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湟之子:不值得一提的提案——与韩方明委员商榷

河湟之子 文字研究 2022-12-31

不值得一提的提案

         ——与韩方明委员商榷


河湟之子


继冯小刚等人多次在“两会”上抛出关于在中小学中恢复繁体字教学后,政协委员韩方明又在2019年的“两会”上递交《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其精神不可谓不执着。


原以为这次上书,韩委员发现了“新大陆”,搜罗了新“证据”,但浏览了一遍《提案》,顿感无聊,倍觉索然寡味,不过是新瓶装旧酒,陈腔滥调而已。



《提案》历数简化的“罪行”,却没有实质性的根据,所陈述的理由也无外乎“因简害义”、“有损于汉字美,破坏了规律”、“不利于文化传承”几点。下面笔者就上述三点一一给予驳斥。


关于因简害义。作者举了一些字例:亁-干、髮-发、鬍鬚-胡须、雲-云、徵-征、榖-谷、睏-困、佈-布、薑-姜……实际上以上字例仅仅是简化中“同音替代”的那一部分,与它们对应的那一部分繁体字笔画特别繁多,结构复杂,难写难辨,这些字虽然有些脱离字理,不如形声简化字改造的那么完美,但群众看得懂,乐于写,历经六十多年实践的检验证明,它们并不会因简害义,即便用来转写文言文也不存在表达不清的问题,个别有歧义的,只当它是多义字就行。汉字的多义性本来就不可避免,繁体字中的多义字还少吗?试看“书”“信”“生”三字:“书”除了表示书籍,还有书写、信件的意思;“信”,除了书信,还有诚实可靠之义;“生”,除了出生、生长、生命,还有陌生,不成熟,甚至还有男性之义,但这些字不仅不形象日常交流,也丝毫不影响了文言文的表达。多义词能存在,简化后的多义字为什么就十恶不赦?



说简化字有损于汉字美和规律性。这就有点扯了!古代的艺术品以及器物、饰物等,往往将图案花纹和造型设计描绘得很繁复,从某种角度上看,它确是一种美;可是简约何曾不是一种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尤其注重简约、简洁。查阅一下上个世纪的徽标设计,与今天的徽标对比,无一例外不是朝着简洁明快发展的,老车标纷纷更换,没有一个不是不追求简洁的。


简化字在总体结构上与繁体字并无两样,也是上下、左右、内外……怎么到了简化字身上就难看了?你也可能说,有些字简得太过分了,简得都不像字了,还中心不稳等等,比如“厂”“飞”“儿”等。可是难道传统汉字里就没有笔画特别简单的字吗?“一”“了”“乙”简单不简单,你怎么不说它们不像字?“卜”“弋”“夕”“少”“寸”等同样重心不稳,你说过它们什么吗?



美是多元的,复杂的,岂能以你的标准衡量!


休要讲什么“爱(愛)无心,亲(親)不见,听(聽)无耳,关(關)无门……”拾人牙慧的陈词滥调了!这些原是台湾人因意识形态有异而攻击戏谑新中国文字改革的段子,是拆字游戏,与字理无关,本身也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你也好意思写入政协提案里?如果这些无端地攻击话语也当成依据的话,那么我也可以编出“新社会妇(婦)女撇了帚推倒山,新中国党(黨)内无黑皆兄弟;老板(闆)的品德只不过装装门面而已,骨瘦如柴体(體)何丰?……”你觉得这能成为依据吗?



说什么简化字不利于文化传承。那么我想问一问韩委员,繁体字就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吗?如果说传承文化就是将古代文字原封不动地永久地延续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应继续使用两千前兽骨竹简,中鼎碑刻上的文字?殷商时期文字,秦汉时期的文字一样吗?唐宋时期那些门额牌匾,手卷字画中的文字与元宋时期雕版印刷的典籍中的用字一样吗?


三千五百多年来,汉字何时停止过演变?三千五百多年里,汉字不仅字体在变,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结构形态上也在变,经历复杂图画─简单图画─抽象图画─组合图画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经历了由繁复到简约到再到反复,再到简约的过程,每一个过程,每一次改变,汉字的样貌都有所不同。


当然这种改变是循序渐进的,简化字也不例外。简化字绝不是某个人心血来潮,一夜之间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无数底层民众和大量文人在实际运用中的创造,是文字的自然进化;它继承了明清的俗字,延续了民国手头字、简体字。简化字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简化字的推广是分批次分阶段的,一九五六年颁布第一批简化字后并没有将汉字变得面目全非,更没有令已掌握了繁体字的文化人重新沦为文盲和造成什么阅读不适。对于自幼接受繁体教育的人来说,仅仅存在一个看着习惯不习惯,写着习惯不习惯的问题;而对于自幼接受简化字教育的人来说,简化字看起来赏心悦目,写起来得心应手。掌握了简化字的人,当遇到繁体字时,在简化字的基础上再推测辨认那些繁体字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因为简化字脱胎于繁体字,简繁之间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本人为例,掌握繁体字就是无师自通的,不仅认识百分之九十九的繁体字,还能写对百分之九十的繁体字。至于港台地区的一些人自称什么“不认得简体字”,“遇到简体字就变文盲了”的言词,不过就是个借口,他们自以为繁体字正统,自我感觉优越罢了。实际上两岸之间三地之间,用简化字交流根本不成问题,近一二十年,大陆地区大量的简化字字图书出版物在台湾畅销的盛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两岸三地之间文字隔阂远没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如果说两岸之间还存在什么隔阂的话,那就是用词不完全一致;如果两岸与三地必须有一方对另一方做出让你,以适应对方的文字的话,那也应当是港澳台让步内地,适应大陆,而不是大陆十四亿人去适应几千万人。


这里还要纠正韩委员一个错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使用简化字的国家。


关于“识繁用简”的问题,这件事,大陆的教育界早就提出来了,大中学校里一直都在做,根本不需要韩委员提醒和赘述;需要韩委员提醒的是港澳台一方,只要他们能做到“识繁用简”,两岸三地的文字也就统一了。


【作者简介】河湟之子,自由撰稿(评论)人,民间文字研究者。长期致力于汉字改革,中文拼音化(拉丁化)化研究,著有《汉字纯形简方案》和《词改式中文拉丁化方案》(未发表)。


【相關閱覽】


【联合声明】坚决支持韩方明委员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


袁晓园:论“识繁写简”与“文字改革”——答吕叔湘等先生

袁曉園:對當前語言文字工作的幾點意見

袁曉園:“首屆漢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漢字文化”是建設人類現代化文明的寶貴源泉

袁晓园:汉字文化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共契的基础,爱国、统一、进步是所有中国人的光明前途——海峡两岸汉字学术交流会开幕词

袁晓园:在《汉字文化》创刊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张朋朋:从理论上彻底否定文字改革的总方针——评江枫先生的「拼形表意」文字观

張朋朋:论“识繁写简”的学术价值及其重大意义

張朋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四)

張朋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三)

張朋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二)

張朋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一)


龚鹏程:反思“文字改革”

唐翼明:漢字簡化是瞎折騰

薛俊武:一简字(简化字)与扫除文盲没多大关系

郁離:從教育學等角度談“一簡字”

武和平、李乐:走出汉字“繁难”“落后”两大误区(节选)

杜車別:漢字“简化”確實是錯誤的

王文元:“繁体字”与简化字

朱曼华:汉字文化必将走向世界

董破晓:汉字会拖四化的后腿吗?

霍者:漢字的簡化與規範——從太平天囯的簡化字說起(節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