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香港文学特辑 | 陆婵映:聚焦史料,审视五四

陆婵映 跨界经纬 2022-12-18

*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聚焦史料,审视五四


陆婵映


本文节选自《2019年香港文学年鉴》



201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对香港文学研究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2019年度,香港本土文学研究大事当属《根着我城:战后至2000年的香港文学》 的出版。六百多页的篇幅,单从外观看来已是2019最具份量的香港文学研究著作。陈智德潜心研究香港文学史多年,终有涉及当代文学史面貌的著作面世,实为作者与香港文学史的重要突破。本土与非本土共同构成香港文学本土意识的复杂性,结合流动与根着的辩证,作为本书《根着我城:战后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学》回顾、论述战后至2000年代香港文学的核心。书中讨论香港本土意识的种种面向,借唐君毅“灵根自植”的提法,以“流动”与“根着”这组相反相成的概念去考察香港文学中的本土意识,一方面将批判本土纳入为本土的一部分,一方面以城巿的流动性去试图突破一般对香港文学视为纯粹地理划定范畴的汇臼。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名誉教授、海外华人历史及香港史专家冼玉仪的《穿梭太平洋︰金山梦、华人出洋与香港的形成》 则探讨了香港在华人移民史的地位。香港作为华人移民的中介之地,不但是资金、货物、信息、意念、个人通信的桥梁,也为移民提供各种与家乡保持联系的方法。不过,相关议题一直欠缺足够研究,本书以华人出洋前往加州为案例,探讨香港在华人移民史的地位。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蓬勃发展,重要研究论著有不少。进行学术研究,报刊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本材料。赵稀方是内地研究香港报刊的佼佼者。赵稀方2019年推出专著《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 ,与他的《小说香港:香港的文化身份与城市观照》交相辉映,构成了香港文学研究领域的双壁。现代报刊一方面是历史材料,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历史建构。《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旨在疏理香港文艺报刊的脉络,同时研究这些报刊如何呈现香港,从而对香港报刊文学史进行深入的剖析。赵稀方查阅无数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图书馆馆藏,完成这本研究香港报刊的著作,以探索香港文学的前生今世。有关于香港文学最早的文艺期刊,文学史的说法一般都来自于阿英。据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香港最早的文艺期刊是1907 年的《小说世界》和《新小说丛》两种。赵稀方经过考证后认为阿英当时所掌握的资料并不全,遗漏了香港更早的一种文艺报刊《中外小说林》。刘俊认为赵稀方对“报刊现场”的返回,以广泛累积的香港报刊阅读量为基础,从“量”中发现问题,抽丝剥茧,依凭香港报刊,还原香港文学历史现场的真实形态。方同在《大公报》上发文称:从香港开埠以来的期刊中求实证,发现并建构历史,是《报刊香港》打开香港文学的新的方式,别开生面。  《报刊香港》主要讨论的是80年代以前的香港报刊,但是赵稀方对香港报刊的研究并不止于80年代。赵稀方的《<香港文学>与香港文学》系列一直在《大公报》连载。


同样关注香港报刊报纸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樊善标和危令敦。樊善标的《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 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作者从报纸副刊入手,从1930年代、1940和1950年代、1950和1960年代三个阶段详细探讨了香港文学的生产、发展以及个性,涉及《大公报·文艺》、《立报·言林》、《星岛日报》、《新生晚报·新趣》等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副刊以及众多的香港作家。危令敦着眼于香港少数长寿又畅销的现代文学期刊《当代文艺》,出版了《当代文艺研究:以香港、马新、南越的文学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此书旨在阐述《当代文艺》的文艺立场、内容与特点,并剖析其三大稿源——香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南越——的作者阵容及文学取向,为读者再现此文学期刊与想象联合体的基本风貌。


台湾与香港关系较为密切,很多香港报刊资料在台湾都可以看到。台湾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全套五期《波文》。《波文》是一九六○及一九七○年代香港波文书局出版的文史期刊,由藏书家黄俊东担任主编,区惠本、沈西城和莫一点担任编辑。《波文》是一群文化人的理想实现,出版宗旨是“一本唯一能容纳不同立场和不同见解的综合性杂志”。文章编选原则是具备通俗性、知识性及趣味性。不论是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人物刻画、文学创作、文学整理及批判、风俗阐释、艺术鉴赏、旅游报导、社会现实、风土人情、书刊评介、乡土回忆、逸闻趣事,都是编入刊物中的内容范围。


也有研究者以宏观眼光研究特定时期香港文学。香港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霍启昌在史学领域深耕三十多年,锐意钻研香港历史档案史料及晚清至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出版的主要报刊等。霍启昌出版的《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 主要目的正是要将在这段中国近代史期间所发生的有关香港及香港华人的正确香港史实,提供给香港人阅读,令人们了解到香港及香港华人曾扮演过的重要角色以及对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黄万华的《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 ,这是第一部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展开整合性研究,深入沟通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血脉联系的著作,以文学史观的调整和深化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也为当今文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着眼于被学术界忽略的1945年至1949年这一重要历史转型时期,将 1945—1949 年和 1949 年后文学打通,同时突破中国大陆的范围局限,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文学历史整合在一起展开研究,构建一种全新的“大文学史观”。


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任教中国现代文学近二十年,课堂一直深受欢迎,并于二○一六年获邀在腾讯新闻网上平台作现场直播,观看次数超过百万。《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为此经典课堂文字实录,以隽言妙语描绘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面貌,内容包括五四的起源、各家流派的分野、新诗以至散文、戏剧、小说的发展,涉及鲁迅、巴金、沈从文到张爱玲等多位名家。


 “五四在香港”研究也呈星火燎原之势。1919年,中国内地爆发五四运动。运动在内地如火如荼之际,香港却因港英政府严管,只有零星市民声援反日救国,未有在香港引起波澜。五四运动虽然在1919年乃至1920年代对香港没有造成巨大冲击,但由于五四有学生运动、爱国、反强权、反外敌的多种特质,故在往后的不同年代,五四运动的旗帜不断为人所高举,或用以争取国家、文化认同,或用以批判社会病痛。无论是抗日、反国民党甚至是保卫钓鱼台运动,五四都没有缺席,一直出现于香港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香港研究学者从各种角度来解析五四及其影响,以小观大,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历史、思想有所回顾和反省。


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于推出一套六册的五四百周年回顾丛书,透过重新整理五四的文献,梳理五四的历史,总结五四的成就,阐发五四的意义。五四运动百周年回顾系列丛书为一套六册的历史丛书,前四册由内地作者林贤治策划,由内地专家学者编著;后两册为历史文献汇编,由本地学者陈学然编著。五四百周年回顾丛书分别为陈占彪编的《五四现场》、 桑农编的《五四百年评说》、沈展云编的《五四思想论战》、林贤治编着的《五四新文学正典》、陈学然编的《家国之间︰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潮起潮落:五四运动精神变调》。


五四运动百周年回顾系列丛书之一是陈占彪的《五四现场》 。为了解一百年前此一重要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陈占彪花了大量精力,搜罗与五四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出版材料,并尽可能找回原始文献,加以整理校勘,以恢复文本的原来面貌,弥补上述的缺憾,呈现事实的真相。桑农的《五四百年评说》 收录的文章共分三部分:见证者说、观察者说、回溯者说,分别从当事人、1949年后的海外学者及1979年后的中国学人的角度出发,铺陈由亲历者的自我主张、学者的思想史、社会史考察,以及后人的反思辩难。既是五四评说总览,也可管窥百年中国风云。沈展云的《五四思想论战》 从五四当年论战中选择了八个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论争议题,包括东西方文化、新旧思想、文言白话、问题与主义、整理国故、 科学玄学、宗教自由及人权论争,将其中富有启发意义的重要文献归类整理,展现新文化运动的广度,以及五四一代革新者普及现代价值的成绩。林贤治的《五四新文学正典》 则从五四文学作品出发。五四时期的作品思想和艺术价值经受了长时间的考验而得到确认,故名正典。透过这些作品,可见证新文学的创造与传播,深入了解五四文学的文化蜕变。陈学然的《潮起潮落:五四运动精神变调》 通过选辑五四时期《晨报》《大公报》《每日评论》《民国日报》《申报》的报道与评论,从这数份当时的流行报刊资料让读者有机会接触到第一手历史资料的文字记载,回到五四现场,感受五四学生群体在国家危难之时如何果敢、自发与自力走上北京街头,用血与汗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陈学然另一力作《家国之间︰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 则是一部五四在香港的发生史、纪念史及诠释史。作者充分利用报章、文集、杂志等史料,解说“香港的五四”如何同异于“国家的五四”,了解不同政治阵营或思想立场的人在不同年代如何利用及反思五四运动,折射出时人的心态,从而洞察在时代变局下,香港华人对国家认同的心态变迁之迹。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区志坚, 澳洲昆士兰大学历史哲学学院黎志刚编选了《五四百周年:启蒙、记忆与开新(上下册)》。此书所收的四十多篇文章,分别来自不同地区和机构的专家学者,正好呈现了五四多元的样相。这是香港五四百周年的纪念出版物中唯一一本具原创元素的论文集。内容丰瞻,角度多元,作者涵盖海内外,内容涉及宏观的反思,也有微观的人物、地方、学派、教育文学等方面的研究。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 邀请王德威、陈平原、陈国球、钱理群等51位学者不同面相揭开五四的问题性与论争性。此书旨在回顾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这三者息息相关,构成五四论述和想象的基础,以此触动种种社会实践,乃至革命。《五四@100》以众声喧哗的形式呼应五四精神:各抒己见,自由表达。


周策纵1948年赴美国留学, 潜心研究五四运动的历史。由其博士论文扩写而成的《五四运动史》一书以英文出版, 成为西方世界研究五四运动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王润华, 黎汉杰编校的《五四运动史》 由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此书乃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宏大的历史框架,客观的叙述角度,分析民国初年影响中国近代史深远的五四运动,详细论述了运动发生的社会、思想条件,同时探讨运动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陈平原和夏晓虹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增订本由香港中和出版。作者立足于回到现场,藉当事人及旁观者的叙述触摸历史。精选出与五四运动关系密切的六十余位人物,分为为人师表、横空出世、内外交困、众声喧哗等部分,考掘这些学者教授、青年学生、政坛人物及观察者在五四及前后时期的主张、思想及行止。



陈学然和吴家豪从香港华商总会对五四在地化的迎拒角度研究五四在香港。对于华商总会如何迎拒五四运动的研究,正可让人多一个视角观察“五四的在地化”发展, 进而厘清它在哪方面别异于发源自北京的“国家的五四”。林幸谦从张爱玲小说研究五四女性文学的逆向写作。林幸谦认为张爱玲对于女性主体身份的定义与对男权法则的解码、解构的努力拓展了女性观看和书写的能力与抵抗的空间。 


以五四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也相继举行。2019年4月26至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发起的2019年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台湾桃园的中央大学扩大举办。论坛议题涵盖百年来五四精神的传衍与实践、五四人物的再评述等等,带领与会者重返五四现场,再探历史真实。香港科技大学于2019年5月9日至10日举办“五四之后:当代人文的三个方向—夏志清、李欧梵、刘再复”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哈佛大学王德威和香港科技大学刘剑梅联合主持。会议以五四百年为背景,聚焦夏志清、李欧梵、刘再复三位学者的学思历程,探讨他们所代表的当代人文的三个方向——感时忧国、对话世界和放逐诸神。王德威以《文学的香港史——十个关键时刻》为题发表演讲, 从十个香港时刻切入香港文学。王德威认为只有我们正视文学作为历史的方法,才能理解文学比历史更曲折地呈现了过去,比正规历史呈现更多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才是香港历史最后的隐喻。在虚和实之间,我们不断努力尝试认识香港的意义。晚清和五四文学的关系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切点。李欧梵漫谈晚清和“五四”时期的西学与国际视野,认为五四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家都努力地要走向世界,自觉或不自觉的拥抱世界各国的文学,而且品味越来越高,超过了晚清。刘再复的《“五四”的失落和我的两次挣扎》谈及他对五四的看法并总结自己思想的两次变动。五四精神本身,尤其是突出“人”、突出“个人”的精神,是伟大的、不朽的、正确的。但是,中国的精英提倡之后的这一百年,从1919年至2019年,其精神却被整肃和否定,五四的基本精神不复存在。

 

一百年来,五四精神遍传大陆、港台、欧美,众声喧哗,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态,也引发互为镜像的对话。作为启蒙的五四,百年来已是中国人的记忆,成为近代中国的文化符号。在深入探讨和客观反思的同时,更应注意五四开创的新思维、新事业和新方向。这个基础是中国迈向新的百年的起步。






(向上滑动启阅)

参考文献

1.       陈智德.根着我城:战后至2000年的香港文学[M].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19.

2.       冼玉仪.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

3.       赵稀方.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

4.       赵稀方.关于香港文学起点的几点辨析[J].文学遗产,2019(01):187-190.

5.       刘俊.“报刊考古”与“历史建构”——评赵稀方的《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J].香港文学,2019(10):16.

6.       方同. 《报刊香港》历史行迹与文学倒影.[EB/OL].(2019-07-15)http://www.takungpao.com/231106/2019/0715/318988.html.

7.       樊善标.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

8.       危令敦.当代文艺研究:以香港、马新、南越的文学创作为中心的考察[M].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19.

9.       霍启昌.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

10.    黄万华.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

11.    许子东.许子东现代文学课[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

12.    陈占彪.五四现场[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13.    桑农.五四百年评说[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14.    沈展云.五四思想论战[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15.    林贤治.五四新文学正典[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16.    陈学然.潮起潮落:五四运动精神变调[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17.    陈学然.家国之间︰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18.    周佳荣,区志坚,黎志刚.五四百周年:启蒙、记忆与开新[M]..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

19.    王德威,陈国球,钱理群等.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M].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19.

20.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21.    陈平原,夏晓虹.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 [M.]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9.

22.    陈学然,吴家豪.香港华商总会对五四在地化的迎拒[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3):56-64.

23.    林幸谦.张爱玲和五四女性文学的逆向写作[J].职大学报,2019(05):1-10.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香港文学特辑|2019 年香港文学出版观察

跨界经纬出版特辑 | 李瑞晶:故宫出版社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策略探析——以《谜宫·如意琳琅图籍》为例

跨界经纬写作特辑 | 黄馨怡:创意写作初探

跨界经纬古文特辑 | 王瑾:春秋大义之“赵氏孤儿”

跨界经纬汉字特辑丨黄露:网络汉字课程设计策略——以哈兔中文网络学院为例

跨界经纬声音特辑 | 王媛婷:“声音”话题作文解析



总编:凌逾

责编:陆婵映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1948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