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晋院士徐义刚: 以火山岩石为窗口,窥探地球奥秘

张建列 广东科技工作者 2023-10-08

 

广东科技报社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陈一 马学涛

 

徐义刚院士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研究。发现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前的快速地壳穹状隆起,揭示峨眉山LIP的深部结构、地壳穹窿以及火山岩类型空间分布存在协同变化规律,确证其与中-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为地幔柱影响下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的系统行为研究提供了范例。通过重建岩石圈热状态,为华北岩石圈巨量减薄提供了关键证据;厘定幔源岩浆从同位素富集型向亏损型转变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提出岩石圈减薄的热-化学侵蚀机制。发现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源区普遍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组分,阐明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形成与大洋俯冲的成因联系。

 

“单纯执着”才能做好科研

 

回顾院士之路,徐义刚谦虚地说是幸运。“我出生于常熟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本打算让我辍学,但我坚持继续念书。我高中就读江苏省常熟中学,大学考上了浙江大学地质专业。这两个学府都培养出很多院士。”

 

当时,当时地质专业要外出探矿,工作条件差,是被瞧不起的。徐义刚之后在到贵阳地化所读研究生时,他又通过选拔走出国门。回顾在欧洲的留学经历,徐义刚坦言,读研究生时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留学让他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在英国和法国求学时的两位博士后导师给他的帮助很大,让他较早地接触到了当时地质学的研究前沿,包括一些先进的仪器。

 

“那时出国比例非常低,国家给了我机会,我把学成归国当作了人生的目标。”1995年底,学成后的徐义刚决定回国。“当时是我国基础研究最不景气的时候。”面对这些困难,徐义刚没有退缩和放弃。“我是一个单纯执着的人,没有三心两意,纯粹做科研,这种心态让我做出了一些成果。”


 

以火山岩石为使者,探测地球内部秘密

 

徐义刚是一名岩石学家,从事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深部动力学研究。通俗来说,他主要研究火山,通过研究火山喷发的物质看地底下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国的科研上天有探月计划,下海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而比较薄弱的是在‘下地’。”

 

徐义刚介绍,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因为地球是固态的,非常难深入,科学家创造了科拉超深钻孔,达到了12.262公里,是地球上最深的人造点。”但地幔处于地球深处,如何研究地幔?徐义刚另辟蹊径,通过研究火山喷出来的岩石,来窥探地底下发生的事情。“火山岩石是从地球深处出来的,它是使者,给我带来地球深处的信息。”

 

徐义刚的研究不仅为地幔柱影响下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的系统行为研究提供了范例,还通过重建岩石圈热状态,为华北岩石圈巨量减薄提供了关键证据;他还发现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源区普遍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组分,阐明了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形成与大洋俯冲的成因联系。为此,他获得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个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打造 “五好”研究所

 

在做好自身科研的同时,身为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的所长,徐义刚致力于打造一个“五好”研究所,即有好的方向、好的人才、好的平台、好的制度、好的文化。“‘眼光’是做好事情的关键。”徐义刚表示正因瞄准到正确的方向,广州地化所才成就了今天在科研平台建设上的竞争实力:四个重点实验室,包括两个国家实验室。而这,对于一个不到两百个科研人员的“小体量”研究所来说也实属难得。

 

矿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基础的学科,在新时代一直处于萎缩的状态。徐义刚却瞄准了这个学科,将其定性为濒危学科,在平台建设、科研经费上给予支持,如今,“矿物学与成矿学”已是中国科学院的重点实验室。好的平台,也吸引了好的人才纷纷前来。除了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973顾问与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级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这些重量级人才外,所里还有众多“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等。

 

好的平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进人才是需要的,可光靠引进人才,研究所的育人‘土壤’就不够深厚。”据徐义刚介绍,广州地化所的“杰青”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此外,在广州地化所,大多数科学家都是依靠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来“养活”自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里的研究员申请基金的成功率超过百分之五十,这个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虽然广州地化所的体量较小,但高命中率也说明了研究所科研人员的高学术素质。”

 

■人物

 

徐义刚,岩石学家,1966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94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199年获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3年入选“南粤百杰”,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广东科技报(微信号:gdkjbwx)

(阅读原文查看原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