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凌逾 陆婵映:2019年香港文学研究综述

凌逾 陆婵映 跨界经纬 2022-12-18


2019年香港文学研究综述


凌逾,陆婵映

原文刊登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摘 要】:2019年的香港文坛,文学创作持续展现爆发力,新人辈出,更可见多位久违的作家推出新作,多世代同台,围绕我城构建故事,精彩纷呈。五四运动迄今已逾百年,回望“五四”文学,以整体的、辩证的、历史的眼光来审思香港现代文学传统是2019年香港文学研究的另一重点。作家作品论也硕果累累,对香港老中青作家作品的挖掘更深一层。香港文学是一座富矿,期待香港文学能与湾区文学建立对话,摸索出新时代的文学。

【关键词】:香港文学;粤港澳大湾区;湾区文学;五四运动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 (2021) 04-0072-12


回顾2019年香港文学,收获与经验并存,欣喜与遗憾同在。本文以2019年出版的香港文学作品专著和发表的论文为基础,从文学创作、研究评论、文学活动、文化政策四个方面进行梳理,重点介绍纪念“五四”百年和陶然逝世等重大文化事件,试图勾勒出香港文学的年度画像。面对大量精彩的作品,笔者仅能以一隅之视角观察,无法完整爬梳,必有诸多遗漏,期望能引起读者探阅更多香港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一窥香港文学创作的丰沛与精彩。


一、平凡故事,追忆我城


深入香港这座城市的生活之中,看一看香港人的平凡故事,或许更能读懂人心,更能感受历史。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这是香港文学的意义。世人多将水泥森林、快节奏、竞争激烈的香港视为冰冷城市,但是,2019年的香港作家作品却使我们看到了香港温情的一面。2019年,香港作家的大部分创作——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都能体现他们对我城故事的深度思考,以及以文学留住记忆中的香港的创作姿态。



(一)小说创作


先看小说创作。《命子》【1】是董启章长篇小说创作的一大突破,书名取自陶渊明的同名长诗,第一部分《命子:果》采用非虚构写法,以散文形式记述董启章在儿子“果”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苦乐酸甜、父子之间日常相处的点滴以及身为人父的感悟,第二部分《笛卡尔的女儿》和第三部分《命子:花》则完全是文学创作,董启章并没有女儿,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却曾与荷兰女佣生过一个早夭的私生女,董启章通过虚构笛卡尔的传记,想象有女儿的人生。《我的世纪》【2】是许荣辉从个人经历出发,对香港的平民生活与时代变迁所作的个体叙述,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画面,如同香港社会的老照片,展现出196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历史嬗变,这部饱含旧时记忆与情感体验的作品集,无疑是一部个人的香港史。《来娣的命根【3】是王良和的第三本小说集,作者从一个人疯癫的过程开展小说考古,深入个体记忆、情感世界、人生际遇,从中发掘历史,窥探人性,透视文化,思考人和地的命运。


陈志坚的《离群者》【4】内共收录六篇小说,有写实风格的《风声》《倒数七日》《前途》, 有科幻路线的《岛》,有电影感极强的《葬》,还有寓言体的《旅程》。虽然这六篇小说关涉的主题及情感皆普世而跨域,但皆是原汁原味的香港文学,这些生命故事敏锐地触碰了社会的隐秘角落。《乌亮如夜》【5】是麦树坚睽违七年出版的小说集,麦树坚近年专注散文写作,其细腻的笔触和对生活空间的观察也转化到小说作品中,《乌亮如夜》是麦树坚首次挑战创作中篇小说,糅合现实与虚构,思考人性、死亡、命运等命题。曾出版过“寻花”“寻它” 系列图文书的叶晓文,以本地自然生态为主题出版短篇小说集《隐山之人In situ》【6】,此书以虚构的小说情节,融合40多个动植物品种,当中包括香港已消失的物种,通过博物画风格绘制插图,并辅以介绍,藉此探讨人类与大自然如何共生共存的问题。



周婉京曾任香港《大公报》收藏版主编,2019年她获评第45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并出版了“三城女事”系列小说。《隐君者女》【7】聚焦当代中国“80后”“90后”的焦虑与困境,通过北京与香港的双城记讲述一个年轻女记者吴瑾瑜从流浪到归家的心灵之旅。吴瑾瑜周旋在多个男人之间,寻找爱情,寻找母亲,也寻找自己。《相亲者女》【8】同样关注年轻人的焦虑与困境,主人公金小姐才貌俱佳,却在漫漫求学路上成为大龄“剩女”,迫于无奈,被亲人和友人多次安排相亲,从中反映当今社会婚恋等社会问题。


(二)散文创作


香港散文创作是寻常巷陌的笑声泪影,可深可浅,随心随兴,老少咸宜。《卢玮銮文编年选辑》【9】由许迪锵编纂,为助读者了解作品背景及当中的人事旨趣,编者在其中加入了相关新闻纪录,这本书既是一部半自传式的纪录,也是具有历史性的实录,读其文,彷佛与卢玮銮一起走过60多年的香江岁月。2019年《香港文学散步》【10】第三次修订本出版,其中添加大量文章、图片,以新的角度使读者在漫行中认识当年香港的社会面貌,从而发现今昔的互动。


2019年西西产量颇丰,《看小说》【11】是她的读书笔记,西西说自己不会写文评,但作家们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比起艰涩的评论语言,西西的文字更平易近人,但字里行间也不时可以看见她的尖锐批评。《我的玩具》【12】是西西多年玩具专栏的结集,是一本谈玩具的书,在电子游戏盛行的年代,重拾这些精致而朴实的玩具也十分有趣。《在香港》也是周洁茹的散文集,包括故乡、香港、写作、问答四辑,触及美食、异乡、风物等话题。作为一个从内 地出国最后又到香港定居的写作者,周洁茹以文学审美的视角观望自己的生活轨迹,饱含丰富的女性私人化体验。


西西《我的玩具》


董桥读胡适读了几十年,五四运动百年之际,他缅怀胡适对世界、对国家、对山河、对生灵的关爱和担当,出版了《读胡适》【14】,该书大体上依据胡适的生平来组织结构。樊善标的散文集《发射火箭》【15】网全书分三辑,第一辑“说人的话”来自阅读的感想,第二辑“自说自话”写生活的况味,第三辑“远年笑话”则是应关梦南和智疯之邀,为他们所编的副刊而写。


活跃于香港文化界的青年女作家邓小桦,文笔时而潇洒快意,时而恍惚诗意,独具个人风格,她对文化和社会现象、个人生活皆有独到感想。《恍惚书》【16】是邓小桦的读书笔记, 此书以阅读为主轴,兼及文化评论,也分享阅读书单,时而抒情,时而犀利。闵捷编著的《香港故事——50个独特视角讲述百变香港》【17】分为风物地理、历史天空、人物志、众生相、 生活百态五个章节,带领读者走进香港的街头巷尾,领略香港的风土人情。《灵性签》【18】是林幸谦的散文集,描写了作者从青涩少年期到知悉世事的成年期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读者在林幸谦的追忆中,跟着他一起会友、游历、读书、品茗,使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刘绍铭和梁淑雯编写的《给孩子的港台散文》【19】选取了 37位作者的59篇散文,只要读者有童心, 即可感受到文字所迸发的童趣。


在香港文化中,饮食是重要而有趣的一环。大牌档等街头食档、老字号的酒楼食肆,都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邹芷茵的《食字餐桌》【20】带读者回味逐渐消逝的味道与情感。杨明客居香港六年,收集香港集体记忆与饮食文化特色,游历大街小巷,梳理城市特质及历史发展脉络,写成《情味香港》【21】,她笔下的香港不再只是重商重消费的璀璨城市,而是杂糅城乡差异、多元文化的生活之所。透过作家们的观察,我们得以见到有情、有味、有温度的香港。


木子以文字作镜头,聚焦世间百态,用细腻笔墨浓缩城市生活,《远去的风景眼前的你》【22】 是木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这是一本游记、一本散文集,更是心灵和外界环境碰撞后所产生的思想火花。


(三)诗歌创作


2019年出版的《西西诗集》【23】是西西诗歌创作40年的合集,涵盖了她在不同时期的感触、观察、经验与体会。西西或谐或庄的诗歌道出了这个城市及其居民的品格,证明了一个城市的故事不必是宏大的叙述,也可以是表面琐碎的絮语、寓言或者童话。


《西西诗集》


《昨夜风未冷:马觉诗选三集》【24】是马觉出版的第四本诗集,虽然本书未能赶及在诗人生前出版,但所有篇章除了 “补遗” 一节,均由诗人于生前编列,读者可以从此诗集看到诗人一生的思想与情感历程。陈德锦多年来从事新诗、散文、小说创作,并曾于岭南大学中文系、浸会大学国际学院任教文学创作课程,2019年出版的《有情风景》【25】即选入诗作50余首, 以一隅之景或一时之感导引全篇。201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长镜头》后,香港本地诗人周汉辉在2019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光隐于尘》【26】,周汉辉擅长以长镜头凝视生活,用冷静的笔锋触及香港市民的点点滴滴。


《周国伟文集》【27】,是香港作家周国伟的创作与评论合集,周国伟的新诗都是源自生活, 取材自日常,语调舒缓,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寄托了诗人对世俗的思索、质疑 和向往。青年诗人吴智欣与朋友成立了 Kubrick Poetry诗会,2019年她的第一本中英文诗集《维多利亚港的野猪》【28】出版,该诗集以野猪的呼唉展开,在充满张力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生命的永恒本质,呈现新闻中看不到的香港。


(四)文学评论


蔡益怀的《阅读我城:文学评论集》【29】,关注近20年来香港小说的生态,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在地情怀与社会历史经验、人情世态。文学是现实人生的艺术产物,是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透视镜,蔡益怀选择以这面透视镜来审视“我城”,是为了更准确地解说香港的前世今生。王良和的《文本的秘密:香港文学作品析论》【30】以文本细读的方法,精析了六位香港作家—— 西西、梁秉钧、刘以鬯、黄国彬、钟伟民、胡燕青——的作品。亦舒小说与其它流行小说最不同的地方,大概是其强烈的女性意识。《倪匡蔡澜看亦舒小说》【31】一书中,倪匡从形式角度分析亦舒的小说,蔡澜剖析亦舒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二人对亦舒小说的研究可使我们对亦舒小说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聚焦史料,审视五四


2019年对香港文学研究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本年度的本土文学研究大事当属《根著我城:战后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学》【32】的出版。陈智德潜心研究香港文学史多年,终有涉及当代文学史面貌的著作面世,实为重要突破。本土与非本土共同构成香港文学本土意识的复杂性,书中讨论香港本土意识的种种面向,以“流动”与“根著”这组相反相成的概念考察香港文学中的本土意识。冼玉仪的【33】以华人出洋前往加州为案例,探讨了香港在华人移民史中的作用,香港作为华人移民的中介之地,是资金、货物、信息、通信的桥梁,也为移民提供各种与家乡保持联系的方法。


赵稀方《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也在蓬勃发展,有不少重要的研究论著。报刊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文本资料,赵稀方是内地研究香港报刊的佼佼者。赵稀方2019年推出专著《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34】,与他的《小说香港:香港的文化身份与城市观照》【35】交相辉映, 构成了香港文学研究领域的“双璧”。现代报刊既是历史材料,也是一种历史建构。《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旨在梳理香港文艺报刊的脉络,探索香港文学的前世今生,研究报刊如何呈现香港,从而深入剖析香港报刊文学史。


关于香港最早的文艺期刊,文学史的说法一般都来自阿英。据阿英的《晚清文艺报刊述略》【36】所述,香港最早的文艺期刊是1907年的《小说世界》和《新小说丛》。赵稀方【37】 考证后认为阿英当时所掌握的资料并不全,遗漏了香港更早的一种文艺报刊《中外小说林》。刘俊【38】认为赵稀方对“报刊现场”的返回,以广泛累积的香港报刊阅读为基础,从“量” 中发现问题,抽丝剥茧,依凭香港报刊还原香港文学历史现场的真实形态。《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主要讨论的是1980年代以前的香港报刊,但赵稀方对香港报刊的研究并不止于此,2019年,他在《大公报》连载发表《从〈香港文学〉看香港文学》,旨在借《香港文学》概观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香港文坛。


同样关注香港报刊的还有樊善标和危令敦。樊善标的《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39】从报纸副刊入手,探讨了香港文学的生产、发展及个性,涉及《大公报•文艺》《立报•吉林》《星岛日报•学生园地》《新生晚报•新趣》等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副刊。危令敦的《〈当代文艺〉研究:以香港、马新、南越的文学创作为中心的考察》【40】着眼于香港文学期刊《当代文艺》,旨在阐述《当代文艺》的文艺立场、内容与特点,并剖析其三大稿源地的作者阵容及其文学取向,为读者再现此文学期刊的基本风貌。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全套五期《波文》,《波文》是香港波文书局出版的文史期刊,由藏书家黄俊东担任主编,《波文》是一群文化人的理想实践,出版宗旨是容纳不同立场和不同见解。


也有研究者以宏观眼光研究特定时期的香港文学。霍启昌在史学领域深耕30多年,锐意钻研香港历史档案等史料及晚清至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出版的主要报刊等。霍启昌的《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41】介绍了近代时期有关香港及香港人的史实,使读者了解香港及香港人曾扮演过的重要角色及其对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黄万华的《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42】对大陆、台湾、香港文学展开整合性研究,深入探析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血脉联系,以文学史观的调整和深化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也为当今文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该书着眼于被学术界忽略的1945年至1949年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将该时期和1949年后的文学打通,同时将三地文学历史整合在一起展开研究,构建一种全新的“大文学史观”。


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任教中国现代文学近20年,并于2016年获邀在腾讯新闻网上平台现场直播文学课,观看次数超过百万。《许子东现代文学课》【43】为此经典课堂文字实录,以隽言妙语描绘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面貌,内容包括“五四”的起源,各家流派的分野, 新诗、散文、戏剧、小说的发展,涉及鲁迅、巴金、沈从文、张爱玲等多位名家。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在这百年间,“五四”精神并没有缺席,一直存在于香 港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香港学者从各种角度来解析五四运动及其影响,以小观大,对“五四” 以来的文学、历史、思想进行回顾和反思。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推出的“五四百周年回顾”丛书——分别为陈占彪的《五四现场》【44】、桑农的《五四百年评说》【45】、沈展云的《五四思想论战》【46】、林贤治的《五四新文学正典》【47】、陈学然的《家国之间: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48】和《潮起潮落:五四运动精神变调》49】——重新整理五四运动的文献,梳理历史,总结成就,阐发意义。该丛书前四册由内地学者林贤治策划,内地专家学者编著;后两册为历史文献汇编,由香港学者陈学然编著。


为了解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陈占彪花了大量精力搜罗与五四运动有直接关系的出版材料,并尽可能找到原始文献,加以整理校勘,以恢复文本的原本面貌,编成《五四现场》一 书。桑农的《五四百年评说》收录的文章共分三部分:见证者说、观察者说、回溯者说,分别从当事人、1949年后的海外学者及1979年后的中国学人的角度出发,从中编选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既是“五四”评说总览,也可从中管窥百年历史风云。沈展云的《五四思想论战》从“五四”论战中选择了八个思想文化论争议题,包括东西方文化、新旧思想、文言白话、问题与主义、整理国故、科学玄学、宗教自由及人权论争,将其中富有启发意义的重要文献归类整理,展现“五四”革新者普及现代思想的成绩。林贤治的《五四新文学正典》则从“五四” 文学作品出发,“五四”时期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经受了长时间的考验而得到确认,故名正典。通过这些作品,可见证新文学的创造与传播,深入了解“五四”文学的文化蜕变。陈学然的《潮起潮落:五四运动精神变调》通过选辑五四运动期间《晨报》《大公报》《每日评论》 《民国日报》《申报》的报道与评论,使读者回到“五四”现场,感受学生群体在国家危难之时用血与汗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的情景;《家国之间: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则是一部五四运动在香港的发生史、纪念史及诠释史,作者充分利用报纸、文集、杂志等资料,解说“香港的五四”如何同于、异于“国家的五四”,从而洞察在时代变局下香港人的心态变迁。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


周佳荣、黎志刚、区志坚编选的《五四百周年:启蒙、记忆与开新》【50】收录了 40多篇文章,呈现了五四运动的多元面貌。《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51】一书中王德威、陈平原、 陈国球、钱理群等51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揭开五四运动的问题性与论争性,此书旨在回顾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角度的五四运动,这三者息息相关,构成五四运动论述和想象的基础, 以此触动种种社会实践,以众声喧哗的形式呼应“五四”精神——各抒己见,自由表达。


《五四运动史》【52】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的代表作,周策纵1948年赴美国留学,由其博士论文扩写而成的《五四运动史》一书以英文出版,是西方世界研究五四运动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宏大的历史框架、客观的叙述角度,详细论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思想条件,同时探讨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历史作用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等问题。陈平原和夏晓虹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增订本)》【53】 立足于回到现场,通过当事人及旁观者的叙述触摸历史,精选出与五四运动关系密切的60余位人物,主要有为人师表、横空出世、内外交困、众声喧哗等部分,挖掘学者教授、青年学生、政坛人物及观察者在“五四”及前后时期的主张、思想及行动。


陈学然和吴家豪【54】从香港华商总会对“五四”在地化的迎拒角度研究“五四”在香港的状况。林幸谦【55】从张爱玲小说出发,研究“五四”女性文学的逆向写作,认为张爱玲对 女性主体身份的定义与对男权法则的解码、解构,拓展了女性抵抗的空间。


以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也相继举行。2019年4月26曰至27日, 2019年海峡两岸暨香港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台湾中央大学举行,论坛议题涵盖百年来“五四” 精神的传衍与实践、“五四”人物的再评述等。2019年5月9日至10曰,香港科技大学举 办“五四之后:当代人文的三个方向——夏志清、李欧梵、刘再复”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 会议以“五四"百年为背景,聚焦夏志清、李欧舜、刘再复三位学者的研究历程,探讨他们 所代表的当代人文研究的三个方向——感时忧国、对话世界和放逐诸神,王德威、李欧梵和刘再复分别以《五四之后:有声的香港》《漫谈晚清和“五四”时期的“西学”与国际视野》《“五四”的失败和我的两次挣扎》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从1919年到2019年,“五四”精神遍传世界各地,众声喧哗,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态, 也引发互为镜像的对话。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是近代中国的文化符号,在深入探讨和客观反思的同时,更应注意五四运动开创的新思维、新事业和新方向。


三、研究作品,灼见名家


2019年香港作家作品论的研究也非常丰富。2019年3月9日,陶然于香港东区医院逝世,享年76岁。陶然深度参与香港文学的建构与发展,1984年参与创办《香港文学》,曾任执行编辑,2000年接任总编辑,18年间积极提携文学新人,并致力于将杂志打造成兼顾创作与批评的文艺平台,为全球华文作家提供文学空间。


《香港文学》2019年4月号特设“悼念陶然先生”专号,专号首篇是王良和的《我其实 是想见见你——悼念陶然先生》【56】, 2019年3月9曰下午陶然本打算参加王良和的作品读书会,因感冒未能出席,孰料读书会结束后王良和得知陶然去世噩耗。曹惠民【57】追忆与陶然大学同窗期间偷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珍贵时光,两人相识相知数十年,经常藉研讨会互相探访对方,文化考察更是形影不离。袁勇麟【58】追忆与陶然的结识,认为陶然不但是一个勤奋的作家,更是一个资深的编辑。赵稀方【59】回忆陶然生前的点点滴滴,陶然似乎早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2018年陶然担任《香港文学》顾问,辅助继任编辑周洁茹。此外,还有刘俊、 凌逾、徐诗颖等数十位学者、作家撰文以示悼念之情。《城市文艺》2019年第100期特设“送别《香港文学》次任总编辑、作家陶然先生”专辑,15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回忆、悼念陶然, 全方位展现这位大师的一生。


刘以鬯


为纪念创刊总编辑刘以鬯逝世一周年,《香港文学》2019年6月号特辟”纪念刘以鬯先生逝世一周年”特辑,梅子、黄维樑、卢因、黄劲辉、阿丁分别从文本、交往、影响等角度,追忆刘以鬯。梅子【60】以亲历者视角,讲述由其编辑的《刘以鬯选集》和长篇小说《陶瓷》 的出版经过,并结合《时间》等作品讲述刘以鬯的创作观念和写作特色。黄维樑【61】从刘以鬯的《酒徒》说起,认为《酒徒》部分内容采用意识流写作手法,但全书的规模、篇幅、雄心、意识层次等都不能和《尤力西斯》相比。《名作欣赏》2019年第1期推出陈国球主持的“刘以鬯:世纪人生与文学”专辑:梁淑雯【62】附溯源刘以鬯的文学思想和活动,认为刘以鬯受到称颂的《酒徒》《寺内》等小说的艺术实验早在重庆办报时期便已开始;陈子谦【63】聚焦于刘以邕的“故事新编“,以重写《西游记》的《孙悟空大闹尖沙咀》《蜘蛛精》,新编《西厢记》 的《寺内》《崔莺莺与张君瑞》,以及改写神话的《盘古与黑》等为例,展示刘以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改编同一故事,实践小说实验,并检视其对后继者的影响;区仲桃【64】关注刘以鬯理想中的现代主义,认为其中包含三种元素——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技巧、现实主义的社会现实和内心真实、理性思维主导的小说结构。汪胜【65】认为刘以鬯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抗战到内战再到迁港,直至见证香港回归,大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尽在眼底。邓观杰【66】从刘以鬯的小说出发,思考1950年代南来文人香港认同的建构,并提出考察香港主体建构时应同时关注其外来成分。陈持【67】详细分析刘以鬯小说对意象技巧的创新运用,从意象与主题、结 构两方面进行论述,对这位富有探索精神的作家从全新的角度进行研究。


斯人已逝,侠义永存,金庸的武侠小说承前启后,影响深远。金庸逝世一周年之际,相关研究仍继续发展。当前学界对金庸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层面,结合小说图像和文本多模态叙事视角的研究尚不多见。杨雷力【68】从金庸武侠小说的市场拓展出发,分析金庸武侠小说通过漫画、影视、游戏等多方面的拓展,从单纯的通俗文学、武侠小说,进而发展成一种文化符号,发展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牌。陈风华【69】以视觉设计语法、图像认知框架和图文符际模型为理论指导,以金庸“御用”画家为金庸小说创作的插画为研究语料,深入考察插画图文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及图文关系。邱健恩的《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70】是第一部金庸小说的漫画全纪录,从漫画中我们可以寻找失落的旧版故事,窥探金庸的原创奇想。此外,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2018年12月16日,第四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研讨主题是“金庸小说影视改编暨武侠影视创作。”【71】

金庸


西西研究方面颇有新论。《字花》2019年第80期设“西西时间”栏目,从西西浮世绘、 西西年表、西西辞典、译西西、读西西、西西新作、西西物事等方面展现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西西。陈思【72】对西西作品中的文图互涉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西西在创作过程中对图画与文字的有意整合,探讨其整合的路径,以及在叙事结构、语言表达与读者接受方面产生的全新效果。王灵玉【73】以西西思想意识的变化为切入点来分析西西不同时期的小说文本,意在探讨西西的乌托邦理想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从寻找身份归属到寻求精神寄托的转变是西西作品的关键。艾艳红【74】从创新性实验叙事建构角度分析《哀悼乳房》,认为其最大特色是异于传统的后现代叙事策略,以及采用零碎的小叙事组织结构。


梁秉钧和董启章研究方面也有新的发展。邱可怡【75】着重分析了顾彬、居瑞安两位学者从德、法两地固有的文学传统出发,理解和诠释也斯的文学及文化观点,通过也斯的创作重构香港文学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的位置。董启章研究方面,林肇豊【76】通过比较董 启章的V城系列、《永盛街兴衰史》与朱天心的《古都》《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漫游者》,指出两者的失城书写看似相似,但在主题表现、历史意识和精神特质上实有关键性差异,并不适合皆以后遗民涵纳之。王伟嘉【77】以董启章的叙述个性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认为董启章意图打造一个纷繁多样的文学世界,以此描摹香港当代社会。


新锐作家葛亮2019年暂无作品发表,但关于他的研究并未停止。陈佳冀、熊瑶结【78】认为葛亮的小说赋予南京一种特殊的魅力,他深入民国时期的曰常生活,塑造军阀、名伶、寓公、商贾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但葛亮为了进入民国历史、文化场域时所展现出来的个体经验,也成为他未来创作中的一大考验。《北鸯》自2016年出版以来,相关研究论述丰 富,如探讨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承继、对文本语言与结构形式的创新、对所融涉的历史的想象等。葛亮【79】认为饮食作为《北莺》的线索之一,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实现对传统文化 的反思,徐诗颖以“历史书写”为主题对葛亮进行访谈,两人以对话的方式再次呈现《北莺》的历史深度。艾尤【80】从历史书写与文化言说两个层面切入,分析《北莺》如何从家与国、个人与时代的历史辩证,以及中与西、新与旧的文化辩证等角度,借由宏观与微观、表征与 内里、传统与现代等维度,在介入历史和复归传统的过程中,透露出当下的文化立场和现代性思考。


黄碧云是香港新生代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马海洋【81】采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式,将黄碧云小说对香港的想象置于1980年代以来的香港社会现状这一历史语境当中进行分析。黄濒瑶【82】选取黄碧云的《烈女图》和《烈佬传》为主要研究对象,两书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体现了黄碧云书写香港本土历史经验的决心,书中的小人物们无疑是香港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的缩影。陈庆妃和张嘉茵【83】认为借由非虚构文学的社会承担以及对香港本土价值的重新思考,黄碧云走出了后殖民写作,实践其“有重量的自由”之文学信仰。王孟儒【84】从女性的反抗、男性形象的弱化与女性形象的重构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媚行者》在女性写作方面的突破,认为其突破了男性话语,构建了女性言说。


四、携手共进、融创湾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85】,这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合作。香港与内地的互动交流日趋频繁,尤其是区域间的学术研讨会、文化交流、文艺演出、艺术节等活动层出不穷。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6月24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在广州开幕,整合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共建人文湾区,本届艺术节主题为“湾区花正开”。2019年7月6曰,“粤港澳大湾区 文学周”开幕,文学周活动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成立签约仪式、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粤港澳三地作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风活动等。2019年11月2日,“走向媒介融合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国际论坛在广州召开,此次会议的关键词为“媒介融合”与“粤港澳大湾区”。2019年11月12日,“守望初心•文传两岸——第七 届海峡两岸文学笔会”在厦门开幕,作为笔会的重要内容,“光耀海丝•情满中华——海峡 两岸暨港澳文学研讨会”于11月12日至13曰举行,80多位作家、学者以文学议题为纽带进行研讨和采风,以期进一步密切文学界的往来互动,推动新时代“海丝”文学研究和创作。2019年12月14曰至15日,“区域视野与想象空间——粤港澳文学研讨会”在江门新会举行, 与会专家围绕粤港澳文学的历史与现实、区域互动与视域融合、粤港澳城市题材书写、华侨华人原乡想象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培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的成立有着多重的意义,首先是搭建起粤港澳文学组织互联互通的平台,使三地作家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其次是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有效机制, 三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从创作、出版、推广到作品的版权输出,都有了初步的制度安排,使合作的有效性得到保障;第三是为人文湾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86】


粤港澳文学建设如火如荼,香港文学活动也丰富多彩。2019年第30届香港书展以“科 幻及推理文学”为主题,设置主题专区“文游四度空间”,介绍九位香港科幻及推理文学作家, 包括杜渐、倪匡、黄易、李伟才、梁科庆、谭剑、徐焯贤、陈浩基及厉河;文艺廊特设“三十 连绵书展情”专区,展出历届书展的珍贵照片、纪念品等,与读者重温香港书展的点滴;书 展设有八大讲座系列,广邀各地的作者与读者分享写作心得,互动交流。


2019年11月,第十五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揭晓,叶英杰的《旁观生活》、孙慧怡的《不带感伤的回忆》、许荣辉的《我的世纪》、陈志德的《板荡时代的抒情:抗战时期的香港与文学》、 演然的《绿色地狱》分获新诗组、散文组、小说组、文学评论组、儿童少年文学组双年奖。北岛、鄂复明编的《今天四十年》、丘世文的《尤明实录》、王家琪等人编写的《西西研究资料》、余英时的《余英时回忆录》、黄碧云的《卢麒之死》等11本书入选第十二届“香港书奖”2019年《亚洲周刊》小说类十大好书名单: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董启章的《命子》、阿来的《云中记》、黄春明的《跟着宝贝儿走》、七月的《群星》、陈楸帆的《人生算法》、 黄锦树的《民国的慢船》、骆以军的《明朝》、庞贝的《独角兽》、远子的《白日漫游》。



谈论城市文化总离不开杂志,文学杂志是编辑眼界和文学视野的反映,是编者、作者、 读者三方的沟通桥梁,也是出版者、发行商、书店各方的纠缠之所,香港文学杂志更是香港文坛运转的载体。


2019年度《香港文学》回归了文学杂志最为常规的栏目设置:专辑、小说、散文、诗歌、 评论、文艺漫谈和编者语。相较于之前的小说舞台、散文家园、文艺茶座、批评空间、世纪诗群、卷首漫笔等栏目标题,新的栏目名称似乎少了些老派的文艺气息,多了些后生的果断凌厉。2019年《香港文学》刊发的涉及香港文学的有“香港作家小说专辑”“香港作家散文专辑”“香港文学研究专辑"''潘耀明先生研究特辑"等9个专辑,占全年16个专辑的比例过半,足以说明《香港文学》立足香港本土文学的办刊宗旨。


《字花》创刊于2006年,创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为宗旨,力图打破香港文 学杂志的固有形式,展示文学年轻、活泼和多元化的一面。2019年,《字花》全年设置“香港文学开引号”:第78期回顾素叶出版社的文学杂志和丛书,并介绍丘世文这个传奇人物的风流与坚守;第79期介绍香港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和1960年代的重要期刊《中国学生周报》;第81期带领读者走进地志文学,了解侣伦,等等。《城市文艺》则越来越重视世界文学的发展。《城市文艺》2019年第101期推出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阅读心得,第102期推出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作家小说推介。2019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将2018年和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起公布,分别授予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以往《城市文艺》都在奖项揭晓当月赶组相关文稿制成特辑,2019年也不例外,特设“2018 及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辑”,以飨读者。





“香港国际诗歌之夜”是由北岛于2009年发起与创办的国际诗歌节,每两年一届,特邀世界著名诗人共聚香港,进行交流研讨和诗歌朗诵,已成为国际诗坛上最成功的诗歌活动之一。2019年11月19曰至24日,“香港国际诗歌之夜”踏入十周年,以“言说与沉默”为主题,50多位世界知名的诗人与音乐家齐聚香港,以诗歌碰撞音乐、现代舞、视觉艺术等多媒介元素,迸发一系列沉浸式的丰富体验。


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方面,有赵稀方的“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乐琦的“香港文学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互动关系研究”、申明浩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研究"、李小瑛的“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方向、模式与机制研究“、周锐波的 “多空间尺度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韩兆洲的“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机 制体系统计测度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陈玉梅的“粤港澳大湾区政府大应急协调机制下的 基层社区韧性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杨爱平的“府际关系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机制体系研究”等,涵盖了文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从中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日益重要。


五、结语


2019年的香港文学围绕着我城的故事在不断蔓延。史料的挖掘,尤其是报刊的研究, 已经向更深更远处溯源。恰逢五四运动百年纪念,“五四在香港”的研究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作品论也更加结合当下,方向越来越多元。打造大湾区文学,实际上就是要打造文学的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可以在资源上补香港的不足,通过大湾区的合作解决香港资源贫乏的问题。香港可以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契机,取长补短,加强自己的独特风格。香港文学扩大了中国文学的疆域,也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与类型。虽然香港文学的场域很小,但气场很大,有广度,也有深度,辐射力也超乎想象。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中,香港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码头”。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董启章.命子[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

[2]许荣辉.我的世纪[M].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3]王良和.来娣的命根[M].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9.

[4]陈志坚.离群者[M].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9.

[5]麦树坚.乌亮如夜[M].香港:后话文字工作室,2018.

[6] 叶晓文.隐山之人 In situ[M].香港:PPLUS LIMITED, 2019.

[7]周婉京.隐君者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9.

[8]周婉京.相亲者女[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

[9]卢玮銮,许迪锵.卢玮銮文编年选辑[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

[10]小思.香港文学散步[M].3版.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9.

[11]西西.看小说[M].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2019.

[12]西西.我的玩具[M].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2019.

[13]周洁茹.在香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4]董桥.读胡适[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9.

[15]樊善檄.发射火箭[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

[16]邓小桦.恍惚书[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19.

[17]闵捷.香港故事——五十个独特视角讲述“百变”香港[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

[18]林幸谦.灵性签[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9.

[19]刘绍铭,梁淑雯.给孩子的港台散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9.

[20]邹芷茵.食字餐桌[M].香港:后话文字工作室,2019.

[21]杨明.情味香港[M].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9.

[22]木子.远去的风景眼前的你[M].香港:人文出版社,2019.

[23]西西.西西诗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4]马觉.昨夜风未冷:马觉诗选三集[M].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25]陈德锦.有情风景[M].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9.

[26]周汉辉.光隐于尘[M].香港:石磬文化有限公司,2019.

[27]周国伟.周国伟文集[M].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28]吴智欣・维多利亚港的野猪[M].香港:kubrick, 2019.

[29]蔡益怀.阅读我城:文学评论集[M].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30]王良和一文本的秘密:香港文学作品析论[M].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19.

[31]倪匡,蔡澜.倪匡蔡澜看亦舒小说[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9.

[32]陈智德一根著我城:战后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学[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

[33]冼玉仪.穿梭太平洋:金山梦、华人出洋与香港的形成[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

[34]赵稀方.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

[35]赵稀方.小说香港:香港的文化身份与城市观照[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8.

[36]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37]赵稀方.关于香港文学起点的几点辨析[J].文学遗产,2019 (1):187-190.

[38]刘俊.“报刊考古”与“历史建构”——评赵稀方的《报刊香港——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口香港文学,2019 (10):13-20.

[39]樊善标.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M].北京:中华书局,2019.

[40]危令敦.《当代文艺》研究:以香港、马新、南越的文学创作为中心的考察[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9.

[41]霍启昌.香港与近代中国:霍启昌香港史论[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

[42]黄万华.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

[43]许子东.许子东现代文学课[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

[44]陈占彪.五四现场[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45]桑农.五四百年评说[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46]沈展云.五四思想论战[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47]林贤治.五四新文学正典[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48]陈学然.家国之间:五四在香港百年回望[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49]陈学然-潮起潮落:五四运动精神变调[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9.

[50]周佳荣,黎志刚,区志坚.五四百周年;启蒙、记忆与开新[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

[51]王德威,宋明炜.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

[52]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王润华,等译.王润华,黎汉杰,编校.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53]陈平原,夏晓虹.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增订本)[M].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9.

[54]陈学然,吴家豪.香港华商总会对五四在地化的迎拒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1 (3):56-64.

[55]林幸谦.张爱玲和五四女性文学的逆向写作[4职大学报,2019 (5) :1-10.

[56]王良和.我其实是想见见你 悼念陶然先生[J].香港文学,2019 (4) :4-5.

[57]曹惠民.五十五年的兄弟情——痛悼老涂[J].香港文学,2019 (4);76-78.

[58]袁勇麟.千古文章未尽才[J].香港文学,2019 (4) ;46-57.

[59]赵稀方.陶然的告别[J].香港文学,2019 (4) :117-119.

[60]梅子.《陶瓷》,这鲜活有趣的话题——为刘以曾先生一周年祭而作[J].香港文学,2019 (6);52-56.

[61]黄维梯.文学的“藏山〃和“传人”——从刘以盥的《酒徒》说起[J].香港文学,2019 (6):57-59.

[62]梁淑雯.三种身份之三地情缘:浅谈刘以曾主编的《国民公报》副刊[J].名作欣赏,2019 (1):47-53.

[63]陈子谦.借他人酒杯的酒徒——刘以俚“故事新编”纵论[4名作欣赏,2019 (1) :53-57.

[64]区仲桃.刘以曾的现代主义[口名作欣赏,2019 (1):58-63.

[65]汪胜.香港文学大师刘以曾的花样百年[J].名人传记,2019 (3):84-88.

[66]邓观杰.建构香港的视线——刘以博小说中的南洋与上海[耳.中国文学研究,2019 (48):285-320.

[67]陈持.论刘以智小说意象技巧的运用[J].名作欣赏,2019 (30) :30-33.

[68]杨雷力.金庸武侠小说的市场拓展[口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6 (5):26-35.

[69]陈风华.视觉“江湖”:金庸武侠小说多模态叙事[口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5 (1) :134-142, 195-196.

[70]邱健恩.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9.

[71]杨晓林,周艺佳.金庸小说影视改编暨武侠影视创作研讨会综述[J].电影新作,2019 (1) :157-160, 2.

[72]陈思.西西作品的图文互涉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73]王灵玉一从归属到归宿——西西的身份困惑与精神突围[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74]艾艳缸.西西《哀悼乳房》的创新性实验叙事建构[J].出版广角,2019 (9);91-93.

[75]刀可怡一互为东西——德法学者视野下的也斯、香港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J].清华学报,2019, 49 (1) :151-185.

[76]林肇:B.V城•古都•后遗民?——董启章、朱天心1990年代“失城”书写比较口].台湾文学研究学报,2019 (28):171-197.

[77]王伟嘉.董启章作品的叙述个性[D].合肥:安徽大学,2019.

[78]陈佳冀,熊瑶结.一座城市与一个作家——读葛亮的小说[N].文艺报,2019-11-20 (3).

[79]葛亮.由“饮食”而“历史”——从《北莺》谈起口].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1 (1):31-40.

[80]艾尤.历史到文化的辩证互动——从《北莺》看葛亮的小说创作[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1 (1):41-52.

[81]马海洋.黄碧云小说中的香港想象与意识流变[D].天津:天津外国语大学,2019.

[82]黄濒瑶.创伤视域下的黄碧云“烈”性小说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9.

[83]陈庆妃,张嘉茵.走出后殖民:论黄碧云小说的非虚构转向[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31-40.

[84]王孟儒.论黄碧云《媚行者》的女性书写[J].名作欣赏,2019 (6):108-110.

[8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EB/OL]. (2019-02-18) [2020-08-25].http://www.scio.gov.cn/xwfth/xwbfbh/wqfbh/39595/39957/ xgzc39963/Document/1647919/1647919.htm.

[86]吴小攀,朱绍杰.大湾区文学如何“异军突起” ?[N].羊城晚报,2019-07-14 (A07).


凌逾,陆婵映(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总编:凌逾

   责编:李文文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 2325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