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荷戟独彷徨——拉宾遇刺十年祭 | 圣地三十年手记

张平 平行逻辑 2023-02-11

独角兽导读

《圣地三十年手记》是张平教授的散文作品集。最初是《圣地八年手记》,后来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


结合在以色列长年生活经历和学术研究,《圣地手记》(简称)贡献了了解以色列及犹太人世界的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文化趣味的不二选择。


作品集分七个部分:人物记风土记政情记战火记问学记智慧记顿悟记。未来,将在“平行逻辑”公众号,陆续发表。集子还未出版,能抢先阅读者,不可谓不是一种福利。

荷戟独彷徨——拉宾遇刺十年祭


2005年11月4日,早晨起来拿进报纸,第一眼便看见通栏大字黑标题:拉宾遇刺十周年,然后是整本的纪念文章。这位世界级的伟人身后留下的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各方势力都在想方设法加以利用。以色列的主和派把拉宾高举为一面旗帜,主战派将其贬低为一个输家;国际亲巴势力把拉宾捧上天去,目的是为了给以色列人的和平诚意投下阴影,亲以力量同样歌颂拉宾的决心,目的却是为了给以色列增光。在这一片喧嚣声中,似乎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一下拉宾主导奥斯陆和平进程的那两年里(延展阅读:奥斯陆和平进程何以双输 ,以色列平民百姓的真实感受;似乎也没有人愿意认真探究一下拉宾悲剧的形成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责任。

 

我是1993年8月到达以色列的,那是拉宾阿拉法特华盛顿历史性会面的前夕。在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高速公路上,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块黑白红三色字母书写的大标语:人民与戈兰高地同在!搬进学生宿舍的当天,门外墙上就贴着一条蓝色标语:以色列国到了危险的时候,不许卖国!用中国人的一句话来说,那些土地都是犹太复国主义先烈们流血牺牲换来的,怎么能说给就给。不过那时候我接触的圈子只限于大学校园,属于以色列政治左翼的大本营。所以我跟一些以色列人谈论这个问题,他们大多支持拉宾的和平努力,并对前途相当乐观。

 

从1993年到1995年拉宾遇刺,这是我在以色列感受最复杂的两年,一方面,以巴双方不断达成新的协议,以色列交出了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巴解组织在流浪了几十年以后回到了巴勒斯坦,成为那块土地上的统治者。以巴和平进程看起来充满希望。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给我的感受却截然相反。随着以巴和平进程的发展,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活动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来多;以色列的伤亡数字不是日趋减少,而是日益增加。国际社会对和平进程赞赏有加,对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活动愈演愈烈这一事实却熟视无睹,仍然在反复重弹“以色列占领”的老调。以色列交出权益时成了英雄,挨了袭击却又被说成是侵略者,稍微有点打击恐怖组织的行动便遭到各方批评。巴勒斯坦人获得权益时是收复失地,理所当然;搞恐怖活动破坏和平是打击侵略者,也是理所当然。那时的形势让我觉得既不安又怪诞,一方面不知道这日益频繁的恐怖活动在国际社会的鼓舞下究竟会发展到何种地步,另一方面又觉得以色列嚷嚷了半天“以土地换和平”,结果只见土地去,不见和平来,心想这以精明著称的犹太人居然也有作这等赔本买卖的时候。


历史性的白宫握手。图片来源:网络。


1994年10月19日,在阿拉法特回到巴勒斯坦成为领导人的三个月以后,特拉维夫公车爆炸案将巴勒斯坦恐怖活动推上了史无前例的高峰——22人死亡,75人受伤。我的印象里,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大规模频繁袭击以色列公车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在那以前,虽然恐怖活动多少也让我有些担心,但坐公共汽车从来不是问题,从来没有因为担心恐怖活动减少坐车的次数。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坐公共汽车的数量,虽然是靠奖学金过日子,也还是尽量坐出租车出行。此前我很少跟以色列人谈起恐怖活动问题,此后我却觉得非谈不可,因为我想搞清这到底是我自己的错觉,还是以色列人的共同感受。我的一个学生政治上属于中偏右,也就是支持“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但反对不计代价地一味迁就巴勒斯坦人。照他的理解,奥斯陆协议整个就是一场反对以色列的国际阴谋。用和平为诱饵,把恐怖组织的大本营搬进以色列国土,用恐怖袭击来达到消灭以色列人的目的。“那些向以色列保证和平进程会减少恐怖活动的国家今天在哪儿呢?他们根本就没把以色列人的血当一回事。”我的教授跟大学里的大部分教授一样,是一位政治上的左派,差不多无条件支持奥斯陆协议。但他也同样认为恐怖活动是一个大问题。他倒不认为巴解跟哈马斯是一伙儿的,照他的看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巴勒斯坦当局拒绝跟以色列反恐机构分享情报,因此无法阻止恐怖活动的发生。他希望国际社会的压力与巴解当局的自觉能使这种情报合作在不久之后开始,但同时他也同意不改变“以土地换炸弹”的形势,奥斯陆和平进程将不可能继续下去。

 

这之后的一年里,以色列的安全形势仍无根本好转。国际社会对普通以色列人的鲜血和痛楚漠然视之,只是一味沉溺在和平进程的掌声和鲜花里。那时候,极端派的以色列人已经在谈论“消灭卖国贼”,不少左派也在考虑如何拯救和平进程,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其实已经箭在弦上。1995年11月4日,在极端分子的罪恶枪声中,一代伟人拉宾倒在了血泊里。这个打破了犹太人千年以来“犹太人不杀犹太人”的戒律的罪行使以色列举国悲痛。那些日子里,我身边的很多中间派和中右派的以色列人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左派。那个大骂奥斯陆协议是反以阴谋的学生对谋杀义愤填膺,那一阵子课堂里根本看不见他的影儿。他到处参加纪念活动,甚至还责怪我没去参加拉宾的葬礼。这时我再跟他谈和平进程的事情,他的立场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言谈间大有继承拉宾遗志的意向。我的左派教授当然更是悲愤,“我们在家里连着哭了两天。”这是我在拉宾遇刺后几天碰到他时他一脸阴沉地告诉我的。


遭到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自杀炸弹袭击的特拉维夫街头。

图片来源:网络。


可惜,拉宾之死既没有让巴解组织改弦更张,也没有让国际社会幡然醒悟。巴勒斯坦恐怖活动愈演愈烈,1996年1月到3月,就在佩雷斯力图竞选总理,完成拉宾未竟事业之际,巴勒斯坦恐怖活动达到了历史最高峰,短短的三个月里,大规模公车爆炸4次,连同4次小规模恐怖袭击,以色列的死难者竟多达64人,创下了历史纪录。那一阵子我不仅是减少坐公车次数,而且尽力减少出门次数,每天两点一线地在宿舍跟教室之间穿梭,根本不敢去别的地方。最后,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终于力挽狂澜,让拉宾死后以色列左转的政治潮流再次右转,右翼强硬派领导人内达尼亚胡以微弱优势击败佩雷斯当选总理,奥斯陆和平进程从此走入死胡同,巴勒斯坦恐怖袭击的数量却急剧下跌。

 

十年之后,在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反以暴乱爆发的五年之后,回首拉宾当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形单影只、荷戟独彷徨的和平斗士。拉宾没有和平伙伴,那个号称放弃暴力的阿拉法特其实一直在背后支持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在和平伙伴拉宾的背后捅刀子;拉宾没有真正的盟军,那个向以色列担保妥协会换来和平的国际社会在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的淫威面前选择了退却和沉默,出卖了被他们推到阵前的拉宾;拉宾没有真正的士兵,很多普通以色列民众更关心的是他们的人身安全何时能有保障,而不是如何让巴勒斯坦人称心如意,所以拉宾死后不久他们就选择了他的对手;拉宾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敌人,由于他自负的使命是和平,所以无法像沙龙那样放手开战,他只能把敌人当成想象中的伴侣,孤独地承受在拥抱中的噬咬,希望妥协和温情能改变毒蛇的本性。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拉宾死后,所有的人都成了拉宾的崇拜者,却很少有人扪心自问:拉宾活着的时候,我们做了点什么?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图片来源:网络。


拉宾无疑是一位伟人,他所追求的和平目标是仁义并至的,他所展现的道义勇气是出类拔萃的,但他同时也有很多伟人共同的弱点:站得高看得远,却往往忽视、无视或漠视了眼前的近处的问题和麻烦,结果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徒然让后人为之扼腕。

 

背景

资料

按照以色列方面的统计资料,90年代以来巴勒斯坦恐怖活动次数和以色列死难人数为:

1990年:8次,死亡11人;

1991年:12次,死亡10人;

1992年:10次,死亡11人;

1993年:26次(9月以巴华盛顿握手之后15次),死亡28人;

1994年:42次,死亡82人;

1995年:17次,死亡55人;

1996年1月到3月(大选之前):8次,死亡64人;

1996年3月以后(以色列右翼强硬派当选之后):7次,死亡12人。

1997年:9次,死亡30人。


 

从中可以看出拉宾主导奥斯陆和平进程的三年中,巴勒斯坦恐怖活动大幅度上升,以色列死难人数显著增加。


张平 2005年11月4日 于特拉维夫


文内配图仅展现摄影艺术,与本文内容无关

延展阅读:

1/ 奥斯陆和平进程何以双输 

2/ 2023以色列宪政危机与“逆现代化”的危险前景

3/ 解读本•古里安的双手——以色列国忧思录

4/ 没有巴勒斯坦的中东和平——以色列阿联酋和平协议的意义与启示

5/ 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川普放出阿以和谈“胜负手” 

6/ 土耳其的苦肉计与中东博弈新格局

7/ 伊拉克犹太人的照片与以巴难民问题的解决喋血希伯伦——以巴冲突史上的第一场大屠杀

8/ 以巴之争断想录之立场问题 

9/ 喋血希伯伦——以巴冲突史上的第一场大屠杀「终篇」 




和张平一起,探寻以色列文化

关注“平行逻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