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了这份百老汇【选剧+排雷】指南,再也不担心挑花眼、看烂剧了

间竹 梅花间竹 2022-05-07

写剧评写多了,自然会越来越多人来问我,百老汇剧那么眼花缭乱,到底哪些剧好看,哪些推荐;

也有很多人问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挑选/甄别百老汇剧目,选择自己喜欢的、好看的同时还尽量不踩雷?

这个问题我太应该公开回答一下了!

我也算是神农氏尝百草般看过来的人,尝完了总应该总结一下。以前吧我也挺naive的,怀着“能上百老汇剧应该都不会太差吧”的想法刷了好多剧。

结果发现,然!并!卵!

百老汇终究是个商业环境,很多时候是里面的“非艺术因素”占到上风,于是出现了很多让人或一言难尽、或吐槽不停、或越看越愤怒、或怎么睡都睡不醒的剧……太有必要帮助大家挑一挑了。

开始正式经验分享之前当然照例说点“免责声明”:

  • 所谓的“好”与“不好”没有统一的绝对标准,我也是带着自己的偏好来评价:比如我比较在乎故事,在乎语言/台词/歌词质量,在乎音乐和剧情的融合气氛,希望看到创新和对舞台空间的突破,喜欢黑幽默,讨厌哗众取宠的滑稽,讨厌直男癌/大男人剧(Phantom和Wicked我听见你们的喷嚏声了),不追星,不太看得懂舞蹈。

个人评分,算法不严谨,仅供参考
  • 我只能让评价标准尽可能客观。你的品味很可能和我不一样,每个人也可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小偏好会被一些冷门的事情击中,这个时候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咯(所以评分表里还有一项personal preference来平衡这一点)。

  • 每个规律都有例外,毕竟只是总结出来的规律,又不是证明出来的定理(牛顿力学还有局限性呢),大家从概率上看看就好。

  • 这份攻略主要针对百老汇音乐剧和话剧,对于外百老汇、小剧场、歌剧、实验戏剧,暂时不适用


 下面进入正题。

一、评分网站

和电影一样,先看评分也是个好去处。戏剧评分网站,美国本地的有Show Score,中文的依然是豆瓣最多。

www.show-score.com

Show Score优点:

  • 剧目最多最全,大众的小众的,百老汇的非百老汇的都有,评论数量也很可观。

  • 评分基本靠谱,可以反映一个剧大致的制作水平。

  • 媒体评分和大众评分分开,可以同时看到剧评家的打分和普通观众的打分,双重参考,有时候看到其中的巨大区别也很有意思。

  • 上面还有票务信息,对比不同大众购票渠道(非rush非lottery非而售票)的最低价格,方便直接购票。

Show Score缺点:

  • 网站上的评论以推荐为导向,都是由固定格式的,写评论的人也是按部就班地把这个剧的优点和缺点写进去,因此评论容易欠缺感情,缺乏深度,停留在简单的归类和品头论足上。

每一条评论固定格式都是:几个形容词,为什么推荐,为什么不推荐,其他。

  • 评论反映的是美国人口味,尤其是美国流行文化。


豆瓣 www.douban.com

优点:

  • 符合中国人口味

  • 是中文


豆瓣缺点:

  • 评论数量少,非大众情人剧很多只有几条评论。
  • 剧目是不分版本的,不管是百老汇、西区、巡演、甚至试验版、学生版、中文版,都是在同一个地方打分,毕竟不同版本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打分都在一起取平均,会有一定偏颇。而且,去过中国巡演甚至有中文版的剧容易偏低,毕竟看的国人多了,评论的多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啊。

还有一个常见的研究方法是看媒体的剧评,然而美国太多的剧评家们的评论对于我们来说,太长太多太装逼,除非特别好的剧会热烈赞扬、特别烂的剧会冷嘲热讽,大部分的剧评都有大段疑似是剧评人展示自己的文字功底和戏剧素养片段……

当然,如果某个剧上了NYTimes Critic's Pick的榜单,那就还是有保障的,至少是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保障,纽约时报的嘴还是很叼的。

 

二、获奖情况

这个相对比较直观了,美国的戏剧最高奖是Tony Award(托尼奖),英国是Olivier Award(奥利弗奖),能获奖的当然会有一些保证。

我们看的时候最好综合“数量+质量”,尤其是关注重要奖项,最佳音乐剧/话剧/导演/剧本/原创音乐/男女主角。

近些年,奥斯卡是越来越不靠谱了,受政治、商业等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相比来说托尼奖还是稍微还是靠点谱的,受乱七八糟的影响少很多。

 

三、影视改编

经过多年的经验发现,如果一部舞台剧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那么不管电影拍得怎么样,这部剧一般来说都是好剧。

随便举几个名字来感受一下:

Les Miserable

My Fair Lady

Mama Mia!

Chicago

Rent

Annie

A Chorus Line

Sound of Music

West Side Story

……

想想也是有道理的:电影是远比剧场更大众化、盈利能力更强、风险也更大的载体,只有投资制作方看中了一部剧搬上银幕能有更大的潜力盈利,才会改编成电影。

不然如果是烂剧,在剧场里都亏钱了,在院线绝对亏得更惨啊。

但是反过来,从流行电影改编到舞台的戏剧作品,就要提高警惕了,这一类剧目是烂剧的重灾区!

很多时候,是剧作方因为缺乏好故事而直接改编电影走的捷径,或者就是某些流行电影的后续计划之一,或者改编个大电影IP更脸熟、更容易赚游客的钱而已。

你想象一下如果上海有个百老汇一样的剧院区,你去上海旅游,想着“来都来了,得看两部感受一下打个卡吧”,然后其中几十剧名你听都没听说过,突然在里面看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泰囧》、《唐人街探案》,估计大概率很多人就在这里面挑着看了吧?

而从艺术上来说,影视改编的题材受到的技术限制和创新压力也很大,太忠于原作了没意思,改编太大又被骂,两头都不好做人,就算不是烂片改编,也很不容易改成好剧。

想想也是挺不容易的,但不容易,不也这么多人乐此不疲的做吗……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电影改编的戏剧也是不乏佳作的,比如Little Shop of Horror, The Band's Visit等等,那么我上面总结的这个规律是不是就不成立了呢?

我觉得依然是成立的。这些从影视改编戏剧来的戏剧佳作,大部分的影视原作都不怎么出名,一来,他们会有比较大的空间去做戏剧上的发挥;二来,也不是出于延续大IP盈利的商业出发点,出好作品概率比较大。

The Band's Visit电影与百老汇海报

所以,如果影视改编戏剧的这个电影原作你有听说过、看过,甚至属于口水电影,那么这个剧的上限都不会太高。(我使劲想了想,大概《狮子王》是唯一的例外了。)

 

四、百老汇之前的演出版本

我们调查的时候,很多都可以看到它发展的历史,有没有之前的演出版本,这个还是相当容易看到的。

复排剧:如果是百老汇复排剧,那么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保险的,毕竟谁会把以前演过的扑了街的烂剧再拿出来重新排呢?

当然,很多复排剧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了,有比较重的年代感,坐在你前后左右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可能留下了怀旧的泪水,你却没有那么强代入感,甚至会因年代差异太大而产生价值观上的冲突。

近年来百老汇比较赞赏“老剧新排”有创新意义的作品。请大家尤其注意Circle in the Square这个剧场!

如果是新剧,要是它先是在外百老汇或者外地演一阵,或者到伦敦西区演一演,然后再上百老汇,这样的剧一般来说是有质量保证的。

这跟美国剧场界的梯度也有关系。一般来说,很多剧会先在小剧场、在其他地方先演,这样成本比较低,而且也可以根据观众的反馈来调整,调整得差不多了,也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剧好看、能卖座了,才会上百老汇来演。

这几年百老汇最火的几部,Hamilton, Dear Evan Hansen, Hadestown,都是走的这个路线。

Hamilton在off broadway时的海报。对了,如果之前演过Public Theater, National Theater, New York Theater Workshop,那么很大概率这是个好剧。

相反,如果一个剧从来没在别的地方演过,一上百老汇就是首演,那么背后必有强大的资本力量,甚至有时是非理性的资本力量(比如一个大老板特别喜欢一个明星,非要花大价钱把ta的传记故事推上百老汇),那就要多长个心眼了。

(这里我积点口德,就不配图恶心某些剧了)

这就约等于一个男生/女生先是在远处观察,慢慢接近,吃吃饭看看电影,试探试探,送送礼物,最后表白,双方了解和磨合到一定程度了,在一起还相对靠点谱;

但如果ta见你第一面冲上来二话不说就表白呢?一来肯定有过人之处(帅得过人,美得过人,有钱得过人,傻得过人,自大得过人等等),二来,你敢答应吗……?

 

五、大明星

有影视大明星参演的剧,有传奇剧场大明星演的剧,不一定是好剧,不一定值得看。

首先要肯定的是,大明星来演,演技和唱功一般都是过硬的

但是剧,有一些当然非常高质量,加上他们的加成会更加精彩,但是总体来说,也是因剧而异。

你可能会问,这些已经成名的明星们为何会不爱惜羽毛演烂剧?据我观察,他们挑选的剧可能是最适合ta的,但不一定最适合你,ta最爽不一定你最爽

而且可能是他们自己的个人偏好,甚至是儿时的什么梦想想要实现,这时真的就不一定在剧目本身有质量保证了。

更别说有很多老艺术家喜欢玩票,他们就是享受这种“我现在可以想演啥就演啥”,“人们来看剧是为了来看我而不是来看剧”的快感呀!

总之,不要迷信大明星。

如果,如果你就是想追星,就是喜欢某个人,就是想在stagedoor要个签名合影,那么当我没说。

 

六、市场元素——票价,票房

总体来说,市场元素,如票价和票房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卖得贵、上座率高的剧,总体来说都还行,不会难看,但是有多好看,真不一定。毕竟前面已经多次提过了,百老汇是游客撑起来的,六成以上的观众是游客,两成左右是国际游客。票价和票房可以体现游客的喜爱程度,但不一定是这个剧的质量。上面已经举过“上海百老汇”的例了,此处不再赘述。

票房与查询:

www.broadwayleague.com/research/grosses-broadway-nyc

 

七、Playbill颜色

这个纯属是我开的一个无厘头的脑洞了。

当我把看过的playbill都按照颜色挂在家里墙上的时候才发现,Playbill的颜色居然和剧目质量也有一种神秘的规律?

比如,黄色和蓝色Playbill特别盛产好看的剧,

黄色:Hamilton, Lion King, Harry Potter, The Band’s Visit, Once on This Island等等;

蓝色:Dear Evan Hansen, Matilda, My Fair Lady, Network, Come From Away等等(例外是Frozen)

红色的剧一般都比较的热闹,高调,通常欠缺深度,有的热闹得好看,比如Kinky Boots, 1984, 但是也有很多真的就只有个热闹,比如Jersey Boys, Tootsie, Hello Dolly等等……

绿色的剧不多,而且大多数都偏忧郁。鉴于我真的对Wicked无感,那么绿色里面就没什么太出彩的了。

紫色的大多数都是给小朋友们看的,阿拉丁,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海绵宝宝等等。

其实百老汇的playbill大多数都是黑白的。在这面墙上之所以能看到有一半的playbill有颜色,是因为彩色playbill实在太少,优先有颜色的挂上来,然后黑白的里面挑好看的上墙。不然墙上黑压压的挂一片,感觉也不太吉利吗不是?

 

八、“梅花间竹”系列

哈哈哈最后忍不住打个广告,想知道什么剧好看,最简单快捷的方法难道不是关注“梅花间竹”公众号吗?这里有单篇剧评,有合集,还有攻略贴士,就不用自己挨个去研究了对吧?哈哈哈哈哈!

我也并不是看完每一部都会写长评论,毕竟很多的剧没有那么多想说的话,但在Instagram和微博上大多数看完都会写几句短评,也可以关注哦。

Instagram: @meihuajianzhu

微博@梅花·间竹(中间有个点)

 

最后,祝大家观剧愉快,少少踩雷,身体健康,每天好心情!



往期精彩回顾(应该还算精彩?)

合集/攻略


两位纽约的百老汇博主,在百年剧院办了一场音乐剧婚礼
2019秋季"百老汇周"买一送一最全攻略 | 梅花间竹出品
百老汇刷剧夫妻档快问快答:2018观剧总结与新年展望
史上最强Broadway Lottery攻略 | 只要功夫深,锦鲤梦成真
平价百老汇攻略 | 如何在纽约看73部百老汇,均价却只需$39?
单篇剧评
幸好还有Hadestown提醒我们,音乐剧是多么令人着迷的艺术
Dear Evan Hansen | 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我不怕
Dear Evan Hansen | 我也来斗胆写写Dear Evan Hansen吧
Ferryman | 这种“大家都说好看, 但怕听不懂”的剧,咋办?
Lion King | 所有童话都是写给成年人看的
The Prom | 百老汇明星到小镇高中生,每个人都有成长的烦恼
My Fair Lady | 当今女权觉醒,为什么推荐你看个直男癌故事?



【梅花间竹】

唯美食与音乐剧不可辜负


经常写点字,有时打鸡血,

偶尔小纠结,从不咪蒙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