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奥斯卡到来,把掌声献给幕后

W* 卷宗Wallpaper 2024-03-25



作为电影爱好者最为关注的盛会之一的奥斯卡金像奖(Oscars),其中多达半数奖项与声光电、服化道等艺术设计相关,包括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原创歌曲、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效果等等。这些奖项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鼓励和表彰那些在电影制造的各个层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工作者和专业人士。电影制作涉及多个环节和人员,从导演、演员到摄影师、音效师、化妆师等等都有可能对最终作品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这些奖项的存在,也督促电影制作人和相关从业人员在这些关键环节上发挥自己的最佳技能和创造力,以期达到更好的制作水准和观影效果。


今年提名奖中,《巴比伦》可谓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部,其也获得了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以及最佳服装设计三项提名。而影片本身更是聚焦于电影行业及电影史本身,选择了多位不同工种的从业人员作为叙事对象,揭秘梦想之城好莱坞的往事秘辛。



《巴比伦》影片开头,Nellie LaRoy(玛格特·罗比饰)在好莱坞名流聚会上肆意舞蹈。



本文从电影《巴比伦》引入,以《塔尔 Tár》为延展,探讨电影工业中广泛的工作者们。关注奥斯卡中容易被忽视的奖项,讲述声光电、艺术特效的工作者逐渐对行业的推动,以及无形中对导演和演员的推动。



《巴比伦》片中呈现的1920年代早期好莱坞的电影拍摄制作过程。





《巴比伦》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曾凭借自己导演的第二部作品《爆裂鼓手》就崭露头角。2016年执导的歌舞片《爱乐之城》更是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14项提名,最终赢得最佳导演等6个奖项,他也因此以时年32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



《巴比伦》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与《爱乐之城》中男女主角在事业和爱情中徘徊不定的浪漫故事不同,《巴比伦》呈现了绝对激进的“爱情”故事。也有“痴男怨女”,不过他们痴与怨的对象都是电影——在将一切精神、热爱献给这位钟情的对象、奉上甚至舍弃肉身之后,男女主角们迎来的故事结局却无疑充满着悲伤的哀云。达米恩这次并未给予主角圆梦的转折,而是直接地呈现了他们的逐渐衰败之态。


巴比伦,一个关于“奢华淫靡的城市”的指代,导演查泽雷以此为标题直接明了地展示了他的野心勃勃。影片开头,镜头就以《大开眼界》般的手法带领观众跟随墨西哥裔移民打工仔Manny闯入一个声色犬马的世界,而后电影工业中的不同角色逐渐登场:魅力四射且掌握着话语权的成熟男演员Jack Conrad、天赋极佳毫不怯场的新人女演员Nellie LaRoy、优雅的亚裔名伶Fay Zhu等等。默片时代的英雄人物都在倾尽美色与才华建设一座“巴比伦式”的好莱坞城。



由上至下依次为:Jack Conrad(布拉德·皮特饰)、Nellie LaRoy(玛格特·罗比饰)、Fay Zhu(李丽君饰)

《巴比伦》中从胶片拍摄的默片开始,电影中的唯一文字信息还需要人们制作字幕插片。



我们当然可以从华丽精致的长镜头里看到导演达米恩极为优秀的调度能力,但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的剧情所指更为表现一切造梦之人。全片事无巨细地呈现了彼时的行业生态,那些也许从未被人记住名字的电影工作们成为剧情桥接的关键。他们推动了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转变——当Manny漫不经心地坐在他所观看的第一场有声电影影厅里,观众不约而同的笑声和认可成为对于这一创举最真挚的褒奖,而这也成为了全片最重要的叙事转折点。



电影逐步从默片时代转变向有声时代,电影的录制形式甚至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音乐与歌舞都成为新电影时代的重要元素之一,

上图:《巴比伦》中拍摄默片的场景置景,以加利福尼亚沙漠中部为背景的古老西部风格。

下图:在转向有声电影制作时,乐队演出的场景设计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



Jack Conrad被时代洪流淘汰,这位昔日收到观众追捧的巨星选择饮弹自尽,决绝而优雅,这既是对旧时代入棺的鸣枪致谢,又是对于新时代开跑的发令枪响。



上图:Jack Conrad被逼无奈接受烂片角色以及投资失败。

下图:电影院的逐步开放让电影艺术成为大众艺术。



影史技术革新让电影在视听语言的呈现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影也从上层阶级出走,影厅逐步开放自身向所有民众,而相对应的,那些没有开创力量的演员和影片制作者如同古巴比伦陨落般,在新的浪潮来临之际被市场和行业无情抛弃。


影片末尾,观众再次跟随Manny再次步入“Dream City”,混剪镜头如南柯一梦,梦的内容关于默片时代至现代的电影史。



上图:常被称为「史上第一部动画」的《The Horse in Motion》是摄影运动先驱 Eadweard Muybridge 于 1878 年发表的实验作,将六张「马师正在骑马」的图卡,连续投影而成的两秒钟动态照片,运用图像快速切换留下的视觉残像,从而欺骗大脑画面在动——这正是电影与动画最初的概念。


下图:《Hollywood Review of 1929》(1929年),米高梅的第二部长篇音乐剧,也是他们最早的有声电影之一。该片由Charles Reisner执导,Harry Rapf和Irving Thalberg制作,是一部两小时的剧情片,其中包括三个技术彩色的片段。但与《巴比伦》最相关的是它是《雨中曲》的银幕首秀。



电影至此打破“第四面墙”,企图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对过去这三个小时有一段高度凝缩的总结,让观众与银幕前的Manny并肩而坐、共同流泪。



Manny(迭戈·卡尔瓦饰)在此坐在银幕前,不禁回想自己的电影从业生涯,并被电影的力量所打动。



有评论者认为这是对于现下大众喜好的谄媚之举,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段短片如此直接地给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的观众情绪上的共鸣,这一封“给电影的情书”不再局限于对于影史故事的歌颂或哀悼,而更想让观众的观影体验有一个“完美”的收束点。






尽管《巴比伦》阵容豪华、制作精良、投资浩大,但这部影片并未如同导演前作获得高口碑和高票房,本质原因也在于其仍旧表露了导演满溢的作者性和过多的叙事目的。相比之下,老少通吃的《瞬息全宇宙》不仅引爆了全球互联网,还成为了A24发行过的票房最高的电影,同时也在颁奖季收获颇丰。在流媒体产业已经对传统影视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的态势下,较欧洲三大影节而言更接地气、更商业化的奥斯卡奖也无可避免地更加关注影片是否可以抓住普世情感和美学共鸣,以吸引更多观众步入电影院,我们也可从近几年学院的选片风格也可对此现象窥得一二。


以同样提名本届奥斯卡的影片《塔尔 Tár》为例,这部影片的置景美术充满了“Wallpaper*”所惯行的美学风格。此片的主角Lydia Tár是一位极为成功的女性作曲家、指挥家,影片的大部分场景也都在居家空间和室内演奏厅完成。



凯特·布兰切特饰演Tár。人物形象丰满的Tár也极有可能帮助饰演者凯特·布兰切特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图片:Focus Features



《Wallpaper*》国际版与《塔尔 Tár》的美术指导Marco Bittner Rosser进行了交谈,深入探讨了这位首席女性指挥家独特的生活美学。她与妻子莎伦 (Sharon) 和女儿佩特拉 (Petra) 合住的家是朴素的粗野主义建筑与精心策划的折衷主义家具和艺术品的结合,展现了她追求完美主义的特质;而Tár的单身公寓空间的设计选择反映了她更为早期的生活、职业状态,一架历史悠久的施坦威三角钢琴成为这间公寓的绝对主角,而艺术品的选择也更为简约、年轻。



上图:Hans Wegner的 "Papa Bear "扶手椅(由PP Møbler生产)和Venini Murano吊灯

图片来源:Focus Features和Marco Bittner Rosser


下图:Lydia Tár在柏林的工作室,有Ole Wanscher设计的60年代的椅子(由Carl Hansen & Søn生产),以及Marc Sadler为Foscarini设计的 "Twiggy "灯。

图片来源:TÁRs Town Studio - Marco Bittner Rosser, Focus Features和Marco Bittner Rosser

上图:Olafur Eliasson设计的National灯在Tár家中。

下图:电影中在柏林打造的53rd Street Library场景。



片中大部分的建筑选择追求图形化、干净和现代性,柏林当地的中世纪建筑成为恰到好处的选择。影片并未对主角Lydia Tár的成长过程进行赘述,但观众仍可以通过精准的的空间场景设计和画面呈现来直接捕捉人物个性。



《塔尔 Tár》中极具视觉张力与美学的场景镜头。



电影《新蝙蝠侠》提名了最佳化妆发型,其中Colin Farrell饰演的角色企鹅人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而Farrell参与主演的另一部影片《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也同在此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中。若无特效化妆师的倾力奉献,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羞涩执拗的田园农夫能够去到罪恶都市的地下酒吧里大行违法乱举。



Colin Farrell出演的两部奥斯卡提名电影。



这些奖项在以往给人的印象更像是面向电影行业内部的认可与褒奖,观众对此则显得不甚了解或兴致缺缺。2018年年初,奥斯卡在官方频道放送了8支短片来讲述这些“次要”奖项,8位具有影响力的演员通过30秒左右时间来演绎电影工业中不同工种对于观影感受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次,学院希望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向观众阐明这些奖项设立的意义,同时更将这些“幕后”工作者推向幕前。而近几年,这些优秀的创作者们也凭借稳定的高输出发挥为观众所熟知,甚至成为了影片的质量保证和金字招牌。



奥斯卡奖在其官方频道fable《电影工艺小品》(Craft Vignettes)系列短片,介绍了8个电影的技术部门——摄影、视觉效果、艺术指导、化妆与发型设计、剪辑、动画、原创配乐、音效。



例如传奇电影配乐大师汉斯·季默 (Hans Zimmer),在他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曾获得学院十余次提名。Zimmer的作品具有相当致命的特色,擅长融合电子音乐和传统恢宏的交响乐、管弦乐,并利用各种丰富的器乐或点出电影中重要角色的特性,或引出重要的剧情高潮,这也使他收获了不少电影乐迷。他让电影的配乐不再成为陪衬,而是真正达成了影音合一,相关电影的原声带甚至也可成为具有更高价值的艺术品。



汉斯·季默的奥斯卡演讲胜过了所有人:他在凌晨2点穿着酒店的长袍,拿着着一个塑料雕像发表了感谢。



普通观众在进行观影选择时,根本不会将影片的艺术性作为第一标准,而更倾向于其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本能享受。此时,声光电和艺术设计结果的质量也可能成为影片质量和口碑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影响电影的票房和市场表现。娱乐市场上大量的好莱坞巨制也在投入大量资源,确保自己电影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达到当下最高规格的标准,借此希望自己能够在观众心目中赢得更高的认可度和支持率。而声光电、艺术设计等奖项的存在和关注,也进一步推动和鼓励了在这些方面表现卓越的电影制作人和电影从业人员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技术,以期那些卓越的杰作能够得到追捧和表彰。






在《巴比伦》结尾之际,影评人对Jack Conard毫不留情地说:“…因为你再渺小不过,但是一百年后当你我都不在人世,当有人在影片中放映你的镜头时,你又会活过来,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你将与天使魂灵共度永生”。


被观看即是被怀念,震撼人心的影像有着比创造它的人更为长久的生命周期。而除了以面孔出现在其中的演员之外,所有为此倾尽热血的从业人员也已将自己的名字以各种形式刻于画面之中。


影片走向“the end”,片尾字幕上场,在最后的黑暗中等待灯光亮起——掌声送给所有幕后功臣。







撰文:林p

设计:enkit

编辑:hanxi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