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民说英语 2021-09-15

1.象似性视野下的英汉名词重叠对比

王文斌 宋聚磊


摘要:重叠广泛存在于英语和汉语。英语往往表现为部分重叠或辅元音变换,而汉语则往往表现为完全重叠或同语素叠加。本研究以语言象似性为参照,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英汉名词重叠典型成员, 通过对语形和语义的分析,探寻隐匿于差异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结果发现,英语名词重叠的象似性主要体现在形式变化和语义度量的正相关,具有喻象象似性倾向,强调动作和状态的变化和增强,展现了其运动、改变和发展的时间性特点,反映于思维层面就是英语的时间性;而汉语名词重叠的象似性则主要体现于形式复现和语义物量的正相关,具有映象象似性倾向,强调空间和范围的延展和扩大,彰显了其块状、离散和可逆的空间性特点,反映于思维层面就是汉语的空间性。


关键词:象似性、英汉、名词重叠、时间性、空间性 




2.英汉存现动词事件类型、语法体和存现构式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

杨玲  徐惠娟


摘要:以往研究往往只关注某一语言内存现动词的事件类型、语法体以及存现构式这三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则运用语料库,以部分英汉基本存现动词为研究对象,对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跨语言比较研究。研究发现,总体来看英汉之间个性大于共性。共同点体现在:英汉存现动词的事件类型和完整体、未完整体标记的使用之间都存在着关联,但在存现构式与其他两者之间的联系上,英汉之间存在广泛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英汉体系统方面的不同和存现构式在类型、意义上的差别。这一研究表明,由于语言的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并具有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因此在跨语言研究中,应从语言系统的整体性视角开展对某一语言现象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存现动词;事件类型;语法体;存现构式 




3.汉英处所主语句的句法语义对比研究

齐春平


摘要:学界对汉语和英语处所主语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已有一些研究,但汉英处所主语句的对比研究却至今鲜有。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汉英处所主语句在句子构式层面及其内部组成成分层面进行句法语义对比考察,旨在探究汉英语处所主语句的异同,并借此透视汉英语言的本质性差异。研究发现主要有四:1)汉英处所主语句语义特征都有‘处所特性’,都可表处所充盈义;2)汉语处所主语句语义包容度远大于英语;3)汉语处所主语远比英语发达,就容器图式激活能力而言,汉语处所主语表现出自主性,而英语表现出依存性;4)汉语宾语在句法语义上享有中心地位,而英语谓语动词享有中心地位,宾语处于边缘地位,仅表示使处所具有某种特性的手段。以上结果表明,汉英处所主语句所表现的差异最终可归结于汉语空间性特质与英语时间性特质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关键词:处所主语句;汉英对比;句法;语义;认知语言学




4.Languages in Contrast近十年发文分析

田苗


摘要:作为对比语言学领域最为权威的国际期刊之一,《语言对比》(Languages in Contrast)已走过20年的历程。本研究从其近10年(2009-2018)所发表的10卷中收集信息,构建小型研究语料库,并使用语料库工具提取相关信息。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了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目标、重点、方法和变化。同时,通过对近10年来具有代表性成果的分析,展望今后对比语言学可能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语言对比》所发论文与学科发展和特点密切相关,体现了对比语言学的最新变化,对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贡献巨大。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语言对比》;发文分析;语言与民族思维方式




5.新时代我国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问题与趋势

彭文钊


摘要:新时代条件下,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植根中俄人文交流实践,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原创精神,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现实需求。本文从新时代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入手,尝试性提出了我国俄语语言文化学发展的三个路径选择和五大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新时代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应当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发展道路,应当积极响应新时代国家发展现实需求,创新语言文化学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积极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我国俄语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学术话语权。


关键词:新时代;俄语语言与文化;中国化;问题;趋势 




6.我国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技术教学内容知识能力框架研究

徐小舒 孙以琳 蔡基刚


摘要:本文基于教师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理论,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构式访谈和问卷),建构了我国高校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师TPACK能力框架原型。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建构的ESP教师TPACK能力框架包含七个因子21个变量:技术知识(TK) 三个变量; 内容知识(CK)三个变量,教学知识(PK)三个变量,教学内容知识(PCK)三个变量,技术内容知识(TCK)三个变量,技术教学知识(TPK)三个变量和TPACK三个变量。此外,研究还将所建构的TPACK能力框架应用于我国ESP教师知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此TPACK能力框架可以为我国ESP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教师; 能力框架;技术教学内容知识




7.大学英语评估情境对学业求助的交互影响研究

周小兰  左宁


摘要:如何通过设置评估情境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良性求助倾向,抑制不良求助行为,是一个涉及学术品行的研究议题,应引起外语学界重视。大学英语评估情境对大学生英语学业求助行为产生何种干预作用是本研究的聚焦所在。实证结果表明,总结性评估作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评估手段,对执行性求助与回避求助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工具性求助存在一定负向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形成性评估在总结性评估对三种求助行为的影响中产生十分显著的干预效用。随着形成性评估取向的提升,总结性评估对执行性求助与回避求助的正向影响越来越弱,对工具性求助行为的负向影响则越来越强。评估情境可作为外在干预手段,实现抑制大学英语不良学业求助与促进良性学业求助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评估模式;学业求助;情境干预;大学英语




8.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歧义容忍度和交际意愿的关系研究

韦晓保


摘要: 本研究基于365名受试的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二语自我、歧义容忍度和交际意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二语自我系统中,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经历对交际意愿有着正向的预测力;应该二语自我对交际意愿却有着负向的预测力。歧义容忍度在二语自我与交际意愿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2)受中国英语教学过分关注语言表达准确性的影响,渴望熟练掌握二语的理想二语自我学习者和把学好二语当成是一种责任或义务的应该二语自我学习者都有着较低的歧义容忍度。(3)二语学习者的歧义容忍度越低,交际意愿也越低。研究建议指出,如果能帮助学习者构建积极的二语自我愿景、适当提高其歧义容忍度,将有助于激发其二语交际意愿。


关键词: 二语动机自我,歧义容忍度,交际意愿




9.二语朗读中不当停顿的感知研究

程欣  陈桦


摘要:不当停顿是影响二语朗读流利性的重要标记。本研究通过感知实验,分析了国内外38名听者在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语料中所标记的不当停顿。研究发现,对二语朗读中不当停顿的感知不仅受到停顿时长和句法位置的影响,还与朗读者语音问题密切相关。虽然较长的停顿和短语内部停顿更容易被感知为不当停顿,但被感知的不当停顿还包括超短和主观停顿,以及语义关系紧密的句法单位边界上的停顿。同时,不符合英语韵律特征的语音问题也会被感知为不当停顿。本研究的发现对英语教学及研究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不当停顿;感知;朗读




10.英语学术语篇中外壳名词的动词搭配研究: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视角

陈颖芳  马晓雷


摘要:外壳名词的广泛使用是学术语篇的重要特征。以往文献主要依据Schmid(2000)提出的构式框架开展研究,却较少关注框架之外的动词与外壳名词之间的搭配规律。本研究利用聚类分析和多项特异共现词位分析对497篇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动词+外壳名词”组合进行统计分析,并借助“事件域认知模型”分析两者的搭配机制。结果表明,外壳名词体现出不同的动词搭配倾向,两者之间的语义关联反映了科学研究事件域中的基本要素。外壳名词与动词的搭配规律可以为学术英语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外壳名词;动词;搭配;事件域认知模型




11.民族思维如何塑造语法体系——兼评王文斌教授新著《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

高航


摘要:王文斌教授的新著《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一书提出,英语偏重时间性思维,汉语偏重空间性思维,因此英语是时间显著性语言,而汉语则是空间显著性语言。作者从词汇结构、句子结构、时和体的标记、篇章结构、英语学习者行为、语言与音乐和绘画之间的类比等多个方面对这一假设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证。从时间性和空间性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这在学界尚属首次。在理论层面,该书的探讨有助于扭转主流研究重视语言共性轻视语言个性的潮流,推动更多学者在汉语研究中摆脱西方语言学理论的束缚,建立真正符合汉语个性的语法体系。在应用层面,该书的观点对于帮助英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避免负迁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汉语;时间性;空间性;对比语言学




12.什么是虚构性?

尚必武 


摘要: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虚构性”成为西方叙事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研究从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1957)与凯瑟琳·加拉赫尔《虚构性的兴起》(2006)两者之间的隔空对话入手,,考察虚构性如何以悖论式的隐匿状态存在于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进而脱离小说进入其他文类,成为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文章认为,若参照加拉赫尔的做法,把虚构性从假想的真实中剥离出来,那么关于虚构性的讨论势必需要超越小说而介入其他文类的范畴。就此而言,詹姆斯·费伦、理查德·沃尔什、亨里克·斯科夫·尼尔森等人从修辞视角出发将虚构性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做法,值得肯定。不过,如果单方面将虚构性作为叙事手段来考察,容易忽略其同时作为叙事效果和叙事目的的存在样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故事与话语的双重层面来综合审视叙事文本的虚构性,辨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手段、文本表征与修辞效果,并对未来的虚构性研究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学界在这一话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建设性参考。


关键词:虚构性;叙事学;虚构叙事;非虚构叙事




13.女性主义叙事学与修辞性叙事学、非自然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的关系

胡全生 


摘要:对于当代的叙事学家来说,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与修辞叙事学、认知叙事学和非自然叙事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就此问题,本文在细读费伦等人合著的《叙事理论》(Narrative Theory)的基础上,考查了它们之间的异与同,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些异同皆因各自理解叙事(学)有所不同,故其异同有大有小,而女性主义叙事学最为独特的地方,就是它首先把女性主义叙事学做成了为妇女说话的领地,其核心就是为妇女争取更多的“解放”。


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叙事学;认知叙事学;非自然叙事学




14.思维理论、文学认知研究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尊希恩的认知叙事学

惠海峰 


摘要:美国认知叙事学家丽莎·尊希恩将“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这类三层认知嵌套(nested mental states)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她将认知嵌套作为一个工具视角,探讨了作为叙事技巧的认知嵌套的历史性和文类性,以及认知嵌套如何参与意识形态话语和人物身份建构。本文梳理了尊希恩的研究思路和内在逻辑,并尝试厘清其中一些混淆之处:叙事文本的多层认知嵌套有不同的起因,按认知主体可以分为叙述者的多层认知嵌套和人物的多层认知嵌套。尊希恩将所有小说都归为一类,并论断自奥斯丁开始大多数小说都常态工作于三层认知嵌套,这一做法可能过于笼统。更重要的是,认知嵌套还与文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不应假定所有虚构作品都具有相似的认知嵌套模式,而应在充分考虑文类规约的基础上将之与小说主题有机联系起来。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多重认知嵌套;文类




15.非自然叙事学:一个亟待界定的叙事研究新范式

李亚飞


摘要:非自然叙事学作为一个后经典叙事学派的遽然兴起和迅速拓展是过去十来年间叙事学界一大引人瞩目的现象。伴随着非自然叙事学在后经典叙事学整体图谱中的迅速崛起,学界对其作为一个新兴叙事理论研究范式的存在合法性提出了持久的质疑,不但对“反模仿叙事”这一概念的有效性提出挑战,同时也对不同非自然叙事学家在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层面的差异提出批评。在厘清相关批评脉络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反模仿叙事”的提出实际上为叙事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疆域,而不同非自然叙事学家在相关概念和研究路径方面所持的不同立场实际上并不构成视角冲突,相互之间反而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共同构成了推进非自然叙事学向前发展的合力。


关键词:非自然叙事学;反模仿;不可能性

来源:公众号外语与外语教学。


【延伸阅读】

王琪: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与常见问题

郑确辉:学术论文容易出现的十个问题

囊括外国语言文字类C源和C扩16种刊物的2019年总目录汇总

CSSCI 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语言学、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外语教学》2020年第1期目录

《外语学刊》2020年第1期目录

《现代外语》2020年第1至2期目录

《山东外语教学》2020年第1期目录

《中国翻译》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目录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