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秦绍德主编《日本情报中的近代中国报刊史料汇编》(全四册)

未曾读 2024-01-26

2022.11 .11 | No.566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日本情报中的近代中国报刊史料汇编》(全四册)
秦绍德  主编
许金生 副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作者简介


主编 秦绍德,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新闻史、报业理论与实践、舆论生态与主流媒体、宣传心理等领域的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闻事业史》(多卷本)、《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三卷本)的编撰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研究》。个人专著有《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宣传心理学》等,论文有《论“申报·自由谈”》《上海城市发展和传播》等几十篇。

副主编 许金生,祖籍镇江,1962年生于江苏如皋如城,1985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先后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日本立命馆大学博士学位。原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有近代中日关系史等,著有《近代日本对华军事谍报体系研究》《无声的炸弹——传单上的抗日战争》《近代日本对华宣传战研究》等。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出于对华文化渗透、侵略之需要,日本外务省制定了严密的调查中国报刊的制度。日本在华使馆、领事馆从1909年开始每年向外务省报告当地的报刊、通讯社状况,一直持续到1937年。

本书即根据1909年至1937年间日本驻华外交机构对驻地等进行的一年一度的调查所撰写的报告翻译、校勘而成。全书分定期调查报告、调查杂录和附录三部分。

本书的主体部分即定期调查报告一般由主要城市新闻业概况、报刊名称、政治倾向、持有人或社长姓名、编辑与主要记者姓名、创刊时间、发行量、备考等构成,调查时间前后实际历时二十六年,调查的报刊、通讯社,最多的年份分别达五百多种、二百余家,调查的城市最多的年份近九十个。校勘者综合各方面的史料对调查报告的要素进行了考订和校勘。

本书提供了反映近代中国各地新闻事业概貌的珍贵史料,对中国新闻史,尤其是地方新闻史的研究大有帮助,对中国近代史其他领域的研究亦有助益。



凡  例


一、关于本书的内容与编排

(1) 本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日本外务省所编定期调查报告,从1909年至1937年,每年一集,共26集,缺少1914年、1921年、1935年;另一部分为外务省等的专题调查报告(在此称为“调查杂录”),共计10篇。

(2) 各年定期普查报告以地名为次序编排。不同年份的排列次序存在差异。1909—1920年大体按由北而南的城市排列。1922—1924年则按“东北地区”“华北、西北等地区”“华东、华中等地区”“华南等地区”等分区域进行编排(其中1923年为译者自行辑录,按照1922年次序进行排列)。1925—1926年则将北京、上海、奉天、天津、汉口、广东置于最前面,其他城市按字母顺序排列。1928—1934年,日本外务省情报部将日本以外的报刊调查情报编成《外国的报纸》上下两卷,将中国列入“上卷”,卷内次序按省排列,如“奉天省”“吉林省”等,大连、香港附后(1927年由译者自行辑录,次序参照1928年)。而从1930年起,又按“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等进行排列。1932—1934年,又将伪满洲国单独列出,按“满洲国”,中华民国北部、中部、南部次序排列。1936—1937年则完全按照“满洲国”,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次序排列,封面已无“外国的报纸”的字样。地名次序的频繁变动给读者带来不便,但为了保持普查报告集的原貌,本书不作任何调整。

1909年10月日本外务省给驻华外交机构发出的对所在地报纸进行定期调查的指令

(3) 从1915年起,定期普查报告设“概况”一栏,对重要城市的新闻界进行介绍。计有:

1915年北京、上海、广东
1916年北京、上海
1917年北京、上海
1918年北京、上海、广东
1919年北京、广东
1920年北京、广东、上海

1922年起则不再将重点城市的概况单列,而在各城市统计表前专设一段“概况”,适当介绍。有的城市“概况”的内容非常细致,如哈尔滨。

(4) 从1909年至1927年(1923年除外),各年定期普查报告末均附有报纸及通讯社统计表。此后则未见。

二、 关于翻译

(1) 原文中的年号纪年一律改为公元纪年。

(2) 原文中的日文人名、报刊名等,均照录,不作翻译。

(3) 原文中的西文报刊名、人名也照录,不翻译。使用日文假名的报刊名,翻译时尽量还原为西文原名(如俄文报刊),如有约定俗成的名称的,则译成中文。使用日文假名标注的非日本人姓名(一般是欧美人)也译成中文,如“ファーガソン”( Ferguson),译为“福开森”。

(4) 原文出现的货币单位(如弗、元、圆、两、海关两等),考虑到近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复杂性,一律照录。

(5) 对于原文中明显的印刷错误或因字形接近导致的人名、地名的错误,直接进行校改;无法辨认之处以“▇”标示。

(6) 近代中国的通讯社,作为正式名称一般用“通讯社”,但也有用“通信社”的。由于无法一一确认各通讯社原名称,翻译过程中仅对日本通讯社保留“通信社”名称,对于其他国家的通讯社,则统一译为“通讯社”。

(7) 同一份报纸、同一人名,在同一年或不同年份出现不一致时,除进行校勘改动外,一般照样翻译,并以前一年为基准加注提示。

(8) 关于近义词的翻译,一般尊重原意,将日文中的近义词和中文中的近义词加以比照。如常见的有“创刊”“创办”“创立”“创设”等词,表示报刊正式出版日期的大都用“创刊”,隐含新闻机构(报社、通讯社)设立日期的则可用“创办”“创立”“创设”。

(9) 报告中提及的“广东”“云南”,很多情况下实际上分别指“广州”“昆明”,由于很难加以辨别,全部按原文进行翻译。

(10)1909年至1927年(1923年除外)的调查报告附有报纸及通讯社统计表,表中的数据与前文的实际数量可能存在不一致之处,均照录原文。


三、 关于校勘

(1) 对定期报告中报刊名、创刊年月、办报人、主笔、办刊地点、刊期等要素的校勘,为提高准确性都争取有更多的文献与原文比对佐证。若有两处及两处以上的史料证据一致证实原报告错误时,则在注释中采用一致的结论;若两处及两处以上证据不一致时,则在注释中保留不同的解释,标注为“一说……,一说……”;若只有孤证,则在注释中标注为“一说……”。

(2) 各年报告中存在大量因印刷错误或字形接近导致的人名、地名等的差错,编者通过查阅史料文献、比对原始报告并结合前后年份的不同表述进行了大量校改。但很多知名度不高的人名,因缺乏相关史料记载,难以判断,均予以保持原貌,对于前后年份不一致之处,则作注进行说明。

四、 关于本书立场

(1) 原文中有些地名等,带有歧视性,翻译时一般以现代地名替代,但如果涉及一些固有名词,比如报刊名称等时,则保留原貌。

(2) 报告者出于其立场,在对发生的事件、相关人物进行评价或描述时,除了有明显的褒贬之外,用词遣句也带有浓烈的色彩。为保持原貌,照原样翻译,但绝不代表编者认同其立场与观点。

(3) 对于原文中损害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表述,为保持原貌,均照原样翻译,但绝不代表编者认同其观点和行为。

以上几点,务请读者利用时严加甄别。


总目录


前言

凡例

定期调查报告

调查杂录

附录
  一、 校勘参考书目
  二、 翻译资料来源——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及其案卷号
  三、 俄文报刊译名一览表
  四、 日本在华调查的中国城市(地方)
  五、 日本外务省1909—1937年调查中国报纸、通讯社涉及的地方一览表

参阅文献
  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资料   周振鹤
  宣传战的前奏:近代日本在华报刊定期调查活动探析   许金生



延伸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 │ 秦绍德主编《日本情报中的近代中国报刊史料汇编》(全四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