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事|文研书房:神话、历史与田野现场

文研院精心打造的文研书房,希望为远近学人提供以书会友、谈学问聊谈人生的一片天地。依托于文研书房,我们将定期推送学界前辈、师友的旧著新作,共享学术资讯。



01


书名: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

作者:段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0月


新疆,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世界上出土古代纺织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07—2008年,挖玉人在新疆和田的山普拉找到了几幅毛毯——氍毹。这些氍毹色彩鲜艳,其上织有古代于阗的文字与图案,仿佛诉说着昔日传诵在于阗故地的传说。本书是北大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段晴,针对和田出土氍毹展开的一场解密之旅。利用历史语言学和图像分析等方法,作者破解了氍毹上于阗文的含义、解读出氍毹图案上的苏美尔、希腊神话,由此揭示氍毹“起死复生”的主旨,并将之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龙鼓传说”相结合。氍毹上的神话叙事与其所供奉的人祭祈雨仪式,使古代于阗文明独特的宗教信仰——苏美尔女神伊楠娜崇拜——得到了充分呈现,凸显出新疆作为多文明汇集之地的得天独厚。


目 录

自序 对新疆洛浦县山普拉乡出土的五块氍毹的探寻


引子 最后的斯基泰人:从古于阗看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
一 谁是斯基泰人/塞种人
二 塞语的发现以及于阗语的确认
三 重新认识古代于阗


第一章 “山普鲁”的传说:3—5号氍毹上的于阗文字
一 三条方毯上的于阗文
二 关于Sūmapauña的传说
三 来自于阗文书的印证
四 古今之间


第二章 氍毹上的《吉尔伽美什》神话:1—2号氍毹上的图像解读(上)
一 氍毹图像源于印度之说不成立
二 波头纹的提示
三 文明的奇迹:氍毹上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史诗
四 “山普鲁”的奇迹
附文一 木球之喻
附文二 飘带来自吉祥


第三章 织入氍毹的希腊与两河神谱:1—2号氍毹上的图像解读(中)
一 求助神灵:氍毹图像的叙述逻辑
二 希腊蛇神“赫尔墨斯”
三 冥界的王后与王
四 工匠大神“赫菲斯托斯”等
五 天树下“伊楠娜”女神的宣言


第四章 神话的跨域性与地方性:1—2号氍毹上的图像解读(下)
一 揭开氍毹的真面目
二 非文字的表述传统
三 起死复生:氍毹图像叙事解析
四 结语


第五章 神话与仪式:探秘古代于阗的原始宗教信仰
一 氍毹神坛:格里芬隔开神俗两界
二 “苏摩献给萨波梅里”
三 苏摩(sūma)与山普拉(Sūmapauña)传说
四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龙鼓传说”
五 人祭:祠祭河龙的仪式
附文 答问与评议


外编 于阗丛考
于阗王国之名新考
失落的文明:于阗故地的诉说
于阗语“四象”以及龙王“热舍”
关于氍毹


参考文献
段晴相关作品年表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段晴:最后的斯基泰人——追溯于阗王国社会宗教文化变迁

段晴:天灾人祸所生发的信仰与习俗——基于古代于阗文明的观察

段晴:丝路之畔的赫尔墨斯



02


书名:Google地球与秦汉长城

作者:邢义田(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三民书局,2022年10月


本书为秦汉史重量级学者邢义田利用Google地球遥观秦汉所修筑之长城的研究成果。作者藉Google地球,搭配前人的研究以及史书中的记载,考察出长城的经纬度,也找到许多以往研究及实地调查中未曾报导过的长城遗址,对今后的长城研究及考古发掘有所助益。书中使用了许多经纬度资料、空照图、地形图,以及数百张Google地球的截图,以图像及数据,带领读者一探秦汉长城的遗迹。


目 录

代 序:新工具与新史学——用Google地球探索秦汉长城


第一章 Google 地球的前世今生

一、飞翔和鸟瞰的衝动带来早期的空中拍摄

二、空拍在历史研究上的运用──以罗马共和末期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为例

三、Google 地球、光达和数值高程模型


第二章 GPS、Google 地球与额济纳河的汉代烽燧、古城调查

一、遗址调查和研究现况

二、利用GPS 和Google 地球作遗址定位

三、从点、线到面──较全面的遗址调查

四、地图误差和遗址比定

五、结论

附録——汉代居延甲渠河北塞烽燧配置的再考察


第三章 内蒙古阳山长城秦或汉长城?

一、阴山及阴山以北的秦汉长城

二、过去的调查与争议

三、阳山长城──秦或汉长城?

四、石兰计山口以西的长城线

五、石兰计山口以东的二十二段残牆

六、阳山长城的烽燧与障塞

七、烽燧旁的积薪垛

八、阳山长城完工了吗?

九、结论——“最后的解决”在于发掘


第四章 内蒙古汉外长城南线

一、典型的障塞烽燧遗址

二、障塞和烽燧布局

三、值得关注的几个现象

四、南线以南未见报导的三个障塞遗址


第五章 内蒙古汉外长城北线

一、成吉思汗边牆?西夏长城?汉外长城?

二、内蒙古外长城北线障塞

三、外长城北线的修筑与放弃

四、汉武、昭、宣帝或西夏诸帝谁修筑了外长城?

五、结论──仍如谜团的一道长城


第六章 被遗忘的蒙古国“外长城”

一、探索蒙古国南戈壁省的长城及障塞

二、南戈壁省的长城与障塞──兼论汉与北魏长城障塞形制之异

三、2005、2007 年蒙、俄学者未调查的七座障塞

四、南戈壁省长城和居延边塞是否构成同一防线?是否曾完工?

五、南戈壁省长城障塞有无可能出土简牍?


附 录 从古代天下观看秦汉的长城

一、天下观的构成

二、秦汉长城的实质与象徵

三、天下观的延续与转化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邢义田:我的求学生涯

邢义田:“图像与历史研究”之孙悟空篇



03


书名:与阁老为邻

作者: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


本书集结了李天纲教授近年撰写的序跋文章近三十篇,其中有关于中西会通灵魂人物徐光启、马相伯等的轶事和评述;有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事件如礼仪之争、西籍汉译等的梳理与思考;有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物华世情、人事沧桑;有对于海派文化的独到解读和深刻思考;还有对业师朱维铮先生饱含深情的怀念等。多样的主题映衬出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治学轨迹,简洁隽永的文字背后是当代学人关乎灵魂深刻的追问。


目 录

重提徐光启—利玛窦,再续中西文化交流之缘
几代学人的不懈事业
“与阁老为邻”
百年之子马相伯
“还我河山”和“与造物游”
争议回到中国
使命与传承
艰难的进步
中国的“百年翻译运动”
旦复旦兮忆吾师
从科学到经学
中国的“市民社会”
儒教、礼教与理学
禄是遒的“中国迷信研究”
从信仰理解宗教
流放者归来
跨越石牌门
“一切虔诚终当相遇”
马尔智和“兰花指”
人文、认同、传承与文献渊源
金山钱氏《守山阁丛书》与它的时代
入世界城市文化之林
近代上海信仰空间的多样色彩
“我是第一名”
“土山湾的最后传人”
连环画还活着
城市人的“乡愁”
所谓“海派”,并非虚构
是格调,不是腔调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李天纲:三教通体——士大夫的宗教态度

李天纲:宋恕与经学——经世学近代学术取向

李天纲:“华梵融通义自圆”——近代佛教复兴与泛亚主义



04



书名: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

作者:一农(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讲座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本书作者实地勘查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百门明清红夷大炮,并结合庞杂的史料记述,尝试勾勒出这些西式火器的“文化传记”,重现其在中国两百多年间的演变过程和多样性。红夷大炮的操作与铸造技术,是近代东方大陆文明向西方海洋文明学习的第一课。书中首先探索十七世纪初自闽粤沿海欧洲沉船上打捞的大炮,如何在天主教徒的努力下进入辽东战场,并在萨尔浒之役(1619)重创努尔哈赤。皇太极又如何起用降顺的汉人铸炮、操炮,并以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卓越战术,迅速在中原攻城略地。此事不仅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军事革命,更使清朝建立起亚洲最强大的“火药帝国”。明清两朝所先后发展出的铁心铜体红夷大炮,不仅比铜炮更轻更省,且大幅强化了炮管的抗膛压能力,其品质曾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然而,即使是此独特的复合金属制法,在清朝定鼎之后的长期平和状态中也遭到遗忘,十九世纪时遂无力面对列强新一代火器的挑战……



目 录

上编 引进·仿制
第一章 明末萨尔浒之役的溃败与西洋大炮的引进 / 003
一、萨尔浒的战败与明廷的反应 / 005
二、明廷首铸吕宋大铜炮的经过 / 014
三、吕宋大铜炮的铸造背景、形制与表现 / 020
四、结 语 / 031


第二章 欧洲沉船与明末传华的西洋大炮 / 035
一、万历末年仿制的西洋大炮 / 038
二、天启元年解京的西洋制大炮 / 044
三、独角兽号上火炮的捞寻 / 058
四、独角兽号火炮在华的使用 / 068
五、天启后期解京的“红毛番大炮” / 081
六、西洋大炮与明末政局 / 084
七、结 语 / 089


第三章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东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响 / 092
一、红夷大炮与天启间的中荷冲突 / 095
二、红夷大炮在崇祯朝的流布 / 106
三、红夷大炮与郑氏家族 / 117
四、结 语 / 133


中编 时局·军事
第四章 崇祯年间招募葡兵新考 / 145

一、崇祯元年所募铳师队伍之构成 / 147
二、己巳之变与葡兵入京 / 153
三、招募葡兵与徐光启的军事改革 / 157
四、崇祯三年再次招募葡兵计划之夭折 / 166
五、结 语 / 176


第五章 明末至澳门募葡兵的姜云龙小考 / 178
一、天启年间出仕的姜云龙 / 179
二、姜云龙在崇祯朝的起落 / 182
三、结 语 / 189


第六章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 195
一、刘兴祚的反正 / 197
二、刘兴治与后金的交结 / 199
三、刘氏家族的覆亡 / 207
四、皮岛之陷落 / 221
五、结 语 / 223


第七章 天主教徒孙元化与明末传华的西洋火炮 / 225
一、辽东经略孙承宗幕中的孙元化 / 227
二、徐光启在崇祯朝中的发展 / 236
三、孙元化在崇祯朝中的起落 / 243
四、吴桥兵变的发生与影响 / 251
五、奉教人士的人际网络与西学西教的开展 / 258
六、结 语 / 266


第八章 崇祯朝“吴桥兵变”重要文献析探 / 270
一、毛霦《平叛记》 / 272
二、徐从治《围城日录》 / 277
三、张忻《归围日记》 / 281
四、补过居士《东事纪略》 / 284
五、已佚诸书 / 288
六、结 语 / 289


第九章 吴桥兵变:明清鼎革的一条重要导火线 / 290
一、兵变的背景与发生 / 293
二、兵变的蔓延与平息 / 310
三、兵变对明清鼎革的影响 / 320
四、兵变对在华天主教的影响 / 327
五、结 语 / 333


第十章 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 / 336
一、“天祐助威大将军”炮的创铸 / 340
二、八旗汉军的创建 / 349
三、红夷大炮与关外的攻略 / 358
四、“神威大将军”炮与明清战力的消长 / 371
五、结 语 / 379


下编 技术·文化
第十一章 比例规在火炮学上的应用 / 385
一、比例规的应用原理 / 385
二、比例规在明清文献中的记载 / 387
三、结 语 / 391


第十二章 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以火炮测准技术之演变为例 / 392
一、矩度与距离的估算 / 398
二、铳规的形制与用法 / 401
三、铳尺的刻划与弹药的装填 / 407
四、星斗与火炮的瞄准 / 415
五、晚清对火炮测准技术的认识 / 416
六、结 语 / 422


第十三章 明清独特复合金属炮的兴衰 / 431
一、明末制造的复合金属炮 / 435
二、清初制造的铁心铜体炮 / 444
三、鸦片战争之后制造的复合金属炮 / 452
四、其他国家的复合金属炮 / 475
五、结 语 / 482


第十四章 清朝火药帝国的盛衰:从江阴之役至鸦片战争 / 488
一、火炮的物质文化史研究 / 488
二、十七世纪最大炮战之一的江阴之役(1645) / 490
三、中外火器在清末的差异 / 497
四、结 论 / 518


大事年表 / 522
传教士、外籍人士姓名对照表 / 530
参考文献 / 533
重要人物人名索引 / 568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黄一农:《红楼梦》中的物质文化

黄一农:《红楼梦》与文学研究中的索隐传统



05


书名:空间·制度·社会:中国古代史地新探

作者: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崇文书局,2022年8月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的代表性论文,分为“空间”“制度”“社会”三部分,着意于从整体上考察中国古代的空间、人群、制度与社会等问题。在“空间”部分,作者考察“封”“疆”“界”的含义,并分析“越”的历史空间内涵。在“制度”部分,作者描绘秦代县级行政机构的总体图景及其运行机制,考 察唐宋时期厢、乡里制度及新县的置立,关注王朝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也在意民间社会自生、内在的制度,诸如中国农田水利规章中体现的民约。在“社会”部分,作者关注被归属于某一阶层的人的生计与身份,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以及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目 录

“中国历史的南方脉络”再思考(代序)
卷一 空 间

封、疆、界:中国古代早期对于域界的表示 003
一、“封”
二、“疆”
三、“界”
四、从“封”、“疆”到“界”
“层累、汇聚地造成的”地域古史系统——以先秦越国历史的叙述为中心 033
一、引言
二、先秦文献中越国史事记载的来源及其价值
三、《史记》关于先秦越国历史记载的史源学分析
四、《越绝书》《吴越春秋》关于越国历史叙述的虚与实
五、结语:“层累、汇聚地造成的”先秦越国历史


卷二 制 度
秦代的县廷 119
一、县廷长吏:县啬夫,令、丞,守及守丞
二、县廷政务机构:列曹
三、“受双重领导”的军事与司法机构:尉官与狱官
四、县属管理与经营机构:诸官
五、余论:秦汉间县廷体制的沿革
王朝国家的社会控制及其地域差异——以唐代乡里制度的实行为中心 164
一、问题之提出
二、“有版”羁縻州的户数、赋役与乡里
三、正州县中蕃胡夷蛮户的乡里编排
四、“开山洞”所置新县的乡里
五、唐代乡里控制方式的区域差异
唐宋城市的“厢” 210
一、问题之提出
二、晚唐五代洛阳、开封城的左右街使、左右军巡使与诸厢
三、晚唐五代节镇治所城市的厢
四、宋代都城(北宋开封府城、河南府城、大名府城与南宋临安府城)的厢
五、宋代地方城市的厢
六、余论:唐宋时期城市控制的实质
新县的置立及其意义——以唐五代至宋初新置的县为中心 310
一、问题之提出
二、唐前期置立的县及其区域类型
三、唐中期置立的新县及其置立原因
四、唐后期析置新县的新动向
五、五代十国至宋初在军镇场院基础上置立的新县
六、“向外扩大”与“向内充实”:置立新县的意义
宋代农田水利规章的结构及其成立——以《通济堰规》为中心 428
一、问题之提出
二、《通济堰规》的内容与结构
三、水利规章形成过程中的“官”与“民”


卷三 社 会
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 459
一、庶人的称名方式及其变化
二、庶人名的书写
三、庶人称氏及庶人“姓名”之成立
四、庶人“名”与“姓名”的文字化及其意义
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515
一、吏卒
二、黔首
三、徒隶
四、秦时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中古早期中国南方地区普通僧人的生计 558
一、䢼亭湖庙的财物
二、渔人与山民
三、广州客、会稽市与建康的“南海商人”
四、乞索以自营
五、中古早期普通僧人生活的南北差别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鲁西奇:关于古代乡里制度的界定、研究理路与初步认识



06


书名:在田野看见宋朝

编者:包伟民(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8月


《在田野看见宋朝》是诸位学者行走田野时面对历史遗迹遗物生发的思考与讨论。由宋代历史研究的数十篇随笔集合而成,包伟民等编,作者分别来自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杭州市社科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或单位。其内容涉及有宋代的建筑、人文美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市 民 生活、自然风光、墓葬考古等诸多领域,涵盖了宋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作者古今结合的观察视角和田野考察与文献记载相对照的学术旨趣。我国素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除了在浩瀚的文献典籍中寻找历史外,走向田野,直接体悟、触摸、感知已经逝去的历史,往往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人文体验,似乎能够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时间,“看见”那些曾经鲜活的画面。这也是本书各篇作者们的一个共同立场,从田野中发现一些在文献资料中所缺少的历史信息,以求超越遗址遗物本身,读出与之相关的宋朝的人与事,并且试着以相对平易的文字来讲述那些人与事,以期面向历史学专业之外更为广大的读者。


目 录

引 言—— 包伟民
南宋的“天安门”:朝天门——陈志坚
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记——王征宇
探寻城市记忆中的南宋太学——姚永辉
从中原到江南:解密南宋六陵——郑嘉励
五音姓利、攒宫与南宋帝陵——李晖达
山中的杭州史 ——郑嘉励
宋高宗的神仙朋友:杭州三茅宁寿观与通玄观 ——吴铮强
从南屏山到烟霞三洞——北宋西湖旅游新路线 ——魏祝挺
城市景观与文人雅趣:南宋临安的杏花 ——马强才
韩瓶:宋代酒政的一个侧面 ——魏 峰
王安石在鄞县 ——刘成国
寻宋之抗金三名将 ——吴铮强
甬西访古:高桥 ——包伟民
访堰·问渠:通济堰与碧湖平原 ——傅 俊
南渡皇族:赵伯澐一家和他们的故乡 ——何兆泉
苏州 路公交线(两宋区间)行记 ——周扬波
后 记 ——魏 峰



07


书名:《老子》通识

作者:郭永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出版:中华书局,2022年7月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等,是先秦时代极为重要的一部典籍,后成为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从老子其人到《老子》其书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五千言,言约旨远,意蕴深刻,想要读懂读通并非易事。复旦大学中文系郭永秉教授所撰写的《〈老子〉通识》,用浅近的学术语言,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多版本互补互证,在此基础上从老子其人,《老子》其书的性质、要义要语,今天的读者应该如何阅读《老子》,以及《老子》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影响,面对复杂传本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等诸多方面,层分缕析,引领大众读者走入奇异玄妙的《老子》。


目 录


“光而不耀”的“巨著”《老子》
一 老子是谁

1 《史记·老子列传》:疑信之间
2 孔子与老聃、老子、老彭、彭祖:历史与传说之间
3 “南方之强”与南人的智慧渊源


二 《老子》这部书的性质
1 《老子》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还是格言汇抄
2 谣谚体箴言的起源与《老子》的性质
3 老子站在何种立场创作《老子》


三 《老子》要义及要语
1 《老子》要义
2 《老子》要语


四 今天我们如何读《老子》:面对复杂版本与说解的取舍
1 为何读《老子》一定要结合出土本
2 出土的本子是否有局限
3 对于疑难章句的纷纭众说当如何去取
4 注意文本中细节差异的合理解释


五 有无之间:《老子》对古代政治文化的双重影响
1 从老子到“黄老”
2 老子何以与韩非同传
3 离用为体的庄列与离体为用的申韩
附录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校定释文


参考文献
后记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郭永秉:《史记》先秦部分文本研究的前提性讨论——以学术界近年对《史记》的若干探索为例

郭永秉:先秦思想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偏好及其文本困境



08


书名:青铜器与周史论丛

作者:韩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文研院未名学者讲座主讲人)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7月


本书收入作者在西周青铜器、金文和西周历史、考古研究方面的论文14篇(包括1篇未曾正式发表的会议论文)和书评1篇。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强调铜器断代研究对于西周金文和历史研究的基础作用。在具体研究中,作者往往以关键铜器的断代为突破口,然后围绕人名称谓、家族世系、册命制度这几个核心问题,力图厘清金文中众多人物的关系,复原重要家族的世系,进而深入探究西周家族制度、政治制度的关键问题。此外,在书前的“代序”中,作者详细回顾了自己从事相关研究的历程,总结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重点关注的问题,为初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治学经验。本书对于先秦史、考古学、古文字以及青铜器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 录

回顾我从事西周历史和考古研究的历程(代序)


西周铜器断代研究
䚄簋年代及相关问题
简论作册吴盉及相关铜器的年代
由新出青铜器再论“恭王长年说”

——兼论西周中期后段青铜器的变化
册命铭文的变化与西周厉、宣铜器分界
单逑诸器铭文习语的时代特点和断代意义
西周金文中的“异人同名”现象及其对断代研究的影响
西周世族研究
周原强家西周铜器群世系问题辨析
眉县盠器群的族姓、年代及相关问题
重论西周单氏家族世系
——兼谈周代家族制度的一些问题
西周政体研究
新出金文与西周诸侯称谓的再认识
——以首阳斋藏器为中心的考察
册命体制与世族政治
——西周中晚期王朝政治解析
考古新发现与西周史研究
横水、大河口西周墓地若干问题的探讨
从叶家山墓地看西周南宫氏与曾国
——兼论“周初赐姓说”
读《首阳吉金》琐记六则
书 评
探寻西周王朝的衰亡轨迹
——《西周的灭亡》读后记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韩巍:《周驯(训)》与“黄老道家”

韩巍:回顾我从事西周历史和考古研究的历程



09


书名: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

作者:陆胤(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研院未名学者讲座主讲人)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6月


清季新学堂骤兴,以“国文”为名的新式文学教育应运而生。国文一科既是近代知识秩序、知识载体、知识传播方式变动的产物,又涵纳了传统蒙学和古文词章之学的诸多经验,负有培养读写技能与脉延国族文化的双重使命。本书聚焦于“国文”的创生时刻,旨在从教育实践角度切入“文学”古今之变,进而试探近代知识形成的普遍机制。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文字难易与教法新旧——新式文学教育的思想起源
第二章 试探一种“国文”——学制酝酿期“蒙学读本”的文体意识
第三章 国家与文辞——清季文学教育的制度化
第四章 作为文学门径的“文法”——语法学、修辞学与近代文章学的刷新
第五章 古文门类的脉延——从国文选本到文学讲义
第六章 文教制度与诗教习俗——清季新教育中的古诗歌
第七章 “实用”与“虚文”之间——近代新编尺牍教本的源流
第八章 从“记诵”到“讲授”——文教转型中的“读书革命”
附表
后记


拓展阅读(点击标题,跳转链接):

陆胤:从“记诵”到“讲授”——近代中国的读书革命

陆胤:师承与专门——北大中文系近代文学研究方向、渊源和风格



责任编辑:王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