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监测冰川,他曾十三年与群山为伴

年措 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2020-02-24

当最后一抹夕阳从嶙峋的岩壁上消逝,黑夜笼罩了果洛大地。狂风在空荡的山坳里呼啸着,仿佛在宣泄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冰川上的两顶帐篷,此时就像大海上的小舟,任由海浪将其摆布。


茫茫山坳里的帐篷


这里位于年保玉则主峰冰川的顶部,海拔高度5220米。在那两顶帐篷里,睡着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冰川监测队员。寒冷从帐篷低下偷偷地钻了进来,渗透进他们的睡袋。但在帐篷外,却有一种声音更令人不安,那是流水的声响。


年保玉则冰川


古老的蓝冰正在消融,在凹陷处形成小小的冰面湖。冰水慢慢地聚拢成小溪,将冰川切割出一道道暗缝。在这里,左边的溪流终将注入长江,而右面的则会流进黄河。


        年保玉则的群山  


65万年来,正是这些融化的冰水为这高寒之地注入了生机,让年保玉则成为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生物多样性中心。


这里的雪线高达4800-5000米,只有几座最高的山峰上才发育有现代冰川,且多为规模较小、处在发育早期的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冰冻圈范围狭窄。目前,这些冰川正在从顶部融化,这很可能是冰川急剧消亡的前兆。


2002年和2017年9月间的年保玉则冰川Landsat假色影像,对比两图中可看出冰川范围缩减


“我曾经跟城市里的一个朋友说,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缺水问题,但他却不同意。”第二天早上,堪布扎西桑俄说道,“那位朋友觉得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怎么会缺水呢?”


但在年保玉则,气候变化却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随着冻土融化,林线不断上移。从白玉乡上协会的小院里望去,对面的山坡上(3800-4000米)长满了茂密的灌丛。但就在十年前,那片山坡上还只有低矮的草本植物。


而在鄂木措的湖边的阳坡上,半人高的灌丛一直长到海拔4300米的高度。牧民们也注意到,一些如鬣羚、猕猴、山噪鹛等典型森林物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牧场附近。


鄂木措山上的灌丛,拍摄高度海拔4176米~


“过去冲冲(黑颈鹤)大概是在新历4月份播种青稞的时候迁回年保玉则,但现在3月初就迁回来了。以前它们新历在9月底南迁,但现在一直到11月份还有冲冲留下来。我听说在阿坝县那边,冲冲冬天甚至已经不迁徙了。”


堪布告诉我们:“在年保玉则,一些赤麻鸭已经成为了留鸟。” 尽管大家尚不确定这些物候现象是否由气候变化导致,但这确实显示动植物种群对环境变化有明显的响应。


黑颈鹤


在科学界,一些学者认为植物的物候变化可能是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暖最早的反应之一,而这可能对依赖于季节性资源的动物和植物带来严重的后果。但在青藏高原,大多动植物分布的历史数据却极为匮乏。这些信息不仅仅是了解青藏高原生态趋势的关键,也是设计保护措施的基础。


自成立以来,协会一直致力于保护年保玉则山脉及其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带领农牧民监测野生动植物、雪山和冰川的变化,并以影像、图片和文字的方式系统记录年保玉则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变迁。这些数据有望填补年保玉则地区的资料空白。


年措的冰川监测小队下山归来


但对于气候变化,或许对此感触最深的还是生活在雪山脚下的牧民。阿克勒旺住在西木措湖畔的牧场上,现担任协会副会长。从2004年起,他便开始独自一人攀登年保玉则主峰,用定点影像记录高山上的冰雪变迁。由于协会早期资源有限,他登山所用的仅仅是极为简易的工具。


阿克勒旺


很危险,真的。”普哇杰说道,“我有一次和别人爬山,掉进暗冰裂缝里,若不是最后被绳子拽住或许就再出不来了。”


很难想象掉下去会是怎样的后果(摄影/欧阳凯)


但就是这样,阿克勒旺获取了冰川十四年来的实地的变化信息。在西木措冰川的末稍处的冰碛岩上,有一串用丙烯颜料标记的年份:2011,2012,2013……每次上山时,他都会再用颜料重新标记往年的字迹。这些标记,如今就成为了冰川消融的直接证据。


岩石上的年份标记(摄影/欧阳凯)


不知不觉中,十三个年头就这样过去,而阿克勒旺也成为了长辈。去年夏天,阿克勒旺和鄂木措的牧民巴德共同完成了一次冰川监测任务,从此冰川监测的重任就传递给了巴德。但这些经历却让阿克勒旺更加关心牧场上的点滴变化,这些不仅关乎牧民们的生计,也关乎那里的生灵。


巴德(摄影/欧阳凯)


你或许想问,这些监测工作,为什么不由专业的学者来做呢?一个比较直接的答案是,大多专业学者很难长期对一处冰川进行定点监测。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或许是由于气候变化最先影响的,往往是生活在环境脆弱区域的当地人。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所做的,正是希望能够将本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寻求解决环境危机的智慧。


藏族人相信水是从雪山上来的,可能再过50年,冰川没有了的话,我们的水源也就没有保证了。”面对融化的冰川,阿克更尕这样说道。

 

气象站数据显示,在1960-2013年间,久治县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9℃。这是什么概念呢?


久治县气候变化散点图


在三年前的巴黎气候大会,各国达成协议在2100年以前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850年水平的2℃以内,否则人类将可能面临不可逆转的自然灾害。但对于年保玉则在内的青藏高原而言,气候变化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算,按照当今世界的碳排放量趋势,高海拔地区的气温上升幅度可能是全球均值的3倍左右。具体而言,亚洲内陆的年均温可能在2080年时上升5℃,而青藏高原的升温则会更多。在2035年时,青藏高原上80%的冰川就会消亡。


众多学者认为,倘若那一天真正到来,那么其结果对于高原上的百姓和生态系统可能是“灾难性的”。


如果没有冰川,牧场还会存在吗?


“看,那些是什么!”在下山路上,冰川监测队伍停了下来。在几十米的冰面上,散布着上百只幼鸟的遗骸。其中许多鸟的躯体已经压扁腐烂,只有那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头部还软塌塌地摊在地上。


“这是蓝大翅雀……”堪布摇着头说道,“它全身的羽毛是最美丽的蓝色,只在极高的山上分布,常在冰川和岩石上觅食。或许是它们把窝做在冰洞里,但是突然有一天冰洞塌掉了……堪布不愿意再说下去


突然有一天,蓝大翅雀搭的冰洞塌掉了……(摄影/欧阳凯)


监测队员默默地从它们的身旁绕过,下山的步伐变得愈发沉重了。即便是很久以后,那个场景仍然烙印在脑海里。每次闭上眼睛,彷佛总能看到那些空洞的眼睛,在烈日下望着湛蓝的天空,一个它们再也无法去到的地方。它们似乎想告诉人们什么……那是什么呢?


藏谚有云:

当山像海螺一样洁白的时,世界是健康的;

当山像天珠一样斑驳的时,世界开始衰退;

当山像玛瑙一样棕黑的时,世界即为终结。


图中是整个年保玉则的核心区,只有蓝色的那一小部分才是冰川。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需要科学的数据。但如何跨越种种社会与文化隔阂,将知识转化为共识与行动,则仍需更多的智慧。


十余年间,阿克勒旺和巴德对冰川的持续监测捕捉了神山所发出的告急信号,而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则是将对环境的反思带给包括决策者、研究者和城市居民在内的每一个人。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化的今天,我们无力改变这个疯狂发展疯狂消费的世界,但是我们希望以古老的智慧警醒人类。当前的环境变迁问题,本质上是文化的问题,我们认为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人的内心。


冰川顶部的融水


了解带来关心,关心萌生保护。这是协会十余年来秉持的保护策略,也是协会“知—爱—行—联”思想的核心。


有效的保护工作需要融合文化视角,我们愿将传统的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更多地融入到当代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我们希望与年保玉则本地居民以及屏幕前的你一起,探索新的时代需求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另一种可能。这很难,但我们愿为此而努力。


年措冰川监测小队


2018年冬天,年措申请了中国民生银行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我决定民生爱的力量—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争取50万元的公益基金支持。我们希望开展社区生态体验接待培训藏区生物多样性观察培训举办年保玉则自然观察节建立合作社开发生态手工艺品等活动,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创造在地保护行动可持续运作的资金来源。


现在我们的项目已经入围最终选拔,但我们还需要你的帮助:从2019年1月2日早上8:00开始,至1月8日晚上20点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页面后,了解项目详情,点击左下角“为爱点赞”,即可帮助协会投票!


藏地正在经历着迅速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变迁。我们无法完全回归传统,而内地乃至西方的生活与消费方式也并非适合青藏高原的出路。但是,我们或许可以将传统的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更多地融入到当代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


我们希望与年保玉则本地居民以及屏幕前的你一起,探索新的时代需求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另一种可能。这样一个新的篇章,我们想要与大家共同开启!


感谢您的帮助,愿山河与生灵永在。❤️


年保玉则



参考资料:

[1]Corlett, R., and J. Lafrankie. 1998. Potential impacts ofclimate change on tropical Asian forests through an influence on phenology.Climate Change 39:439–453.


[2]Xu, J., Grumbine, R. E., Shrestha, A., Eriksson, M.,Yang, X., Wang, Y. U. N., & Wilkes, A. (2009). The melting Himalayas:cascading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biodiversity, and livelihoods. ConservationBiology, 23(3), 520-530.


[3]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imate Change). 2007a.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Pages 235–336 in S. Solomon, et al. editors. Contribution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


[4]Cruz, R., et al. 2007. Asia. Pages 469–506 in M. Parry, et al.editors.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United Kingdom .


保护,从今天开始。


文字/房家宁   编辑/凤羽桐


往期精彩内容

འགན་འཁྲིའི་འདུ་ཤེས་ལས་འཕྲོས་ཏེ་ཁོར་ཡུག་སྲུང་སྐྱོབ་གླེང་བ། 责任心与环保

5·22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年措观点: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什么又是保护?

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2017年报

年措分享|德乾卓玛:从城市到牧区的“逆行”之路



བཤེར་རིས་འདི་བརྒྱུད་དེ་གཉན་ཚོགས་ཀྱི་ཕྲིན་སྟེགས་ལ་དོ་ཁུར་གནང་རོགས།།

想和年措一起做大自然的守护者,

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