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报道 | 舞蹈,让人成为人?!

舞蹈杂志 2023-02-23
特别报道

文/孟梦 图/ 牟可 侯达 高天

本文刊于2016年12月《舞蹈》(总第424期)

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启发下,我们正在试图改变以往教育模式中重“技”不重“人”的教育重点,重新确立舞蹈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从而使高等舞蹈教育更接近“教育”的终极目的,摒弃“舞蹈机器”般的流水作业,致力于“具有完整意义上舞蹈人才”的培养。

有问,人何时成其为人?答曰,人不应只作为活着的人,而是作为人文的人。舞蹈,能否超越“物性存在”和“生命存活”,让人成为人?这个关乎舞蹈教育的终极问题,在日前召开的“北京中外舞蹈院校展演暨北京卓越人才(舞蹈)培养高校联盟系列活动”中给出了答案。秉承“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宗旨的中外展演及以“共舞•共创•共赏•共享”为主题的高校联盟系列活动,真切展现了舞蹈跨越民族、地域和语言界限的能力,传递并诠释了舞蹈作为人类文化和世界文明纽带的例证,使得舞蹈继续前行的道路明朗了许多,在共同努力营造跨文化背景下的世界舞蹈教育新气象,像雨后彩虹般跳出一抹灿烂耀眼的“亮色”。

北京舞蹈学院精品课

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2016中外舞蹈院校展演,其前身是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舞蹈品牌赛事。北京卓越人才(舞蹈)培养高校联盟于2015年由北京舞蹈学院发起成立,旨在通过开展多样化、多层级的院校合作,探索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开创更加开放、广泛联合的交流协作新格局,设有“舞蹈精品展演”“大师工作坊”“学术研讨”“主题文化展”等活动,力求为国内外舞蹈艺术家搭建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让中外舞蹈人都参与其中,展示优秀的教学成果,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实现资源共享、艺术交流、人才培养、未来合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月23日,来自26个国家的舞蹈院团齐聚北京舞蹈学院,“2016北京中外舞蹈院校展演暨北京卓越人才(舞蹈)培养高校联盟系列活动”隆重开幕。16位国内外嘉宾、大师在热烈氛围下共同交流中外舞蹈文化的融合发展之路。当晚,作为开幕式演出的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通过“解、行、体、淡、色”五个篇章尽显抽象写意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在一呼一吸、气韵沉浮中体悟墨分五色,浓淡入境、泼洒世界的独特审美观,为中外嘉宾带来一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视觉盛宴。这是一场颇具“中国意味”的欢迎仪式,充分运用传统元素传达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包容了历史、文化的传统记忆和古典韵味的身体传承。

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

持续一周的舞蹈展演作为2016北京中外舞蹈院校展演活动的核心活动之一,呈现了国内外15个舞蹈院团的系列作品,以不同的风格特色演绎古典芭蕾、当代芭蕾、现代舞、东方舞蹈的风采以及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间舞的神韵。

在多元的艺术创作表演交流中,分享不同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在身体中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其中,不仅有备受中国观众追捧的以色列现代舞专场、彰显东方舞韵的“一带一路”舞萃展演、“花儿朵朵”芭蕾舞精品展,还有风格各异的国际标准舞艺术展演。

“一带一路”舞萃展演

来自以色列科尔本当代舞团的舞者通过《行于边缘》《备忘录》两部作品,表达了当代人对身体和心灵的探索。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场白”在即兴互动和诙谐的戏剧表演中燃起了观众的观演欲望,瞬间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行于边缘》涉及了跨越边界的危险和乐趣,并表达了与他人产生关联的不断努力以及对人类团结的热情,而另一部作品《备忘录》则在对记忆与遗忘关系的探索中“备忘”舞团20年的创作历程。

《花儿朵朵》芭蕾舞精品展

通过国际舞蹈交流平台举办“一带一路”舞萃展演是北京舞蹈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又一具体体现。

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的青年舞者们演绎了原汁原味、充满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粹。2015年,李克强总理签署《联合公报》,北京舞蹈学院援建哈萨克斯坦国家舞蹈学院。演出当晚,哈萨克斯坦国家舞蹈学院副院长高哈尔•阿尔丹波吉诺娃在采访中欣然表示,“非常高兴能够受邀参加这次展演,这对于哈萨克斯坦国家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参加演出的都是年轻人,在中国看到、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一定会把在这里吸取到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带回学校传达给更多师生,希望未来他们能够以全新的、更优秀的状态再来到中国表演,也希望今后能与北京舞蹈学院继续开展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以色列现代舞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北京舞蹈学院与来自中东欧的14个国家共同签署了《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文化艺术联盟成立宣言》,与中东欧各国开展了包括教育、创作、学术研讨等国家层面上的舞蹈交流。

如今,作为中国专业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已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窗口,北京舞蹈学院也在不断地努力与海内外院校、专家学者携手,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播者,促进和推动世界舞蹈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同期,北京舞蹈学院还携手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中国戏曲学院等8所院校,以专场演出的形式分别展示了各个院校优秀的教学剧目。各方院校通过展示能够体现教学特色和传递教学理念的代表性舞作,相互交流探索,借鉴成功教学经验,努力搭建互利共赢的交流平台。

北京体育大学精品课

三人行,必有我师

除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观摩,来自中外不同舞蹈院校的数百名师生在国内外大师工作坊、舞蹈精品课展示及相关教学研讨会、沙龙和交流会中促进彼此了解,教学相长并收获精彩。

10月29日下午,大师工作坊成果汇报在北京舞蹈学院综合楼黑匣子剧场举行。作为展演活动的亮点之一——

本次大师工作坊汇集了来自中国、以色列、印度、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位舞蹈大师,自10月24日起,在连续5天中开设了10门课程,涉及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印度古典舞、马来西亚传统舞等。

大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各自专业领域的宝贵经验和前沿理念,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生选修交流。在舞蹈课堂上,各具风格的舞蹈语汇打破了国界和地域的隔阂,来自不同国家院校的优秀舞蹈教育家以其独特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和教学成果,为学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本次大师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外舞蹈艺术的传播与交流,探索开放性、多样性的培养方法,形成了开放包容、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围,也建立了跨越舞种和国界的师生情、同学情、舞蹈情。

中央民族大学精品课

为增进国际间芭蕾学术交流,探讨符合时代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芭蕾教育, 10月28日,国际芭蕾教育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知名芭蕾专家、学者、同行们齐聚一堂。

本次研讨会以“芭蕾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芭蕾人才培养”为主题,各国专家介绍了本国芭蕾发展情况,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对于当代芭蕾人才培养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观摩了学生展示的《流光溢彩》《万物并作》等作品后就芭蕾教育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白淑湘提出了技能、理论、传媒相结合的芭蕾教育发展理念,并鼓励老师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继续深入思考。

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艺术教育展演

马林斯基剧院首席芭蕾大师艾尔达•阿利耶夫(Eidar•Aliev)提出,要好好观察生活,好好观察艺术,汲取更新教育方法的灵感。他特别强调如何全面培养舞蹈老师的个性发展,以及如何正确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是舞蹈教师的重要责任。

大师课——艾尔达 阿利耶夫

加拿大芭蕾舞学校青年舞团(Goh)芭蕾舞学院及加拿大青年芭蕾舞团总监吴振红从哲学的角度区分了舞蹈教育中完美主义与追求卓越的不同,呼吁教师们更多地在教学中思考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享受美,而不是被强迫的追求完美。妮娜•安娜尼娅史维丽(NinaAnaniashvili)是在当代芭蕾发展中需注重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个性、加强互动教学的理念。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位包揽所有国际顶级赛事金奖,也是首位被授予俄罗斯艺术领域国家成就奖的芭蕾舞女演员。她高度肯定了北京舞蹈学院在芭蕾舞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结合其自身的艺术经历表达了在当代芭蕾发展中需注重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个性、加强互动教学的理念。她希望做俄罗斯学派的传播者,也希望学生们能吸取世界各芭蕾学派发展的特点。

大师课——伊芙琳 泰瑞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对芭蕾舞教育的现状做出深入的思考,在充分分析中国芭蕾教育具有“一贯性、体量大、要求高”的特点基础上,提出芭蕾舞未来的教育思路应当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启发芭蕾舞者的智慧。

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辽芭附属芭蕾舞学校执行校长赵一飞从辽芭“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出发,在分享办学经验的同时,探讨了学校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大师课——黄奕华

广州市艺术学校副校长倪怡华提出芭蕾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实践理念,强调教学与实践的互助关系。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从剧团用人需求上谈了对于芭蕾教育发展的希望,在艺术人才的综合性、全方位涵养等方面对芭蕾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她赞赏中芭与芭蕾舞系合作的“2+2”实验班学生们在剧团中的出色表现,学生们能文能舞的综合素质展现,令社会对舞蹈人的认识大为改观。

北京舞蹈学院王旭东书记用“四个结合”阐述了学校对于芭蕾舞系日后发展的定位与支持,为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央民族大学专场展演

传统正以不断流转与变化的姿态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前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应当如何自处?唯有从不同文化视角进行“传统”的对话,才能更加明晰和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10月30日上午,2016北京中外舞蹈院校展演的系列活动之“嘉宾沙龙”以“东方选择:是否以传统为价值”为主题,通过对谈这一形式碰撞并激发出生长于不同传统土壤的嘉宾对于传统与当代、东方与欧美、传习与汲取等不同议题的思索与探究。

来自印度的帕瓦提(Parwati Dutta)以富有哲学意味的答案首先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应,在她看来,“印度存在着古老的历史与传统,就像一条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河流,这样的传统将会一直存在,以后也将会存在,传统也会演变为现代”。她认为“东方的国家可以很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

“一带一路”舞萃展演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维吾尔族教授美哈阿依•喀依尔以维吾尔族与马来西亚共同信仰的伊斯兰教为横向线索,通过说明相同宗教背景下舞蹈中男女间配合方式的不同特征,表达出维吾尔族舞蹈所饱含的深厚文化传统。此外,喀依尔还将维吾尔族的独特发展历史这一纵线拉出,通过维吾尔族舞蹈历史中转瞬即逝的“露脐装”与“动胯”等现象,说明“不符合民族文化属性与文化审美的‘外来血液’,是无法真正融合进维族舞蹈的传统之中的”

大师课——西蒂·苏海拉·宾蒂·塔曼

来自菲律宾的Rodel Mayor Fronda,则显现出一种平和的文化心态。他首先对于本国的舞蹈境况做出了简要的回顾与梳理。一方面,菲律宾虽然拥有众多的芭蕾舞团体,但是芭蕾舞团的舞蹈教育同样需要基于浓厚的民间舞蹈;而另一方面,在强调本国舞蹈教育中传统部分所占有重要地位的同时,他也立足于真实的本民族殖民历史,直言其舞蹈传统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所产生的种种现象。

具有北舞与本土双重学习经历的越南大师Ta Thuy Chi对这一议题做出回应,对越南民族“芭蕾+性格舞(包括越南与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为主的教学系统做了简要介绍。其次,又对和中国毗邻地区民间舞蹈所展现出的鲜明异质性做出了详细的探讨。

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

北京舞蹈学院宋海芳教授则对作为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精华的中国古典舞进行了反思,她说:“继承与传统的关系,今天很可能会成为明天的传统,就像中国古典舞书舞同源、舞武同源一样。对传统的坚定、坚持、坚守是一定要继续下去的。向传统不断的挖掘与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北京舞蹈学院张军教授同样开篇亮剑,给出了“传统就是我们按照一种方式去生活,传统就在我们身边。传统一直存在那里,传统是一个秩序”的回应。张军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舞蹈在不同层面存在着很多共通性,可以共称为“东方人体文化”。

北京舞蹈学院精品课

北京舞蹈学院万素教授谈到自身的中西方双重舞蹈背景,这其中对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两者的取舍与配比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她以自身经验为例,说明了她从面向世界前行到面向中国、背靠世界前行的风格转换。其中,万素对于中国气息的独到见解尤为点睛,她认为“呼吸不是气,但气一定要从呼吸开始”,一语道破其在中国文化层面对于舞蹈的理解与认知。万素教授同样就传统与当下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当下能够越走越宽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肯定源于传统,源自我们的文化。”

山东艺术学院专场演出剧照

作为“北京卓越艺术人才(舞蹈)培养高校联盟”活动的尾声,由大学生自行设计、组织、研讨的大学生舞蹈论坛活动围绕大学生创业的主题在自由交流的学术氛围中进行,10月30日,“舞蹈+”主题创业交流会汇聚了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8所院校的创业团队,创业小组代表分别展示分享了各自的创业想法和思路,大家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得到了提升和进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月30日晚,2016北京中外舞蹈院校展演暨北京卓越艺术人才(舞蹈)培养高校联盟系列活动在北京舞蹈学院圆满闭幕。在为期8天的活动中,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北京舞蹈学院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舞蹈院校、演出团体,共进行了10场精彩展演、10个中外舞蹈家工作坊、10场精品课展示及芭蕾教学研讨会、嘉宾沙龙、大学生交流会等主题活动,来自世界各地、风格各异的优秀舞蹈作品,搭建起了国内外院校、演出团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国际化平台,对当下的舞蹈创作有了全新的解读。闭幕式演出中,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带来了汇集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苗族、彝族、藏族、朝鲜族与哈萨克族等8个民族的特色舞蹈作品《沉香》,为此次系列展演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首《沉香》系列作品所带来的感动,不仅仅是单纯的舞台呈现,而是作为专业舞蹈教育的一次文化觉醒,一改往日惯性的“粗暴”拆解和重组,从最起码的文化认同和尊重开始做起,让“族群生命体验”意识在教与学中层层渗透,大家试图在找回曾经迷失的文化身份。

中央民族大学精品课

《沉香》系列的初衷,唤醒了我们的“根性意识”,势必再度掀起舞蹈教学的“寻根”风潮,“传承”和“发展”任重而道远,但首先要从“尊重”和“认同”开始做起。

这不禁使我们追忆起作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吴晓邦,他以毕生的舞蹈激情掀开了“舞蹈学科研究”的序幕,在《舞蹈学研究》的成果中,提交了他作为一代舞宗睿智和哲思的答卷,对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影响深远。“舞蹈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由吴晓邦于1986年正式提出,这是他毕生创作实践、表演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总结。目前,“艺术学”已经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第13个独立的学科门类,带动了其下属艺术科目整体的提升,为舞蹈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针对中国舞蹈学科发展的问题,罗斌曾指出,我们除了以北京舞蹈学院作为基础的各个舞种系搭建的学科教育的基础以外,对于学科本身教育的尝试和子学科建设的程度几乎处于荒芜状态,这是“舞蹈学”的现实,我们也知道在大学舞蹈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但有很多实质上是中专和大专所学内容的延伸,我们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课程背后的内容。

以色列现代舞

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为培养所谓“完整意义上的舞蹈人才”而设置的。卡西尔在《人论》中曾认为完整意义的人是“一方面为一定的传统文化所塑造,另一方面又创造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新文化”的人。

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启发下,我们正在试图改变以往教育模式中重“技”不重“人”的教育重点,重新确立舞蹈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向,从而使高等舞蹈教育更接近“教育”的终极目的,摒弃“舞蹈机器”般的流水作业,致力于“具有完整意义上舞蹈人才”的培养。

舞蹈,让人成为人!


@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本期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