维度信息。


以每条成果数据为单位,各数据字段进行关联,可以生成多维度的成果数据报告。这些成果数据报告有利于科研管理者知悉各部门成果数据,也有利于科研人员总结成果材料。



二、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系统将通过数据字段的基本限制,备案有效科研成果。系统实现以下基本目标:


1)对专利奖励等成果进行申请过程管理,实现申报、公开公示、筛选等程序的流程化;


2)对各类成果进行实时数据录入与备案管理,通过自动查重、信息简化等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成果数据标准化;


3)对完成备案的成果数据进行数据关联、建模加工,生成用户自定义的成果数据报告,提供便捷的成果宣传材料或绩效评价量化依据;


4)形成一套科研人员、科技管理人员等协同工作的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系统。


同时系统设计了以下模式的并行管理:


1)以个人和成果权属关系进行成果标记管理;


2)以时间轴线进行成果分层管理;


3)以研究所、实验室、个人等多维度进行成果分布式管理;


4)以项目、项目类型等为纽带进行成果关联管理。



三、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系统效用


通过历史数据录入及运行期间实时数据录入,系统完成上万条有效成果数据备案。充沛的成果数据资源支撑系统的应用成效。该系统减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强化了成果数据录入的灵活性,提升了成果数据的准确性。


相对于传统成果数据定时定点的统计方法,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实时统计过程,产生的成果可随时启动录入流程,并且记录奖励、专利等成果的申报申请过程。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提升备案效率。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缩短个人成果备案时间,自动整理出“我的成果”目录。系统的运行实现了国家计量院成果数据备案高效化。


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将进一步推动成果数据的多领域应用。对于研究人员,涉及个人成果总结、研究履历、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成果管理系统可提供成果电子档案作为有效的佐证材料。对于研究所、部门,评估团队及研究人员的产出效率、个人绩效,系统能够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对于国家计量院,在研究所考核、年度总结、五年科技规划等科研管理活动中,系统可提供专业研究所、团队、个人、不同项目类别、不同时间周期等自定义多维度的成果数据报告,为决策科研活动提供参考数据。



四、结论


本文结合科研管理新需求,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效的成果管理方法。通过研究分析国家计量院的成果特点,具体实现了一套可靠的科研成果管理模式。经过实践验证,得出以下经验:


1)要利用信息化准确、可靠、高效、便捷等优点,结合成果管理的特点,围绕新需求和国家政策设计科研成果管理系统,同时开发数据可视化功能,在科研成果管理的过程中,让信息化技术充分发挥能效。


2)科研成果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成果定量统计,而是在保证可靠数据的同时实现成果评价的定性分析,科研成果管理系统为成果评价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及材料,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给出科研管理者反馈信息,进而调整管理政策,提升高质量成果的产出。


3)成果管理系统在成果宣传、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等方面充当基础成果数据平台及成果储备库的作用,在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优化科技评价制度、科研数据汇交等国家新政策方面将起到数据比较、筛选、分析引用的作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为潜在的科研政策和管理需求提供迅速应变的可能性。


来源:此文为缩减版,全文请见《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1,53(1):33~40


  推荐阅读 >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化历程、特点及启示

中美海洋科技经费投入对比研究

【科技参考】OECD发布《数字经济展望2020》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科情智库」

持续关注产业动态及科技领域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