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田忠辉:广东诗歌当下发展的三个思考

田忠辉 跨界经纬 2022-12-18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本文以《探索广东诗歌发展新思路》首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年7月30日“人文岭南专刊”,本公众号以“广东诗歌当下发展的三个思考”为题转发,已经作者授权。感谢田忠辉老师对“跨界经纬”的大力支持!



广东诗歌当下发展的三个思考

田忠辉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年7月30日 “人文岭南”专刊


 

随着中国国力的雄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诗歌作为雅文学体裁,迅速进入大众生活领域。特别是古典诗歌在媒体时代的诵读热潮、微信带动的诗歌群落发展、群众性创作热情的高涨,都使得诗歌从小众的艺术,向大众狂欢的文化领域拓进。当下广东诗歌和诗生活非常活跃,广东拥有各类诗歌雅集、诗歌群、高校诗社、民间尤其是离退休老干部、文化人自发组织的诗社非常多。广东的诗会展开的也很丰富,诗歌大奖作为推动诗歌发展的主要形式,助力了诗歌的普及。在广东,包括期刊、高校以及文化教育领域展开的各级各类诗歌奖项每年不下百次,其中“东荡子诗歌奖”、“诗歌与人奖”、“华语传媒文学奖”、“花地文学奖”都知名全国,在诗歌界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民间诗歌活动,以及虽然身份在作协、高校等体制内,但是却以民间姿态进行的诗歌创作、整理、辑刊等活动也非常活跃,如《诗歌年鉴》《诗歌与人》《完整性写作》《一刀文学网》《诗生活》《飞地》《打工诗歌》等等,作为诗歌创作平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些热热闹闹的以诗歌活动为中心的社群聚集方式,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和生活兴趣的变化,也反映出广东诗歌人口的状况。广东是经济发达大省,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闲暇生活时间较多,这些都为诗歌生活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但是,除了诗歌活动之外,就广东诗歌整体状况在全国的影响,广东诗人、诗评家在全国的影响来看,却是与其经济繁荣状况和经济所处地位并不相称的。在融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大湾区文化融合的需求,认真调研、梳理、审视广东诗歌的整体面貌、摸准摸透广东诗歌创作、研究状况,是留给广东省及地方各级作协、诗人和诗歌批评者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也是繁荣大湾区文化的必然要求。从创作、研究和推广三个方面看,广东诗歌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创作格局不够、研究队伍不足、研究水平不够充分、全国影响力较差、在诗歌和诗生活推广上缺乏统筹和系统设计。特别是在群众诗歌普及方面,广东诗歌创作还缺乏体裁上的自觉、主题上的时代感不鲜明、引领诗歌创作不够,以及高原作品不多。广东诗歌生活的景观、症结及其分途发展应当从“融媒体时代”、“世界眼光”和“大湾区机遇”三个路径思考,提出有效的可行性发展方案。


一、融媒体时代诗歌环境与广东诗歌现状的提升思考


融媒体时代引发诗歌创作活动多样性增加,导致诗歌生态发生变化,诗歌群体的自由度和自发组织更加容易,诗歌品质的大众化进程飞速发展,诗歌在普及和世俗化方面到达了空前壮大的样态。另外,雅集作为传统的聚会形式,在微信等形式为主流的多媒体时代变成了线上和线下的多层次展开方式,这也为诗歌创作群体的广泛参与、诗歌作品的丰盛、诗歌展示场域的无限扩大提供了可能。比如笔者参与的“国际华文微诗群”自2014年建立,至今近五年来,其诗歌创作总量达到了几万首,出版了两部诗歌选粹和三十本三十位诗人的微诗选集,召开了两次“国际华文微诗理论研讨会”,得到包括中国诗歌网、中国文学网、广东作家协会等主流网络媒体平台,包括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等主流报刊,以及包括网易、新浪、搜狐、腾讯、华人头条等大型网站在内的三十多家媒体的报道。与此类似的民间诗歌活动,在广东还有很多,从诗歌雅集、诗歌朗诵会,到不同地域诗友联谊等等,诗歌活动极其丰富。但是,与以上热闹的场面不相匹配的,是这些活动并没能带来诗歌创作和批评水平的普遍提升,在这样大范围的诗歌活动中,既没有产生有全国影响的诗人,也没有产生有全国影响的诗歌批评。总体来看,包括诗歌创作、批评和阅读引导在内的整体状况,基本上是停留在兴趣和雅集的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行为艺术和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从文化的大众化进程角度看,虽然这可以被看作是消费时代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放在融媒体时代的特殊语境下,诗歌发展水平并没有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优势特色,新媒体除了带来诗歌雅集互动的便捷之外,并没有提升广东整体诗歌写作的水平,除了诗歌普及的效应之外,诗人、诗评家和读者并没能产生对等的优质互动关系。


融媒体时代第二届微诗理论研讨会


二、世界眼光与广东诗歌的现状思考


那么,作为广东诗歌比较突出的三个领域:城市诗歌、打工诗歌和完整性写作是怎样的呢?其实,如果站在全国诗歌整体水平的角度看,也是令人不够满意的,尤其是其诗歌创作水平和诗歌批评水平与广东作为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过去,因为交通和通讯的原因,广东远离北方,远离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偏安一隅、自娱自乐的地域文化风格,这种风格好的一方面是可以免受政治干预形成较为纯粹的艺术品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既成的艺术品格传统不好的落后性也显示出来,低调并不总是作为一种优秀品格而值得称道的。仅仅从目前广东诗歌创作较为丰富的城市诗歌创作、打工诗歌创作和完整性写作看,其发展状态在广东文学创作的各种体裁总体位置中也不突出,其发展水平远远逊色于广东的小说创作。更为值得担忧的是,广东诗人群体、诗歌批评者对此认识并不够充分,其认识和站位还不能够从全国和世界格局看待广东诗歌创作状态。无论如何推究,诗歌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创作者的自我感觉上,不能停留在批评者的自以为是上,而是要将广东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放在中国诗歌发展的版图平台上看待,放在世界诗歌发展的维度打量。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广东诗歌现状与其自我定位是不够宏大的,其表现首先是缺乏当代性的创作群体,其次是缺乏世界级别的研究队伍,第三是诗歌推广和普及层次流于文化娱乐和行为艺术,而缺乏放下身段的大众普及和全民诗歌观念的引导。具体来说,首先,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诗歌创作对城市的书写不足,对现代都市文化的建构没有起到先锋带领作用,更没有起到现代化引导的作用。比如杨克的城市书写代表作《天河城广场》和《我在东莞发现一块稻田》等,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对城市的惶惑、怀疑和批评,而不是坦然、接纳和完善,城市经验及其写作在广东诗歌创作表现上是大面积缺失的。而“打工者诗歌”写作更多的是乡村群体面对工业化时代的控诉,从本质上说,是弱势群体的惶惑表述。值得一提的是“完整性写作”,一方面,这一诗歌创作有自己的理论宣称,另一方面形成了大致范围的诗歌创作群体,尤其是其诗歌创作和理论宣称有世界眼光,有接近纯诗的愿望。但是,完整性写作也存在一个“接地气”的问题,精神的纯粹性并不是一个“存在”问题,而是一个“设计”问题。在这一方面,“完整性写作”如何与中国实际,特别是广东作为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地域进行有效连接,这是“完整性写作”在创作和理论建构方面必须严肃对待和必须要迅速给予解决的问题。否则,“完整性写作”很容易变成“挽歌写作”“精神洁癖者写作”,那就成了陈旧的、乡村绝望者的夕阳诗歌,而与广东的现代化进程背道而驰了。


三、大湾区发展背景下的广东诗歌担当思考


大湾区建设是一个将政治行为和经济、文化行为相结合的政府行为,如何在大湾区背景下发展广东诗歌,是作为主流组织者必须关注的问题。诗歌作为文化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体裁本身具有引领文学艺术诸多文化的优势,具有快捷、受众多的传播优势。如何发挥这些优势,使得广东诗歌在大湾区建设中具有担当精神,是必须思考的。首先,作为大湾区,其地理涵盖不局限于广东省,而是包含了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的其他重要城市。其次,大湾区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和经济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内涵着大湾区地域所属地区文化一致性建设的任务。第三,大湾区诗歌发展并不能实现各地一致共进,一定是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广东诗歌在这一背景下,应当起到龙头的作用,起到自觉担当的作用。因此,从诗歌创作、诗歌批评和诗歌推广的角度,在大湾区背景下,广东的诗歌担当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组织上建立大湾区诗歌联盟。笔者参加过澳门、香港部分诗人以大湾区概念组织的诗歌联谊,这类活动,从政府角度看是不存在官方承认的合法性的,这说明民间诗歌发展的速度走到了官方诗歌组织的前面。个中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非此文可以全面检讨的,但是在大湾区文化繁荣的总体框架下,此刻恰恰是民刊和民间诗歌活动与主流诗歌界融合的最佳时刻,其前景值得期待,地方作协等一级组织应该予以重视并且迅速行动起来。第二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即建立诗歌批评队伍、组织化运作诗歌批评,作为地方作协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和加大工作力度。诗歌批评也是广东诗歌目前最薄弱的地方,发掘和建构广东省乃至大湾区诗歌景观最需要的不仅仅是诗歌创作的繁荣,更包括诗歌研究的繁荣,特别是诗歌研究专家队伍的组织化建设任务艰巨。第三是实现大湾区诗歌推广互动发展机制,融通粤港澳珠三角大湾区所有城市、联动广东周边城市,在辐射中形成岭南诗歌风格和流派,将大湾区诗歌艺术推广出去、发展起来。



总之,从诗歌发展的外在格局角度看,当下广东诗歌发展的三个思考,就是对“融媒体时代”、“世界眼光”和“大湾区机遇”三个关键词的思考。提出这一思考的目的是试图从路径角度研判广东诗歌发展前景,从主体推进的组织角度为广东诗歌创作、批评和推广的有效实现提供发展思路,进一步找到广东诗歌发展的面相与其经济文化大省地位相匹配的突破口。


注释:本文为原稿,报纸发文编辑稍有改动,特此说明。


总编:凌逾
责编:王瑾
推荐人:徐诗颖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学术 | 汪亚琴:媒介融合时代的诗歌命运——以“余秀华诗歌事件”为例

跨界经纬学术 | 田忠辉:文艺心理学的未来:感性诗学

跨界太极特刊 | 2018年国际华文微诗群优秀诗歌选

跨界经纬学术 | 徐诗颖:融媒体时代第二届微诗理论研讨会暨“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发布会综述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1833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