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利用父亲节搞党争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3-07-24



上一篇《布林肯访华、古巴谣言与华盛顿内斗》的留言区和一位朋友聊到了美国国会中央的领导干部带头抡榔头砸日本收音机、主流媒体实时直播、在场群众拍手叫好的独特政治文化,顺便提到了最近的一个趣闻——现任参议员、宪法专家、前密苏里州的检察总长、未来的总统候选人、共和党极右翼鹰派冉冉升起的新星、全国性畅销书作者Josh Hawley最近出了一本名叫“男子气概:美国需要的男子品格”的书。

这本主张“失去男子气概的自由社会将不再自由”、“健康的共和国不能没有男子气概”的新书可以理解为美国极右翼在美国当下如火如荼的文化战争(cultural war)中对自身文化纲领的又一次重申与推广。

书出版后不意外地遭到了民主党那边的群嘲,比如《华盛顿邮报》先是在5月18日刊登了一篇书评《怎样成为一个男人?Josh Hawley有一个没逻辑的回答》,接着又在5月31日刊登了一则评论《真正的男子气概危机是保守主义者们关于男子气概的哭哭啼啼》。其余像《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也纷纷跟进。

民主党这边把Hawley的新书理解成文化战争中保守派的宣战,认为所谓的男子气概问题,联动着性别议题、教育议题、婚姻与堕胎议题、政教分离还是政教合一问题、毒品问题乃至色情网站问题、电子游戏问题等等,所以才会组织对Josh Hawley的围剿。

保守派当然不会毫无反应,很快保守派舆论重镇《国家评论》杂志就组织起了一期父亲节专刊,《国家评论》一口气组织了7篇文章,大谈美国保守主义的“男性观”、“父亲观”,以及如何由此出发拯救上帝的美国。

文章过多,我们就不一一复述了,介绍其中一些有趣的观点。

首先我们知道人口老龄化是世界许多国家都感头疼的问题,美国也不例外。不过美国好在是移民国家,可以不断补充国外的年轻劳动力。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美国白人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给保守主义的白人男性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为此,第一篇《关于父亲身份的一些些(Notes On Fatherhood)》一开始就宣传道“结婚是真正的工作,结婚和做父亲是通往真正幸福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一些朋友也为生育率着急,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可谓简单粗暴,给人一种舍我其谁、势不可挡的感觉。

这篇《关于父亲身份的一些些》里的宣传引导,很多中国人读起来可能会觉得生硬尴尬,不过那就是美国保守派直来直往的风格。这篇最有意思的其实不在此,而在于作者巧妙地把描写养孩子是如何的“苦中有乐、乐比苦多”和保守主义者反疫情隔离、反TikTok结合在了一起。非常典型的美式政治宣传——我的政治宣传藏在对人生家庭生活的描写之中,没有什么不可以政治化

第一篇讲的是如何做合格的父亲,第二篇《约会的二十条准则(Twenty Rules For Dating)》则把工作更往前推进了一步,从教男孩约会做起。

二十条准则的第一条就是“记住大部分女人喜欢与现实中人接触”。第二条可以说承接上文、更带有一点小小的攻击性,说“记住我们并不都是TikTok上的健身房女孩”。第七条,“记住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约会经济学(DNA让女人会去挑选男人)”。第八条,“你的形象很重要”。第十条,“做好计划”。第十一条,“第一次约会主动付钱”。第十二条,“不要忘记在第一次约会结尾安排第二次约会”。第十九条,“安全的男子气概是很性感的”。

第二篇的有趣之处在于全文都像是一位老父亲的絮絮叨叨,传授老派的约会经验,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老父亲将约会软件视为大敌。

第三篇《扔掉智能手机(Let Go the Smartphone)》仍然以约会软件为假想敌,这次还加上了黄色网站。美国的保守派似乎都非常关注黄色网站,Hawley的书中也提到过“戒黄网是成为真正男人的第一步”。

然后第四篇《一条通往男子气概的清晰道路(A Clear Pathway to Manhood)》,这篇的副标题是“男人的危机也是男孩的危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美国保守主义版本的“救救孩子”。在约会软件和黄色网站之外,这篇还批判电子游戏,插图用的是建造打枪类游戏《堡垒之夜》的世界赛图片。作者的意思是网络上没有真正的男子情节,“男人需要使命。对普通人来说,做一个丈夫,做一个父亲,可以得到他们缺乏的使命感”。

在基本骂完了假想敌后,第五篇《男子气概是一座监狱还是一种逃离手段(Masculinity As Prison Or Escape)》总结陈词,升华主题,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对现代西方主流文明——包括它的电影、TV、音乐、小说等等等等——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这一篇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图穷匕见,直接点名“美国左派”,说他们脑子不清楚,是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

第五篇灌夫骂座之后,第六篇《一位好父亲的礼物(The Gift of a Good Father)》撤回到温情脉脉的路线,从儿子的角度,回忆一位好父亲的作用。这篇可以说和第一篇《关于父亲身份的一些些》属于遥相呼应的关系。

最后一篇的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法理学教授Robert P. George,他的题目叫“奔赴烈火(Running into The Fire)”,副标题叫“男人做的事(What men do)”。这篇并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有一个作者父亲的小故事。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经常与母亲争吵的父亲,如何在邻居家煤气爆炸时毫不犹豫地冲进火场,救出邻居的。然后从这个故事引申出去,作者强调了“保护者”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自己兄弟五个是如何被培育成“保护者”的。作者强调了男女虽然应该平等、但这不代表要否认男女生理上的差别,更不代表要混淆性别。

前年我们写《明年美国女性会失去堕胎自由吗?》时,就夸奖过暂时抛开观点,作为舆论阵地,《国家评论》的组稿一直匠心独运、水平在线,这一期父亲节专刊显然保持了《国家评论》的一贯水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什么时候前进什么时候后退,该说的不该说的,说到这个程度还是那个程度,怎么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想法,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纽约时报》在评论Hawley的《男子气概》的时候,不得不承认Hawley提出的都是真问题,但同时批评说像Hawley这样的保守派,发现真问题后从来不去好好分析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应该怎么解决,而是忙不迭地找替罪羊、找一个靶子贴上“坏人”的标签,鼓吹“打倒坏人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纽时》对Hawley的批判,完全可以套用到这期《国家评论》的专刊上。如果要为Hawley和《国家评论》辩护的话,可以说Hawley只不过是灵活运用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论证过的民主政治的技巧,没有超脱美国政治框架的规矩《国家评论》采用的也不过是《纽时》也会采用的带节奏的手段。试问《纽时》在分析美国国内政治危机的时候难道不是一股脑甩锅懂王和懂家军吗?在论述美国全球政经影响力的衰退时,《纽时》难道没有疯狂甚至反智地寻找某东方大国做替罪羊吗?

今天介绍的今年父亲节美国国内关于男子气概的文化大战,展示了两个有趣的点,一个叫万物皆可党争,一个叫双标者如何批评对自己的批评。这是美国故事,但可不仅仅是美国的故事。

— END —


特殊时期,可能有用:
新冠防护房屋改进方案,查漏补缺清单
新冠家庭自助指南
新冠后遗症家庭自助指南
新冠餐饮业自助指南
新冠癌症患者自助指南
新冠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自助指南
新冠学生家长自助指南
新冠婴幼儿家长自助指南
常见新冠自愈过程
海外钉子户的防疫经验
疫情期间开门、开窗、开抽油烟机和换气扇的注意事项(by Ohhei)
新冠有后遗症吗?感染后如何降低长期症状风险?
将个人防护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景流程(by Luxenius)
备份地址:https://github.com/Linyiwu015015/-/issues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