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李 智 柏丽娟:现代价值的跨时空表达——IP古装剧《庆余年》改编解析

李 智 柏丽娟 跨界经纬 2022-12-18

现代价值的跨时空表达——IP古装剧《庆余年》改编解析


李 智 柏丽娟

原刊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359期


摘 要:当下,网络文学已成为国产古装剧的重要创作来源之一,以历史奇观的故事化演绎与艺术加工下的戏剧张力开拓了电视剧市场。然而 , 因追求观感满足而肆意戏谑历史的各类网络文学改编剧,也引来质疑与批判。2019 年下半年起,兼具话题性与影响力的古装剧频出,市场再度“回暖”。其中,《庆余年》在虚构的历史想象中寻求传统文化与传奇元素的平衡,赢得了较好的口碑。本文以《庆余年》为例,分析其影视化改编如何突破网改 IP 剧的模式化藩篱,实现影像创新,再现人文价值,一窥未来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改编趋势。


关键词:《庆余年》;网络文学;古装剧;影像创新;人文价值


古装剧作为影视剧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类型。有学者将其以题材进行分类:一类是以严肃态度创作,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内容,注重史实的忠实再现;另一类是注重故事性,取材于历史但加以想象性演绎,以娱乐和消遣作为创作旨趣。1其中,前者制作精良厚重、恢宏壮阔,以历史真实为本,却因媒体平台转变与受众审美发生偏向而逐渐式微;后者以网络IP改编剧为代表,相较于尊重史实,更凸显流行元素与戏剧冲突,追求“观赏爽度”,虽满足了年轻受众喜好,也易陷入文化品格低劣、肢解历史的窠臼。事实上,能够引爆读者的情绪点,使读者感到酣畅淋漓,这本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剥离的重要部分。可单纯的“观赏爽度”并不足以撑起基于文字或影像的完整故事。因此,既做好情绪的引导,也注入值得思考的价值延伸,让满足欲望的精神寄托转换为可供咀嚼的文化养料,才是网络IP的潜力所在。2019年年末上线的古装剧《庆余年》,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却巧妙地把握住历史题材与传奇元素,以“历史题材+喜剧化表达”的形式进行影像创作,一经上线便问鼎各大榜单,成为社交平台中的热点讨论对象。





《庆余年》的影视改编在整体架构上颠覆了传统古装剧中权力至上的固化模式,揭示庙堂中皇权斗争的扭曲与腐败,让平权思想与集权统治产生多位抗衡,这对一度陶醉于朝堂权谋运作、热衷展现后宫争宠的历史题材剧显然是一种精神超越。2《庆余年》虽仍以个人成长为主线,但跳脱了主角金手指的肤浅设定,搭建起生动饱满的人物群像,于角色诠释中产生情感共鸣、传递价值内核。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本应是历史题材中取之不竭的灵感之源,却一度被埋没,《庆余年》以大量篇幅表现对诗词曲赋的推崇,将“小范诗仙”作为传承媒介,进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总的来说,该剧以绝对理性的视角“预测”历史,源源不断地注入人性温度,并辅之以诙谐的基调,建构起独特的改编叙事策略。


故事架构:叙事情境的逻辑自洽


故事的世界观建构遵循着统一的运行规则与机制,这些规则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整体逻辑,帮助受众快速完成“想象世界”的转换。虽是“想象世界”,但必须拥有合乎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规范,才能让观众自然地将真实情绪置入其中。目前,众多以“穿越”设定的网络IP改编剧以“架空历史”为噱头,“穿越”行为通常跳脱逻辑,古今时空切换并无理性支撑。为吸引观众,往往过度追求“爽”的观影快感,进而消解了历史的深度性与严肃性,3悬在空中的故事建构让整个影视剧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


而《庆余年》的“穿越”条件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某种虚拟方式回溯过去,而是将“过去”变成了“未来”。在它的故事里,现代社会在大冰川期终结,有幸存活下来的人通过保留下来的军事博物馆进入下一次人类文明的伊始,也就是以封建王朝样态呈现的庆国。庆国设有监督着王权的鉴查院,运行着拥有现代产业的内库财政体系,其中名为神庙的军事博物馆作为连接现代文明与庆国时代的入口,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体系纳入其中,让封建王权制度与自由平等精神彼此碰撞交融。该剧将“历史”与“科幻”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创造性地结合,在拓宽喜剧表现力的同时也很好地完成了逻辑的自洽,为看似荒唐的故事结构加入了合乎情理的全局设定。这样的结构突出了整个故事的叙事内核,让现代文明与封建文明作为叙事动力,推动了情节发展。影视剧对故事文本的再度改编,让原本的“理性穿越”更加合理化,以当代大学生张庆写小说的方式引入故事,点明写作目的,将“珍惜现在,为美好而活”的主题徐徐铺开,以现代观念进入历史纬度,勾勒“穿越者”范闲的封建王朝之旅。


人物书写:现代价值观念下的角色映照


IP改编古装剧常沿用“大IP+大制作+大明星”的惯性创作思维,追求流量效应和华丽的服化道设计,而对于文本的影视化依旧遵循传统的改编策略,更注重故事层面的相似性而尽可能排斥不同媒介话语层面的差异性,4并将其视为文本跨越的阻碍,由此造成了多媒介叙事的水土不服。具体表现为文本翻译属性明显、人物塑造扁平、现实价值缺失等改编“硬伤”。而《庆余年》在让文本根基保持不变的同时,充分拆解不同媒介并按照跨越特性进行对应延伸。其中对角色以及将其作为依托的剧情、场景等构成要素的成功塑造,极大地提升了古装剧改编的戏剧张力。


(一)“穿越者”的双重身份设定


《庆余年》的故事重心是以现代思想的内核冲破封建制度的禁锢,影视剧中的主人公范闲,既拥有现代人的意识和观念,“穿越”后又作为皇帝私生子处于封建王朝的权力中心,平权思想与君主集权的双重牵绊通过范闲的一举一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官宦人家,面对下人,他总向仆人灌输生而为人、无贵贱之分的平权理念;面对父权,得知弟弟被父亲冤枉而遭到了处罚,他会据理力争,让父亲为自己的武断向弟弟道歉;追求心爱之人,不在乎礼制束缚,勇敢地追求爱情;在皇权面前也从不行君臣之礼。正是这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性格,让范闲这个角色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魅力,也为他之后向封建制度发起挑战的人物转变做了铺垫。


(二)角色与情节的延伸应变


小说《庆余年》近400万字,有庞大且细致的架构体系,若一次性纳入视听语态则显冗杂。因此,影视剧将其拆分,第一季主要讲述范闲前半生的人生轨迹。但小说中的少年范闲春风得意,沉重考验与成长契机都出现在后半部分,若简单照搬照套,只是完成了一次毫无波澜与情节冲突的“翻译”。基于此,《庆余年》转入影视剧后,在戏剧结构、人物关系、情节冲突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置换,最为突出的是滕梓荆这一角色的全新塑造。原著中该角色写作“藤子京”,是范府的护卫,跟随范闲一路成长走到了最后,除此之外并无太多雕琢。影视化后,滕梓荆本身的角色背景增多,让他成为范闲结交的第一个朋友,赋予其被设计陷害后失去妻儿险遭灭门的悲惨身世。滕梓荆的死掀起了全剧第一个高潮,成为推动范闲迅速成长的契机,众人对于护卫死亡毫不在意的行为言辞,坚定了范闲试图创造自由平等世界的决心,促进叙事走入下一个故事节点——王权思想与自由理念正式交锋。主创人员对于滕梓荆这一原本无关剧情稍显平凡的角色加工,既没有影响主线剧情的发展,也没有篡改主要角色的塑造,只是将护卫变为“生死之交”,将主角的内心转变节点放置于此,完成了人物关系与冲突节点的双重置换。


以滕梓荆为代表的角色、情节延伸是影像媒介依据自身表达性质所生产的“额外”文本,突破了原生文本的框限,使得受众有了全新的审美与观看体验。既有彼此叠加重合的部分,也有各自向外延伸的触角,避开了重复冗余的内容,试探性地为故事注入新鲜元素。尤其是依据角色性格与情节发展进行推算预判后创造的新情节,不仅满足了改编需要,也让观众眼前一亮。


(三)视角的多元聚焦


如前文所言,《庆余年》原著故事文本篇幅长、时间跨度大、生活场景繁杂、人物设定与关系多样,若将视点始终放置于单一叙述者,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物尤其是配角设定的扁平化。以北齐锦衣卫头目沈重的角色诠释为例,原著中北齐锦衣卫的地位并不高,所以并未对沈重进行包括心理描写在内的细致描绘,很难看出人物特点与角色立意。影视改编后的沈重成为全剧最为鲜明的角色之一,当第一人称视点、第三人称视点集中于他所进入的场景后,权臣的嚣张气焰和锦衣卫的阴暗多疑就从他的所思所想与一言一行中渗透出来,但当他独自面对妹妹时却揭开了笑面虎背后的温情与包容。除此之外,沈重以第一视点开启了一条重要剧情支线——官袍线,他从一登场就开始为太后的大寿不停地改官袍,绣上太后钦赐的蟒纹。沈重内心的忠诚、偏执、刚正不阿就藏在这件一改再改的官袍里,哪怕大势已去,最后抚摸绣好的蟒纹时,他心已决,只为国事,无惧生死。沈重的故事,从开场的踌躇满志到落幕的万念俱灰,视点在范闲、北齐太后、沈家妹妹、上衫虎等一众人物间不停跳跃,他们共同为沈重以及彼此注入了血肉。


通过不同视角的呈现,观众才能看到同一人物的两面性,这也是影视化的《庆余年》又一出彩之处。依托多元的叙事视角变化,在主线剧情推进过程中铺张开一众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谱系,弥补了原著中配角脸谱化的短板,改变了人物单一的功能性设定,如胆小怕事却爱妻护女忠心耿耿的王启年、贪财图利但渴望得到父亲赏识的范思哲、杀伐果断但疑人疑心的庆帝……而众多老戏骨对剧中角色的立体形象塑造,展现了“后人类世界”复杂且多元的人性浮世绘。一方面,剧中的英雄并不是“高大全”的完美符号,反派也是“有血有肉”的悲情人物,与主角利益产生冲突,造成了反派悲剧的“可恶”,坚守信念、向命运反抗的精神又彰显其“可敬”。另一方面,剧中的小人物既有自私市侩的一面,也有大是大非之下的牺牲与成全,他们不再只是剧情推进的叙事元素,而是“镜像”中的你我他。《庆余年》中视点的选择让每个存在于故事中的角色都变得立体且鲜活。也正是和这些感情丰沛的配角产生的人物群戏,完成了主角范闲多个角度的形象性格刻画。


影像张力:画面与空间的“陌生化”营造


《庆余年》聚焦于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王权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平等之间的碰撞,不可避免地造成内容与画面的多元冲突,带来了陌生的叙事维度。而这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上,也穿插于画面中,以各种空间要素直观地表达出来。例如对“朝堂斗诗”这场戏的处理,就充分利用了场面调度,勾勒出两种文明融汇时的景象,并将影视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叙事特性区分开来。


小说中的画面内置于读者想象,而影像中的画面以确定且独立的方式展现,熟悉的内容包裹着新鲜的外壳,营造出全新的感官体验。“朝堂斗诗”这一幕,让古韵之风脱离读者想象,以陌生且充满意蕴的方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于时空绵延中再现了华夏千古风流。祈年殿里,范闲身型欲坠,酒坛掷地,从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始,到李白“我醉欲眠卿且去”终,近40首诗词交错而出,君臣凭几而坐,以行书大字泼墨而成的诗文在画面中交错变幻,与众人身影融为一体,衬托着欣赏、诧异、愤懑等彼此各异的情绪。亦浪漫瑰丽亦壮志豪情的诗词曲赋再一次震撼后现代文明,让观众从另一角度真切地感知文采耀目的精神故乡。在这次斗诗的场景营造中,范闲从最初的悲愤豪迈到最后孤独落寞,烘托出他作为“穿越者”的孤独与自傲,仙境一游完成了视觉与情感的升华,使其充满审美意味与戏剧冲突。

朝 堂 斗 诗  ▲ 


与此同时,空间元素的打乱与重组也让现代艺术与历史场景充分交融,恰到好处地进行了陌生且新奇的影视化处理。就“敌国谈判”的三次推进来说,范闲作为庆国副使参与其中,本应是严肃庄重的谈判场合,却在鸿胪寺少卿辛其物的带领下变成了一次颇具戏剧色彩的“文人骂战”。整场戏与舞台剧的架构类似,分为开场、酝酿、高潮三段,开篇以大特写镜头放大演员的夸张表情与动作,更直接地传达表演情绪;中场辛其物的台词从气定神闲彰显大国气度到哑然反问“你是突然疯了吗”,前后产生巨大反差,后者的言行更接近现代社会中的表达方式,将其置入古代场景内,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作为高潮部分的第三场戏,抹去所有人物的台词,代之以轻快悠扬的小提琴曲,慢镜头处理让双方激烈的争吵看起来像略显滑稽的共舞。《庆余年》中的音乐元素虽不乏古代朝堂礼乐,但更多的是摇滚乐、电子音乐,常运用于反转、冲突、渐进等关键性节点。诸如此类绝不可能在古装剧中出现的构成元素放进画面之后,也从空间维度观照了现代思想烛亮古代时空的内核。


正是这样陌生化的元素加注为画面渲染出特殊的表现力,让《庆余年》整体基调既不显得过分严肃,也未陷入恶搞与低幼的境地,在把握住活泼节奏的同时,保证了剧情主线的合理推动。而混搭的语言风格不仅停留在古今元素的杂糅,也通过不同文化中的叙事习惯表达出来。第一季尾声以美剧式的开放结构呈现,于北齐全身而退的范闲在归途中遭遇二皇子随身护卫的堵截,在最后一刻引出幕后黑手的真正身份。范闲被同伴一刀刺中腹部生死未卜,为下一季故事埋下巨大伏笔,给观众留足了悬念。


结语


《庆余年》中关于众生平等且自由浪漫的哲学思考让人文叙事本身充满了可挖掘性,影视化的改编让隐含在原著文字深处的精神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与文明重建后的封建割据时代产生感知错位,在古代时空中植入现代思想与价值观。庆国是庆帝的“家天下”,芸芸众生不过是庆帝棋盘中的“棋子”,皇权视天下人为奴,庆帝为庆国社稷牺牲臣民。而“穿越者”范闲追随母亲叶轻眉的脚步,心怀自由、平等的现代精神,从神庙走出反抗封建王权,让权力为百姓之幸福让位,象征着时代一定会进步,落后的社会理念将会被淘汰,进而凸显对于权力与人性的思考。大国之下有小家,《庆余年》对于人物间的情感羁绊进行了深入挖掘,如皇室中的亲情与构陷、江湖里的快意与恩仇、挚友间的相伴与成全,古今社会中共通互融的价值观念在剧中彼此交叠映照,避开了“缺乏人文关怀”“价值观混乱扭曲”等古装剧常见雷区,于历史氛围中还原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庆余年》的成功让业界看到网络IP改编的巨大潜能,古装剧不止于“宫斗权谋”,同样可以在娱乐大众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保持文化旨趣。未来,不仅限于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将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影视剧的创意源泉和根基,选择具有巨大产出效应且意蕴丰富的作品作为故事文本是前提,而关键是如何在文字转向影像的二度创作中突破模式化的藩篱,实现影像创新与内核价值,丰富新时代的审美文化内涵。

注释:

①李鹏飞:《中国历史电视剧叙事艺术》,第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

②戴清:《皇权批判、身世传奇与爱情想象——对〈大明风华〉〈庆余年〉等剧集的艺术分析与文化阐释》,《艺术评论》2020年第5期。

③徐海龙:《历史剧的文化身份探析》,《中国电视》2006年第9期。

④李诗语:《从跨文本改编到跨媒介叙事:互文性视角下的故事世界建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总编:凌逾

   责编:张紫嫣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 2274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