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莲师教言· 松岭宝藏 | 禅修教言之殊胜金鬘

松岭宝藏

莲师向空行母伊喜·措嘉开示之甚深宝藏口诀

Treasures from Juniper Ridge:

The Profound Treasure Instructions of 

Padmasambhava to the Dakini Yeshe Tsogyal



愿具有业缘福报的虔信者

能够值遇这些教言。


禅修教言之殊胜金鬘

7

《上师意集》法的圆满次第大手印
 如何将「无缚广袤之珍贵心要宝藏密匣」的

譬喻意涵融入日修之中的忠告


南无 咕如 (顶礼上师)。

圣号为莲花生的大师,他的身如太阳般不变,他的语如溪流般不止,他的意如天空般无遮,他的功德如河川般超越增减,他的事业如风一般无有阻碍,他的证量等同诸佛,并且他因应六道众生而教导佛法。


▽上一期▽

莲师教言· 松岭宝藏 | 禅修教言之殊胜金鬘

此时,当你探究事物时,你了悟到没有要接受或拒绝的事物,了悟『事物和我不过是欺瞒的幻相』。


由于你看万事万物有如虚空,你看自己不是自己,看他人不是他人。


当你闭上眼睛让心向内时,一切客体变得有点模糊,念头之流中断,且没有显相,所以心的明澈获得如虚空的功德。


你不觉得自己有身体,也注意不到有呼

吸的进出。这时候的心理状态就像黎明时转向天空的一面镜子那般,如如不动的明亮。


它保持完全的明澈,没有任何焦点或概念,但对自身又同时是清晰明显的。由
白天到黑夜都持续而没有改变。


有时候,了知的续流会逐渐变得更加坚固,但接着坚实感再度轻缓消失。


若要于此有所进展,便不要攀执于明澈或自在,不要专注在任何事物上,而且不要攀执任何事物——只要单纯地让这个状态保持自觉。


当你试着从这个状态中出来时,感觉并不像你已经离开,而即使你真的短暂地离
开,你又会缓缓地返回这状态。


由于在禅坐时已经信解事物的真相,当你维持入定的时候,所知的事物将以平常的方式显现。


你既不攀缘于它们,也不专注于它们。

如果你可以保持如此,乃至于将对证悟的渴求视如幻影,并对轮回不抱有恐惧,那么这就称为无动摇的观见事物。


若要生起此状态,即使是对境与思考者的微细形式都必须抛弃,这包括『它是如此如此』的概念。


换言之,首先不要压抑任何事情,接着不要执取它的现前,最后不要追逐它。


反之,让它从你生起,然后消退于你。这种随你所欲而长久保任的能力,就称为调和之心或无有作为或奋力③。

① 于《上师意集》中则加上:「......亦称自然无作之心的本质或见到完全且明澈的觉性。」

如此入定时,你可以在出定之后或是处在定中时,探究自己所觉受的事物。


但是你会发现,不需要修正任何洞见,也不需要刻意试着去审查任何特定的所知客体(对境)。


每一个念头,不论何类,都有如法性般明澈现前。

每一个情绪,不论何类,都生起为法性。每一个疼痛,不论何类,都不造成伤害。每一个喜悦,不论何类,都不带来利益。


你无须改进注意力,因为它保持自由开放。

即使你不在做禅修,也不离开法性。

由于没有比此更为无上者,你感到毫无怀疑。由于你未见到禅修的对境,你也无须在意念上做努力。由于你的专注力已成为法性本身,其保任超越起落湧退,这个平等性即是法身的了证。


当你如此获得相续的稳定时——而非凡俗的有形状态——就称作无念觉性的本然觉受。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

「正确的禅修练习,其征兆有哪些?」


上师回答:

「当你长时间以上述方法练习禅修之后,会出现内、外的征兆。


内的征兆有:

  • 入定时不会注意到呼吸的进出;

  • 不会感觉到有身体;

  • 不会感觉到冷热或甚至剧痛;

  • 并感觉到无所依缘的自然欢喜。

此时,对任何特定感官对境的攀缘都会降低,对『它是如此如此』的固著会减少,对各方面的胆怯也会减少。


自私、好恶、担忧、世间八法,以及其他种类的想法都变少且较不明显。


在这些征兆显现之前,你必须尽一切所能去做,直到符合这些征兆。你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较小的神通力,他心通等诸如此类者。这些都是内的征兆。


外的征兆有:

  • 看见自身于内发光,或在半空中看见各种光、色、彩或形状;

  • 看见诸佛和其他圣者的身形;

  • 听见他们的声音以及看见他们向你表示敬意的姿态;

  • 或他们向你讲法、授记等。 


对这些现象产生攀缘心,并相信它们是持久真实的,将产生被魔罗④干扰的过失。当你既不攀执也不相信这些现象的时候,它们便表明了善的功德。」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

「出定之后,应该从事哪些日常活动?」


上师回答:

从上述禅定状态起坐之后,有两种修练的方法。

首先是依慧观而修,即相信你所经验的一切——你,你自己,以及内外事物——都是如梦的幻相显现。


在四种日常活动中保持如此的相信,不论你参与什么或享用什么。

不论身体的感受为何,修练的方法为既不压抑感受,也不执持于心中。


在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中,不论任何活动,都练习不要执持任何聚焦


依方便而修是对如幻的有情众生修练如幻的悲心,且只要不妨碍你的禅修状态,便可做各种事业去帮助他们。做广大的发愿,例如(普贤行愿文)⑤。

分别善恶,并做各种善行。


在任何时刻,如果你做善行时执持善行是真实的想法,就不属于上乘,也不是平等舍的状态。


因此,了悟你和所有事物都是幻相。你应该尽力集资净障,直到你证得对平等舍的确信,亦即对于要积聚的资粮或要净除的障碍都不执为实有。


在禅定的状态中,离于取舍, 保持离于因恶行而落入轮回的害怕,并且离于因善行而 获得涅槃的冀望。


⑤ 《普贤行愿文》(Arya Bhadracharya Pranidhana Raja,圣贤行大愿王)是在《华严经》最末的著名祈愿文。

即使你已经证得对平等舍的确信,并且能够离于取舍而行事,你应在不执持有概念性的专注之下敬持誓戒的德行,以便帮助他人避免有害的行为并依止于善德。


一般而言,不要论断耽溺或戒除是善或恶。落入取舍或执其为实,就是阻挠平等舍的障碍,就像白云和乌云都会遮蔽太阳一般。但更为如此的是,证得对平等舍的确信之后,如果专注在戒律的持守或违犯上,就是妨碍了解真如的过失。


不要被任何有关成败、名利的情绪念头击败,而且不要一直想着它们。舍弃你个人的缺点,例如胡扯的愚论、分心的活动,以及心不在焉。


训练自己在所有身、语、意的活动上都全然柔和。不要思惟他人的过失,反之,要思惟他们好的一面。


如果你变得自夸自傲,自负地想:

『我有特殊的功德,我已经证悟法性』,这表示你尚未证得法性,所以要舍弃这种念头。


简言之,由于有念是轮回,无念是涅槃,当瑜伽士停留在散乱分歧之中时,就称为轮回; 而即使只有一刻保持在无缘禅定时那时候就称为涅槃。

在禅修状态下短暂体验到的乐、明、无念的心境。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

「如此修持之后,如何觉醒而证悟?」


 上师回答:

「当你已修习法性的无念自性时,念头——轮回的起因——逐渐变弱且更加安静,而无念的觉性则自然现前。


这个觉性是安详宁静的,所觉受的领域极为清净,且〔佛之〕三身以及其他证悟的功德将自然显现,有如由太阳放射而出的光芒。


一旦精熟于这样的自性之后,也许你的身体留在人间,但你的心却住于佛地。

如此修持之后,无疑地,你将在中阴阶段证得佛果。


换句话说,在你如天空般的个人觉受——完全无生的法身——之中,在他人的眼中,如日般的报身与化身将会利益有情众生,有如太阳的光耀。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

「中等根器的人应要如何练习禅修?」


 上师回答:

在信解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时,中等根器的人应该专注于念头无可执取的无止尽法性状态,并在那样的状态中禅修。

这么做,就无须避免修习或思惟,因为了悟是必然的。


换言之,看见一切事物皆是心,此外无它。在任何心的状态中都看见心——无有分离。即使在刻意禅修时,也会看见法性。


由于了知念头的来去是心的自性,无论法性以念头的形式如何显现,心的自性是自证(self-vident,不证自明)的。


相信心为它物的想法不会形成。

不论自己的心如何安住,且不论所见为何,心的自性是不证自明且不会灭止的。


即使在不修习时,心也是显而易见的,且甚至无须修练便可以完全掌握。


当安住在此一自性中时,不论可能发生的对境细节为何,它既不会造成伤害,也不会造成分心。


因为没有生起概念心,对各种特征的感知,其本身即是心之自性的证明。


如此,一切现象都揭示着心,并且与那不会灭止的状态从未分离。因此,无须任何努力,无所做即得到解脱。


无论客尘如何显现,皆了知是心,而且即使产生任何概念或意念,了证在任何时刻都不离开法性。


如此,当所有现象都被了知为心,且不会不知不觉地落入有念的状态时,那就是本觉。对于已经证得此实相的瑜伽士,他看见每一个感官觉受都是法性,因此一切感知都是修练的形式。


所以,一切现象都无别于心,且没有其他念想生起。

由于不生起,所以客体与概念都是法性。


透过这个了悟,对万事万物的体验皆是心。由于这个心是无形的,因此不将念头与概念视为过失,且于念头当中禅修。


在如此状况中,不论正在做什么或感受为何,每一个体验无非都是更深入的禅修。这指出了『见修一断』(the single cut of view and meditationtraining)的主要原则。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

如何辨认出法性、本觉?」


上师回答:

认出本觉的口诀,是有如老练的医师藉由病人的行为举止、脉象或尿液来诊断病情。


同样的, 瑜伽士应该运用三件事情来认出周遍如虚空的本觉:

佛陀的话语、

上师的教导,

以及自己的觉受。


本觉的全然当下,就有如太阳光照射到镜面上。同样的,瑜伽士应该保持在本觉的完全当下,离于任何清澈的影像。


对于六聚⑥本然状态的关键教言,是有如被疾病侵袭的病人,已没有害羞或困窘的概念。


同样的,瑜伽士应保持对一切所知对境皆不形成任何概念。

⑥ 六聚,意指感知到五种感官的对境,外加上意念的对境。

与本觉的直接邂逅,有如神奇的疗癒师将所触摸的每一件事物当作治病的媒介。 同样的,取得见地的甘露之后,瑜伽士应该运用一切事物当作本觉的媒介。


让心静下来的口诀教言是有如被放入盆中而无法移动的乌龟。


同样的,当瑜伽士运用上师的指导而掌握自心之后,他的心也无法移动。所有的这些口诀教言,都是指认法性、本觉的方法。


措嘉佛母向上师问道:

「安顿这个本有觉性的方法是什么呢?」


上师回答:

「有三种安顿自心的方法。


如高空翱翔的大鹏金翅鸟般安顿,是指金翅鸟在双翅疲累时便在高空中翱翔。

翱翔时,它无须费力,也无须达成任何目的。 

翱翔时,它同时清楚看见下方的大地。

翱翔时,它同时拥有在它之下所有人的能力。

翱翔时,它用的是破壳而出时随即已完全发展的飞翔力。


同样的,当瑜伽士安住于禅定中时,应该将疲累的心安顿放下,不做任何努力,同时看见上乘的原则,同时保有下乘的能力,且即使身在轮回中,仍然拥有觉醒的境界。


如燕子归巢般安顿,是指做的时候完全没有进一步的刻意思惟。

瑜伽士应该在安顿自心时,同样完全没有
其他进一步的刻意念头。


如舍弃一切事物之人般安顿,是指不论心的状态为何,都不去调整或修改它。


同样的,不论心的状态为何, 瑜伽士都不应该去调整、修改或以其他方法染污它。


未完待续


《莲师七句祈请文》

开示和诵集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开示和亲诵


往期精选

22 Dec 2018


千年传承文化·楚布寺藏香

因为你,我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