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杂志

其他

欢迎投稿

直接引用:(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38.)(江东:“唐诗”意自“逸舞”来[J],舞蹈,2017(03)26-27.)>
2021年11月30日
其他

在文化的桥梁上起舞——中国—中东欧国家(16+1)舞蹈夏令营5年纪

千磨万击还坚韧——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个人舞团@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本期内容
2020年8月18日
其他

繁荣、隐忧与反思 ——六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大型舞剧项目引发的思考

关注本文在原文基础上摘编,原文请阅读2020年4期《舞蹈》文——庞小强根据《国家艺术基金年度项目评审报告》(2015~2019年)及《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情况报告》数据统计,2015~2020年,申报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型舞剧约630部,平均每年100余部,这在我国舞剧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国家艺术基金评审是一个披沙拣金的过程,项目资助立足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体现的是国家艺术水准。那么,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的舞剧申报情况和立项情况,不但可以反映舞剧创作的最高水平,而且能够呈现近年来舞剧创作的总体面貌。国家艺术基金舞剧申报和立项概况首先,从数量的统计来看。近五年来,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型舞剧申报数量经历了由多到少的过程,2019年又略有增多。(图1)2015~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大型舞剧的平均立项率为12.9%。(图2)2015~2020年,舞剧申报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2020年申报数量比2015年减少了55.5%,音乐剧(歌舞剧)、跨界融合表演类艺术作品和儿童剧等艺术门类的申报数量已经超过舞剧。同时,舞剧的立项数量也逐年减少,立项率上下浮动,总体立项趋势走低。图1
2020年8月11日
其他

追怀欧米加参:热巴中的诗与远方

2020年8月1日15时58分,中国著名民族舞蹈家、藏族热巴弦子艺人,中央民族歌舞团原副团长欧米加参在云南逝世,享年92岁。欧米加参是新中国第一代藏族舞蹈家,历任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队队长、副团长、艺委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研究会理事。
2020年8月2日
其他

“舞聚云端”:打造一张“网络圆桌”

走出时间平面的思考——寓于当代建构视野下的中国古典舞多元形态@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本期内容
2020年7月28日
其他

关注 | 千磨万击还坚韧——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个人舞团

作为艺术家的角色原本家里连餐桌都没有,疫情期间只能自己开始学习做饭,但却非常享受每天从选择食材到洗净、做好、吃下去,整个过程和食材的“互动”,是前面几十年自己从未有过的感知。——赵梁(赵梁ART
2020年7月21日
其他

一个舞蹈学家的日常思考——2020年毕业季再读晓邦先生

当“云答辩”“云毕业”“云告别”接踵而来,2020年的毕业季注定特别却也如期而至;而与2020年的毕业季同期,7月7日,1071万考生迎来一场迟到的高考。作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主题,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改变一切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回归过往寻求借鉴,比如作为一名舞蹈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如何回归专业最本源的动力?而这势必要在其建立时的初心与初衷中寻找。据吴晓邦先生在《研究舞蹈学科的补充》一文中自述,1983年,晓邦先生提出了舞蹈学科的建立问题,“目的是引导舞蹈走向宏观,走向科学的行列,不再仅仅就形式论形式,就手法论手法,而是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站在舞蹈是综合艺术的高度,从历史的进程,审美意识的嬗变去评论、去审视舞蹈,使舞蹈早些脱离幼稚的状态”。在这一基础之上,晓邦先生提出了舞蹈学研究的基本框架。随着舞蹈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学科分类的总体规划,当初由晓邦先生所提出的这一舞蹈学的研究框架得以不断充实并有所调整,但如今反观先生当时的舞蹈学研究相关论述,依旧不得不感叹其在初建舞蹈学科之时的高屋建瓴与高瞻远瞩,其所指引的方法和思路,我们至今受用。本期微信摘编了晓邦先生关于舞蹈学研究的部分论述,虽然难免挂一漏万,惟愿回归先生当初建立舞蹈学研究的初心与初衷,获得于当下坚定的力量;以及在这一迷茫与自我放逐时期,带给读者些许学习与研究的启发。▼关于舞蹈史的学习与研究“开门”学习学习舞蹈史要参照中国古代的文学史、音乐史和绘画史,这几方面的学习要同时进行。舞蹈史也属于艺术史,我们可从中看到整个中国社会面貌的发展,如果把舞蹈只限于舞蹈的学科中,只想知道舞蹈发展上的几个概念或名称而不触及学习其他学科,那么我们的学习将是索然无味的,永远也不会学深、学透、学好。1982年吴晓邦先生于成都讲授舞蹈学
2020年7月13日
其他

关注 | “停课不停学”的挑战与机遇:疫情下的“互联网+”舞蹈实践课程教学

说“舞”: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一)MOOC:高等舞蹈教育的又一个机遇?——由“停课不停学”现象所引发的思考论坛
2020年6月29日
其他

论坛 | 走出时间平面的思考——寓于当代建构视野下的中国古典舞多元形态

即便想要追溯的历史必将存在延续和割裂的相互交织,对于被明确限定在以“古”为本的中国古典舞来说,如何“复古”和以“原形”为参照的创新依然是个难题。
2020年6月22日
其他

论坛 | 说“舞”: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一)

论坛本文刊于2020年第1期《舞蹈》(总第449期)文——于平20世纪30年代,文化学者闻一多先生作了一篇《说舞》。他是从一种“假想”——假想是在参加澳洲风行的科罗泼利舞(Corro
2020年6月16日
其他

MOOC:高等舞蹈教育的又一个机遇?——由“停课不停学”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2019年12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打破了春节的祥和。为防控并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于2020年1月27日正式下发了春季延期开学的通知,并倡导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小学开启“停课不停学”的应急之举,全国各地学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线上教学”。一时间,“无辜的线上平台崩了,没有主播经验的教师慌了,摸不着头脑的学生乱了,身兼数职的家长累了”,疫情在激发出在线教育活力的同时又折射出了在线教育的窘态。慕课仿佛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在当下特殊的疫情防控期被“隔空教学”的要求推到了教学一线。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舞蹈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线上教学的理想状态,舞蹈慕课提供了广阔的思考与实践的空间。与此同时,也将关于舞蹈线上教学方式的热议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随着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慕课会成为高等舞蹈教育的又一个机遇吗?历史上我们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机会,一个人,一间屋,创造一种服务,可以让上亿人,甚至数十亿人受益。——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模式,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其教育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将产生大规模信息分享效应”的观点,由此孕育而生了“教育资源开放性共享课程设计”。慕课(MOOC)是Massive
2020年6月8日
其他

论坛 |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舞蹈与身体

论坛本文刊于2020年第2期《舞蹈》(总第450期)文——史红人工智能在舞蹈上的探索与表现实现了对人类舞蹈动作的高度近似模拟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动作上,相似程度、仿真程度已较高。研究人员掌握了机器人舞蹈动作的基本运动规律,并利用中间帧的过渡函数实现虚拟人骨骼模型仿真机器人舞蹈动作的方法,建立了机器人舞蹈动作的关键帧数据库,实现三维虚拟人骨骼模型的仿机器人的舞蹈动画(郭瑾高伟刘德山徐本强《基于虚拟人设计与实现机器人舞蹈动作的一种方法》《微型电脑应用》2012年第5期)。考量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就是由设计结构决定的平面与空间的自由度,它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机动性,自由度与约束性呈反比,自由度越多,能实现的舞蹈动作就越复杂。机器人在做舞蹈动作时是按设计好的动作顺序读取程序,依次在平台上实现动作。设计者通过设计的程序,对机器人各个组件进行控制,使之做出一些具有审美性、风格性的舞蹈性动作,如眨眼、摇头、舞动手臂等。2016年央视春晚,由540台Alpha1S机器人排列成9×15的4个方阵,伴舞《冲向巅峰》。这款机器人拥有16个关节自由度,能够灵活模仿人类的骨骼肢体动作,可以做出摆动四肢、向后弯腰、倒立等动作。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里,24块冰屏机器人表演了高难度舞蹈,它们动作复杂灵活,旋转自如,游刃有余地变换各种队形,与轮滑舞者不断穿梭、互动交流。实现了舞蹈与音乐的紧密融合2019年2月,日本雅马哈公司展示了一种将舞蹈动作和音乐融为一体的全新AI技术,将舞者动作转化为音乐。设计人员在舞蹈家Kaiji
2020年5月26日
其他

人物 | 尾竹永子的舞蹈异托邦

人物本文刊于2020年第2期《舞蹈》(总第450期)文——卿青《身在福岛》
2020年5月1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华歌曼舞”的美图已是无可复制的追忆——著名舞蹈家张曼茹逝世

立夏时节的小长假并非都是满目的花团锦簇,5月3日的一则讣告突令舞蹈界一片肃然:新中国第一代舞蹈艺术家、中央民族歌舞团独舞演员张曼茹驾鹤西行。84岁的满族舞蹈家张曼茹告别一生相濡以沫的知音伴侣,割舍了从不曾离开并为之献出全部生命的舞蹈艺术,静静地去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曾几何时,胡松华、张曼茹这对艺坛伉俪“华歌曼舞”,比翼齐飞,成为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百花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年轻时代的张曼茹与胡松华胡松华张曼茹夫妇表演《赞歌》1936年出生的张曼茹,祖籍辽宁兴城,生于湖北武昌,长于重庆,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神州大地东西南北的青山绿水,江河草原的辽阔豁达,万紫千红的轻盈摇曳,让少女心中的舞韵翩然而生,她最终成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独舞演员。随后,18岁的张曼茹被公派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国立音乐舞蹈话剧院留学,在蒙古舞蹈专家道乐古日苏荣的指导下学习蒙古传统舞蹈,在前苏联专家卡巴耶娃指导下学习芭蕾舞艺术,并饰演芭蕾舞剧《巴赫齐萨拉依泪泉》中女主角扎列玛,取得当年中国演员在国外留学少有的优异成绩。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张曼茹编导并领舞的藏族舞蹈《草原上的热巴》获得三等奖,那一年,她年仅21岁。“山楂树”下,张曼茹与胡松华的爱情也终于修成正果,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喜结连理。周恩来总理(一排右三)与张曼茹(一排右二)等舞蹈家合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之际,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横空出世。其中第六场《伟大的节日》,作为编导组成员的张曼茹,为胡松华演唱的《赞歌》领舞,成为该场最为精彩的段落之一。张曼茹为胡松华演唱的《赞歌》伴舞16年后,《胡松华、张曼茹独唱独舞晚会》在津京两地先后举办并引起轰动。夫妻二人《并马高歌》,异彩纷呈。20世纪末,张曼茹担任了民族电视音乐艺术片《长歌万里情》的总创意、总策划兼制片人。这部历时3年多、行程14万多里路的作品,被誉为“声景情高度融合的多民族艺术精品”,《人民日报》《人民音乐》等主流媒体评价此片为“壮行边疆十万里,高唱民族百首歌的壮举和创举”。张曼茹克服艰难困苦和病痛磨难,毅然跋涉全国30多个民族地区,为长篇巨制奉献出她的全部心血和对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她编写的《舞蹈与祖国》同样倾注了对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的热爱。她荣获中国舞蹈艺术“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实至名归。2010~2015年,张曼茹完成了一部在新时期国家扶持下,感恩于多民族师友的系列音乐故事电视片《环抱大天地》,她带病组织“友情制作部落”完成的这部感恩新时代精品制作,获国家级媒体高度评价:“环抱大天地,感动全中华。”新专辑问世之时,也正是她入院抢救之日。张曼茹艺术功底扎实、生活基础深厚、创作思维活跃、表演领域宽广,曾出色地诠释并创新了舞蹈大师贾作光创作的蒙古族舞蹈《灯舞》。另外,她表演的维吾尔族舞蹈《打鼓舞》《摘葡萄》,汉族舞蹈《跑驴》《剑舞》,自编自演的蒙古族独舞《赞歌》、藏族独舞《幸福鼓》《藏家姑娘》,傣族独舞《瑞丽春歌》、塔吉克族独舞《心儿在歌唱》以及双人舞《草原新花》等多民族舞蹈,以及许多外国舞蹈,无不形神超凡、磊落洒脱、刚柔相济、风格多样,令人印象久远。张曼茹表演贾作光编导的蒙古族舞蹈《灯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曼茹依然心系民族舞蹈艺术,心系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她的名字,将永远与新中国舞蹈事业紧紧连在一起。“华歌曼舞”,比翼齐飞的美图美景,也必将无可复制,终成追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曼茹(二排右三)义务为湘西歌舞团舞蹈演员培训后合影张曼茹逝世后,斯琴高娃、姜昆等文艺界知名人士以及众多观众纷纷对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表示深切悼念,高度评价她对新中国舞蹈艺术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舞蹈艺术的长河中,无数前辈披荆斩棘斯人已去,而他们拼搏奋斗的精神永存。重返“五四”:“新文化”与“新舞蹈”那个追索舞影的长镜头终留空白——悼念舞蹈摄影家沈今声先生传统即镜子,民间无定式——写在“深扎”5周年纪念演出后的思考《舞蹈风暴》热播:舞蹈共赏时代已来?@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本期内容
2020年5月11日
其他

重返“五四”:“新文化”与“新舞蹈”

1919年5月5日《新申报》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也是一次彻底的文化革命运动,唤起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的觉醒。“五四”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对我一生的政治生活以及后来献身于艺术活动,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吴晓邦《“五四运动”和我的艺术生活》《舞蹈》1979年第2期作为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思潮和一直以来极为活跃的学术话题,“五四运动”以及作为其思想基础的“新文化运动”在舞蹈领域似乎鲜有提及。毕竟,在20世纪20年代初,当中国古代舞蹈一脉于这一时期的断层已成学界共识,而尚处于蒙昧传播期的西来之舞亦未对中国社会构成广泛影响,当时寥若晨星般的舞蹈并不足以构成被关注和改造的对象,却也并不影响其以微弱之势暗自发轫与努力以期融入文化洪流。事实上,正是在“新文化运动”和以其为思想基础的“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之下,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吴晓邦先生怀抱着进步的理想,乘着时代的东风,筚路蓝缕,开启了“新舞蹈艺术”的崭新事业篇章。《新青年》杂志今天,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们试图通过对部分史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爬梳,揭示由吴晓邦先生所发起并倡导的新舞蹈艺术是如何在“五四”的影响和作用之下孕育而生,而前者又如何在思想和行动上艰难但却义无反顾地主动融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少年时期埋下的种子:作为革命号角的“五四”虽然“五四运动”爆发之时,吴晓邦先生还值少年,然而这场壮阔的革命运动所掀起的波澜早已构成了其精神的底色,时常在他的胸中涌动。我也抱着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热情参加了“五四”民主革命运动。我们搞罢课,还到街头组织示威游行。记得那时有两个被我们打倒的对象,一个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奸商,另一个是穿黄马褂的封建余孽。不久,由于军阀混战,苏州很不安宁。我一家迁到上海居住。当时,上海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五四”虽然是过去了,但是这场壮阔的革命运动所掀起的波澜却时常在我的胸中翻动。那时我开始阅读孙中山先生的著作,认识到国民党左派是进步的。随后又读了《共产党宣言》使我接受了新的革命道理,促使我投身到第一次大革命的激浪中去。吴晓邦《“五四运动”和我的艺术生活》《舞蹈》1979年第2期《饥火》
2020年5月4日
其他

那个追索舞影的长镜头终留空白——悼念舞蹈摄影家沈今声先生

沈今声,1934年8月4日生于上海,1954年参加工作。中国舞蹈家协会退休干部、中共党员、舞蹈杂志社(原《舞蹈》编辑部)原记者、责任摄影编辑(编审)。于2020年4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2020年4月12日,86岁的舞蹈摄影家沈今声先生因脑梗离世。那个跟随沈老勤勉一生、从不离手的相机终止了快门的“咔哒”声。所幸一幅幅追索炫美舞影的经典留给了后世,成为中国舞蹈无可替代的珍存。
2020年4月17日
其他

传统即镜子,民间无定式——写在“深扎”5周年纪念演出后的思考

关注本文刊于2020年第1期《舞蹈》(总第449期)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014年11月,中宣部、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五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号召文艺工作者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简称“深扎”)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积极响应,组织采风创作,于2019年12月推出“走四方——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5周年纪念演出”。——编者按自2015年起,在中国舞协的组织下,众多舞蹈家响应号召到西藏、海南、河北、湖北、江西、内蒙古、广西等地采风,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最终以纪念演出《走四方》作为小结。从根本上说,“深扎”不是一项政治任务,而是一种艺术态度。这个艺术态度里包含内容选择、情感方式和技术手法。尽管纪念演出没有呈现全部“深扎”内容,但12个作品仍可显其形神。观众对有些作品喜爱有加,比如《希格希日—独树》《老雁》《转山》《阿嘎人》《国家的孩子》,也对有些作品不满意或者不理解,比如《我们看见了鸿雁》《头巾》《欢乐颂》。当然,如果人人皆投票,结果也未必如上所述。笔者仅从个人所见、所听、所想出发,试着就有限的几个作品分析潜在的观念形态、分歧及其成因。传统即镜子,照见的是什么?在中国舞蹈界,贾作光等一大批舞蹈家奠定了民族民间舞蹈舞台化的创作基础,开创了一代舞风,代表了一种传统。在这个传统里,《我们看见了鸿雁》无疑是向贾作光及其《鸿雁》致敬的作品。就“深扎”纪念演出这一版而言,作品构架清晰,很容易层层剥开:1947年贾作光《鸿雁》的动作动机;
2020年4月13日
其他

《舞蹈风暴》热播:舞蹈共赏时代已来?

关注本文刊于2020年第1期《舞蹈》(总第449期)《转变》侯垚、庄婷表演
2020年4月7日
其他

跳进春天的故事里

长花短草,贴河而立,说到春天,你会想到什么?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除夕夜里长一声短一声此起彼伏的“春节快乐”?春天,种子的破土宣告终结冬日萧瑟,空气里荡漾着温暖湿润的气息,全新、勃发,带着强烈的冲破的渴望,就像这些与春天相关的舞蹈作品,散落着微妙的、瞬间的、细碎的美,它们看似稀松平常却又暗含生活况味,有着春天般的颜色,春天般的表情,春天般的力量。在这即将迎来春天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细数与春天相关的那些舞蹈故事……1.
2020年1月24日
其他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培青”五年的观察与省思

摄影/王徐峰赵梁《人之初》摄影/刘海栋《俑2》摄影/高尚下:《三十二章节
2020年1月13日
其他

等待橡树

关注本文刊于2020年第1期《舞蹈》(总第449期)中央芭蕾舞团60周年庆典GALA
2020年1月7日
其他

​辉煌六十载,拥抱新时代

1959年12月31日,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成立。当时还沉浸在建设新团的喜悦,放飞自己芭蕾梦想的人们,大概谁也没有跳跃思维地去做一个跨越60年的宏伟设想:一个甲子之后,这将是怎样的艺术团体,会拥有多少明星艺术家,是否能创作出经典而伟大的艺术作品,而剧团本身又将在世界芭蕾艺术的舞台上扮演怎样的角色?然而60年时光荏苒,这一切设想却都有了令人激动无比的答案。芭蕾舞剧《天鹅湖》
2019年12月30日
其他

在路上

视频来源于《走四方——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五周年纪念演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种行动力,“深入生活
2019年12月24日
其他

三见“深扎”

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五周年纪念演出演出时间:2019年12月15日、16日演出地点:北京民族剧院
2019年12月3日
其他

虚空、缓慢与飘浮——记山海塾之《缓缓飘落之中——帷幕》

舞评本文刊于2019年第6期《舞蹈》(总第447期)《缓缓飘落之中——帷幕》日本山海塾舞踏团演出山海塾,一个让人联想到中国上古传世奇书《山海经》的名字,代表着日本舞蹈革命先锋跻身于欧美光怪陆离的现代舞场域,在舞蹈及其之外的戏剧、音乐、服饰、影像等领域激荡起具有冲击性的话题。作为日本舞踏的一支,山海塾1975年创团后在国内并未引起强烈反响,1980年起利用国外巡演的机会转而向西方世界挺进,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甚至一些偏向传统的剧院如英国伦敦皇家剧院、美国纽约市中心剧场等也破例向其敞开大门。这样一个由“土方巽和大野一雄——磨赤儿(大骆驼舰)——天儿牛大(山海塾)”传承关系而来的舞踏表演团体,如何在继承舞踏特质基因的基础上超越传统,又如何从白虎社、白桃房、天使馆等同时期众多舞踏分支中脱颖而出的呢?
2019年11月25日
其他

植根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民族舞剧《打金枝》评析

——李宜涧本文刊于2019年第6期《舞蹈》(总第447期)民族舞剧《打金枝》吕梁市民间艺术团、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山西华韵歌舞团有限公司演出
2019年11月18日
其他

​那些向经典舞剧致敬的日子

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3.
2019年11月12日
其他

当“舞蹈”遇上“电视选秀”

新世纪伊始,“首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热播打开了电视舞蹈艺术发展的新局面,时隔近20年间,舞蹈艺术伴随电视媒介的急速传播,开始走入更多热爱舞蹈的普通人的视野。随着湖南卫视《舞蹈风暴》栏目的持续热播,关于“电视舞蹈选秀”的话题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电视舞蹈选秀栏目《星空热舞俱乐部》与《舞状元》的相继热播至今的17年间,除较为大众所熟知的《舞林大会》《舞林争霸》等栏目外,近十家电视台/视频网站先后推出了合计22个不同形式的电视舞蹈选秀节目。本期微信,我们将带领您一同由微末观17年电视舞蹈选秀之路。12002年2002.03.12《星空热舞俱乐部》星空卫视22005年2005.01.17《星空舞状元》星空卫视32006年2006.10.06《舞林大会》东方卫视42007年2007.07.15《我要跳舞》北京卫视2007.09.15《炫舞门》重庆卫视2007.09.28《舞动奇迹》湖南卫视52009年2009.05.09
2019年11月6日
其他

《舞者述说》:作为集体记忆的“采风”实践

论坛本文刊于2019年第5期《舞蹈》(总第447期)《舞者述说》通过对9位舞蹈艺术家的深度访谈为读者呈现出多段舞蹈记忆。在他们分享的个体记忆中,“采风”几乎是每位舞者言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有着成年礼般意义的“采风”实践是他们舞蹈生涯的共同经历,他们曾在“采风”中成长并思考着自己的舞蹈人生。“边疆舞”与“边疆舞”之后舞蹈口述史是从个体实践出发,以微观视角叙述历史的一种方法。以往我们对舞蹈事件的描述偏爱时间序列和整体叙事,容易忽略个体与舞蹈事件的联系以及个体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舞蹈口述史可以通过描述事件发生的细节和主体思维的过程来完善历史叙事,为舞蹈历史研究提供多维视角。从这一点来说,舞蹈口述史也是对舞蹈历史的再研究。李承祥在藏族地区采风“抗战之顷,各科人士皆谈边疆”。“边疆舞”一词明显是受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边疆研究”热潮影响而产生的概念,具有时代特征。时隔多年,彭松先生重谈“边疆舞”,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边疆舞”。“边疆”是一个包含地理、社会与文化等内涵的综合概念,民族的“边疆”也是文化的“边疆”。“边疆舞”发生在毗邻边疆之地的重庆,这里是边疆研究的中心地带,学者云集。在这一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采集“边疆舞”成为戴先生“寻根”意识由理念迈向实践的第一步。舞蹈家们到“边疆”去,通过向当地艺术家学习并采集歌舞,而后再提炼加工并创作出“边疆舞”作品。这一艺术实践过程是舞蹈艺术家“主动”而非“被动”的实践过程,是艺术家选择和重新组合舞蹈素材的过程,也是体现艺术家审美感知力和判断力的过程。从这一点来看,“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中的作品就成为理解艺术家思想和意图的“交流媒介”。我们通过“共享”这一媒介“唤起一种基于感情的回应”来感知艺术家的审美力。安徽花鼓灯:一代舞人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每个社会群体都会有相应的集体记忆,口述记忆中那些有关“过去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其实是被个体重新选择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对安徽花鼓灯的“采风”实践是一代舞人的集体记忆,多位舞者对花鼓灯的“理解”和“解释”使得“采风”的方法和过程在今天得以重建。李正一与彭松学习花鼓戏《打猪草》集体记忆总是被不断修正和构建,安徽花鼓灯集体记忆的构建正是舞者在当下回眸历史的结果。我们在重新组合和整理舞者记忆的过程中,关注到花鼓灯的“采风”实践对舞者知识构建的重要性:去民间“采风”对李正一来讲是一段深刻体验。在她看来,走出去和请进来是“主动学”和“被动学”的关系。这种“跟学”的采风方式,锻炼了她观察和模仿的舞蹈能力;在蒋祖慧看来,民间舞作为她芭蕾舞剧中性格舞创作的舞蹈语言来使用,得益于她对安徽花鼓灯和鼓子秧歌等的采风实践。当然,走出去也要请进来。赵青至今仍然对冯国佩的“凤凰三点头”赞不绝口,她还曾专门学了一个抢手绢的“小花场”。民间艺人对赵青的舞蹈表演启发很大,让她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舞蹈表演的方法问题。从舞者的述说中我们也发现,集体记忆并不是对舞蹈事件的简单回忆和再现,而是一个创造性的构建过程,这主要表现为舞者对舞蹈的不断认识和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当时社会主导思想的重新认识,也包含她们提出的对未来“采风”实践乃至民间舞蹈发展的建设性规约。集体记忆之地:舞从民间来舞者与艺人,舞者与舞者构成拥有集体记忆的群体。在民间,舞者作为“植根在特定群体情境中的个体”获得集体记忆,并通过民间这个情境来记忆或再现过去。1945年底,梁伦曾到云南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生活的地方去“采风”。通过这次的“采风”实践和随后《阿细跳月》的创作,让他对民间舞编创充满敬畏感;在戴先生的推荐下,李承祥曾在1951年跟随由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步行去西藏“采风”,收集沿途藏族地区的舞蹈。多次的“采风”经历对他后来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舞蹈语言的提炼有所启发。在他看来,《红》剧中的双人舞不同于古典芭蕾舞剧中的公主与王子的舞蹈语言。在塑造琼花、洪常青等主要人物形象时,他有意与民间舞蹈语言相结合,并融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锻造军队舞蹈气质,成功创作出“练兵舞”“斗笠舞”等舞蹈片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采风经历让斯琴塔日哈对蒙古族舞蹈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她不仅从舞蹈的形态特征中感受到“安代”乃至蒙古族舞蹈悠久的历史和演变历程,而且深刻体会到音乐对舞蹈表演和创作的重要性。她在“采风”中明确了这一认识:与其他民族舞蹈的“群体性”特征不同,“个体性”是蒙古族舞蹈的典型特征。因为无论是“安代”“盅子舞”还是“筷子舞”,都属于个体创造和传承,这与蒙古民族长久以来的游牧和征战生活有关……斯琴塔日哈向民间艺人学习“盅子舞”当然,《舞者述说》中通过舞者的“采风”实践来阐述集体记忆,并不是要为舞蹈历史“另辟新径”。集体记忆具有社会属性,与史实有所区别,它所强调的过去与现在并不对立,而是相互协作、彼此依存。(本文为删节版)﹌﹌﹌﹌﹌﹌﹌﹌﹌﹌﹌﹌﹌﹌﹌﹌﹌﹌﹌﹌﹌﹌﹌﹌﹌﹌﹌﹌﹌﹌﹌﹌﹌﹌﹌﹌﹌﹌﹌﹌﹌﹌﹌﹌﹌﹌﹌﹌﹌﹌﹌﹌这里还有更多好文章:舞蹈,与祖国生日有个约会……民舞70年:态度和策略——站在“当下”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舞台艺术实践编舞上的突破:第五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的70年祖国您好
2019年10月28日
其他

民舞70年:态度和策略——站在“当下”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舞台艺术实践

“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展览开幕仪式即将举行那些年,我们遇到的老师……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的70年@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期杂志
2019年10月21日
其他

编舞上的突破:第五届北京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

“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展览开幕仪式即将举行那些年,我们遇到的老师……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的70年@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期杂志
2019年10月14日
其他

舞蹈,与祖国生日有个约会……

踏着时代的节拍起舞,与新中国一同成长,我们,舞蹈人,相约在祖国的生日,为人民而舞、为民族而舞、为人生而舞。礼赞你,我的祖国!我爱你,我的祖国!1949
2019年10月1日
其他

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的70年

“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展览开幕仪式即将举行那些年,我们遇到的老师……生于1949
2019年9月27日
其他

祖国您好 | “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展览开幕仪式即将举行

1949年,重大的分水岭。自此开始,中国舞蹈从根本上开始与之前的任何一种舞蹈文化区分开来。如果把1949~2019,这70年的舞蹈历程作为一个完整自洽的时期放在中国舞蹈的历史坐标系上,清晰可见其对新中国文艺与新的民族国家精神乃至国家形象的建构中被赋予重要使命,业已形成某种具备规范、标准和惯例的体系,具有真实的现代性品格和历史肌理。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协办的“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展览于9月10日~10月7日在国家大剧院东展览厅展出。本次展览由七十年中华舞“脉”“根”“品”“韵”“本”“理”“趣”“梦”八个篇章构成,
2019年9月16日
其他

那些年,我们遇到的老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任何一个优秀舞者/学者的成长之路,其背后,都离不开老师,尤其是名师的助力。他(她)们传道、授业、解惑,更以精神之光点亮和照亮了学者的一生。今天,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撷选了部分杂志文章中所记录的师者印象,带您一同走进舞界名师,以这些师生之间最朴实、日常但却往往闪耀一生的记忆碎片,拼贴和还原出师者最崇高的形象。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所缓缓流淌出的,是我们对于老师最热情的赞美、最深情的仰望……“我”眼里的老师,是一个有火焰般热情和激情的舞者当我在排练室被高温酷暑烘烤着的时候;当我累得天旋地转,连喘息的力气部没有的时候;当我被高难度动作压得失去信心的时候,多少次,我接触了他那戚凌四射又毫无迁就之意的目光,我的血又重新燃烧起来,我听从着:圆、圆——稳、稳——转、转!一次又一次,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他教我《喜悦》,教我《雁舞》,教我《云》,教我《蓝天的诗》。从此,我不再那么怕困难,不再那么怕挫折了,我终于在他火焰燃烧中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了!敖德木勒:《在火焰中燃烧》《舞蹈》1988年01期敖德木勒(右二)与贾作光(中)一个为照亮学生,心甘情愿燃烧自己发光发热的人教学使金艺华老师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谁要求学,我都愿意教,从心底里欢迎更多的人来学,为的是使后人能深刻地领会崔承喜先生舞蹈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真谛”。金老师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多大贡献,只是一直为弘扬崔承喜舞蹈风格而贡献了一些微薄之力,并为此感到无比光荣和幸福。她说:“我非常喜欢教学,心甘情愿做一名幕后的教师发光发热而非台上风光的演员。”于悠悠:《生命行走——当朝鲜舞遇见金艺华》《舞蹈》2016年12期金艺华与学生们:左一王百灵、左二高红女、右一崔月梅一个真正的好人许多人都对资华筠先生表示过敬意,一些受过她批评的人,哪怕是当时受不了而愤怒转身离开她的人,到最后却往往感叹:资华筠还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因为大家看到,这是一个从来不搞小动作的人,一个对后辈极力提携的人,一个对上级领导或“大干部”都敢于说真话的人,一个敢于独立在大地上保护中华文化、奔走呼号的人,一个无时不刻绝不向低俗、伪劣、假货、权贵、高压低头的人。冯双白:《舞蹈文明的保护神资华筠》《舞蹈》2014年08期资华筠在她的心中,只有学术,惟有学术她经常记不起一些事情,记忆上也有些颠三倒四,克芬老师的记忆力在快速衰退,老年遗忘的症状开始显现。然而我每次去拜访她,她都会不断重复地跟我提及她在工作、在写作、在研究,话语之间也仍然是学术、学术、学术。最让人惊奇的是,许多事情已然记不住的她,却仍然牢牢记得某一条舞蹈史料的出处,真是令人唏嘘!江东:《痛悼恩师王克芬》“舞蹈杂志”微信公众号2018年7月11日江东和王克芬她的工作如采花酿蜜,为向学生吐露精华,只能自己跋山涉水民间舞蹈的流传世世代代靠的是口传身授,为获取第一手材料,慈仁桑姆在西藏、青海、四川的“歌舞海洋”中广泛汲取民间舞蹈的精华,向老艺人学、向年轻一代学。学热巴,学锅庄,学踢踏,学弦子,几乎利用所有的寒暑假,跑遍了拉萨、日喀则、林芝、山南那曲和四川、青海的藏族聚居区。桑姆深有感触地说: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确是太难了,而目标和终点或许完全相同,但那决不会是无效的重合……她认为:“我们培养的不是一般的艺人,而是民族舞蹈家,不能把已有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传给学生,那样就会一代不如一代。”她的教材从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通过不同风格的组合训练,全面掌握藏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令人耳目一新。李东跃、李桂兰:《又是金秋——记藏族女舞蹈教育家慈仁桑姆》《舞蹈》1994年03期慈仁桑姆与藏族艺人亦严谨在孟广城老师的芭蕾基训课堂中,每一个组合,节奏都清晰明了,某个动作是第8拍就是第8拍,第1拍就是第1拍,从不含糊。同时他还强调第1、3、5、7拍是重拍,编排组合时,带有表现力的动作都应该安排在重拍上,转在重拍,立在重拍,有了这些才会使动作更具表现力。在组合里,脚在五位还是一位?动力腿在外面停留还是在里面停留?节奏的处理该是怎样的,不能有一点含糊,他说完成芭蕾训练的组合就跟人说话一样,含糊的话别人是听不懂的。余媛媛:《生命不息艺术不止——记芭蕾艺术的坚守者孟广城》《舞蹈》2017年08期孟广城,摄影
2019年9月10日
其他

放下“他者”的“眼镜”——对“非遗”舞蹈研究的反思

论坛本文刊于2019年第4期《舞蹈》(总第446期)第六届锅庄舞展演活动中的锅庄表演
2019年9月2日
其他

“非遗”舞蹈影像志 | 元宵夜·大奏鼓

坐标: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里箬村考察时间:2019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拍摄及视频剪辑
2019年8月26日
其他

特别报道 |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舞剧的突围

特别报道本文刊于2019年第4期《舞蹈》(总第446期)舞剧《孔子》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一直以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可谓是中国民族舞剧的摇篮,不仅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诞生于此,其之后创作的《红楼梦》《铜雀伎》《文成公主》等舞剧剧目,均已成为新中国舞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范之作;而赵青、陈爱莲、山翀等从中国歌剧舞剧院走出的一批舞剧表演艺术家,她(他)们的名字亦连同这些经典民族舞剧剧目一起,刻印于时代的封面。舞剧《昭君出塞》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能够拥有一批在不同时期深入人心的名家名作是一所剧院的荣光,而其真实的当下生命则来源于如何葆有精神、创新发展。尤其是在国内舞蹈市场还没有完全培养起自身稳定市场和受众群体的当下,中国歌剧舞剧院可谓一马当先,凭借自身的勇气和担当,近年来“笔耕不辍”,新作频出;不仅扭转了国内舞剧往往没演几场就“刀枪入库”的尴尬境遇,还带来了舞剧演出一票难求的空前景象,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据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现今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演出,凡所到之处便刮起中国文化热的旋风:有法国家庭追随着《孔子》巡演的脚步游遍中国;有美国观众穿着汉服到林肯艺术中心追剧;而更让他们骄傲的是,2019年舞剧《孔子》在国家大剧院的300场纪念演出,七八成的观众都是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是穿着汉服前来,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穿上汉服来看演出,是对艺术的尊重,会有一种敬畏之心”......针对这一舞剧演出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现象,本刊特采访了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副院长许宁、编导孔德辛、首席舞者胡阳,以期从不同维度再现还原出中国歌剧舞剧院面对市场的选择,是如何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实现平衡而至双赢,以及融于其间的经验与思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在舞剧创作方面新作频出,先后推出了舞剧《孔子》《恰同学少年》《赵氏孤儿》《昭君出塞》《李白》,各个都是大部头的“重工”制作,且都聚焦于民族历史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可谓将其作为“中国民族舞剧摇篮”的传统发扬光大。陶诚: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可以说是舞台艺术中的“重工业”,不仅前期创作投入大、周期长,而且后期演出阵容大、费用高,很多剧院出于各方面原因的考虑,往往多排演一些歌舞晚会来迎合市场。中国歌剧舞剧院是中央直属院团里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多的国家级艺术剧院,剧院历史可追溯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两项主业使命。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剧院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将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的大旗高高举起,充分发挥剧院的优势,复排、新创近20部作品,超过过去10年总和,艺术质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舞剧《李白》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以原创舞剧《孔子》为例,2月27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舞剧《孔子》300场纪念演出暨2019全国巡演启动发布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正式拉开了舞剧《孔子》2019年全国巡演帷幕。2019年,《孔子》将在全国25个城市开展60多场巡演,同期网络话题“我要去看舞剧孔子”在新浪微博上的阅读量高达1.3亿,有16.2万人参与到该话题的讨论之中。舞剧《孔子》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在票房收益方面,2019年2月28日至3月3日,《孔子》在国家大剧院连演四场,所有演出票全部售罄,票房总收入205万元。不仅如此,笔者从天桥艺术中心舞蹈项目相关负责人处获悉,2019年9月,舞剧《孔子》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收官演出票已全部售罄,并且在原计划9月26日至28日三场演出的基础上加演一场,也已基本售罄。当然,《孔子》的一票难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过所取得的成果。陶诚: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我们聚集了更多的优秀艺术家,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责无旁贷。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经济效益,也就没有观众,无法产生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借鉴广东改革开放前沿的经验——借船出海,在保证艺术品质和意识形态正确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与地方党委、政府、大型国有企业的合作模式。我们借助他们的市场优势力量把剧院的品牌立起来、扩大知名度,他们借助我们的艺术平台进一步挖掘文化底蕴、提升产品品质。剧院的品牌和人才汇聚的效应,不仅保证了新作舞剧的艺术品质,而且能够给更多人才提供展示的舞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剧院的受众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效益也在逐年递增,不仅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事实上,不仅是舞剧《孔子》,每推出一部新剧,中国歌剧舞剧院都有着自己的整体架构和战略考量。陶诚:院团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平衡好精细管理、创作生产以及市场运营的关系,既要懂管理、懂专业,也要懂经营。我们每推出一部新作品,都有自己的综合考量,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首先是思想性。一部作品能否长久地演下去,不在于好人好事的刻板说教,而在于是否传递出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追求,是否能够被今天和未来、国内和国外的观众所普遍认同、接受。当前剧院主要坚持两条创作主线:一是红色记忆的革命题材,比如《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恰同学少年》;二是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比如《孔子》《李白》《赵氏孤儿》《昭君出塞》,这些剧目在国内外都能演,而且能长期地演下去。舞剧《昭君出塞》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其次是艺术性。一是舞剧中是否有能被人记住的舞段,比如《孔子》中的《采薇》《书简》等,无论是幼儿园小朋友,还是美国大学生,老百姓都跟着跳,这就是生命力;二是舞剧中是否有能被人记住的旋律,旋律要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旋律被记住了,舞蹈就能被记住,这个舞段就能被留下。最后是观赏性。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思考,关注观众的现实需求。舞剧创作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体验,用最前沿的先进艺术手法去引领审美,增强演出效果。同时,还要符合现代观众的观演习惯,结构紧凑、一气呵成,不宜过于冗长。剧院的舞剧演出基本控制在90分钟,演出中一般不安排休息,结束时恰到好处,给观众意犹未尽之感。“咬定青山不放松”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先后创作了1200余部舞剧,可谓名副其实的舞剧制作大国;与此同时,“歌要听老调,舞要看新韵”早已成为不成文的信条,当代舞剧创作的“速成”模式,创作者缺少毅力和决心不断对其打磨、提高,进一步加剧了观众对于舞剧的“遗忘”。陶诚: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只有经过反复地打磨、提高,才有可能攀高峰、成经典,然而,当下很多作品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地方院团为了能够创作出反映当地民风的艺术精品,由于自身的创作能力不足,只能向全国招募主创,从而产生了“飞行导演”“高铁主创”。几乎全国的大剧都出自为数不多的几位编导手下,主演也是“借”的,不仅临时搭建的主创班子具有不稳定性,而且也难以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反复修改提高;另一方面,主创的雷同也容易导致风格相似,难以真正体现出地方特色。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如果演出20场、50场,社会上能看到这个作品的观众微乎其微,哪怕是演100场,社会观众也是凤毛麟角。以国家大剧院最大的剧场1800个座位来计算,100场最多也就18万观众,对于北京乃至全国来说,就像往大海里丢了个小石子一样,影响力非常有限,至于演十几场、几十场就“刀枪入库”的舞剧,很难做到深入人心、产生大的社会效益,更不可能成为精品、经典。以舞剧《孔子》为样本,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精品意识,不断修改打磨提高,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陶诚:我们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舞剧演出的时候,尤其是新剧,我的注意力不仅在台上,而且在台下,主要是观察观众的反应。比如说有一段观众开始去洗手间、看手机、聊天了,肯定是吸引力不够,剧情线断了,我们下来以后肯定是要一起商量看出了什么问题,回去之后做一些调整。孔德辛:其实《孔子》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争议还是挺大的,但一直以来,整个主创团队包括剧院都在听取各方的意见,然后一点一点进行修改,边演边改: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舞段和舞段之间的关系、幕与幕之间的关系......都在不断调整和修改。之前有一段特别好看的傩舞,现在网上还有很多粉丝问“我们以前还能看到这个舞段,怎么现在没有了”?那没有办法,舞段再好看,如果脱离于全剧就是多余。有观众才有艺术生长的土壤除了对舞剧精品打磨的不放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还有对“以观众为中心”的坚持。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一双管齐下的努力,观众的好评如潮,逐渐培养起一批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忠实粉丝。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业务考核供图
2019年8月19日
其他

美国《舞蹈》杂志原主编温迪·佩伦首次中国之行的舞谈掇琐

Forsythe)的影子。认为其作品“像云门一样流畅和具有书法的性质,但却更有力,更原始……”她认为谢欣有着极大的潜力,并表示希望将来谢欣能带着其舞团到美国进行演出。工作坊结束后合影
2019年8月12日
其他

论坛 | 中国古典舞60年理论文献研究概述

我是中国舞协论坛|英国“先锋剧场”中的舞蹈拼图生命的图腾:格雷姆与野口勇的空间对话特辑
2019年8月5日
其他

生于1949 | 我是中国舞协

1949~2019,70年沃野千里,与共和国同龄,是新中国舞蹈发展的不二见证者,又是新中国舞蹈成长的亲历亲为者,怀念昨日,期待明天,中国舞协,幸甚至哉!﹌﹌﹌﹌﹌﹌﹌﹌﹌﹌﹌﹌﹌﹌﹌﹌﹌﹌﹌﹌﹌﹌﹌﹌﹌﹌﹌﹌﹌﹌﹌﹌﹌﹌﹌﹌﹌﹌﹌﹌﹌﹌﹌﹌﹌﹌﹌﹌﹌﹌﹌﹌这里还有更多好文章:纵然大雪纷飞,也挡不住思想起航——首届中青年舞蹈理论评论人才培训班在上海举行人物
2019年7月21日
其他

论坛|英国“先锋剧场”中的舞蹈拼图

论坛本文刊于2019年第3期《舞蹈》(总第445期)尼金斯基《玫瑰花魂》现代主义与英国“先锋”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破惊天的现代芭蕾与现代舞之先声的自由舞蹈(free
2019年7月15日
其他

人物 | 李德戈景的三又三分之一个十年

人物本文刊于2019年第3期《舞蹈》(总第445期)提起李德戈景,你会想起什么?是他参加《中国好舞蹈》时被郭富城盛赞为“舞仙”?是他曾获2018年东方卫视《新舞林大会》的年度总冠军?或是仅仅是模糊地记得他是一个蒙古族舞者?“舞仙”也好,“冠军”也罢,褪去层层标签,那个名为“李德戈景”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还原为一个最本真的人,等着你我的走近。——编者按李德戈景时光回溯到数十年前,浩浩荡荡的人群,踏上了“走西口”的漫漫离乡背井之路。一个只有一岁的小男孩,坐在父亲的独轮车里,跟随人群一路从山东来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草原被风划破,广袤肥沃的高原将这群远道而来的流浪者拉入怀抱。这个小男孩没有对那远方所谓“孔子故里”的儒乡的记忆,只有对草原上莽撞的风与过于辽阔的蓝天的记忆,只有牛羊满地、酥油飘香萦绕于他的心头,只有马头琴和长调勾起他的乡愁。虽然祖辈皆是最纯正的汉族,但这个小男孩在草原文化的怀抱里生长出了蒙古族的灵魂。理所当然的,这个小男孩长大后,爱上了一个蒙古族的姑娘,组建了家庭,养育了一双儿女,理所当然地,他将孩子们当作真正的蒙古族人来养育,连孩子们的名字都是蒙古族名字。这是关于这个家庭里一个叫做李德戈景的小男孩和岁月的故事,是关于他与舞台的故事,或者就是关于他与舞蹈的故事。第一个十年:草原记忆德戈景是这个家庭里的第二个孩子,虽然随父亲姓李,但自小大家都叫他德戈景,只有不会蒙古族语的奶奶会叫他虎虎。此外,全然的蒙古族日常生活与文化生活包围着他。自襁褓中起,身为长调传承人的母亲的歌声就在他的生命中流淌;
2019年7月8日
其他

七一 | 致敬永恒的征途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征永远在路上。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1934年到1936年,历时两年、历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扭转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当时局势下的政治形势,完成了我党革命历程中的自救转折,更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中,铸就了长征精神的不朽流传。从具体叙事到抽象意会,从民舞塑造到现代演绎,在新中国舞蹈史的进程中,不乏多部“长征”题材舞作,舞蹈艺术家们从不同维度宏扬、传承、重读并不断演绎着长征精神。【史诗纪实】《飞越大渡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三场《万水千山》舞段总导演:周恩来1964年10月2日首演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音乐歌舞作品,《东方红》完成了其对1840年到1949年间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挥下,汇集了中国著名的诗人、音乐家、舞蹈家、舞台艺术家集体创作完成,3000多名专业和业余音乐舞蹈工作者投身其中,它的创作是中国现当代舞蹈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壮举。整个演出共分一个序曲和八场表演。1935年5月24日至25日,红军征服了湍急的河水,又打垮了河岸上的守敌,取得了“飞越大渡河”的伟大胜利。这一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历史节点以及对于艰险克服的长征精神在第三场《千山万水》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舞段以两根粗壮的钢铁锁链为背景,再现了渡河时桥面之险之难,演员用或匍匐或翻跃的舞姿以线形构图从舞台上场口向下场口行进“横渡”,大量技术技巧的融入较好地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的勇气与斗志,也是当时舞蹈艺术的教学及训练成果。《长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第三场《从长征到解放战争》舞段导演:黄宝善1984年9月28日首演于北京中国剧院作为《东方红》的姊妹篇,《中国革命之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而创作,作品所关照的历史时间跨度从1840年至1984年,演出人员共约1300余人。整个作品由序幕、一至五场(共21段)、尾声组成。《长征》是第三场《长征到解放战争》中的舞段,再现了红军翻雪山的艰难历程。“雪山”实景和纷飞的雪花致力将观众带入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演员沉浸于此景中情感强烈而真实,增强了舞蹈的戏剧表现,即使雪山行军艰难,但在司号员的号声鼓舞之下,红军队伍挽手前行,坚强的革命意志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一颗在战士中传递的“红星”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情怀与不屈精神。《长征路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第二章《热血赋》舞段总导演:张继钢编导:邢时苗、王迪、闫兵、朴顺、李晓赫2009年9月20日首演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继承音乐舞蹈史诗多艺术手法综合呈现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再度创新,率先使用将广场艺术和舞台艺术结合的艺术结构,是中华民族新时期艺术发展成果的整体亮相。全剧以“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五场,覆盖了从1840年到2009年近170年的历史跨度,共3200余名演出人员参与其中。在《长征路上》中,编导摒弃了宏大叙事,反以“限制”在强化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将长征精神无限延伸。六个红军战士伫立在“悬崖”之上,他们的右脚从脚踝到膝盖被装置牢牢固定,舞蹈就在这“定点”中展开,打头的战士高举红旗,后面的战士在红旗下紧随舞动,他们时而各自倾倒造型,时而同步齐舞,用控制为主的动作语汇表现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高举红旗跋涉在长征路上的战士形象。艰难搏击中,巨大的雪山从他们脚下升腾而起,铺天盖地,他们的背后出现了排浪般奋勇前行的红军战士方阵,他们既是万众一心的行进队伍,又象征着红军精神后继有人。舞剧《红船启航》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总导演:张建民联合创作: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6月27日首演于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由此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精神”由此而生,它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更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舞剧《红船启航》以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召开会议、党的诞生为历史依据进行创作。全剧由“序·民族的泥泞路”“一幕·雾起上海”“二幕·红船起航”和“尾声”四部分构成,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党建立前黑暗的历史背景下,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齐聚上海法租界,他们心忧社稷、力谋大业,却被不速之客打断,被迫匆匆撤离,转移红船之上。【民舞塑造】舞剧《井冈·井冈》总导演:郭磊联合创作:北京舞蹈学院、吉安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10月10日首演于国家大剧院第十届“春华秋实”展演周《井冈·井冈》借井冈山红军后代张老太的母亲——小丹写给张老太的书信为结构展开,讲述了1927年前后,井冈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通过红军夫妇托孤在井冈山的后代,在回首父辈留给他的书信中追寻讲述的井冈山红军故事,回顾小丹与丈夫张秋山以及当年的红军战士、井冈山百姓所经历的战火岁月。随井冈会师、红米饭南瓜汤、送郎当红军、小井之难、十送红军、托孤等历史事件逐渐推进舞剧叙事节奏,红军为信仰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为理想前赴后继的青春激情、为求人民新生而无惧生死的天下情怀都已深深印刻在观者心中。全剧在结构上,依照井冈山斗争的时间线,采取篇章式的结构方式,每幕之间以画外音的方式,展示书信内容来进行衔接。在舞蹈上,汲取了江西采茶戏的动律,充分体现了井冈山的地域风格。在舞美上,实景与多媒体结合,注重细节的历史真实感。在音乐上,将江西民间音乐调式和经典民歌旋律与交响乐编织相融,大气而不失地域风味。舞剧《立夏》总导演:张居淮演出单位:合肥市歌舞团2017年10月24日首演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作为鄂豫皖革命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爆发地,金寨地区是鄂豫皖工农红军的诞生地。发生在大别山腹地金寨的立夏节起义,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之一。舞剧《立夏》以这段史实为依据,再现了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金寨地区发动武装起义,农民革命如火如荼的历史画面。剧中金寨县团总家少爷洪旭光思想进步、向往革命,却遭到其父粗暴反对。在其父逼迫他与大财主之女苏嫣红的完婚之夜,洪旭光帮助新娘苏嫣红逃走,去寻找她的革命伴侣,从此踏上起义征途。立夏节武装起义的爆发,使洪旭光自己也毅然加入革命队伍,站到父亲的对立面,走入枪林弹雨。全剧分为秋、冬、春、夏四幕,播火、抗争、抉择、暴动、欢庆、远征6大单元,以生动的肢体语言演绎了信仰的珍贵和爱情的纯真,呈现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宏大历史叙事。整场舞剧塑造了信仰坚定的人物形象,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结构。鲜明的地域特色,使得整台舞剧洋溢着青春与热血,充满着浪漫与激情,承载着革命理想与生命信仰。【现代解读】舞剧《长征——九死一生》导演:李捍忠、马波演出单位:雷动天下舞团2016年7月20日首演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北京舞蹈双周”展演周长征途中,“死亡”是所有红军战士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的现实,纵使在两年内有后续兵力补充,但红军最终到达陕北的人数,仍然仅仅是长征出发时的十分之一。这样残酷的史实深深打动了编导,创作了这部直面死亡“九死一生”的长征题材舞剧。作品摒弃以往惯用具体、写实的方法去复述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而选择用抽象手法“复原”长征精神。以倒叙手法展开,将“行走”这一长征途中最为典型的动作作为创作起点,发展为“序·行走”和“担架·灵魂之舞”两部分结构。编导将对“生死”的思考融于每一细节之中。死去战士满怀信念与幸福感,他们透明的服装代表清透纯净的灵魂,也象征着生死传递。抢救病员的担架被竖直立起,成为了触及希望的阶梯。用行走、枪阵、沼泽、战壕、丝带、担架、雪山、墓碑等简单的分场符号抽离整合长征的宏大叙事主题,谱写了红军心怀信仰、笑对死亡的生命赞歌。舞蹈诗《长征——向80年前的壮举深深鞠躬》编导:万素演出单位: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2016年12月25日首演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在编导万素眼中,创作长征题材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当长征作为一个时代逐渐远去,纵使其意义重大但在年轻一代眼中亦逐渐陌生开来,《长征——向80年前的壮举深深鞠躬》不仅要完成作品本身的创作,更要唤起一份不变的情怀和民族热情,在当下引发新的生机。邓小平同志一句“长征,就是跟着走!”体现了他身为国家领袖高度凝练而又朴实的“长征观”,编导也将这句“跟着走”作为了创作此剧的态度和追求的方向。摒弃浮华的创作套路,让作品的呈现尽量回归真诚质朴的原貌,在经典歌曲集《长征组歌》中重现当代人眼中中国革命精神的高峰时刻,重回那段烽火青春的壮丽岁月。舞蹈诗《红》艺术指导:陈家年编导:董杰演出单位: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6月10日首演于上海戏剧学院大剧院作为一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的舞蹈作品,舞蹈诗《红》将烽火硝烟的岁月和漫漫长征的困苦化为饱满而激越的情感,不是用肢体和叙事来阐释革命历程的苦难,而是用一个个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勾连出观众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想象。作品由“红之渴”“红之流”“红之恋”三部分构成,全作以诗化手法呈现,将舞蹈语言抽象处理成意象化的舞蹈画面,通过“渴——流——恋”不同段落的情感递进处理,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间的光辉历程浓缩提炼,在情感逐渐加深时体现历史时空的纵深,将时代的激流与情感的激情融而合一。在“红”色流动中,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长征跋涉的历程都化为舞台涌现而出的“精神信念”,在艺术化的凝练中缅怀过往,期许未来。舞剧《七尺》艺术总监:刘敏总导演:胡磊编剧:关山执行导演:苏鹏2016年10月22日首演于国家大剧院舞剧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时代背景,树立了“先驱者”“觉醒者”“长征者”“自觉者”“行动者”“解放者”这六个在不同阶段的革命者形象。作品以“头”“膝”“脚”“腰”“背”“手”“头”为小标题,构成六个篇章,每场的舞蹈动态也由此身体元素为主要动机,并发展出舞蹈段落。正如有评论所指出:“这一以身体序列为原点探索身体的逻辑性叙事,将观者的视角重新放置并定格在身体局部的特写之中,凸显其对‘人’的精神与价值的探讨,用深刻、直接的现象与知觉重新构建‘体验’本身,不啻为一种突破式的舞蹈语汇思维模式”。视频剪辑:吴梦捷﹌﹌﹌﹌﹌﹌﹌﹌﹌﹌﹌﹌﹌﹌﹌﹌﹌﹌﹌﹌﹌﹌﹌﹌﹌﹌﹌﹌﹌﹌﹌﹌﹌﹌﹌﹌﹌﹌﹌﹌﹌﹌﹌﹌﹌﹌﹌﹌﹌﹌﹌﹌这里还有更多好文章:纵然大雪纷飞,也挡不住思想起航——首届中青年舞蹈理论评论人才培训班在上海举行人物
2019年7月1日
其他

流火七月 | 青春的回响

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一代,应该成为时代的青年,每个青年具有新的思想,准备更替旧的思想。这也是人类进步和人类进程的条件。——别林斯基夏至已来,暑热已至。随着“中国舞蹈十二天”“北京舞蹈双周”等平台多年的良好口碑,使得七月已然成为了舞蹈展演交流的黄金期。也正是有这些平台的大力推动,我们才能集中看到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编导所呈现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以青年编导、演员为主体的作品集中,有对人生的思考,有对文化的探寻,也有对当下现状的映射,更有对人本问题的哲思。他们是众多当代青年从艺者的代表,用作品反映出当下青年群体不同视角下的观察与思索。无论表达内心寄托抑或改变城市样貌,这些来自于青年编导或编导青年时期的创作,都凝结了他们鲜活而又真实的生活感悟,和他们所代表的未来的方向。【生命印记在青年】如何看待人生境遇与生命意义?走过粲然欣悦的孩提时期,未至透彻释然的中暮之年,青春的眼睛看人生总带有更多迷茫与焦虑,未知令人胆怯,不定使人难安。幸而能听到那些思索中的声音,用勇敢的音调为我们分享他们的温度。生活或许荒诞,前途或许未卜,人生或许寂寥,但只要我们没有丧失爱与被爱的能力,倾听自己的心生,不割舍希望,时间终究都能拯救陷于孤独困境中的你我。龚兴兴《没有孤岛》2019第八届“中国舞蹈十二天”作品编导:龚兴兴2019年7月5日~6日
2019年6月24日
其他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新舞蹈力量——由彭松、盛婕、梁伦口述引发的对中国表现主义舞蹈创作的思考

杨丽萍的映象情结与魔幻现实——走进《平潭映象》@本文版权归《舞蹈》杂志社所有,
2019年6月17日
其他

为有源头活水来——北京舞蹈家协会赴云南创作采风

杨丽萍的映象情结与魔幻现实——走进《平潭映象》生命的图腾:格雷姆与野口勇的空间对话遇见“她”的伟大——舞蹈中的母亲舞评
2019年6月10日
其他

致敬永恒的“童心”——舞蹈艺术家的童年记忆与赤子情怀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李贽虽然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童年的时光终究会褪色成历史,然而但凡大艺术家,往往即使高山仰止,也在内心深处始终保留一份童真、童趣、童心。今天的微信,我们将带您回顾新中国舞坛历史进程中的几位师者、智者、行者,他(她)们的童年记忆与赤子之心。他们以炽热的胸怀拥抱人民大众,更以纯粹的热忱面对舞蹈。面对艺术与人生,他们的智慧在于留一份童趣,持一颗童心。吴晓邦
201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