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范晓《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

范晓 未曾读 2022-12-22

2022.07.27| No.532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语言和言语问题研究》

范晓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作者简介


范晓,1935年4月出生,上海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复旦语法修辞研究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研究范围涉及语言理论、语法、修辞、方言、词典等领域。在语言一般理论研究方面提出对语言、言语和话语的区分,在语法研究方面积极倡导“三个平面”的理论(简称“三维语法”),在言语修辞方面认为适应题旨情境是修辞的总规律。著有《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理论纲要》《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动词研究》《短语》《汉语的句子类型》《现代汉语存在句研究》《汉语句式在篇章中的适用性研究》《汉语句子及其句式研究》《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简明吴方言词典》《范晓语法论文集》等20余部著作(含合著,且其中3部已译为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了语言学家范晓教授对“语言与言语问题”的研究和贡献。范晓教授提出言语、语言、话语“三分”说:“言语”是交际的行为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能力;“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工具;“话语”是言语(行为)的产物。作者认为:三者互相联系,言语处于中枢地位;语言学(言语工具学)和言语行为学(包括言技学、言风学、言体学等)都隶属于言语学;话语则是研究语言和言语行为本身的资料和素材。本书涵括了对语言和言语问题的理论思考,对语言(汉语的语法、词汇等)的专题研究,以及对言语(行为)艺术(修辞、言语美等)的专题研究。



后  记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问题”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索绪尔首先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语言学界曾对索绪尔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人们对语言和言语要不要区分、如何区分,以及语言、言语跟其他相关术语的关系等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可以说没有共同的“语言”。

我对这场讨论非常关注,也参加了这场讨论。我当时阅读了学术争论的文章以及许多相关学术文献,发现这个问题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单纯的名词术语之争,而是涉及对索绪尔学说的认识或看法问题,涉及语言学或言语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大问题,涉及整个学科宏观体系的建立问题。我在学习索绪尔和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当时对索绪尔和其他有关名家的一些论述产生了怀疑,有了不同的看法。索绪尔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他在语言学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贡献,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简称《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他提出的语言和言语区分问题、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的观点、重视族语的结构研究和断代研究的观点以及强调“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语言”(即研究作为符号系统的族语这种语言)的观点都很重要,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推动了族语的断代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但《教程》里的一些关键术语(langue、langage、parole)在表述上存在着模糊不清或前后不一致的说法(按: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或者是索绪尔本人没讲清楚,或者是他的学生整理时出错),就难免不能自圆其说。这就导致人们对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特别是“言语”)的含义有不同理解,大家都以《教程》中的某句话或某段话为根据做出不同的诠释,也就是各自“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诠释者们混乱见解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

基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应该改变这种囿于诠释索绪尔言论的情形,应该借镜索绪尔提出的langue、langage、parole这三个术语,吸收其合理的部分,又不受索绪尔对这几个术语的论述所羁绊。我就在学术讨论会上发言,质疑索绪尔的“二分”说及其诠释者的各种诠释,提出语言、言语、言语作品“三分”说的创新观点,并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除会议发言外,我还写作了《关于语言、言语和言语作品》一文。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文章当时未能发表。直到1994年,我把该文章的基本观点以《语言、言语和话语》为题目在学术刊物(《 汉语学习 》1994年第2期)上公开发表,并引起了讨论。2002年10月,武汉大学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所主办的“言语和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我趁着这个机会把上个世纪写的文章略作修改在会上宣读,并以《关于语言、言语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为名发表在《长江学术》第八辑,2005年(收录于李宇明、萧国政等编《言语和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


我对语言和言语问题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看法:认为语言和言语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同义词,它们各有特定的含义;也不认可索绪尔及其诠释者所说的语言、言语二分观。基于客观事实,提出言语、语言、话语“三分”说,即:言语交际的行为活动,称为“言语”;言语交际的工具,称为“语言”;言语(行为活动)的产物称为“话语”。具体说明如下:

(一) “言语”(包括口头上的“说话”和书面上的“作文”),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社会现象,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一种行为活动,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能力(《春秋穀梁传·卷十二》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这个“言”就是“言语”。可见古人就已经说到言语是人的一种能力)。平常所说的“说”“写”“谈”“发言”“讲话”“谈话”“聊天”都是指“言语”。又如“言语习惯”“言语技能”“言语艺术”“言语失误”“言语错乱”“言语发声”和生理学、病理学上所说的“言语器官”“言语中枢”“言语机能”“言语障碍”“言语康复”以及心理学上所说的“言语听辨”“言语感知”“被动言语”“主动言语”中所说的“言语”等都是指“言语(行为活动)”。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如“能说会道”“能言巧辩”“善于辞令”“对答如流”“快言快语”“胡言乱语”“窃窃私语”“轻言轻语”“娓娓而谈”“低声细语”“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巧舌如簧”“伶牙俐齿”“口若悬河”“油嘴滑舌”“笨嘴拙舌”“佶屈聱牙”“文笔极佳”“笔下生辉”“妙笔生花”等也是指“言语”(或形容言语行为的情状,包括褒义、中性、贬义)。古人说“不言,谁知其志”中的“言”也是指“言语”。至于古代所谓“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就是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言语好口才。我国古代文人学者是相当重视“言语”的,如孔门四科里第二科的“言语”科(孔子“十哲”中的宰我、子贡能说会道、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他们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是孔门“言语”科里的优才生)和《世说新语》里的第二门“言语”门[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在“言语(行为)”方面善于言谈应对,能言善辩方面的一些轶事]也是本文所说的“言语”。我国历代文人都很重视“言语术”(言语行为的艺术,如言语的修辞、言语论辩的技巧、言语的风格、言语的体裁等),可以说重视言语艺术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个传统。上述所说的“言语”如果改为“语言”,实在是穿凿附会、名不符实。

(二) “语言”,是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组成的符号系统,是言语所凭借的工具。世界上的各种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简称“族语”),比较重要的是联合国正式批准使用的工作语言就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至于各色各样的“方言”也是语言,只不过是某种族语的地域分支语言。族语和方言都是人们言语活动时使用的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符号系统。古代文献里出现的“南北语异”“今古语异”“四方异语”“西语”“西夏语”“羌语”“狄语”“蒙语”“番语”“越语”“夷语”“蛮语”“闽语”“客语”里的“语”,就是指“语言”(包括族语、方言)。我国古代的小学(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实际上是以汉族语言为对象的汉语语言学。“语言”跟“言语”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汉语、英语等各种“语言”说成“言语”,显然不妥。

(三) “话语”,是言语的产物,也称“言语作品”,它是人们口头说出来的“话”或用文字写出来的“文”(包括“文章”“书信”及其他书面作品)。成语里的“旧话重提”“空话连篇”“传为佳话”“语重心长”“浮语虚辞”“以文会友”“文以载道”“文不对题”“千古奇文”“下笔成文”“大块文章”“班马文章”里所说的 “话”“语”“文”“文章”都是指“话语”。个人的言语是动态的,它随着行为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言语的产物话语是静态的,可以长期保存,如可以储存于书面(书籍、报刊等都保存着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话语),也可把话语文本储存在电脑、U盘、磁带里。

语言、言语和话语三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没有“言语工具”的语言,言语(行为活动)无法实现;没有“说、写”行为的言语,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也无法发挥其效能;没有语言和言语,也不可能出现“言语的产物”——话语。三者之中,言语处于中枢地位,它可以统辖语言和话语。言语的范围比语言广,相应地以言语为研究对象的言语学的范围也应该比语言学广。语言只是言语的工具,以语言为对象的语言学当然隶属于言语学,它是言语学的组成部分。索绪尔说语言学的对象就是语言,“就语言而研究语言,为语言而研究语言”,可谓言之有理。语言学是言语工具学,是言语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但言语学还有其他一些涉及言语行为本身的分支学科,如修辞学、言技学(研究各种言语的技能或技巧,包括演讲、辩论、文章作法等)、言风学(包括文风学、风格学)、言体学(包括语体学、文体学),以及研究言语的生理、病理、心理的言语生理学、言语病理学、言语心理学等,这些都隶属于言语学而不大好说成语言学。至于话语,由于它是言语的产品,所以是研究言语(包括语言和言语艺术)的资料和素材。


本书的内容包含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语言和言语问题的理论思考,第二部分是有关语言的研究(包括汉语的语法、词汇、语音等),第三部分是涉及研究言语行为形式、方式以及言语艺术的研究(包括语言在言语中的动态应用、修辞、言语规律、言语美等。我曾发表过关于文风和写作方法方面的文章,也属于这个部分,但因自己不太满意故未收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受学识和精力所限,对言语行为的艺术研究得不多,对一些交叉学科缺乏研究,所以本书的主要部分还是在语言学部分。第二,关于语言学方面,我主要精力放在汉语的族语语法,所以这部书稿收录的族语语法论文相对较多。虽然我曾发表过10多篇研究方言的文章,很遗憾限于篇幅未能收入。第三,本书中有同一事实用不同术语的情形,如动词,有的文章指狭义动词,有的文章指广义动词(即包括狭义动词和形容词);而广义动词,有的文章称谓词。又如动核结构,有的文章称为谓核结构;动元,有的文章称为谓元。书中还存在个别观点有变动的情形,如谓宾短语、谓补短语中的述语和谓语的变动。存在这些情形是因为书稿中的文章撰写于不同的时期,反映了我在学术研究的历史过程中的认识的演变。为尊重历史和供学界评判,所以一仍其旧,未作更改。第四,本书的文章观点并非不刊之论,肯定有一些缺陷,有些观点还存在着争议。诚恳盼望读者指正,我必从善如流,虚心接纳。


延伸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