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2021年秋季“未名学者讲座”一览

文研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2022-10-27

“未名学者讲座”是由文研院主办、兴证全球基金资助的学术讲座项目,旨在鼓励青年学者学术研究,促进文科基础学科发展和青年学者进步。自2016年秋季学期创办以来,文研院每学期都推出该系列讲座,已有八十余位校内外青年学者受邀担任主讲。下周一晚,今年春季学期的“未名学者讲座”即将拉开序幕。首位主讲人是来自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陈壁生教授,他的报告题目为“郑玄的天学与国家祭祀”。


在过去的2021年秋季学期,文研院邀请了7位来自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学、法学等不同领域学科的青年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讲座。在此,我们特将讲座信息汇总如下,以便各位读者回顾、备览。


 未名学者讲座76



(点击海报查看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76

1830年的世道与人心

《红与黑》与“贝尔德案件”


主讲人 | 王斯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助理教授

评议人 | 田庆生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主持人 | 段映虹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世道”塑造“人心”,但无法严格地解释“人心”。司汤达以“贝尔德案件”为蓝本创作了《红与黑》,并将小说副标题定为“1830年纪事”,意在探索十九世纪法国新的风俗怎样影响人的精神与情感,寻找人类行为的深层动机。


巴黎城骑兵着装演变

1700-1845年间


在本场未名学者讲座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王斯秧老师指出,小说在故事主线之中穿插多个平行故事,在文本内部营造了巨大的叙事空间,呈现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寻求理解被裹挟在社会与历史整体之中的、处于各种关系与对抗力量之中的人。


主讲人王斯秧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77



(点击海报查看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77

就地造景与资本平台

农村高端民宿的兴起


主讲人 | 杜 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副教授

评议人 | 周飞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文研院工作委员

主持人 | 孙飞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



近年来,农村中的民宿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农家乐的模式,即将民宿附近大规模的农田改造为景观,并打造高端的室内体验。基于田野调查,研究者认为高端民宿的兴起与大规模的造景使传统上难以进入资本流转的农地成为抽离于村庄的资本平台。


农地被改造为草坪用于造景,

远处这棵孤树被用于“营造孤独感”


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杜月看来,高级民宿本身成为了吸纳城市楼市资本溢出的一个出口。资本通过“农田造景”的方式解决过度积累问题,使土地从自然与村庄中脱离,实现完全的虚拟化,抽离于它的自然和社会空间。现在看来,这种经营模式可能会导致农业的减产和农地的垄断。


主讲人杜月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78



(点击海报查看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78

历史与实验

胡适“文学革命”的思想史逻辑


主讲人 | 季剑青

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评议人 |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主持人 | 王 风

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季剑青主要从事民国北京都市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思想研究。在这场讲座中,季剑青老师试图在比较思想史的视野中,重新阐释胡适“文学革命”的杜威思想资源,提出胡适对杜威“历史的方法”的有意选择和运用,在更深的层面上体现了他在长时段的中国历史中寻求中国文学与文化“再生”的种子的良苦用心。


主讲人季剑青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79


(点击海报查看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79

石窟寺建筑研究的角度与问题

——以龙门石窟为例


主讲人 | 彭明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助理教授

评议人 | 郑 岩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主持人 | 徐怡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在第79期“未名学者讲座”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彭明浩以龙门石窟为例,按石窟寺营造工程所涉及的空间次序,分选址、斩山、前廊、窟室、窟前附加建筑五个方面,阐述从建筑空间视角观察到的新现象和提出的新问题,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可行路径,以回应石窟空间中国化和石窟寺景观历时演变等核心议题。


主讲人彭明浩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80



(点击海报查看纪要)


未名学者讲座80


俄国对中亚草原的征服与现代中亚的形成


主讲人 | 施 越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助理教授

评议人 | 罗 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主持人 | 袁 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副教授



现代中亚的形成与俄国对中亚地区的征服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人学者对俄国征服中亚史的书写在议题上侧重于军事史和外交史,在地域上侧重于今日中亚南部的绿洲地区。


1858年西伯利亚哥萨克军团驻防部署示意图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带来题为“俄国对中亚草原的征服与现代中亚的形成”的讲座,尝试从制度史和地方史视角切入,聚焦于19世纪30-60年代俄国征服中亚草原地区的历史片段,探讨这一进程之下草原游牧社会的转变,以期理解俄罗斯文化传统对于现代中亚的塑造作用。


主讲人施越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81




未名学者讲座81

“法意”

传统中国制度思想中一个基本概念的演生


主讲人 | 孙 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助理教授

评议人 | 陈少明

中山大学哲学系 教授

文研院邀访学者

主持人 | 张亚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

文研院工作委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孙明是“未名学者讲座”第81 期主讲人。他表示,“法意”是传统中国制度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经过魏晋隋唐玄学与佛学的阐发提升,“法”“意”互缘,中国本有之“意”的概念形上化而获得主体地位,“法”成为更具弹性的规则概念,要通过“法意”来实现其规范意义。这一哲学发展经由宋代治道“向上提”而进入政治制度场域。在宋人的“法意”论说中,治道与制度义理化,形成了以意驭法、于法求意的制度思维与实践逻辑。“法意”思想是宋人规复三代之法、变法、遵循祖宗之法等一系列制度损益的思想基盘,也形塑了中国制度之“活法”的特点。近代变革中,“法意”成为接引西法的思想桥梁。


主讲人孙明老师



 未名学者讲座82




未名学者讲座82


国际劳工组织、治外法权与民国劳工保护


主讲人 | 陈一峰

北京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评议人 | 闻 翔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

主持人 | 刘爱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



劳工保护是20世纪构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要治理话语,也是中国革命、反抗帝国主义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课题。在2021秋季学期的最后一场“未名学者讲座”中,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一峰从历史和政治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民国时期的劳工立法及其实施。


《暂行工厂通则》,1923年发布


讲座主要围绕1923年北洋政府《暂行工厂通则》出台的台前幕后和1929年《工厂法》的实施两个案例展开,将相关各方的互动和背后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梳理,把劳工问题和外交与治外法权进行关联,将民国时期劳工政治放在了国际政治的视野中理解。陈一峰老师以域外法权作为切入点,指出民国时期劳工问题是中国和西方国家争夺管制权的竞争场域,劳工立法是中国政府对抗帝国主义的重要策略。


主讲人陈一峰老师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赞 助

兴证全球基金





更多相关学术活动,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汪珂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