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教师的困惑:我的选修课为什么不得不放水?

指南哥 教师打怪指南 2022-07-09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31篇原创



“我不是放水的人,却将你伤得最深,我不忍我不能!”

要求“学生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是许多高校教务文件的原则性规定,但不会要求每门课都强制执行。

有看法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故意给学生放水,以高分成绩来讨好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增加潜在的选课人数,相互有利。但实际上,这种看法十分片面。

分数膨胀或绩点膨胀是全球性现象,并非国内高校独有,其原因各不相同。



对国内高校而言,教师以给学生高分来换取自己好看的评教分数,的确有这种情况,但多数时候并非考试放水的充足理由。

在很大程度上,考试放水并不源于教师或学生的精致利己,而是高校教学制度设计的必然结果。

 

01

教师:选修课制度下的工作量要求

 

本科培养方案经过多轮修订,其基本精神是,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据大致统计,选修课已经占到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二,是主要的课程类型。

通过引入选修课,给学生更多选课的自主权,以实现差异化培养,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对于占教师主体的教学科研岗教师来说,教学方面主要有三个规定。

其一,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考核,比如要求每学年必须达到120个课时,否则会扣罚绩效工资。同时,学年平均课时量不达标,则无法申请职称晋升。

其二,教育部文件规定,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必须每学年给本科生至少上一门课。

其三,许多高校的教务规定,选修课必须有n名学生选课,该学期才能开设,否则自动取消。



乍看起来,这三个规定并不难达到,只有课多学生多就可以完成。

但实际上,三者结合起来,许多教师就不得不反复掂量。在多数情况下,仅上必修课肯定完不成课时量,那么如何能够保证有足够多的学生来选自己的选修课呢?

方法大概只能有三个,要么选修课的题目有意思,使学生出于兴趣选课;要么内容有深度,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要么课程难度不大且拿分容易,使教师和学生皆大欢喜。



能将前两者结合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既吸引学生选课,又使学生上课有很大收获,这不仅考验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授课技巧,也考验学生的努力程度,缺一不可。

 

02

理想的教学与现实的教学

 

实际上,除了名教授或网红教师,多数选修课的自主选课人数都没有保障,使得教师是否能够完成教学工作量,完全靠天吃饭。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许多教师来说,第三个选项是最优选项。



稍微降低课程难度,努力活跃课堂氛围,最后考试给分慷慨,这样就可以保证选课人数以成功开课,还可以减少备课压力和学习压力,甚至吸引下一年级学生的选课意愿。

即使个别教师热爱教学,坚守较高的课业要求和严格的给分标准,但也架不住周围同事开始降低要求和慷慨给分。长期以往,自己只会缺学生缺课,饭碗都保不住。



也许有人会问,能否建立统一的课业要求和给分标准,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遵守。这的确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考虑,但不同课程无法建立同样的标准,在实际执行中也难免千姿百态,四处漏水。

在绝大多数时候,选修课制度与对教师的工作量要求,是相互矛盾的。在冷酷的现实面前,部分教师在选修课上放水,是不难想象的最终选择。

 

03

学生:课业压力下绩点为王

 

对于教师而言,职称为王;对于学生而言,绩点为王。

绩点不仅是校内评奖学金、评优秀称号的关键指标,也是保研、考研、出国和找工作的核心指标。如果能评上一次国家奖学金,大学后两年的生活费就有了。



这就使得,对于能够影响绩点的每个因素,学生都不敢怠慢。

在诸多因素中,考试成绩绝对是决定性的。既然如此,在个人兴趣和学业发展之外,如何选课并拿到高分,几乎成为学生选课的主要考量。

虽然本科培养大纲削减了学分数量,但现有学分也要求选够大约40门课。

除去大四要考研找实习找工作,集中用于上课的时间只有3个学年6个学期。一二年级课程多必修课多,三四年级课程少选修课多。平均起来,每个学期至少要6门课。

在上课学习之外,玩社团、打游戏和谈恋爱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了学生既课业繁重又精力分散。



在政治课、英语课、体育课和专业必须课之外,如何找到合适的选修课就成为提高绩点的重要法宝,而课业要求低且容易拿高分的选修课,就成了学生之间相互传颂的香饽饽。

在绩点为王的现状下,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学业发展都是次要考量。

最好的情况或最聪明的学生也不过是,去选可以拿高分的选修课,同时去旁听自己感兴趣或对自己有用的选修课。

 

04

教师与学生互利还是互害?

 

教师选修课放水,学生喜爱放水的选修课,到底谁在先,似乎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

在现有情况下,一旦某位教师提高自己选修课的教学难度,就势必要求学生在本课程上花费更多的学习时间,挤占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最终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无论评教是在查看成绩之前还是之后,不甚愉快的教学过程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教,而学生评教的分数是教师晋升职称的第一个环节即教学评估的重要参考。

如果这个分数很低,或者低于全校平均分,则很可能影响教师在本年度的职称晋升。

看似学生评教可以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但实际上,这成为双方相互讨好的制度根源。即你给我高分成绩,我给你高分评教。



如果平时的课堂互动良好,但教师最后的给分不慷慨,那么学生在高分评教之后查看到自己的“不理想”成绩,则肯定会大呼上当。

一个年级学生的风评会传至其下多个年级,这位教师很可能被封为“绩点杀手”,警示将来的学弟学妹们要谨慎选课。

可以想象,一旦得到这样的封号,该教师的选修课就很难有足够的选课人数,而开不出选修课会影响年度课时量,累积起来则影响将来的职称晋升。



在如此的制度困境下,牵一发动全身,不是某个教师闪转腾挪就能够逃避的。

由此,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不是发发文件、提提要求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更多、更符合实际的制度变革。

 

下期推文预告:36岁副教授,科研成果突出,是否应该跳槽?

 

有高校教学科研方面的困惑,
欢迎关注本号“教师打怪指南”!

喜欢本文,请分享、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