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工作者

其他

@科技工作者 第十七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喊你来参评!

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地级以上市科协,省直各有关单位,各中央驻粤及省属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是1989年经省政府批准并以著名科学家丁颖院士名义设立的科技奖项,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著名科学家丁颖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优良品质,激励我省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教兴国伟大事业,表彰奖励为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人才,促进优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成长成才。根据《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实施细则》,省科协决定开展第十七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推荐评选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争先行动,推动形成创新型科技人才竞相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我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奋力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二、推荐评选范围(一)省科协所属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二)各地级以上市科协负责推荐本市的候选人。(三)省直各有关单位推荐本系统的候选人。(四)中央驻粤单位及各省属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推荐本单位的候选人。以上各推荐单位可以推荐不超过3名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候选人。不接受其他渠道以及以个人名义进行的推荐。三、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推荐评选条件(一)在我省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含中央驻粤单位及香港、澳门在广东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年龄不超过60周岁(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推荐:1.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的、创新性的成就和作出突出贡献;2.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的、创造性的成果和作出突出贡献,并有显著应用成效;3.在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四、推荐工作要求(一)各推荐单位要严格执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实施细则》,精心组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拓宽选人渠道,严格推荐评选条件,保证质量,认真做好推荐候选人工作,指导候选人严格按照要求填写材料。(二)各推荐单位对被推荐人的材料在推荐单位及本人所在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方可上报。五、报送材料内容和要求(一)报送材料内容1.推荐单位材料:(1)推荐工作报告纸质件1份:内容包括推荐工作程序、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评审情况、公示情况等;(2)《第十七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候选人信息汇总表》(附件6)纸质件1份;(3)光盘1张:内容包含推荐单位材料和被推荐人所有电子材料(WORD版、PDF版各1套),电子版材料要按被推荐人顺序和材料顺序排序,与纸质件相一致。2.被推荐人材料:(1)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推荐表,纸质材料一式3份(均须加盖有关单位公章)。(2)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候选人简表(粘贴相片),由被推荐人本人填写,纸质材料一式3份。(3)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专家推荐意见表:被推荐人须经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3位专家中除1位为本单位专家外,另外2位应是与被推荐人不同单位的同行专家。专家推荐意见表需交原件1份,复印件2份。(4)代表性成果(不超过3项)的有关证明材料(复印件),各一式3份,著作附样书1部。科技成果应以评奖前5年内、在国内做出的为主,被推荐人均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者,并附有关部门的正式鉴定书及获奖排名名次等材料,获奖证书与申报的成果应一致。论文应注明发表的刊物名称、时间、刊期、被引用情况等。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要有实事求是的证明材料,具体经济效益证明材料应加盖有关单位财务章。(5)综合鉴定材料(1000字左右),由推荐单位如实撰写,对被推荐人政治思想、科研成就成果、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的内容应有具体事例,须加盖推荐单位及所在单位公章。(6)被推荐人材料按上述顺序装订成3册。另提供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推荐表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候选人简表复印件各11份。(二)报送材料要求(1)被推荐人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2)相关表格在广东省科协网站(http://gdsta.cn)下载,A4纸双面打印,材料需完整。(三)报送材料方式和时间由推荐单位统一报送,不接受被推荐人本人报送材料。现场报送的,请于2023年2月15日前将相关材料报送至广东省科协组织联络部。快递邮寄的,请确保于2023年2月15日前寄达,逾期不接收。(四)报送材料地点和联系方式1.现场报送材料部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喜讯 | 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1月12日,在温州举行的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10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等为获奖者颁奖。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暨南大学教授何蓉蓉荣获该奖项。人物简介何蓉蓉,暨南大学教授,任中医学院副院长,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担任Phytomedicine(SCI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典赞·2021科普中国”四大年度科普榜单公布,广东这位科普讲解员入选十大科普人物

2月14日,“典赞·2021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举办,由广东省科协、中国气象学会推荐的马俊等个人和团队入选“2021年度十大科普人物”。现场还揭晓2021年度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马俊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气象节目主持人。策划录制气象科普视频近万条次。荣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全国十佳科普使者、全国优秀科普讲解员等荣誉称号。盛典现场穿插百秒科普环节,马俊分享台风冷知识。马俊是广东省气象公共服务中心的一名气象节目主持人、记者,和灾害性气象打交道有十几年的时间,早在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上为大家科普台风。“十多年来,我‘追过’40多个台风,几乎每一个台风,我都没落下。”从事气象记者以来,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干旱灾情,马俊总是奔赴第一线,可每当了解灾情,面对受灾群众时,马俊还是会露出感性的一面,“敬畏,人只有对自然敬畏,才会从内心深处去增强自然防灾意识,去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因一次“玩命”天气直播,他成为“抱树哥”✦在2014年台风“海鸥”登陆湛江徐闻时,马俊将自己绑在树上一边进行新闻报道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这使马俊意外“走红”,网友们亲切地将他称为“抱树哥”、“风暴圈中的逆行者”。
2022年2月16日
其他

暨南大学教授何蓉蓉科研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遴选结果,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团队“情志致病”理论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何蓉蓉教授(图中)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病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因七情内伤导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引发疾病的过程。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何蓉蓉教授团队联合陈家旭教授团队从“情志应激”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创新视角,对情志致病理论的生物医学基础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多种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疾病易感研究模型,揭示了情志应激的主要效应分子应激激素和氧化分子引起效应靶标不饱和磷脂的过氧化,从而增加应激细胞脂质过氧化性损伤敏感性的过程,解析了情志应激增加帕金森病、乳腺癌等疾病易感性的生物医学基础。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年在Nat
2022年1月25日
其他

2021“南粤工匠”刘中华——“时光匠人” 情定“钟”生

人物介绍刘中华,深圳市飞亚达精密计时制造有限公司钟表维修技师。30年前,刘中华只身一人从广东揭西来到深圳,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青年科技工作者丨华工这位“广东杰青” 志在深海远洋

碧海蓝天中,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巍峨矗立在广东阳江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上。去年12月,“三峡引领号”在广东阳江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漂浮式海上风机关键技术的突破,对促进我国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升级、挖潜深远海风能资源具有积极意义。“三峡引领号”是三峡集团牵头打造的海上风电“大国重器”,是引领我国海上风电行业走向深海的重大成果,该风电机组根据50年一遇的极端风浪流工况设计,最高可抗17级台风。樊天慧“三峡引领号”是如何突破这一关键技术?这离不开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樊天慧以及团队背后默默付出。樊天慧以及团队承担的“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全耦合动态分析及其装置研发”项目提出了海上漂浮式风电基础以及锚泊系统性能评估、模型试验与优化设计关键技术,其研究成果支撑“三峡引领号”的成功建设。立志投身海洋工程研究樊天慧1987年出生于辽宁铁岭,高考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此后一路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从事海洋工程研究。“未来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的重点一定是海洋可再生能源。”樊天慧就读大学时,海洋油气是当时海洋能源开发的热点领域,而他认为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2016年,博士毕业后,樊天慧被引进到华南理工大学,继续从事海洋工程的研发工作。“博士期间所在的团队进行了深海漂浮式装备、水动力学分析方法、工程装备研发等研究,主要服务的是南海海洋工程,这些研究的开展要到南海开展。”谈及为何选择到广州发展,樊天慧说,南海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支撑,在科研、国防、能源开发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广东有着毗邻南海的区位优势。未来风电开发走向深远海漂浮式风力发电系统是指风力发电装备和支撑基础不直接作用在海底,完全漂浮于海上,由锚泊系统连接到海底的风电机。漂浮式风电拓展了海上风电的使用范围,使海上风电向深海、远洋扩展;克服了海床地质条件问题,建设更大规模的风场,实现更佳的经济性。“漂浮式海上风电是我国风能资源开发走向深远海的必由之路。”随着潮间带、近海机位逐渐饱和,风电场建设走向深远海已成为必然趋势,由陆向海、由浅到深、由固定基础到漂浮式平台将成为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固定式海上风电是以整体结构插入海里,而漂浮式海上风电结构是漂浮在海面,是锚泊线连接海底的顺应式结构,可以抵抗更大外部荷载。”樊天慧介绍,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建设成本对水深的变化并不敏感,随着水深的增加,它的成本增加是平缓的,而固定式风电在水深超过50米后,建设成本呈指数型增长。逐浪深海并非易事,“三峡引领号”所在的区域台风活动频繁、海况复杂、波浪恶劣,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成为樊天慧团队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台风载荷和波涛恶劣的影响下,对‘三峡引领号’锚泊系统的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樊天慧介绍,环境载荷越大,漂浮风电机组运动越剧烈,如何设计好锚泊系统成为“三峡引领号”抗台风的关键。作为国内漂浮海上风电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国内海上风资源开发起着促进作用。2018年起,樊天慧及其团队作为唯一的科研高校单位加入“三峡引领号”研发中,相继取得了锚泊系统评估与设计关键技术、水动力性能评估、新型漂浮风机优化设计方法等多项研究成果,解决了新型漂浮风机基础极端环境作用分析的难题,为我国实现深远海漂浮式风力发电零的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海上利用风能走向深远海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海洋风能对广东意义重大漂浮式海上风电被业内寄望为“未来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的主要技术”。据欧洲风能协会预测,到2030年底,全球漂浮式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保守估计到2050年,漂浮式机组成本将下降38%。“‘三峡引领号’为未来我国风资源开发走向深远海注入一针强心剂。”樊天慧认为,虽然目前国内海洋风电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浅水区,但在未来海洋风电开发走向深远海过程中离不开漂浮式海上风电科研技术的支撑。而“三峡引领号”成功并网发电标志我国具备大容量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研发、制造、安装及运营能力,为未来深远海风能的开发提供了设计流程、方法和实验标准。“广东很多电力来自西电东输,遇到电力供应紧张时,正常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海洋风能的开发对广东能源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樊天慧认为,广东在海洋风能的开发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广东拥有广阔的海岸线,为海洋风能的开发提供自然基础;距离消费中心近,避免了远距离送电;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海洋风能的开发和探索提供了物质保障,例如风电制氢、风电和海洋牧场结合等风能的综合利用。未来海洋工程的发展方向主要为深远化、绿色化、智能化。针对这一发展趋势,樊天慧开始探索海洋工程的智能化方向研究。樊天慧及团队正研发一种水下机器人,能够对水下构筑物进行检测探伤与修复作业。此外,其团队正在开展海上风电厂运维的智能数字孪生系统的研究。“通过架设在风电设备上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风电设备运转,对海上风电设备进行智能健康检测。”在谈及未来科研方向时,樊天慧则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海上风电领域,从研发到后期维护全产业链支撑海洋风电的发展;同时扩展风能和波浪能、潮汐能等其他能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在十几年的科研道路中,能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希望把所学知识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给社会多做贡献。”樊天慧最后强调道。来源:广州市科协、广州日报推荐阅读人才工作丨广州科研“后浪”养成计划钟南山首颁“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10人获此殊荣!广东省科协关于开展2022年度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2年1月14日
其他

现场火热!“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回揭阳省亲

1月5-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携家属回揭阳省亲5日下午,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胜,揭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支光南等揭阳市领导会见了黄旭华院士一行。会见中,王胜高度赞扬黄旭华院士几十年隐姓埋名、兢兢业业投身国家核潜艇事业,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无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为核潜艇研制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是家乡的骄傲。黄旭华对揭阳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赞赏和肯定,感谢家乡父老乡亲对他的关心和鼓舞。他表示,将不忘初心不忘本,尽可能多回家乡看看,感受桑梓情谊,体验家乡变化,为家乡发展加油鼓劲。6日上午黄旭华带着夫人来到家乡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现场的乡亲热情高涨大声喊着“欢迎院士回家”黄院士也高兴地和大家挥手打招呼在乡亲的陪同下黄旭华参观了新寮院士广场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和众多乡亲表达了浓浓的思念之情对村里发生的喜人变化感到由衷高兴并不时让工作人员为他拍照留念随后黄旭华前往自己的旧居崇德堂参观回忆自己在家乡生活的时光勉励族亲要努力奋斗、拼搏上进为祖国为家乡多做贡献网友拍到的黄旭华院士参观揭东玉湖新寮村故居的视频↓↓网友直呼:这才是真正的“明星”是潮汕人民的骄傲//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靠算盘打出核心数据//黄旭华,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1926年3月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七一九所名誉所长、原所长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34岁的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总设计组工作成为最早参与核潜艇研制的29人之一建造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项目启动之初包括黄旭华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都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为加快研制进度第一艘核潜艇采用的是边研究、边设计、边生产的特殊方式第一代核潜艇人用自创的“笨办法”靠着一把算盘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研发核潜艇时用的算盘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下水中国核潜艇立项3年后开工建设2年完工下水,4年后正式入列速度之快,震惊世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1988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尽管试验前整整做了三个月的建造复查黄旭华和所有参试人员依然要面对巨大压力看到这个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黄旭华深潜归来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单位领导得知后劝黄旭华不要亲自深潜但他却坚持参加“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事实证明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也成为佳话//传道育人“我现在的责任是当好拉拉队长”//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1958年到1988年求索的30年也是黄旭华隐姓埋名的30年父母多次写信来问他在哪个单位做什么工作他总是避而不答直至父亲去世,黄旭华都没有给出答案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他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一起如今,我国核潜艇发展正大步向前黄旭华最牵挂的是核潜艇研制事业的人才培养年逾九旬的他曾说“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已经退出一线但我感觉我的责任并没有完我现在的责任是给新一代当拉拉队长给他们鼓劲儿”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21年1月黄旭华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年9月黄旭华曾将其中的50万元奖金捐赠予广东省潮汕星河奖基金会同年10月29日黄旭华向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目前,黄旭华已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致敬黄旭华院士!祝愿黄旭华院士身体健康常回家看看!来源:南方日报更多阅读今夕最相思,此生最相守|黄旭华院士与李世英女士的神仙爱情黄旭华:此生属于祖国
2022年1月12日
其他

你平时吃的鱼,可能是这三位师徒“渔公”养出来的

编者按厚德明志,行为世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用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和执着探索精神诠释了伟大和崇高。“先行者”栏目聚焦生命科学学院的两院院士,在介绍他们学术贡献的同时,着力体现他们的人格魅力,用充满真性情的生动故事,展现智者风骨、大师情怀,力求揭示他们非凡的科学人生给予我们的深刻感悟。先行者:林浩然两位“渔院士”的领路人肉质细嫩的桂花鱼、口感鲜美的石斑鱼,早已是常见菜肴。然而几十年前,想吃一条并不容易。原本珍稀名贵的“高端鱼”要“游”入寻常百姓家,背后离不开“养鱼院士”林浩然的努力。耄耋之年的林浩然将毕生心血倾注在鱼类生理学研究,提升了中国渔业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吃到的10条鱼里,有7条都是养殖的。我们有听说过市面上猪肉涨价和牛肉缺乏,但从来没听说买不到淡水鱼。”林浩然院士说到。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鱼类养殖生产仍面临着三大难题:苗种不足,饲料欠缺,病害流行。这些难题都影响了我国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林浩然院士认为,苗种不足是首要问题,因此,研制出新型鱼类催产剂成为当时林浩然的目标。林浩然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鱼类学家彼得(R.E.Peter)教授长期合作,开展鱼类生殖生理学研究,揭示了鱼类促性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内分泌生理机理。其应用技术被国际鱼类学界命名为“林-彼方法(Linpe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典赞·2021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年度科普作品提名名单发布!

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科普中国”活动创始于2015年,自举办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科普活动之一。今年,经过组织推选,“典赞·2021科普中国”活动共收到144家单位推荐申报1344项,通过分类评审、网络公示等环节,评选出基层科普人物提名10位、科研科普人物提名10位、媒体和社会科普人物提名10位以及科普图书提名10个、科普影视频提名10个、科普展览展品提名10个、网络科普作品提名10个。下一步,经过终评后在“典赞·2021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正式揭晓“十大年度科普人物”和“十大年度科普作品”。年度科普人物、年度科普作品提名名单及简介如下(根据首字母拼音排序):一、年度基层科普人物提名名单①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陈和生:探索微观世界的“火眼金睛”

作者简介: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主持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第一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散裂中子源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散裂中子源就是一种“超级显微镜”,其散射的中子如同“探针”,可以清晰检测物质的内部结构,因此被认为是当今人类深度探索微观世界的有力工具。它广泛应用于新材料研发、关键零部件的性能检测、癌症治疗等热门领域,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先进的现代技术平台,对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看透物质结构的“火眼金睛”——中子如何去研究微观结构呢?我们在中学时可以用显微镜来看花粉、看细胞等等。如果还想看更精细的结构,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而要想看到分子结构,就需要用散裂中子源,或者是同步辐射光源,我们把它叫作超级显微镜。什么是同步辐射呢?同步辐射实际上就是非常强的X光,大家在医院做检查用的就是X光,但是同步辐射比它要强百亿倍。用一般的方法是得不到这么强的X光的,所以就要利用大型的加速器,电子的束流在磁场拐弯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强的X光,我们把它叫作同步辐射。利用专门的加速器来产生很强的同步辐射,这样就能够研究物质的结构,比如说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合肥同步辐射装置。散裂中子源产生中子,它打在样品上,样品跟它相互作用以后,它的方向和动量都改变了,用探测仪器把这个样品包起来,看看入射进来的中子经过样品之后的变化,反过来就可以用数学方法反推出它的结构。中子从哪儿来?自由的中子在正常的状态之下,寿命很短,自然界中自由的中子寿命大概就是20分钟左右,没有办法对它利用。绝大部分的中子都是在原子核里,质子、中子组成原子核,要得到自由的中子,需要从专门的大科学装置来产生。这种装置有两类:一类是反应堆,反应堆的中子源是利用铀235裂变的时候产生中子,它的问题是产生中子的时候,附带产生很高的热量,这样就会产生一些危险。比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在世界上,现在能够找到修反应堆的地方,越来越困难,从环保的角度,这样类型的反应堆逐渐地淡出了。第二种产生中子的实验设施就是散裂中子源,它是用高能的质子去打靶,产生中子,这样就没有反应堆那样很高的反应热的问题,只要关掉电源,它就停止运行,不会有任何安全问题。所以现在发展的趋势,就是逐步地用散裂中子源来代替反应堆,从事中子散射的研究。散裂中子源造价高、技术复杂,中子探测起来也非常困难,实验的难度非常高,所以在我们中国的散裂中子源建成之前,全世界只有3台,英国的卢瑟福实验室、美国的橡树岭实验室和日本的原子能机构。经过大约20年的谋划和建设,2018年8月,中国自己的散裂中子源终于在广东东莞“横空出世”,正式投入运行。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这一科技“重器”的国家。中国散裂中子源“初露锋芒”近年来,我国建成的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此同时,围绕这些大科学装置建成的科学与技术中心,也具有特殊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逐渐构筑起了重要的创新“高地”。但是,打造大科学装置与制造一般的科研仪器设施不同,需要在建设中研制大量的非标准设备,而且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需要汇集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因此,会遇到工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双重挑战。散裂中子源由三大部分构成,包括加速器、重金属的靶、谱仪,所谓谱仪就是实验终端。中国散裂中子源,它的加速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8000万电子伏特的质子直线加速器,注入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跑两万多圈,把它加速到16亿电子伏特,能量提高20倍。然后就去打靶,是一个钨靶,用水冷的钨靶,效率非常高,能够产生非常强又非常短的中子。我们在靶站的周围,建设很多谱仪,把样品放在谱仪的中间,用探测器把它包起来,这样就能够知道,中子打上去以后,发生了什么情况。这个样品就像一张渔网,我们往渔网上扔好多玻璃球,有的球就穿过渔网的间隙走了,有的碰到渔网的结点,它改变了方向。把所有的这些玻璃球的信息都测量出来,经过数学方法,就可以反推出来这张网的结构,这就是中子散射的研究方法。2017年8月28日,我们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了中子束流,而且中子的能谱,完全符合理论的计算,一次打靶成功,调试的进度,远远超过国际上其他散裂中子源。特别可喜的是,我们设备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0%,美国、日本的散裂中子源,都花费十几亿美元,我们只用了18亿元人民币。2018年8月通过了国家验收,被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装置的整体设计科学合理,靶站的最高中子效率和三个谱仪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显著地提升了我国在这个领域当中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得我们国家在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领域实现重大跨越,技术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行列。“国之重器”前途无量作为一个用户装置,要求稳定高效运行。从2017年以来,我们的打靶功率是节节提升,成功地达到了设计功率100千瓦的指标,始终做到稳定运行。目前注册的用户超过了2000人,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四分之一,还包括港澳用户55人,国外用户42人,完成了课题400多项,其中企业课题达到13%以上。在前沿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的一些关键领域,我们已经发表了文章65篇。新型的能源材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为新能源的材料,比如储氢材料、锂电池材料,还有燃料电池的核心就是氢、锂和氧,而这三种元素都对中子研究非常有利,又很关键。比如锂电池的研究,只有用中子才能够搞清楚锂电池的锂在什么地方,它怎么运动,我们过去这两年多的工作,锂电池的研究是一个重点,获得了很多成果。散裂中子源研究所产生出来的新技术,还有一项是硼中子靶向治癌。硼中子靶向治癌,是一种新的精准治疗癌症的二维技术,它是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发展起来的技术所研制的。这种治疗方法,相信会开辟癌症放射治疗一个新的篇章。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治疗那些弥散的,甚至扩散的癌。我们正在进行动物实验,一年以后将要开展临床试验,完成了临床试验以后,就可以进行临床治疗。这种技术需要的靶向药物,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希望国内做药、研究硼化学的相关人士一起努力,找到效果更好的靶向药物,为人民健康服务。中国散裂中子源现在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因为国内的用户增长非常迅速。2018年全世界发表的关于中子散射的文章,13%以上都有中国单位署名。现在我们的束流时间供不应求,2021年春天申请用户的数目是2020年春天的两倍,所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批准了在“十四五”期间,进行散裂中子源的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将增建11台谱仪,这样就覆盖了用户的各个领域,同时把束流的功率,从现在的100千瓦提高到500千瓦,总投资30亿元。由于大科学装置的社会影响和辐射效应,现在国内兴建大科学装置的热情迅速提高,但是盲目上马、低水平重复,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国家现在大科学装置的数量和种类,和发达国家已经比较相近了,但是我们装置的实验终端,它的数量和水平、研究工作的水平、科学产出,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我们最紧迫的不是说各个省市动员大家都去上同步辐射、上散裂中子源,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我们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我们有限的队伍,把我们的大科学装置建好,真正让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继续坚持国家统一规划和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原则,坚持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需求和用户需求为导向,这是保证我们国家大科学装置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关键。来源:学习时报、中国科学家更多阅读坚持新城与产业齐飞,松山湖勇当“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排头兵松山湖水平
2022年1月7日
其他

钟南山首颁“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10人获此殊荣!

1月6日,“致敬战疫的青春”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在广州举行,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王琳、王吉光、王守巨、王祥喜、吕奔、关伟杰、苏士成、吴南、林浩添、韩大力10位来自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致敬战疫的青春”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主题分享会现场主题分享会由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主办。随着首届获奖者名单出炉,第二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评选工作也正式启动。据主办方介绍,“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和钟南山院士授权设立,旨在鼓励广大青年学习钟南山院士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投身创新实践,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发展。该奖每年面向全国青年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展开评选,每次评选不超过10人,从而鼓励医学及生命科学领域发现发明、理论创新,促进先进临床、医疗理论技术成果转化。2020年8月28日,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奖项发布后,首届评审工作随即启动。团中央先后成立由钟南山等11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评审办公室,高效推进人员选荐及评审等事务。其间,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各省级青科协、国家卫健委等55个单位推荐了100名候选人,经初审确定20名候选人进入全国终评。终评候选人进行了线上线下逐一陈述答辩,评审委员会从技术创新、技术指标、技术难度、推广应用价值、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评议,在严格评分及投票程序后最终评选出10位获奖者。都有哪些创新青年获奖?一起来认识吧!王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检验系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方向:再生医学及创伤修复、检验医学十年前,王琳创立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首次发现丝胶的创伤修复价值,开创未来医学新策略,迈入国际前沿。疫情期间,她临危受命,冲锋在前,奋战于风暴中心,核酸检测量居湖北第一,与病毒“零”距离,出色完成支援任务。王吉光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方向:计算生物学与医学信息学王吉光践行科学精神,在计算生物学与医学信息学领域钻研不懈,筑建公共卫生防疫“健康墙”,攻克医学难题,创造生的奇迹。从计算基因组实验室到亚洲人群脑胶质瘤数据联盟,他首次定义海绵状血管瘤的分子分型,成为患者的“吉”祥之“光”,高举生命希望之火。王守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领域/方向:肿瘤分子影像学王守巨打开治疗肿瘤的最佳时间窗,栽种下影像学发展的点点青苗。从“实验室小白”到“影像学领航员”,他历经八年攻关,破乳腺癌诊断难题,成为“守”住万千女性生命健康的“巨”人,也是护娇艳玫瑰魅力绽放的使者。王祥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领域/方向:病毒结构学/结构疫苗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祥喜闻令即动,第一个公布世界首个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他带领科研团队,参与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研发,疫苗已在国内附条件上市并出口多个国家。吕奔中南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湘雅医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方向:脓毒症与重症凝血病吕奔是脓毒症的“克星”,他把青春深埋实验室,把患者热切地捧在心头。他从事危重症与血液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一线工作,在脓毒症与重症凝血病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多次被邀请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主旨或特邀报告,在世界医学山巅再添中国力量。关伟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领域/方向:气道炎症性疾病的诊治关伟杰提出支气管扩张临床分型新理念,为患者畅通生命绿道。疫情当前,他明确感染早期炎症特征,为抗疫打造科学基点。他发布百余篇SCI,主导多项重大课题。他是医者,更是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苏士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生物治疗中心主任、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中山医免疫教研室副主任研究领域/方向:肿瘤免疫苏士成是肿瘤免疫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完成国际首个乳腺癌硅胶重建加局部免疫治疗临床试验,为患者保美丽更保健康。他在而立之年博导冠身,不仅传道授业,更努力成为育人的“大先生”。他辗转于手术室到实验室,发现免疫治疗新策略,构建高效的线粒体RNA导入系统,对患者春风化雨,对学生关怀备至,对学术努力求索。吴南中国医学科学院脊柱畸形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青年工作部部长研究领域/方向:骨科学、医学遗传学、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吴南首次揭示CS最重要的遗传致病因素,提出了首个CS的分子分型,在国内开设首个骨骼畸形遗传门诊。一个又一个“首次”,是他励志攀登医疗科研高峰的“功勋章”,也是他仁术医德的铮铮铁证。林浩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副院长)研究领域/方向:眼科学、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林浩添深耕眼科近二十载,构建全球首个人工智能白内障诊疗云平台,在广州开启全球首个眼科人工智能机器人门诊,牵头完成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多中心临床试验。他是眼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双料”博导,发布100余篇SCI,拥有30余项专利著作权,用“AI”诊疗为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点亮灯塔。韩大力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2022年1月6日
其他

广东省科协关于开展2022年度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引导、支持探索创新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推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管理办法》,省科协组织实施2022年度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以下简称“培育计划”)申报相关工作,具体通知如下:一、项目情况本项目由个人申请,经由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省级学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荐申报。对获选项目按照事前资助方式给予一定科研经费支持。项目实施期限为2022年1月-12月。二、申报要求(一)申报人应具备的条件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政治过硬、学风优良、遵纪守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面向”,践行科学家精神,遵守科学道德规范;2.35周岁以下(1986年
2022年1月4日
其他

广东这12人获2021年“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

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全省专家人才锐意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创造,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张忠德、高文等2人“南粤突出贡献奖”,授予尹烨等10人“南粤创新奖”。具体名单如下:一、2021年“南粤突出贡献奖”获奖名单(2名)1.张忠德,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2.高文,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二、2021年“南粤创新奖”获奖名单(10名)1.尹烨,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2.刘超,广州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3.苏权科,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4.杨春宝,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5.杨登辉,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高级技师;6.张培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7.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研究员;8.姚璇秋,广东潮剧院国家一级演员;9.骆抗先,南方医院主任医师;10.Miguel
2021年11月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致敬!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成守珍载誉归来

9月3日下午,赴京参加中国红十字会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返回广州,中山一院相关领导、同事们到机场迎接。
2021年9月4日
其他

今夕最相思,此生最相守|黄旭华院士与李世英女士的神仙爱情

在夫人李世英的支持下,黄旭华心无旁骛,数年如一日地进行科研,最终从零到一研制出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1994年,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年初,他还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团聚之后,黄旭华的家开始有了周末家庭晚会,他为妻子和孩子表演手提琴、口琴,用特别的方式诠释对妻子和孩子的爱。在老科学家们恋爱的时代,很多情侣都没有宏大的婚礼、昂贵的钻戒,甚至会面临如黄旭华、李世英一般的境遇——因为国奉献而长期分别,无法保持联系,但他们依然携手跨过了银婚、金婚甚至钻石婚。在相爱的过程中,分别在所难免,距离也不可能永远都在咫尺之间,衡量一份爱情也不是靠物质和金钱的多少。红颜易觅,知己难求,相爱易,相守难。黄旭华院士与李世英女士从相爱、相知,到相望、相守的爱情经历让我们感受到矢志不渝的真爱,更让我们体会到为国家牺牲小我,为大家牺牲小家的无私大爱。真挚的爱情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和共同付出。祝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相关链接:1.他人间蒸发三十年,62岁时亲自下潜300米指挥试验2.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绽放七朵金花,集成谋创新
2021年8月14日
其他

钟南山、宋尔卫、瞿金平……榜上有名!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正式颁发

5月20日上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突出贡献奖1人;自然科学奖23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12项);技术发明奖1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奖142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108项);科技合作奖3人;合计180项(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往下滑动浏览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来源:南方+客户端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广东的骄傲!中山一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获“南丁格尔奖章”

5月12日,全球护理界最受瞩目的奖项、2021年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奖者名单公布,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荣获“南丁格尔奖章”。“很多感慨,一下说不出来。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感恩。”5月12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的护士节庆祝大会上,成守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提到此次获奖,成守珍红了眼眶,“这个奖,归功于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年轻护士,成守珍也亲切寄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坚持和秉承南丁格尔的精神,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做出我们护理人应该做的事情。”成守珍参加中山一院庆祝护士节大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网站发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提灯“逆行”,白衣丹心2020年11月4日,中山大学梁銶琚堂。在这里举行的中山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忍不住眼角湿润。成守珍在授课病毒突袭,这是一场听不到炮火却听得见冲锋的顽强阻击战。“打仗了,战士肯定要上前线!”听从心头的召唤,58岁的成守珍义无反顾。2020年2月7日,武汉疫情危急时刻,她带领131名医疗队员奔赴武汉,收治最危重的患者,奋战了整整61天;2020年5月3日,刚结束休整的她又主动请战,作为中国援塞医疗专家组中唯一的护士出征塞尔维亚。援鄂援外抗疫101天,成守珍眼角增添了皱纹,一头青丝全变白发。但心中“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信念越发坚定。她仍在时刻准备着,随时奔赴人民最需要她的地方。救人“急先锋”2020年2月7日,当飞机缓缓降落武汉天河机场,已是暮色苍茫。熟悉的繁华城市此刻寂静无声,只剩“武汉必胜”的霓虹灯标语不停闪烁。“救人救急救命!”这天,中山一院131名医疗队员乘坐当天唯一飞武汉的航班,紧急赶赴武汉支援,成守珍是其中为数不多的“60后”。成守珍(左二)在教学查房她三次请缨后终于如愿成行。2020年1月24日,医院派遣第一支医疗队驰援武汉时,成守珍就在护士名单中添上了自己的名字。考虑她的年龄和身体条件,医院决定“让年轻人先上”。大年初二,国家二次抽调医疗队员奔赴武汉,她再次报名仍未获批。元宵节前,医院再次接到派遣医疗队的紧急通知。她第三次请战:“我带的姑娘、小伙们在最危险的前方奋战,我怎能不一起并肩战斗?”同事们毫不意外她的选择——危难之际,“冲在最前”是成守珍的本色。从业39年,成守珍一次又一次出征,奔向最需要她的地方。灾难的应急救援中,她冲在一线——2003年“SARS”突袭,成守珍坚守在临床护理前线;2008年汶川地震,成守珍在后方全力组织地震重症伤员救治;2014年昆明发生暴恐事件,她作为国家重症护理专家组组长立即支援昆明……对口医疗帮扶中,有她的身影——她多次参加国家医疗队和院士专家团队,赴西藏、新疆、贵州等老少边穷地区帮扶支援。2014年,在大雨泥泞的藏区山路上,她摔倒腰椎骨折,躺进了ICU。当时,邻床的一名藏族女孩病情危急,成守珍忍着伤痛,指导当地医护为她开展西藏山南地区首例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8个小时里,成守珍一直没合眼,直到女孩转危为安。2020年4月7日,在武汉战斗到最后的这支“特战队”终于凯旋。到机场迎接的同事们看到成守珍瞬间泪目:去时她满头青丝,归来已全白头。成守珍带领护士们查房武汉归来的行李箱还未收拾,成守珍转身又拎着它飞往深陷新冠疫情的欧洲小国塞尔维亚。作为中国援塞医疗专家组里唯一的护理专家,她在塞尔维亚战斗了40天。2020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也是现代护理学科创始人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这一天,成守珍在塞国疫情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尼什度过,从早到晚开展疫情防控巡查。路途遥远颠簸,颈椎腰椎疼痛,她只能在军车上躺一躺,一下车又立即精神抖擞投入工作。年纪大了,为什么还总是冲在前面?“关键时刻退在后面,不是做人应有的担当。”她语气温柔却铿锵。团队“主心骨”“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见过护士的眼睛。”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护士是主力军。成守珍带领的这支131人的医疗队,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聘任18位院士组建最强“智囊团”!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

4月22日,以“自主创新育动能,园城蝶变开新局”为主题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在东莞举行。活动期间,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奠基,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18位著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科学城顾问,8家科技企业牵手中科院系统,推动一批高新技术转化落地……以全面启动活动为起点,松山湖科学城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将在更高起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副省长王曦,赵忠贤、陈和生、王恩哥、陈新滋、何镜堂、李国杰、田刚、孟建民、俞大鹏、汪卫华、方忠等20多位院士,省直有关部门领导,东莞市四套班子领导等出席本次活动,东莞市直有关部门、镇街(园区)主要负责人,行业专家、企业代表、新型研发机构代表等参加活动。超千亿投资擘画未来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也是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成为承载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
2021年4月22日
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苏权科: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助力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建设交通强国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南方财经全媒体推出两会系列报道,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客访谈,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全国两会上有哪些公众关切的热点?代表委员在经济领域的议案提案有哪些主题?《南财对话》两会特刊《两会·会客厅》生动呈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精彩观点。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跨行政区域、跨行业主体、跨交通方式的多元交通出行需求凸显,湾区交通发展已经到了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着力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相关研究显示,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每提升1%,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为0.12%。南方财经全媒体对话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苏委员建议,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一体化,实现湾区城市群的设施融通、创新融合、开放融入,助力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建设交通强国。南方财经:苏委员您好,您是桥梁专家,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总工程师,想请您和我们介绍一下港珠澳大桥的建造技术水平。全国政协委员
2021年3月15日
其他

人才工作丨广州科研“后浪”养成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中国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数据也显示,项目负责人年龄正在不断年轻化,青年科学工作者后浪推前浪。中国博士的毕业年龄一般在28岁到30岁之间。青年科学家的科研生涯第一步最需要资源和平台支持。而35岁是科研路上一道槛,它决定着能否在高校拿到长聘教职、能否申请国家青年基金等重要人生节点。目前诸多人才政策将支持对象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广州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简称青托工程)却与众不同,该工程支持的是32岁以下的人才。在最近结项的2019广州“青托工程”中,入选工程的20名青年科技人才历经了两年的托举期,其中有11人次分别入选国家、省部、市级人才计划,8人晋升为副高级职称,1人晋升为正高级职称,4人走上了单位领导岗位,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一批年纪轻、资历浅、名气小却又才华横溢的好苗子获得“雪中送炭”般的帮助,逐渐成为一股股汹涌向前的科研后浪。挤出经费支持“后起之秀”科研并不是浪漫写意。中科院院士杨振宁曾指出,博士学位后的5到10年期间是科研工作者的困难时期。该时期要选择一个领域,并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能够“站住脚”的工作,这是一个挑战。“刚毕业的博士在科研生涯的初期,没资源,没经验,没途径获得帮助。”
2021年2月2日
其他

护理行者成守珍的“温度”与“深度”

她是三次请缨,逆行武汉的“60后”护理部主任,她是带领团队从“死神”手里抢人的战士,她是奔赴塞尔维亚的中国抗疫专家……让我们一起走进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的行者故事。面对2020年初的这场疫情,成守珍三次主动请缨参战,带领131名队员驰援武汉。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奋战61天,她感慨:“在前线满脑子想的都是救急救命救援”。冬去春来,成守珍和队友们共救治患者246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比例超过90%。回到广州那一天,成守珍满头青丝已发白如雪。△成守珍握着病人的手,给予安慰与心理支持。(受访者供图)休整一周,国外疫情告急,成守珍作为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之一,再次出发。回忆起在异国奔忙的日子,她说:“每天就是跑,少则几公里,远就是几百公里。”在塞尔维亚,专家组成员深入医院、福利院等疫情现场调研,悉数传授武汉抗疫经验。两国医护并肩奋斗82天后,塞尔维亚成为世界上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5.12护士节当天,专家组成员成守珍(左一)向尼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赠送有关新冠肺炎防疫与肺康复护理的资料。(受访者供图)回国后,成守珍依然忙碌,她穿梭在办公室、ICU查房等地,经常给护士授课。不时有人亲切地向她打招呼:“主任好,回来啦。”现在,她依旧高度关注疫情发展、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重视护理队伍建设……“护理不仅要有深度,而且要有温度”成守珍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勉励同仁。△成守珍(中)正在与ICU护士查房交流。(钱树友
2021年1月27日
其他

30年300多位科技工作者获奖!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启动评选

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有多牛?自1989年设立以来评出300多位获奖者。本月已正式启动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推荐评选工作,浏览完整内容和下载文件,请点击文章底部的“阅读原文”!广东省科协关于开展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地级以上市科协,省直各有关单位,各中央驻粤及省属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是1989年经省政府批准并以著名科学家丁颖院士名义设立的科技奖项,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著名科学家丁颖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优良品质,激励我省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教兴国伟大事业,表彰奖励为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人才,促进优秀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成长成才。根据《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实施细则》,省科协决定开展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过推荐评选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励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争先行动,推动形成创新型科技人才竞相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为我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奋力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二、推荐评选范围(一)省科协所属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推荐本学科领域的候选人。(二)各地级以上市科协负责推荐本市的候选人。(三)各中央驻粤及省属高校、医院、科研院所、企业推荐本单位的候选人。以上各推荐单位可以推荐2-3名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候选人。不接受其他渠道以及以个人名义进行的推荐。三、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推荐评选条件(一)在我省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含中央驻粤单位及香港、澳门在广东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年龄不超过60周岁(1961年1月1日以后出生)。(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推荐:1.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的、创新性的成就和作出突出贡献;2.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的、创造性的成果和作出突出贡献,并有显著应用成效;3.在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四、推荐工作要求(一)各推荐单位要严格执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实施细则》,精心组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拓宽选人渠道,严格推荐评选条件,保证质量,认真做好推荐候选人工作,指导候选人严格按照要求填写材料。(二)各推荐单位对被推荐人的材料在推荐单位及本人所在单位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方可上报。五、报送材料内容和要求(一)报送材料内容1.推荐单位材料(1)评审工作报告纸质件1份:内容包括推荐工作程序、推荐人选基本情况、评审情况、公示情况等;(2)《第十六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候选人信息汇总表》(附件6)纸质件1份;(3)光盘1张:内容包含推荐单位材料和被推荐人所有电子材料(WORD版、PDF版各1套),电子版材料要按被推荐人顺序和材料顺序排序,与纸质件相一致。2.被推荐人材料严格按照《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选办法实施细则》(附件2)第“九”条填报。光盘1张:内容包含被推荐人所有电子材料(WORD版、PDF版各1套),与纸质件相一致。另附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推荐表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候选人简表复印件各9份。以上相关表格可在广东省科协网站(http://gdsta.cn)下载,全部要求A4纸双面打印,不得改变表格页面格式。材料需完整报送,凡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二)报送材料方式和时间由推荐单位统一报送,不接受被推荐人本人报送材料。现场报送的,请于2021年3月15日前将相关材料报送至广东省科协组织联络部。快递邮寄的,请确保于2021年3月15日前寄达,逾期不候。(三)报送材料地点和联系方式1.现场报送材料部
2021年1月20日
其他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和《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按照中国科协2020年工作安排,根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管理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管理细则》)有关规定,现将第六届(2020-2022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本届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资助对象本届项目拟资助培养300-400名32岁(1988年6月30日以后出生)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下简称被托举人)。其中,中国科协通过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选拔资助200名,给予每人每年15万元资助;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按照《实施管理细则》相关要求,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选拔资助100-200名,资助金额不低于每人每年15万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入选者和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不作为资助对象。本届项目重点关注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方面潜心研究、守正创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开展学术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在国内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等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向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团队的青年成员倾斜。二、申报对象1.全国学会。曾获第五届青托项目立项的全国学会,申报名额原则上不超过第五届获得科协立项资助的名额;其他学会申报名额原则上不超过2个。2.学会联合体。曾获第五届青托项目立项的学会联合体,申报名额原则上不超过第五届获得科协立项资助的名额;其他联合体申报名额原则上不超过本联合体参与申报学会数量的2倍。三、申报方式1.注册。申报单位须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培养跟踪服务平台(网址:http://qingtuo.36ve.com)注册。注册时应先选择用户类别(全国学会用户、学会联合体用户等),使用项目联络人手机号码作为用户名,注册成功后即可登录账户进行项目申报。曾获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立项的单位,可使用已有管理员账户直接登录,进行网上申报。2.申报。申报单位在网上完成《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项目申报书》,样本见附件,以申报平台内版式为准)填写,并下载打印带有自动生成二维码的《项目申报书》,将《项目申报书》(一式2份)及其相关证明材料按要求签字盖章后,报送至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并在信封上注明“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字样。报送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18日17:00(邮寄以邮戳时间为准),申报平台同时关闭,逾期不予受理。四、步骤安排1.项目申报。各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根据本通知要求,严格按照《实施管理细则》中的申报条件自愿申报。鼓励各申报单位建立青年人才专门工作机构和青年人才储备库。2.项目评审。评审采取现场答辩、专家评议和无记名投票等方式组织。通过评审评选出拟定立项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分配方案。具体评审工作安排另行通知。3.项目公示。拟定立项单位名单及资助名额分配方案在中国科协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申报单位,经中国科协审议通过后,正式确定为立项单位,并给予相应的资助名额。4.人才选拔。立项单位严格按照《实施管理细则》及相关工作要求,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培养方案,按要求报送中国科协,签署年度《项目合同书》。5.组织实施。中国科协按规定拨付项目经费;立项单位按照《项目合同书》、项目实施方案和培养方案要求,开展被托举人培养工作,做好被托举人成长过程的跟踪记录,接受中国科协的监督指导。自筹资金的立项单位须按照中国科协总体要求和工作进度统一组织实施。6.验收和结项。中国科协对项目经费实际使用情况和被托举人培养工作进行年度检查,在项目结束前发布结项验收通知,组织开展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五、有关要求1.以学会联合体形式申报本届项目,须征得全体成员学会同意,并指定责任学会专门负责申报及组织实施等工作。凡以学会联合体形式参与申报的,联合体成员学会不能再以学会形式单独申报;同时加入多个学会联合体的学会,只能选择参与一个学会联合体的申报;联合体成员学会同时申请自筹资金资助的,由所在学会联合体统一申报。2.科协立项资助与自筹资金资助同等管理。统一开放申报、统一专家评审、统一选拔标准、统一经费管理、统一托举支持。通过自筹资金资助被托举人的申报学会,须面向本学科领域开放申报,不得将自筹资金来源与资助名额、人选直接挂钩,不得限定自筹资金的资助方向;自筹资金必须由学会建立专账管理,从学会帐户拨出或通过学会专账报销;鼓励学会合法合规募集社会资金,促进资助资金来源多元化、资助对象开放化、管理基金化、使用规范化。3.特殊科技领域和创新争先奖获奖团队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申报工作另行通知。六、联系方式1.业务咨询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学会管理处联系人:徐腾联系电话:010-685714352.材料接收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联系人:王子源联系电话:010-62165283报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综合业务楼西706邮编:100081电子信箱:kjrc@cast.org.cn3.申报系统技术支持联系人:朱晓晖联系电话:010-57010738附件:附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申报书(样本)中国科协办公厅2020年12月10日来源:中国科协网
2020年12月14日
其他

中科院签约共建松山湖科学城,新材料论坛释放科技新动向

立足松山湖,放眼大湾区过去一周松山湖都有哪些新鲜事?聚焦松山湖1.中科院与东莞签约共建松山湖科学城11月22日,广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广州召开省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会议。会上,《中国科学院
2020年12月2日
其他

瞿金平院士|扎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事业40余年 在“冷门”领域实现多个“世界首创”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芭茅山村的木匠之子瞿金平,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走进象牙塔,打开科研之门,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40多年来,轻工机械工程专家瞿金平和团队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与装备及其理论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颠覆了100多年来的传统加工原理,促使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和设备的一次次变革,最终“蝶变”。团队先后取得的多项国际首创的科技成果,让世人瞩目。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这位从乡村小路走来的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冷门”领域勇攀科学高峰,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创新突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瞿金平和他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世界。瞿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广东省高分子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兼任中国轻工机械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曾任两届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全国先进工作者。乡村木匠之子成长为荣誉满身的院士种植西红柿、培育白木耳、制造土肥皂、自制电话广播自动切换装置、装拆发电机……瞿金平从小就爱动脑爱探究,学习成绩优异、动手能力也很强的他在上大学前,就已是老家小有名气的科学达人。1973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他,亲手建起了村里的第一个小型火力发电站,结束了芭茅山乡点油灯的历史。1978年初,一封从广东化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发往湖北省黄冈地区黄梅县濯港人民公社芭茅大队党支部的录取通知书,改变了瞿金平的人生轨迹。原本想读电机电器或水电专业的他,看到录取通知书上的塑料机械及加工专业,没有丝毫犹豫。“既然有机会走出山村,国家需要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不用多想!”就这样,瘦小的瞿金平用一根扁担挑着一床铺盖和一只樟木箱第一次来到了广州,开始了如饥似渴的学习之旅。1981年,他顺利取得华南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想要有所建树、又有生活压力的他,边工作边读研究生,于1987年取得轻工机械硕士学位,从此踏上了这个领域的科研之路。“在科学方面,我不喜欢走前人走过的路,宁愿探索新的途径,不达目标,决不罢休。”头脑灵活的瞿金平,在看到传统的塑料加工设备体积大、结构复杂、能耗高、工作噪音大的情况后,就暗暗发誓另辟蹊径,从理论和技术上改变传统的设备。“这个领域在机械行业里算是冷门的方向了,但我却觉得研究起来很有意思,也就一直坚持了下来。”从那天开始,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技术及机械科学研究第一线,瞿金平呕心沥血数十年,多次获得国家与地方科技奖,多项科技成果为世界首创。他本人,也在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那一开始由卫生间改成的实验室,如今也已发展成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多项世界首创科技成果颠覆过往作为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无处不在,最常见的是塑料、涂料、橡胶,在国民经济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到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小到家电汽车、生活用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然而,塑料加工行业单位产值能耗高、石油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开展高分子材料绿色加工成型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对提升我国塑料加工行业技术水平及其相关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几十年来,瞿金平始终围绕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展研究,三获国家科技奖。上世纪90年代瞿金平在国际上率先将振动力场引入高分子加工成型的全过程,使高分子材料加工能耗降低,设备体积重量也减少,制品质量提高,同时对物料的适应性也拓宽了。在后续研究中,瞿金平又发现,振动力场引入使高分子材料塑化加工过程中拉伸形变作用增强,强化了传质传热效果。那么,如果进一步加强拉伸流变的作用,是否可以大大拓宽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工艺窗口,让加工不了的高分子材料变成能加工的“好料”呢?瞿金平决定深入研究下去。这项国际首创的成果彻底颠覆了传统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与传统技术比较,加工热机械历程缩短50%以上、能耗降低30%左右,对物料适应性广,加工制品的性能大幅提高,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技术成果获得了2014年中国专利金奖、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度,瞿金平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但瞿金平仍不满足,他又带领团队开展与拉伸流变塑化加工原理与技术相匹配的一系列制品短流程成型制造技术创新研究。“例如用动态分配多层薄膜吹塑技术开发成功高性能薄膜系列产品,其中,新型高强度可全回收农用地膜已在新疆等地的种植业推广应用,对防止农田残膜污染和地膜回收高值化利用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瞿金平最想做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将研究成果造福于社会,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成为持续不断地向行业、企业提供最新技术和产品的集散地和辐射源。这,是多年来瞿金平科研之路的特有“模式”。
2020年11月11日
其他

谢先德院士丨寻矿识矿爱矿人

冯海波推荐阅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勇攀气象学之巅,情牵故乡的云父子师徒皆院士,两代人接力打造水产种业“硅谷”罗锡文院士|
2020年11月1日
其他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广东这几位获奖

10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在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发表视频讲话,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为获奖者颁奖。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袁文平,暨南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高昊获得本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是由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长期以来,该奖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摇篮,许多获奖者成长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据统计,在历届近1500名获奖者中,有17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获奖者走上了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党政部门、国际组织等重要领导岗位,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一睹广东地区获奖者的风采↓↓↓袁文平,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担任SCI刊物Ecological
2020年10月19日
其他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勇攀气象学之巅,情牵故乡的云

2020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曾庆存院士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6月的广东,风云常是变幻,烈日和风雨交替无常。85岁的曾庆存躬身一线,带着他的院士学生,在广东沿海做了一趟为期半个多月的科学考察。这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一身简朴打扮,开口就是阳江口音的普通话,光看外表,很难将他跟享誉全球的气象学界名家、“诗人院士”等身份联系起来。他黑色公文包不离身,想到什么就从包里拿出本子,记下问题,有时候一写就是小半个小时,完全沉浸其中,吃饭都顾不上。就是凭着这样一股钻研劲儿,曾庆存26岁就从理论上破解了“地转适应过程”的本质,首创“半隐式差分法”数值求解大气动力学原始方程组,应用到天气预报业务中去,后来又为其进一步发展研究了数理基础问题,为“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的数值预报作出杰出贡献;4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81岁被授予国际气象组织奖,这是一年只颁给一人的世界气象组织的最高气象学奖;85岁获颁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半个多世纪前从竹林蕉叶下成长起来的阳江少年,今已是登峰国际气象学之巅的学者。而他正对故乡的“风云”展开更为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在广东这片故土再谱辉煌。竹林蕉叶下专心苦读1935年,曾庆存生于阳江一个“家贫如洗,拍壁无尘”的贫苦农民家庭,少时“长于竹林蕉叶之下”,操劳农业耕作,对“靠天吃饭”有着很深的体会。阳江位于南海之滨,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常有台风正面登陆。曾庆存对此印象深刻,每逢台风登陆,不仅耕作受到影响,家里也是屋漏千行。11岁那年,一天台风过境,风雨交加,一家人困在屋里。读书不多的曾父,提出一句“久雨疑天漏”,让曾庆存与哥哥曾庆丰对对子。父子兄弟一边聊天一边推敲,联句得诗一首:“久雨疑天漏,长风似宇空。丹心开日月,风雨不愁穷。”回想起这段童年往事,曾庆存全然不记屋漏之苦,但念父亲之用心。“如果没有父亲的熏陶和启蒙,我和哥哥不会走上读书这条路。”曾庆存说,父亲曾明耀虽为一介农夫,只读过三年私塾,但对知识一直向往,逢年节就帮村民写对联,常带着兄弟俩吟诗作对,用柴枝在地上练习“写大字”。一次偶然的机会,曾明耀在挑肥途中遇见当地小学的校长,校长见他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儒雅之气,就问:“家里孩子多大了?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当时曾家穷得吃不饱饭。尽管如此,曾明耀还是咬着牙把适龄的曾庆丰送进这所新式学堂,也就是现在的阳江市江城一小。曾庆存当时才6岁,跟着哥哥以旁听生的身份开始自学生生涯。从那时起,两个农家少年打着赤脚、衣衫褴褛,每日往返于田间和学堂。“当时点灯没有油,父亲就用泡水几个月后晒干的竹条,点燃作灯。父亲就这么举着灯,看着我们兄弟写完作业才睡觉。”讲到这里,老人眼泛泪光。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曾家兄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曾庆存成为老师笔下“少年老成、天资聪颖”的孩子。而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的1946年,小学没毕业,他和哥哥曾庆丰参加百里挑一的“跳考”,直接进入中学读书,并在1952年考取北京大学物理系,由此展开了自己的科学生涯。2012年12月,曾庆存院士回母校阳江市第一中学讲学,受到学子的热烈欢迎应祖国需要勇攀“珠峰”曾庆存有过“原子梦”,本想读物理学,后来服从国家分配,学气象学。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国急需气象科学人才,“我一个贫家子弟,饭都吃不饱,国家培养我读书,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把什么做好。”曾庆存说。1956年,曾庆存大学毕业之际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我决心把一切献给党、献给祖国和人民”。1957年底,曾庆存作为公派留学生到苏联深造,师从气象大师基别尔。基别尔很欣赏这个勤奋的中国学生,把当时国际气象学未解的难题交给他:应用斜压流体力学原始方程做天气预测。这道难题有多难?通俗地说,这样的原始方程组包含许多大气物理变量,又涉及运动过程,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无异于一座横亘的高山。同学们担心,“这会让曾庆存毕不了业的”。“愚公有志垅山移”。曾庆存没有因此却步,而是冥思苦想,反复推演,历经三载求索,首创求解大气运动原始方程组的“半隐式差分法”。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立即应用这一研究成果,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60%以上,这也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那一年,曾庆存26岁,国际上赞誉纷至沓来,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国家需要我回去搞建设!”回国时,他写下一首《自励》诗:“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珠峰的北坡比南坡险峻,且北边是中国领土,曾庆存以诗明志,在科研上要不畏艰险,走出“中国道路”。回国后,曾庆存被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气象研究室。搞科研是一个冷板凳事业,曾庆存却乐在其中。他常常在几平方米的宿舍里,一推公式就不分昼夜,顾不上吃饭、睡觉。那会儿,他有句话,“脑袋是尖的,屁股是方的,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1970年,曾庆存服从国家需要,被紧急调任为卫星气象总体组的技术负责人;1974年出版《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一书,提出求解“遥感方程”的“反演算法”,今已成为世界各主要气象卫星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主要算法;上世纪80年代,他成为院士,挑起中科院大气所所长的大梁。在科研经费困窘的情况下,曾庆存想方设法筹集经费,为大气研究引进一台国际先进的计算机……“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是推动我深入研究的强大动力。”曾庆存入党六十余载,初心不变,满腔热血,推动中国气象史上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2020年9月21日
其他

牵手华为十五载,松山湖发生了哪些变化?

2020华为开发者大会现场9月12日,一年一度的华为开发者大会在东莞松山湖落幕。尽管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员不能来到现场,但这场科技盛会仍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和此次大会一同“爆火”的,还有举办地——东莞松山湖。虽然名为“湖”,但并非是一个湖,也不仅是一处科创基地,她更是一座城——
2020年9月15日
其他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中国有“南山”,白髭殊未妨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已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获颁“共和国勋章”。这枚以“共和国”名义颁发、代表着最高荣誉的奖章,钟南山受之无愧。他是“士之德才盖一国”的国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作为国家医疗与防控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与其他几位院士专家赶赴武汉,与前期派驻前方的工作组共同研判疫情形势,为中央提出决策参考。1月20日,他代表专家组发出新冠肺炎“人传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警示。他在疫情不同时期的发声,对疫情防控的指导、疫情走向的研判,成为国人心中的“风向标”和“定海神针”。在面对境外少数政客和媒体别有用心地抛出所谓“瞒报论”时,他霸气回应“我们不需要向他们解释,我们用事实说话!”在央视“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他掷地有声:“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权威专家。他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功绩卓著。疫情期间,他敢医敢言,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9月3日,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共同主席在成员国吹风会上宣布了专家组成员名单,钟南山入选,他在耄耋之年又被赋予新的身份。他是持枪在前、冲锋陷阵的战士。在非典疫情期间,他就不顾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工作,彼时已67岁的他曾连续38小时未合眼,因过度疲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今年1月18日,他成为最早的逆行者,从广州赶赴武汉。因为春运期间票已售罄,他被安排在餐车里。那张他仰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尽显疲态的照片,至今仍让人见之泪目。他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他在网上教人如何正确摘口罩的演示视频,被网友评价为既“专”又“萌”;因老伴李少芬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女篮国手,同样爱好运动的他自称是“篮球女婿”。在他担任疫情防控指导的CBA赛场,他成为“追星族”,对中国篮球名将如数家珍;他在谈到与他同龄妻子时的羞涩和腼腆,让网友直呼:“吃到最甜的‘狗粮’”……他为国为民的使命感,他的职业精神、专业能力、医者仁心,以及生活中的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让“偶像”“男神”的称谓不再受职业和年龄的限制——“追星当追钟南山”成为全民共识。在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中国速度”建造时,网民将他与之相提并论,称“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镇毒”;疫情初期,一首“不动谣”在网上广为流传,其最后一句“钟南山让动才能动”,于诙谐中传递出民众对他的依赖与信任。钟南山哭了、钟南山笑了、钟南山的“萌”、钟南山的“羞涩”……他的每个微表情都成为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和各社交媒体的热搜“爆款”。3月,他被个别居心不良者攻击,引发全网愤怒。“您守护国人,我们守护您”……民众隔空声援,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他的尊重与爱戴。在央视“开学第一课”的讲台上,他还介绍了他名字的由来。1936年10月,他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有座钟山,所以父亲给他起名“钟南山”,“希望我像大山一样历经风雨依然屹立”。如今,中国有“南山”,白髭殊未妨。来源:中国新闻网推荐阅读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
2020年9月9日
其他

开学第一课丨钟南山: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

9月1日20点,2020年《开学第一课》开讲啦!北京课堂武汉课堂今年《开学第一课》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传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邀请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以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张文宏、吴尊友、毛青等,共同讲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同时,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还将讲述北斗卫星在抗疫中的运用,展现科学的力量。微博上,有很多网友晒出了收看《开学第一课》的照片——“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开学第一课》上钟南山这句话振聋发聩“什么是最大的人权?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习近平主席讲,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首先,命最重要。”这几段振聋发聩的话,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在今年《开学第一课》上的演讲。
2020年9月2日
其他

​钟南山:青年科技奖特别要奖励有潜力的年轻人

8月28日,“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基金”设立发布仪式在广州举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汪鸿雁,广东省政府副省长李红军出席活动。据悉,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和钟南山院士授权,在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设立“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在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设立“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基金”。发布仪式由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团广东省委主办,国家卫健委等有关部门同志、支持单位代表及全国青联委员、中青科协会员代表、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150余人参加。“我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的未来,我非常高兴”“去支持武汉全国的医务人员,总共4万多个医务人员,60%都是‘90后’和‘00’后,都是年轻人。”现场,钟南山表示,“有的人才二十几岁,却贡献出他的生命,我看到了我们中国年轻人的未来,我非常高兴。”钟南山认为,这一次的青年科技创新奖很重要,除了发现发明,还要更加重视如何进行转化。“我们知道中国青年科技奖这一次重点是生命科学和医学方面的,我们知道培养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公共卫生工作者,一个科技工作者,周期比较长。”钟南山认为,“我觉得青年科技奖是特别奖励他已经有苗头了,而且这个年轻人很有潜力。”“所以我并不是说十分热衷于一定要青年在最高水平的杂志发表一篇文章就得奖了。这个当然需要,但是不是主要。我希望能够在青年科技工作奖里头,能够把握这一条我的想法。”
2020年9月1日
其他

麦康森、林浩然、朱作言、刘少军四大院士站台,水产种业有大事发生

水产种业界有大事发生!刘少军院士、诚一将在南沙打造国际一流的种业创新基地。8月28日,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广州南沙水产种业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暨水产种业南沙峰会在广州南沙隆重举办。此次活动由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诚一)主办,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南沙研究院、南海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广州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公司、南沙区渔业协会协办,并邀请多位领导、院士和知名专家出席此次活动。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广州南沙水产种业创新中心揭牌仪式暨水产种业南沙峰会现场前排嘉宾刘少军院士科研团队、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及广州市南沙区政府的三者结合,使广州南沙开展相关的研究及推广工作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刘少军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将对良种的选育和良好的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完善现代水产育种技术体系,保障优质蛋白持续高效供给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州水产种业创新中心将建设成以鱼类种质保存、种质创新、种苗繁育和供给为核心的水产种业创新基地;引进国内外院士团队和国际高端技术人才,打造中国一流的高级人才汇聚基地;收集保存草鱼、鲫鱼、黄鳍鲷等鱼类优质种源,培育具有高效、优质、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突破性新品种,打造中国一流的育种技术高地;构建繁育推一体化的产业服务模式,建立大规格优质苗种的工业化培育和推广养殖技术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种业服务中心。8月28日上午,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广州南沙水产种业创新中心在诚一水产养殖基地隆重举行揭牌仪式。揭牌仪式广州南沙区委副书记徐永致辞“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水产种业创新中心的落地将进一步推进南沙水产种业和渔业产业园的高水平建设,为南沙高质量全面发展带来更多的人才与机遇。南沙区委政府将全力做好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水产种业创新中心的服务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转化和推广,让科技创新成为南沙水产种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南沙现代农业的发展。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阳会军致辞诚一历经18年发展,从一家专业从事预混料研发和生产的科技服务型企业,成长为预混料技术、水产养殖配合发展,并在智能渔业等领域快速发展的综合型现代水产集团。但诚一在规模化养殖进程中也深受优质种苗短缺的困扰。深感良种对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现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设在诚一,站在新的起点上,诚一将不忘初心、着力做好种业科技创新服务工作,培育和推广市场所需的优良健康品种,不断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水产品,为推动中国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产业技术的提升和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峣致辞此次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水产种业创新中心在广州南沙揭牌是种业领域的盛事。刘少军院士攻克了种间生殖隔离的难关,探索出鱼类远缘杂交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为推动科技兴农、产业兴旺发挥了重要作用。诚一是当今为数不多的大型现代化水产养殖企业,开创了规模化、智慧渔业的新模式,诚一不断开发养殖的新模式、新设备,同时打造出“诚一鲜鲩”优质水产品品牌,为渔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作站和诚一的携手合作,一定能有所作为,引领我国水产种业技术提升和推动现代化进程。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江开勇致辞刘少军院士工作站的成立是水产种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幸事、好事。我国推进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更是离不开水产种业的创新。诚一多年来深耕水产养殖业、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在业界享有名誉。刘少军院士在这里设立工作站、成立水产种业创新中心一定能达到双赢和多赢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致辞在广州市和南沙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少军院士和诚一的结合,是一次水产种业、科研和产业的强强联合,更是一次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现代化养殖模式的完整结合。将带来的是种业研究结果更完善、应用型更强、技术研发更充分、整体种业体系更完备,将成为中国一流的水产种业高级人才的汇聚地、一流的种业技术高地、一流的现代种业服务中心、一流的水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该产学研体系的建立,使水产种业技术研发具备更好的科研平台,将更有效更快速的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推动南沙水产种业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致辞将工作站设在广州南沙,是因为南沙的气候、人才、交通和经济等多种优势。在育种上,总体来说种的数量偏少,优良品种还有很多性状(如长速、抗病能力、肉质、外形等)都需要通过遗传育种的方法来进行靶向,虽说我国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研究。养殖更是如此,因为大江大河禁捕,池塘养殖成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但目前缺乏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工作站需要起到示范工程的作用,推广好的养殖模式,确保今后大家“吃好鱼”。加上广州市和南沙区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渔业,诚一阳会军博士领导的团队也非常实在,只要把规划做好,大家齐心协力,良种良养,一定能达到目标。广州市市委副书记罗冀京宣布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广州南沙水产种业创新中心成立当日下午,水产种业南沙峰会在广州南沙越秀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分别做了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致辞刘少军院士是杰出的鱼类遗传育种专家,诚一水产养殖公司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技术,从饲料到养殖再到智慧渔业的探索,引领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两者的结合是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强强联合,为完善我国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优质蛋白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刘少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水产种业创新中心的建立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人才队伍、提升自主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水产种业南沙峰会前排嘉宾现场报告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中国工程院刘少军院士和多位知名专家分享了报告。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中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四十年》中国工程院刘少军院士:《鱼类远缘杂交研究及应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胡炜研究员:《鱼类生殖调控与生殖操作育种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汪亚平研究员《草鱼基因组SNP位点短序列探针发掘》青岛农业大学聂品教授《鱼类IFN-gamma调节MHCII表达的机制》中国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白俊杰研究员《草鱼生长现状的遗传改良》华中农业大学樊启学教授:《品质创新促进黄颡鱼产业升级》中山大学张勇教授:《性别控制技术在鱼类良种繁育中的应用》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张殿昌教授《鲷科鱼类种质资源评价与保护利用》精彩花絮来源:“水产前沿”公众号(吴宁静、叶丰齐)推荐阅读父子师徒皆院士,两代人接力打造水产种业“硅谷”国士渔匠林浩然:养一辈子鱼,让国人不缺鱼吃罗锡文院士|
2020年8月31日
其他

父子师徒皆院士,两代人接力打造水产种业“硅谷”

一对“父子院士”,一个让中国人盘子里多条鱼,一个则是让中国人“吃上好鱼,吃上放心鱼”。“改革开放初期,如果在大街上提着一条鱼走,会非常引人注目。”很难想象,作为当今世界第一水产大国,几十年前中国人却面临“吃鱼难”的窘境。得益于刘筠和林浩然两位科学家带来的技术突破,解决了淡水鱼类养殖的苗种问题,直接带动了我国养殖鱼类的产量,“四大家鱼”成为餐桌常客,中国人自此告别“吃鱼难”。1997年,这两位科学家有了“交集”。当时已贵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筠,让儿子刘少军南下广州,到中山大学师从林浩然(1997年11月,被批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刘少军顺利获得中山大学博士学位。左:林浩然
2020年8月28日
其他

国士渔匠林浩然:养一辈子鱼,让国人不缺鱼吃

“从广东到浙江1000多英里的海岸线上,你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海面上漂着养殖网箱。想象一下,每个网箱养几千条鱼或螃蟹,加在一起是多大的规模。中国农民不只海水养殖,任何开阔的水域,水库、河流、湖泊都能养水产品。”这是去年剑桥大学博士Janus
2020年8月27日
其他

“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暨东莞院士创新成果展”开幕

8月22日,“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暨东莞院士创新成果展”开幕式在松山湖图书馆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畅谈人生体会,寄语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开幕式现场院士现场分享体会与感悟当天,李国杰在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的组成和展览概况后,还分享了自己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体会与感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致辞谈到为人处世,李国杰认为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个人的价值必须要融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去,“我们国家现在有这么好的形势,可以让大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非常的来之不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现在的机会”。谈到做科研,李国杰分享道:“自信心是取得重大科学成果的前提,拼搏精神是取得成功的持续动力。不要光学知识,要培养发现问题的本事,做研究一定要问研究的动机是什么,具体想解决什么问题,弄明白这些再做研究,才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李国杰寄语广大青年科技人才:“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现场,李国杰仔细观看展览中每位院士的展示内容,随后参观松山湖图书馆“松湖拾光”展示区、青少年借阅区、绘本馆、玩具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文字图书馆等区域。“人类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钻研和付出,科学家更应该成为我们崇拜的明星。”东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够激励大家回归初心、扎实工作、潜心科研,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智慧传承,引领时代进步。此次新增“东莞院士创新成果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自1955年院士制度建立以来,共有143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了更好地展示院士们的风采,弘扬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自2017年开始组织“科学人生·百年”系列宣传活动,宣传展示百年诞辰的院士们的生平剪影,已连续举办多年。继去年首次引入中科院“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后,松山湖图书馆在今年恰逢新装开馆一周年之际,再次将院士风采展引入松山湖,并与东莞院士创新成果展联合展出,共同营造园区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李国杰院士参观展览时回忆老院士本次在松山湖图书馆开幕的院士风采展通过院士语录、成就概览和个人照片向公众扼要展示1920年出生的27位院士的精彩人生,让大众走近院士、了解院士,并从他们的人生经历获得智慧和启迪。李国杰院士一行参观松山湖图书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东莞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东莞重大科技项目进展硕果累累,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在东莞市科协、松山湖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此次展览还增加了具有东莞区域特色的“东莞院士创新成果展”,展示在东莞科研、工作的院士及其相关研究、指导的项目,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展示院士在莞创新成果。松山湖宣传与社会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聚集,公共文化服务也蓬勃发展,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本次展览作为探索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崇尚科学、科技报国的决心。来源:东莞时间网、“院士莞家”公众号●更多阅读
2020年8月25日
其他

科技战疫 创新强国| 院士助力广州市科技活动周中小学专场系列活动!就等你参与

来源:广东科技报戳“阅读原文”了解活动更多详情
2020年8月22日
其他

2020年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场活动举行

8月2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科协、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广播电视局、省扶贫办、团省委、省妇联、省文联、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消防总队、省农科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河源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年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场活动,在河源市和平县举行。省、市、县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有关机构及学会负责同志,文化、科技、卫生领域的专家和科普志愿者,和平县的干部群众、学生等1500多人参加活动。
2020年8月22日
其他

罗锡文院士| 顶天立地,不忘初心,做农机智能化发展的践行者

8月4日至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不辞劳苦,马不停蹄,带领团队成员王在满、曾山、何杰等,联合农艺专家陈厚彬、唐湘如等先后到广东省茂名市、江门市、广州市黄埔区、汕尾市海丰县等地指导晚稻机插秧生产。罗锡文院士团队长期扎根基层,深入开展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推广和展示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致力于解决南方地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两大难题,为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质增效提供了强大支撑。罗锡文院士在广东省开平市作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从业人员减少、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将来“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日益突出。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核心问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是破解上述问题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技术依托。罗锡文院士在广州市黄埔区指导晚稻机插秧几十年来,罗锡文院士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中。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实现水稻“同步开沟起垄穴播”“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穴播”和“同步开沟起垄喷药/膜穴播”的三同步精量穴直播技术,首创了水稻成行成穴和垄畦栽培机械化种植新模式,能节水30%以上,节肥15%以上,与人工撒播相比,该技术帮助农民每亩增产10%以上、增收100元以上;与人工和机械插秧相比,每亩节约成本100元以上。罗锡文主持研制“无人机水稻长势遥感信息获取与精准施肥管理技术”,把成果运用到田间地头,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比传统施肥增产15.67%,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推动了农村产业由分散向集约化发展。罗锡文院士在汕尾市海丰县作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目前,罗锡文院士团队正在研发无人农场技术,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可以完全实现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转自
2020年8月20日
其他

全球青年人才研修计划深圳启航!快登船,与清华院士+“创业教父”乘风破浪~~~

李泽湘教授研修收获:一经入选,将免费参加此次研修班,并由郑泉水院士和李泽湘教授在入选者中,遴选出创始学生合伙人(Founding
2020年8月16日
其他

杜彦良院士: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科协年会专刊

杜彦良院士杜彦良,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型工程结构状态监测与安全控制专家。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领域智能监测与安全控制,率先将智能结构理论与方法融入铁道工程安全保障技术领域,提出了“监测-评估-预警-修复”一体化的状态监测与安全运维技术体系。新形势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命运,在世界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面对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各国人民勇敢前行,风雨同舟。在我国,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采取最全面最严格防控举措,带领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同时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大国的担当与责任。然而,随着各国为控制疫情而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整个世界陷入“封锁”“孤立”状态,此次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正对世界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下,面对未来西方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与管制升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以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为重点,以催生一批新兴战略技术产业为落脚点,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实现我国经济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科技自主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道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尽管在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存在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基础科学研究有待加强、企业创新内驱动力不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融合度不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够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精神培育引导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知识产权认定、分配等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市场化操作流程不明确。二是,科技研发资源分散,科技奖励制度落地难,前瞻性基础研究不足,引领性原创成果不足。三是,缺乏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成本高效益不显著,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等问题。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瓶颈。2新形势下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1)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与政策引导,加强民营、小微企业创新培育,形成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局面。新形势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战略需求,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为目标,突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战斗力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层面明确重点创新发展方向,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与管理体系,优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的社会大环境,细化国家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不断激发以国有企业为主力军、民营企业为生力军的科技创新活力;在对国有企业支持基础上,提升对民营、小微企业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地位,撤掉不合理制度约束,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注重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新闻媒体宣传与舆论导向,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打造工匠文化,树立团队、个人标杆,使全国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营造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2)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科技创新体系。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智力支撑作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共同打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机制,提高创新整体效能;加强关键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可控,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与管制,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和话语权;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优化基础学科结构和布局,以基础学科发展为内动力驱动前沿、交叉和新兴领域科技快速发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可控,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出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结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3)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国家级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扩大国际创新合作。面向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围绕科技强国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大对国家级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将相关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大科学试验装置研发计划,增加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完善项目评审、经费保障、成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尊重科学研究自然规律,为甘于坐“冷板凳”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扩大国际创新合作,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交流,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高端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4)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紧抓“新基建”发展契机,率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智能装备制造、新型能源开发。推动5G、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率先启动以川藏铁路、跨渤海湾通道、青藏高速公路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交通、水利、电力及市政综合管廊等重大工程建设;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需,积极推进基于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一体化的都市圈(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新老设施改造建设;积极推进基于自动化、智能化现代重大施工装备及高速磁浮、智能高铁、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的现代载运工具的自主研发;积极推进海上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发,打造一批国家重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打破国外对我国石化能源的控制,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来源:《科技导报》第14期
2020年8月15日
其他

黄璐琦院士 | 以标志性成果为突破口,引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高质量发展

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带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华敏、中药研究所制剂室主任李慧、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副主任王乐一行四人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以下简称广东分院)调研指导工作。黄璐琦充分肯定广东分院的工作进展和优势:一是科研绩效考核、学科建设、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等管理机制和创新意识值得推广学习;二是勇于接受和学习前沿技术,促进前沿技术和中医药的有机融合,如建立中医药行业内第一个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是典型案例;三是承办的珠江会议是行业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有利于汇聚全国顶尖学者,深入研讨行业关键科学问题。广东分院名誉院长吕玉波、院长陈达灿、党委书记翟理祥、副院长卢传坚、科研创新团队及技术平台负责人等参与调研。▲
2020年8月14日
其他

南山风骨,国家脊梁!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喜讯传来,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的师生们、他的同事和学生、曾经受钟南山诊治的患者纷纷表达对钟院士的祝贺。患者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好医生的本色,同事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后辈医生从他的身上领悟到了医者的精神,年轻学子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勇气与毅力。他的校友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师生:想成为像钟院士那样的医学家获知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的师生们都倍感振奋。省实南山班是基础教育领域第一个以钟南山院士命名的班。2012年南山班揭牌时,作为省实1955届校友,钟院士曾寄语南山学子:“实验创新探教改新路、求真务实做科学巨人。”2020届有三个南山班,仅仅在南山1班,就有6名同学报读了医学专业,彭粤就是其中之一。高一就立下从医志向的他报读的是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钟南山院士一直是我的偶像,从进省实南山班开始,我就决定要学医了。”彭粤说,自己最敬佩的就是钟院士尊重科学、果断敢言、勇于担当的精神。这一次疫情,彭粤看到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前赴后继,勇敢逆行,更坚定了从医的志向。“国家和社会需要更多的医学人才,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为国成才,未来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彭粤说,他不仅想成为一名医生,还想成为像钟院士那样的医学家,一方面治病救人,另一方面从事科研,推动人类医学进步。南山1班班主任李福健老师表示,南山学子都以南山精神作为行为准则。2018年12月,他还给同学们上过一节以“弘扬南山精神,建设卓越班级”为主题的班会课。在平时,他也会组织同学们搜集钟院士在求学和工作中的一些小故事,从中提炼南山精神。班级里会设立一些标兵奖,如“无私奉献标兵”、“勇挑重担标兵”等,形成实践南山精神的班级氛围,让南山学子都能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他的同事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冉丕鑫:国士无双,广医人永远的骄傲“国士无双!广医人永远的骄傲!”昨晚,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冉丕鑫在朋友圈转发了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海报,并写了上述两句话。冉丕鑫说,钟院士获得这个荣誉,真正是实至名归、人心所向。“疫情期间,老百姓都说,出不出门要听钟院士的。这是人们对他最朴素的赞美和信任!”1993年来到广州后,冉丕鑫一直跟随钟南山学习工作,对钟院士非常了解。在他看来,钟院士身上有多个十足珍贵的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钟院士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管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他都展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他通过对深圳早期出现的病例等资讯的分析,作出‘人传人’的判断;又通过在武汉的现场调研,作出武汉局部暴发的判断。这对制定武汉抗疫策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不是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后果难以料想。”冉丕鑫说,钟院士还是一个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人,在非典时,他就说过“把最严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今年1月1日元旦放假,当晚9时多,我正在跟同学聊天,钟院士打电话给我,问我能不能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院士的电话。当时挺晚了,我问钟院士有什么事。他说,在他看来,武汉散发的肺炎没那么简单,我们应该关注这件事。”冉丕鑫说,后来,80多岁的钟院士作为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叮嘱大家没事不要去武汉,但自己却逆行去了武汉。“他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令人感动!”在冉丕鑫看来,钟院士能取得现在的荣誉,得益于他一直拥有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虽然他已经80多岁高龄,但他从来不服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做得更好。就连现在他去哪里讲课,在飞机上都还要改PPT。”冉丕鑫认为,也正是因为钟院士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广州医科大学才在钟院士等老一辈广医人的带领下,发展学科,引进人才,建设实验室,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二本学校,发展到现在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一本学校。即便现在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钟院士也一直在给广医提出更高要求。“广医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冉丕鑫说,疫情期间,广医人跟随钟院士的步伐,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广州医科大学全链条参与了病毒溯源、疫情防控、临床诊疗研究救治、疫苗研制、药物筛选、系列防控产品研发等。“一所小的地方院校,能够做到这样,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发扬了广医人的南山风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黄锦坤:作为他的同事,我们骄傲自豪黄锦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钟南山老师此次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首先是国家对整个医疗战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认可,这是医疗战线全体共同努力的成果,而钟老师毫无疑问是我们医疗战线的杰出代表。其次钟老师也是广州乃至广东医疗界的杰出代表,钟老师所获得的荣誉,也是投入抗疫斗争的全体广东医疗卫生人员的集体荣誉。钟老师在这次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做了很多的工作,从防疫、治疗、研究到国家政策、防病知识的宣传引导等,都有他付出的努力。钟老师的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任务多,成绩突出,荣誉对于他来说完全是实至名归的。作为钟老师的同事,我为他感到骄傲,医院全体同事都为他感到骄傲自豪。这也鼓励我们全体同事沿着钟老师的步伐,在他的引领下,继续努力奋斗,为国家为社会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黎毅敏教授:“感恩有您,山河无恙”8月11日傍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黎毅敏教授在朋友圈转发老师钟南山院士获授国家勋章的消息时写下了八个字:“感恩有您,山河无恙!”“无论做人做事,当医生还是搞科研,钟老师一直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从大学毕业至今,黎毅敏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打过一场又一场的硬仗——从非典、甲流、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再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一个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前,关键时刻,钟老师都挺身而出,以行动体现责任与担当。”“所以,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钟老师再次临危受命逆行武汉,在他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黎毅敏回忆说,每年只要有时间,钟老师都会给广医一院的党员上课,他说过:“业务骨干不一定是党员,但党员一定要成为优秀的业务骨干。”而他一直就是这么要求自己。在抗疫特殊时期,最需要党员冲锋在前之时,他再一次带领着我们共同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永昊:他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2003年毕业后,徐永昊就到广医一院ICU实习,这是他第一次跟钟院士一起工作。他回忆说,那时候刚好碰上“非典”疫情,钟院士带领着大家坚守在抗疫一线,提出“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非常有勇气有担当。“其实当时重症‘非典’病人的救治难度挺大的,但在钟院士的带领下,我们都没有退缩。他亲自来查房,参与抢救危重患者,当时我还是一名实习医生,他的行为给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更坚定了要做一位好医生的信念。”徐永昊说。后来又经历了禽流感、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钟院士每一次都冲在一线,“他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去年6月,徐永昊作为第九批援藏干部赴西藏帮扶林芝人民医院。今年1月,在收到援藏队领队同意他回广州的通知后,大年初一飞回广州加入抗疫,随后多次被派往深圳、珠海等地会诊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他很快便接到钟院士的电话,特别叮嘱“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抢救患者”,还关心他在外巡诊会不会太累。他的粉丝任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顾问,粉丝众多钟南山院士十分重视科普教育活动,将其视为拉近医患关系的桥梁。十一年来,钟南山院士曾八次走上广州日报金牌科普栏目《名医大讲堂》的讲台,并担任《名医大讲堂》的医学顾问。在广州日报“健康有约”组织的活动现场,钟院士以精纯的医学知识为依托,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妙语如珠地进行讲解。多少人因此知道了慢阻肺怎么治、怎么防,多少人戒了烟,多少家庭的空气得到了净化。因为慕名而来的听众实在太多,每次活动,会场都不得不严格限制人数。为了惠及更多渴求健康知识的人,2017年,钟院士欣然携手广州日报健康有约,首次实现名医大讲堂线上、线下融媒体同步直播。除了广州本地,全省各地16家公立医院同时开设了视频分会场,组织听众通过视频直播参与听课,听课人数高达近60万。他的患者75岁的北京患者陈力华:永远的骄傲人民的好医生,受之无愧!钟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是众望所归,他受之无愧。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对病人耐心、负责、有温度的医生,一个坚守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医生,一个对人民、国家有功的好医生。我受“老慢支”折磨数十年,求医问药路上见过许许多多的医生,我觉得钟院士满足了老百姓对“好医生”的期盼。三年前,由于病情加重,呼吸困难,我从北京辗转到广州,向钟院士求医。第一次见面,最让我意外的是,钟院士让我详细描述患病以来的情况。我讲了近半个小时,他一直耐心、认真地倾听着。最后,他为我明确下了诊断,给出治疗方案。当时我非常激动:这些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医生如此细致地关注到我的病情变化,也没有一个医生能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到底得了哪些病。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能从问诊中感受到医生的关心和安慰,不仅是我,也是许多病人最想得到的就医“待遇”。遇到这样的医生,病人怎能不信赖他、热爱他?听完他的话,我因多年患病而背起的思想包袱,顿时卸下了一半。三个月后,我的病情的确在好转,钟院士名不虚传。他比我年长八九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初起,我从电视上看到他奔赴武汉的身影,心里对他更为敬重。他这么大的年纪,面对一种新的传染病,说走就走,毅然向灾区逆行,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说真话,干实事。这是真正的大医精神、国士风骨!来源:广州日报推荐阅读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等4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广东地区获奖者座谈会召开
2020年8月13日
其他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等4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为了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弘扬他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的决定,授予下列人士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一、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二、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20年8月12日
其他

姚新生的药学人生 | 47岁,他是东京大学最勤奋的学生,66岁,他勇于“二次创业”

来源:中国科学家(Chinese_Scientists)47岁留学日本,66岁再次创业,年逾八旬还在每天上班打卡,姚新生把自己一生的际遇归结为“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前途,人民才能幸福。”姚新生院士漂泊近半百,弗得一分闲1934年10月24日,姚新生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幼时家境贫困,在动荡时局下的童年,留给姚新生更多的是弟妹夭折、房屋炸毁的记忆。1949年5月,上海解放。解放军入城后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为不打扰市民全体和衣而眠、露宿街头的作为。这让姚新生坚定了“共产党是穷人的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穷人才有翻身解放的希望”的信念。他不仅很快就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还跟着党参加建立工会、学生会等基层的工作。1950年,16岁的姚新生响应党和政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决定参军。从军事干部学校毕业后,他被军委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后更名为东北药学院,即现在的沈阳药科大学)军药二十三期学员班学习。后来他称这是自己的“第一次创业”。1955年7月,刚毕业的他服从军委分配脱下军装,留校任助教,开始中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文革十年,姚新生有7年都待在辽宁乡下——参加下乡拉练、整党、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深耕修坝、合作医疗、参加农村医疗队送医送药。“一进大李沟,步步都石头,一天三顿饭,炖的糊涂粥,拉屎没厕所,就得上河沟。”朗朗上口的歌谣是当时苦日子的真实写照。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消磨掉姚新生对生活的热情,相反,在这段时间里,他沉下心来,走村串队、吃百家饭、解百家病,集中精力采集研究草药。他说:“原来我不了解农村情况,但真正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甚至没有衣服遮体的状况,从内心里就认可了知识分子应该下乡去接受教育。”农村的广阔天地给了姚新生实践的机会,那段时间,他先后从事了中药人参、线麻叶、淫羊藿、板兰根等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治疗肠梗阻的线麻叶注射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心神宁片及治疗肝炎的板兰根注射液等,后均获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投产。从零开始,47岁去留学1979年,在乡下治病研究的姚新生返城回校,面对中央改革开放的号召,他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前往日本东京大学留学。从零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学习班,就去找会日语的人“死磕”。这期间姚新生不曾松懈一刻。1981年,教育部考察出国资格时,姚新生的日语水平已经达到优级了。那一年,他47岁。他乡求学,艰难异常,尤其当姚新生看到中日间经济和科技的巨大差异时,内心十分触动。在日本留学的两年,他将全部身心投入学习中,成为了当时东京大学药学部整个教研室里面最勤奋的学生。姚新生在日本留学时留影当时国家安排留学生住宿在东京亚洲学生文化会馆,但姚新生由于每天做实验做到很晚,经常半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为了方便第二天继续做实验,他搬到了学校地下室,把榻榻米放在地上睡。在吃饭上,姚新生也是能省就省,为了能通宵干活,他将中午这一顿延迟到下午两三点钟,吃的是日本最便宜的乌冬面,在实验室呆到了晚上十点钟再去吃晚饭。在旁人看来,姚新生对自己过分严格了,但他却不觉得。在日本期间,姚新生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接受了极为严格的学术训练。他结合软紫草中抗炎活性成分的研究,系统学习了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离追踪技术,首次采用同位素标记活性筛选体系追踪分离获得三个微量活性化合物,成功申请了两项日本专利。两年后,姚新生获得了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成为东京大学建校百年来首位在2年内获取药学博士学位的外国人。他的导师三川潮教授更是在姚新生的毕业手册上用汉字繁体字写下了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古别离》五言诗。每每提起此事,姚新生总要拉上旁人再说上一番。有才者,众人皆爱之敬之。在姚新生取得博士学位的这一年,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开出了优厚的年薪和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邀请他加入工作。当时的日本,无论是科研条件还是科研水平都远比国内优越。然而,姚新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祖国更需要建设者。于己,是对中华民族怀有无法言表的感情;于下一代,是对祖国的振兴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留学期间,姚新生一直坚持“少交酒肉朋友,多交学术朋友”的交友观,日本留学结束后,他回到沈阳药科大学,就开始邀请日本药学专业的知名教授到学校做讲座。这其中,姚新生有自己的“小九九”盘算。“我接待他,我花的钱少,但回过头来,能将优秀的学生推荐给他们。这样一来,学生出国留学,教授还会帮助解决学费的问题。我的学生当中,因为拿到奖学金而顺利留学的就有70多个。”都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姚新生这里,也是如此。姚新生在指导研究生回国后,他领导的课题组先后研究了薤白、独活、银杏叶、粉背荜解、了哥王、龙葵等10多种中草药的抗血栓及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并测定了上千种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化合物约300余种。壮心不已,二次创业1996年,已经62岁、本应退休的他难拒国家医药局及辽宁省委的要求和任命,再次担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职务,全面主持学校的党委和行政工作。为把沈阳药科大学建成一所独具特色的高等学府,姚新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学校没有科研资金,他就以自己的名义硬着头皮申请,众人劝说他这种得罪人的事情不要干,他却说“我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是来解决问题的,得罪人的事情我不怕,我来干!”2000年,他因心系学术研究,辞去了校长职务。昔日硕果累累,但姚新生并不以此自傲。后来,他南下深圳,一手创办了深圳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他笑称66岁的院士从商是他的“第二次创业”。按照当时深圳当地的习惯,公司开张时不仅要有舞龙点睛的仪式,还需要聘请礼仪小姐,但姚新生直接否定了这些做法,“我不搞这玩意,钱别这么花,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担任礼仪的任务,只要穿的衣服规整就可以了,没问题。”在他看来,科研是一门纯粹的学术事业,砍掉那些繁文缛节,才能让科研创新“轻装上阵”。从学生到讲师,再到教授,从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再到南下创业,姚新生说,他一辈子都在跟中药和天然药物打交道。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姚新生先后对多种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获授权专利30余项,5项成果8次获奖,研制开发新药4项,主编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姚新生在澳门做学术报告由于在药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学术威望,2007年中国药学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以“药学教育家及天然药物化学家”名义被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授予“特殊贡献奖”。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86岁的姚新生依旧保持着开放的学习心态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他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每天早上用一杯冷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自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生开会交流。“我对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很乐意接受市面上的新技术。像我的手机、平板,还有笔记本电脑都是设定同步的,所以无论打开哪个,一看日程,我就知道,明天后天都要干些什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姚新生(1934.10-)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7月29日
其他

钟南山:科学研究应当崇尚的五点精神

作者: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来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5月第5期。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会约稿,我说说自己投医从教的几十年里,对于科学研究的一些想法。对于一个崇尚科技精神的人来说,应当崇尚以下五点科学研究精神。第一,科技工作者要热爱自己的祖国。1978年,邓小平同志号召大家出国学习,学成以后回国建设祖国。我幸运被选去英国留学。在国外的那段时间,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外国不了解中国。我记得当时我想做一个试验,关于吸入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分析。可需要用的实验室惟一一台血氧张力平衡仪坏了,技术员说要等很长时间才能修好。我想时间很宝贵,等不及,能不能试试自己来修。平衡仪每做一次样品需要20~30mL的血,在爱丁堡我找到留学生、同学、饭店老板收集了一些血液,但是还远远不够。在之后的3个星期里,我从自己身上取了约800mL的血,终于做到了仪器较正,可以用来做曲线研究了。我的导师弗兰克教授1975年在Clinical
2020年7月28日
其他

创新争先奖获奖者丨黄三文:用大数据精准培育“你的菜”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办公室的一面白色玻璃隔断上,用马克笔写着一组杂交育种模式图。这是多年前,他写下的关于“优薯计划”的创想。杂交育种是将父母本杂交,形成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筛选,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且不带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马铃薯是依靠薯块繁殖的同源四倍体物种,“优薯计划”将用二倍体自交系替代同源四倍体品种进行杂交育种,大幅提高育种效率。用杂交种子替代块茎繁殖,把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这是黄三文仍在攀登的一座科学高峰。他与农业基因组研究的缘分从马铃薯开始,在破解黄瓜、西红柿等基因组密码,推动蔬菜基础研究进入基因组时代后,马铃薯依旧是他最关心的作物。2020年5月30日,黄三文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0年7月,在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广东地区获奖者座谈会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为黄三文颁奖(莫文艺
2020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