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离别钩——光风霁月摄魂钩

天魔王 PENTAX和LEICA笔记 2021-07-22

离别钩

——光风霁月摄魂钩



       离别吟雪月似钩,玉意平思伴左右。所谓离别者,令人黯然销魂也。离别总让人不舍,用两个字形容便是专注,此钩奥妙无穷,令人魂牵梦萦。








     作为只为此镜入彼门的“离别钩”,是“三公主”之外,宾得最负盛名的镜头,并没有之一。甚至连“三金”和A*135 /1.8也都无法夺去他的锋芒。也正是这种图腾,才有了“一钩二金三公主”的永久传奇。









     1984年,这是成就传奇的一年,星巴舞在这一年横空出世,传奇美玉A50mm F1.2也在这一年降世、这一年也成就了超广大灯泡A15mm F3.5的传说,也不乏A*200mm F2.8,A*300mm F2.8,A*300mm F4.0和A*600mm F5.6众多绿星的诞生,更有在蔡司面前大秀肌肉的传奇A*135mm F1.8。同样是在这一年,一只超长焦微距镜头的问世,惊了整个业界——它便是后世满负盛名的“离别钩”A*200mm F4.0 Macro。




      微距镜头可以依赖比较高的放大倍率给你一个微观的世界,你是否尝试过在1:1倍或者1:2倍的倍率下用50mm或者100mm的微距镜头呢?当你的镜头和被摄物体非常接近,甚至只有几厘米的距离时,是否会出现因为光线被遮挡住而出现不必要的光影;或者因为距离太近而惊扰到你的目标小昆虫。如此,200mm微距镜头应运而生,在使用200微距的时候,可以有足够的操作空间而不至于吓跑小动物或者参数不必要的光影干扰。这便是“离别钩”诞生的意义。









      A*200mm F4.0 Macro出自PENTAX大名鼎鼎的设计师伊藤孝之之手,这只诞生在宾得“小时代”的镜头秉承了当时一贯的体积风格,非常小巧,895g的重量和145mm*70.5mm的三围,让人忘记这是一只焦距200mm的长焦镜头。可伸缩式遮光罩的最前端一条夺目的标志性绿圈彰显了☆镜的身份,前端的橡胶圈是PENTAX镜头的传统人性化设计,它不仅仅可以起到保护缓冲的作用,更实用的是可以将镜头倒扣,利用橡胶的摩擦力实现单手更换镜头。



(反光可以看到镜头结构)



      镜头前端白色铭文中独秀一枝的绿色小星星看一眼便能让人高潮,比现在金色和红色的☆都更加让人着迷。330°的对焦行程可以非常精准细腻的控制焦平面位置,这是作为一支优秀的微距镜头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可拆卸式的脚架环设计的挺反智的,也许是为了照顾整体体积,脚架环非常贴近镜身,在握持的时候只能同时握住脚架环,手感非常别扭,兰花指就是这么练出来的有木有?你以为这就完了?那左右一对儿的脚架环大螺丝更是让人抓狂的存在,经常会因为握持或者转动对焦环而感到无比的碍事儿。当你在K1上使用“离别钩”时,你无法将脚架环转到左侧或者右侧,除非你不想要K-1的军舰部了,这两个巨大的螺丝会迅速帮你彻底干掉军舰部。












     “离别钩”具有0.55m的最近对焦距离,虽不及焦段更小的微距镜头,但是要远远胜过普通200mm焦距的镜头。0.145m左右的总镜长,外加0.0455m左右的法兰距,实际被摄物体距离前玉0.35m左右便可以合焦(“离别钩”非IF对焦设计,因此对焦时会伸的更长,实际前玉距离被摄物体会更近),这对于一个200mm焦距的镜头来说是非常近的对焦距离了。如此更能在非常小的光圈下也能形成主体与背景分离度非常高,景深非常浅的画面,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虚化好。



    “离别钩”无论从无限远到最近对焦距离,均具备1:1的等倍放大倍率,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手动对焦。在使用Pentax Reconverter时就是一个具备2:1的放大倍率的镜头了。


     除了放大倍率之外,近摄能力是衡量微距镜头的关键性指标。也许非常多的看官姥爷只知道镜头的最佳成像光圈,殊不知,一个镜头也有他的最佳摄距。如果我们拿着一个放大镜去看书上的文字,我们会调整放大镜和书本之间的距离,来使文字显示的最清晰。其实放大镜就是一个最简单的镜头,调整放大镜和书本的相对位置,也就是在寻找一个镜头的最佳摄距。






专利分析








      众所周知,在镜头设计与镜头测试中,一般都是以无限远成像为优化方向,其中一个原因,是无限远的像差比较容易修正,而近摄会放大像场弯曲的影响,造成近摄画质明显劣化和焦点漂移的问题。这对于微距镜头是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如何解决的这个问题呢?伊藤孝之在最靠近像方的位置增加了一枚镜片,并固定不动,由此点亮了PENTAX光学设计的传统艺能——FREE系统。


     这套系统是宾得独创的FREE系统(Fixed Rear-Element Extension),这套系统的精髓在于,在完整的镜头设计之后,再额外增加一枚镜片来修正近距离拍摄时的像场弯曲。当镜头对焦时,这枚固定镜片物方一则的全部镜片整体往复移动,实现镜头合焦,即使拍摄距离发生变化,也可以保持镜头性能。这套系统看上去和尼康的CRC(Close-Range Correction)近距矫正系统比较类似,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尼康CRC系统是一组或两组镜片在相对于其他镜片大幅度移动时,一般只做1mm范围内的浮动,除开这一两组镜片,则镜头设计是不完整的(FREE系统的光学设计优越性)。

      这套FREE系统提供了近摄像差的校正,并确保“离别钩”在从无穷远到最近对焦距离的整个对焦范围内,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画质。对于大口径近距离拍摄容易出现的像场弯曲的校正,特别有效。


      除了改善近摄的像差之外,FREE系统还有一个作用,是可以在不使用价格昂贵ED镜片的情况下,稍微减少近摄时的色散,毕竟在那个年代超级低色散镜片还是蛮贵的。

      但如果在FREE系统设计之上依然使用了ED镜片,足以证明设计师对消除色散的坚定。伊藤孝之便是这样的设计师,“离别钩”便是这样的镜头。如前面所说,近摄会放大各种像差,色散也不例外。作为微距镜头,更是需要注重近摄色散修正,将色差降到最低水平。











 

    由于“离别钩”对焦时光阑前的四枚镜片整体向物体侧移动,会引入大量的色散和球差,并且很难被第5-8组镜片所抵消。故而第1-3枚镜片采用了阿贝系数高于70的超低色散玻璃(ED镜片)来实现超消色差。其中第2-3枚采用了小原牌号为S-FPL51的超低色散玻璃(nd=1.49700,vd=81.6),这枚氟冕玻璃即是广为人知的佳能常用的UD镜片。而第四枚采用折射率为1.61340的BPM4特种火石玻璃,增大光焦度来控制镜头的体积。


      光阑后的第五组镜片为一枚较低折射率高色散玻璃的负透镜,和一枚高折射率低色散的镧冕玻璃组成的胶合镜组,将通过光阑后的高级彗差和前组带来的轴外球差进行很好的校正,这类似于双高斯和Tessar镜头的光阑后胶合镜组的功效。第六组同样采用了高折射低色散玻璃进一步修正参与的球面相差和色散。同时第5-6组的组合形成的光焦度配置在镜头体积和场曲与畸变的校正之间取得了非常好的平衡。


      最后通过一枚折射率高达1.80518的重火石玻璃和一枚S-LAL8的高折射低色散镧冕玻璃组成的负透镜来抵消第5-6组镜组的过度负屈光度产生的像差过矫正。同时来控制因为对焦而整体前移镜组所产生折射率不够而必须增加体积的问题。


      最终,所有的玻璃该凸凸,该凹凹,各就各位之后,便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各波长的光从物方第一枚入射,经过各种镜片的折射与修正,最后极其精准和完美的落在感光元件上,整个过程漂亮的令人窒息,结果令人陶醉。







专利模拟









      镜头拆也拆了,牛逼吹也吹了,一推看不懂的字母符号摆也摆了,看官姥爷们估计要看的睡着了。如果到这里还不放实测的内容,那魔王就真的是键盘中的CEO了。没有妹纸的实拍,难道连花花草草消防栓都没有吗?


      设计的巧夺天工,料用的震古烁今,结果翻车的事儿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比如某马家、比如某电子厂家。从“离别钩”诞生之日起,便肩负宾得镜头传奇的大旗。但只闻其好,却不知其有多好是众多看官姥爷们的现状。那魔王就来看看“离别钩”会不会成为“翻车钩”。


(“离别钩”全开F4.0时MTF)


      用ZEMAX跑完“离别钩”的专利之后彻底被这支镜头所折服,全开F4无论在低频还是高频均表现出极其强悍的水平。10LP/mm(蓝线)中心接近95%,30LP/mm(红线)中心接近75%,甚至连60LP/mm(青线)中心都有60%的强大表现。在F4.0时,整个曲线相对平缓,边缘下降幅度不大,有轻微的像场分裂,焦外一致性表现良好。


(“离别钩”F5.6时MTF


      光圈收到F5.6时,“离别钩”的整体反差和解析力明显提高了一个档次,10LP/mm(蓝线)超过95%水平,30LP/mm(红线)超过85%,连60LP/mm(青线)也已经超过80%水平;此时像场分裂消失,边缘画质更加接近画面中心的表现,焦外一致性表现优秀,此时的焦外应该已经尽显奶油般化开的梦幻


(“离别钩”F8.0时MTF)


      进一步收缩光圈到F8.0,整体反差保持和F5.6相同水平,30LP/mm(红线)中心较之F5.6稍有下降,而边缘有所提升;整个画面更加均衡,焦外一致性表现非常优异,焦外表现较之F5.6更加柔和。


(“离别钩”F11时MTF)

(“离别钩”F16时MTF


      当光圈收缩到F11和F16时,画面整体反差和解析力较之F5.6和F8.0均匀一定程度下降,但依然保持非常优秀的水平,甚至丝毫不输给其他镜头的最佳光圈的极限数据;从中心到边缘几乎没有衰减,焦外一致性极好。



标版测试











       专利模拟毕竟是模拟,不代表镜头实际拍摄效果,毕竟专利挖坑的事情也不在少数,量产偷改也不是新闻。所以魔王用ISO12233的4K标板测试卡来验证下“离别钩的”是否有专利那么神。

       本次魔王标板测试将“离别钩”与135镜头的标杆的徕卡R100mm f2.8 APO-MACRO-ELMARIT(坊间简称AME)来进行对比测试,以便于更加直观的进行对比。本次标板测试采用ISO12233的测试方法,K1 Mark II相机关闭防抖上三脚架,采用自拍模式倒计时2秒拍摄,采用40倍焦距的摄距拍摄垂直挂在墙面的4K标板。

      

       测试结果如下:


       “离别钩”——


      “徕卡R100mm f2.8 APO-MACRO-ELMARIT”——


       部分测试分析过程:

 


       从ISO12233标板测试结果分析,3600万像素拍摄4K分辨率的标板,“离别钩”和“AME”的分辨率已经顶到天花板,魔王后悔没有用A7R4来转接测试了。从测试数据来看,基本可以看出“离别钩”从F4.0到F16的个光圈段中心与边缘分辨率的一致性非常强,这与模拟MTF曲线结果非常一致——中心到边缘曲线非常平坦,下降趋势并不明显。同时,F4.0到F16的解析力也表现比较一致,各个光圈的解析力表现都非常优秀。当然,受到4K分辨率标板上线的掣肘,已经非常接近天花板的表现,已经无法测出真实上限表现,也就是俗称的“爆表”。作为135系统镜头的标杆,AME的测试表现与“离别钩”结果非常接近,区别在于AME的中心分辨率较之“离别钩”有明显的优势,而边缘分辨率和“离别钩”有非常微弱的差距,标杆毕竟是标杆,徕卡也始终是徕卡。这两只30年前的镜头标版测试也印证了那句古老的传说——“微距无弱旅”。



实拍测试








     既然标板测试已经接近天花板,而且枯燥的数据并不能很直观的反应拍摄效果,那么魔王就再做一次分辨率的实拍测试。一般镜头出厂、专利数据模拟和镜头测试都是以无限远为标准,基本不会测试和反馈近摄的结果。因为“离别钩”是微距镜头,所以魔王此次分辨率测试将分为最近对焦距离(即微距近摄)的测试和无限远的测试,全面的向大家展示“离别钩”的真实成像效果。


     近摄的测试为K1 Mark II固定在桌上,关闭防抖,自拍模式倒计时2秒拍摄,采用最近对焦距离和1.2米左右的摄距两段,测试各整档光圈中心成像效果(微距拍摄成像圈利用较小)。

     下面我们来看下测试结果:



      1.2米的近摄测试进行了两组,因为最近对焦距离实在太近,焦段又实在太长,所以根本无法拍摄完整的物体,大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想想魔王拍的是个啥。

      好了不闹,魔王拍的是一个15cm高的蒙奇奇和一个编织午餐手提袋,样品如图:



    “离别钩”1.2米对焦距离中心分辨率测试,F4.0时已非常强悍,数个毛根本没有任何压力,除景深非常浅之外,细节表现非常优秀。光圈收一档到F5.6,肉眼可见分辨率提升了一个档次,细节丰富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与模拟的MTF曲线表现非常一致。F8.0到F11的解析力也一直在线,表现比F5.6更加优秀。光圈到F16和F22分辨率稍有下降,但并不明显。1.2米近摄的整体表现十分优秀,并不像一只30多年前的老镜头,足见宾得传统艺能FREE设计的功力深厚。




      最近对焦距离中心测试和无限远中心测试魔王放在一起贴出来,其测试结果与1.2米的近摄测试如出一辙。F4.0时已有非常优秀的分辨率表现,光圈收一档到F5.6时,分辨率已经到了极好的程度,并且随着光圈进一步收小,分辨率依然在逐渐提升,直到F11;F16和F22时虽然分辨率有所降低,但依然保持着优秀的水准,比30多年后的DFA70-200 f2.8的200mm的同光圈有明显更好的水准。



     “离别钩”无限远边缘分辨率测试为魔王手持K1 Mark II拍摄,采用的与无限远中心测试同一组测试图片,截取照片最左侧边缘与最右下角边缘两组图片同时分析。

      “离别钩”无限远边缘分辨率测试的各个光圈段表现也如模拟MTF数据一致,与中心分辨率差距并不明显,而且从F4.0到F16均保持着非常优秀的结果。从测试图来看,无论是阳台的衣服、热水器还是玻璃反光的细节、树叶和树枝的细节、屋顶的细节均非常细腻,成像也非常扎实,并未看到明显的像散和色散产生,这样的成像结果令魔王找不出非常明显的破绽。就算在F22这样极端的光圈,虽然成像有明显的下降,但依然可以认为是非常好的水平。


      高解析力意味着什么?对于微距来说,意味着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放大剪裁,能够展现更加微观的世界。比如魔王在没有近摄接圈和增倍镜的情况下拍了如下一张照片:



      我觉得构图不好,需要重点突出花和小虫子,那么我可以大胆进行剪裁如下:


      然后我神经病犯了,或者强迫症突发,又觉得这样的构图还是不好,要更加更加突出小虫子,那么我还可以大胆的去裁一刀:



      这就是经常看见一些大佬们拍摄的复眼或者微观世界的玩法 。













      作为一只微距,放大倍率以及后期剪裁都会无限放大色散的效果,任何明显或者不明显的色散都无法逃过放大倍率和放大剪裁的魔爪。作为一只在FREE系统上同时采用ED镜片的镜头,势必是以消色差为重要目的,理所应当有着优秀的消色差表现。设计如何?事实又如何?且来看看:


      来看下实际拍摄中色散表现的到底如何:

(ISO400 1/200 F4.0)

(焦内放大找找色散)


(焦外放大找找色散)


(ISO400 1/320 F4.0)

(ISO200 1/640 F4.0)

      “离别钩”色散测试玩个极端的,全开大光比下找个白色小花来测试,放到100%拿放大镜来看看。这样的极端环境是最容易出现令人发指的纵向色差。但是从测试结果来看,这样极端的白色花瓣边缘,焦内表现实为优秀,没有任何纵向色差与横向色差的影子。焦外色散在100%的情况下依然为若隐若现的状态,与其说是色散,可能更像是焦外的弥散斑。魔王向来有一说一,把最极端情况展现出来,也能给各位看官一个心理底线。如此色散控制简直轻而易举,没有任何压力,毫不夸张的给出徕卡级别的APO水准并不为过,毕竟有与徕卡AME一较高低的水准。


      另外,从前只在Leica、Angenieux或者是Voigtländer(原福)中见过“白中有白”(即高光或白色物体的细节依然能够表现的非常丰富)。此次使用“离别钩”也让魔王涨了见识,原来日本货也能“白中有白”,白色花瓣的细节和过渡表现的非常丰富,不得不感叹一句:伊藤孝之牛逼。













    “离别钩”自1984年问世以来,到2000年完全停产,最年轻的镜头已然20多岁。价格也一直高不可攀,令人望而却步。就本身的光学素质而言,确实是集宾得传统光设之大成,纵然在37年后的今天,与任何一支镜头相比也并不逞多让(当然泉水隆之的FA*200mm F4.0 Macro“自动钩”的光设确实比“离别钩”更上一层楼),是非常值得拥有的一只利器。但拥有一支镜头,永远绕不开的便是价格,除非“离别钩”的价格走下神坛,否则它永远是一只活在大多数人梦里的“钩子”。

(“自动钩”结构和丧心病狂的全开F4.0时的MTF)


      对于已经快40岁的它而言,问题也非常集中的爆发出来——光圈漏油成为普遍现象,轻者光圈黏连造成小光圈收缩不畅,严重者年久油脂挥发造成镜片起雾也不在少数。虽说清理光圈漏油并不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但面对良莠不齐的第三方镜头保养店铺,试问各位看官姥爷真的敢将一只对装配精度要求高的FREE浮动设计的镜头轻易拆了?没有激光干涉仪谁也保证不了镜片复位后的光轴的精准度吧。

(一枚漏油的“离别钩”)


      所以,各位看官还是看看魔王这篇吹水就好,如果不是土豪,就还是让“离别钩”永远成为PENTAX历史的荣光,成为各位眼中的水中月镜中花吧。








样片


     

      其实此文文字部分魔王4月份就已经完成,这两个月魔王主要去研究微距应该怎么拍了,这也是魔王第一次涉足微距领域,只有一个脚架,没有近摄接圈、没有环闪、没有皮腔,拍的渣渣片子,各位微距大佬和看官将就看看,就轻拍了。



(ISO800 1/200s  F11


(ISO400 1/200s  F8


(ISO400 1/200s  F8


(ISO8400 1/200s  F11


(ISO800 1/125s  F8


(ISO800 1/125s  F8


(ISO800 1/125s  F8


(ISO800 1/125s  F8


(ISO800 1/125s  F8


(ISO800 1/200s  F11


(ISO800 1/200s  F11


(ISO400 1/200s  F16


(ISO800 1/160s  F8


(ISO200 1/200s  F8


(ISO200 1/200s  F11




(ISO100 6s  F11)



(ISO400 1/320s  F4


(ISO200 1/640s  F8


(ISO200 1/320s  F5.6


(ISO400 1/320s  F4


(ISO200 1/320s  F5.6


(ISO200 1/640s  F5.6


(ISO200 1/640s  F5.6


(ISO200 1/640s  F5.6




                                                                                                                           


往期精选:

                                 

观点|从镜头体积看无反镜头未来设计方向

测试|“星爸爸”——感受镜头的力量

名片盒里诞生的潮流——GR系列的前世与今生

世家|上古神兵之二——工程机

列传 | 平成之光——平川纯

【DFA70-210mm f4.0测试】“鱼肠剑”——勇绝之势为鱼藏

“鱼肠剑”、“泰阿剑”和“巨阙剑”

绚烂的色彩——宾得镀膜那点事儿

从高桥泰夫走到平川纯,再从平川纯迈向小织雅和

【工程镜测试】“星巫师”——重拾巨人的剑柄!

“灭门星”——你真的懂它吗?

上古十大神兵——Pentax prototype lens!

Takumar,一个时代的声音

百年老厂的一小步,相机世界的一大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