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了某地「红马甲」送温暖的尴尬一幕,才理解在大学教室里落泪的董宇辉…

我是王耳朵 就业与创业 2024-04-11

来源|王耳朵先生



1988年,中央广播电台有档《午间半小时》栏目。


有天看听众来信时,一只信封上娟秀的字迹吸引了主持人。


那是封来自黑龙江的信,写信的是个高三男生。


信中说,自己马上要高考了,但他心里知道,家里很穷,即便真的考上了大学,可能也读不起。


写这封信,就是为了在回乡干农活前,跟喜欢的电台节目告个别。


主持人看完叹了口气,心想这个孩子字写得这么好,学习应该也很认真吧?要是就因为没钱而不能读书,实在是太可惜了。


于是按照信上的地址,打电话到男生的学校询问情况。


果然一切如实,他当即提笔给男孩回信,让男孩安心学习,自己会资助其读书。


后来,男生考上了大学,他又继续资助对方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毕业。


转眼10年过去,某次主持人到黑龙江办新书签售会,一位老人突然赶来现场,跪在他面前哭了起来,口中句句喊着恩人。


这位老人,正是那个男孩的父亲。


人们这才知道,这位主持人竟默默资助了一个学生许多年。


之后,他每次到黑龙江,男孩都会去拜访他,每次都特地带着礼物。


他心里明白,男孩是想“还债”。


这么多年,朴实的父子俩感激着他,同时也背负着深深的亏欠感,不知如何偿还。


于是主持人问男孩:“工作了挣钱了吧?挣钱了就把钱还给我吧。”


男孩从口袋里摸出两千块钱交给他,主持人点点头:


“差不多了,这下我们就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说完这些,他再也没和男孩联系过。



这位主持人帮了这个孩子,两次。


一次,是让他在物质上得到了援助;一次,是让他在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隐匿起自己的功德,也隐匿起别人的窘迫,这是他的善举里,最打动我的地方。


之所以写起这段35年前的往事,是因为这几天看到了一段视频。



视频内容是这样的:

某个地方,一帮穿着红马甲的人排着队,浩浩荡荡走进一户房屋破败的人家。

他们的衣服上写着“XXX志愿者”字样,每个人手里都拎着饼干、牛奶等。


下一个画面,这帮人把一个老人围了起来。

原来他们是给贫困老人送温暖献爱心的。

但光看望、送东西不够,还要把老人从屋子里拉出来,搬来椅子,让他坐在院子里。

然后举起手机,仔细拍下他们是怎么贴心地帮老人穿鞋、穿衣服。


老人明明行动挺自如的,但由不得自己动手。

只能任凭自己被团团围住,在大家你一手我一手的争先帮忙下,难受得皱紧了眉头。


一旁,还有人摘下口罩,美美自拍。

抓紧记录着自己怎么参与这一场爱心活动。


十几秒的视频,把人看得哭笑不得。

眼下正是腊月,还是新冠感染高峰期,却非得把一个老人拉到屋外吹风受冻,一窝蜂抢着做穿衣服这种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

手机还全方位拍摄,把一个孤苦老人的模样展现得一览无余。

处处透露出一层意味:

老人是不是很可怜?志愿者是不是很温暖?大家是不是很感动?


几千条评论,几乎全是嘲讽。

说实话,我相信这些志愿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不然大冷天的,谁也犯不着不在家待着,跑到外面折腾。

但为什么翻了车?

当镜头举起,没人在意老人需不需要、愿不愿意,也没人关心他是不是局促、难受。

他们只陶醉在完成了一件好看善举的自鸣得意中。

一件好事就是这么变味的:

当你的善意,完全不在意别人能否承受,就会让人窘迫。

当你的温暖,只是想彰显自己的时候,就是一场自我感动。


早年间看到新闻:

某贫困山区学校,举办捐赠仪式。

全校师生站在黄土飞扬的操场上,西装笔挺的企业家将捐赠的现金码得高高的,拉着受助的孩子站在钱堆中拍照。

几十台摄像机前,企业家意气风发,而一旁的孩子却连眼皮也不敢抬,窘迫地攥着衣角。

因为每办一场这样的“公益活动”,每接受一次闪光灯下的采访,就意味着他们得再一次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悲惨家境。

讲生病的娘,瘫痪的爹,漏风的家。


想起新东方董宇辉在直播时说过一个故事。

他读大学的时候,学校对家境贫寒的同学提供助学金帮助,但名额有限。

老师就想出个办法:让大家投票选出最需要帮助的人。

也就是说,贫困生们要当着所有人的面,扒光自己,诉说悲惨,任人品鉴。

当时有个从大山里来的同学,父亲患有尘肺病,家徒四壁。

他其实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少年,但现实的条件让他不得不重重地垂下头。

在每一年的助学金申请会上,一遍遍地撕开自己的伤疤,哀告自己的痛苦,“情真意切”地向朝夕相处的同学乞讨一些怜悯。

董宇辉听着听着,就哭了。

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觉得残忍。

最后,他跑去找了老师,说服对方取消了这个环节。


董宇辉的“多管闲事”,是因为他深知,谁都有不愿公诸于众的窘相,不希望晒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困苦,不想为外人道的难堪。

你的善意,若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强行将受助者的苦难当作观赏品。

那带去的,就是压力、难堪和负担。


我曾因工作原因,受邀去一间特殊儿童学校参加活动,报道爱心人士对这些孩子的帮助。

当时我觉得这应该是件大好事,能让更多人关注,孩子们也能感受温暖。

结果到了会场,我只看到尴尬和心酸。

那些孩子被晾在一旁,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大气也不敢吭。

而“爱心人士”们谈笑风生,相互递着名片,好不热闹。

要拍照了,他们立马就换了张脸,满面慈祥地和孩子谈话,陪孩子看书。

结果孩子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茫然地望着他们。

有的甚至被吓到了,惊恐地逃开。

我攥着笔的手抬起又放下,只觉得羞耻。

我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什么温暖吗?不过是和在场的所有人一样,用我廉价的自我感动,完成了一次所谓善良的表演。

还记得那个支教老师龙晶晴吗。

号称10年帮助过2000多名山区孩子,镜头里永远是和孩子打成一片。

结果被扒出有团队,有套路,不过是专门带着单反、无人机,化着美美的妆,拍视频宣传自己,为的是做支教相关生意。

可山区的那些孩子呢?

他们对老师有了感情,结果对方不过是来镀了个金,拍拍屁股就走了。

没人在意孩子们会有多迷茫,多伤心。



小时候,总以为善良就是同情,就是给予。

长大后才明白,善良其实更需要尊重。

真正让人敬佩的善,是发自内心地伸出了援手,却始终平等地对待对方,给他人留足了体面和自尊。

我们从不缺善良,但稀缺这种不动声色的善良、不露痕迹的慈悲。

就像2019年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校发现,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人穷志坚,爱惜自尊和隐私,宁可缩衣节食,也不愿申请贫困生补助,被公开评审。

于是学校用大数据,分析了在餐厅刷饭卡消费的18多万条数据。

把那些在食堂每餐消费金额远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悄悄列为了资助对象。

不公示,不宣扬,直接打款。

给203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每人发了720元餐补到饭卡上。


矿工诗人陈年喜曾写道:

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再渺小的弱者,也有尊严和体面应当被保全。

真正的善良即是如此:

无名可显,不为了刻意给谁看。

不窥探他人的伤疤,不戳穿他人的难堪。

其实绝大多数真心的温情,都发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而我们最该感谢的,恰是这些不动声色的善良。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
点击下方可看
  1. 昔日煤炭大佬“谢幕”,死在黑金盛世

  2. 阿里杀入“全球Mall王”股权争夺战?

  3. 中国第一顶流,凉了热搜才爆

  4. 总局明确了:小规模免税发票不需要追回!

  5. 为抓他,北京中级法院公开悬赏1372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