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中国设计的米兰旅途

W* 卷宗Wallpaper 2024-03-25



米兰设计周结束后,我们和此次前往米兰的中国设计师们聊了聊。时隔三年,中国设计师团队再次踏上米兰设计周的舞台,虽然因为时间上的仓促而让很多人未能成行,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打头阵的一批设计师去尝试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与三年前相比,中国设计师以更多样的设计形式散布在了米兰几个重点的展览区域。我们与各位在场的设计师们聊了聊各自的新设计,以及他们眼中2023年米兰设计周所带来的启发与思考。



起始于2018年的Alcova一出现便成为了米兰设计周里最炙手可热的展览之一,创始人Joseph Grima和Valentina Ciuffi期望给设计的前瞻性、实验性和前卫的商业价值提供舞台,给米兰传统的设计场景注入新鲜活力。创始人们独到的策展眼光总能捕捉到那些能够塑造行业走向、拓展当下物质文化的设计实践,让展会在商业的基础上去讲述更多超越商业的艺术、人文和社会价值。



Alcova展区内Objects of Common Interest设计的喷泉装置。

Alcova展区。



Alcova是我期待的那种展览类型,是一种相对放松的形式,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因为现场本身的条件给了你足够的空间去发挥你的创意,去陈设,不用过度地消耗本身应该放在其他方面的精力。”在今年参与该展会的蔡烈超表示。Joseph Grima作为建筑师,曾在Domus杂志担任编辑,目前主持有建筑工作室Space Caviar,并担任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的创意总监,而Valentina Ciuffi曾任职于Arbitare杂志,并主理创意工作室Studio Vedet。这样行业内顶尖的专业背景让两位创始人深谙设计展览之道,给设计师们提供最合理的展示环境和曝光节奏。


Alcova每年都会通过不同的选址来激活被城市遗弃的某片区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利用现有的废弃资源,让展会得以保持一定的独立精神。蔡烈超对展会的这种游击模式赞许有加:“Alcova每次都会更换场地,这一点还蛮有趣的。这个街区的价格不会随着展览的火热而水涨船高,从某种程度上防止了一些展览变得过于所谓的高端化,给年轻设计师们相对平等的机会。


今年参加Alcova的中国设计师们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该展会多元的策展思路,包括从工业生产角度和物品本质层面去思考创作的蔡烈超,以及侧重作品互动性和行为性的李柯君,还有从音乐和家居建材商店汲取灵感的王逸初。



依附于旧屠宰厂厂房的空间结构,选择在此展区的设计师都最大程度地结合空间进行策展。



“Alcova区域应该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策展人和设计师们充分利用了场地与设计进行结合,充满想象力的展示,新锐设计师的作品不成熟,但缺点反而成为优点,没有限制的边界。”前来观展并为明年米兰做准备的陈星宇表示。的确,传统老品牌和明星设计师们的时代似乎来到了瓶颈,所呈现出的展览质感已无法吸引更高质量的设计周观众。


以Alcova为代表的更具爆发力、更有艺术感、更开放、更弱化阶级的新展览们站在了米兰设计周的最前端。从去年开始的Drop City给更具研究气质的设计实践提供舞台,今年由新晋品牌Vero的幕后创意总监们打造的CONVEY展会集结了一批意大利当下最令人兴奋的年轻品牌,而在去年创刊的Capsule杂志在米兰时尚与艺术名所Spazio Maiocchi打造了名为Capsule Plaza的展区,作为设计与时尚的交汇点。



向左滑动查看:stuodiososlow镜头下的CONVEY展会,其中集结了诸多年轻的意大利品牌。



 “我看到的新思维,除了Alcova,还有很多意大利的设计群体。设计师们会集群,可以快速地去找一个地方,三五个品牌做一个展览,这样对他们来讲非常有效,成本也可以降得很低,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新的思考方式。我还看到意大利很多新的品牌有他们的视角,比如Vero和NM3,这些品牌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关于米兰的新兴展览,蔡烈超这样说。除了产品、家具设计师,米兰设计周也让室内和建筑设计师们一展身手。同样前来观展的studiososlow在谈到设计周期间所见所闻时说道:“Dimore studio的二十周年特展印象十分深刻,在一个古典的室内空间内,一个强力鼓风机制造出巨大的矛盾,将平面的沉闷空间拉入一种不可言说的场景。”就如蔡烈超所言,室内和建筑设计师们也会集群出现,比如集结了包括Studiopepe在内的六组建筑师的展区Campo Base。


相对于国内的设计师展览,蔡烈超表示意大利具有天生的本土优势,而且在展览呈现和推广上经验更加丰富,但我们也可以去尝试这些更新颖的形式。设计展览作为设计师创作过程的延伸,对其设计表达的完整性至关重要。谈到米兰之行对自己的启发时,studiososlow认为:“国外设计师展览在整体输出上会更加统一,在展览空间的选择上更加的大胆,而在作品方面更关注地球问题。这对于年轻设计师们各方面的美学素质考验更大。”陈星宇则表示:“场地本身特征,是否能巧妙跟自己产品故事、表达的气质平衡的融合,是设计表达的关键。



Light from Architecture

蔡烈超


“我想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视角,

从工业的角度出发,

把光源当作设计的基础来思考,

然后让它可以有拓展的空间。

它不再是配角,

而在一个更核心的位置。”



设计师蔡烈超

蔡烈超的新作品悬挂在建筑楼梯上方,为了将其挂起,在搭建时甚至架起了五米高的脚手架。



走过Alcova展区入口广场上由Objects of Common Interest设计的喷泉装置,我们远远就能看到蔡烈超的新作品Bloom吊灯沐浴在夕阳的一片金黄之下。吊灯被安置在一处通向地下展厅的楼梯间里,格外显眼。走下楼去,由吊灯、塔式地灯和格栅壁灯组成的完整布置映入眼帘。“我们之前做太久直射光了,这次想要做得温和一点。我们在挖掘怎样做隐藏的灯光。以往以建筑方式做隐藏灯光,是把光线引进来,通过反射、开口、挡壁,在墙上或者屋檐上有一些小的细节点。那我们就想尝试把光线集中到一个物品上,而不是一个大的建筑结构。以往也有人这么去做,比如很多灯光设计师,但可能做得过于理性化,它的感情色彩不像一个产品,而更像是一个配件,一个建筑或者室内设计的配件,它很弱,那我希望它可以既有这种光感氛围,又有情感角色植入。”在谈到此次作品源头时蔡烈超这样说道。



蔡烈超“Light from Architecture”展览空间前后对比。



蔡烈超将此次展览命名为“Light from Architecture”,一方面是希望像建筑用光那样去让光线隐身,另一方面则直接受到某些建筑造型与光线关系的影响:“我们很早就涉猎了很多这种关于隐藏光线的建筑,包括中国古建筑那种从远处看的感觉。我当时看到最有代表性应该是大理的三塔,它的照明方式是从屋檐的上方往上面打光,一层一层的棱角就这样出来了。它通体发光但又不会显得那么金碧辉煌,很隐藏又很质朴,但你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还挺高级的质感。当时就想说是不是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造型。”


当然,除了造型之外,蔡烈超的魅力更体现在其技术维度,这也是他的所有产品最终的落脚点:“比如说这个塔灯,在我们开一个模具的时候,肯定是希望把塔的某个部件尽量多次使用。那如果我们只用一个部件,可以堆叠成某个尺度来满足台灯、落地灯、吊灯等不同的功能需求,或者说用一个方式能解决灯本身所有部件问题,比如灯罩、底座等,我觉得那就够了。充分使用某个单一模具也能非常有效地降低成本。这是在这些产品中我们从工业角度去思考的问题。我们做栅格灯和Bloom吊灯其实都是用的同一种工业型材,跟塔灯一样,我们的基础零部件的结构方式是一样的。”



塔灯由模块化的单元构成,可以根据需求叠加多层。



除了造型和工艺层面,蔡烈超的新作品还包含着他对灯具本质的思考,这也在拓展灯具与建筑用灯之间的关系:“我们从这几组产品中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我们在做的是一个基础的发光源。然后这个发光源呢,它有结构性,可以相互连接或者可以去组装其他的配件。”很多顶尖的灯具厂商都会专门研发建筑用灯,而很多设计师在为这些厂商创造家用灯具时会以其所有建筑灯源作为基础。蔡烈超所思考的是灯光设计的一整个链条:“我们以往做灯具的视角,多数可能是做一个外壳,一个造型,然后再把光源藏进去,那其实光源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配角。这种视角很容易陷入以前的消费主义陷阱。我想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视角,从工业的角度出发的话,把光源当作设计的基础来思考,然后让它可以有拓展的空间。它不再是配角,而在一个更核心的位置。然后我发现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设计的延展性会更强。”



李柯君与蔡烈超在其展位上交流。



一块砖与它的一千种可能

李柯君、王逸初


“我作为作品的作者,又是事件的旁观者,

又是事件的参与者,将作者、作品和观众

全部纳入到一个游戏当中,

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这是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情,

也是我的设计周展览的高潮时刻。”



设计师李柯君



另一边,分别求学于意大利和美国的李柯君和王逸初更关注设计所处背景与所传递信息,他们的作品也如同某种个人宣言。李柯君表示:“如果一个作品仅仅是美的,是功能性的,它不是我感兴趣的范畴,我更看重一个作品是怎么样与人产生关系的,怎么样和人沟通,如何去唤起人的情感和思考,不仅通过双眼,还有触觉,听觉,甚至是嗅觉,而且这个过程必须的直觉的和感性的,就像是小孩子喜欢玩游戏一样,自然而然。”他参加Alcova的瓷砖作品《一块砖与它的一千种可能》灵感来源于一款名叫Tantrix的拼图游戏,旨在激发与观者的互动体验,试图让观者参与到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让他们成为“设计师/艺术家”。最终的效果完全来自于自我的探索。



李柯君的作品《一块砖与它的一千种可能》,根据不同的拼接形式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纹理。



借助此次展览,李柯君将这组作品带到了行为表演的维度:“展览的最后一天我做了一件一直以来想干的事情,我用垃圾袋将我的作品包了起来,并在桌上摆放了鸡蛋、番茄酱、番茄粒和钉锤,并在桌上写下我的宣言:‘如果我作为这些作品的作者认为他们是垃圾(用垃圾袋包起来),你们会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呢?’”从游戏出发,再用游戏收场,李柯君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一场轮回,而在这个过程中游戏者的身份在发生着转换,作品的所属权也随之而变得模糊起来,“我作为作品的作者,又是事件的旁观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将作者、作品和观众全部纳入到一个游戏当中,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思考,这是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情,也是我的设计周展览的高潮时刻。”


在美国求学的王逸初此次入围Alcova的作品Amadeus Family采用了铝质通风管作为基本材料:“去年一月份,当我在Home Depot(美国家装零售连锁)配钥匙的时候,偶然在货架上发现了这种可以任意被弯曲的烘干机铝制通风管。我那时候就对这种材料产生了兴趣,时常思考拿它做些什么超脱出它本身作用的物品来。



设计师王逸初

用铝制通风管道为基础材料创造出的家具。



在此材料的基础之上,王逸初将古典音乐对他的影响转化到设计创作中,这也是该系列作品名称的由来。“我还记得在我着手创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我的工作室里面播放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在谈到其创作过程是王逸初这样形容道:“在莫扎特的音乐以及他本人的人格魅力影响下,我手里那银色的管道好像也充满了活力,线条变得更加流畅,散发着激情。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洗衣机通风管,更像是被爱亲吻过的孩子一样,散发着健康平衡的气质,仿佛它有坚强的意志驾驭着它那敏感婉转的内心。Amadeus椅就是这样得来的。”这种设计造型与音乐的微妙关系在设计师的描述中变得鲜明起来:“比如Leopold Table 与音乐记谱中莫扎特爱用的颤音符号非常像。还有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体现在造型上,比如莫扎特音乐中那种俏皮,丝滑,活泼的气质,滋养着我,让我能把我的这种感受反馈于造型中。”


能在Alcova展示作品,对于两位年轻的中国设计师来说机会难得,在谈到该展会时王逸初说道:“能被Alcova选中来参加米兰设计周,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我虽然无法亲赴米兰,但能在网上看到各个有才华的设计师与我的作品同处一室,他们都要么在追求造型上的创新,要么追求材料上的创新,使我感觉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展览。我认为来参展Alcova的艺术家们都是设计界新的风向标。”设计师们期待有更多来自中国的新鲜力量能参与到这场创意盛会中来,也期待国内能出现像Alcova这样跳出僵化思维、更自由、更包容、更具文化性和研究性的商业展览模式。




平衡 Balancing

周宸宸


“既不是以中国设计师的身份过度

被他们所保护或者是倾斜,

也不会受到歧视或者是不公,

像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设计师一样,

会尊重你,同时也对你提出在

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设计经济体当中

严苛的各种要求。”



设计师周宸宸

上图:周宸宸与其他路易威登Objets Nomades系列家具设计师合影。

下图:此次在路易威登Objets Nomades展位上展出的白色Signature沙发与扶手椅。



以“平衡 Balancing”为主题,周宸宸带着两大展览回到米兰:路易威登Objets Nomades的Signature系列在Palazzo Serbelloni展出,Balance哑铃和Sketch户外系列则分别亮相Isola设计展的两大展区。


今年,路易威登在新古典主义宫殿Palazzo Serbelloni呈现旅行家居系列新品,并特邀法国建筑师Marc Frones在中庭打造巨大的金属装置,作为对旅行艺术新诠释的延伸。展览中,周宸宸的Signature沙发与扶手椅,诞生自设计师所追求的“能够对抗时间感的力量”,作为冒险的、有创造性精神又优雅的载体,去记录和承载情感、历史。也是在这里,周宸宸与Objets Nomades全球合作设计师们再度聚首。为此,他告诉我们他最大的触动在于感受到真正融入到了欧洲设计群体当中,“既不是以中国设计师的身份过度被他们所保护或者是倾斜,也不会受到歧视或者是不公,就像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设计师一样,会尊重你,同时也对你提出在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设计经济体当中严苛的各种要求。”



Sketch系列椅与创作Sketch系列时的材料研究。

Balance哑铃。

在Isola区布展中的周宸宸。



往北走来到新兴时髦的Isola区,这里“更Emerging,更像是一个年轻设计师露出的一个阶段”, 周宸宸这样描述道。今年Isola设计展以“Nothing Happens If Nothing Happens”为主题,重点关注在解决生产对环境影响的材料和设计项目。而就环保这个命题,周宸宸坚信“无法脱离对生活方式及状态的关联与关注”,此次他与Livintwist合作推出的Sketch系列,采用可再回收利用的橡胶以及回收铝管,有别于一般对于环保可再生材料的应用以及户外家具的既定印象,Sketch的编织细节以及简约的造型,具有一种优雅的、即便被用于室内都不会突兀的造型感,便是基于对“‘户外’作为一种状态在人们生活当中的构成”的思考。此外,秉承着以设计解决问题的理念,周宸宸为Balance哑铃打造了精致的装饰性外表,使其能够优雅地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针对非专业健身人群的完美的健康意识与行为引导型设计。


那么,平衡对于周宸宸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人与自然的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东方与现代的平衡、理想与发展的平衡……”他在沉思片刻后继续说道,“疫情虽然结束了,但我们仍将面临诸多冲突和意外,我们是否能做好准备,是否能够去平衡好这些冲突背后的各种文化与价值观,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最需要思考的话题……另外,我们并不会刻意以拉近中国与西方设计师距离这样一个目标去做任何事情,我们只需要把最有价值的设计做好,自然而然就会站在一起了。



有冇用 Uselessful

陈旻


“差距并没有显著拉近,

而我们要学的,除了老生常谈的技术层面,

设计的态度和方法是更主要的……

尽管如此,西方主导的设计理念也是有短板的,

而补强的解药正是东方哲思。”



设计师陈旻



“如果设计是一种语言,将如何说中文?”这个问题一直位于工业设计师陈旻创作实践的中心。今年,他带着入围2023“Ro塑料奖”(Ro Plastic Prize)的“有冇用”(Uselessful)系列来到米兰,他的“中式设计原则”又与设计周的国际语境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Ro塑料奖”从属于名为“塑料无罪”(Guiltless Plastic)的策展项目,由意大利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设计艺廊主兼策展人之一的Rossana Orlandi和女儿Nicoletta Orlandi Brugnoni于2019年创立,旨在探索塑料回收及其再利用方法的多样性。而“塑料无罪,错的是人们不负责的生活方式”这一理念,在陈旻看来有着中式哲学的韵味。“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写字用毛笔,从使用角度来看,筷子和毛笔都不算特别好用的工具。但在我们的文化里,‘用不好’是使用者的能力问题,工具本身是无错的,”他解释道,“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中式思维,即放宽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更加注重对自身内力的修炼,这与西方不断修缮外部条件的作风截然不同。



入围2023“Ro塑料奖”的“有冇用”(Uselessful)系列探索塑料回收,将废弃塑料变化为器物。

有冇用-花瓶。



在由Orlandi亲自主持翻新用于举办入围作品展的Palazzo Bandello内,红砖墙裸露的工业风空间呈现出紧凑、密集的展陈风格,所有的作品分类标准均被打破,迫使参观者在走马观花与细细品味间做出选择。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陈旻的“有冇用-花瓶”。从庄子“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观念出发,陈旻结合现代热熔工艺与传统大漆脱胎工艺,以废弃TPU纤维作画,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最终去骨存形,打造出中式古典造型之美。“这点其实和张大千画国画的思路类似,抓整体而非过分控制细节,成品会有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感觉,”设计师形容道。在“有冇用-花瓶”中,蓝色、红色和浅水绿色的三只塑瓶以梅瓶、观音净瓶、玉壶春瓶三款经典宋瓷花瓶为原型,彼此叠加嵌套,于千丝万缕间相互掩映,趣意盎然,印证了设计师所说的“无用之物的终点,成为无用之美的新起点”。


离开Palazzo Bandello,陈旻带我们来到位于附近改造自废弃领带厂的Rossana Orlandi艺廊,参观在此举行的RoCollectible 2023展览。谈到年逾七旬的Orlandi女士,从十几年前第一次到Ro的空间看展到此次着眼于未来的应约,陈旻说他“对Ro也多了些故旧的亲切感”,而“中国肯定需要这样的人物,也必将涌现这样的人物”。因此,当我们聊回到中国设计的话题,时隔三年再次回到米兰的他说,“从产品角度来说,我觉得对方的优势依然在,差距并没有显著拉近,而我们要学的,除了老生常谈的技术层面,设计的态度和方法是更主要的……尽管如此,西方主导的设计理念也是有短板的,而补强的解药正是东方哲思。”



无限生长

赵子晗


“设计作为群体性的文化成果并不体现在

单个的成品或者几个系列的作品上;

更重要的是已经在本土具有影响力的设计语言体系

同样也可以在国际上具有良好的反馈。”



根植于米兰丰沃的设计土壤与“一生万物”的中国传统思想,艺术家兼设计师赵子晗于2021年创立了品牌UNCOGGETTO,将意大利语中的Unico(唯一)与Oggetto(物品)组合,而此次亮相Tortona区的“无限生长”系列(Free Growing)便是如此——赵子晗在青少年时期研习水墨画的经历成为设计灵感,而深浅无序的水墨变化作为规整工艺流程中的变量,使每件作品拥有独一无二的纹理。



设计师赵子晗将青年水墨画学习的经历转化为灵感,创造出具有生长感、流动性纹理的“无限生长”系列,以UNCOGGETTO标志性的3D打印技术制造。



“无限生长”系列有着灵动多变的有机形态,源自赵子晗对自然存在本质的思考,及其美学沉淀与灵感的无约束表达。与2021年的“水墨线型”系列(Ink Line)相比,新作以更丰富的表面肌理增强使用者的触觉感受,并反映了设计师当前思考的核心,既“去功能性”——“以挖掘自身表达为首要因素呈现,而不是以解决实用性和服务型为目的,”赵子晗解释道,他希望“无限生长”启发人们反思设计的价值体系,以及我们不以为意的与家具之间的关系,因此,“使用者需要适应它的形态去找到一个舒适的使用方式,就像远古人类也是需要去适应自然一样”。此外,新系列以UNCOGGETTO标志性的3D打印技术制造,所使用的高分子材料亦由品牌独立研发而成。



展厅内的木条雕塑则是设计师与公众一次共同创造的产物。



在展厅内,一系列充满随机美感的木条雕塑与家具展开着有趣的对话:一方面,天然的木材与高科技的塑料材料形成对比,另一方面,这些雕塑所表现出的自由成型的势态,又是对“无限生长”含蓄的生命力的补充。事实上,雕塑是赵子晗在设计周开幕前邀请公众参与共同完成的,他们在几天内将回收的废弃木制品经过火燎碳化处理后切成小段,在木制基底上向上拼接,“用不同频率接力的方式去模拟运算上的随机性,”就这个策展项目,赵子晗总结道,“对别人来说是废弃的物品也许换一个地方、做一些简单的处理后可以作为另外一种性质去延长物质的存在价值,这种也是对环保方式的思考。


此次赵子晗参展的Tortona区位于米兰西南角,这里是时尚与艺术产业聚集地,很多知名设计工作室也都设立在此。其中,Opificio 31由一系列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展厅组成,设计周期间热闹异常,“每天11个小时不停的的与观众交流真的是畅快淋漓,天稍黑后观展人群几乎都是人手提着啤酒杯进来唠嗑,”设计师描绘道。而如此频繁、丰富的互动对于赵子晗的实践来说意义非凡——不仅他的“去功能性”尝试需要社会的反馈,同时,他也能借米兰设计周这一国际平台对“在中国生根的设计方法学和美学体系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评估,因为,“设计作为群体性的文化成果并不体现在单个的成品或者几个系列的作品上;更重要的是已经在本土具有影响力的设计语言体系同样也可以在国际上具有良好的反馈”。



有机极简

李冠峤


“事情不会‘就这样发生了’,

背后肯定有逻辑与秩序可作为推导。

这样的思考习惯帮助我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设计师李冠峤



风卷花瓣的浪漫、钢管扭转的活力、弧线凹凸的律动、点线面组装的趣味……在产品设计师李冠峤题为“有机极简”的展览中,一系列精致小巧的花器作品,润物细无声地调动着观者对于季节与时光的追忆和回味。与此同时,李冠峤选择以混凝土砖块搭建展台,所传达的户外感觉,既契合“有机极简”的自然主题,也呼应了展览所在的Bovisa区的特征——位于米兰西北部,作为曾经的工业区,充斥着工厂建筑和工业结构的遗迹。


从在米兰NABA美术学院求学,到为意大利工作室工作,再到创立自己的工作室,李冠峤来到米兰已有十年,对与这座城市作为世界设计中心之一所呈现的挑战与机遇谙熟于心,他说,“一定要花时间了解米兰和意大利的环境,多去看看这座城市曾经发生与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从对都市动向的追踪到对自然细节的体悟,李冠峤对于生活和设计的观察,无不基于“在看似混乱的背后,总会有隐藏的逻辑”这一理念。为此,他解释道:“事情不会‘就这样发生了’,背后肯定有逻辑与秩序可作为推导。这样的思考习惯帮助我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李冠峤设计了一系列花器,以构成本次“有机极简”展览。



而这一价值观念同样渗透至了“有机极简”背后的观察与设计之道:设计师通过极简的设计语言提炼、描绘“有机”的自然元素,将基础的金属管材与板材通过精妙的加工,创造为具有积极、饱满、灵动视觉感受的器物。就像他所叙述的那样:“我们对于自然的联想往往可能是具体和繁复的,而极简的造型则大多是人为的成果。这个系列是一次探寻有机与极简之间边界的尝试,也帮助我寻找人工与自然的边界,从而创造出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的环境。


李冠峤提到树木,无论向下扎根还是向上生长,都是适应与优化的结果,其中所蕴藏的演进密码及其多元意象的表达令他着迷。于是,从自然界给人以蓬勃发展之感的螺旋上升元素中,设计师提炼出了Twist系列的造型:他将常见的钢管裁开,扭成不同高度的新形状,动态之势栖于静态之力,以无形胜有形;色彩方面,除了包容的白色,设计师所选择的蓝色、绿色、橘色均明亮而不失稳重。Twist系列不禁让人联想到Alexander Calder,而这位艺术家在作品的表达方式上给予李冠峤启发,在他看来,Calder“拥有绝对意义上的创新思维”,他“打破常规、以优雅比例和微妙平衡形成的‘动态雕塑’,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是新奇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此外,Petal系列则在无序与有序的平衡中彰显着轻盈、灵动的美好。“风吹着花瓣,卷起了花束”,从这一浪漫的概念出发,这组花器以花瓣镂空堆叠的复杂图案,搭配简单的直筒器型,使整体视觉得到平衡。


借助中国设计师之眼,我们在本届米兰设计周上看到了新老故事之间的碰撞,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各种展望。也许设计能够重新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来一同应对关乎每一个个体与社会的燃眉之急。在这场激烈的交流与对话前,这十位中国设计师成为中国设计领域的强心剂。我们都希望未来中国设计能在这场洪流中构建出自己的新话语。



米兰设计周,明年见。





摄影:李冠峤、罗立、王雅卉

撰文:马君怡、华睿

编辑:全倬冉、杜涵茜

设计:Unroll Studio

部分图片由设计师提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