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吃主食会短命?我们又双叒叕来辟谣了!

小帅 野兽生活 2021-02-14

这几年,「低碳水饮食会缩减寿命」的说法隔三差五就会蹦出来流行一阵。前几天,微博上的一位知名医生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这位医生被评为「微博 2020 人气健康医疗大 V 」,被几百万粉丝关注。他转发了一项研究,称低碳水饮食会缩减寿命,并开玩笑说,给自己喝可乐找到了理由。


无独有偶,另一位国内著名的营养专家转发了另一项研究,称 50 岁后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可降低死亡率。



很遗憾,我们认为他们的说法非常不严谨。


我们早就辟谣过,「低碳水饮食缩减寿命」的说法根本不成立,大 V 医生、著名营养专家引用的研究也根本不靠谱。但是,这类消息还是随处可见,给同学们带来不少困惑。


今天,我们再一次进行澄清,也想与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思考。



01

低碳水缩减寿命?

0000000                                                                       

根本不靠谱!

0000000                                                           


首先,大 V 医生和知名营养专家引用的两项研究,共同存在三大问题:


1 · 定义搞错了 


从定义来看,每日膳食碳水总量 <150g,或供能比 <26% 才是我们推荐的低碳水饮食。而大 V 医生引用的那个研究中,碳水供能比最低只统计到 39%,这组人群每日碳水摄入量更是高达 214g,显然是张冠李戴。


实际上,死亡率最高的那组人群,精制碳水吃得并不少,甚至比所谓的「中碳水人群」还多!相反,死亡率最低的那组,吃的也并不是高碳水饮食,他们的平均碳水摄入总量较低。



在食材选择上,低碳水饮食强调少吃或不吃精制碳水和精炼种子油,多吃肉、鱼、蛋、内脏、优质脂肪、低糖蔬果和坚果。而大 V 医生引用的那个研究中,更是驴唇不对马嘴。



那篇研究中,被划为「低碳水饮食」的人群,加工食品、精炼种子油等吃得更多,因此饮食总热量也更多。


也就是说,研究中被扣上「低碳水饮食」的人群,吃的并不是真正的低碳水饮食,而是高碳水、高热量、高垃圾食品的饮食。


虽然他们饮食中碳水供能比例看起来相对较低,但也没低到低碳水饮食的标准。


同样的道理,营养专家转发的那项研究,也完全没有研究真正的低碳水生酮饮食人群。


2 · 数据不可靠


这篇论文统计的主体样本,来自美国 4 个社区的 1 万多人。受试者自己填问卷,凭主观记忆报告平时是怎样的饮食结构


这样的研究数据怎么可能严谨?它没有测量食物的克重、无法囊括全部食物、全凭个人记忆回想,不能排除有人根本懒得填答,索性直接乱写。


然后,研究人员就根据问卷,对比若干年内的死亡数据,进行一通计算,得出结论。这样的统计方法,会让很多人的健康数据「被平均」。



完全相同的道理——有大规模的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为 317.9 万元,北京、上海超过 800 万元。


你认为,这样的数据真的可信吗?



而且,抽烟、酗酒、睡眠、压力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死亡率,调查问卷得到研究数据,却无法完全排除这些混杂变量。


更可笑的是,知名营养专家转发的那个研究中,死亡率最低的人群,每日能量摄入达 3000kcal 左右,甚至远高于膳食指南推荐的能量摄入。


而且,根据研究者的计算结果,0 岁婴幼儿要想达到最低死亡率,每日能量摄入也高达 3000kcal 左右,也就是要吃得跟青壮年一样高、比老年人还要高!



这样明显荒谬的数据,真的应该轻信吗?


3 · 无法证明「因果关系」


在科学研究领域,有一条学术底线:

相关性 ≠ 因果性!

相关性 ≠ 因果性!

相关性 ≠ 因果性!


举个栗子,有研究统计表明,医生生日当天做手术,患者死亡率更高。(别笑,真的有这样的科学研究!)



这种情况下,只能说在研究覆盖的数据内,「医生过生日」跟「患者死亡」存在关联,而不能说「医生过生日」导致了「患者死亡」。


再如,古人总是先听见公鸡打鸣,然后天就亮了。根据这个现象,只能说「公鸡打鸣」跟「天亮了」存在关联,而不能说前者导致了后者。


同样的道理,大 V 医生、营养专家列举的研究,只能说在研究覆盖的人口数据内,「碳水供能比例较低」跟「死亡率高」存在关联,而不能说前者导致了后者,也不能说高碳水一定会长寿。



实际上,那些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论文中,连作者自己也承认,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不能用于指导实践。


总之,从研究对象(不是真正低碳水饮食)、数据可靠性(混杂变量太多,数据不精准)、结论可靠性(相关性 ≠ 因果性)来看,大 V 医生、知名营养专家引用的两项研究,都完全不能得出「低碳水生酮饮食会缩减寿命」、「多吃碳水更长寿」的结论。



02

谣言为何没完没了

0000000                                                           


前边我们论证了,「低碳水饮食会缩减寿命」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可是,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总有类似的谣言出来呢?


而且,这样明显不靠谱的低质量研究,按理说应该只能糊弄住一般的老百姓,为啥连很多专业科班出身的医生、营养师,也会轻易相信呢?


1 · 部分媒体错误报道


首先,是有一些媒体对研究的解读并不严谨,有些甚至对低质量研究进行断章取义、过度解读。结果,10w+ 爆款文章噌噌地出,却给公众观念造成不小的误导。



很多媒体还误传这类研究来自于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但实际上,大 V 医生引用的文章发表于柳叶刀「子刊」,跟「正刊」不是一回事,可靠性也要大打折扣。


举个话糙理不糙的例子,就好比北大青鸟 ≠ 北大


令人特别遗憾的是,某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媒体也搞错了,将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当做高质量研究、将相关性联系当做因果性结论。



国家级健康媒体的记者、编辑,居然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是很不应该。


2 · 部分专家个人偏好


我们对所有医学、营养、健康专家抱有绝对的尊重,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的是,部分专家自己本身是有个人学术偏好的,这种偏好有时会影响到对科学研究的客观解读。


有些专家自己偏好中高碳水饮食,就难免倾向于宣传相关的科研观点,即使引用的往往是低质量观察性研究。


目前,不乏高质量研究支持低碳水的健康益处,这些专家却往往无法足够重视。



3· 研究本身具有局限性


很多科学研究本身是有局限性的,例如,高质量研究往往意味着成本高、耗时长久、解释力有限等。


在具体操作中,研究方法、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当,也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而且,残酷的现实世界中,科学研究还受大型科研机构既往立场、财政拨款、食药资本等多个因素干扰。


因此,我们尊重医学科学,但也对某些低质量科学研究感到遗憾和失望。



03

低碳水饮食

0000000                                                           

到底能不能长寿?

0000000                                                           


国内很多营养专家自己偏好中高碳水饮食,并且抱有一个观点:「目前未发现长期吃极低碳水饮食的长寿者」。



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


低碳水生酮饮食的长寿者,那真是多了去了,我们随便介绍几个——


「近代低碳水饮食之父」William Banting(1796 -1878),60 多岁开始不吃主食,享年 82 岁。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 Vilhjalmur Stefansson (1879-1962),后半生几乎只吃肉,享年 83岁。



奥地利内科医师 Wolfgang Lutz(1913-2010),40 多岁时开始不吃主食,享年 97 岁,后半生通过低碳水饮食疗法,治好 10000 多例疑难怪病。



前面说的都是已经过世的专家,下面再介绍几个依然健在的。


美国传奇糖尿病医生 Richard Bernstein 岁就被诊断为 1 型糖尿病,但通过低碳水饮食控制住病情,现年 86 岁,依然坚持为患者看病。



此外,美国医学教授 Steve Phinney、生物学教授 Thomas Seyfried、注册护士 Jacqueline Eberstein、营养学教授 Loren Cordain、南非运动科学教授 Tim Noakes 等医疗专业人士,也都在 70 岁以上。


这几位专家,他们个个都是低碳水饮食的实践者、推广者,已经持续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



其实,正确的低碳水饮食,可以改善老年人健康,提高寿命,不仅有大量事实案例,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前不久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实验(高质量研究)显示,咱爸妈认为健康的「粗茶淡饭、低油少盐」其实没啥好处,反倒是少吃米面主食、多吃肉鱼蛋和优质脂肪更健康。


(研究截图)


科研人员随机选取了 40 名 60-75 岁之间的肥胖老人,并分成两组,进行了为期 8 周的试验。



一组老人不吃糖和米面主食,而大量吃肉类、脂肪、蔬菜,每天至少吃 3 个鸡蛋,而且不扔蛋黄!这样的饮食结构也被称作「低碳水生酮饮食」(碳水 <10%,蛋白质 ≈ 25%,脂肪 ≈ 65%)。


另一组以米面谷物为主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尽量避免荤腥,除了瘦肉里夹杂的少量脂肪,几乎不额外放油。这样的吃法,也叫「低脂肪饮食」(碳水 ≈ 55%,蛋白质 ≈ 25%,脂肪 ≈ 20%)。


两组老人是根据食欲自然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不用绞尽脑汁计算卡路里。


结果显示,不吃主食那组不仅减掉了身体脂肪,胰岛素敏感性、血脂指标也明显改善,而且大大降低了罹患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再比如,近年来,很多老人被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困扰。今年,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发现,少吃米面主食可以预防甚至逆转大脑衰老。


研究人员对 1000 人进行了大脑神经扫描,然后将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照常饮食,另一组几乎不吃糖类、谷薯类主食,多吃肉、鱼、蛋、奶、蔬菜和低糖水果。


结果发现,不吃主食、多吃肉那组的大脑衰老水平大大降低!



科学家解释道: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大脑代谢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导致一部分大脑神经元慢慢「饿死」,大脑也就不那么好使了。


但是,低碳水饮食后,身体高效燃烧脂肪,还会产生一种叫做「酮体」的物质,它可以为大脑提供能量,保护大脑神经网络的稳定性。


所以,这样的饮食会让人短寿?怎么可能!



最后几句

0000000                                                                       


做科普这些年来,我们经常看到基于低质量研究、断章取义解读的健康谣言,这让人感觉非常遗憾。因为,错误观念的流传,耽误的是无数人的健康。


好在,我们也正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光明。每年几百篇科学研究、国内外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认可、无数实践者的实际体验,都证明低碳水饮食可以轻松减肥、改善健康。


中国低碳水健康饮食知识的传播,需要严谨学术界、专业医疗营养健康专家、创新型企业、科普媒体等多方共同努力。同时,有批判性思维的高质量读者、实践者,也是非常重要的。


感谢读者朋友们一直积极阅读、点赞、转发我们的文章。尽管外面谣言依旧盛行、误解依然无处不在,但至少还有你,让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Goss A M, Gower B, Soleymani T, et al. Effects of weight loss during a very low carbohydrate diet on specific adipose tissue depots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in older adults with obes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Nutrition & Metabolism, 2020, 17(1): 1-12.

[2] 杨柯君. 我国半数老年人属于中心型肥胖[J]. 上海医药, 2014, 000(002):13-13.

[3] D'Souza M S, Dong T A, Ragazzo G, et al. From Fad to Fact: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Emerging Diets on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4] Pot G K, Battjes-Fries M C E, Patijn O N, et al. Lifestyle medicine for type 2 diabetes: practice-based evidence for long-term efficacy of a multicomponent lifestyle intervention (Reverse Diabetes2 Now)[J].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 2020: bmjnph-2020-000081.

[5] Nagpal R, Neth B J, Wang S, et al. Gut mycobiom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diet, gut bacter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markers in subjec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pilot study[J]. EBioMedicine, 2020, 59: 102950.


The End


本文✏️作者


本文✏️设计师

718


点赞、在看、转发,你的支持很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