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科幻社团的联合活动与内部凝聚力

河流 四十二史 2023-09-22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一、早期北京高校幻想节的主、客之争


过去,北京地区在2005年—2010年期间的高校科幻协会联合活动总是出现“首届”的字样,然而由于此前这方面的资料稀缺,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那时北京高校的科幻活动基本都由九州幻想杂志社赞助,和奇幻作家江南的关系很大,很多活动的组织者都是九州迷,此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的原创之星科幻征文正举办得如火如荼,其他科幻社团得到了这样的支持,便也开始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学校主场举办科幻活动,那时他们总在强调的词是“主场”、“客场”和“首届”,却很难看到“联合”二字,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持一个科幻社团的运转?如何才能更好地举办多校间的联合活动?笔者试图分析过去的一些科幻活动从而给出一些答案。


2006年5月20日,首届“九州奇幻舞台剧表演比赛”在北京大学五四体育馆举行,仅举办一届;11月,首届“动感地带杯”北京高校科幻文化节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幕;2007年4月7日至5月12日,北京理工大学科幻爱好者协会联合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三校科幻协会举办“北京高校科幻文化节”,包括“科幻世界杯”幻想青春主题征文,“北京高校科幻文化讨论会”和“北京市部分高校科幻社团发展论坛”,共同创办了联合会刊《幻思维》,共发行2期;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这一次活动出现了“联合”二字,由科幻世界杂志社支持。


2007年4月7日,北京市部分高校科幻社团发展论坛在北京邮电大学教三205举办,北京十余所高校科幻协会负责人均到场参加活动,主要讨论内容为各社团互相介绍各自的精品活动,老牌社团负责人讨论协会目前的发展困境。

2007年4月14日,北京高校科幻文化节在北京理工大学七号教学楼报告厅开幕,图为时任北京理工大学科幻协会编辑部部长李涛介绍《幻思维》的创办过程。

2007年4月20日,高校科幻文化讨论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原本负责人们计划在这一次讨论会议上成立北京高校科幻联盟,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立联盟的可能性相当小,经过慎重考虑组织了这一次讨论会,由北外,北理和人大三校科幻协会参加,会上讨论了中国科幻奇幻文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2007年5月27日,北京科技大学科幻协会主办第一届“北京高校科幻舞台剧展演”,共举办两届;10月、11月和12月,北理,北科和北航分别发起并召开第一、二、三次“首都高校科幻峰会”,此时北京各高校之间的联系达到巅峰。


2008年11月20日,第一届“北京高校科幻辩论赛”开幕,后于2009年3月15日举办第二届,2010年5月举办第三届,一共三届。


2009年10月17日,由北京42工作组发起的“首都科幻大讲堂”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邀请科幻作家在北京各高校进行科幻讲座。


2009年5月9日,北京科技大学科幻协会举办协会十周年庆典活动(实为九周年)并颁发了杰出社团奖项“天马奖”;5月22日,首届“幻想际会”北京市高校幻想文化节在北京邮电大学三教239开幕,这次活动依然由九州幻想杂志社支持;10月31日晚,北京市十一所高校科幻社团在北三环双榆树的某个空间里再次举办了一场“科幻之夜”晚会。


这次晚会后,北京地区的高校科幻社团联合活动就陷入了沉寂,其停滞的具体原因可以回溯至2005年一位名为凌冰(网名)的北航幻协负责人,他主要负责第二届原创之星的稿件处理工作以及同其他科幻协会的外联工作,据其本人回忆,虽然当时协会对外界而言名气较大,但实际上只依靠几个核心成员支撑。


2007年,第三届原创之星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一等奖奖杯


活动的举办形式也较为老套,总是辩论赛,小游戏等等,没有新花样;同时2005年~2010年期间北京各高校科幻协会举办活动过于依赖九州世界观在当时的影响力,如“九州杯”科幻征文,“九州”科幻讲座,“九州”舞台剧表演等等;2008年12月,九州的主要创始人江南和今何在因“九州门事件”发生矛盾,团队四分五裂,这也是北京地区高校科幻协会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联合活动停摆的原因之一。


2013年,清华大学科幻协会2013年社长杨坤韵(Queen)发起“京津冀高校科幻聚会”,京津冀地区的二十余所高校于2014年5月30日进行科幻聚会(第一次),决定成立“京津冀高校科幻联盟”,目的是团结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地区的高校科幻协会,每年进行一次社长聚会,这时北京地区高校科幻协会之间的联合活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彻底摆脱了九州的遗留影响,以一种更加独立的姿态举办联合活动,到现在已经坚持了8年,同之前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是,各科幻社团之间变得更加团结,比如北京科技大学科幻协会,北京邮电大学科幻协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协会共同组建而成的“十颗油”联盟,尽管并没有在明面上提出,但社员们一直都明确且认可这一段关系,甚至许多北京高校科幻协会的社团成员因科幻结缘,坠入爱河甚至结为伴侣。


2014年10月6日,第二次京津冀高校科幻聚会,北京市昌平区706


二、从北航幻协到川大幻协


2010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布搬迁至偏僻的沙河校区,新生需要在那里先呆两年后再返回学院路校区。没有老成员留在协会,核心成员也难以凑齐,尽管时任负责人黄潇仪、邹子龙和张醒之做出了各种努力,但当时能凑出来参加活动的成员不足五人。


协会的人数越来越少,2015年又经历了一次老成员退社事件,最终于2021年在社团联合会注销,最主要的问题可能还是不合理的社团管理制度以及活跃成员的流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会徽


从历史活动及负责人的自述来看,协会活动主要依赖于时任社长和核心管理层,而“原创之星”科幻征文的举办虽然使他们在全国各地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外在印象,但并没有给本校科幻协会内部增加太多凝聚力,成员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疏离,协会变得越来越外强中干。


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幻协会完全相反的社团是四川大学科幻协会,目前他们仍然是国内最强盛的高校科幻社团,这里要提到此前笔者联系国外科幻社团的一些事。


2020年2月,日语翻译、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协会2016年社长田雅菲受高校科幻平台委托向几十所日本高校科幻社团发出了采访邀请函,也就是“海外高校科幻社团采访计划”,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收到了13封回信,均发布在高校科幻平台的微信公众号上,这是中国高校科幻协会第一次向外伸出探手,渴望倾听国外科幻协会的声音。


2022年1月,笔者开始检索英语世界的高校科幻协会,并针对搜索到的联系方式一一发出信件问询,同时加入对应协会的Discord,截至4月共有来自英国、美国和爱尔兰三个国家的11所高校科幻协会回信,信件同样发布在高校科幻平台的微信公众号上。

而国内的高校科幻协会负责人们希望能在这些老牌的国外高校科幻协会身上了解到一些发展壮大的经验,但遗憾的是,新冠肺炎大流行导致全球的各类社团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对于国外的老牌科幻奇幻协会,他们拥有几万本藏书可供社员阅读,基于此他们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线下沙龙活动,但现在无法招新,有的社团两年没有新成员进入,这是最坏的情况,大部分社团现有成员维持在80人到300人左右,同国内发展最好的四川大学科幻协会相比都要少得多。

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会徽



就目前的回信来看,这似乎是他们过去辉煌的重要原因——通过多次聚会来增进社员之间的感情与联系,究其根本,社团是成员之间营造氛围和维系成员间关系的一种渠道,而举办活动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关系。


然而受到疫情影响,所有的线下活动停滞,转为线上;线下招新无法进行,线上招新死气沉沉,所有社团似乎都陷入了这样一个困境,失去了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社员和维系成员间关系的纽带,不少科幻协会因此未能找到中意的接手人而面临注销危机。


或许我们应该着眼于四川大学科幻协会的历史,2007年和2012年对他们而言是比较重要的两年。2007年,四川大学科幻协会成员们在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上表演“人列计算机”节目,这点足以说明当时社团成员们联系相当密切,而内部成员的密切联系往往是社团强盛的必要基础。


2011年以前,协会规模一直维持在两三百人左右,而这一年的社长孙悦开始对协会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他发现协会成员们有很多其他的爱好同时还形成了一些小圈子,如科幻创作和桌面游戏,而这种私人性的小圈子往往非常活跃,于是他大胆地给予这些小圈子以正规名号“组”。 


四川大学科幻协会组成架构


第一批兴趣小组写作组和桌游组就这样诞生了,据前成员王超回忆,由于试行效果不错,协会在2012年和2013年继续增加了番茄组(恐怖片爱好者)、动漫组和学习组三个小组,甚至在2012年6月制作了协会的二十周年纪念刊《临界点》,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被进一步拉近,无论哪届在校社员往往都能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至此,四川大学科幻协会通过增加小组的方式进一步拉近了协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为协会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抽身联合全国高校科幻协会举办活动;而历任社长将社团制度传承了下去——他们的“幻想文化节”、“凤凰杯线下解谜”等特色活动成为现代高校科幻协会的活动标杆,社团成员一千余名,这背后离不开每任负责人的努力,更离不开社员们之间的团结协作。但同时也应当注意的是,小社团不应盲目硬性设置小组,而是寻找到合适的契机增加成员之间的交流。


三、上海高校幻想节的两次发起


2009年的上海高校科幻联盟(科幻苹果核)联合举办活动长达十年之久,这背后离不开每个苹果核负责人(包括社团负责人和社会面负责人)之间的团结,协作,包容与努力。与此前北京的各种“首届”活动相比较,那时北京各高校科幻协会受九州世界观的影响较大,而此前并没有太多高校联合的经验,各个科幻社团争先恐后地争主场办活动,都希望能让大家来自己学校参加活动,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联合的方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三点,分别是过度强调名次而忽略了娱乐性,过于注重主、客场问题而忽略了可持续性,以及过于依赖赞助而忽略了自身独立性,甚至沦为九州世界观的宣传工具。


明显地,“上海高校幻想节”要更加稳定且成熟,每个社团都是主办方,都有自己负责的项目,这方面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社长宇镭深有体会,他提到:“印象中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协会没有掺和到这些事里,也没有怎么举办跨校活动,但当时有跟着参加几次北京的科幻活动,如知识竞赛和辩论赛,确实有好几个重复的首届,令人费解。后来2010年读博去了上海,那边情况就好很多,苹果核整合上海各高校协会统一活动做幻想节,互相分工,没有这些争执。”


2007年6月,同济大学曾主办过第一届“上海高校幻想论坛”;2008年3月开启“魔都大讲堂(魔都大酱汤)”活动,邀请科幻作者进行讲座,此后在4月,8月,11月又举办了三次,这期间同济大学科幻协会,复旦大学科幻协会,上海交通大学科幻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α-星云科幻协会四校科幻社团负责人在2008年10月举办了一次交流论坛,尽管确实在讨论联合活动,但此时还没有举办上海高校幻想节的想法。最先提出举办幻想节的是复旦大学科幻协会的2008级社员王侃瑜,在了解到2009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西安高校幻想节后出希望能举办同他们一样的“上海高校幻想文化节”,于是联系了上海各高校科幻社团,还拉到了一些科幻作家的支持,比如科幻作家陈楸帆帮忙拉取了活动赞助,这便是上海高校科幻联盟“科幻苹果核”的由来。


在丁子承(丁丁虫),郭凯(宇镭),方奕玮(小方方),王侃瑜(砍鱼)和骆婉蓉(骆骆)等人的大力支持下,第二届“飞翔的鲸鱼”上海高校幻想文化节于2009年10月7日在复旦大学开幕。每周末四所大学都有各种活动,持续一个月,除2010年外,从2009年至2018年每年5月份(只有 2009 年和2018年是在11至12月)举办了十届幻想节。


2015年6月13日,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上海高校科幻联盟彻底转变成由外界指导的社会性组织,而不再是纯粹的高校联盟,上海各高校幻协之间的联系开始变少,活动的举办越来越依赖于上海科普作家协会,这或许也正是2019年幻想节停办的原因之一,即高校社团之间的联合活动同科幻协会的活动一样,离不开各社团负责人/社团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


上海地区高校科幻社团的新生力量在2020年被再次集结起来。2020年10月8日至12月10日,同济大学逐日科幻协会、上海大学科幻协会和同济大学晨风文学社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沟通”为主题的科幻微小说征文大赛,这是苹果核重启的前兆。


2021年7月9日,上海大学科幻协会2019年社长吴文丽(莜冰)发起了第一次“上海高校科幻背锅侠聚会”,同济大学逐日科幻协会社长刘忆斯在这场聚会上最先提出高校科幻接龙活动的可能性,据上海交通大学科幻协会2021年社长李梓瑞所述,接龙活动一方面能增加科幻社团在招新前的吸引力,一方面让新任接手人见见世面,另一方面也希望尝试打开疫情封锁背后的一扇窗。


2021年8月6日,由同济大学逐日科幻协会,华东师范大学星尘科幻协会,上海大学科幻协会,东华大学平行界科幻协会,复旦大学科幻协会,上海交通大学科幻协会和上海海事大学幻星科幻协会共同举办的“魔都高校科幻故事接龙“正式启动,由同济大学逐日科幻协会发出第一棒,直到9月26日才正式结束。


整个接力过程分为七棒,每个协会各接一棒,另附一篇番外。值得一提的是接龙作者们,王浔博,李梓瑞,刘忆斯和索木均任科幻协会2021年会长,其中刘忆斯和索木均有作品曾上刊《科幻世界》杂志;梅林任华东师范大学科幻协会2021年副会长,作品《长夜》入选“2021年青年科普科幻之星”。


2022年1月1日,吴文丽再次组织了第二次“上海高校科幻背锅侠聚会”,复旦姜清潆、上大吴文丽、同济刘忆斯、东华王浔博、上交李梓瑞和上大张庆翥(索木)参会,希望能够进一步增进社长之间的感情以助于下一步联谊活动的开展,此前早在2020年5月她便已经有了重启“上海高校幻想文化节”的想法。


这次聚会只是单纯性质的爱好者聚会,2022年1月23日,吴文丽再次提出希望能把之前停办的幻想节延续下去,在讨论可能性后,李梓瑞于2月25日联系了此前上海苹果核的前核心成员丁丁虫,丁丁虫把科幻苹果核举办的活动进行梳理,将此前在2018年12月举办的作家讲座和聚会活动重新认定为第十届上海高校幻想节活动;与此同时他们还获得了上海科技馆的赞助支持,于3月15日宣布重启第十一届“上海高校幻想文化节”。


2022年3月15日,第11届上海高校幻想节重启



与过去的幻想节不同,这次活动全都在线上完成,将“重启”主题科幻征文作为主会场,“星之座拍卖会”、“科幻美食鉴赏会”、“线上电影院”和“虚拟读书会”作为四大分会场。活动至5月15日谢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幻想节的许多活动都由幻迷共同创作,而不只局限于在校学生,毕业多年的老成员也参与其中,而社长们把控大局的努力也不可忽视,比如饰演科幻协会社娘同成员互动,又或是多校社长之间的“群口相声”,而“虚拟读书会”所取得的效果出奇的好,仿佛这本虚构书籍真的存在过,同时也有社员绘制了同人插画,进一步增加了活动代入感,经过讨论,这项活动也即将成为他们的常驻活动。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2009年的王侃瑜还是2020年的吴文丽,她们都是最先由举办联合活动的想法,无意间推动了各社团负责人之间的交流,在负责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下将活动进行下去,然而过于依赖外界力量而忽视科幻协会之间的关系则不利于联合活动的长久举办。


四、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北京高校幻想节(2005-2009)和上海高校幻想节(2009-2022)的比较,或许,怎样举办一场兼具可持续性,趣味性,活跃性的高校联合活动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然明确,即稳定的社会层面赞助、负责的社团负责人、具有凝聚力的幻协成员主体以及合适的活动策划;相对而言,虽然上海高校幻想节连续举办了十年之久,但仍有内部联合不够紧密,过于依赖外界支持的不足之处;早期的北京高校幻想节则是一种无序性的尝试,尽管在九州世界观的影响下有过短暂辉煌,但依然没能探索出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对科幻社团而言,增加成员间的内部联系是社团稳定活跃的基础;对多校科幻社团间的联合活动而言,校内与校外力量的稳定融合及合适的策划案是活动可持续举办的基础;而科幻社团必须要在自身稳定的前提下才可能长久地举办联合活动。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不危


您可能还想看



四十二史

宇宙的未来/现在/过去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