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世宾:广东诗歌的创作状况:重建一个人性的世界

世宾 跨界经纬 2022-12-18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本文首发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30日“人文岭南专刊”,本公众号经作者授权转发。感谢世宾老师对“跨界经纬”的大力支持!



广东诗歌的创作状况:重建一个人性的世界


世宾

中国社会科学报 7月30 日 “人文岭南”专刊



1990年代中期,这是广东诗歌现代性转换形成规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是民刊《面影》发表大量全国的先锋诗人和广东前卫诗人的作品,并在广东开放地区的诗人间广泛传播。在此之前,像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一样,有过发轫和回潮的过程。李金发、梁宗岱作为中国新诗发轫时期的风云人物为广东新诗奠定了现代性的基础,他们把象征主义法国一脉的波特莱尔、瓦雷里、里尔克以翻译和中国化的形式带入到中国,同时也在广东影响了一批后来者。


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高考的恢复,现代主义意识重新在高校圈里萌芽,黄灿然、陈少华、温远辉、刘子乐、马莉、尚均鹏等人在暨南大学、华南师大、中山大学等广东高校创办高校学生诗歌刊物、进行“实验性”诗歌写作;官方作协和文化机构也同时有一批诗人努力从固有的意识形态写作中挣脱出来,赋予诗歌以现代主义精神,如野曼、林贤治、郑玲、郭玉山等人,但由于精神资源的匮乏或写作惯性的作用,在写作技巧和世界建构的现代性转换上并不彻底;同时,在民间还有一批人依籍办民刊、结诗社的形式,形成诗歌团体,如广州的沈绍裘、汕头的冰峻、凡斯、林济昌,在铁板一块的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氛围下打开一个现代主义写作的缺口,他们愤世嫉俗又不乏尖锐的发现。


回头眺望,广东的诗歌写作在静寂的表面下,依然应和着中国诗歌的脉搏。虽然朦胧诗运动和第三代诗歌运动在全国的范围看,除了中山大学的尚均鹏临时组了个两三人的“小城诗派”,并没有广东诗人立于潮流浪头的影子。这个可能与广东的民风性格有关,他们温和,并不习惯于激烈和呼啸的身姿。虽然第三代诗歌运动是由刚从吉林大学来到深圳的徐敬亚所发起,那时他和王小妮、丁当、吕品贵、海上等人已经来到了深圳,但一时间还没在广东本土的诗坛激起波浪。我没有把徐敬亚在1986/1987年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在深圳的举旗作为广东诗歌现代性的转变的标志,是因为在广东由革命现实主义主导的写作局面并没有因它而改变,而是由来自广东本土的民间刊物《面影》而让现代性渗透到广东诗歌写作的肌肤这一原因所判断的。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日后依然成为广东诗歌最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到1990年代中期之后,广东由于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汇集过来,同时也激活了全省各地的诗人群体。从90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广东各地民刊和网站、论坛有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此起彼伏,广州的《面影》《返回》《诗歌年鉴》《诗歌与人》《中西诗歌》《完整性写作》《一刀文学网》,深圳的《诗生活》网站、《飞地》《大象》,东莞的《打工诗歌》,潮汕的《九月》,梅州的《射门》《故乡》,韶关的《五月》,湛江的《红土》,茂名的《女子诗报》,阳江的《蓝鲨》等等,这些民刊和网站凝聚了大量诗人,并促使了广东大地的当代诗歌写作保持持续的写作热情和创新热度。诗歌呈现出一个多元、多维,在技艺和思想、语言维度上不断探索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民刊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个个诗群和流派;催生出一大批在全国颇有影响、各具风格的年轻诗人,如江城、杨克、东荡子、世宾、祥子、浪子、黄礼孩、老刀、向卫国、张德民、晓音、黄金明、凌越、杨子、安石榴、梦亦非、林馥娜、莱耳、张尔、谢湘南、陈计会、陈轲、陈仁凯、黄昏、丫丫、阮雪芳、雪克、卢卫平、华海、方舟、汪治华、郑小琼、余丛、倮倮、游子衿、阿翔、陈会玲、唐不遇、谭畅、杜绿绿、冯娜、舒丹丹等人。


这些诗人和评论家大多数都是1990年代中期崛起的一代,基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视野开阔,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背景,对社会生活有比较深入的洞察。他们在方法、语言、诗歌世界都有各自的探索;及基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社会认同,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诗歌路径,这也为丰富诗歌的不同面目、建设多元、多维的诗歌生态打下了精神性的基础。在广东,所有的诗人都可以坐到一张桌子上的,他们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立场、不同的诗歌观点、不同的语言方式、不同的诗歌路径、不同的批判方法争吵不休,但他们不会因此而反目成仇。友谊和诗歌是他们交往的基础。友谊是因为交往的人有趣、性情相投,诗歌是对友谊的深化,让交往的朋友能够不断去思考和探索更深邃的东西。


广东是个开放的地方,也是经济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许多优秀的诗人都来过广东工作、学习、交流,广东就这样迎来送往了一批批诗人,广东诗人也就这样与中国其他地方的诗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广东的诗会每年召开不下百次,广东有几个重要的文学奖项“东荡子诗歌奖”、“诗歌与人奖”,南方都市报的“华语传媒文学奖”和羊城晚报的“花地文学奖”都以各自的独特品味赢得良好的口碑。这也有机地成为了广东诗歌生态的重要部分。



评论家朱子庆曾经描述过广东诗歌的构成,他说广东的诗坛十分开放、包容,具有全国所有流派的写作,高的、具有精神性的写作有“完整性写作”,低的、肉体的写作有“垃圾派”。他的粗略描述总体来看是准确的。在全国学术界和民间具有比较大的影响的并具有特色的,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类:一是以“完整性写作”为代表的强调精神性的写作,如“完整性写作”强调写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创伤性生活的修复,使具有普遍性的良知、尊严、爱和存在感长驻于个体心灵之中,并以此抵抗物化、符号化和无节制的欲望化对人的侵蚀,无畏地面对当前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通过对现实的评判而抵达人的完整,以人的完整照亮现实的生存,直至重建一个人性世界。”这种倾向的写作在广东有较成熟的理论、创作实践,不少民间刊物的办刊方向都是在这个维度上;甚至包括几个有影响的大奖都是这个倾向,它的理念在广东许多地区有广泛的诗人基础。二是“打工诗歌”,这是在1980年代因为广东的特殊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在特定的人群中产生的写作现象,它在文学和社会学的范畴对应了时代的生活。打工诗歌的出现被作为某种社会样本被不同领域的目光所关注。作为左派文学,打工诗歌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挖掘。三是“低诗歌”现象,这是一种以自贱、自残、自我贬低的方式去解构他们置身其中的世界,以获得自我的解放和批判性效果的诗写,他们大多数以口语化语言进行写作,在广东以垃圾派和脑残体写作最为活跃。


对于广东诗歌的演变、生态和诗学倾向的描述,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到广东诗歌的内在活力。广东诗人每个个体的写作量总体看并非十分巨大,但写作的持续性和探索的热情几十年间却从未减退,多元并进的局面在众多诗人的努力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在广东的当代诗歌写作史上,英年早逝的东荡子是无法忽视的一位开拓性的诗人。东荡子早年参与发起“完整性写作”诗歌运动,他在2008年诗歌方向开始调整,开始进入《阿斯加》系列的写作。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为中国诗歌在诗意空间的开拓树立了典范,他是中国诗歌境界美学的开拓者。百年中国新诗一直都在现实和历史的空间里抒写,那是诗性的维度,而诗意的维度是海德格尔定义的“诗人不关心现实,只耽于想象,并把想象制造出来”的那个面对时代“深渊”而具有神圣性的世界。东荡子在他人生后面几年,已清醒地意识到那个世界的存在,并努力创造出来。虽然只有少量的几十首,但已经明晰地启示了在汉语诗歌中那个诗意的世界存在的可能。他的写作也激发了广东一批诗人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广东诗人由此成立了东荡子诗歌促进会,筹备了“东荡子诗歌奖”,出版了《完整性写作》(注:《完整性写作》2003年创办时以专辑的形式在《诗歌与人》上发表,2019年才独立创刊。),并且在理论研究和诗歌创作实践也不断获得成果。这无疑为中国诗歌理论和诗歌写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也必然成为广东诗歌写作新的发力点,结束广东诗歌在全国诗歌潮流中也步也趋的局面。


注释:本文为原稿,报纸发文编辑稍有改动,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世宾,广东省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文学院专业作家


总编:凌逾

责编:王瑾
推荐人:徐诗颖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学术 | 田忠辉:广东诗歌当下发展的三个思考

跨界诗歌 | 贺绫声图文跨界诗歌专辑

星雨诵38期,光从上面下来,作者:世宾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1835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