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制造业用地转型:从“锈带”到“秀带” |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李鸿飞 整理 国际设计
2024-09-04
2021年最后一天,一位“90后”在讲台上精神矍铄的为大家介绍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杨浦滨江的老故事。在杨浦生活了一辈子的黄宝妹,见证了杨浦滨江带的发展变迁。

这场主题为“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城市更新最佳案例展在人人馆--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展示馆(本文案例一)开展。90岁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模黄宝妹应邀参观了案例展。人人馆由始建于1902年的“祥泰木行”旧址改建而成。它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面向未来,承载着杨浦滨江百年工业的厚重历史。

看到展示馆屏幕上熟悉的杨浦滨江风光,以及自己曾经工作过的老厂房照片,黄宝妹感慨万千(文末有黄奶奶的彩蛋)。
她告诉记者,有空的时候,她就会去杨树浦路上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本文案例二)走走。这里位于百年工业博览带南段尾端,由她以前的工作单位——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改建而来,厂房屋顶采用整齐的锯齿形设计,是目前上海市区保留最完整、最具规模的锯齿形厂房建筑群,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1月2日,杨浦滨江岸线上,一间几十平的小屋,火了。因为当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本文案例三),沿滨江栈桥察看黄浦江两岸风貌时,走进了这个小屋——“人人屋”。在“人人屋”(本文案例四)里,总书记还与几位杨浦滨江居民亲切交谈。其中一位是黄宝妹,曾在黄浦江畔的国棉十七厂工作了42年,地地道道的老滨江人。黄宝妹激动地向总书记介绍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见证了上海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再到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感到无比自豪。
总书记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与滨江居民亲切交谈
总书记在人人屋同工作人员和居民交谈 
黄宝妹在人人屋接受央视采访
从纺织厂到秀场,从发电厂到公园,从百年工业到百变杨浦,见证中国近代发展的工业遗迹迎来了蝶变新生,而黄宝妹老人亲眼目睹了这场巨变。“以前看过去都是乱糟糟的,到处是工厂、码头,没什么游客行人,”但如今黄宝妹再度来到滨江地带,这里已化身全人群友好的共享空间。跑友们,行人游客,交织成一幅生动画卷。在揭幕活动中,她特地看了看杨浦滨江的更新案例,一张张老照片勾起久远记忆。
不同类型的工业废弃用地
小编将在“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系列专题下继续为大家介绍五种工业废弃用地的最后一个章节:制造业用地。以上海杨浦滨江贯通项目为例,跟随黄奶奶的脚步,带着大家从规划、建筑、景观、产业多角度看一看制造业用地改造再利用的优秀案例,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华丽变身”吧!

01. 人人馆 – 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展示馆
©章鱼见筑
建筑设计: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位置:上海杨浦滨江南段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1410平方米
项目前身:祥泰木行
人人馆——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二期的配套服务用房/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展示馆, 位于黄浦江边杨树浦港“人人屋”西北方向,这里曾是始建于1902年的祥泰木行旧址。总建筑面积1410平方米,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其中地下层及地面首层为混凝土结构,地上二层为木结构。建筑地上面积为755平方米,地下面积为655平方米,建筑高度8米。
建筑形体在规则长方形的基础上植入通透的中间层,使60米长的体量拆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轻盈温暖的木材下部为厚重沉稳的混凝土。上部形体一部分向下延伸,下部形体一部分向上拓展,形成交融与渗透关系。因其上下分离的体量特征和绝佳的观景位置,人人馆也被称为“坐石观云”。

©章鱼见筑

02.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景观设计:法国夏邦杰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位置:上海市杨浦滨江杨树浦路2866号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12.08万平方米
项目前身: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
厂房屋顶采用整齐的锯齿形设计,是目前上海市区保留最完整、最具规模的锯齿形厂房建筑群,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前身是日本大贩东洋纺织株式会社设立的上海工场,定名为裕丰纱厂。上海解放后,工厂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作为上海大型纺织企业,全盛时期有上万职工,是全国首家批量生产棉型腈纶针织纱的企业。2007年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搬至江苏大丰,矗立百年的老厂房也迎来新的功能需求,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应运而生。
上棉十七厂出过不少知名人物,其中就有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黄宝妹。她先后七次被评为上海市、纺织工业部和全国劳模,曾经八次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著名导演谢晋还曾以她的事迹为原型拍摄过一部电影《黄宝妹》。2021年6月29日,黄宝妹获颁“七一勋章”。
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旧照


03.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
©章勇
景观设计: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位置:上海市杨浦区黄浦江岸通北路至丹东路段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
项目前身:杨树浦水厂
杨浦滨江示范段是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启动段,为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乃至整个45公里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都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意义。由于密集的厂区、单位割据江岸,建筑师作为多年生活在该区域的市民中的一员,从来不曾在杨浦区段接近滨水区域。“临江不见江”是这一区域近百年来的城市空间难题。第一次经过重重障碍步入场地,站在老码头上,摸着满是印痕的栓锚桩,眺望远处陆家嘴金融中心。我们意识到这将是城市空间的一次重要的蜕变,也将是这个城市百年工业文化历程鲜活呈现的重大契机。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黄浦江两岸风貌时说到,百年上海,中国工业的发祥地,现在已经是沧桑巨变了。

©章勇


04. 杨树浦驿站 – 人人屋
©章勇
景观设计: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位置:上海市杨浦滨江杨树浦港东侧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72平方米
项目前身:祥泰木行旧址
杨浦滨江由于其百年工业的历史背景,使得每一段江岸都能追溯到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厂址。人人屋的所在场地也不例外,其所在区域是祥泰木行(始于1902)的旧址。据周边老产业工人回忆,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有大量直径1米以上的木材在这段沿江区域运输、加工、分解。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设计从一开始便确定了采用钢木结构的策略,希望温润的木质能够唤起人们对这段滨江历史的回顾与感知。
人人屋作为滨水驿站,提供了直饮水、医疗急救、全息沙盘、微型图书室等服务,完善了日常性的功能。而当该区域举行文艺表演时,驿站也能作为舞台的辅助用房,完善了整个区段的功能设定。

©章勇

05. 绿之丘 – 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1500号改造
©章鱼见筑
景观设计: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位置: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1500号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
项目前身:烟草公司机修仓库
2016年3月,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正如火如荼。为了拉通滨江景观带,向城市腹地打开滨水岸线,拟拆除位于宁国路码头附近的烟草仓库。这是一座建成时间在30年左右,既缺乏工艺价值,也不具备明显建筑特点的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板楼。由于有规划道路穿越,加上其自身巨大的南北向体量横亘在城市与江岸之间,严重阻挡了滨江景观视线,这座建筑的拆除似乎毋庸置疑。
然而机会也蕴含在障碍之中:乍看之下造成阻挡的巨大南北向体量通过体量消减,能够转化为连接城市和江岸的桥梁;城市道路与建筑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借用框架结构的特征得以解决。在盘活工业建筑和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经过和城市规划部门和市政建设部门反复协商之后,决定保留该建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集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和公共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城市滨江综合体。

被削切出来的建筑  ©章鱼见筑

©章鱼见筑

06. 杨树浦六厂滨江公共空间更新 – 电站辅机厂东厂
©田方方
建筑设计: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项目位置:上海市杨浦区电站辅机厂东厂
项目规模:占地11147.6 平方米
项目前身:电站辅机厂
场地为上海电站辅机厂东厂原址。历史时期由铜梁路为界,1949年前, 分别属于一战时期建立的三井木工厂及1921年间建立的慎昌洋行工厂。慎昌洋行工厂专业制造机器,在三十年代,曾先后参与上海等地包含龙华机场,外滩中国银行等重要工程。
方案基于保野趣,保生鲜,保慢活,保自然的总体规划愿景,透过低扰动介入的方式,保留现场香樟林,并改造原有一座仓库成为开放式的共生构架。设计重点挖掘场地历史肌理,因地制宜地引入慢行系统,以历史遗迹如内河,建物遗址为印记,重塑景观结构,打造印记花园、野趣区、生态水池等景点。使场地不但是承载城市生活的滨江开放空间,也具备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的悠游趣味性。
原基地鸟瞰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田方方

©陈颢

©田方方

©陈颢

07. 上海NIU ZONE新联地带

©是然建筑摄影

建筑设计: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上海市杨浦区临青路430号
项目规模:占地16341平方米
项目前身:上海医疗器械厂
改造前,基地内现存四栋多层建筑,其中三栋围合景观广场,第四栋建筑与其形成街巷空间。街道展示单一,无明显主入口,内部景观广场仅供员工使用,并不对外开放。旧建筑曾用于设备生产和工业制造,内部大跨度混凝土结构,其空间宽敞明亮,为改造提供优质的空间原型。
设计团队首先对基地内外交通流线进行梳理,并明确主入口,开放内部庭院,形成连续的人行流线。其次,按照新功能调整空间尺度,增加落地窗改善室内采光及舒适度。对四栋建筑进行形式及色彩统一。沿街立面体量上采用三段式布局,内外统一采用红色,在个别区域使用白色转变使用功能,并以黄色引发视觉聚焦。三种颜色协调,既不混乱也不单一,以最低成本达到最丰富的视觉变化。

©是然建筑摄影

08. 明华糖厂改造
©章鱼见筑
建筑设计: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位置: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1578号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项目前身:糖厂
从丹东路至渭南南路,全长近一公里的区段,以杨树浦港为核心聚集了众多工厂,其中上海化工厂占地最大。上海化工厂前身为1924年日商开办的明华糖厂,由日本冈野建筑事务所设计,在30年代和80年代经历了多次修建、改造,直至2010年搬离。在拆除过程中,于精糖仓库南侧加建的2层建筑被保留了下来。它带着一身的时光痕迹和近百年的历史厚度,静静地立于黄浦江畔。
如今保留的2层建筑体量占原明华糖厂仓库的四分之一,其余部分由于历史价值不高且形制混乱而被拆除。由此一来,建筑东侧与北侧界面作为原厂房的内隔墙在封闭多年后第一次接触到室外空气:它们仿佛是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呼吸气口”,迫不及待地吐纳黄浦江畔迎面而来混杂着青草香味的清新空气。建筑南侧与西侧的界面仍保留原有的外墙形制,墙上分布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窗洞,展示着时空叠合的痕迹。

©章鱼见筑
屋顶平台  ©章鱼见筑


09. 上海杨浦滨江制皂厂空间改造--皂梦空间
©田方方
室内设计:蘑菇云设计工作室
项目位置:上海杨浦滨江平定路1号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
项目前身:上海制皂厂
上海制皂厂创建于1923年,坐落于杨浦区临近江边的杨树浦路,原为英国联合利华有限公司在杨树浦建立的英商中国肥皂有限公司,曾是远东第一制皂厂。蜂花、固本、扇牌、白丽等家喻户晓的老品牌,都从这里走出,走进几代人的生活。
室内设计团队#蘑菇云设计工作室#,注入以制皂主题为核心体验内容的叙事线,结合新媒体手法,完整呈现了制皂主题的魔幻意象室内空间,穿越皂厂历史和当下的时间场景,成为杨浦滨江岸线深受欢迎的公众活动空间。最终完成的室内改造空间被命名为“皂梦空间”,是策划,建筑,景观,室内,照明,展陈等共同协作完成的完整体验路径,制皂流程转化为富辨识度的物理空间,生动串联了咖啡,展示,餐饮,艺术事件,制皂实验室等一系列创意公共活动内容场景。

©夏至
©田方方

10.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段)
©金笑辉
景观设计:大观景观
项目位置:上海杨浦滨江南段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1.26公顷
项目前身:上海第十二棉纺织厂
杨浦滨江南段的十二棉厂是5.5公里岸线中第一块正式出让的滨江地块,在20年前即完成了从生产用途到商业地块的转型,但早先的开发策略也使得地块没有了保留的历史遗存。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的背景下,设计团队面临着防汛堤岸更新与历史记忆延续的双重挑战。
场地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代表原有工厂的斜线与代表沿江慢行动线的横向两种肌理,设计方案以“编织”为概念将两者融合,结合新构建的防汛体系置换出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形成了一段连续的滨江林荫步行网络,并在其中嵌入活动场地与休憩设施,创造多样化的滨江体验。
©金笑辉
 ©丘文三映
©金笑辉
©金笑辉

©丘文三映

黄奶奶年轻时的照片

岁月,不是因经历而遗憾,而是因沧桑而丰盈;人生,不是因时光而变老,而是随心态而升华。我不怕老去,但是怕内心不再年轻。
人生如此,城市亦是如此。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在杨浦滨江生活了一辈子的黄宝妹,亲眼见证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杨浦滨江从“锈带”变身“秀带”;自己也从“黄姑娘”变成一头银发的“黄奶奶”,总书记的嘱咐又让她找到了发光发热的新路子——给后生晚辈讲党史。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字样,进入国际设计网。


相关链接:
垃圾围城时代:浩劫or重生?|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废弃铁路下的“天空之城” |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大地伤痕”的涅槃重生 |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以设计唤醒“沉睡空间” |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工业遗产再利用

——END——

制造业用地转型:从“锈带”到“秀带” ,今天您「在看」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设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