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曉敏:爲何有“文化”而無“語化”?

唐曉敏 文字研究 2022-12-31


唐曉敏:爲何有“文化”而無“語化”?


“语”与“文”是两个彼此有关联而有各自独立的符合系统。從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來說,“語”與“文”都很重要。但从文化传承来说,则“语”这种符号与“文”远远不能相比。因爲“語”是聲音,其傳播收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而“文”则不同。



“文”是以形示义,因此能够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古人说的话,作为声音早就消失了,但用文字写出来的作品,后代人可以阅读,通过阅读了解古人的生活与心理。有了文字,今天的人才能知道李白、杜甫、蘇軾的詩詞,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才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著作。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道家的经典,“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的精彩观念,都是由“文”传承下来的。即使是不識字的人,其實也享受“文”的好處。如過去鄉間的不識字的人,他們通過看戲而瞭解歷史,體會人性人情,接受教育,他們不識字,但他們所看的戲也是有劇本的。



歸根到底,文化是由“文”傳承下來的。“文”能“化”人。能把前人的文化存留下來,變成後人的精神財富。


现代语文教育把“语”和“文”放到一起,乃至用“语文”来命名一门重要的课程。这是很不合适的。“语”与“文”根本不相当。


“語”是口語,即說話。說的話,作爲一種聲音,是有很大局限的,一是空間的局限,距離遠了聽不到,二是時間局限,聲音發出後即消失,後人聽不到。“文”則完全不同。


“文”摆脱了“语”的局限性。写出来之后,远方异域的人能够看到,百年千年之后的人也能看到。文让人能够超越自己周边生活的局限,让人心中有了一个大的世界。


人通過“文”,認識了一個更大的世界,瞭解了歷史,心中不僅僅有柴米油鹽、家長里短,而且有了老子孔子孟子莊子,李白杜甫蘇東坡,有了《紅樓夢》《戰爭與和平》。


从人类群体而言,人类有“语”的历史长达数百万年,但发展缓慢,自有了“文”,才加速度发展。人类所有的重要文明成果,都是有了“文”之后创造出来。


中國古代就懂得“文”的巨大價值。傳說文字創造出來時“天雨粟,鬼夜哭”,即是說,文字的出現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件。


就孩子的成长而言。“语”的学习虽然也重要,但仅仅是“语”,还不能让孩子心中有一个大的世界,通过“语”,孩子了解的还主要是身边的生活,孩子读书了,心中才有一个大的世界。


有了精神生活,有了現實生活之上的“第二現實”。孩子才知道自己周邊的世界是很小的。這時的孩子還是一個醜小鴨,天地只是一個小村莊,所接觸的不過是鴨媽媽、母雞和貓,有了“文”的孩子,喜歡讀書的孩子,就有了更大的世界,讀書讓孩子的心靈飛翔起來,醜小鴨變成了天鵝。


超鏈接↓↓↓


唐晓敏:西方语言学的“语言”应翻译为“语文”


唐晓敏: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不搭界


唐晓敏:杜威的教育思想为什么有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