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才工作丨广州科研“后浪”养成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中国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数据也显示,项目负责人年龄正在不断年轻化,青年科学工作者后浪推前浪。


中国博士的毕业年龄一般在28岁到30岁之间。青年科学家的科研生涯第一步最需要资源和平台支持。而35岁是科研路上一道槛,它决定着能否在高校拿到长聘教职、能否申请国家青年基金等重要人生节点。目前诸多人才政策将支持对象的年龄限定在35岁以下,广州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简称青托工程)却与众不同,该工程支持的是32岁以下的人才。在最近结项的2019广州“青托工程”中,入选工程的20名青年科技人才历经了两年的托举期,其中有11人次分别入选国家、省部、市级人才计划,8人晋升为副高级职称,1人晋升为正高级职称,4人走上了单位领导岗位,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


一批年纪轻、资历浅、名气小却又才华横溢的好苗子获得“雪中送炭”般的帮助,逐渐成为一股股汹涌向前的科研后浪。


挤出经费支持“后起之秀”


科研并不是浪漫写意。中科院院士杨振宁曾指出,博士学位后的5到10年期间是科研工作者的困难时期。该时期要选择一个领域,并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能够“站住脚”的工作,这是一个挑战。
“刚毕业的博士在科研生涯的初期,没资源,没经验,没途径获得帮助。” 市科协一级调研员程志鹏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研究现有政策,发现大部分政策支持的人才都为32岁以上,而这些人才要么是副教授以上职称,要么已是科研骨干,所拥有的资源已很丰厚。相比之下,初出茅庐的博士更渴求科研的支持和帮助。青托工程由此将支持对象设定在32岁以下,每位支持的对象都将在两年托举期里获得10万元的资助。
如今青年才俊辈出,“青托工程”又该如何选出前途无量的好苗子?
中国科协从2015年起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并依托专业实力强大的全国学会来推荐人选。但地方科协则往往缺乏类似资源,需另辟蹊径。
程志鹏告诉记者,“青托工程”的支持对象由科协团体会员单位推荐而来,因为经费是从科协微薄的学术交流经费中挤出来,支持对象的数量和范围有限。所以“青托工程”更注重围绕广州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人才选拔。“我们注重评审专家的专业性,也会向专家传递我们的目标,就是围绕广州产业升级来选人。”程志鹏表示。
2019年4月,广州市科协正式启动“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0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界后起之秀”从80多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在为期两年的托举期内,这些人才在科研能力、个人成就、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让青年科学家主导自己的研究


刚工作的青年科学家手头没有太多资金。获得“青托工程”的资助则有“去浮躁”的作用,让他们更专注自身的研究。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朝崴博士从事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在两年的托举期内,他升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并在去年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去年12月,他以并列第一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达到36.558。


杨朝崴博士今年6月作为并列第一作者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的新冠肺炎研究,图中为杨朝崴,左为杨朝崴的博士后导师钟南山院士,右为杨朝崴的青托项目指导老师李靖教授。


杨朝崴说,“青托工程”关注的科学家更年轻,这难能可贵。因为科学家在博士毕业后,不能如以前一样在导师带领下做研究,而要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独立研究。


“在项目申请上,因团队不够大,基础比较薄弱,我们去和学科带头人竞争则没有优势。” 杨朝崴说,“青托工程”支撑了青年科学家自己主持的项目,也可按自己的研究方向去进一步拓展,去申请更大的项目。“因为'青托',我在职称上有所晋升,也有了自己的小团队。”他表示。


郭海彪博士是白云山和黄中药现代中药研究院院长助理,为让研究结果成为实在的产品,他选择去企业工作而非科研院所。但代价是作为企业博士的他无法顺利申报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项目。入选“青托工程”后,郭海彪得以开展自己主导的" 岭南中草药溪黄草科学价值挖掘 " 研究。他希望用现代工艺技术手段把溪黄草最有价值的成分提取出来 , 把它做成国际化产品。


“'青托工程'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个项目,也正因此,我入选了广州市博士后国际培养计划。”郭海彪说,他前往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关于溪黄草多组学技术的研究,目前申报了4件专利,其中一件已经获得授权。


平台的作用大于资金的支持


其实“青托工程”带来10万元资金并不多,让青年科学家特别感谢的是“青托工程”带来的成长平台,从中可以获得科研业务的指导和科学思想的碰撞


在青年人才申请青托工程的初期,广州市科协要求每位人才寻找一位导师。在“青托工程”实施过程中,市科协也会举办各类交流会,促成导师与青年科学家的深入交流。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的张小锋博士


来自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的张小锋博士在申请"青托"项目时,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作为导师。此后周克崧院士都参与到“青托”项目的交流活动中,给了张小锋很多指导。


入选青托项目后,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的张小锋博士(右3)获得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右2)很多指导


在这两年里,张小锋从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入选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并拿到了2021年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有了科协的支持和导师的指导,我们能够更加明确地度过32岁的这段科研时间。”张小锋说。


在“青托工程”的平台上,各个学科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加深了沟通了解,众多跨学科的合作也由此产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博士张还添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博士张还添从事骨科疾病的研究,他在这两年拿下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职称,并获得广东省医学科技二等奖。他告诉记者,“青托工程”常会组织一些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形成的思想碰撞,那种氛围非常轻松。


“很多同龄人的研究经历都值得我去学习,交流能开拓你的事业。如果仅仅盯着某一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限。”张还添告诉记者,一同入选“青托工程”的弥德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范杭 专注于“3D裸眼”技术,该技术能让平面的图像变为立体,能极大地帮助微观世界的研究。因为骨科治疗中使用的关节镜探头使用的是3D技术,张还添正在尝试促成与范杭的合作,将骨科手术更立体地展现出来,以加强教学效果。


范杭的“3D裸眼”技术目前也应用在郭海彪对溪黄草的研究上。因为溪黄草有甜草和苦草之分,而甜草中存在红色腺点,腺点在经过揉捻之后会产生黄色的汁,所以甜草一般被认为是正宗溪黄草。依托弥德科技的“3D显微镜”,正宗溪黄草的红线腺点可以直观地展现,让挑选溪黄草的过程更加快捷。


记者观察到,很多入选“青托工程”的青年科学家如同“上了发条”一般,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对未知展现强烈的探索欲。张小锋告诉记者,“入选'青托',增加了青年人对科研事业的信心,信心是比黄金还重要的。”



基层思考

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罗光华:争取将青托列入市“广聚英才”计划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队伍中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而我们关注的是科研一线年龄在32岁以下,有潜力的拔尖“小人物”。这些青年科学家正处在成长成才起步关键阶段,也是最难熬、最容易放弃的阶段,因为他们正在寻求创新而又尚未取得最终突破。


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罗光华


广州市科协“青托”项目学习借鉴中国科协实施“青托”项目的经验做法,是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一项具体举措,我们希望提供政策、经费、师承等方面的支持,指导青年人才夯实“职场入门期”、筑牢“事业定型期”、掀开“创新黄金期”。通过跟踪2019年首批遴选托举的20名青年才俊,我们发现项目完成情况好于预期,中期检查结果全部优秀。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主动与市人才办沟通协调,及时汇报“青托”的实施情况,争取将该项工作正式列入市“广聚英才”计划。同时我们也更进一步挖掘345个团体会员如科技类社会组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为被托举人提供按需定制的内容;并串联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科普大讲坛、国际学术会议之都和花城论坛等平台资源,为青年人才提供长链条的支持。


专家点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希望"青托"一下步扩大托举范围和数量

广州市科协实施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是探索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创新性工作。该项目在培育造就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广州科技创新人才后备队伍、实现创新型广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


好苗子需要被及早发现,重点扶持。助力人才成长于起步阶段,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碳”。“青托”充分发挥市科协对青年人才苗子的发现举荐作用,依托市科协在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全领域的学术资源,可为被托举人按需定制,自由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青托带来的支持和帮助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经费、政策、工作等方面的支持,还能营造更宽松的人才培养环境。


从“青托”目前已实施的情况来看,被托举的青年科学家在科研能力、个人成就、社会影响力都有显著提高。未来“青托工程”可以在三方面继续加强工作。一是发挥科协组织资源优势,指导托举对象开展各类交流活动,及时协调处理好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做好检查督导工作,努力提高“青托”的质量效果。二是继续扩大托举范围和数量,形成与广州市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规模效应。三是托举对象和所在单位以及培养导师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效果,切实达到预期目的。



来源:广州日报



拓展阅读


《广东科技报》于2019年“五四”一百周年之际,开始推出青年科技人才系列报道,力求在新时期风华正茂的在粤青年科技人才身上,看到那份科学求索的勇气与精神,展现当代青年科技从业者的时代风貌


这里,我们想带大家认识几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奋斗在科研一线,为广东及祖国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爱国精神。同时,他们也是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重点资助的青年科技人才。


1.从小镇走出的青年科技人才张小锋博士:给航空发动机穿上“隔热服”


张小锋是“小镇青年”,来自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


主要从事高温功能涂层研究,


他说,奉献精神对于科研人员十分重要,科技工作者在团队中被分配到的任务,就像战争中奉命坚守所负责的山头或阵地,必须无条件奋力完成!


2.广州大学黄勇潮:以净化废水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


他是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的黄勇潮,

作为农家学子一路“逆袭”蜕变的85后副教授,他是村里的第一个博士生,
 他认为,“搞研究、做学术绝不是一朝半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甚至是伴随终身的事。眼前的毕业拿学位其实是相对简单的,而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与科研,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3.裸眼3D将如何改变未来?获贝聿铭百人会英才奖的范杭博士如是说


他是范杭,曾是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全球35位35岁以下的创新者候选人,目前有着前沿科研人员与科技公司创始管理人的双重身份,


以智能指向裸眼VR显示产品为代表,范杭所在团队的自主研发技术,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主流显示技术之一,并在显示领域凸显出中国的创新力量。


他说,既要做技术方面的突破,同时又要培育一个新兴的市场。“站在前沿,我们这一代会带着科技从这里走向世界!”


4.华农魏韬博士:助推微生物基因工程科技融入生活每个角落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生物工程系的魏韬,


微生物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及发酵工程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行业技术发展进步飞快,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工作压力,他坦言“无论是哪一个学科,我有时都会觉得自己跟不上。学习真是一刻都不能停。”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开展科技人文交流,推动青年创新合作,是各国共同愿望。”


2019年10月26日,习近平主席向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致贺信,再次强调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靠一代代人艰辛探索、接力奋斗。习近平曾提出一系列关爱青年科技人才的要求,目的就是要让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接班人永不断档。


来源:央视网《联播+》


更多推荐


丁颖科技奖张晗:深耕基础科学,跨领域交叉结出创新果实


如何科学地“吃土”?90后文艺女博士从土壤学专业角度教会你


科普先锋赵佳男|痴迷昆虫的90后宝藏女孩带你发现自然奥妙


丁颖科技奖梁添才:以场景数据驱动技术创新,让智能科技便利人类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