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打怪指南

其他

张雪峰之后,高考志愿还能选哪些好专业?

点击👇“教师打怪指南”关注公众号主页加★星标★,才能不走散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40篇原创因为期末各种事务过于繁忙,本号有一个月没有更新原创文章,但蒙各位朋友不弃,每天仍有个位数的粉丝增长。对于一个小而美的公众号来说,这已经算是不小的成绩了。在这一个月里,本号错过了高校领域的多个热门话题,虽然也有一肚子话要说,但无奈热度一过,大家都好像不太关心了。在过去十多天里,正好经历高考和出分,张雪峰怒讨新闻专业的热度一直不退,他自己甚至都预感到“有人要搞我了”,以致于身心俱疲,不得不躺进医院调养身体。从留言和各种视频号来看,绝大部分人都力挺张雪峰的观点,即普通人家或穷人家的孩子考大学,就要选一个毕业了容易“吃上饭”的专业;而家里没矿就不要选什么金融、法学、管理等专业,当然更不能选什么哲学、历史等专业。基于高校教师的切身从业经验,我们的问题是,张雪峰的这些说法对吗?在实际选专业时可行吗?考生四年毕业后真的能“吃上饭”吗?也就是,这种对个体考生看似非常切实可行的建议,为什么最后会面临集体失败?01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的没落就像二十年前不惜北漂进外企,到现在拼命考编进国企一样,新闻专业的命运也在经历自己的过山车。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为代表的新闻行业的确享受过自己的高光时刻,调查记者和深度报道满足了人们探究事件真相的本能,也推动着社会层面上的迅速变革。在那个青春时代,节衣缩食也要一周买一份《南方周末》,是很多人的精神食粮和心灵慰藉。因为他们还相信:只要一起努力,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好。然而,那个时代终究还是过去了,当下的新闻行业已经满足不了这一本能,最多成为部分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全部真相的探究者。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成为主播,使得新闻行业变得无比尴尬,新闻专业的优势也被急剧淹没。既然行业没有了前景,专业当然也没有了前途。行业的前景基本决定着专业的前途和“钱途”,这个规律并不限于新闻,也适用于其他专业。正如这两年已经看到的,房地产行业的萎靡使得建筑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以致于上海某家985高校的这一王牌专业竟然招不满人。而整个社会的经济萎靡显然将影响到所有专业,也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个跟你学什么专业没有关系,因为就业岗位的绝对数量在大幅减少,就使得总有20%以上的青年人只能失业。学汉语言文学或某某专业好考公务员,这本身就是对该专业的最大嘲讽!02社会极度焦虑与张雪峰的崛起张雪峰出生于1984年,大学上的是郑州大学给排水专业,因为机缘走上了辅导高考考研选专业的咨询行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极度焦虑的社会中仿佛成了普通学生的指路明灯。哪家孩子不高考,哪个大学生不考研?父母会说,我的一生只有这一个软肋;学生会说,我的一生只有这一两次机会,如果把握不好,将会一生蹉跎,不仅事业无成,还可能沦入底层,所以高考选专业和考研选学校都成为咨询行业中最刚的刚需。从人设上来说,张雪峰算是信息类网红,对各个高校的高考和考研录取熟稔于心,也能抓住普通民众的焦虑心理,在演讲和直播中经常以非常夸张的言辞来撩拨话题。夸张、段子,再配合表情和肢体语言,看张雪峰的演讲就像看德云社的相声,让你又好笑又想哭。有需求就有供给,而焦虑是最好的商品包装盒。社会的极度焦虑更使得,张雪峰的咨询事业成为近十年来最为畅销的商品。张雪峰只代表这个行业的冰山一角,各种自媒体平台上的类似咨询比比皆是。就像教培行业一样,只要高考和考研还存在,只要社会还没有达到富足水平,只要考试还是青年人的唯一出路,那么这个行业就会一直是刚需,是朝阳,是时代和人生迷航中的“明灯”。03张雪峰咨询的三个悖论我们不用去争论新闻专业的是与非,或学术研究和网红传播之间的优与劣。因为新闻学或传播学当然是有价值的,但在这个时代并不适用,或者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从业者,更不需要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从业者。正如我们之前说的,说某某专业好考公务员,这本身就是对该专业的最大嘲讽,也是对其专属价值的彻底否定。其实,高考选专业不过是考虑四个要素,分别是兴趣、专业、学校层级和地域。正常的排序应当是:兴趣>学校层级>专业>地域;从毕业了能吃上饭来考虑,那么排序应当是:专业>学校层级>兴趣>地域;而有些专业特别需要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找工作,那么排序应当是:专业>地域>学校层级>兴趣。在频繁的演讲和直播中,张雪峰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他的出发点很简单,也很直接。最为核心的仍然是专业,“一定要选毕业能找到工作的专业”,而家里有矿则随意选学校或专业。(加号主微信做朋友:zhinandaren)张雪峰咨询并非不考虑兴趣、学校层级和地域,但听了他的选专业建议,肯定会陷入以下三个悖论。第一个悖论在于:以普通家庭和普通学生为对象,对少量专业的过度执着和对其他专业的极度排斥,将会使得大量考生涌入这些少量专业,最后造成录取分数线被大幅抬高,而其中的大部分考生将会被淘汰到更低学校,或调剂到未知专业。第二个悖论在于:由于上述考生的热烈追捧,高校的这些专业将会满负荷运行,不仅教学质量堪忧,也会造成四年后本专业毕业生极度饱和,原本的好专业就变成了惨烈的就业踩踏。无论学校层级和地域如何,这种踩踏都是不可避免的。第三个悖论在于:这个时代发展太快,现在的所谓“好专业”很可能在四年后就变成了“烂专业”,就像建筑专业一样,毕业即失业;也可能在工作后遭遇到“35岁陷阱”,就像计算机专业一样,未到中年就被大厂裁员。时代需求的迅速变化、专业知识的狭窄、人工智能的兴起和人口断崖式减少,都将对专业选择带来极大的且无法预知的冲击。想通过现在选择好专业来对冲将来的风险,势必很难如愿。焦虑是好事,但过度和指错方向就不是好事了。很多人说,穷人家的孩子就应当听张雪峰的,毕业了能吃饭的专业才是好专业。但看了上述三个悖论,再考虑到60%的大学毕业生其实并不从事本专业工作,你还认为,选个所谓的“好专业”可以保证毕业能吃上饭吗?04张雪峰为什么不应当被追捧?马云上的是杭州师范,学的是英语专业;刘强东上的是人大,学的是社会学专业。如果说,刘强东上的是名校,但人家毕竟是人文社科专业,家里不仅没矿,还穷得叮当响;而马云上的更是“烂”(yi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兰州大学之后,教师如何避免上课被举报?

点击👇“教师打怪指南”关注公众号主页加★星标★,才能不走散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39篇原创在这两天,兰州大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恶意举报教师上课的事件,但所幸的是,没有得逞。当然,这个学生也不会受到任何调查或处分,只等待下一次再来举报。能举报教师上课的,肯定是本班学生或本校旁听学生,基本上不会有社会人士来如此“热心地”旁听。“防火防盗防学生”,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教师的私下共识,在青年教师中尤其如此。本号之前写过多篇文章来警告高校教师,如何避免上课被恶意举报,而一旦被举报则如何保护自己。参见本号文章,“鼓励学生举报老师,卑鄙的道路走不出光明的未来”;“被学生恶意举报,老师要如何迅速自救?指南来了”;“面对学生举报,大学老师怎样讲课才安全?指南来了”。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再来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谈谈高校里的课堂举报现象,给教师们提一个醒,即如何尽量远离各种可能的红线和灰线,而把自己留在绝对正确的、适当闭嘴的安全区里。01你根本不知道学生会举报什么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总有许多课程会直接涉及敏感话题,比如政治、法治、社会、国际关系等与现实密切联系的社科类学科。对于这类话题,教师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立场不够坚定,观点不够鲜明,态度不够绝断,就有可能被举报。然而,越来越多的举报表明,你根本不知道哪些话题会“成为”敏感话题,甚至任何话题都可能触碰某些人的“敏感神经”,还总有一顶大帽子适合你。在当下,这类话题已经蔓延到其他学科,连原本最会坐冷板凳的历史,也成了频频翻车的学科。即使中国近现代史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但现在无论是外国史,还是中国古代史,也都已经成了敏感学科。诸如,如何理解屈原的爱国,如何评价岳飞的抗金,究竟是“五胡乱华”,还是“五胡入华”,如何对比中原被蛮族入侵和罗马帝国被蛮族入侵,这些都成了不能随意探讨的话题,不仅限制了对早已“往事越千年”的历史事件的研究,也使得过往被普遍接受的学术结论正在经受新的禁区考验。除了作为冷板凳的历史之外,革命领袖的著作和讲话有时也会遭到举报。有些甚至是马恩经典著作中的话,但学生不知道,除了干巴巴的教材根本没读过书,一看不符合自己稚嫩的、有限的或狭隘的认知,就会直接举报,还认为自己大义凛然,是在舍身取义。对于这类课堂举报,每个高校无不“高度重视”,不管真还是假,不管轻还是重,只因为意识形态无小事,就宁愿快刀斩乱麻,赶紧处理掉任课教师,以尽快度过这场“舆情危机”。02上课避免被举报的技巧作为高校教师,虽然你也不知道哪一句会被认为“错误言论”,但仍然有一些技巧可以尽量避免职业生涯的翻车,也有一些心态让你正确看待自己平凡的职业。这些技巧就包括:(1)少上通识课,少上本科课,少上外院或全校性的大课,少讲可能有争议的社会话题在一个喝豆腐脑应该加糖还是加盐都能被骂成猪头的时代,在一个极度撕裂的舆论场上,任何尝试说理的表达都可以被轻易地撕成碎片,而键盘上的各种意见根本不屑于说理论证,就可以直接给你戴帽子打棍子,甚至还要吃你肉喝你血寝你皮,最后挫骨扬你灰。更无可奈何的是,他们这种已经涉嫌犯罪的人身威胁却不受任何法律惩罚,甚至连删帖都没有。(2)在技术性知识占据主流的趋势下,不要想着启迪心智,只想着怎么讲完知识点,做完本职的教学工作如果有愿意私淑的学生,可以用心培养一下,而其他学生不过是天地忽远客,一门课之后天涯再不相见,何必那么用心呢!(3)讲课以照本宣科为主,多念PPT,少发挥多上研究生课、专业课和本系本院的课。在这些课程上,即使有学生对教师讲课不满意,但多数情况下不会轻易去告密和举报,因为举报者被暴露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一旦暴露,他就会在本系本院本宿舍立即社死。讲课多念教材,多念PPT。现在本科生课程多数有标准教材,诸如“马工程教材”,也要求每一节课都要精准对应教材的每一章节,那么就做好规定动作,不做自选动作,岂不两全其美嘛?!(4)神经时刻绷紧,千万不要讲嗨人文社科的老师总喜欢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美其名曰,“教学相长”。然而,在许多时候,这个成果是非常个人化的、有点超前的、有特定前提条件的;一旦讲授给没有学科基础的本科生,就很容易被放大化和普遍化,之后再被标签化和污名化。无论对现实,还是对历史,对国内或国外,讲嗨了就容易出现有点偏颇的话,而一旦被抓住把柄,再适度上纲上线,你就不容易洗脱嫌疑。(5)讲好课本知识,尽量随堂录音即使照本宣科,你也只会被认为讲课能力有点欠缺,但绝对不会出现“错误言论”的嫌疑。而应对学生的挑衅性提问,或者应对潜在的阴险或真诚的举报者,你都不要跟学生发生口舌之争,也不要试图以理服人,否则很容易话赶话,最后说错了话;而是立即拿出手机进行录音。具体方法参见本号文章,“面对学生举报,大学老师怎样讲课才安全?指南来了”。讲课时给自己录音,这既能保护自己,又能震慑学生,而如果出了问题,也可以从容应对学校的调查。对于可能敏感的、自己把握不准却又不能避免的上课话题,更要录音,有备才能无患。如果还不确定,那么讲完之后可以加一句,“一切定论以中央有关文件为准,上述讨论是其他部分人的观点,仅供大家批判”。03总有真诚的或阴险的举报者曾经有一句话非常感动人,感动地让人泯灭了仅剩的一点理智。这句话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这一句话,就把学生出的任何问题,都把板子先打到教师的身上。且不说任何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结合而构成的,而且一个在家里都不听话的人,被万分宠溺的人,到了学校,怎么可能就变成愿意听从教导的学生?“我可以嚼碎了喂给你,但你坐在座位上也要张开嘴啊!我又不是你奶奶,会端着饭碗四处追着喂你,一顿饭喂上三个小时。如果这样的话,其他学生我还喂不喂?”尤其是在大课、通识课和外院课上,总可能有刺头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也不服管教。当然,人家连父母的管教都不服,还会服你一个任课老师,来上课已经算是给你面子了。有不良的老师,也有不良的学生,从教十几年,看过也听过太多这样的案例。有举报不可怕,可怕的是,除了明文法律,没有人知道那条细细的红线究竟划到哪里,而笼统的语词和大而无不当的帽子却可以随时被拿来,成为打人的棒子,而你却不能自证清白。只要被学生举报,你就已经输了,最后只是损失大小的问题。因为领导都会问,“为什么偏偏只有你被举报呢?”既然不能改变举报成瘾的不良风气,高校教师就只能学会保护自己,如同保护自己的嗓子一样。而对于这样的结局,究竟谁更悲哀呢?有任何高校职业发展困惑、入职合同审查或离职法律纠纷,欢迎添加指南哥的微信号zhinandaren交流咨询,也欢迎加入本公众号读者微信群,一起打怪,一起突围!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本号知识星球,讨论更集中更切时弊,同时提供随时的问题答疑和免费的1对1咨询,让我们一起关注高校话题,在求职、离职时避坑打怪!往期文章:“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鼓励学生举报老师,卑鄙的道路走不出光明的未来”“面对学生举报,大学老师怎样讲课才安全?指南来了”“作为高校教师,你会遭遇到的7种奇葩式职称晋升”“清华大学50岁副教授被辞退,这场悲剧是怎样诞生的?”“清华大学副教授非升即走失败,留给我们7大教训”“高校青年教师为何容易掉入聘用合同陷阱?”“步步惊心:高校聘用合同可能潜藏的十大陷阱”“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只有2页,却潜藏着8个陷阱”“今年去高校求职,你一定会碰上这些圈套……”“青椒打地鼠:高校教师如何防范聘用合同陷阱?”“高校教师辞职一般适用哪些法律法规?”“给全国两会捎句话:切实保障教师的辞职权益”“流氓猪欺负小白兔:为何部分高校不怕教师打离职官司”“合同期未满,我要怎么离职?告知书模板来啦!”“对于教师离职违约金,高校不能无视法律规定,狮子大张口”“一桩高校离职糊涂案,竟然入选某省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高校教师合同期满离职,领导却不批准,该怎么破?”“是否善待教师离职,考验人事部门的智慧和良心”“在高校中求生存,就像一场肖申克的救赎”全文2600字,感谢读完,欢迎点赞转发欢迎关注本公众号,一起打怪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从博士后中选聘教师,不过是另一场非升即走?

点击👇“教师打怪指南”关注公众号主页加★星标★,才能不走散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38篇原创博士后是个人学术生涯中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博士毕业之后,要么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师岗位,要么想积攒一些高水平成果,就去做个博士后先缓一缓,之后再尝试上岸教师岗。要么上岸后的青年教师想进修提高一下,或纯粹去更好的高校混个资历,就在35岁之前去做一期博士后。4月27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在“深化教师综合管理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治理能力”方面,文件提到:“推动扩大博士后培养规模,推动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其实,从博士后中选聘教师,一直是高校师资招聘中的选项之一,甚至对于优秀者,可以直接给副高或正高职称。但现在要求“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就可能有点尴尬了,也可能引发高校的更多骚操作。我们的核心问题是,这些出站转为教师岗的博士后们是否还要“非升即走”?如果需要,那么做这个博士后有什么意义呢?01国内博士后:双面的尴尬对于普通的博士毕业生来说,去名校、著名实验室或院士科研团队做个博士后算是积攒人脉和成果的快捷方式。在国外,博士后等同于一个短期工作,也可以一期接一期做下去,直到江郎才尽被踢走。在国内,由于35岁的门槛限制和职业生涯的考虑,多数人只会做一期博士后,之后就重新寻找教师岗。“扩大博士后培养规模”,这个提议已经有了两三年,加上教育部门给了特别资助,众多高校也在增加博士后的岗位,有的高校把之前招聘的专职科研岗等都转为博士后,有的还设立了高层级的博士后项目。比如,北大的“博雅博士后”和清华的“水木学者”博士后,甚至这2-3年在站期间的博士后工资收入远超过了本校讲师或助理教授的收入。然而,尴尬的是,果子虽甜,但只有两三年,之后果子在哪里?可能在天边!当然,另一个尴尬是,普通的博士后项目也没有这么好的工资待遇,大部分不如本校讲师的收入。第三个当然是,一直以来,国内博士后的职业地位都很尴尬,既不是学生,也不是教师。对于本院教师来说,博士后肯定不算自己的同事;而对于本院学生来说,博士后也不算自己的同学。第四个尴尬是,当前博士后找工作已经没有多少优势,一切用科研成果说话,而不是有无这个资历。当然,有了教育部门这个文件导向,高校在选聘教师时可能会适当注意,但没有足够的科研成果,什么资历和经历都是白瞎。02从博士后中选聘教师=割一把韭菜?在10年以前的时代,高校招聘还有先做“师资博士后”的要求,就是让所有被录用的教师先做两年博士后,之后再转为正式的教师岗。到现在,这种做法已经很少见了。甚至出现的案例是,对师资博士后的出站考核引发了争议。博士后自己认为达标了,学校却认定没达标,以至于最后成不了师资,反而被出站解聘了。在高校校内政策半年一变的当下,任何承诺都是没有保证的,进去之前可以谈,进去之后就根本没得谈了。“推动扩大博士后培养规模,推动高校将博士后作为教师重要来源。”这句话的导向很有意思,众多高校也肯定会借机割一波韭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众多高校可以依据此文件,就不再直接招聘教师,而要求所有应聘者必须先做2-3年博士后,之后再从中选聘教师,最终使得做博士后成为应聘教职的前提条件。这个如同之前几年某些高校搞得“专职科研岗”,但相较起来,上岸教师岗必须先做博士后,将肯定会有这更悲催的结果。(参见本号之前文章,“不升只走,高校专职科研岗开始走入穷途末路”)其一,高校可以强制收割博士后在这2-3年的科研成果,而不必许诺将提供教职岗位;其二,高校之后从中优中选优,再把90%以上的博士后踢回求职市场。这样既完成了上级部门的文件要求,又收割了科研成果,还补充了宝贵的师资岗位。而众多博士毕业生呢,如果你拒绝做博士后,拒绝大概率被割韭菜,那么你就根本没有资格来申请教师岗。对于这个未来几年里几乎必然的结果,你觉得是好还是坏呢?03博士后转成教师,还要非升即走?看了这个文件,指南哥比较困惑的问题是,当这些博士后中的几个幸运儿杀出重围,终于转成了教师岗,那么他们是否还需要非升即走呢?有关非升即走,本号之前写过多篇分析文章,可以参考警示。(“在讨论非升即走时,饶毅教授到底错在哪里?”;“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都去哪了?你绝对想不到”;“清华大学副教授非升即走失败,留给我们7大教训”)这是因为,博士后最多2-3年的时间,而非升即走则一般是5-6年时间。在非升即走越来越普遍的当下,如果博士后转为教师岗之后,可以直接定为长聘,那么相信很多人都愿意做博士后,毕竟非升即走的淘汰率也是惊人的。而如果不能定为长聘,仍然需要非升即走,那么做博士后还有什么意义呢?再者,如果博士后期间的成果不能算入之后非升即走的考核范围,那么这就等同于赤裸裸地拉长了非升即走的年限,从之前的5-6年,再加上博士后的2-3年,而长聘岗成了难如登天的门槛。对于这种情况,后续的大概率操作是,把博士后期间的成果也纳入非升即走的考核范围,但可能打折计算。也就是说,虽然你必须做了博士后才能入职教师岗,但期间的成果仍然继续管用,适用于非升即走和晋升副教授的考核。而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求教师之前必须去做博士后,又有什么必要性呢?难道做博士后比非升即走会有更大的创造力吗?当然,在这个新的文件导向之下,众多高校将怎么做,如何协调博士后与非升即走的关系,还有待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再来观察。总体来说,对于博士毕业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福音,而是之前本来就漫长的长聘焦虑现在又被延长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被大大增加了。有任何高校职业发展困惑、入职合同审查或离职法律纠纷,欢迎添加指南哥的微信号zhinandaren交流咨询,也欢迎加入本公众号读者微信群,一起打怪,一起突围!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本号知识星球,讨论更集中更切时弊,同时提供随时的问题答疑和免费的1对1咨询,让我们一起关注高校话题,在求职、离职时避坑打怪!往期文章:“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鼓励学生举报老师,卑鄙的道路走不出光明的未来”“面对学生举报,大学老师怎样讲课才安全?指南来了”“作为高校教师,你会遭遇到的7种奇葩式职称晋升”“清华大学50岁副教授被辞退,这场悲剧是怎样诞生的?”“清华大学副教授非升即走失败,留给我们7大教训”“高校青年教师为何容易掉入聘用合同陷阱?”“步步惊心:高校聘用合同可能潜藏的十大陷阱”“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只有2页,却潜藏着8个陷阱”“今年去高校求职,你一定会碰上这些圈套……”“青椒打地鼠:高校教师如何防范聘用合同陷阱?”“高校教师辞职一般适用哪些法律法规?”“给全国两会捎句话:切实保障教师的辞职权益”“流氓猪欺负小白兔:为何部分高校不怕教师打离职官司”“合同期未满,我要怎么离职?告知书模板来啦!”“对于教师离职违约金,高校不能无视法律规定,狮子大张口”“一桩高校离职糊涂案,竟然入选某省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高校教师合同期满离职,领导却不批准,该怎么破?”“是否善待教师离职,考验人事部门的智慧和良心”“在高校中求生存,就像一场肖申克的救赎”全文2200字,感谢读完,欢迎点赞转发欢迎关注本公众号,一起打怪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鼓励学生举报老师,卑鄙的道路走不出光明的未来

点击👇“教师打怪指南”关注公众号主页加★星标★,才能不走散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33篇原创前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一则公告,声称有学生举报任课老师“言论错误”,已经对这位老师暂停教学,并进行调查。在2021年11月,网上也曝出过,湖南某学院的老师在讲课中被学生当场骂娘和举报,之后申辩未果,被学校强行转岗,当起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再之前,还有许多老师讲课被学生举报,直接发到网上来游街示众,使得学校“雷厉风行”下重手处理,以尽快平息社会舆论。为了应对这种随时可能被学生举报的末日危情,本公众号之前发表了两篇文章,以提醒大学老师应当如何讲课,才能保证自己的饭碗安全;而一旦被学生举报,又要如何积极应对。参见文章,“面对学生举报,大学老师怎样讲课才安全?指南来了”;“被学生恶意举报,老师要如何迅速自救?指南来了”。结合多年的观察,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来谈谈,哪一类学生最喜欢举报老师“言论错误”,其中有哪些时代的、社会的、知识体系的和身份错位上的原因,又为什么举报告密这种卑鄙的道路走不出光明的未来。01本科生最喜欢举报老师“言论错误”在这几年的高校观察中,指南哥发现了两个有趣又伤心的现象。其一是,最喜欢举报老师讲课“言论错误”的,基本上都是本科生,而不是硕士生或博士生。硕博士生一般举报导师科研不端、精神PUA、性骚扰或压榨劳动等,但从来没有听说,有举报导师和其他老师讲课“言论错误”的。而与之不同,本科生的举报却集中在老师讲课的所谓“言论错误”上,而这些“错误”也不是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而是比如:“言必称希腊”;“日本人精益求精”;“美国人人持枪更安全”或“四大发明并不是重大创新”等等。总体来说,大凡称外国现在或历史上的某些好,或提及国内现在或历史上的某些不好,都可能被冠以要么崇洋媚外,要么历史虚无主义。“舔狗”的帽子一扣,“乏走狗”的标语一写,似乎就具有了天然的正确性。其二是,在举报老师的本科生中,大多数又是通识课课堂的学生,来自于别的学院或全校,而被举报的老师则基本上是在讲授人文社科类课程。如果不相信,可以去做一下统计。几乎从来没有听说,有讲高等数学的老师被举报“言论错误”。而为啥又是选通识课的其他院系的学生呢?这其一在于,通识课的选课学生来自全校各个年级,构成非常混杂,而各自所接受的学科教育也参差不齐;其二在于,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识课就是一门水课,选了也是为了混学分,满足学校强制规定的培养要求。这就使得,听课学生一般都不太尊重通识课老师,也没有耐心和能力去思考争议性话题,往往一言不合意就举报;与此同时,一部分通识课老师也没有严肃对待课程讲授,容易流之于浅,流之于俗,甚至故意以插科打诨来提高课堂活跃度,从而容易授人以柄。可以想象,这两类师生一见面,大学课堂就沦为了举报和告密的翻车现场。02知识结构被打破后的愤怒和迷茫本科生从初高中考上大学不久,刚刚或还在经历一个必须的学习模式转换,就是从被动灌输知识,到自主探索知识。而这一模式转换力图完全打破之前初高中获得的幼稚但定式化的知识结构,尤其体现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面对突然增加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绝大部分本科生还没有基本的学科素养,而理工类本科生的文科素养更差,接受态度上反而更鄙夷,对世界、社会和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初高中课本上,难以尽快摆脱之前被灌输的教条性知识,而转入到探索性、开放性知识。在大学人文社科教育中,大多数是对历史、道德、宗教、社会、国家、世界、经济、未来的探索型、讨论型的软知识,甚至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完全不是初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课本所能够涵盖的。而既有的教条式知识结构一旦经历如此剧烈的冲击,部分本科生就无法在心理上顺利接受,反而容易激发出心理上的自保本能和反抗情绪。而在自媒体时代,这种本能情绪就很容易迅速发酵和爆炸,造成学校不愿面对的舆论危机。至于放下偏见和固陋,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德性,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非常遥远而缥缈的事。03意见撕裂下的自我认同危机这是一个意见撕裂的时代。现代社会肯定了作为个体的人,也就肯定了个体意见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现代社会要求,在公共领域,不同的个体意见必须和平对话,以实现多元共生,而不可以使用语言暴力或U型锁暴力,来堵住他人之口。在意见撕裂的时代,我们本应该更加坚持探索精神和民主精神,承认而不是消灭其他人的不同想法,既关注卡尔·波普的“开放社会”,又关注列奥·施特劳斯的“古典保守主义”,既关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又关注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中汲取各自的知识和智慧,来探求国家之间和社会之内和平共处的可能路径。然而,既能够铭记和反省历史,又不拿U型锁砸穿同胞的头颅,对于没有思考能力的人来说,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理智上的欠缺使得他们部分人根本不能容纳不同意见,也根本不能以对话来比较、甄别和评判,哪个意见更有道理,而其中的道理又何在,以致于“键盘侠”和网络暴力也就甚嚣尘上。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本科生,他们从初高中被灌输的粗糙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经受强力冲击,一切都在蜕皮、重塑,或化茧成美丽的蝴蝶,或化茧成一只幺蛾子,都有可能。而在这个意见如此撕裂的时代,他们尤其显得无所适从,虽然试图在思想的风雨飘摇中寻求避难所,但既没有足够的理智能力来为自己的意见提供论证,也没有足够的理智能力来反驳自己不认可的意见,于是举报、告密和喊口号就成了部分青年学生张扬自己意见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以行政的强制力量和口号的无比正确,来掩盖自己在理智能力上的欠缺和在道德能力上的苍白。04代际认知差异下的必然冲突代际认知差异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也是老一代人容易“爹味”十足的原因。虽然夸张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但比起“十八志于学”的学生们,已经“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老师们总是经历得更多,体会得更深,受社会毒打的各种伤还未结疤。许多老师是在90年代或2000年前后接受大学教育,年龄在40、50岁上下,而学生总是刚刚成人的最年轻的一代,也就是2020年后才接受大学教育,双方在青年时代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对外关系、群体心态等都是非常不同的。与90年代和2010年前相比,那时的社会环境更生机勃勃,机会也更多,每个人都怀揣着外企白领的梦想;而现在则摇摆在开放与封闭之间,社会竞争越发内卷,求职和上升的机会也急剧减少,青年学生的心态是既有对家国宏大叙事感到无比骄傲,“厉害了我的国”,又对个人的毕业工作感到无限焦虑,“躺平摆烂考公”。这种深度错位使得青年学生的心态更容易失衡,也更需要找到情绪的宣泄口,而老师的讲课就成为随手就能找到的靶子。青年时代的学习和经历基本塑造了一个人的认知结构。这使得,不少老师们要么固执认知,停留在自己青年时代的认识结构里,还以为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就可以随便挑全国的女人;要么爹味好心,总想以自己多年的经验教训来告诫青年人,希望他们认清即将到来的各种社会毒打,从而少走一点弯路。当“固执认知”与“爹味好心”结合起来时,中年老师与青年学生的思想冲突就是必然的,也是不可调和的。在这场谁先眨眼谁失败的危险游戏中,老师应该主动退出,让自己不要有爹味,也不要试图以个人过往的有限经历来启蒙当下的“有为”青年。不管老师的课堂言论是否有错误,但允许、鼓励甚至教唆学生去举报和告密,总是卑鄙阴暗的,在卑鄙阴暗的道路上也走不出光明的未来。让老师不得不噤若寒蝉,生怕哪一句被认为是“错误言论”,那么他们就只敢照本宣科,或者条条框框,或者“正确的废话”,毫无个人的独立思考,毫无观点的交流交锋,也培养不出什么像样的学生。观点有错误,完全可以当场辩论,“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鼓励这种偷拍偷录的游街式举报,允许这种贴大字报和扣帽子的政治化批斗,不仅会害死学生,也会害死整个高等教育。有任何高校职业发展困惑、入职合同审查或离职法律纠纷,欢迎添加指南哥的微信号zhinandaren交流咨询,也欢迎加入本公众号读者微信群,一起打怪,一起突围!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本号知识星球,讨论更集中更切时弊,同时提供随时的问题答疑和免费的1对1咨询,让我们一起关注高校话题,在求职、离职时避坑打怪!往期文章:“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面对学生举报,大学老师怎样讲课才安全?指南来了”“作为高校教师,你会遭遇到的7种奇葩式职称晋升”“清华大学50岁副教授被辞退,这场悲剧是怎样诞生的?”“清华大学副教授非升即走失败,留给我们7大教训”“高校青年教师为何容易掉入聘用合同陷阱?”“步步惊心:高校聘用合同可能潜藏的十大陷阱”“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只有2页,却潜藏着8个陷阱”“今年去高校求职,你一定会碰上这些圈套……”“青椒打地鼠:高校教师如何防范聘用合同陷阱?”“高校教师辞职一般适用哪些法律法规?”“给全国两会捎句话:切实保障教师的辞职权益”“流氓猪欺负小白兔:为何部分高校不怕教师打离职官司”“合同期未满,我要怎么离职?告知书模板来啦!”“对于教师离职违约金,高校不能无视法律规定,狮子大张口”“一桩高校离职糊涂案,竟然入选某省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高校教师合同期满离职,领导却不批准,该怎么破?”“是否善待教师离职,考验人事部门的智慧和良心”“在高校中求生存,就像一场肖申克的救赎”全文3100字,感谢读完,欢迎点赞转发欢迎关注本公众号,一起打怪
2023年3月10日
其他

多所大学将推行“不升也能留”,你敢去应聘吗?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25篇原创在过去20年,以清华、北大带头,国际通行的“非升即走”制度被引入国内高校,逐渐蔓延到从其他头部985到尾部211,甚至四非高校也照葫芦画瓢,搞起了美其名曰的“6年预聘制”。其间的各种操作,参见本号文章,“清华大学50岁副教授被辞退,这场悲剧是怎样诞生的?”;“清华大学副教授非升即走失败,留给我们7大教训”。然而,事实证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是原本的制度不好,而是到国内高校一落地,就加上了太多的外挂,以至于迅速走形变味。不仅晋升名额有限,而且操作很不透明,使得这一制度玩起了二桃杀三士,最后成了内卷和压榨的永动机。不相信,可以参见本号文章,“在讨论非升即走时,饶毅教授到底错在哪里?”;“不升只走,高校专职科研岗开始走入穷途末路”。为了口头上改变这一名声,也为了安抚即将入坑的准青椒,一些高校最近都表态,绝不搞非升即走,而是“不升也能留”,似乎人情味和固定编又回来的。但真的是这样吗?01复旦表态:即将推出此计划在上个月,复旦校长金力院士在参加“对话大脑”院士论坛时透露,该校即将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计划,即不升也能留,只要青年科学家可以在行业内做得足够好,就可以留下来,彻底化解“五唯”压力。具体说法是:“文章并非科研的全部,青年科学家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代表性成果,包括科研成果、教育成果以及重要应用的成果。”听着一时很爽,但转脸一想,这句话里所说的,虽然不都是要高水平文章或Nature、Science,但终究还是要“科研成果、教育成果和应用成果”,或者证明“在行业内做得足够好”。什么是“科研成果”?无非就是高水平论文、专著和由之带来的奖项。什么是“教育成果”?无非就是精品课程、教学竞赛奖、主编教材、教材成果奖、指导学生比赛获奖。什么是“应用成果”?无非就是解决了啥卡脖子技术,申请到啥专利,专利转让为学校赚了多少钱,搞了多少校企合作,进账多少横向经费。什么是“在行业内做得足够好”?无非就是成为行业啥小牛和大牛,主持制定啥行业标准,成为各种啥理事、会长副会长、委员会委员、大赛评委,而这一切也都以之前的各种成果作为敲门砖。如果你连像样的学术论文都没有,就更不要想拿到任何奖项和头衔。所以,口号上是,“不升也能留”,但实际上,只要能够完成可以留的考核任务,也就足以能够升了。02“五唯”:青年教师为何既恨又爱?大家都知道,“五唯”指的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这个总结还是挺准确的,囊括了高校教师的几乎全部能力和成果。唯还是不唯,其实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时候唯,又对谁唯。“五唯”之所以被深恶痛绝,就在于两点。一是,“先来者通吃”。二是,“赢者通吃”。“先来者通吃”,很容易理解。比如先上了职称,之后就可以压死和堵死一大片后来者。在世纪之交之后的十年中,由于高校扩招,同时硕士点和博士点急剧膨胀,对高级职称的需求量就骤然加大,以至于没有几篇像样的文章就可以评上副教授、教授,甚至火线按需晋升。在此之后,直到现在和以后10年,编制和高级职数都已经被基本占满了,而要等退休空出来编制和职数则慢如抽丝。君不见,一些高校已经要求,退休一个教授才能晋升一个教授,这猴年马月才能轮到你啊!而为了迅速解决这个难题,少数高校还玩起了更高明的游戏。参见本号文章,“教授降为副教授,高校职称退步到底会害死谁?”。“赢者通吃”,更容易理解。比如拿到了国家级帽子,或成为学术行政双肩挑的领导,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拿到学校内部的各种好处,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占据要津,而只要稍微有些活动能力,就很容易成长为学界大佬、学阀和山头。大佬、学阀和山头的出现,造成了教师之间实际上的不平等,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通过各种评审,而之前的赢者则是各种评审的评委。在“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中,我们也说过,青年教师入职之后要低调,为人友善,用功学术。虽然之后不一定需要高调,但之前高调,甚至有点高傲,肯定是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03“不升也能留”?总有考核标准“五唯”的确不好,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五唯”的好处是,晋升的规则比较清晰,奋斗的目标比较明确。而破除了“五唯”之后,晋升的规则是什么?反而变得不清晰起来,暗箱操作的空间也变得更大起来,再加上晋升名额有限制,各种花样都可能玩得出来。一个学生竞赛的省奖可以等同于一个省级课题,一本教材可以等同于一本专著,一个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奖、教材奖、指导学生竞赛奖可以直接破格。这样的折算的确破了唯项目和唯论文,但真的公平吗?恐怕没有人敢去质疑。正所谓,大旗之下,你才是蝼蚁。虽然领导信誓旦旦,但如果真的相信“不升也能留”,那就too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清华大学副教授非升即走失败,留给我们7大教训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20篇原创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梳理了,一位清华大学50岁预聘副教授为何没有通过非升即走而被解聘走人。(“清华大学50岁副教授被辞退,这场悲剧是怎样诞生的?”)他在清华大学勤勤恳恳,同时也慢慢悠悠地工作了10年,在努力教学的同时,也尽力做好科研,但最后却没有通过6年聘期的非升即走考核,而被迫在年过半百之际重新求职找工作。正如我们之前所评论的,“青年教师刚刚入职高校,需要面对各种全新的挑战,从初登讲台,到独立科研,再到与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同事的沟通交往,要么自己摸索,打怪成精,要么自己彷徨,不知所终。”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就以这位前清华副教授的悲剧经历为样本,来分析一下,他为什么没能通过非升即走考核?这一中年失业的悲剧给我们留下哪些血淋淋的教训?01年龄:三年一茬,进高校要趁早这位前清华副教授是本科毕业工作6年,硕士毕业工作3年,博士毕业又做了2年博士后,最终以40岁的高龄入职清华讲师岗,可谓是“找回初心,早已中年”。相较于30岁就入职讲师岗的青椒来说,他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椒。而明知道自己的年龄处于明显劣势,他却还以此安慰自己:既然已经错过这么多,那么现在就更不用着急了。这种慢慢悠悠、寻寻觅觅的做事风格显然是天生的,使得他在40岁之前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这种懵懵懂懂、不知孰轻孰重的思维风格也是天生的,使得他在50岁下岗之际才猛然醒悟,自己十年间好像做错了什么。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基本上三年算一茬。同样的条件,三年前可以应聘成功,三年后则被拒之门外;三年前可以顺利晋升,三年后则只能被无情淘汰。三毛说,“成名要趁早”。其实,对于青年教师也一样,“入职要趁早,晋升也要趁早。”30岁入职,40岁之前解决正教授职称,是比较顺利的个人发展;而到了50岁却被解聘失业,是一种失败,还是一种很窝囊的失败。苍天啊?满腔愤懑向谁诉,只怪当初太糊涂!02规划:从入职那天就开始在“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一文中,我们就提醒说,在入职之后,青年教师要迅速成为“文件达人”,对教学、科研和晋升的各类文件要了然于胸,既可以避开各种坑,比如教学事故,又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晋升路径,比如绿色通道。刚刚入职,对教学没有强制性要求,只要完成额定工作量,不出教学事故就可以。要想晋升,主要看科研,而非升即走则几乎全部看科研,特别是显示度高的即顶刊的科研成果,可以一俊遮百丑。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三类:论文、课题和奖项。对于讲师或助理教授岗来说,一般不要幻想获奖和获大奖这种好事,即使跟着大佬团队获了奖,自己也可能排在五名开外,对晋升几乎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唯一能够有些把握的就是论文和课题。其中,要看论文需要多少篇,什么级别;课题需要多少个,什么级别。对于人文社科来说,论文要以CSSCI打底,以学科顶刊封顶,一般不用考虑《中国社会科学》;项目要以省部级项目打底,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或一般项目封顶,一般不用考虑重点项目。对于理工科来说,论文要以SCI二三区打底,以学科顶刊封顶,一般不用考虑Nature、Science;项目要以省部级项目打底,以面上项目封顶,一般不用考虑重点研发项目。所谓的规划就是,把晋升的基本条件细分到非升即走的6年期限中,为每一年和每一学期都设定好任务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我这一年要做什么,这一学期要写几篇论文,投几篇论文,投到哪些期刊,申请哪些项目,大概什么题目,能有多少中标概率。之后根据教学进度、课题申请的时间节点来确定,我这一个月要具体干什么,完成多少比例的任务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清华副教授的案例还提醒我们,在制定规划时,要留出足够的机动时间,不能踩着考核的时间点,更不能预设学校会体谅自己,延后一年再考核。否则,暴风雨突如其来,而你就会是被砸死的第一只海燕!03教学科研:适度燃烧和步步为营在“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都去哪了?你绝对想不到”一文中,我们就提醒,青年教师不要在教学上过度燃烧自己。一是,这会大大压缩自己的科研时间,耽误科研产出,造成晋升时的科研短板。二是,多做只可能多错,一年300节课肯定比一年100节课出错的概率要高,一旦造成教学事故,谁都救不了你。在晋升考核中,只要不出事故,教学就一般不会拖后腿,而如果能获得教学竞赛奖、优质教材、视频课优质课等,自然属于锦上添花。但问题是,你得先有锦,才好添花。而这个锦,就是科研成果。相较于每学期固定的教学任务,科研则必须由自己主动来规划,目标明确,步步为营,同时张弛有度。在“入职二本院校之后,我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一文中,我们就谈过,博士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如何能够迅速产出科研成果,特别是论文发表和课题申请。简单地说,就是一鸡多吃,充分利用博士期间的学术积累,将之成文成篇,在投稿发表的同时,积极用之申请各级课题。04晋升:不要过度相信文件晋升是高校中的重要管理事项。人事处会制定许多文件,来规定晋升的流程和准入标准,还会经常发新文件来补充和修订,但最后一句话基本上都是,“该文件由人事处负责解释”。你觉得,这些晋升规则是明文规定,几乎童叟无欺。然而,解释权在人事处手里,实在不行,还可以在年度晋升工作开始前临时再发一个文件,把新标准、新要求塞进去,让你防不胜防。在“作为高校教师,你会遭遇到的7种奇葩式职称晋升”一文中,我们已经列举了高校中现存的各种奇葩晋升,让你瞠目结舌,同时又无可奈何。这其中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白纸黑字,人家也的确在认真执行,只是晋升标准很奇葩而已。另一种是,即使白纸黑字,人事处也可以给出新解释;或者就像这位前清华副教授所遭遇到的,人事处根本不给你解释,也不给你辩解的机会,文件中有可以延聘一年的规定,但我就是不给你这个机会,你还能啃我啊?!由此,就如同上文所说的,要做好晋升规划,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机动时间,以防备各种意外事件,同时还可能捡漏,正好符合新政策,一举提前晋升成功。05晋升:不要过度依赖学院在四篇吐槽帖子中,这位前清华副教授最为愤懑的是,“我拿到了外审和(学院)教授会的全票,但却没有通过。能否拿到长聘完全是学校的一言堂,而参评教师只能是‘碰运气’,难道这就是清华的‘严谨作风’?”说这句话真是,死到临头也没搞清楚晋升的规则,反而过度依赖学院的支持,认为外审通过和院内全票就可以水到渠成、高枕无忧了。其实,在当前的科层体制下,学院只是执行学校下发的各种文件、完成学校下达的各种指标的基层单位。说到底,在学校层面上,绝大多数学院没有多少话语权,更多只能听命于人事处,还不用说更上面的校领导了。其次,只要不是明显不符合条件,学院教授委员会投票一般不会故意为难教师的晋升申请,尤其是在非升即走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其中的原因包括,学院具体负责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至少不看僧面看佛面,没有功劳有苦劳。这就使得,学院教授委员会一般都会高票通过教师的晋升申请,不是因为他真的非常优秀,而是因为如果投票出了差错,造成在学院层面就没有通过,那么所有的矛盾都会被留在学院里,而学院领导和参与投票的每位教授都将是这场踢人惨剧的“罪魁祸首”。当一个伤害你的人就在你身边、与你朝夕相处时,你倾向于报复他;而当一个伤害你的人离你很远、还披着制度的外衣时,你倾向于原谅他。而为了避免出现双重惨剧,学院领导和投票教授们显然倾向于把矛盾上交。“我们全力支持你,至于你是否能够通过学校长聘委员会的评审,那就不是我们的事情了。出了差错,也是冤有头债有主,不要把怒气发泄在我们身上。”什么是逻辑?这就是逻辑!06晋升:不要相信学校投票会公平现在,终于从学院层面上升到了学校层面,你所要认清的现实是,对于这种生死攸关的晋升考核,外审结果和院内投票都只是基本门槛,而学校组织的长聘委员会才是真正的关口,过了前面的千山万水,根本不能打包票可以让你最后一跃进龙门。这一方面在于,前面的千山万水可能都是外审专家和院内教授放的水。另一方面在于,在职称晋升的评审权中,学校要贯彻自己的、最新的意志。除了众多申请者之间的内卷加剧,学校的意志可能包括,晋升指标有限,故意压缩本年度指标,只看重顶刊论文、国家级课题和获奖,不打算发展某一学科,甚至文科整体给理工科让道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本年度晋升评审中的变数,会提前口头传达给参与长聘评审的各位委员们,让他们灵活掌握,在操作时不留痕迹。这就使得,你去找来更多先例,那也是别人的往事,对你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干扰因素或学校考虑的因素很多,根本不是你所能够掌控的,甚至也不需要给你一个理由。你总不能追着每位委员问,为什么不投票支持我?我哪一点不符合长聘要求?如果你这样做,可能每位委员都会说,“我投票支持你了。”但结果是,你最终的得票根本就没有过半。在晋升竞争中,永远不要诉诸别人的体谅和帮助。除非你身穿黄马褂,否则根本不要想可能刀下留人。07转岗?不要想还有任何后路在得知晋升失败之后,这位前清华副教授想了两个办法。一是约见校长面谈,看看在延聘上是否还有转机;二是请求有关部门,看看是否可以转为行政岗。按理说,清华的确应该妥协一下,毕竟按照晋升文件,他完全可以延聘一年再申请考核,人事处在处理这件事上有不少疏漏。再说了,给他转岗搞行政或教辅,继续干学生工作,一是,老本行,驾轻就熟;二是,多一个人也不多,行政口总能塞得进去;三是,对于这位50岁的老兄,也算是特殊情况特殊解决了。然而,没有想到,清华完全不给面子,不看功劳也不看苦劳,直接无情踢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深思一下清华的工作逻辑了。你既然是教学科研岗,那就要走长聘轨制度。这就决定了,如果无法通过非升即走考核,你就必须得走,而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留下来,包括行政岗或后勤岗。否则,后续有人通不过非升即走,也要求如法炮制,“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人家凭什么可以转岗,我却不能?”如果这样下去,我清华以后就成了废旧人才回收站了。可以想象,现在开了这个口子,后续会引来更多、更大的麻烦,还不如一次口子也不开,直接全部踢走。咱们按合同办事,合同之外别跟我谈感情。此外,从6月通知将到期解聘,到7月底真正办手续,在一个多月的缓冲时间里,学校一看你啥大动静都没有,又拖家带口,那还不如坏人做到底,直接快刀斩下,没有商量余地。解聘之后的校长谈话,不过是安慰一下,“你放心地去吧!”50岁失业,就这样去吧!最后,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青年教师一定要以晋升职称为第一抓手,只有上了长聘,或者上了副教授,再来谈如何做好教学和服务工作。否则,你没有通过非升即走,被羞辱般地解聘辞退,再有能力干好教学也没有机会了啊!最后,送这位前清华大学副教授一首前清朝的诗,聊作秋夜慰勉!杂感清·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有任何高校职业发展困惑、入职合同审查或离职法律纠纷,欢迎添加指南哥的微信号zhinandaren交流咨询,也欢迎加入本公众号读者微信群,一起打怪,一起突围!往期文章:“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作为高校教师,你会遭遇到的7种奇葩式职称晋升”“高校青年教师为何容易掉入聘用合同陷阱?”“步步惊心:高校聘用合同可能潜藏的十大陷阱”“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只有2页,却潜藏着8个陷阱”“今年去高校求职,你一定会碰上这些圈套……”“青椒打地鼠:高校教师如何防范聘用合同陷阱?”“高校教师辞职一般适用哪些法律法规?”“给全国两会捎句话:切实保障教师的辞职权益”“流氓猪欺负小白兔:为何部分高校不怕教师打离职官司”“合同期未满,我要怎么离职?告知书模板来啦!”“对于教师离职违约金,高校不能无视法律规定,狮子大张口”“一桩高校离职糊涂案,竟然入选某省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高校教师合同期满离职,领导却不批准,该怎么破?”“是否善待教师离职,考验人事部门的智慧和良心”“在高校中求生存,就像一场肖申克的救赎”全文4400字,感谢读完,欢迎点赞转发欢迎关注本公众号,一起打怪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清华大学50岁副教授被辞退,这场悲剧是怎样诞生的?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19篇原创从8月2日到31日,公众号“受想行识”连续发布了四篇帖子,作者为lvyx,以下简称L老师。他自称是前清华大学副教授,研究新媒体信息传播,因为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制考核且合同到期而被辞退,此次失业正好是他刚过50岁生日。在这四篇帖子中,L老师陈述了自己本硕博求学、清华入职、10年工作、晋升折戟和黯然走人的整个过程,认为从预聘-长聘制的文件到执行,从个人表现到最后挣扎,都充满了深深的委屈。在系列帖子的最后,L老师提醒大家,要以我为鉴,“万事趁早”。我们知道,清华大学并不是最早施行非升即走制度的高校,但却是实施得比较规范的学校,既不是3年引进8000名专职科研岗,更不是一次考核淘汰97%的申请人。而L老师的这四篇帖子,恰恰使我们得以管窥,清华大学是如何实施非升即走制度的,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在此基础上,本篇帖子也尝试提醒一下,已经入坑和将要入坑的青年教师们要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01新体制:清华大学的“准聘-长聘”在2016年,清华大学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即相较于旧体制,现在全面推行“准聘-长聘”的新体制。按照一般的操作手法,尤其是参照北京大学稍前的长聘制改革,新体制有两个好处,一是获得长聘副教授或长聘教授之后,不会再被聘期考核,可以安静、自主地搞自己的研究;二是,长聘体制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旧体制。据了解,对于现有和新进教师要求,所有时任讲师即助理教授都必须进入新体制,6年之后申请晋升长聘副教授,不通过者自动解聘辞退;所有时任副教授都必须申请长聘轨,转为长聘副教授之后才可以获得长聘;所有时任教授可以申请长聘轨,但申请机会只有2次,不通过者将自动解聘辞退,但也可以选择保留在老体制,享受老体制的稳定和低工资。在此之外,清华大学还有两个比较暖心的地方。其一是,只要通过学院内的考核,就可以被评为准聘副教授,提高部分工资待遇,但仍然要在6年期满时申请晋升长聘副教授。其二是,文件规定,“对长期(一般为三年或以上)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可适当延长准聘期,延长的准聘期最长不超过1年”。相较之下,清华和北大是国内搞非升即走制度最为正规的高校,大概率是想留你下来,才会招聘你进来,并不像其他985高校那样热衷于割韭菜,而部分211和双非高校不仅爱上了割韭菜,甚至在解聘的同时还要求教师赔偿大笔违约金。(参见“终于拿到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我却被吓得屁滚尿流”)02十年往事:都是年龄惹的祸?明明很用情,最后却被认为是薄情,明明爱到深沉,最后却被无情扫地出门,还落下一个科研能力不行的“薄幸名”,这就是L老师的残酷经历。然而,任何结果都有它的来由。在四篇帖子中,L老师叙述了自己求学工作的整个经历,原本可以算一场不错的励志剧,最后却不得不以一场悲情剧收场。L老师出生于1972年7月,本科毕业后工作了6年,硕士毕业后工作了3年,博士毕业后又做了2年博后,终于2012年在清华重新入职时年40岁,开始成为一名讲师,经常自嘲“年纪比较大的年轻老师”。在2016年的这场人事改革中,他很可能是以讲师身份进入准聘-长聘制,成为一名助理教授,随后在学院考核中成为准聘副教授,但其实还是助理教授或讲师。从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间,L老师在教学和育人上的确兢兢业业,“教学工作量一直远超标准,几乎是规定工作量的两倍”,获得过校级的挑战课和精品课,还在2015年到2020年在学院安排下做了5年多的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是学院担任这一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师”。与此同时,他在科研上也表现不错,不仅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三项社科重大子课题,还发表了“可能不够突出但也并不差”的学术成果。结合新体制的文件要求,L老师完全符合延长准聘期最长1年的规定,而他也是这样打算的,即在2023年再申请晋升长聘副教授。在此之前,他不仅多次与学院领导谈过这一规划,并且在2021年底就申请延长准聘期1年,得到学院院长书记签字同意,正式提交给了学校人事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被自己的年龄算计。在2022年1月,清华人事处口头通知L老师,不批准延长准聘期,必须参加本年度即6年合同即将期满的长聘评审。而人事处为何如此绝情谷里说绝情呢?恰恰又要回到他颇为励志的人生经历。因为《劳动法》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一条正好适用于L老师,因为截止2022年7月合同期满,他已经在清华连续工作满十年,而如果同意他延长1年准聘期,那么就连续工作到2023年7月,时年51周岁,距离他6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就不足十年,依法他到时就应该自动获得“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就等于变相长聘,虽然职称还是助理教授或准聘副教授。L老师的年龄和清华工龄是如此得恰好,以至于人事处当年在签合同时也没有注意到,现在醒悟过来,就坚决不同意按文件批准他延长1年准聘期,防止他作为极端个案突破“准聘-长聘”新体制的约束,无需评审或在评审不通过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依法”获得长聘合同。如果出现这样的案例,让堂堂清华人事处的脸面往哪里搁,要么违法解聘L老师,要么打破非升即走直接给他长聘。两害相比取其轻,而只要直接不批准他延长1年准聘期就可以暂时解决这个两难问题,至于文件上的白纸黑字,那就管不了他娘那么多了。最后的结果是,L老师不得不仓促上阵,在2022年1月得到口头通知之后,在3月就提交了申请长聘评审的全部材料。03一朝被踢:留得清华“薄幸名”仓促就仓促了吧,好像开局还不错!在3月提交晋升长聘副教授的材料之后,L老师“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评价五位专家一致的‘强烈推荐’,以及学院长聘教授会的全票通过。”而按照之前的案例,“往年(学院长聘)教授会没有拿到全票、教学评价后5%的教师,均有拿到长聘岗位的先例。”拔得“外审全优”和“院内全票”的头筹,L老师连闯两关,有了不少自信,感觉不出意外就可以通过学校的长聘评审。然而,千算万算,最后失算。既很意外,又很正常,他没有闯过最后一关,没能通过学校长聘委员会的评审。即便如此,人事处也不顾“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可以给与1年过渡期的时间安排,而在2022年6月25日通知L老师,要求其在7月31日合同到期前办理离职手续。也就是说,在刚过7月的50岁生日之际,L老师就被清华解聘失业了,至少是暂时失业了。在得到这个通知之后,L老师向学院和学校各个部门反映申诉,并要求与校长免谈,以谋求事件的转机,或至少可以转行政岗继续留在清华。然而,“事实上至今也没有任何部门搭理过我。”L老师的愤懑是显然的,也似乎有自己的理由。其一,学校长聘委员会不通过自己申请的理由是什么?其二,“学校似乎完全不考虑教师在教学、育人、科研、服务等方面的巨大付出和取得成绩,只从发表角度进行评价。”其三,“学校长聘委员会是按大类区分,文科委员没有一对一的专业对应(我提示,但与文件规定不同)。”04推责OR坦诚?与校长的最后面谈在制度面前,没有人会真的同情你。在面对部门决定时,你能做的最多是申诉,但也要知道,申诉的结局最多是,给你一个不甜不淡的说法,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不会有任何转机。在申诉中,L老师明确要求与校长面谈。然而,在6月25日接到辞退通知之后,他先等来的不是校长,而是7月31日办理离职手续。学校算是很开明,也很开恩,答应可以面谈,但又以足够多的理由来推迟见面的时间,以致于推迟到L老师办完离职手续之后,使得这场面谈变得滑稽而毫无意义。从8月10日通知,12日晚上5点面谈,之后推到16日晚上5点,最后改到19日中午11点。正如校长所说的,“7月31日前(注,合同期内)跟你沟通,(与)现在与你沟通,你的心态是不同的。”显然,你已经不是学校员工,我们之间的面谈最多是相互诉苦,解决不了也无需解决已经被解决了的辞退问题。在这场面谈中,L老师认为,虽然自己在科研上并不非常突出,但学校长聘委员会刷人没有给出充足的理由,没有考虑自己在教书育人上的突出贡献;与此同时,人事处也三次违反文件规定,一是不批准自己延长1年准聘期,二是在长聘委员会中没有做到每个学科有一名委员,三是没通过长聘也没给与1年过渡期。参与面谈的还有学院书记院长和人事处处长,从11点一直谈到了下午1点45分,谈的结果就是,这些工作上的不足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改进,但对于L老师的结论不会有任何改变。针对L老师的愤懑和要求,校长和人事处长的确给出了符合实情的回答,不管你是否满意。其一,学校长聘委员会不通过评审的理由是什么?校长回答说,“清华一定是追求最好的师资,但在具体过程中,也一定会有误差,可能会把好的老师拿下去,也可能会把不好的老师放上来。具体过程中,提交的资料情况和评委们对汇报的了解都可能影响结果。”也就是说,在学校长聘委员会上,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谁晋升谁出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外审通过和院内投票只是准入门槛,最终是否能上完全看在场委员们的即时判断和表决结果,而尤其像L老师这样科研并不非常突出的候选人,随时出局并不奇怪。其二,教学方面的突出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校长回应说,“准聘期考核,最主要的就是科研发表,其它教学、育人等方面工作,不是评价重点。”“学校现在已经在调整导向,准聘期就是要以科研为主,可以不做学生工作,可以教学有所减免。”其三,学校长聘委员会中没有来自小学科的委员,有违文件,也有违公平。人事处长也同意这一事实,但没有给出进一步解释。事情就是这样,不公平也要接受。其四,是否可以转到行政岗等?校长立刻给L老师戴了一顶高帽子,让他知难而退。“你做的研究工作还是有很大空间的,清华如果让你换岗,那是双输!换科研岗制度不允许,你可以一年后再来应聘;换行政岗你科研的基础就浪费了,对学校来说也是制度上的失败。”本来面谈已经毫无意义,现在,所有不抱希望的希望也完全破灭,唯一能够走的路,就是离开清华的路,具体来说,是一条非升即走失败被辞退踢走的路。05无奈离开:这场悲剧的启示委屈吗?听着是挺委屈的!埋怨吗?似乎可以埋怨所有人和制度!在这场非常正常的悲剧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对于L老师来说,压垮骆驼的绝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之前长达10年的悠哉悠哉,没有把非升即走时刻放在心上,没有绷紧这根弦。“因为入职时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所以做事会更加求稳,再加上本身也不是急性子,所以心态上并没有着急。”“但我并没有抱怨。总结起来自己的心态就是‘年纪比较大的年轻老师’:反正之前已经耽误了这么多年,已经不能申请青年基金,也拿不到什么青年奖项了,所以也就不在乎再多耽误一年,做自己喜欢的教书育人工作,把事情做好更重要。”与此同时,他反而总是幻想着,只要我全力做好了教学育人,努力搞了科研,学校最后就会认可或体谅我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这样慢悠悠的性格决定了这样坎坷的命运。另一方面是,L老师根本没有得到过来人的指导,或者没有听进去过来人的指导。青年教师刚刚入职高校,需要面对各种全新的挑战,从初登讲台,到独立科研,再到与学校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同事的沟通交往,要么自己摸索,打怪成精,要么自己彷徨,不知所终。有任何高校职业发展困惑、入职合同审查或离职法律纠纷,欢迎添加指南哥的微信号zhinandaren交流咨询,也欢迎加入本公众号读者微信群,一起打怪,一起突围!往期文章:“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作为高校教师,你会遭遇到的7种奇葩式职称晋升”“高校青年教师为何容易掉入聘用合同陷阱?”“步步惊心:高校聘用合同可能潜藏的十大陷阱”“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只有2页,却潜藏着8个陷阱”“今年去高校求职,你一定会碰上这些圈套……”“青椒打地鼠:高校教师如何防范聘用合同陷阱?”“高校教师辞职一般适用哪些法律法规?”“给全国两会捎句话:切实保障教师的辞职权益”“流氓猪欺负小白兔:为何部分高校不怕教师打离职官司”“合同期未满,我要怎么离职?告知书模板来啦!”“对于教师离职违约金,高校不能无视法律规定,狮子大张口”“一桩高校离职糊涂案,竟然入选某省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高校教师合同期满离职,领导却不批准,该怎么破?”“是否善待教师离职,考验人事部门的智慧和良心”“在高校中求生存,就像一场肖申克的救赎”全文4500字,感谢读完,欢迎点赞转发欢迎关注本公众号,一起打怪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入职二本院校之后,我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18篇原创最近,一位读者朋友来咨询入职高校之后的职业规划问题。他今年博士毕业,在211高校的非升即走岗和二本院校的事业编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但选择了之后,究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科研和教学如何展开,他还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像回村没见到“二舅”一样,精神内耗到了极点。于是,他找到了本号在知乎上的主页来咨询。对于青年教师的岗位选择,本公众号之前发布过多篇文章,包括“在讨论非升即走时,饶毅教授到底错在哪里?”;“不升只走,高校专职科研岗开始走入穷途末路”等。与此同时,对于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本号也发布过多篇文章,包括“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高校教师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6条经验”;“想从中西部高校跳槽到东部沿海?你要的操作指南来了”;“36岁副教授,科研成果突出,是否应该跳槽?”等。然而,针对二本院校的青年教师,要如何在较低的学术平台上突破种种限制和不利条件,来实现职业的顺利发展,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其中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可以答疑解惑。01211的非升即走OR二本的事业编?当前,许多高校都搞起了非升即走,形式上一般是3+3的预聘期,通过6年考核之后可以转为长聘。至于长聘之后是否就有事业编,则仍然不确定,需要事先谈好。当然,现在谈好也没啥用,到时候说没有编制空额了,你也不能把人事处给啃了。与之相比,为了吸引人才,有些层次低一些的高校就许诺,新教师直接入编,完全没有非升即走的炼狱般折磨。面对这两种选择,要想去更好的高校,利用更好的学术平台,就要冒着6年后考核不通过被扫地出门的风险;但要去低层级的高校,有了固定的事业编,就要自己来买锅买灶搞科研,完全指望不上学校的平台和条件。有科研能力,有学术雄心,完全可以侧重考虑学术平台;而能力稍差,雄心暂无,则可以侧重考虑事业编,以职业稳定为主,虽然可能是贫穷、逼仄而稳定。对于二者的出路,211高校的非升即走失败,只要科研还可以,完全能够跳槽到二本院校;而二本院校的事业编,只要科研很突出,之后也有机会跳槽到211高校。起点不一样,终点也不一样,每个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和发展路径。02科研为主OR教学为主?在岗位选择中,211高校的非升即走显然要以科研为主,而二本院校的事业编则一般以教学为主。通常情况下,30岁博士毕业,入职之后,结婚生育的压力就很迫切,与科研晋升交织在一起,螺旋上升,让你忙得像陀螺一样。尤其对于未婚青年女教师来说,可以想象,在未来的4、5年内,你都不得不把一大部分时间用于结婚和育儿,直到孩子满3岁上幼儿园,才可以缓解一下忙碌的节奏,更不用说是否还要生二胎或三胎了。在这种忙碌中,时间不等人地过去。文科35岁就不能申请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而只能申请一般项目,竞争会更加激烈。而理工科,需要长时间泡实验室搞数据,对青年女教师更加不友好。与211高校的科研为主相比,二本院校其实有着很多优势。(1)事业编,会使得心态稳定,这是生活质量的第一保障。(2)学校层次低,就没有考核压力,也没有科研压力,更没有同辈压力,其他同事都逍遥自在,你就可以把前几年的主要时间用于家庭建设。(3)年度课时量可能比较多,但分到两个学期,再分到一个学期16或18个教学周,也就每周10节课左右。何况,许多课程可以连续排课,比如下午2节,晚上3节,最多可以在3天内就上完课。03蹊径:在二本院校可以搞定科研在二本院校,并非就没有办法搞科研了,尤其是文科类专业,不依赖学校提供的平台,而更依赖自己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努力。既然已经博士毕业,那么就肯定有一本还说得过去的博士论文,以此为基础,完全可以尽自己的努力来继续加以完善。具体做法就是,先把博士论文中的部分章节整理出来发表几篇C刊,再用同一个主题来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后用论文全稿来申请后期资助,最后再出版专著。这样做,不仅修订起来比较容易,申请的中标率也会大大提高,一鸡多吃,充分挖掘和利用之前的科研成果。在顺利的情况下,发表了几篇C刊和拿到了国家级课题,在二本院校就很容易晋升副高职称,同时也完成了婚育和照顾家庭的任务。晋升了副高之后,你的心态会更加稳定,工资也会随着职称提高而增加,而之后再晋升正高就不那么着急了。青年教师刚刚出道时,如果对论文的质量没有很大把握,可以考虑从行业内进入了C刊的集刊开始投稿发表,编辑不会歧视所在单位,之后再上升到一般的C刊。等到有了一些发表记录,也有了一点知名度和人脉,可以再来投头部刊物。这样在编辑选稿和匿名评审时都会顺利一些,而不会一开始就因为学校层次被枪毙掉。04捷径:在二本院校必须搞好教学在二本院校,青年教师完全可以考虑在教学上有些出彩。由于科研考核的压力不大,相较于其他人,青年教师可以更加重视教学,比如申请教学类项目和参加教学比赛,在这方面有所斩获,会非常有利于晋升职称和后续的可能跳槽。当下,教育主管部门非常强调教学,而二本院校更多的工作也是教学,因为在科研上,绝大多数人是完全躺平的。有了上面所讲的论文发表和课题申请,如果能够在教学上再有一点点出彩,那么晋升副高职称,甚至是正高职称,就没有任何短板了。在教学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四个抓手,彼此重叠,相互促进。(1)申请教学课题,尤其是教改课题;(2)发表教学教改论文;(3)参加各层级的教学比赛;(4)申请各类型和层级的优质课程、慕课或视频课等。在其中,比较好的捷径是参加教学比赛,只要准备充分,在校内拿一个二等奖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一年不行,可以来年再战。而有了这一块敲门砖,之后就可以申请教改课题、申请优质课程,一段时间的努力会让你在今后的长时间里不断获益。只要摆脱精神内耗,认清自己的道路,之后就可以放下包袱,脚踏实地走向这个目的地。对于在二本院校,如何做好教学科研,如何晋升职称,你有什么建议或吐槽,欢迎留言交流吧!有任何高校职业发展困惑、入职合同审查或离职法律纠纷,欢迎添加指南哥的微信号zhinandaren交流咨询,也欢迎加入本公众号读者微信群,一起打怪,一起突围!往期文章:“高校青年教师为何容易掉入聘用合同陷阱?”“步步惊心:高校聘用合同可能潜藏的十大陷阱”“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只有2页,却潜藏着8个陷阱”“今年去高校求职,你一定会碰上这些圈套……”“青椒打地鼠:高校教师如何防范聘用合同陷阱?”“高校教师辞职一般适用哪些法律法规?”“给全国两会捎句话:切实保障教师的辞职权益”“流氓猪欺负小白兔:为何部分高校不怕教师打离职官司”“合同期未满,我要怎么离职?告知书模板来啦!”“对于教师离职违约金,高校不能无视法律规定,狮子大张口”“一桩高校离职糊涂案,竟然入选某省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高校教师合同期满离职,领导却不批准,该怎么破?”“是否善待教师离职,考验人事部门的智慧和良心”“在高校中求生存,就像一场肖申克的救赎”全文2300字,感谢读完,欢迎点赞转发欢迎关注本公众号,一起打怪
2022年8月27日
其他

想从中西部高校跳槽到东部沿海?你要的操作指南来了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16篇原创最近,有一位读者朋友来咨询,自己刚刚入职一家中西部211高校的副教授岗位,但打算在6年的合同期满之后跳槽到东部沿海高校,请问具体如何操作,中间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是一些中西部和东北高校教师的普遍困惑,但要给出恰当的回答,则非常不容易。虽然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或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在“四方”和“最需要的地方”呆的时间足够长了,许多教师还是想换个工作环境,去到东部沿海和南方省份的高校开始人生的第二春。教育主管部门不喜欢中西部和东北高校的教师跳槽到东部沿海和内地,甚至还专门发布过文件,要求禁止东部沿海高校以高薪来“挖墙脚”。但其实,如果这些地区的教师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跳槽离开,那么后续还有谁愿意去中西部和东北奉献青春呢?只要略微统计一下,就可以看到,跳槽教师的整体比例并不高。虽然能跳槽的都是科研比较优秀的人才,但恰恰是人才,才更应该给予其更大的、更乐意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一纸文件就将之一辈子捆死在一家高校中。就像这位读者朋友的困惑,当前毕业正值青春,选择去中西部高校工作,后续有机会再跳槽回到东部沿海,但要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尽量避免各种意外情况呢?对此,本文就来梳理一下从入职、到晋升、再到跳槽的整个流程,并给出一个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指南,希望帮助到其他有需要的朋友,而更多具体情况也欢迎随后咨询。01平台与职称:211高校副教授当前,能够直接入职211高校的副教授,在学校层次和起步职称上都占据很大优势,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自己不太满意的地方可能是,学校的地理位置,但中西部211高校大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其生活、交通和教育医疗条件还是比非省会的三四线城市好得多。211高校有着足够高的起点,后续跳槽到其他211高校只算是平级调动,而不是高攀,甚至跳槽到985高校也有很多机会,会比较有利和顺利,不存在学校层级之间的巨大落差。与此同时,直接入职副高,就解决了最初一步的职称焦虑,增加了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从心态上也会比较从容地来规划自己的科研节奏和产出,完成合同任务也轻松很多。02七步走战略:入职、晋升和跳槽既然打算6年的合同期满之后跳槽,那么最可行的是,从副高上了正高之后就准备跳槽,可以直接入职新学校的正高岗位。这样的曲线救国不仅会获得不错的入职待遇,还可以避免在新学校中去面临一般会更激烈的晋升竞争。而要实现这样的职业飞跃计划,时间线就应当是从当前与这家中西部211高校签订聘用合同开始,一直到谋划、联系和完成整个跳槽事宜。这其中的步骤至少包括:(1)入职时的聘用合同法律审查,以避免可能陷阱;(2)对照职称晋升标准,尽快晋升正高;(3)多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这是立身和跳槽的根本;(4)积极参加和组织学术活动,在学术共同体中拥有一定的知名度;(5)有机会,可以事先与目标院校的院领导或普通教师有正常接触;(6)合同期将满时,开始接洽目标院校;(7)晋升正高职称且合同期满后,完成辞职和跳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2)和(3),即职称和科研成果是根本。03合同审查、晋升正高和多出成果(1)入职时的聘用合同法律审查,以避免可能陷阱。这一步包括,注意当前与211高校签订聘用合同中的某些条款,特别是合同期限、单方预告辞职权、校内文件是否要求追加服务期等。这里需要单独的合同法律审查,以免合同中暗藏太多陷阱,使得后续在辞职跳槽时遇到法律上的困难。具体可以参考本文最后随附的多篇文章。
2022年8月7日
其他

从俄乌战争看,我国为何必须加强文科研究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07篇原创俄乌战争是撕裂朋友圈的三大话题之一,但我们的意图是,借助这个窗口来看看,如何理解和借鉴这场战争,对我国的文科研究和教育有何启示。从第一阶段的“闪电战”和“全面进攻”,到第二阶段的“重点进攻”,现在已经算进入到第三阶段的“积极防御”,无须讳言,俄罗斯在军事上开始渐落下风。随着西方援助的重武器部署到位,乌克兰军人的操作日益熟练,这场战争的输赢已经越来越没有悬念,或者只是怎么输的问题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恰恰要反思,从战争的发动、舆论的交锋、情报的披露到总统的“表演”等方面,这场战争能够带来哪些启示,为何文科研究会关键性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和命运。从教育主管部门到一般民众,许多人认为,只有卫星上天、潜艇入海、大国重器才算得上国力,理工科研究可以解决卡脖子技术,而文科研究解决不了任何技术难题,也就根本算不上国力,甚至还白花国家的钱。观察了这场自媒体时代的俄乌战争,只要具有反思能力,我们就会发现,文科研究,即广泛而深入的人文社科研究,不仅是国力的集中体现,还将是大国竞争的关键性组成部分。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今年去高校求职,你一定会碰上这些圈套……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05篇原创就在上个周末,有位读者朋友发微信来咨询,“我博士临近毕业,有几家高校给我打电话,动不动就说安家费几十万,还说没有非升即走,请问这里有什么坑吗?”与此同时,最近几个月,在做高校入职合同的法律审查时,指南哥发现了一些比较有共性的合同圈套,也是部分在高校工作的朋友刚刚遇到的。对于这些合同圈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先看看本号之前发布的文章,“终于拿到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我却被吓得屁滚尿流”、“安家费150万,年薪80万?先不要心动,看到聘用合同再说”。不同于去公司企业求职签订劳动合同,去高校求职签订的是聘用合同,其在法律规定上更模糊,有许多法律空白,高校与教师在立约地位上也不平等,又牵涉到具有特色的人事档案制度,就更容易产生法律纠纷。而为了减少后续的各种麻烦,本篇文章就尽早给大家预警一下,当前去高校求职会遇到人事部门的哪些话术,又如何避免在懵懂之间掉入形形色色的合同圈套。
2022年5月3日
其他

教授降为副教授,高校职称退步到底会害死谁?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03篇原创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就成了一个褒义词。自此之后,凡是推出新政策,都使用“改革”一词,似乎天然地可以为新政策提供合法性。谁进行反思,谁表示反对,也似乎天然地成了改革的敌人。然而,新政策实施了几年,回头再看才发现,有些改革真的是坏的改革。要么方向错误,南辕北辙,越改越错;要么好心办坏事,好高骛远,落地变形;要么私心办坏事,自己不缺粮,却总惦记着长工家里的二升余粮。从去年到今年,有几个省出台了正式的高校职称评审文件,除了响应上面要求的“破五唯”,就是提出了“健全聘期考核机制”。湖北省2021年底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要健全聘期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周期,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考核周期,完善职称和岗位等级退出机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又有传闻说,东部某高校实施了“能上能下”,有教授被降级为副教授。不过,对于整个“职称和岗位等级退出机制”和如何“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恐怕还没有任何文章进行过深入解读,也没有对“狼来了意味着什么”进行深度预警。有鉴于此,本文就来解读和预警一下,什么是正在实施的“聘期考核机制”?在事业编制逐步取消的现状下,广大教师要如何晋升、如何考核和如何降级降岗退出?而这种职称退步的改革方案到底会首先害死谁?01什么是“聘期考核机制”?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这些博导怒了:招博士要哄,竟然还要养?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02篇原创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面试逆袭60分的新闻还有余温,再过几天就到了博士招生面试的季节。对于博士招生面试,我们可以先听听下面一段对话:考生:“老师,我申请考您的博士,希望能收下我,我会努力科研的。”博导:“不好意思,我今年没有科研项目,出不起培养经费,没办法招生。”考生:“老师,您说的我懂,我自己给自己出培养经费,之后会把4万块打到研究生院的账上。”博导:“那也可以,你就好好准备面试,预祝顺利!”听了这段对话,你明白是为什么吗?这就是许多高校强行推行的政策:“出培养经费才能招博士”,而“无经费不招生”。对于理工科来说,这或许还勉强说得通,但对于文科来说,这绝对是伤天害理的大杀器。文科导师很受伤,也很愤怒:我招博士都已经在为国育无私奉献了,竟然还要我自己掏经费给博士当生活津贴,我难道倒贴了时间精力,最后还要倒贴钱?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让文科博导恶心至极的政策是为何会出台的,其中暗藏着教育和高校管理层怎样的小心思,又最终会给文科学术带来怎样的伤害。
2022年4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在高校中求生存,就像一场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100篇原创截止今天,本公众号已经发表了100篇原创文章。在这个纷乱喧嚣的世间,能够默默耕耘、用心坚守,的确算得上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为此,本期特意做一次文章合集,以回顾初心,不忘使命。号主指南哥是一名高校教师,已经有10余年的行业经验,经历过其中的风风雨雨和千锤百炼,不敢说早已锻造成钢,但至少可以洞若观火。有感于高校行业的快速变化,加之公众号领域缺少一手的行业反思,指南哥就在2020年7月创立了公众号“教师打怪指南”,平均每周发表1篇原创文章,到今天已经有了第100篇。本公众号最初关注高校的入职合同陷阱和离职法律纠纷。先说高校的入职合同陷阱。硕士博士毕业生到高校求职,要从学生变成老师,本来就两眼一抹黑,再加上僧多粥少,根本不知道,也无暇顾及聘用合同中到底有哪些陷阱,这些陷阱又意味着什么。然而,到了后来,无论是未通过考核被学校解聘,还是主动辞职,他们都可能要经历一番折磨人的撕扯,还赔上一大笔离职违约金。再说高校的离职法律纠纷。这是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咨询的话题,因为即使律师也更多研究劳动合同纠纷,而不是高校的聘用合同纠纷。为此,指南哥专门研究相关法律和实际判例,基本摸清楚了其中的门道,也为众多读者朋友提供了相关的咨询服务。在此之后,本公众号关注高校行业的更多话题,包括硕博士生的师生相处、校园性骚扰和求职去向等,还有青年教师如何顺利成长,特别是非升即走、专职科研岗、副教授工资、编制考核、绩效分配、晋升跳槽、论文课题、领导霸凌和学生恶意举报等。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恩怨。高校正在成为一座肖申克监狱,越来越收紧的考核标准就是这里的监狱长。教师正在成为一个普通而艰辛的职业,就像瑞德一样不得不经历痛苦的体制化过程。从硕博士生到青年教师,他们碰上更多的困难,遇到更多的困惑,而如何能够从中突围,像安迪一样最终实现自我救赎,就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公众号,能够不断反思,不断写作,既有赖于指南哥个人的坚守,也有赖于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欢迎更多读者朋友关注本公众号“教师打怪指南”,让我们一路同行,一起打怪,完成一场肖申克的救赎!以下分享本号部分精华文章,以飨广大读者朋友!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这家高校5年将淘汰30%教职工,你还敢去吗?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99篇原创在两会期间,某985头部高校的校长接受南都采访,坦言了本校在未来5年的人事改革目标,即“双千”计划。具体就是,让“国字号”人才突破1000人,让教职工总人数整体减少1000人。如果这个“瘦身强体”的计划最终实现,那么该校的人才数量可以再涨40%甚至50%,总人数可以再下降20%到30%。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该校长给出了两条举措,一是未来将有一定规模的教职工退休,二是施行更严格的“3+3聘期制”,只留下真正的人才。之前听说过非升即走,不过是多招人少留人,用完即弃,三年六年即抛,现在竟然还要精简教职员工总数1000人,但可想而知,最先被精简的肯定是,当前在岗的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在本篇文章中,我们结合该校当前的教职工人数和比例,还有高校教职工更替的一般规律,来谈谈该校在未来5年将可能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所谓的“双千”计划。
2022年3月18日
其他

终于拿到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我却被吓得屁滚尿流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98篇原创本公众号已经开办了一年多,在本号特色的咨询服务中,指南哥仔细研究了不下100份高校聘用合同,外加形形色色的各高校校内离职和晋升文件。无论是旧人离职的合同纠纷,还是新人入职的合同审查,每个人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对于聘用合同中的陷阱,本号已经写过多篇文章,可以参见,“步步惊心:高校聘用合同可能潜藏的十大陷阱”;“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只有2页,却潜藏着8个陷阱”。具体来说,这些陷阱通常不过是,教师服务期内不得辞职、提前解约要赔偿大额违约金、全额退回引进待遇、四年内非升即走等等。然而,在近几个月的咨询中,指南哥发现,有多家高校的聘用合同也与时俱进,不再只是传统的陷阱,而出现了更新颖、更奇葩的条款,轻则把你吓得花容失色,重则把你吓得屁滚尿流。这次,我们先说说其中一家高校的聘用合同,真的可以让你献了青春献成果,献了成果献工资,最后被解聘还要倒赔学校违约金。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导师发来锦囊:顺利通过考研面试的9大技巧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97篇原创考研成绩已经出来了,听说今年内卷得特别厉害,甚至初试400分都进不了面试,让人直接惊掉了下巴。初试可以拼命努力,每天5点半起床10点半睡觉,用完60支圆珠笔芯,复习完摞起来1米高的资料。但进入了复试面试,要跟未来的导师来个面对面,许多同学可能还是心里打鼓。毕竟,面试不仅仅是努力的事,更是要在短短的15分钟内展示自己,以得到导师和面试老师的认可,最终进入录取的意向范围。要知道,研究生的面试和录取,不是先打分,再来根据排名决定录取谁,而是先决定录取谁,再来打分确定排名。在这里,如果你的表现不能入导师的法眼,仅靠初试成绩就很难保证会被录取。现在的问题是,考研面试究竟有哪些技巧?导师看重研究生的哪些方面?如何避免一些问题陷阱?下面就是研究生导师亲身总结出的9大面试技巧,赶快点赞分享吧!
2022年3月4日
其他

给全国两会捎句话:切实保障教师的辞职权益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96篇原创近日起至全国两会闭幕,人民网开展了“2022年我给全国两会捎句话”活动,诚邀各地群众围绕高质量发展、文体教育、共同富裕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并将会对群众建言进行筛选梳理,送达有关部门。因为一直关注教师权益,特别是教师的离职纠纷,本小小公众号发现,绝大多数情况是,学校不同意教师离职,无论是合同期已满,还是合同期未满,迫使教师进行漫长的仲裁和诉讼;而究其原因,它们大都起源于,相关法规的模糊和教师聘用合同中的不平等条款。于是,本号想给全国两会捎句话,提个小小的建议:“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17条中的但书条款作出司法解释,切实保障教师的预告辞职权,清晰规定教师的辞职程序,要求学校在聘用合同中不得约定教师放弃预告辞职权,明确学校违法拖延教师辞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2022年2月24日
其他

强收教师8万离职违约金,这家高校真的合法吗?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93篇原创1月13日,澎湃新闻报道了一起高校与离职教师的违约金纠纷,极具典型意义。林华(化名)在2021年3月2日与山东省滨州学院签订入职协议,在4月底正式入职,但因为夫妻异地和学校科研氛围等因素,在5月下旬就提出离职。几经周折,滨州学院最终同意离职,但要求其依照入职协议,交纳8万元违约金。为了尽快离职,林华无奈如数交钱,在9月办理完离职手续,愤然之下走了信访和媒体曝光。但可想而知,效果寥寥。无疑,澎湃新闻是一家值得尊重的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高校各种离职纠纷。虽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至少曝光出了它们,让外行人知道,高等教育中还有一个隐藏的暗面。针对这起纠纷,本篇文章就来谈谈,滨州学院是否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要求教师赔偿8万元违约金?而其背后还有更核心、更有争议的问题,即在高校聘用合同中,是否可以约定由教师承担的(巨额)违约金?
2022年1月22日
其他

被学生恶意举报,老师要如何迅速自救?指南来了

因为官方媒体的目的是以正视听,其批判的也是被扭曲后的事实,并不关心事情之后是否会反转,而即使反转,他们也错了就错了,绝不会登报道歉,反而可以辩解说,我们对事不对人,虽然一切后果都由具体的老师承担了。
2021年12月18日
其他

研究生猝死自习室,但导师很难有法律责任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87篇原创12月8日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情况通报》,说明了11月23日该校2018级硕士生谢某在教学楼自习时发生“心源性猝死”。据该通报称,谢某今年34岁,在2021年5月被要求延期毕业,同时去医院就医心脏问题;在2021年10月,他完成了论文初稿,并通过预答辩,导师董某文在事发之前没有接到请假申请。在事发之后,家属拿到谢某的手机,看到其与导师、同学和朋友的聊天记录,认为是延期毕业导致谢某长期情绪不佳和过度劳累,而导师又分配其他工作太多,直接导致其发生猝死。为此,家属已经委托律师,准备向法院起诉校方和导师。不过,从当前披露的信息很难看出来,导师需要为这起不幸事件承担法律责任。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面对学生举报,大学老师怎样讲课才安全?指南来了

至于讲课内容是不是被上纲上线,是不是犯了“稻草人谬误”,学生和学校其实并不特别关心。只要学生举报,就足以使当事学生获得孤胆英雄般的心理满足,也足以使学校领导立即变得如履薄冰,生怕处置不慎会殃及自己。
2021年11月30日
其他

辛德勇大战《文史哲》,我们今天如何做学术批评?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83篇原创从昨天到今天,学术界最大的瓜可能是,辛德勇教授大战《文史哲》编辑部,有关今天如何做学术批评的讨论也热烈起来。这件事的简单起因是,《文史哲》在2021年第6期刊发一篇文章,“司马光的学术逻辑与唐宋时人对汉武帝的看法:读《制造汉武帝》”,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林鹄,其中批评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教授专著中的史料和立论。而辛德勇教授认为,这篇学术商榷文章犯了“稻草人谬误”,就是曲解了自己书中的观点,之后再加以批评,并要求编辑部给出解释。
2021年11月19日
其他

硕士博士科研求职,你要经历的10种痛,我都懂

(Nature图片)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82篇原创针对国内博士生的现状,《Nature》杂志在2019年11月28日发布过一项调研报告。其中显示,在当年所调研的690名国内博士生中,仅有55%的人对科研表示基本满意,42%的人认为科研没有达到预期,60%的人没有寻求帮助来缓解科研焦虑,而有90%的人不能够从所在机构获得有效帮助来缓解焦虑,但与此同时,有高达68%的人想毕业之后留在学术界工作。虽然之前有所耳闻,但让指南哥彻底震惊的是,竟然有90%的博士生不能获得有效帮助来缓解科研生涯中的焦虑情绪,而从学校、学院、课题组到导师,似乎都功能失灵,没有对他们提供可靠的精神支持和职业指导。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各种新闻可以看出,在读硕士和博士往往是严重焦虑的群体。他们不仅焦虑科研进展,论文写作查重答辩,也焦虑师生关系、精神PUA甚至性骚扰,还焦虑毕业求职,是选择985高校非升即走,还是选择双非二本院校的固定编制,最后焦虑入职高校时,如何签聘用合同,违约金是否合理,聘期考核能否完成,课题晋升能够顺利,等等。正因为如此,指南哥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教师打怪指南”,其中特别关注硕士博士群体在科研求职和职业规划方面的焦虑,试图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来,快收下这份指南,一起打怪吧!
2021年11月11日
其他

湖南大学三起硕士论文100%抄袭?导师可能是冤大头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81篇原创有了知网,越来越多的论文抄袭被曝光出来,毕竟白纸黑字,发表时间先后骗不了人。不过,整篇硕士学位论文100%抄袭,还是比较罕见的,其效果也是非常震撼的。而最近,湖南大学被曝光出三起硕士论文大面积或100%抄袭,且集中在该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从2018年被通报处理的曹某,到刚刚11月3日被通报处理的陈某,再到昨天11月5日被曝光出来等待查实的侯某,一时间,真可谓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按照常理,学生学位论文抄袭,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学生被处分和剥夺学位,而导师被处分和剥夺资格,双方都是咎由自取,无可怨言。那么,为啥到了这三起抄袭中,导师反而成了冤大头呢?正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分析与猜测可知,湖南大学的这三起硕士论文大面积或100%抄袭事件,并不是像外表那样简单,反而是学校、学院、学生和导师的四角关系,而导师却成了第一替罪羊。在简要回顾抄袭事件之后,本期文章主要来谈谈,这样的百分百抄袭是如何发生的,导师为啥没有起到指导和管控作用,最后又为啥不得不充当冤大头和替罪羊。
2021年11月6日
其他

高校事业编制被取消,是凛冬将至,还是杞人忧天?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80篇原创高校事业编制被取消,这个狼来了,已经喊了好多年,但最后一只靴子似乎还没有落地。从2011年下发文件《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到把实现总体目标的期限确定为2020年底,坊间早就传闻,高校事业编制将被取消,实行全员聘用制和聘期制,以最终实现师资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这个消息出来之后,许多人都很悲观,也有些分析故意危言耸听,好像到了2020年底,天马上就要塌了,之前下课摸鱼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大家都等着被学校更悲惨地压榨吧!其实嘛,真是一惊一乍的。时至2021年底了,从实际执行来看,高校虽然实现了全员聘用制和聘期制,但还没有改变以事业编制为主体的用人制度,而是形成了当前事业编和聘用制混合叠加的模式。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就来谈谈,高校是否会彻底取消事业编制,这是凛冬将至,还是杞人忧天;而当前在岗教师和准备入职高校的硕博士生将如何未雨绸缪,有效应对这场可能改变命运的暴风雨。
2021年10月30日
其他

一次讲清楚:985高校副教授到底挣多少工资?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79篇原创问一个月挣多少工资,几乎是国人最大的爱好。尤其是当你读完了博士,入职了名校,还升了副教授,之后回到乡村山村,回到小城小镇,四围的街坊邻居都来问,“大教授,你一个月至少得挣10万吧?”说着话,眼睛里还充满了羡慕的光。你窘迫得像穿着长衫的孔乙己,连忙摆手,“真没那么多,没那么多。”但也实在说不出口,因为其实少一个0,就是我的月工资。读书人所努力维持的体面,在那一刻散落一地。在本期文章中,我们来谈谈,作为行业基准线,985高校副教授到底挣了多少工资?他们又为什么挣这么多的工资?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教师读博后离职,学校索赔工资社保,哪个才有理?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78篇原创近日,澎湃新闻报道,河南某师范大学与教师刘玲(化名)发生一起聘用合同纠纷,要求返还其读博期间由学校支付的工资社保等。这起纠纷代表了一种新情况,是本公众号之前还没有讨论过的。这种新情况就是,在脱产并转移人事档案去读博期间,学校与教师在法律上解除了人事关系,但仍然保留事实上的聘用关系,学校也为其教学科研等支付工资社保;当教师博士毕业后返岗工作,未满约定延长的服务期而离职,学校是否有权向其索赔在读博期间支付的工资社保。老司机遇到了新险情。在本期文章中,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纠纷,看看如何理解法律上的无人事关系与事实上的聘用关系,讨论教师和学校的主张到底哪个才有理。
2021年10月16日
其他

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都去哪了?你绝对想不到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77篇原创距上一篇文章,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这是本号第一次停更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新学期开始,备新课上新课占用了太多时间精力,同时也不愿意发写得不满意的文章。不过,在这次停更中,读者的数量仍然有零星增长,让人还是非常感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只要用心写好文章,总是会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
2021年10月6日
其他

帮导师做杂事?只要多发劳务费,这些都不是事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76篇原创这几天,高校圈的热点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金某老师在微信群里指控,自己的同事、研究生导师王某教授对学生“持续骚扰和劳动力剥削”,甚至直言,“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想对您说,王老师,做个人吧!”王某教授回应说,这是借机报私仇,所发为不实信息,自己已经向学院递交相关证据材料,主动配合组织调查。而该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已经启动调查程序。无论调查结果如何,部分导师PUA或“剥削学生”尤其是门下研究生的案例,已经多次引发广泛争议。对于这样的导师,本号之前发表过两篇文章,感兴趣可以查看。
2021年9月19日
其他

我被学院领导霸凌了,要如何反击?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75篇原创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霸凌。高校被称为象牙塔,但其实,它既是职场,与外面的996企业没有多少区别;也是江湖,有企业中出现的各种霸凌。君不见,阿里巴巴爆出的瓜至今还没有吃完。但相对来说,我们更多听闻,也更容易想象企业中的霸凌,甚至996是福报,而对高校中的领导霸凌多少有一层隔膜。毕竟,相较于企业中的打工人,高校教师还是比较小的群体。01高校领导霸凌并不少见
2021年9月9日
其他

为了斗倒张文宏医生,他们终于搜来了博士论文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73篇原创8月14日,有人在微博上发帖,声称张文宏医生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涉嫌学术不端。具体是,在其论文结尾处的综述部分中,与他人在1998年发表的综述文章有约3000字的重复。8月1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发表声明说,对此,“已启动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至于这篇21年前完成的博士论文是否有问题,且如何进行定性,我们可以耐心等待复旦大学的调查结论。然而,在这个学术问题之前,张文宏医生所经历的网络批判和抹黑式举报从来不是学术上的,而最初是道德上和文化上的,最近才升级到政治上的。在政治批判仍然不奏效的情况下,质疑其博士论文学术不端,就成为一些人技穷前的“杀手锏”了。01张文宏:一个知识守夜人
2021年8月16日
其他

周年感怀:我为什么创办公众号“教师打怪指南”?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68篇原创在去年7月29日,我注册了公众号“教师打怪指南”,并发布了第一篇文章,“青年教师为何要慎重入职三四流高校?”,到今天已经整整一周年。在这一年里,我一共写了67篇原创文章,总字数在20万以上。对于小而美的本号来说,已经算作是比较高产了。“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重温一年前创办本号的初心,回顾一年来走过的心路,盘点写过的文章,既是对读者朋友的交代交心,也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鼓起勇气,重新出发。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合同期未满,我要怎么离职?告知书模板来啦!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63篇原创对于教师离职,本公众号之前发布了两个离职告知书模板,分别是“离职时,你怎么发律师函给人事处?模板来了……”“教师试用期内离职,你要的离职告知书模板来啦!”,适用范围包括: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于合同期已满或在试用期内,这两种离职情形是比较简单的,法律关系也相对简单,有着充分的法定原由。如果学校不同意,那么进行仲裁和起诉的胜算也比较大。在此之后,许多读者私信留言说,能否提供合同期未满就要求离职的告知书模板,因为绝大部分有意离职的教师都合同期未满。对于合同期未满离职,则要考虑更复杂的情形,主要包括:(1)首次聘用合同中对提前解除是否存在“另有约定”;(2)是否存在补充协议和追加服务期的情况;(3)所追加的服务期是否有法律依据;(4)基于追加服务期所约定的违约金是否有法律依据等。在本次推文中,我们就来聊聊,合同期未满如何撰写离职告知书,以开启离职流程的第一步,并为后续可能的人事争议做好证据准备。01合同期未满包括哪些情形?
2021年7月1日
其他

导师性骚扰女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表态严查,诗人策兰躺枪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62篇原创前天,作者“三禾”以微信公众号“三禾随笔”发表举报文章,题目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性骚扰女研究生”,以第一人称长文描述,该校外国语学院张某某教授性骚扰门下女研究生,时间长达20个月,直到该生毕业答辩结束,随即向校内各部门实名举报。同日,华中科技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发布“情况公告”称,本校相关部门已经收到此次举报材料,“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工作组,启动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师德师风违规问题‘零容忍’,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现在,该举报还在调查之中,但依照防止事态扩大以致其他人躺枪的惯例,华中科技大学应该会在两三天之后就公布调查结果,并火速作出相应处理。对此,我们拭目以待。对于这次举报,我们先谈谈其具体内容,预测华中科大的处理方式,之后谈谈男教师与女学生相处的恰当方式,最后谈谈高校如何建立健全防范校园性骚扰的机制,还有女学生遭遇到(疑似)性骚扰之后要如何应对。01举报:细节清楚,有图有真相
2021年6月27日
其他

一桩高校离职糊涂案,竟然入选某省劳动争议十大典型案例?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61篇原创本号按:本原创文章是一桩高校教师离职案的完整版记录,从仲裁、一审、二审到申请再审,万字长文梳理剖析,内容丰富,论证详尽,对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同类离职案极具借鉴意义,建议关注本号,以免错过!
2021年6月22日
其他

在讨论非升即走时,饶毅教授到底错在哪里?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59篇原创复旦数学院青年教师姜文华持刀杀害书记王某珍,在学术圈引发了对非升即走的激烈批判,甚至普遍认为,这种割韭菜的残酷制度是导致这场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对于此一事件,本号发表了推文,“复旦青年教师持刀杀害学院书记,真的是非升即走的错?”,认为当前的非升即走对青年教师非常不友好,但在尚没有官方结论时,不宜将之直接归咎于这种制度。三天前,饶毅教授在其公众号上发表推文,“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关键的改革与质量的提高”,大力为其最早草拟的、在北大清华实际全面铺开的预聘制辩护,并否认预聘制等同于当前的非升即走。本公众号非常尊重饶毅教授的学养和为人,曾经发布推文““已有明确结论,不再调查”,饶毅挑战的不是风车,而是风”,感佩其勇于、乐于且善于抨击国内科学界的种种学术不端行为。然而,吾爱饶毅,但更爱真理。同为学术共同体的一员,在预聘制或非升即走问题上,本号作者还是想与饶毅教授商榷,他苦心盗来的圣火为何容易被玩成鬼火,他精心播下的龙种为何只适用于北大清华,而在其他高校则收获了一窝又一窝跳蚤。
2021年6月14日
其他

复旦青年教师持刀杀害学院书记,真的是非升即走的错?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58篇原创昨天下午2点多,复旦大学数学学院青年教师姜文华持刀杀害学院书记王某,导致后者当场死亡。随后,姜某被依法刑事拘留,等待警方的进一步侦办。从流传出来的视频看,在持刀杀人被制服之后,姜文华意识清楚,语词清晰,从容对答警方的问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在复旦工作期间,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最终才作出如此极端的行为。
2021年6月8日
其他

教师试用期内离职,你要的离职告知书模板来啦!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52篇原创今天是母亲节,首先祝天下母亲们节日快乐!在之前几个月里,十多位读者朋友来咨询离职事宜。指南哥发现,其中几位属于试用期内离职,但也遭到了学校的无情拒绝。最近可喜的是,在指南哥的鼓励和帮助下,一位中学教师的试用期内离职已经得到了当地仲裁委的支持,听说单位不打算起诉,直接依法认怂放人。真是可喜可贺!这位教师的离职故事,本公众号将在近期发布,以飨各位读者朋友。在之前,本公众号发布过一篇推文“离职时,你怎么发律师函给人事处?模板来了……”,适用于聘用合同期满自动终止的情形,有兴趣可以查看。在本期推文中,指南哥想跟大家聊聊试用期内离职告知书的写作,以方便符合这种情况的读者朋友能够大胆且及时地提出离职,否则过了试用期就会麻烦很多,更难脱离已经掉进去的无边苦海。01试用期内离职,有哪些法律规定?
2021年5月9日
其他

安家费150万,年薪80万?先不要心动,看到聘用合同再说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48篇原创最近两三年来,一方面,博士毕业生就业内卷化严重,千军万马抢一个教职;而另一方面,招聘启事上的待遇却一路飞涨,喊价都喊到了安家费150万、年薪80万的价码,好像支付的是日元韩元一样。看到这样的待遇,作为浑身上下都需要钱、嗷嗷待哺的准青椒,你是不是非常心动?然而,作为高校职场的独立观察家,指南哥悄悄告诉你,先不要心动,看到聘用合同再说,不然把自己白白卖了还不知道呢!
2021年4月25日
其他

首聘期考核不合格,是选择续聘但降薪退还安家费,还是离职?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47篇原创最近一些时日,指南哥时常收到离职方面的问题咨询,看到过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聘用合同,其中的陷阱可谓是防不胜防。而如果当事学校再拒绝友好协商放人的话,那么“山高路远坑深”,教师离职就成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连环历险记。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悲痛!研究生自杀,你的努力为何冲不破科研的牢笼?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46篇原创近两日又听闻,南京大学的一名女博士生跳楼身亡,已经是该校半年来的第四例。而在生前,这一切毫无征兆。消息传来,她的同学和朋友们除了震惊,就是困惑。大约十五年前,指南哥也目睹过一名女博士生跳楼。当时是南方冬天的一个午后,天阴欲雨,冷风凄凄。多年以来,这样的事发生过一起又一起,让人的心情越发沉重,也越发悲凉。对于这样的事,本公众号曾经发布过一篇推文,“研究生之死,我们如何涉过学术生涯里的险滩?”十五年前,还没有内卷。而现在,内卷如此严重,学术生涯对青年人更加不友好,其中的险滩也增加了许多。而要涉过这些险滩,不仅应当充分估量研究生阶段所面临的的科研和师生关系压力,更要找到能够冲破牢笼的方法。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是否善待教师离职,考验人事部门的智慧和良心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43篇原创清华大学没有拦阻颜宁离职去美国,北京大学也没有拦阻许晨阳离职去美国。除了不怕没人来的原因,清北的确有气度善待教师的离职要求。无论什么,有规则才能有秩序,而规则就是允许上场,也要允许离场和提前离场,只是要按规则承担责任。教师的入职和离职也是这样。然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三四流高校,却普遍设置各种障碍,拦阻教师的正常和正当离职。而在乡村和县城的中小学中,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这些拦阻包括但不限于,在聘用合同中设置陷阱(参见“步步惊心:高校聘用合同可能潜藏的十大陷阱”),非法延长服务期(参见“这家高校的聘用合同只有2页,却潜藏着8个陷阱”),非法索要大额违约金(参见“对于教师离职违约金,高校不能无视法律规定,狮子大张口”),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参见“二审判决教师解除聘用合同,高校竟敢拒不执行?”),或直接无视教师的离职要求(参见“高校教师合同期满离职,领导却不批准,该怎么破?”)。合法手段不行,就采用非法手段。其表面理由是维护师资稳定,防止人才无序流动,但实际上是限制教师正常离职。这些做法不仅损害教师的合法权益,僵化教育就业市场,也违背教育的本质要求,长期以往会危害国家的教育事业。01自由择业是人的基本权利
2021年3月18日
其他

我的跳槽故事系列:与人事处长谈完这次话后,我决定立即离职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42篇原创正如年度规划“新年心语: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青椒不迷茫?”所许诺的,本年度将开辟一个“我的跳槽故事”系列,今天就是试水的第一篇。这是一个别人家高校的离职跳槽故事,暂且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既然是故事,就请大家不要想着找号码入座,而且座位后面也没有号码牌。我之前在一家211高校工作,课题、论文和专著都不错,很顺利地上了教授,也有想法冲一冲更高层级的人才项目。毕竟,在高校工作,上升空间和路线就是这样,有机会自然想抓住。那一年四月中旬,人事处转发省里的通知,高校教师可以申报一个省级人才项目,头衔还比较大。于是,我花了两个周时间,挑出自己比较出彩的一些成果,好好填写了各项材料,之后打印装订,交到了学院。院长表示大力支持,就签字盖章,交到了学校人事处。
2021年3月13日
其他

4点紧急提醒,你也能写好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38篇原创大家好,我是指南哥。在上一期推文“高校教师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6条经验”中,我们介绍了以下六条申请经验,具体包括:每年坚持申请,吃透课题指南,兴趣与指南相结合,关注年度填表变化,多收集往年中标的申请书,写作排版要对专家友好。但在这两天,指南哥应邀审查高校朋友的申请书,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于是紧急撰写本期推文,以提醒今年的申报者再次注意申请书的写作细节。
2021年2月25日
其他

高校教师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6条经验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37篇原创大家好,我是指南哥。今天,幼儿园和中小学已经开学,高校的寒假也即将结束。然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寒假并不意味着猪的惬意生活,反而意味着狗的辛苦生活。这是因为,暑假是做课题的最好时间,而寒假是写课题申请书的最好时间,特别是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年度项目。能不能写好申请书,能不能在夏天之前中标,就看寒假这些天里的努力了。高校的寒暑假,不是让你来休息的,而是让你暂时摆脱学期中的教学、行政和服务等繁杂事务,以集中精力申请课题和做课题。对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所苦恼的不是做课题,而是申请课题。没有申请到,连做的机会都没有啊!国家社科基金是目前最高级别的项目,被称为国家级项目,其中的年度项目又是绝大多数人文社科类教师所主要申请的目标。在内卷化不断加剧的景况下,国家社科基金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晋升副教授职称的门槛条件。而致命的是,它的整体中标率极低,仅仅在15%左右。从11月到次年3月的申请季,各种申请技巧的分享和培训可谓是铺天盖地,使得申请国家社科基金俨然成长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命名为“课题申请学”。作为青年教师,指南哥也加入了申请大军,否则怎么能够打怪升级呢?仅仅知道本公众号推文“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但也要付诸实践啊!虽然还不是通讯评审专家,但经过多年的摸索、交流和实践,指南哥还是可以向大家分享一下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6条经验。01经验一:每年坚持申报
2021年2月22日
其他

新年心语: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青椒不迷茫?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35篇原创大家好,我是指南哥。本公众号已经创办了半年时间,感谢大家,让我们能够在这里相遇。在本期推文中,指南哥主要坦陈创办本公众号的初心,回顾过去半年来的关注点,并展望2021年的推文规划。常言道,一个有年度规划且能够尽力执行的人,是值得信任的。
2021年2月14日
其他

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34篇原创从去年7月底到现在,本号的创办运营刚刚满半年,其间共刊发33篇原创推文,累积10万多字,等于又写了一篇博士论文。其中甘苦,我心自知。从刚开始被怀疑是圈外人,到逐渐被认可为圈内人,本号经历了身份评价的奇妙转变,也收获了太多的鼓励和赞许,甚至被称为“高校青椒的贴心人”。真不是自夸!作为牛年春节前的最后一篇推文,本期推出“高校青年教师顺利晋升职称的18条指南”,既是对之前多篇推文的归纳总结,又试图系统性地提醒,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后如何避开大大小小的坑,以最终顺利实现职称晋升,甚至跳槽到更好的高校。现在,咱们闲话少说,直奔正题!
2021年2月8日
其他

36岁副教授,科研成果突出,是否应该跳槽?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33篇原创自本公众号创办以来,有不少高校读者来咨询离职跳槽的事宜,可谓是各校都有难言的坑,各人都有难念的经。有些坑,有些经,已经写在本公众号之前发布的推文中,大家可以查看参考。对于是否应该跳槽,这肯定是,综合考量个人的各种情况,才能做出的决定。但其中有一个核心要素,那就是,跳槽是否更有利于个人的学术发展。其下,我们以知乎一则提问为例,管中窥豹,看看这位青年教师是否应该现在跳槽。
2021年2月3日
其他

“已有明确结论,不再调查”,饶毅挑战的不是风车,而是风

这是教师打怪指南的第32篇原创裴钢等人的科研论文被举报涉嫌学术造假,在国内学界可谓是掀起了轩然大波。广大吃瓜群众虽然不懂什么是跨膜,什么是药理,但也至少知道,科研论文应该怎么写,图片应该怎么正确使用。1月21日晚,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发布通报,对于饶毅和裴钢之外的多篇论文,既没有说是否涉嫌学术造假,也没有说是否涉嫌学术不端,而只是说图片误用。针对这一调查结论,饶毅随后正式举报裴钢的论文(林-裴[1999])涉嫌学术造假,因为其实验无法得到重复,其结论也违背国际学界的通行结论。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发布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部道德委”)关于此次举报的处理意见,认定之前的调查对这篇论文“未发现有造假”,由此对重复举报,“不再进行调查”。
2021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