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筹款人联盟 2018-05-26

2017年12月19日,公益筹款人联盟项目组与阿里巴巴公益联合出品的《2015-2016年度中国第三方线上平台公众公益参与方式研究报告》(简称“网络参与报告”)正式发布。在报告最后,我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与几年前相比,互联网公益版图与互联网商业版图的重合度正越来越高。其实,在全球范围都已出现公益和商业边界模糊化及交相融合的趋势,这不仅指社会企业或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出现,而是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社会解决方案作为新的“产品”。


在此背景下,第三方在线公益平台以高效的商业运作手段与强力的资源,推动了公益行业的发展。然而,面对商业资本的入局,中国公益行业尚未做好价值观与伦理建设的准备。以筹款多少论英雄,漠视筹款的伦理和原则,有愈演愈烈之势。


与此同时,轻松筹的成功证明了带有“公益”属性的第三方在线平台也可获得商业成功。自此,“水滴筹”、“分贝筹”等一批商业与技术背景出身的新鲜血液创业者纷纷涉足医疗救助、大病互助等个人求助领域与一对一助学等公益领域。虽然个人求助并不属于《慈善法》规定的公益行业领域,但在目前的中国捐赠人眼中,个人求助平台与公开募捐平台并无显著差异。此类以商业运作思维为主导的平台,在平台设计与规则设定等方面主要围绕公众参与体验,这与强调受益人隐私与权利保障的公益价值观或多或少存在冲突。但迎合公众参与的偏好,或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往往能够获得商业意义上的成功。未来该类型平台的发展可能将为公益界带来更为剧烈的价值观与伦理碰撞。


相隔不过短短3天,“同一天生日”活动引爆舆论危机。这验证实在来得太快了点——但我们并不高兴有此“先见之明”。


与以往公益热点事件有所不同,“同一天生日”活动同时在圈内圈外遭遇了大范围的负面评论。


从爱佑未来发布的情况说明以及分贝筹创始人发布的朋友圈来看,对此事的理解还停留在这是一个因疏忽发生的技术错误。但如果仅仅是一个技术错误,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危机?为何同时引发业内业外的众怒?


在12月23日事件发酵之初,我们发起了围绕“如何评价同一天生日”的投票。截至发稿,四天内共计有282人参与。以下为投票结果:

综合相关报道与评论,在本次事件中,圈内外基本都对“同一天生日”活动创意本身持肯定与赞赏态度。

  公众diss的焦点主要集中在:

  1. 筹款材料信息错误(最为汹涌)

  2. 对受助儿童缺乏尊重与保护——让孩子举牌感谢(表情并不总是愉快)、大规模曝光受助孩子的照片与隐私信息。

  圈内diss的焦点集中在

一个大基金会与其合作伙伴在此事件中表现出的品牌与专业性之间的巨大落差,包括:

  1. 筹款工作不专业:涉嫌违规筹款;未完成筹款材料关键信息核对即启动筹款/筹款测试;测试意外泄露后未及时截停完成资料核对,而是忙于服务器扩容吸纳更多捐款,直到问题曝光才开始继续核查;

  2. 作为儿童类项目在儿童权利保障方面的不专业:在一个H5页面中,大规模集中曝光未经过处理的儿童照片、姓名、生日等隐私信息。即便签署了授权协议,这一做法也违背了开展儿童类项目的公益组织应遵循的伦理。

  3. 危机公关应对不专业:面对汹涌舆情急于自辩,正式情况说明发布滞后,情况说明内容信息不足,未能充分回应备受质疑的关键问题,道歉诚意不足,甚至留下了傲慢的印象。


是否违规筹款,深圳市民政局已介入调查。如从筹款伦理角度分析,此次事件中当事机构主要违反了《国际筹款伦理守则》中关于通讯、市场推广和公共信息的责任筹款人须只使用精确、真实、没有误导性的公共信息并且保证信息保护受益方的尊严和自尊。


筹款工作的不专业、儿童权利保护的不专业和危机公关应对的不专业,一步步将当事机构推至公共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给整个行业本就脆弱的公信力造成又一次暴击。加上近年来商业资本持续强势介入公益,在价值观与话语权方面引发冲撞不断,公益行业一直以来积累的不满与怨气在这一事件中集中反弹,形成了业内此起彼伏的谴责声潮。


事到如今,对行业的伤害既已造成,揪住当事机构再怎么谴责也于事无补。希望当事机构理解,公众的愤怒并不适合用“疏忽”或“测试”来回应,同行质疑并非全是“落井下石”。事实上早在年初,业内已有多方都预见到分贝筹的筹款伦理风险,并各自提供了善意的建议。可否尝试先调整心态,看清质疑的问题,是误解的给予详细说明,是错误的坦率承认诚恳道歉,局面或有改观。


“同一天生日”的锅,终究是由整个行业背上。

但这一事件暴露的问题,

何尝又不是行业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积弊?


迎合捐赠人的偏好,罔顾受益人的隐私与尊严。

以筹款额多少论英雄,漠视筹款伦理底线。

宣称零成本,做纯粹的公益。

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何一遍又一遍出现?

为何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机构,前赴后继地出错?


为何公益行业发展至此,

公信力依然如此脆弱?

为何每一次公益相关的热点事件,

多以负面消息为主?

为何我们没有一荣俱荣,却会一损俱损?

究竟是公众不理解,大环境不够好,还是我们的专业性并不足以体现价值?


又为何在中国,

以个案形式大规模开展筹款工作成为常态?

作为承担了议题倡导与

社会资源再分配功能的公益组织,

这是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还是因为是容易的选择?


在我们引以为傲的互联网筹款技术高歌猛进的同时,本应作为基石的公益价值观与伦理却尚未形成行业共识。

诚然,我们已有了《慈善法》与各种准则。

比如《儿童公益组织行为准则指南》——

比如《国际筹款伦理守则》——


可是,即便有了这些准则,如何能让这些准则不停留在一纸倡议,而是成为每一个公益人自觉自律的行为规范?


再不行动就晚了。相信任何一个公益人都不愿意看到“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句网红台词被用在我们身上。


作为筹款行业培育平台,筹款人联盟有责任发声疾呼,也有义务结合国际经验与国情为行业提供具有实际应用场景的筹款伦理操作指引。但行业共识并非依靠一两家行业组织的呼吁便可形成。我们希望邀请更多愿意为推动行业伦理共识形成贡献智识与心力的伙伴,共同探讨、参与筹款伦理准则实操指南的研发与倡议工作。


我们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将在1月的魔都举行。欢迎有意愿参与的伙伴留言与我们联系。


Ps:如果你原本是想看到一篇战斗檄文,我道歉。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报名参与“筹款伦理准则实操指南的研发与倡议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