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南昌市梅湖景区花博园六朝家族墓发掘简报

考古 2022-05-18

江西南昌市梅湖景区花博园六朝家族墓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江西南昌市博物馆


2016年4月30日,南昌市梅湖景区花博园及景区提升改造项目现场施工时,在景区牌头山南侧发现古墓葬(图一)。接到通知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昌市博物馆专业人员赶赴现场查看,并决定对园区牌头山南侧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共发现5座墓葬(图二)。

本次考古发掘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业务指导下,南昌市博物馆对这5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自2016年6月20日开始正式发掘,至8月下旬结束。

梅湖景区花博园区域范围北至昌南大道、南至梅湖南路、西至迎宾大道、东至井冈西路。古墓群位于园区牌头山南麓,原始地貌高出周围地面3米左右。墓葬群中心地理坐标(GPS):N28°36’2” ,E115°55’4”。现将发掘的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图二 墓葬平面分布图


一、墓葬形制

此次发掘的5座墓葬均为土圹券顶砖室墓,根据发掘的先后顺序,编号为2016NHPM1、2016NHPM2、2016NHPM3、2016NHPM4、2016NHPM5。

M1,规模较小,位于墓葬群的西北部,墓室顶部距 地表约 0.5 米,M2、M3、M4、M5 四座 墓 葬 在 M1南部,规模较大,墓室顶部距地表约6米左右,四座墓葬坐北朝南,自东向西一字排开。

M1,位于墓葬区西北处。单室券顶砖室墓,墓向189°(图三)。墓葬平面为长方形。由于墓室上部破坏较为严重,在墓室中部残存部分券顶。在室墓室券顶最北部发现有盗洞痕迹,墓室底北部人为扰动痕迹较为明显,仅南部保存相对较好。由于墓室周围周围地面已遭到破坏,因此未现墓道。墓室通长5.46米,宽1.8米。墓室内长4.98米、宽1.16米、内高2.07米。墓壁为长方形青砖错缝平砌,起券高度为1.21米。墓室地面北部铺地砖为两层,上层为人字形,底层为竖砖平砌。墓室南部长方形青砖“人”字形铺地,在距墓门0.66米到后墙处,有三层砖铺地的平台,形成台阶式地面,平台前端为竖砖平铺,其余部分为“人”字形砖铺地。墓门宽0.82米,墓室内砌有有单券拱,封门砖为半块砖顺砌。后墙也有单券拱,在后墙中部有一砖柱,应该起到支撑券顶作用。经过清理,出土了青瓷器、铁器等器物。

图三 M1平、剖面图

1、2、3.青瓷四系罐 4、5.青瓷碗 6、7、8、9、10.青瓷盏 11.褐釉瓷盏 12.青瓷五盅盘 13.青瓷三足炉14.青瓷盘托三足炉 15.青瓷六系盘口壶 16.滑石猪

M2、M3、M4、 M5,平面形状均为“甲”字形,坐北朝南,由墓道、墓圹和墓室组成,墓道在墓室南部。这四座墓葬建造方式相同,均为先在地面挖出带长斜坡墓道的墓圹,然后在墓圹内修建砖砌墓室。墓室均为券顶砖室墓,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墓葬形制基本一致。封门墙最外层为顺砖平砌,起到挡土墙作用,其下有券拱直接砌到墓室券拱之上。其中M4采用双层券拱,其余三座墓葬为单层券拱。墓门保存相对完好,采用横向错缝叠砌封门,两侧砌双砖柱券拱。墓室中部有双层砖柱券拱将其分作前、后两室。铺地砖均为两层,上层长方形青砖“人”字形铺地,下层为竖砖平砌。在前室中部起有平台至后墙处,形成台阶式地面,平台前端为竖砖平砌,其余区域为“人”字形砖铺地。墓壁为平砖错缝顺砌。后墙壁两侧及中部砌有砖柱,在砖柱上起有双券,中部砖柱直接砌到内层券拱下部,起到加固墓室券顶作用。

图四 M2平、剖面图

1.青瓷点彩钵 2.黛砚板 3、4.滑石猪 5、6.铜棺钉 7.铜饰 8.青瓷盏

M2(图四),墓向 175°。墓道长 9.5、宽 1.1~2.03米,墓圹长 8、宽 3.6米。墓室内长 7.87、宽 1.86米,前室内高2.97米,起券高度为1.35米。后室比前室地面高0.25米。在墓墙上发现有“隆和元年熊氏”铭文砖。

M3(图五),墓向 176°。墓道长 10.1、宽 1.1~1.9米,墓圹长8.1、宽 2.9米。墓室内长7.65、宽1.8米,前室内高3.2米,起券高度为1.32米。后室比前室地面高0.25米。在墓墙上发现有 “升平五年熊氏”铭文砖。

M4(图六),墓向 175°。墓道长 9.7、宽 1.1~1.9米,墓圹长 8、宽 3.6米。墓室内长 7.42、宽 1.8米,前室内高2.76米,起券高度为1.32米。后室比前室地面高0.21米。

图五 M3平、剖面图

1.青瓷四系盘口壶 2.青瓷钵 3.铜棺钉 4、5、6.滑石猪 7.青瓷点彩钵 8.铜镜

图六 M4平、剖面图

1、5.青瓷盏 2.铜饰 3.六面铜印 4.黛砚板 6、7、8.滑石猪

图七M5平、剖面图

1、2、5、8.青瓷盏 3.青瓷鸡首壶 4.青瓷小盅 6.青瓷盘口壶 7.铜印

图八 纪年铭文砖(M2、M3、M5)

M5(图七),墓向 176°。墓道残长 7.1、宽 1~1.8米,墓圹长 8.4、宽 3.3米。墓室内长 7.72、宽 1.81米,前室内高2.84米,起券高度为1.32米。后室比前室地面高0.24米。在墓墙上发现有“升平五年熊氏”铭文砖。

墓砖均为青灰色,有平砖和楔形砖两类。平砖长34~36、宽 17~19、厚 5~6.5厘米,主要用来铺地和砌墓壁,也有少部分用来起券;楔形砖长32~35、宽20、厚3.3~9厘米,为起券所用。

铭文砖目前发现的多为模印在墙砖的一侧,字体多为楷书。M2发现反书的“隆和元年熊氏”铭文砖(图八,1),M3和 M5发现正书的“升平五年熊氏”铭文砖(图八,2、3)。此外,M4 虽未发现纪年铭文砖,但发现有模印“大”(图九,1)、“中”(图九,2)字样的楔形砖,以及还发现一块上面阴刻有楷书数字“八百丗四”(图九,3)的铭文砖。

墓砖纹饰多模印在墓砖的一端或一侧,以网钱文为主(图一〇,1、2、3、4),还可见菱格纹、复合三角等几何纹(图一〇,5、6、7)。除了铺地所用平砖为素面外,其余墓砖均有纹饰。

图九 铭文砖(M4)


二、出土器物

虽然在5座墓葬券顶上均发现有盗洞,大部分随葬品遭到了盗扰,但仍清理出青瓷器、铜器、石器等各类文物50件。现按照单个墓葬出土器物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一)M1

M1共出土器物16件(图一一)。

青瓷四系罐 3件。灰白胎。肩部饰有对称四个桥型耳。通体施青釉,靠近足部露胎,釉面有冰裂纹开片。M1:1,尖圆唇,短直口,溜肩,上腹较鼓,下部斜收,高平底。下腹部有一道凹弦纹。口径6.8、底径7.4、高 11.6 厘米(图一一,8)。M1:2 与 M1:3 形制一致,圆唇,直口,溜肩,鼓腹,下部斜收至底,平底。M1:2 口径 6.4、底径 7.2、高 8.3 厘米(图一一,6)。M1:3 ,口径 8.5、底径 3.8、高 4 厘米(图一一,7)。

图一〇 墓砖纹饰

1~3.网钱纹(M3) 4.网钱纹(M2) 5~7.几何纹(M2、M5、M1)

青瓷碗 2件。圆唇,直口,饼足,外底部略凹。灰白胎。器身施青釉,足部露胎。釉面有细小开片。M1:4,口部有一圈凹弦纹。高5.2,口径10.7,底径4.3厘米(图一一,1)。M1:5,口径 8.4、底径 3.8、高 4.2 厘米(图一一,4)。

图一一M1出土器物

1、4.青瓷碗(M1:4、5) 2、3、5、9、10.青瓷盏(M1:8、9、10、7、6) 6、7、8.青瓷四系罐(M1:2、3、1)11.褐釉瓷盏(M1:11) 12.滑石猪(M1:16) 13.青瓷三足炉(M1:13) 16.青瓷盘托炉(M1:14)14.青瓷六系盘口壶(M1:15)15.青瓷五盅盘(M1:12)

青瓷盏 5件。尖圆唇,口微敛,饼足。灰白胎。器身施青黄釉,足胎外露未施釉,釉面有细小冰裂纹开片。胎釉结合不好,釉有剥落。M1:6,口径8.4、底径3.8、高 4 厘米(图一一,10)。M1:7,器壁下部有一道凹弦纹。口径8.1、底径 4.1、高3.6厘米(图一一,9)。M1:8,外底略内凹。口径 8.5、底径 3.8、高 4 厘米(图一一,2)。M1:9 ,足稍外撇。口径 8.2、底径 3.5、高3.7 厘米(图一一,3)。M1:10,足稍外撇。口径 8、底径 3.6、高 3.8 厘米(图一一,5)。

酱褐瓷盏 1件(M1:11)。尖唇,口微敛,凹平底。口部饰有短粗条形系。通体施酱褐釉未及底。口径7.2、底径 3.7、高 1.9 厘米(图一一,11)。

青瓷五盅盘 1件(M1:12)。口径 16.5、底径 14、高4.6厘米。盘直口,平底,盘内均匀放置五个小盅,与盘底黏结在一起。灰白胎。内外施青釉,不及底(图一一,15)。

青瓷三足炉 1 件(M1:13)。圆唇,敞口,折沿,弧腹,平底。底部有对称三足,足外撇。在一足上部有一附加条系柄,柄上部残缺。炉身及足施青釉,不及底。通高 8.3、口径 11.6,底径 6.5,足高 2.2厘米(图一一,13)。

青瓷盘托三足炉 1件(M1:14)。尖唇,直口,沿外撇。弧腹,平底。底部有对称三足,足外撇。炉身及足施青釉,不及底。三足与托盘粘结在一起。托盘敞口,平底,施青釉未及底。口径9.8、底径5.4、通高5.6厘米(图一一,16)。

青瓷六系盘口壶 1件(M1:15)。盘口,束颈,鼓腹,平底。盘口底有对称环形小耳,肩部饰有六个桥形系。灰白胎。器身施青釉,不及底。口13.5、底15.3、高 29.7厘米(图一一,14)。

滑石猪 1件(M1:16)。白色滑石。俯卧状。体细长,头部较小,方嘴,尖耳,头部线条刻划较为清晰,尾部及四肢均未刻线。长4.3、宽1.1、高1厘米(图一一,12)。

(二)M2

M2共出土器物8件(图一二)。

青瓷点彩钵 1件(M2:1)。尖唇,口微敛,饼足。口部下有一圈凹弦纹。器身通体施青釉,在口部还饰有褐色点彩,在钵内底四周有对称四个支钉痕迹,中心有褐色疤痕。灰白胎,胎釉结合较好。口径19.6、底径 11、高 8.6 厘米(图一二,4)。

图一二M2出土器物

1.青瓷盏(M2:8) 2、3.铜棺钉(M2:5、6) 4.青瓷点彩钵(M2:1) 5、6.滑石猪(M2:3、4)7.黛砚板(M2:2) 8.铜饰(M2:7)

黛砚板 1件(M2:2),长方形。板上有使用痕迹,边缘及中心磨损较轻,中部使用磨损较重,痕迹呈椭圆形。长 21.7、宽 17.5、厚 0.6厘米(图一二,7)。

滑石猪 2件。俯卧状,圆嘴,体丰满,凹尖耳,圆腹略凸,尾部长条形凸出,足部刻画逼真形象。平底。M2:3,长 5.5、宽 1.2、高 1.6 厘米(图一二,5);M2:4,长 7.4、宽 1.2、高 1.6 厘米(图一二,6)。

铜棺钉 2件。长条形。钉帽为覆斗形。外有鎏金。M2:5,残长 23.2、钉帽厚 2.8 厘米(图一二,2);M2:6,残长 22.6、钉帽厚 2.8厘米(图一二,3)。

青瓷盏 1件(M2:7)。圆唇,口微侈,弧壁,平底。口部下有一圈凹弦纹。器身施青釉,未及底。灰白胎,胎釉结合不好,釉多有剥落。口径 6.8,底径3.7、高2.3 厘米(图一二,1)。

铜饰 1件(M2:8)。“山”叉形器,有中间工字形连接两端“山”字形,“山”字外侧有锯齿。残长 10.3、宽 3.7、厚 0.2 厘米(图一二,8)。

(三)M3

M3共出土器物10件(图一三)。

青瓷四系盘口壶 1件(M3:1)。浅盘口,束颈,溜肩,鼓腹,下部斜收至底,平底。肩部饰有对称四系。盘口外部有两道凹弦纹,颈下部及肩部、下腹部也各有一道凹弦纹。灰白胎,胎釉结合较好,基本未见釉剥落。内外施青釉,外部未及底。口径10、底径11、高20.6 厘米(图一三,1)。

青瓷钵 1件 (M3:2)。口径 11.4, 底径 2.8、高4.2厘米。尖唇,敛口,圜底。施青黄釉,不及底。灰褐胎,胎釉结合较好,釉面有冰裂纹开片(图一三,5)。

铜棺钉 1件(M3:3)。长条形。钉帽为覆斗形,下部残缺。残长12、钉帽宽3.4厘米(图一三,4)。

滑石猪 3件。俯卧状。M3:4,体短粗,圆嘴,圆耳,四足刻画精细,尾部凸出,平底。长5.9、宽1.4,高1.6 厘米(图一三,2)。M3:5,体丰满,嘴略残,尖耳。背部刻画鬃毛。足线条刻画简单,仅勾勒出足部轮廓。长 4.6、宽 1.6、高 2.1 厘米(图一三,7)。M3:6,形制与M3:5相同,头部略残。长 4、宽 1.7、高 2.1厘米(图一三,6)。

青瓷点彩碗 1件(M3:7)。圆唇,侈口,弧壁,平底。口部下有一道凹弦纹。灰白胎,施青釉,不及底。口部饰有对称四处褐色点彩,钵底有六处支钉烧痕。口径 16.4、底径 9.5、高 5.2 厘米(图一三,8)。

铜镜 1件(M3:8)。圆形。边缘稍厚,圆钮,钮上有圆形穿孔。铜镜锈蚀严重。直径11.3、厚1.4厘米(图一三,3)。

(四)M4

M4 共出土器物8件(图一四)。

青瓷盏 2件。圆唇,口微侈,弧壁,饼足。口部饰一圈凹弦纹。灰白胎。施青黄釉,不及底。釉面有细小开片。胎釉结合不好,有剥落现象。M4:1,口径8.4、 底径 5、 高 3.7 厘米 (图一四,8);M4:5, 口径8.4、底径 4.6、高 3.8 厘米(图一四,7)。

图一三M3出土器物

1.青瓷四系盘口壶(M3:1) 2、6、7.滑石猪(M3:4、6、5) 3.铜镜(M3:8)4.铜棺钉(M3:3) 5.青瓷钵(M3:2) 8.青瓷点彩钵 (M3:7)

铜饰 1 件(M4:2)。“山”字形叉形,中间为长方形孔连接两个“山”形。一端残缺,另一端外侧有锯齿。残长7.3厘米、厚0.5厘米(图一四,5)。

六面铜印 1件(M4:3)。凸字形,上为方柱形印钮,有圆穿孔,印六面均有阴刻篆书(图一四,6)。钮顶面为“白记”(图一五,1),侧面分别为“熊祖国”、“熊勱白事”、“熊勱白牋”、“臣勱”(图一五,2—5),底面为“熊勱”(图一五,6)。除“臣勱”面无边栏外,其余各面均有边栏。高3.2厘米、长 2.2、宽 2.1厘米。

黛砚板 1件(M4:4)。青灰石,长方形。边角略有破损。长18.5、宽12.4、厚 0.6 厘米(图一四,4)。

滑石猪 3件。白色滑石。俯卧状。M4:6,体短粗,圆嘴,圆耳,方足,四肢及尾部刻画清晰,平底。长3.1、宽 1.2、高 1.2厘米(图一四,3)。M4:7 与M4:8形制相同,体丰满,圆嘴,尖耳,背部丰满,四肢及尾部浅浮雕,平底。M4:7,长 5.9、宽 1.7、高 2.1 厘米(图一四,1);M4:8 ,长 5.6、宽 1.9、高 2.1 厘米(图一四,2)。

(五)M5

M5共出土器物8件(图一六)。

青瓷盏 4件。尖圆唇,口微侈,弧壁,饼足。口部饰有一圈凹弦纹。灰白胎,施青黄釉,不及底。胎釉结合不好,釉大多剥落。M5:1,口径 11.4,底径 6.4、高 4.2厘米(图一六,1);M5:2,口径 11.6,、底径 6.4、 高 3.7 厘米(图一六,2);M5:5,口径 11.4、底径 6.4、高 3.9厘米(图一六,3);M5:8、口径 11.3、底径 6.6、高 4 厘米(图一六,4)。

青瓷盘口壶 1件(M5:3)。口残,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有四系,颈下部及肩部各饰有一圈凹弦纹。施青黄釉,不及底。灰白胎,胎釉结合不好,釉剥落严重。底径11.8、残高16.8厘米(图一六,6)。

青瓷小盅 1件(M5:4)。圆唇,口微敛,平底。施青釉,不及底。口径 6、底径 3.4、高 2.2厘米(图一六,5)

图一四M4出土器物

1、2、3 滑石猪(M4:7、8、6) 4.黛砚板 1 件(M4:4) 5.铜饰(M4:2)6.六面铜印(M4:3) 7、8.青瓷盏(M4:5、1)

青瓷鸡首壶 1件(M5:6)。盘口,束颈,溜肩,球腹下收,平底。前有鸡首流,后有柄。肩部横置对称泥条系。肩部饰一圈凹弦纹。施青黄釉,不及底。灰白胎,胎釉结合不好,釉多已剥落。口径 8.4、底径11.8、通高 18.8厘米(图一六,8)。

铜印 1 件(M5:7)。“凸”字形,方柱形钮,钮上有圆穿孔,印身为正方体。锈蚀严重,字迹不清晰。通高3.3,钮长、高均为1.5,印身各边长2.1厘米(图一六,7)。

图一五 六面铜印印文(M4:3)

1.顶面 2~5.侧面 6.底面

图一六M5出土器物

1、2、3、4.青瓷盏(M5:1、2、5、8) 5.青瓷小盅(M5:4) 6.青瓷鸡首壶(M5:3)7.铜印(M5:7) 8、青瓷盘口壶(M5:6)


三、结语

1、关于发掘的五座墓葬墓葬年代。M1出土的带桥型钮的青瓷盘口壶、青瓷四系罐具有典型的南朝风格,与南昌张家山①、高安梳头山②、赣县白鹭③等南朝墓出土青瓷器的胎质、釉色、形制相似,具有同时代特征,所以其应该是晚于东晋的南朝墓葬。M3和M5出土了 “升平五年熊氏”铭文砖,升平(公元357-361年)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二个年号,升平五年是其在位最后一年,即是公元361年。M2出土了“隆和元年熊氏”铭文砖,隆和(公元362-公元363年)是东晋哀帝司马丕年号,升平五年五月哀帝即位,沿用该年号,次年改元隆和元年,即为公元362年。M4没有出土铭文砖,但根据其所在墓葬区位置与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青瓷器特点, 推定其与 M2、M3、M5为同一时期墓葬,修建年代也应当在东晋时期。

2、此次发掘的五座墓葬,所在年代相近,排列整齐,明显经过严格的设计规划。根据出土铭文砖上“熊氏”字样与铜印(M4:3),初步推断这是一处东晋到南朝时期的熊氏家族墓葬群。

3、墓主身份。M4出土的铜印(M4:3),可知墓主人名熊勱,字祖国。M5的铜印由于锈蚀严重,字迹模糊不清,但与M4出土的铜印形制相同,仍可以判断其墓主应该为一名熊氏男性。

4、墓葬出土的青瓷器,特别是明确纪年墓出土青瓷鸡首壶、青瓷四系罐、青瓷盏等器物为我们研究东晋时期青瓷器提供了可靠的年代依据。这批青瓷器的形制与胎釉与邻近的丰城洪州窑的青瓷器一致,这也为我们研究六朝时期洪州窑产品的烧制工艺及特点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

5、花博园景区以及相邻的梅湖景区为中心的区域范围,是南昌市一处重要的六朝时期古墓葬分布区。《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江南西道四载有:“豫章郡五姓:熊、罗、雷、湛、章”,熊姓为六朝时期世家大姓,至今熊氏在南昌仍为显姓,人数众多。此次发掘的熊氏家族墓葬群为我们探讨六朝时期南昌地区世家大族的墓葬形制和家族墓的设计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执笔:田庄、胡振、彭伟楸


注释:

① 南昌市博物馆:《江西南昌张家山南朝墓清理简报》,《南方文物》1992年第2期。

② 刘翔:《高安县梳头山南朝墓的清理》,《江西历史文物》1985年第 1期。

③ 赖斯清:《江西赣县白鹭南朝墓》,《考古》1994年第7期。


转载自 《南方文物》 2017年第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