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专辑 | 刘俊:《过眼录》随笔系列七

刘俊 跨界经纬 2022-12-18

*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感谢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对“跨界经纬”的大力支持!





《过眼录》随笔系列七



01


东莞与南京



刘俊




说到东莞,人们自然会想到当年林则徐销烟的虎门,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风景秀丽的松山湖,以及堪称森林公园的观音山,如今的东莞是有名的“世界工厂”自然也人所共知。不过,如果问是否知道东莞有个叫厚街的地方,大概很多人会摇头。事实上,东莞除了有“历史”、有“风景”、有“工业”,它也有“文化”——厚街就是个能体现东莞文化的地方。


厚街是东莞的一个镇,文脉所在是镇上的鳌台书院。鳌台书院由明代宝庆府知府王恪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创建,是东莞最早的乡立书院之一,至明、清两朝成为著名学府,也是东莞唯一有状元、榜眼、探花留墨的书院。现存的“鳌台书院”匾额,为清末探花曾任江宁布政使的陈伯陶所书,正门两侧一联:“鳌海澄波看锦鳞而跃浪,彭峰耸翠兆文笔之生花”,气势不凡,期许殷殷。



△东莞厚街镇鳌台书院


以“鳌台书院”命名的《鳌台书院》,虽然是个镇级的综合类文艺刊物,却品味不俗,印制精良。打开来,里面有书法、有绘画、有摄影、有诗文,栏目则有“鳌台钩沉”、“艺家丛谈”、“鳌台视点”、“鳌台文苑”、“鳌海墨韵”、“鳌台撷影”、“竹溪吟草”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翻阅一过,发现书法风格多样,绘画笔致细腻,摄影构思巧妙,诗文小中见大,令人惊叹厚街人才辈出,高手云集,而一篇《南京的太阳》,则使我这个南京人兴趣大增,细读之下,原来这位叫夏阳的作者,为了参加小鹿五周年演唱会,也为了心中的高考目标南大,独自前往南京“朝圣”,可是她的父亲因为不放心又不想“影响”她,竟暗中赴宁跟踪保护,结果被警察怀疑是不轨分子遭到抓捕,最后父女相认,结局圆满——南京终究是个有“太阳”的温暖的地方。只不知后来夏阳来了南大没有?


在《鳌台书院》看到“南京故事”,而题写“鳌台书院”的陈伯陶(《鳌台书院》刊名也用他的手书)则在南京(江宁)任职,如果再加上“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东莞与南京的联系,竟是如此多元,如此出人意料地绵长。


原载香港《大公报》2019年12月31日





02


秦淮河上的朱自清



刘俊




朱自清是个学者,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还做过清华中文系的系主任。除了做教授,朱自清也是个作家——最初是诗人,后来写散文。虽然在新文学兴起之初,他在诗歌界相当活跃,但他的“文名”却主要来自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给亡妇》等,都堪称现代文学中的散文名篇。


朱自清的散文常写游历见闻,身边亲友、日常人生。他的散文感情是真挚的,姿态是温情的,文字是用心的,表达是抒情的。不过,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点,在我看来却是那个“抒情主人公”既拘谨又荡漾的内心纠结。




拘谨又荡漾的内心纠结,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最为明显。对于秦淮河上的歌妓,“我”是留心的,“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涉想了几次”,可是当歌妓真的来招揽生意时,“我”却“很张皇了”,虽然“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于是直说“不要。我们……不要”。既然“不要”,那也罢了,然而当歌妓的船走了之后,“我的心”却又开始“自白”了:先是感到“抱歉”,后又觉得“我的感情”被“道德”“压服着”而“有所顾忌”,因此才导致了“我”“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的禁制”。面对歌舫已去,“我”又在想:“卖歌和卖淫不同,听歌和狎妓不同,又干道德甚事?”如此的内心荡漾,千回百转,“终于不曾撇开我的听歌的盼望”。


想听歌却又受着种种道德的“压服”,面对道德的“禁制”却又难以撇开“听歌的盼望”,朱自清这种既拘谨又荡漾的内心纠结,大概是那个新旧过渡时代知识人的“共性”吧。


这样的内心纠结,最终让“浆声灯影”中的朱自清感受到了“寂寞”、“怅惘”和“幻灭的情思”。那晚他和俞平伯共游秦淮河,在留下了一篇文字记录的同时,也留下了真实的内心写照——拘谨限制了荡漾,刻印下“听歌的盼望”没能实现的遗憾。


原载香港《大公报》2019年12月10日





03


施玮与《故国宫卷》



刘俊




北美华文作家中,“跨界”者众,施玮亦然——施玮的“跨界”,是指她很难被简单地归为哪一“界”。比如她对西方基督教颇有研究,但她似乎并不想成为一个研究宗教的学者;她的绘画很有特点,据说产量还蛮可观,可是她好像也没有要成为职业画家的计划;她是喜欢文学创作的,迄今为止作品也不少,如诗集《生命的长吟》、《十五年》;长篇小说《柔弱无骨》、《红墙白玉兰》、《叛教者》等,但你要问她是不是就准备一门心思做个诗人或小说家,她的回答可能也是“未必”。总之施玮就是喜欢“跨界”。



△北美华文作家施玮


除了身份“跨界”,施玮也乐于把“跨界”的特性代入文学创作。她的新作《故国宫卷》就可视为一个“跨界”的文本。首先,施玮以“穿越”(跨界)来结构小说。作品中的“故国”,对中美混血儿宋天一而言是“母国中国”(华裔母亲的祖国),对生活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现代青年李瓶儿、王晓虎、张好好、金玲玲而言,则是“历史中国”;所谓“宫卷”,则既是指故宫中的南唐画卷《韩熙载夜宴图》和晚唐书法《张好好诗》,同时也是指中国历史在小说中如同一幅历史“宫卷”,古今穿越,在令当代青年对古代历史和文化心醉神迷之际,也使小说的叙述空间古今交织,人物(姓名)重叠;其次,她将不同“区域”(也是跨界)勾连为一体。小说中的宋天一虽是一个来自美国的中外混血儿,却对中国(包括台湾)姑娘/文化情有独钟;张好好和金玲玲来自中国台湾;李瓶儿和王晓虎则来自北京,他们不同的“来源地”共同构成了当今华人世界的三大主要“板块”,而勾连这三大不同“区域”的内在扭结,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热爱,使他们在“故国”相遇,又一起参与/进入到“宫卷”之中。



△施玮著作《故国宫卷》


《故国宫卷》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联结点,谈诗说画,将历史穿越和区域勾连融为一体,展现了施玮“跨界”实践的新姿态——而施玮在文学书写中一再“跨界”,既是她的兴趣所在,也是她的持续探索。


原载香港《大公报》2019年12月17日





04


校园看戏



刘俊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被白先勇誉为“青衣祭酒”。她的拿手戏“三梦”——《惊梦》、《寻梦》、《痴梦》,冠绝艺林!其中《痴梦》一出,源自清传奇《烂柯山》,说的是汉代朱买臣妻崔氏嫌夫贫改嫁,后朱买臣高中得官,崔氏闻讯追悔,梦见买臣差人送来凤冠霞帔,正自欢欣,醒来却是黄粱一梦,最终疯痴投水自尽。白先勇对张继青的《痴梦》赞不绝口,认为她“能把一个反派角色演得最后让人感到其情可悯、其境可悲”!


这次有机会在南京大学校园观赏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出的《朱买臣》,发现不但戏中的崔氏变成了赵小娘,而且一改《烂柯山》中崔氏的悲剧结局,让朱买臣、赵小娘这对曾经的夫妻来了个“谢花重开,缺月再圆”,而朱买臣在京另娶的尚书小姐,其母倪夫人也大度地“疼子连女婿,连赵小娘也爱”——原本一出悲剧,在这里却成了喜剧!



△福建梨园戏《朱买臣》场景


其实“朱买臣”的“故事”,原本就有许多版本,《汉书·朱买臣传》中,崔氏改嫁后仍对前夫施以援手,而朱买臣当官后亦对崔氏及其后夫不薄;到了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朱买臣夫妇已然“破镜重圆”,结局欢喜。如今这个喜剧化的福建梨园戏《朱买臣》,显然承袭了元杂剧的“传统”。


不过,看到其中的“逼写”一折,赵小娘对朱买臣的绝情以及迫切的“出走”冲动,还是令人觉得她到底是个嫌贫爱富、心狠手辣的女人!虽然后来赵小娘将这一切都归为妗婆的挑唆,但“外因”终究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有论者将赵小娘的所作所为归为“年轻人的无知与莽撞”,显然对人性的认识有些清浅了。


得知朱买臣衣锦还乡,赵小娘虽有短暂的悲戚和后悔,却更有坚韧的“回归”意志和行动,为此她不惜哀求张公,在买臣面前腆颜作态,最后虽然与朱买臣“重归于好”,却可以借用当年张爱玲继母无中生有骂张爱玲母亲的话:“可惜迟了一步,回来只好做姨太太!”


人生“故事”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端看识者的眼光,而将悲剧化为喜剧,也许是更深重的悲剧!


原载香港《大公报》2019年12月3日





05


余荫山房的“戏”和“台”



刘俊




岭南四大名园:梁园、可园、清晖园、余荫园。余荫园又名余荫山房,四大名园居其一。


余荫山房坐落于番禺南村镇,门面不大,以布局精巧著称,地只三亩之谱,却能将众多楼台轩榭、山石桥亭“缩龙成寸”、“藏而不露”纳于其中。进得门楼,当中一个大院子,右侧两个园区:一为旧园区,想来是真正的余荫山房,另一个新园区,则是扩建的文昌苑——实际上是个商业区,“文化搭台,商业唱戏”之谓也。



△广州余荫山房


自然是进旧园区,也就是真正的余荫山房一看。从介绍中得知,此园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为邬彬的旧邸。邬彬字燕天,举人出身,曾任京官,后以母年迈为由乞归乡里,兴建此园,为纪念并期永泽先祖福荫,取“余荫”二字作园名,“山房”则根据地形因地制宜,既是写实,也含意趣。


现在的余荫山房应该只是当年盛况的一部分,因为这个旧园区是个祠堂加后花园的格局,主建筑似已不存。祠堂门额上高悬巨匾“善言邬公祠”,两扇大门各有“学传孔道”、“名列晋卿”字样,是宣告也是期许。门分上下两截,平时只开下半截,人须躬身而入,以示恭敬。进了祠堂,跨过天井,就是“均安堂”,往里走,迎面一个不大的孔子雕像,其后六块屏风,分别标以“仁”、“义”、“礼”、“智”、“信”,对照现在的摆设,俨然就是个给同族子弟读书的地方,难怪两边有联“开笔求勤奋,读书博古今”——后才发现这是举办“开笔礼”之处,当是诗礼传家的核心所在。转过祠堂,有玲珑水榭,深柳堂、瑜园(小姐楼)、后花园等。游逛此园,印象最深者有四,一为“西洋镜”,无论你站得多近,都可在镜中看到自己的脚;二为卧瓢庐中的“满洲窗格”,可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三为刘墉手迹;四为“船厅”门窗用蚌壳片镶嵌,显出海洋特色。



△余荫山房祠堂大门


余荫山房卧瓢庐可观四季景的“满洲窗格”


余荫山房有如此局面,仅凭邬彬的京官收入绝难办到,邬家想必有人“下海”经商,才能有此气派——“西洋镜”和海洋特色也才好解释。当年的邬家,很显然是“商业搭台,文化唱戏”。


原载香港《大公报》2019年12月24日





图片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李瑞晶

推荐人:徐诗颖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专辑 | 刘俊:《过眼录》随笔系列一

跨界经纬专辑 | 刘俊:《过眼录》随笔系列二

跨界经纬专辑 | 刘俊:《过眼录》随笔系列三

跨界经纬专辑 | 刘俊:《过眼录》随笔系列四

跨界经纬专辑 | 刘俊:《过眼录》随笔系列五

跨界经纬专辑 | 刘俊:《过眼录》随笔系列六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1768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