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劳动者之歌|宣纸上的光阴与宣纸下的工人

W* 卷宗Wallpaper 2024-03-25


时常被视作“技术哲学家”的米歇尔福柯一度将“技术”作为理解这个世界的一面透镜,亦以“硬技术”与“软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套技术分类学——认为前者指向“技术物”及其制作活动,即生产技术;而后者则是与人类治理功能密切相关的实践之技术,即权力技术、符号系统技术和自我技术。“硬技术”与“软技术”相互融汇、交叠、转化构成了人类社会所依赖的一整套连贯的现代技术系统。


诚然,福柯理论更多聚焦于权力视野下以人(主体)为载体的软技术,而伴随当今数字时代中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一词的指向亦似乎在被逐渐异化。底层的一线技术劳动者作为技术的“B面”虽占据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左右着人类生活图景的细枝末节在某些时刻却似乎变得不再可见。


当下,即便处于时代转变之中,面临劳动力结构的转型与劳动力供给量增长在供给高位上的放缓,中国作为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庞大的一线劳动者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之一。但与此同时,一部分底层的一线技术劳动者作为技术的“B面”虽占据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左右着人类生活图景的细枝末节在某些时刻却似乎变得不再可见。


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之际,《卷宗Wallpaper*》以“劳动者之歌”为题,进行了三项田野调查,试图一窥所谓“硬技术”的一线领地。实地探访了来自中国三个地域的技术劳动者——他们分别来自安徽宣城泾县的宣纸技术行业,河南许昌鄢陵的灯光技术行业,以及一所位于山东济南的职业技术学校。


让我们在这里,向他们致敬。




四月份的安徽,气温得宜,绿柳如丝,满眼刚苏醒的春日气息让此刻成为一年里最受游客青睐的季节,而对宣城泾县的抄纸工人来说,这也是一年中最适合抄纸的时段,因为湿度合适,不冷不热,便于生产的进行。



捞宣纸的间隙,工人们在修补生产“三丈三”巨型宣纸的纸帘



盛名在外的红星宣纸厂沿泾县郊区的乌溪建厂,附近的山坡上朝南摊晾着用于抄制纸张的草料。经过反复碱水蒸煮、烈日下的晾晒,前一年收割下的沙田稻草逐渐只剩下干净洁白的纤维,得名“燎草”。不同比例的燎草混合经过处理的青檀树皮,可以制成不同用途的宣纸,称作“特皮”“净皮”和“棉料”,价格呈梯度,檀皮含量最高的“特皮”价格也最高。



红星宣纸厂内的工人们



红星宣纸厂内常设有宣纸文化园及博物馆,用于日常的游客接待和工艺展示。依照宣纸生产制作的标志性工序,来访者可以在园内看到工人用原始的木锤捶捣纸料、用于抄纸的纸帘织机、抄纸和晒纸乃至裁剪整理宣纸的过程,也能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上手体验抄制。因为这里展示的目的高于生产,工人们通常会把一天的工作量在上午完成大半,只留一部分便于随时回应来访游客的观看需要。没有游客时,工人们会在各自的工作间小作休息,但若有脚步声临近,他们会很快进入演示状态,开始重复自己手头的工作,就像一个大型的工艺复原模型被一下子打开开关那样。



从纸浆池中捞出纸浆生产宣纸的工人们





每年只制作一到两次的“三丈三”宣纸恰好在我们到访泾县的这段时间展开,从四月初一直持续到月底,不少人为此赶来,因为这是少有的机会能真正见识到纸厂工人们在车间的真实生产状态。


清晨六点,捞纸车间的灯已经亮起。工人们提前一晚给纸池蓄水,清早要调配合适比例的纸浆,加入用野生猕猴桃藤提前浸泡好的纸药。有了纸药的加入,一张张在潮湿状态下重叠的宣纸可以在干燥又恢复湿润后易于揭开且不破损,但对于抄制非常规尺寸的纸张来说,“不破损”的难度依然是倍增的。纸浆、水、纸药的比例是否得宜,无法通过触感确定,工人们只能凭借经验,试捞一两张感受纸张的重量,以拿捏厚薄的均匀。



工人们需要一起喊出口号,一起完成停顿,才能捞出厚薄均匀的宣纸。工人们需要用丰富的经验感知纸张的重量。

右上图:工人们在打捞前,搅匀纸浆



八点左右,四五十位捞纸工人到齐,换上便于活动的衣物和白背心,喝一口杯中的绿茶,开始一天的工作。工人主要分两列,面对着站在纸池狭长的两侧,双手托着重达400斤的帘床,在队友“一二三起”“一二三倒”的口号指令下,协同完成在池中捞取纸浆、使其在纸帘上均匀分布及倒水入池的全过程。捞纸结束后,工人分两拨,一拨把帘床抬到边上,另一拨用顶上垂下的挂钩勾住纸帘,纸帘沿着轨道被平移到沥水区,纸面朝下,边缘平整贴合刚抄好的前一张纸,纸帘轻轻移开,重新被安置在帘床上,供下一张纸的抄制。为避免纸张粘在纸帘上,工人们会在不易分离处洒一些水,用平板隔着纸帘轻压,再揭开。





熊永生师傅是捞纸车间的主任之一,平时负责管理,因近期临时增加“三丈三”的宣纸项目而被调来参与捞纸。在他刚入行的1985年,这里还被叫作泾县宣纸厂。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的他看到纸厂招工的消息前来应聘,每月23块3毛的学徒工资拿了8个月,终于上岗。当时宣纸厂效益好,作为国企在外名声响亮,待遇也可观,加上离家近,许多人没犹豫就入了行,选中要学的工序,跟着师傅学,有的捞纸、有的晒纸,一做便是几十年。



车间中的熊永生师傅



池里的水温与室温相当,夏天手长期泡在水里有溃烂的风险,冬天则近零度、水温刺骨。但生产一年四季都在进行,一些工人经年累月会出现腰椎问题或腰肌劳损,高湿度的环境也容易引发风湿和关节炎。如果身体出现变化不再适合捞纸车间,这些工人会被安排到另外的岗位上,比如负责放料(调配纸料),或在文化园担当一些服务类工种。因体力消耗大,工人每捞制一阵纸后都会小作休息,午休也安排在上午十点半到中午十二点,通常下午三点左右就停止捞纸,可以开始收拾、清理工具,给池子放水。沿着水管流出、混杂着纸浆的水被网纱袋子兜住,纸浆留在袋中,可供回收使用。捞制好的一叠纸经过挤压、烘干,沿着墙面贴放。两三天后会有晒纸工人将其一张张喷湿、小心翼翼揭下,平整地铺展在隔壁的火墙上使其干燥,再卷起,给到剪纸车间的女工做最后的检查、裁剪和盖印包装。



上图:当天从纸浆池中捞出的“三丈三”宣纸,等待被挤压。

左下图:由女工裁剪,经过质量品质检查盖完章的宣纸。



曹倩雯师傅是剪纸车间的主任,父母年轻时就在厂里工作,爷爷奶奶曾经在宣纸的发源地小岭工作,也是做的这一行。高中毕业后,曹师傅进了本就熟悉的红星宣纸厂成为一名剪纸学徒。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上刚展示了泾县的红星宣纸,为整个厂甚至整个县罩上荣光,旁人一听闻在宣纸厂上班,也会透露出艳羡的神情。与此同时,职业生涯一眼望得到头的重复自是相对枯燥的,但曹师傅和车间里的其他女工都没想太多。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到一份待遇还算不错的工作、或许丈夫也在同个厂的不同车间上班、生活规律且稳定、照顾得到家中老小,眼前的状态已然是值得满意的。何况同车间剪纸的工人也年纪相仿、经历类似,大家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随心交谈着家中的琐事与刚买到的一件新衣服。



车间中正在交谈的工人们





被裁减下来的宣纸边角料将会被继续被粉碎回收,再次造纸



因“三丈三”项目的临时抽调,习惯在车间工作的剪纸女工也迎来更多游客的观看和好奇。游客们最常问的问题通常集中于“这个纸在哪里卖”“一张多少钱”“有没有废了的纸可以送我”,但因剪纸需要专心,对于这些过度类似的问题她更多是无暇顾及,但又不能怠慢。



裁剪中的半成品宣纸



熊师傅告诉我,这些年厂里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尽管泾县的职业技术学校也有开设宣纸相关专业,但进厂的年轻人通常吃不了苦,干不到半年。经济形势变化带来书画行业的不景气,连带着高端书画用纸市场也出现萎缩,在近些年,“红星”的光芒在外界眼中似乎也黯淡下来。因纸厂最近几年效益不好,厂里工人薪资经历过小幅度下调,也有一些人员缩减,厂里不乏怨声。



上图:工人们正将三丈三的大纸铺在火墙上烘干



在这其中,小姚师傅算是个例外。出生于1991年的他中专学数控技术,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在上汽集团开行吊车。在厂里工作三年,也带过七八个学徒,但限于自己是劳务工,尽管技术到位,待遇和福利没有身为上海人的徒弟们好,这一点差异带来的不平衡,加上近距离体会上海伴随着高收入的高消费,让小姚发现自己还是存不下钱,后来他选择晚上到酒吧打工,父母知道后不同意,要求他回来。



工人们正在一层层揭开被喷湿的纸张



回来之后,生活节奏慢下来,眼前面临的就业选择也更单一。正在招工的宣纸厂进入小姚的视线,这里良好的收入、稳定性和对外看起来的“体面”就像曾吸引过其他入厂职工的理由一样,也吸引了小姚。和毫无准备的应聘者相比,这次他想主动把握先机。他先找到小厂学了一阵子晒纸,再来应聘,因此进厂时他已有基础,学得也比同伴们好。小姚的表现很快受到关注,基于宣传的需要,文化园非遗展示区尽管已有资历较深的毛师傅、周师傅等坐镇,但也亟待年轻的面孔,更便于与外界交流。



车间中短暂的午休



形象清秀、技术功底扎实的小姚因此被挑选到文化园上班,还正式拜晒纸的毛胜利师傅为师。和待在厂里不同、那时四下望去都是比自己年长许多的长辈,如今在非遗展示区,每天有不同的游客来,会问他问题,跟他交流。偶尔带访客来文化园的上级也会因此对这个年龄较小、从事生产的年轻人印象深刻,因此他和同事们相比拥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年纪轻轻就被评上技师。



上图:用来筛出纸浆的纸帘

下图:正在搅拌纸浆的工人



在上海待过几年的小姚经历过都市的诱惑,又在“回归”的途中找到支点,他想当一个像毛师傅一样的工匠,专心把手头的一件事做到极致,成为行业顶尖。因为在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劳作无法给他这样的意义感,但当自己的名字和一件拥有更广泛意义也更恒久存在的事物(在这里即是宣纸)连在一起时,会让他更笃定当下选择的正确。





在宣纸博物馆的二楼陈列着一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珍贵宣纸,边缘小小泛黄,美感和质感依旧。“纸寿千年”是时间给予每一张纸上的纤维历经日晒雨淋所生出的坚韧的肯定,但那坚韧背后默默存在着这样一群见证着它更替变迁、为之付出力量与耐心、从不曾转身的工作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没用过自己参与制作的红星宣纸来写字画画。



休息中的捞纸区和远处忙碌中的晒纸区



在休憩的午后,他们打开保温杯,喝一口茶,靠在墙上或坐在椅子上,失神放空。下午四点他们就可以踏上回家的路程。


距离乌溪60公里的桃花潭,到今天游客依然熙熙攘攘。当年乘舟离开泾县的李白,不知他写下的诗句是否就落在最早的宣纸上,而在岸边为他踏歌的汪伦,那潭无意流经他脚边的水,不知是否也曾浇灌过某一户造纸的人家。


人如水流更替,不留痕迹,宣纸则流传久远,生生不息。





05.01

安徽宣城泾县

05.02

河南许昌鄢陵

05.03

山东济南



劳动者之歌
Workmanship Excellence

2023.05.01 - 2023.05.03





摄影:杨燕媛、凌敏

撰文:凌敏

编辑:全倬冉

造型:WeeJae

制片:Willow

统筹:全倬冉(宣城部分)、杜涵茜、倪亚(上海部分)、夏寒(济南部分)

编排:穆越彪

新媒体专题视觉设计:郝子涵

海报设计:Enkit、郝子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