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裕锴 | 温泉洗垢

周裕锴 未曾读 2024-01-26


2022.11 .09 | No.565




题 汤 泉
释可遵

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
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

——《冷斋夜话》卷六

北宋福州中际可遵禅师(生卒年不详),号野轩,是云门宗雪窦重显禅师的法孙。可遵好作诗颂自我炫耀,欲盖过他人。所以禅林中人对他表面尊礼,心里却不以为然,称他为“遵大言”,意为“大言不惭的可遵”。可遵曾经过庐山温泉寺,题诗壁间,为苏轼所赏,因此而更为知名。

“禅庭谁立石龙头”,写温泉所处位置和泉眼的形状。据《庐山纪事》卷三载,匡庐黄龙山北麓有二池,水曰温泉。其地有温泉寺,俗谓之灵汤寺。寺僧尝凿石为龙首以出泉。汤泉,即温泉,以其水热如汤,故称。“龙口汤泉沸不休”,汤泉从石龙头口中涌出,流泉滚滚,作沸腾状,无止无休。温泉处于禅院中,正好用于洗浴,相当于天然的浴室,较一般禅院的浴室洗沐效果更好。僧徒的洗沐,是日常修道的重要行为之一。《释氏要览》卷中曰:“澡浴,但为除身中风冷病,得安稳行道故。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

“口”是说话的器官,所以“龙口”的“口”具有双关的修辞效果。一方面,“龙口”中流出沸腾的汤泉;另一方面,“龙口”又似乎在代替汤泉发出宏愿:“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即洗尽众生尘垢之后,我这滚热的温泉再混同一般清冷的泉水。因而“龙口”中“沸不休”的汤泉又可看作它自身喋喋不休的誓言。当然,这拟人化的汤泉归根结底表达了可遵的志向:待我弘扬佛法,除尽众生烦恼之后,再功成身退,混同常人。

可遵这首诗借咏汤泉而言志向,颇得咏物之体,拟物为人,构思巧妙,所以能得苏轼的注目。然而,“直待众生尘垢尽”二句,俨然有释迦牟尼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虽是向上一路,毕竟过于高标自诩,不自觉露出“遵大言”的本色。


戏作汤泉诗
苏  轼

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
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苏轼诗集》卷二十三

这首诗又见于《侯鲭录》卷四、《冷斋夜话》卷六。苏轼过庐山汤泉,见壁上有可遵题诗,虽然喜欢,但觉得在禅学上还有可议之处,于是作七绝一首。因此,这首诗与其说是和作,不如说是翻案。

前两句针对“禅庭谁立石龙头”二句提出疑问:“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如果说石龙头虽有口,而没有水的根源,那么又怎能自在地吞吐温泉呢?“根”字既指水的根源,即温泉的根源,又双关佛教六根之说,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楞严经》卷六说:“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然而此就“有根”而言,若是“无根”,则既不能返其源,更不能成解脱。所以反过来说,流泉既可吞吐,则其口理应有根;既可自在吞吐,则其根理应返源而成解脱,否则如何能“自在”?进一步而言,若说石龙口有根,那么此顽石凿就之龙头何来根性?若说石龙口无根,那么此流泉又如何能自在吞吐?这两句问语相比于可遵原诗的写实,显然有更深的哲理意味,涉及一根返源与解脱自在之间的关系。

后两句也是问语形式:“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这是针对可遵“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两句而发。垢,既指人体之尘污脏物,又为佛教术语烦恼之异名。清净而无垢染,称为无垢,也称无漏。苏轼有次在泗州雍熙塔下洗浴时,写了首《如梦令》词:“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虽是游戏之作,却可看出苏轼的佛学思想。词中关于水与垢的描写,来自佛教万法皆空的观念,万法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即以空为性。以空为性,所以清水与尘垢“两俱无有”。这两句诗也表现了同样的道理,若按照万法皆空的观念,则众生本无尘垢,而汤泉也无寒温之分,哪里还谈得上“清冷混常流”?所以苏诗这两句可看作是对可遵誓愿的解构,“直待众生尘垢尽”的大言,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明白这一点,方可悟得“自在流泉任吐吞”的真谛。


相关图书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禅诗精赏》
周裕锴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延伸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周裕锴 | 温泉洗垢

周裕锴 未曾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