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山一院援汉医疗总队党总支书记成守珍 | 战“疫”面前 硬核担当

广东科技工作者 广东科技工作者 2023-10-08

成守珍 主任护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委员、护理部主任,女,1962年出生,长期从事呼吸与危重症护理工作。第26届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常委,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护理质控中心主任。曾任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目前远赴塞尔维亚支援抗疫。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成守珍同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护理队伍周密部署、科学防控,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崇高精神,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从援鄂一线到广州院本部,打响防疫阻击战;武汉凯旋,再赴塞尔维亚援助抗疫。工作表现十分突出,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等称号。

冲锋在前,彰显护理人的责任与担当

“危急时刻,方显护理本色”。从业39年的成守珍是中国护理界的呼吸与危重症护理专家,也是护理管理专家,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理着一支3000多人的护理队伍。疫情出现时,她敏锐地判断“此次疫情定需护理人员冲到最前线”,未雨绸缪,全面动员、全力组织、全员培训,迅速部署并组建前线医疗队和四个护理梯队,983名护理人员踊跃报名驰援武汉医疗后备队,111名护理人员分三批驰援武汉抗疫一线,1200多人次参加疫情防控护理培训。

▲成守珍同志与院领导巡视指导发热病房及急诊


身先士卒,救命,救急,救援

“我是医院护理部主任,新冠肺炎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呼吸与危重症护理又是我的专业,我有经验,没有理由不来。”三度请缨终获批准、年近六旬的成守珍于2月7日带领131名队员驰援武汉。在这131人中,护理人员占100名,平均年龄33岁,最小的只有23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西区的两个新病区100张病床,为普通病区配置,“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完全进入‘战时状态’:救命,救急,救援!”成守珍带领医疗队员科学管理,质量前移并创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式护理流程和管理制度,在短短一天内完成两个病区组建,并很快收治100名急危重症病人,创造了常规条件下“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奇迹。

▲成守珍同志带领医疗队奔赴武汉


因地制宜,打造高级生命支持单元

病区收治的大部分是急危重症患者,并伴有严重低氧、重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有些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较多,病情重,进展快,迅速发展成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医疗队刚进驻时,有创呼吸机、血液净化等抢救设备在逐步配置到位,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成为最大的一块“硬骨头”。为了“强化生命支持,从死神手里抢人”,在各种医疗物资逐步备齐的情况下,成守珍带领团队对病房的布局、环境等进行周密布署,将各地支援的仪器设备进行匹配,对每个按键进行认真逐一排查,硬是在普通病房里搭建出简版“ICU”,为降低死亡率奠定了基础。为提高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质量,成守珍将在中山一院坚持了20多年的“危重症患者医护联合查房”的习惯也带到武汉,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治疗与护理。

▲打造高级生命支持单元,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


专业扎实,医护合作,救人无畏

2月13日,成守珍与医疗队队长朱庆棠教授、副队长罗益锋副教授等在联合查房时,一名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必须马上进行气管插管,否则危在旦夕。”


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在平时重症监护病房很简单,但面对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喷射出大量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就意味着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将面临很高的感染风险,是最危险的操作之一。成守珍选择把危险留给自己,克服身着厚厚的防护服、手戴多层手套、护目镜起雾等困难,带领护理团队密切配合抢救。气管插管术、有创呼吸机通气、深静脉穿刺插管(CVC)的配合、胃管置入等所有操作一气呵成、一次到位,并预见性地将医院带来的“神器”—密闭式吸痰管接上呼吸机,为避免医护人员的感染起到了关键作用。


医护合作默契,在团队通力合作下,患者的生命体征很快趋于平稳、血氧饱和度持续上升,最终转危为安。 “越是关键时刻,越能考验护理技能是否过硬”, 护理团队以“一技之长”做到“一针见血”、“一管到位”,用其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救治患者赢得了生命抢救的黄金时间。


成守珍带领团队开辟 “高级生命支持单元”,指导护理团队开展俯卧位通气、密闭式吸痰、PICC置管、CRRT、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下鼻肠置管、医护联合查房、集束化重症护理等先进重症救治技术,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避免医护感染;为“双提升,双降低,整建制”接管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所在病区是非ICU 病区最早实施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的病区,也是开展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最多的病区,创造了武汉协和西院除ICU之外普通病区的最高纪录。

▲2月13日,成守珍克服不能借助听诊器条件下的胃管最佳位置判断


救人“救心”,彰显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

“不仅让患者早救治,也要实现早康复,且生理心理皆需关注。”成守珍每次进入病房均坚持到病床前与患者进行亲切交流。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用心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需求,帮助他们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她说:“通过抚触患者的手臂、轻轻拍拍患者的肩膀,说一句鼓励的话,他们都倍感亲切。”病区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生活都有重度依赖,在成守珍带领下,护士们不仅关注患者救治,也注重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需求,着力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救治护理。

科学管理,提高护理成效

在协和西院战斗的这些日夜,在成守珍主任及两位队长的带领、队员的努力下,探索总结出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医护患一体化,救治康复全覆盖”的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开展救治,医疗队想方设法医护患一对一,分清责任,衔接管理,建立良好沟通,避免影响对病人的连续性管理。落实医疗主任、组长、管床医生,以及病区护长、护理组长、护士三级管理体系,同时根据每名患者基础病以及营养、感染等诊疗需求安排了相应的主诊专科医生负责到底。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团队引入康复治疗前移的理念,牵头在协和西院推广早期肺康复和肢体康复操,得到了患者和其他医疗队的认可。


同时她注重总结和经验分享,带领团队编写各类技术操作指南、流程规范等,并把这些宝贵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医护人员。同时,与护士长及组长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人员暴露或紧急状况制定预案,做到万无一失。

战“疫”前线,党旗飘扬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有着20余年党龄的成守珍临危受命,肩负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责任。为充分发挥临时党总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各级党委关心支持下,迅速建立四个临时党支部、六个临时党小组,制定党员与党务工作指南。成守珍作为医疗队员心中的“定海神针”,她鼓励党员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群一对一小组,鼓励敢挑重担、表现优秀的队员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54名同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临时党总支先后开展了“对同事一花一心意、对病人一卡送温情、对党员一课记初心”的三个一活动,营造了“一事一问候、一周一学习、一组一座谈、一做一指南。”对每一位患者实行祝愿卡、慰问卡、心愿卡等“三卡暖人心,卡卡献真情” 活动,形成“医护患一条龙”的良好氛围,活动传递了温情,延续了关爱,体现了诚意,凝聚了人心。更彰显了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大医精神及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提高了医护人员在人民心中的美誉度,更收获了患者的认可和感动。

▲在武汉抗疫一线举行入党宣誓


武汉归来,再赴塞尔维亚

5月2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再派出3名专家接力援助塞尔维亚并举行欢送仪式,专家组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广东省卫生健康委选派,成守珍是其中成员之一。成守珍同志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带着中国成功的丰富实战经验奔赴塞尔维亚与第一批队员无缝对接,开展后续的抗疫指导工作。再战塞尔维亚也是她主动请缨。她说:“呼吸与危重症护理是我的专业,任何时候党和国家需要我,我职责所在,责无旁贷。”

▲成守珍同志与塞尔维亚医护人员交流经验




成守珍同志仁心博爱,屡次奔赴重大突发事件救治现场,数次成功抢救疑难罕见重症患者生命;革故鼎新,创造了多项第一、成立了首个“临床专科护理学院”,成功申报了卫生部首批护理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科护理”建设项目。她热心公益,援疆援藏,因伤“躺”在ICU仍传授技术指导抢救藏民;乐于奉献、走访失能失智人群,甘做患者的“守护人”。


护理工作40载,成守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传承,践行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的初心与使命。作为抗疫一线专业与管理并进的“逆行者”,抗疫救援的“特种兵”,她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争分夺秒用博爱守护健康,用奉献挽救生命,体现作为医护人员的使命和担当,生动诠释南丁格尔思想,彰显南丁格尔精神。





编辑 | 胡漫雨、彭乐怡


更多阅读

巾帼战“疫” | 呼吸重症护理专家成守珍:在一线救命,救急,救援!

58岁援汉护理专家继续留守,开启“第二场战斗”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专家组再出发,3人均来自中山一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