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卷宗首发|在天目里美术馆,当代艺术如何“筑梦”?

W* 卷宗Wallpaper 2023-06-05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将以群展“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作为第二季展览的开启,展览将呈现40余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Matthew Barney、Bernd & Hilla Becher、Donald Judd、石元泰博(Yashuhiro Ishimoto)、刘韡等,以雕塑、素描、绘画、摄影、装置和影像等不同媒介,形成一股关于“构筑”的叙事,探索艺术家与构筑的技艺之间的关系。


“筑梦”展览概念的灵感由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馆长Francesco Bonami与副馆长吴天提出,Stefano Collicelli Cagol与孙熳共同策划。“‘筑’指实体的、理性的构筑,‘梦’指虚幻的、感性的梦境与表达,两条线索相伴相生。艺术创作中总是兼有的‘正在构筑’和‘正在做梦’的迷人进行时状态。”副馆长吴天在采访中这样解读道。



一根高4.3m的柱子矗立在展厅开端,柱体由多个抽象纹样、几何形式的陶器垂直垒成,《谁来测量空间,谁来告诉我时间?(齿轮)》是来自墨西哥的艺术家Mariana Castillo Deball的雕塑作品。艺术家选取古老物件与现代工坊的齿轮零件烧制,形象来源年代不一的陶器在立柱上随机放置,时间在此被错置开来,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叙事顺序。



玛丽安娜·卡斯蒂略·德巴尔 | Mariana Castillo Deball

谁来测量空间,谁来告诉我时间?(齿轮) | Who will measure the space, who will tell me the time? (Gears)


作品图由艺术家与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提供

摄影:Timothy Schenck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和展览的主题一样,天目里美术馆此次展厅设计的动线从“筑”开始,以“梦”结尾。展览分为了8个展区,汇聚了近80件当代艺术展品,整体动线更像是多线叙事交织,并没有设置明确的标准答案,而是在策展中加入更多氛围上的引导,留出合适的空间让观众去漫游。


同样位于展览开端的艺术品来自Phyllida Barlow的《无题:lipchitzplinth2013》,正以抽象而不稳定的形态,挑战观众的观看体验。巴洛常以城市环境为灵感,使用随处可见、简单平凡的材料,予以深化与处理,将其转化为富有寓意的作品,创造了她的反纪念碑式的艺术实践。



菲利达·巴洛 | Phyllida Barlow

无题:lipchitzplinth2013 | untitled: lipchitzplinth2013


作品图由艺术家与Hauser & Wirth提供

摄影:Alex Delfanne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紧接着,Donald Judd的作品《无题》由六个矩形空心金属盒子组成,每个盒子以均匀间隔悬挂于垂直墙面上,这件“极少主义”最具标志性的金属立方雕塑作品,对创作客体进行了极度简化,脱离了可能的象征含义,在空间中成为了一件纯粹作为观看对象的艺术品。



唐纳德·贾德 | Donald Judd

无题 | Untitled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为了表达对物质性本身的探讨,中国艺术家汪建伟的作品系列《”...或者事件导致了 每一个无效的结果。”》 与刘韡创作于2015年的雕塑作品《徘徊者》,应用抽象的原材料进行解构与分析式的创作,实现新的秩序与意义。擅长于使用自然与人造材料创作方式的“物派”艺术家菅木志雄(Kishio Suga),展览作品使用了常用的木材与石材,透过两种与东方连接颇深的素材,艺术、材料、物件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他的创作中产生了新的叙事性。



上图:菅木志雄,无题|Untitled(左);立空 | Rising Void(右)

作品图由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提供

摄影:Young Zhou


下图:“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穿越迷宫般的展览空间,“筑梦”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作品来自贝恩德和希拉·贝歇夫妇(Bernd & Hilla Becher)。贝歇夫妇于1959年开始合作创作,使用8 x 10英寸大画幅相机拍摄日渐消逝的工业建筑,此次展览展出了他们拍摄德国水塔风景的一系列纪实摄影。他们开创了严谨而具有一致性的摄影形式,图像中没有人物与风景的存在,工业建筑如水塔、气罐和高炉等作为主题,从照片上脱颖而出,成为独一的实体。鲜明的黑白冲印、一致的尺寸、频繁以网格呈现的形式都更突出了这种摄影形式。




从左到右依次为:

水塔/杜伊斯堡梅德里希,D. / | Watertower Duisburg Meiderich, D.,1963

水塔/莱茵贝格,D.| Watertower Rheinberg, D.,1965

水塔/赫尔夫,列日,F.| Watertower Neuilly, F.,1971

水塔/波鸿 D.| Watertower Bochum D.,1978

水塔/纳伊,F | Watertower Neuilly, F.,2009


作品图由艺术家与Konrad Fischer galerie,Düsseldorf提供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创作的连续性对客观事物的转化,在石元泰博(Yasuhiro Ishimoto)为桂离宫拍摄的黑白照片中同样有相似体现。光线与空间景致几乎呈现抽象状态,艺术家在这个日本传统代表性建筑中,将桂离宫内部的结构与外部的风景非常巧妙地组织在了一起,形成了符合现代几何学的美学风格。


而在封岩的镜头中,承载了国人那些熟悉又常忽视的老家具物件,在精心摄制的作品中又“筑造”出新的秩序与故事。这种对于客观事物的转化,成就了新的艺术呈现。



上图:马修·巴尼 | Matthew Barney,维多利亚皇冠 | Crown Victoria

作品图© 马修·巴尼, 由Sadie Coles HQ, London提供

摄影:Maximilian Geuter


下图:“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时间与空间的转化与交融则作为另外一条交织的线索,穿插出现在展览中。Matthew Barney作为当代最具挑衅性的艺术家之一,他这件重量感的雕塑作品《维多利亚皇冠》也是整个“筑梦”展览最重要的展品之一:《维多利亚皇冠》是一件银色沉重的锌铸件雕塑作品,其主体形态是一辆被毁坏的福特轿车,车底盘的波纹管如同肋骨一般排列在外。该雕塑的创作灵感来自Barney 2014年参与制作的长达六小时的歌剧影片《重生之河》。影片中,通过主人公的三次轮回与重生,Barney将个人的生命故事、古埃及的神话,与美国工业史交织在一起,成为关于重生的宏伟象征。


如果说“筑梦”展览的前半部分呈现的更多是与“材质”、“物质”、“形体”相关的作品,随着观众对主题探究的深入,在展览中间位置将会逐渐出现更多诠释集体和个人记忆、时间流逝,或生命消亡与重生的作品,慢慢带领观众走入精神世界。




从左到右依次为萨宾·莫里兹作品:

宾馆| Guesthouse

实验室6 |Laboratory 6

实验室8 |Laboratory 8

实验室10 | Laboratory10

实验室11 | Laboratory11

实验室19 | Laboratory19

实验室20 | Laboratory20

实验室22 | Laboratory22


作品图由艺术家与Marian Goodman Gallery提供

摄影:Rebecca Fanuele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绘画作品《实验室》中呈现了一系列略显黯淡的室内图像,它想象了艺术家Sabine Moritz创伤事件的发生地,她探索记忆的构成方式,作品中基础而重复的几何部分,会转化为组装下一个图像的方式——例如在某些画面中,一个凳子会引出一个脸盆的图像。透过图像的“重复”实验,艺术家强调我们的记忆是一个可以不断被重建的程序,在我们的想象中不断被解构、简化或填充。



亚历山大·史密斯 | Alexandria Smith

探索者 | The Seekers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另一幅油画《探索者》中,一双对称、匿名的手在黑暗中指向明亮的光源,这幅来自艺术家Alexandria Smith的作品延续了她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史密斯认为她的艺术作品是她作为一名黑人艺术家的记忆的产物,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画中的人物体现了存在的多种状态,他们作为混合性和双重性的表现形式挑战着异性恋立场的性别角色,并暗示着分裂的自我以及强调人性的复杂现实。”



蒙娜·哈透姆 | Mona Hatoum

银色的球 | Silver Ball


Image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一件微不足道的物也能承载人锋利而强烈的情感,Mona Hatoum在2019年创作的极简装置《银色的球》就是一个艺术例证。当你看到一簇白发团成的9厘米的球,被郑重置于木质基座上,仿佛是对艺术家个人年龄增长的纪念。通过这极简的设置,《银色的球》似乎跨越了艺术家人生的长度,也展开了人们对于绵长的历史的想象。



马克·曼德斯 | Mark Manders

黄色垂直构图 | Composition with Yellow Vertical


作品图由艺术家与Zeno X, Belgium提供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Mark Manders创作了一件“像建筑一般的自画像”——在看似湿润的黏土中塑造出一张不完整的肃静面庞,紧闭双唇的脸庞表达了无法言说的细腻,另一部分被几何木块、铁块或是家具穿插或切合在一起。艺术家通过系列装置和雕塑将自己想象成一座建筑的创作方式充满感染力,就如同曼德斯自己所说:“我曾想成为一名作家,但我却变得对物体更着迷——着迷于它们与语言和思想的关系。于是我摒弃了语言,开始用物体写我想用他们创造的一种语言。”



走入深藏于构筑内部的梦境,“筑梦”展览进入了一个更为梦幻、轻盈的场域,自然、科技与想象力以更多元的形态与媒介方式呈现,试图让观众进入一个更加轻盈的叙述空间中。这些作品不仅体量上更轻,也是对主题“筑梦”的一个呼应。


艺术家欧文婷的《走神》将一团蓬松的云朵悬在展厅半空,从云朵的底部伸出一个潜水艇用的潜望镜来。当人们好奇地走上白色阶梯互动一番,通过潜望镜一探究竟时,云雾中会浮现出呓语般变换的文字,在此无论你选择片刻深思或大脑放空,皆是自身内部与外界的一种沉浸交流。



欧文婷 | Ou Wenting

走神 | Mind-Wandering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拥有建筑师背景的日本艺术家坂口恭平以版画的形式,绘制了一个反乌托邦的城市,在《数码#9》中,黑白笔墨下有如缠绕的梦境,人与建筑相互裹挟,探讨了城市化如何吞噬居民以及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周边围绕着同样姿态轻快的展品,Julio Villani以木材、铁丝多种材料创作的鸟类器皿,Adrian Nivola以抽象的几何雕塑向飞行员致敬,呈现了对于天真的梦想的赞颂。Takis创作于70年代的动态雕塑《信号》,作为动力学艺术先驱,他将几何雕塑顶部焊接其他金属部件,使得它随着周围空气轻微地产生振动,灵性与形式被结合进作品呈现中。



坂口恭平 | Kyohei Sakaguchi

数码#9 | Digital#9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作为展览精彩的尾声部分,Mircea Cantor的短片影像《雄鹰不为捕苍蝇费力》讲述了一个充满勇气,自然战胜科技的故事,片中的雄鹰击落了代表当代科技的无人机飞行器,谱写了一个有力而富有寓意的结尾。



《雄鹰不为捕苍蝇费力》作品截图/ Screenshot from Aquila Non Capit Muscas

米尔西亚·坎托 | Mircea Cantor

雄鹰不为捕苍蝇费力 | Aquila Non Capit Muscas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现实之可测的空间与梦想之不可测的世界”交织于艺术空间中。如果说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开馆展“从无到有”的主题带领观众探索一个新的展馆建筑与艺术带来的启发,在此次“筑梦”群展中,则采用另一种角度,将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的思考、情感体验与物质呈现都将一一展开,邀请观者没有过多预设,一同去感知、参与这场虚实交错的筑梦之旅。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副馆长

吴天


W*: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将以群展“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作为第二季展览的其中之一,这个展览是如何去呈现众多当代艺术家共同“筑梦”的这一主题呢?


吴天:“Building筑建”与“Dreaming想梦”,这两个单词是馆长Francesco Bonami和我在讨论“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之间的共性”时提出的一个想法,后来作为了展览主题。


“筑”是实体的、理性的构建,“梦”是虚幻的、感性的梦境与表达,两条线索相伴而生。艺术创作中总是兼有的“正在构筑”和“正在做梦”的迷人进行时状态。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呈现出艺术家在世界各个角落与在各自不同的生命时间线里,展现出的相似的、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与拉扯。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W*:“筑梦”展览中呈现了包括Matthew Barney、Bernd & Hilla Becher、Donald Judd在内诸多在当代艺术领域关键性的艺术家作品,你们在选择展品时有哪些标准?他们如何去体现展览“筑梦”主题?


吴天:“筑梦”展览里有一些当代艺术史上标志性的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同时也有很多尚未被大众所熟知的或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创作总是伴随着焦虑、妥协与不服,跟生活中我们正在经历的没什么区别,就像劳伦斯·布洛克在《八百万种走法》里说到的“我看清了自己的处境—继续太痛,停下太蠢”,他谈到的可能只是纯粹的运动体会,但无形中戳中了边做着梦边筑着巢的我们。如果观众能从展览和展出作品中体会到了某种“梦”与“筑”被反复论证之后实现的某种超越,不知道会不会因此感到欣慰或鼓舞。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W*:请介绍一下“筑梦”现场的展览动线吧,一系列不同展区是如何策划与设想的呢?


吴天我们的展览分为了8个展区,在这中间我们采用了杜邦纸覆盖结构进行展区分隔,同时又在视觉与空间体验上有了延续感。在展区的设置中,我们对于艺术家作品的主题、体量感和观感都希望有平衡式的考量。在展览的最开始,我们安排了一些体量感比较重的作品,也是给展览一个强有力的开端。展览开端的作品在叙事性上,也会更加宏大而久远。在展览的中间位置,我们会安排一些更具有艺术家的个人记忆、生命体验与私人视角的作品,这些作品会更加容易引到观众进入到“梦”的情景与体验中。在结尾处我们设置了一些更加轻盈的作品,试图让观众进入到一个更加具有想象力的叙述空间中。



“筑梦”(Building and Dreaming)展览现场,2022.5.28-2022.10.16,杭州,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W*:相信从“筑梦”展览的概念诞生到落成,你们经历了许多构思和验证的过程,这一次展览天目里美术馆将带来什么样的新体验?你们希望观众如何走近、观看这次的展览?


吴天:如果说在“从无到有”(A Show About Nothing)展览中,观众所体验的,是一个新馆建筑以及艺术能够带来的启发的话,在这个展览中,我们换了一个角度,去呈现艺术家在创作中的思考、情感体验与物质呈现。我们对观众没有过多预设,唯有欢迎大家来访。如果你们来到这里,在展览、公共教育活动或者其他内容中有一点收获,对我们来说都是鼓舞。




撰文:Mal

编辑:盛文嘉

编排:yjy

图片由天目里美术馆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